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pha 書系 ,共計20
  • 排序
  • 圖片
  • 條列

理性的勝利:自由、科學、資本主義,以及進步的理性神學

八旗文化  出版
2021/07/07 出版

西方憑什麼進步? 現代文明的成就,建立在宗教之上。 而如今沒有宗教意識,只有宗教基因, 還能繼續稱霸世界嗎? 目前關於西方為何成功的書籍已有許多,各自分析了為何歐洲能在中世紀末期領先世界其他地區。其中,最常見的解釋是西方優越的地理環境,以及商業和技術的發展。然而,著名的宗教社會學家斯塔克在《理性的勝利》一書中指出,推動西方發展的是源自於基督宗教的理性精神,其理性神學為後來各種現代性的發展打下了重要根基。 長久以來,基督宗教的特色就在以理性邏輯對神學進行辯論,因此與時俱進、面向未來,而世界上其他宗教則追求不可言說的神祕,更是朝向過去、追求復古,,把古代經典當作正統信奉。也因此基督教神學促成了西方的興起。 書中總結西方的興起,奠基在「理性的四大勝利」之上:第一,是基督神學發展出對「進步」的信仰。第二,對進步的信仰轉化為技術、科技與組織的革新,而且這些成果很多都孕育於修道院莊園裡。第三,多虧基督神學以理性形塑了政治哲學與政治實踐,讓中世紀歐洲有了「善於回應民意的政府」,也有了很大程度的個人自由。第四,理性被應用在商業上,使得資本主義得以在「善於回應民意的政府」之安全庇護下發展出來。 在書中,斯塔克也爬梳史料,指出資本主義並非源自於新教的工作倫理,而是在新教徒、甚至新教徒工作倫理出現之前,就已盛行了好幾個世紀。他進一步打破一般人對於「中世紀」是「黑暗時代」的印象,論述中世紀是西方未來輝煌歷史的孵化器,不僅科學突破思想在中世紀就已經具備雛形,連資本主義的發展都是從大修道院的土地經營開始。他的論證讓人們重新看待中世紀的貢獻。 本書顛覆了數百年來的長期被反西方、反資本主義、反宗教所主導的社會氛圍和學術偏見。但作者也在書中最後進一步提問,在今日的世界,基督宗教和現代化是否還有必然關係,留下一個問題讓大家持續思考。 專文推薦 邢福增|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教授 邱凱莉| 台灣神學院助理教授 蔡源林| 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所長

79 特價39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電子書】理性的勝利

八旗文化  出版
2021/07/07 出版

西方憑什麼進步? 現代文明的成就,建立在宗教之上。 而如今沒有宗教意識,只有宗教基因, 還能繼續稱霸世界嗎? 目前關於西方為何成功的書籍已有許多,各自分析了為何歐洲能在中世紀末期領先世界其他地區。其中,最常見的解釋是西方優越的地理環境,以及商業和技術的發展。然而,著名的宗教社會學家斯塔克在《理性的勝利》一書中指出,推動西方發展的是源自於基督宗教的理性精神,其理性神學為後來各種現代性的發展打下了重要根基。 長久以來,基督宗教的特色就在以理性邏輯對神學進行辯論,因此與時俱進、面向未來,而世界上其他宗教則追求不可言說的神祕,更是朝向過去、追求復古,,把古代經典當作正統信奉。也因此基督教神學促成了西方的興起。 書中總結西方的興起,奠基在「理性的四大勝利」之上:第一,是基督神學發展出對「進步」的信仰。第二,對進步的信仰轉化為技術、科技與組織的革新,而且這些成果很多都孕育於修道院莊園裡。第三,多虧基督神學以理性形塑了政治哲學與政治實踐,讓中世紀歐洲有了「善於回應民意的政府」,也有了很大程度的個人自由。第四,理性被應用在商業上,使得資本主義得以在「善於回應民意的政府」之安全庇護下發展出來。 在書中,斯塔克也爬梳史料,指出資本主義並非源自於新教的工作倫理,而是在新教徒、甚至新教徒工作倫理出現之前,就已盛行了好幾個世紀。他進一步打破一般人對於「中世紀」是「黑暗時代」的印象,論述中世紀是西方未來輝煌歷史的孵化器,不僅科學突破思想在中世紀就已經具備雛形,連資本主義的發展都是從大修道院的土地經營開始。他的論證讓人們重新看待中世紀的貢獻。 本書顛覆了數百年來的長期被反西方、反資本主義、反宗教所主導的社會氛圍和學術偏見。但作者也在書中最後進一步提問,在今日的世界,基督宗教和現代化是否還有必然關係,留下一個問題讓大家持續思考。 專文推薦 邢福增|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教授 邱凱莉| 台灣神學院助理教授 蔡源林| 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所長

