阿里山是一座山嗎?當然不是。翻開任何時期的臺灣地圖,你可能會驚訝地發現:沒有一座山,叫做「阿里山」。阿里山是指位於玉山山脈西側、南北縱走的山脊,受東西兩側河川長年侵蝕,形成了高低起伏顯著的複雜地貌。最高峰是大塔山,周圍還有烏松坑山、松山、對高岳、祝山、霞山等等,一整片山頭組成我們現在所認知的「阿里山」。但阿里山的意義,從來不只是一處地理位置那麼簡單。當人們發現這片森林資源之後,它很快就變成眾人眼中的焦點。對總督府來説,它是林業開發的重要場域;對醫學界來説,它是適合移民的住所;對城市人來説,它是避暑、觀光、登山的理想勝地;甚至,到了一九三〇年代,當「新高阿里山國立公園」的構想出現時,嘉義市民還曾發起所謂的「正名」運動,積極擁護阿里山別上國立公園的名牌。在此浪潮下,無數臺灣本地或遠從日本而來的人們莫不前來朝聖阿里山,他們各有不同的身分與目的,但其中最特別的,莫過於將旅途經驗轉化為繪畫作品的畫家們。運用彩筆捕捉阿里山的風景,不單是一種對景觀的紀錄,更是畫家經歷及歷史情境的留存,涵蓋了自然、社會、政治、族群等諸多層面。隨著畫作的引導,我們將重返人們初見阿里山的時代,一窺那如今不復見的景象和故事。「阿里山不是一座山」除了指涉阿里山由群山組成的特殊性,也意味阿里山超越自然生態的範疇,在人文方面同樣具有深刻的意義。本書各篇文章即是希望透過畫作與畫家的串接,將阿里山珍貴的藝術資產傳遞下去。
義式燉飯是國內西餐廳不可或缺的料理選項,部分餐廳選擇購買進口燉飯米,部分則使用國內一般稉稻,各有優缺點。現在農業部花蓮區農業改良場打破這個桎梏,歷時7 年選育出水稻‘花蓮26 號’。除了免進口低碳里程外,大米粒、心白大,且直鏈澱粉高,因此黏度低、耐烹煮,吃起來有粒粒分明又不至於太硬,更貼近義式燉飯應有的口感,也適合臺灣消費者。 由於義式燉飯和我們吃白飯配菜的食用方式,以及料理方法,都有很大的差異。因此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特別出版水稻‘花蓮26 號’燉飯米專用食譜,包括4 種燉飯、2 種點心,另外還有2道臺式料理,讓一般消費者在家也能更輕鬆料理並享用水稻‘花蓮26 號’。
為保存農業科研歷史,農業試驗所於本(2025)年出版細說臺灣農業領航者第3冊,接續記錄土壤肥料、植物營養、植物病理、昆蟲及農業機械退休研究同仁之口述歷史。成立130年的農業試驗所,一路由草創、調整到穩健,除了持續投注基盤研究,更順應時代變遷,致力提升臺灣農業的韌性與競爭力,所將善用科研能量與積累百年的知識資產,引領臺灣農業走向精準、智慧及永續的未來。
水產試驗所積極配合2040農業淨零政策,投入海洋碳匯研究,長期監測臺灣周邊海域漁場環境為漁業資源管理提供科學依據,發布10大沿近海物種資源變動趨勢,建立資訊公開平台。持續強化養殖經濟魚介類的耐候性韌性育種,推廣優質種苗量產技術、益生菌水產疾病防治及功能性益健飼料,建構具韌性與永續性的經濟魚介類生產體系管理技術。成功開發低耗能之新穎冷凍技術以強化漁業冷鏈、擴散水產加工技術創新大型藻類附加價值應用在傷口癒合及肌耐力增強。本所持續動態的調整調適措施,積極協調地方政府、串聯各部會、跨領域學者、公民團體、私人企業及國際合作,促成產業轉型升級,並朝穩定生產、淨零減碳及永續發展等目標邁進。
本書以雲林縣豐饒的土地為背景,開啟「永續飲食」的大門,而「惜食」是本書的核心理念,將每一分食材都珍惜並最大化利用,是對土地最好的回報。書中每一道料理,不僅呈現當地食材的多樣性,更鼓勵大家在日常飲食中以全食物利用、多元料理的方式結合創意與巧思,將食材價值發揮到極致,成為餐桌上的美味與永續的典範。本書推廣雲林縣各鄉鎮在地農產品,鼓勵消費者選擇優質國產農產品,購買當地食材減少食物里程、降低碳足跡,在永續飲食的道路上,盡一份努力!
本手冊是113年臺灣閱讀風貌調查報告,教育部主辦,國家圖書館承辦。透過「臺灣閱讀風貌」報告,彙整113年公共圖書館讀者借閱紀錄資料,加以統計分析,瞭解國人年度的閱讀習慣及興趣,積極協助全國圖書館及出版社掌握讀者閱讀需求。
《一起煮飯吧》繪本,故事內容簡潔,圖畫線條俐落,不僅色彩豐富,並深富食安教育意涵。內容旨在推廣性別平等、家人共同分擔家務、強化女性公共參與等;故事脈絡循著父親帶領孩子共同煮食,除介紹在地食材、簡單的烹飪技巧外,亦推廣各項農產品標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