特價350
電子書
下次再買

解題背後的心理學:行不通就換方法,建構有效的數學思維

八旗文化  出版
2021/03/04 出版

「我就是不會!我的數學就是爛!」 一遇到問題,腦袋就僵化、衝動又焦慮, 怎樣的心理因素造成認知上的困難?   改進年輕時就養成的無效思考模式, 給從小就堅信自己學不好數學的人。   解題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們一整天解題無數,從在聚餐時分攤帳單、開車時找出最佳路徑、訂購派對食物、安排家具動線等等都是。對許多人來說,應付這些問題輕鬆愉快,對另一些人來說卻是困難重重,為什麼會這樣呢?   許多人自小學習數學的經驗就是挫折連連,這讓他們自小就養成迴避問題的習慣,而這樣的習慣可能延伸為終身的迴避模式和習慣,讓解決問題變得比實際上更困難。然而,身為心理學家的本書作者們非常瞭解人們在面對該解決的問題時,在認知和情緒上許多難處和焦慮。並瞭解無效的思考模式從年輕時就開始,隨著時間而固化。解題能力的優劣與其說是智力差異,不如說是一種需要突破的心理障礙,以及需被認知的無效思考模式。而這些都是可以透過學習和教育來做調整的。   本書提供讀者解決難題的策略,也提供了清晰的步驟,讓人洞察自己的盲點,同時也重新定義所謂的信心是面對失敗的能力,因為失敗是不可避免的。想要找出好的解題策略,必定要不斷嘗試、給自己沉澱的時間,並且要有為了成功願意接受失敗想法。   此外,作者也指出影響我們解題能力的眾多心理因素,包括:曲解問題、將問題過度複雜化、沒有彈性、想法僵化、焦慮、注意力缺失、健忘以及衝動。本書將提供範例,展現常見的數學及日常生活問題以及與每一個問題交織在一起的心理因素,藉此幫助讀者瞭解必要原則,並成為一名好的解題者。   本書給那些堅信自己「學不好數學」或「說自己對數學不感興趣」的讀者。若能面對自己的焦慮,發展出更優秀的心理技巧,改善自身能力,重拾對於數學和邏輯問題的信心,並找到學習的意義,便能在未來處理生活中的難題時,好好梳理問題、制定應對策略,並擁有能看待自己的新觀點。 名人推薦 游森棚 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教授 蔡宇哲 高雄醫學大學心理學系助理教授 蘇俊鴻 北一女中數學教師 專文推薦 本書讓人反思與修正自己習慣的解題模式與隱藏的情緒,值得在解題歷程中時常受挫的孩子與大人看的好書。——劉雅茵 南科實中數學教師

79 特價30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電子書】解題背後的心理學

八旗文化  出版
2021/03/04 出版

「我就是不會!我的數學就是爛!」 一遇到問題,腦袋就僵化、衝動又焦慮, 怎樣的心理因素造成認知上的困難?   改進年輕時就養成的無效思考模式, 給從小就堅信自己學不好數學的人。   解題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們一整天解題無數,從在聚餐時分攤帳單、開車時找出最佳路徑、訂購派對食物、安排家具動線等等都是。對許多人來說,應付這些問題輕鬆愉快,對另一些人來說卻是困難重重,為什麼會這樣呢?   許多人自小學習數學的經驗就是挫折連連,這讓他們自小就養成迴避問題的習慣,而這樣的習慣可能延伸為終身的迴避模式和習慣,讓解決問題變得比實際上更困難。然而,身為心理學家的本書作者們非常瞭解人們在面對該解決的問題時,在認知和情緒上許多難處和焦慮。並瞭解無效的思考模式從年輕時就開始,隨著時間而固化。解題能力的優劣與其說是智力差異,不如說是一種需要突破的心理障礙,以及需被認知的無效思考模式。而這些都是可以透過學習和教育來做調整的。   本書提供讀者解決難題的策略,也提供了清晰的步驟,讓人洞察自己的盲點,同時也重新定義所謂的信心是面對失敗的能力,因為失敗是不可避免的。想要找出好的解題策略,必定要不斷嘗試、給自己沉澱的時間,並且要有為了成功願意接受失敗想法。   此外,作者也指出影響我們解題能力的眾多心理因素,包括:曲解問題、將問題過度複雜化、沒有彈性、想法僵化、焦慮、注意力缺失、健忘以及衝動。本書將提供範例,展現常見的數學及日常生活問題以及與每一個問題交織在一起的心理因素,藉此幫助讀者瞭解必要原則,並成為一名好的解題者。   本書給那些堅信自己「學不好數學」或「說自己對數學不感興趣」的讀者。若能面對自己的焦慮,發展出更優秀的心理技巧,改善自身能力,重拾對於數學和邏輯問題的信心,並找到學習的意義,便能在未來處理生活中的難題時,好好梳理問題、制定應對策略,並擁有能看待自己的新觀點。 名人推薦 游森棚 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教授 蔡宇哲 高雄醫學大學心理學系助理教授 蘇俊鴻 北一女中數學教師 專文推薦 本書讓人反思與修正自己習慣的解題模式與隱藏的情緒,值得在解題歷程中時常受挫的孩子與大人看的好書。——劉雅茵 南科實中數學教師

特價266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電子書】迷因

八旗文化  出版
2021/01/27 出版

我們的大腦是迷因的宿主,都被迷因控制了嗎? 建構迷因理論的第一本重要著作。 通過迷因,才能說明的人類思想設計。   網路上流行的迷因梗圖,你大概都看過。這世界上有太多圖像和文字,都爭取你的眼球。更有許多觀念、想法,競爭著你的大腦資源,並試圖透過你傳播到下一個大腦中。   迷因是什麼?這個由理查‧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自私的基因》一書中創造出來的新名詞,類比於生物學上的基因 (gene) 這個概念,指的是「文化中會經由非遺傳方式,尤其是透過模仿傳遞下去的東西」。換言之,迷因能將想法、觀念、行為或技能從一個人轉移到另一個人,一個大腦傳遞到一個大腦,形式包括故事、服裝、發明、食譜、歌曲、農耕或雕塑。   迷因會四處散播,不管是有用的、中性的或是有害的,不管是一個精彩的科學想法、或是科技上的發明,都會因為有用而散播。至於聖誕鈴噹的歌曲會散布開來,也是因為樂曲好聽好記。但也有些迷因會造成傷害,像是假新聞、老鼠會、翻新的詐騙手法、無效的減肥法等等。對迷因來說,它和基因一樣自私,不在乎結果好壞,只是盡其所能地將自己散播出去。   在蘇珊‧布萊克莫筆下的這本書中,她引導讀者以迷因的方式開始思考問題。迷因概念之所以具有力量,就是因為當我們以迷因觀點看世界時,我們會發現,我們的想法不再是我們所造,也不是用來服務我們,我們反而是迷因的宿主,被迷因附體。這本全面建構迷因理論的專書,讓我們腦洞大開,擁有不同洞見。   布萊克莫說:「就像只能通過天擇來理解我們的身體設計一樣,我們只能通過迷因來理解我們的思想設計。」自古老祖先獲得人類獨有的模仿能力後,第二種天擇就開始了,相互競爭的思想和行為也進入優勝劣敗的戰場,而這加速人類擴增大腦容量,並讓人類發展出強大的語言能力,最終成為這個世界上最具優勢的物種。   將迷因理論應用於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也會看到許多單用基因無法解釋得通的事情。包括:我們為何總是很愛講話?我們為什麼總是想太多?人類如何擇偶?人類為何對其他人好?宗教被認為迷信,但為何依然如此強大?網際網路為何演化?最終,將迷因應用到自我意識的概念上,我們對於什麼是自我也會有嶄新的看法。   透過迷因理論看世界,許多事情會讓你恍然大悟,變得可以理解,可以重新解讀這世界。這是一本精彩的書,連理查‧道金斯都不能不佩服作者的洞察力。   專文推薦   彭松嶽 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助理教授 廖凱弘 國立台北大學數位行銷助理教授 鄭國威 泛科學知識公司共同創辦人暨知識長、臉書個人專頁「鄭龜煮碗麵」   聯合推薦   洪儀真 政治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曹家榮 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助理教授   這本書引人入勝的書,為迷因的概念及其對人類文化影響的重要性,提供了令人信服的理由。—出版周刊(Publishers Weekly)   我們會無意識地模仿他人,尤其是模仿父母、類似父母角色的人,或是我們景仰的人。這件事我們都很熟悉,然而把模仿視為人類心智演化、人類大腦爆炸性的擴增,甚至出現自我意識概念的主要理論基礎,真的可靠嗎?模仿會是我們祖先與其他動物分道揚鑣的關鍵嗎?蘇珊.布拉克莫在本書卻提出了強而有力的理由來支持這個論點。作為讀者,我很感激她為迷因工程這個艱困任務投入的勇氣、貢獻和技巧,並樂意推薦這本書。——理查.道金斯(Richard Dawkins)  

特價364
電子書
下次再買

我們為何吃太多?全新的食慾科學與現代節食迷思

八旗文化  出版
2020/12/30 出版

給有志控制體重,但厭倦各種節食法的人。 已經吃很少了,為何身體卻覺得你吃很多,讓你越來越重? 不瞭解食慾和新陳代謝的科學,將無法擺脫反覆節食的輪迴!   蔡依橙醫師:「即使怎樣都瘦不下來, 也要搞清楚自己為什麼失敗!」(蔡依橙的閱讀筆記 板主)   「我可以減肥,但無法繼續減下去!」 為什麼飢餓感永遠是贏家?      我們都聽過這樣的黃金法則:少吃多運動就可以減肥。然而事情沒那麼簡單。減肥外科手術專家詹金森醫師在超過二十年的職涯中,治療過上千名陷入無止境減肥循環的肥胖症患者。本書結合他行醫時面對的實例,以及全新的新陳代謝科學研究,告訴你人體的食慾和代謝到底如何運作,你的身體如何決定你的體重。   這本書系統化地解釋為何「節食」如何適得其反。從脂肪被汙名化、植物油和加工食品的崛起,談到現代人攝取飲食中omega-3的不足、糖分的增加,都讓我們更加容易飢餓,並最終讓我們的體重設定點提高。作者探索了農業、製藥、人類學和醫學等各種領域,揭示我們不良的飲食習慣和日益嚴重的肥胖危機,背後隱藏的真相。   你可能也這樣想過……   •節食對我無效,我嘗試過所有節食方法,但最後體重比開始節食時更重。 •我只要看一眼奶油蛋糕就會變胖。 •我無法控制飢餓感,如果不吃飯我就會變得虛弱。   在這本書中,作者會為我們解釋以下幾件事:   •為何某些飲食建議會適得其反,讓減肥變得更加困難? •為什麼體重越減越重?感覺被肥胖給困住了? ‧體重設定點是什麼?減肥的目的是下調體重設定點,該如何做?   作者帶領我們瞭解身體在能量代謝上的調節能力,這完全不像能量輸入和輸出那麼簡單。我們的環境、歷史和家庭背景中的各種因素,也會決定每個人最初的體重設定點,亦即設定為苗條、肥胖或其他。既然體重設定點是體重的主要控制因素,若能「識別」控制體重設定點的信號(從我們所吃食物類型及生活方式),我們的體重設定點及體重,便能真正處在自己的掌控之下。   幸好有這本深入探討最新的「食慾和人體能量代謝」科學的書,我們可以徹底改變自己與食物之間的關係,並開始停止透過激烈的節食減肥,而是從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著手,真正達到降低體重設定點的目的。   名人推薦   汪浩│ 國際關係學者   林立青│作家  蔡依橙│ 蔡依橙的閱讀筆記板主、醫師   好評推薦   「我們都需要這本書!」 ——汪浩、林立青、蔡依橙   聯合推薦   「本書是針對錯誤的公衛飲食建議特別研製的一劑解藥。因為現代肥胖和飲食相關疾病的流行,便是由於這種薄弱科學研究下的「災難性」公衛建議所留下的遺毒。詹金森博士以明智、可行的建議,取代了這種錯誤的規範。他的建議完全反映了新型營養學思維的精髓,立論清晰簡明、易於閱讀,是一本真正需要被寫出來的書。」——喬安娜‧布萊斯曼(Joanna Blythman),英國知名評論家,《Swallow This》和《What to Eat》作者  

79 特價379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論真實

八旗文化  出版
2020/09/30 出版

哲學上的大哉問:我們真能分辨真假嗎? 又,為什麼在意真假這麼重要? 哲學大師法蘭克福引用史賓諾莎的話回答我們: 人們無法不愛真實。忽視真實的人,就是忽視自己生命的人。 哈里‧法蘭克福(Harry G.Frankfurt)繼上本暢銷書《放屁》(On Bullshit) 提出胡說、屁話和虛假的理論後,開始處理更重要的事物:真實。 在《論真實》中,法蘭克福探討《放屁》未深究的問題。在前書中作者論及,有些哲學家或公眾人物根本不承認「真」和「假」是有意義的類別,他們只在乎自己說的話是否能有效操弄他人的態度和觀點。也有許多人僅在絕對必要時才使用真相,其餘時候總是動用真實的替代品來銷售自己的觀點和理念。這種文化持續下去,會讓人們對真實的「價值和重要性」逐漸缺乏關心,一種無視真理的「傳染病」出現在公眾人物和政客當中,對社會造成莫大的傷害。這也是為什麼作者認為,屁話比說謊更傷害人類社會。 然而,在前本書中,作者沒有談到「為什麼不在乎真實」對我們社會的傷害這麼大? 於是,作者在本書中處理以下幾個問題:真實為何真的重要,以及到底哪一點讓真實這麼重要?作者真實的從工具價值、社會意義,以及存在本質觀點,一步步深入談論真實的之於我們的重要性。他說,人要合乎本性活著,真實是不可或缺的。 本書儘管簡短,內容卻超乎想像地豐富且發人深省,是一本極佳的哲學入門書,同時也讓我們反思後現代主義思潮對於人們和這世界的衝擊,並讓我們再次思考為什麼非得在乎真實。

79 特價221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電子書】論真實

八旗文化  出版
2020/09/30 出版

哲學上的大哉問:我們真能分辨真假嗎? 又,為什麼在意真假這麼重要? 哲學大師法蘭克福引用史賓諾莎的話回答我們: 人們無法不愛真實。忽視真實的人,就是忽視自己生命的人。 哈里‧法蘭克福(Harry G.Frankfurt)繼上本暢銷書《放屁》(On Bullshit) 提出胡說、屁話和虛假的理論後,開始處理更重要的事物:真實。 在《論真實》中,法蘭克福探討《放屁》未深究的問題。在前書中作者論及,有些哲學家或公眾人物根本不承認「真」和「假」是有意義的類別,他們只在乎自己說的話是否能有效操弄他人的態度和觀點。也有許多人僅在絕對必要時才使用真相,其餘時候總是動用真實的替代品來銷售自己的觀點和理念。這種文化持續下去,會讓人們對真實的「價值和重要性」逐漸缺乏關心,一種無視真理的「傳染病」出現在公眾人物和政客當中,對社會造成莫大的傷害。這也是為什麼作者認為,屁話比說謊更傷害人類社會。 然而,在前本書中,作者沒有談到「為什麼不在乎真實」對我們社會的傷害這麼大? 於是,作者在本書中處理以下幾個問題:真實為何真的重要,以及到底哪一點讓真實這麼重要?作者真實的從工具價值、社會意義,以及存在本質觀點,一步步深入談論真實的之於我們的重要性。他說,人要合乎本性活著,真實是不可或缺的。 本書儘管簡短,內容卻超乎想像地豐富且發人深省,是一本極佳的哲學入門書,同時也讓我們反思後現代主義思潮對於人們和這世界的衝擊,並讓我們再次思考為什麼非得在乎真實。

特價196
電子書
下次再買

美國多元假象:一味迎合種族和性別議題,使大學沉淪,並逐漸侵蝕我們的文化

八旗文化  出版
2020/08/26 出版

《紐約時報》暢銷書作者麥克‧唐納的新作: 大膽描述身分政治滲入美國校園, 導致大學人文學科遭受攻擊、人們不願包容異議者, 多元化導致更多對立,大學從學習場所變質為受害者溫床 美國社會從大學到職場,正處於崩壞的危機當中。有害的觀念正從高等教育機構開始傳播出去,破壞了人文價值觀,使得不包容異議的現象加劇。並在更大的文化規模上,擴大了人們的分歧。 喬叟、莎士比亞和彌爾頓的作品竟代表迫害;美國歷史竟算暴政。教授若糾正學生的寫作文法和拼寫方式,或是雇主按自身需求設定聘用標準,竟被認為是種族和性別歧視!這種趨勢若延續下去,等學生進入職場,他們便會相信人們是由膚色、性別和性別取向來定義的,而基於這些特徵的迫害,就是生活在美國的感受。若有人想發表演講,挑戰這些所謂的校園政治正確觀念時,便會遭人使用暴力的方式噤聲。大學原本該是學習場所,如今成了培養受害者的溫床。 本書認為,這些問題的根源是,人們堅信美國普遍存在著種族和性別歧視,這種想法已導致社會和學術界的多元化官僚文化如癌細胞一樣惡性擴散。多元化的行政官僚譴責社會重視成就的取向是種歧視,因此在招募學生和人員時,行政官員或公司主管會執行配額制,這等於是在教學生和成人把自己視為永久的受害者。 影響所及,從#MeToo的狂熱運動開始,如今曖昧調情和犯罪行為的界線變得模糊不清;更嚴重的是,出現了隱性偏見和多元化這類強制要求的培訓課程,把一般各種的人際互動都解讀成種族歧視。 希瑟.麥克‧唐納為此感到憂心,所謂多元的真正意義,應該是建立對話的橋樑,從自身狹隘的視角中走出,擴展自身經驗,但如今卻成為分裂社會、造成對立的藉口。美國正在創造一個心胸狹窄的國家,預設大家會遭受到不公義的情況,而這麼做正危及到美國的競爭優勢,並且為了假性平等而扼殺了真正的多元價值。 作者認為,西方文明之所以建立,是透過過往人們一步步奠基的,偉大的作家、作曲家和藝術家遺留下來的經典作品,最能展現這樣的精神和價值,並激勵我們表現出人性最好的一面。本書集結作者數十年來對於這個主題的研究和文章,呼籲人們要減少受害者心態,恢復可以自由地追求真理的傳統,用開放心胸去探索事物和表達觀念,如此發掘出共通的人性。

79 特價356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電子書】美國多元假象

八旗文化  出版
2020/08/26 出版

《紐約時報》暢銷書作者麥克‧唐納的新作: 大膽描述身分政治滲入美國校園, 導致大學人文學科遭受攻擊、人們不願包容異議者, 多元化導致更多對立,大學從學習場所變質為受害者溫床 美國社會從大學到職場,正處於崩壞的危機當中。有害的觀念正從高等教育機構開始傳播出去,破壞了人文價值觀,使得不包容異議的現象加劇。並在更大的文化規模上,擴大了人們的分歧。 喬叟、莎士比亞和彌爾頓的作品竟代表迫害;美國歷史竟算暴政。教授若糾正學生的寫作文法和拼寫方式,或是雇主按自身需求設定聘用標準,竟被認為是種族和性別歧視!這種趨勢若延續下去,等學生進入職場,他們便會相信人們是由膚色、性別和性別取向來定義的,而基於這些特徵的迫害,就是生活在美國的感受。若有人想發表演講,挑戰這些所謂的校園政治正確觀念時,便會遭人使用暴力的方式噤聲。大學原本該是學習場所,如今成了培養受害者的溫床。 本書認為,這些問題的根源是,人們堅信美國普遍存在著種族和性別歧視,這種想法已導致社會和學術界的多元化官僚文化如癌細胞一樣惡性擴散。多元化的行政官僚譴責社會重視成就的取向是種歧視,因此在招募學生和人員時,行政官員或公司主管會執行配額制,這等於是在教學生和成人把自己視為永久的受害者。 影響所及,從#MeToo的狂熱運動開始,如今曖昧調情和犯罪行為的界線變得模糊不清;更嚴重的是,出現了隱性偏見和多元化這類強制要求的培訓課程,把一般各種的人際互動都解讀成種族歧視。 希瑟.麥克‧唐納為此感到憂心,所謂多元的真正意義,應該是建立對話的橋樑,從自身狹隘的視角中走出,擴展自身經驗,但如今卻成為分裂社會、造成對立的藉口。美國正在創造一個心胸狹窄的國家,預設大家會遭受到不公義的情況,而這麼做正危及到美國的競爭優勢,並且為了假性平等而扼殺了真正的多元價值。 作者認為,西方文明之所以建立,是透過過往人們一步步奠基的,偉大的作家、作曲家和藝術家遺留下來的經典作品,最能展現這樣的精神和價值,並激勵我們表現出人性最好的一面。本書集結作者數十年來對於這個主題的研究和文章,呼籲人們要減少受害者心態,恢復可以自由地追求真理的傳統,用開放心胸去探索事物和表達觀念,如此發掘出共通的人性。

特價315
電子書
下次再買

數字公民:如何打造你的識數世界觀,輕鬆成為現代公民!

八旗文化  出版
2020/07/01 出版

金石堂強力推薦書 !   大概從1000開始,數字跟我們的認知產生斷裂, 我們對它已經無感,但這卻會影響你在公民社會中的判斷力。   現代社會,識字能力稀鬆平常,識數能力才更重要! 晉升「識數公民」的必讀之作。   我們周圍充斥著驚人的數字:我們每天都會收到一堆統計數據,像是醫療成本、地震規模、最近的恆星離地球多遠、全球長頸鹿的數目等等。這些數字好像都很重要,其中有些特別重要,但我們未必清楚到底哪個意義重大、哪個看看就好,對於那些超過我們識字直覺、過大或過小的數字,我們根本無從判斷起,這讓我們心底感到隱隱不安。我們如何釐清這些數字究竟代表什麼?它們重要嗎?我們該擔心、興奮或覺得了不起嗎?   所謂的「數感」,是指在我們思考過程中即時出現,不需仰賴額外思考來處理並領悟數字的直覺能力。這個直覺數字,隨著我們從小學習的過程不斷擴充,從小學生的十、百,到中學到千,成年後到數千為止都還讓我們感到安心,然而數字再大一些,我們就會覺得不好掌握,而陷入五里霧中。   比如下列各種大數字,你可以很快掌握它的意義嗎?   ‧英國脫歐一年要花掉英國620億英鎊。那是大數字嗎? ‧你家天空衛視(SkyTV)的衛星天線對著一顆35800公里外的人造衛星。那是大 數字嗎? ‧「新地平線號」太空探測器展開了一段邁向冥王星的50億公里旅程。那是大數字 嗎? ‧全世界有8萬隻長頸鹿。那是大數字嗎? ‧海中有3.7兆的魚。那是大數字嗎? ‧美國海軍一艘超級航空母艦造價104億美元。那是大數字嗎?   這本有趣、迷人的書將成為你的隨身幫手,藉由一些工具和訣竅,讓我們能直觀地掌握數字的規模與意義。作者安德魯‧艾略特透過許多案例和準則,幫助我們搞懂這些數字、瞭解比例,將大數字拉回凡間,成為我們可以理解、掌握的數字。   在面對國家層級的公共生活時,我們更往往沒有把握,不論面對的是移民人數、龔為服務、或是國防預算,這是因為儘管這些數字很重要,但人們對這些數字代表的意義缺乏認識,也沒有整理出脈絡的能力,因此往往得出差勁的論點,並實施不良的政策。尤其當不同觀點和價值在公開辯論中衝突時,數字常常成為武器,有時候是辯論的重要環節,但更多時候被用來轉移焦點。因此瞭解數字從何而來,以及數字的意義,能幫助我們理解論點,並讓我們能判斷論爭是關乎表面,還是關乎深刻的事實。   這不是一本關於數學的書,而是一本識數書。所謂的識數能力,是成為識數公民之必須,它能讓你詮釋周遭世界,這種對數字的理解即推理技術,讓我們擁有自信和能力,可以運用數字來解決難題、分析資訊、並根據計算做出有見識的決定。所以不要再覺得不識字很丟臉,不識數不行!這種能力能將抽象的數字,連結到由物體構成的實體世界,以及社會互動構成的現實世界!   儘管本書風格輕盈且引人入勝,卻也著實具備嚴肅動機。身為公民得要見多識廣才能充分負責,而那就需要一定程度的識數能力,但我們多數人仍力有未逮。這就在公民和「專家」之間形成了一道鴻溝,對雙方都有損害。而安德魯‧艾略特的根本目標,就是藉由擴大實用識數的範圍,來協助解決這問題。

79 特價39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電子書】數字公民

八旗文化  出版
2020/07/01 出版

大概從1000開始,數字跟我們的認知產生斷裂, 我們對它已經無感,但這卻會影響你在公民社會中的判斷力。   現代社會,識字能力稀鬆平常,識數能力才更重要! 晉升「識數公民」的必讀之作。   我們周圍充斥著驚人的數字:我們每天都會收到一堆統計數據,像是醫療成本、地震規模、最近的恆星離地球多遠、全球長頸鹿的數目等等。這些數字好像都很重要,其中有些特別重要,但我們未必清楚到底哪個意義重大、哪個看看就好,對於那些超過我們識字直覺、過大或過小的數字,我們根本無從判斷起,這讓我們心底感到隱隱不安。我們如何釐清這些數字究竟代表什麼?它們重要嗎?我們該擔心、興奮或覺得了不起嗎?   所謂的「數感」,是指在我們思考過程中即時出現,不需仰賴額外思考來處理並領悟數字的直覺能力。這個直覺數字,隨著我們從小學習的過程不斷擴充,從小學生的十、百,到中學到千,成年後到數千為止都還讓我們感到安心,然而數字再大一些,我們就會覺得不好掌握,而陷入五里霧中。   比如下列各種大數字,你可以很快掌握它的意義嗎?   ‧英國脫歐一年要花掉英國620億英鎊。那是大數字嗎? ‧你家天空衛視(SkyTV)的衛星天線對著一顆35800公里外的人造衛星。那是大 數字嗎? ‧「新地平線號」太空探測器展開了一段邁向冥王星的50億公里旅程。那是大數字 嗎? ‧全世界有8萬隻長頸鹿。那是大數字嗎? ‧海中有3.7兆的魚。那是大數字嗎? ‧美國海軍一艘超級航空母艦造價104億美元。那是大數字嗎?   這本有趣、迷人的書將成為你的隨身幫手,藉由一些工具和訣竅,讓我們能直觀地掌握數字的規模與意義。作者安德魯‧艾略特透過許多案例和準則,幫助我們搞懂這些數字、瞭解比例,將大數字拉回凡間,成為我們可以理解、掌握的數字。   在面對國家層級的公共生活時,我們更往往沒有把握,不論面對的是移民人數、龔為服務、或是國防預算,這是因為儘管這些數字很重要,但人們對這些數字代表的意義缺乏認識,也沒有整理出脈絡的能力,因此往往得出差勁的論點,並實施不良的政策。尤其當不同觀點和價值在公開辯論中衝突時,數字常常成為武器,有時候是辯論的重要環節,但更多時候被用來轉移焦點。因此瞭解數字從何而來,以及數字的意義,能幫助我們理解論點,並讓我們能判斷論爭是關乎表面,還是關乎深刻的事實。   這不是一本關於數學的書,而是一本識數書。所謂的識數能力,是成為識數公民之必須,它能讓你詮釋周遭世界,這種對數字的理解即推理技術,讓我們擁有自信和能力,可以運用數字來解決難題、分析資訊、並根據計算做出有見識的決定。所以不要再覺得不識字很丟臉,不識數不行!這種能力能將抽象的數字,連結到由物體構成的實體世界,以及社會互動構成的現實世界!   儘管本書風格輕盈且引人入勝,卻也著實具備嚴肅動機。身為公民得要見多識廣才能充分負責,而那就需要一定程度的識數能力,但我們多數人仍力有未逮。這就在公民和「專家」之間形成了一道鴻溝,對雙方都有損害。而安德魯‧艾略特的根本目標,就是藉由擴大實用識數的範圍,來協助解決這問題。

特價350
電子書
下次再買

怪奇物理的日常大冒險:又酷又能學到東西的漫畫量子力學,迷人又好笑的相對論

八旗文化  出版
2020/05/27 出版

「這本書真是迷人又好笑啊!」 ──卡洛.羅維理(Carlo Rovelli), 迴圈量子重力理論重要創建者,著有《七堂簡單物理課》 法國Dunod出版社與漫畫家暨科普作家 Laurent Schafer 合作,推出《怪奇物理的日常大冒險:又酷又能學到東西的漫畫量子力學,迷人又好笑的相對論》,透過逗趣卻不失嚴謹的劇情安排,學習正確的現代科學知識。就連國際知名的義大利物理學家羅維理都讚許這本漫畫。 跟著一個普通的家庭進行生活冒險,一個隱藏的現實逐漸被揭露,這個世界全然不是你原本想像的那樣!漫畫中,那些徹底改變我們對現實看法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薛丁格、玻爾等等,也一一現身說法,向我們解釋一個新奇迷人的隱藏真實:時間是會變動的,質量是空無的,空間是不一致的,而量子是不可預測的。 這是一場輕盈、愉快又有趣的旅程。讀完本書,之後你要是在聚會時聽到有人講「量子」或「相對論」,就不必再偷偷溜走了。而且,可能沒多久之後,這個開口閉口會談到量子或相對論的人就是你喔!

79 特價379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電子書】怪奇物理的日常大冒險

八旗文化  出版
2020/05/27 出版

「這本書真是迷人又好笑啊!」──卡洛.羅維理(Carlo Rovelli),迴圈量子重力理論重要創建者,著有《七堂簡單物理課》法國Dunod出版社與漫畫家暨科普作家 Laurent Schafer 合作,推出《怪奇物理的日常大冒險:又酷又能學到東西的漫畫量子力學,迷人又好笑的相對論》,透過逗趣卻不失嚴謹的劇情安排,學習正確的現代科學知識。就連國際知名的義大利物理學家羅維理都讚許這本漫畫。跟著一個普通的家庭進行生活冒險,一個隱藏的現實逐漸被揭露,這個世界全然不是你原本想像的那樣!漫畫中,那些徹底改變我們對現實看法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薛丁格、玻爾等等,也一一現身說法,向我們解釋一個新奇迷人的隱藏真實:時間是會變動的,質量是空無的,空間是不一致的,而量子是不可預測的。這是一場輕盈、愉快又有趣的旅程。讀完本書,之後你要是在聚會時聽到有人講「量子」或「相對論」,就不必再偷偷溜走了。而且,可能沒多久之後,這個開口閉口會談到量子或相對論的人就是你喔!

特價366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電子書】每具屍體都會留下痕跡

八旗文化  出版
2020/04/01 出版

佳評如潮! 入選《紐約時報》書評「新作與值得關注」精選 入選《科學新聞》2019年最受歡迎的科學書籍 本書顛覆你對環境生態的看法, 植物不但可以殺人,還可以破案! 本書結合引人入勝的科學寫作和犯罪實錄,探索自然生態與犯罪之間令人震驚的交集,每個秘密的破解均揭露另個秘密的出現。 從寧靜的鄉村泥路到充滿花粉粒的步行靴鞋底,鑑識生態學家暨作者派翠西亞‧威爾特希,運用過去幾十年的科學專業,檢視一個個犯罪現場,尋找真相,對照每種花朵和細微顆粒,最終發展出一套引人注目的科學方法,能夠測知罪案發生的經過。 她的調查具有令人訝異的高準確度,讓她成為世界最備受推崇的警察顧問。這本書除了結合迷人的科學和真實犯罪案件,也穿插作者的個人經歷和鑑識生態學的職涯過程,包括破解謀殺案、屍體定位、將凶手犯繩之於法,以及免除虛假的指控等,並從而向讀者介紹圍繞我們身邊看不見的各種生態,例如花粉、微生物、真菌和孢子,它們都經過化妝並隱藏在我們每天生活的環境裡,它們留下的痕跡證據令真相無所遁逃。 書中陳述的作者故事,不僅道出一個人堅持的力量,也揭露人類與大自然世界之間的關係,遠比我們所想得還要深而廣。

特價294
電子書
下次再買

人類怎樣質問大自然:西方自然哲學與科學史,從古代到文藝復興

陳瑞麟  著
八旗文化  出版
2020/03/04 出版

科學既是歷史產物,又有固定形貌。以「發展」和「結構」兩個面向貫穿,回答「科學」之為何物,以及如何走到如今的面貌。本書是一本科學通史,討論的時間貫穿兩千年,爬梳從古代到文藝復興為止,人類對於宇宙天地和周遭事物的認識,以及認知觀如何演變的過程,呈現出每個時代人們因應各自不同的觀念、知識和技術背景與限制,如何提問和回答瞭解自然科學的問題,並走到現在的科學。作者將主題聚焦在西方自然哲學家對天(heaven)、地(earth)與物質(matter)的各種理論與觀念的發展上,換言之,即以宇宙論(含天文學)、動力學和物質理論(含化學)等內容。有感於台灣科學史研究幾乎全盤以中國科學史為主,以西方科學史為研究主體的專業科學史家極少,也多偏重於生物與醫療史。而以華文出版的近代科學思想與觀念的歷史研究,包括翻譯作品,都少到堪稱可憐。在此背景下,作者對於台灣在西方科學史的華文研究上近乎一片空白而感到驚懼,致力於填補這個空白,並且想問所有讀者:我們真的以為自己對西方科學史很熟悉嗎?我們對於「科學」真的夠理解嗎?我們對於西方「科學史」這門研究領域的文獻、發展和演變都一定程度的掌握嗎?甚至,我們對於西方文化與它之所以呈現今日面貌的瞭解夠充分了嗎?另一方面,西方科學史的研究趨勢自1980年代以後就朝向重建一個史觀而前進,這也驅使作者迎向挑戰,試圖建立理論模型、模塑科學在歷史上的發展與演變、建構史觀。在這本書中,作者將人類知識發展演變史視為「問題與回答的歷史」,提供讀者一扇理解西方科學的「歷史本質」的窗口:科學的歷史哲學特殊之處在於處理知識的演變。 作者將人類知識發展演變史視為「問題與回答的歷史」,在此「問與答」的認知結構中,一組相關問題產生於特定時代背景,蘊涵可能形成的合理答案,但也受到該特定背景的約束,答案因此受限。但是一旦答案被提出來,就會產生更多衍伸問題,帶來更多答案,塑造一個新的時代背景,產生一組新的概念、知識與實作方式,如此構成一個問與答不斷循環的認知結構。循環性構成一種模式,因此「背景-問題框架-答案-新背景…」就成一個科學知識變遷的模式──可稱為「問題發展框架」。科學史是否可以用「問題─解答」的科哲框架來書寫定位?作者用一本書的寫作回答了這個問題,這本書堪稱作者的野心之作。本書行文流暢,理路清晰,取得可讀性和學術性的平衡,亦補足了台灣在西方科學史的缺如,介紹讀者應該要認識的西方科學史上重要觀念、理論與思想,也提供了完整的思想背景。本書內容可謂在華文世界極為少見,形式、風格、與理論架構更是只此一家,值得一讀。

79 特價411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電子書】人類怎樣質問大自然

陳瑞麟  著
八旗文化  出版
2020/03/04 出版

科學既是歷史產物,又有固定形貌。以「發展」和「結構」兩個面向貫穿,回答「科學」之為何物,以及如何走到如今的面貌。本書是一本科學通史,討論的時間貫穿兩千年,爬梳從古代到文藝復興為止,人類對於宇宙天地和周遭事物的認識,以及認知觀如何演變的過程,呈現出每個時代人們因應各自不同的觀念、知識和技術背景與限制,如何提問和回答瞭解自然科學的問題,並走到現在的科學。作者將主題聚焦在西方自然哲學家對天(heaven)、地(earth)與物質(matter)的各種理論與觀念的發展上,換言之,即以宇宙論(含天文學)、動力學和物質理論(含化學)等內容。有感於台灣科學史研究幾乎全盤以中國科學史為主,以西方科學史為研究主體的專業科學史家極少,也多偏重於生物與醫療史。而以華文出版的近代科學思想與觀念的歷史研究,包括翻譯作品,都少到堪稱可憐。在此背景下,作者對於台灣在西方科學史的華文研究上近乎一片空白而感到驚懼,致力於填補這個空白,並且想問所有讀者:我們真的以為自己對西方科學史很熟悉嗎?我們對於「科學」真的夠理解嗎?我們對於西方「科學史」這門研究領域的文獻、發展和演變都一定程度的掌握嗎?甚至,我們對於西方文化與它之所以呈現今日面貌的瞭解夠充分了嗎?另一方面,西方科學史的研究趨勢自1980年代以後就朝向重建一個史觀而前進,這也驅使作者迎向挑戰,試圖建立理論模型、模塑科學在歷史上的發展與演變、建構史觀。在這本書中,作者將人類知識發展演變史視為「問題與回答的歷史」,提供讀者一扇理解西方科學的「歷史本質」的窗口:科學的歷史哲學特殊之處在於處理知識的演變。 作者將人類知識發展演變史視為「問題與回答的歷史」,在此「問與答」的認知結構中,一組相關問題產生於特定時代背景,蘊涵可能形成的合理答案,但也受到該特定背景的約束,答案因此受限。但是一旦答案被提出來,就會產生更多衍伸問題,帶來更多答案,塑造一個新的時代背景,產生一組新的概念、知識與實作方式,如此構成一個問與答不斷循環的認知結構。循環性構成一種模式,因此「背景-問題框架-答案-新背景…」就成一個科學知識變遷的模式──可稱為「問題發展框架」。科學史是否可以用「問題─解答」的科哲框架來書寫定位?作者用一本書的寫作回答了這個問題,這本書堪稱作者的野心之作。本書行文流暢,理路清晰,取得可讀性和學術性的平衡,亦補足了台灣在西方科學史的缺如,介紹讀者應該要認識的西方科學史上重要觀念、理論與思想,也提供了完整的思想背景。本書內容可謂在華文世界極為少見,形式、風格、與理論架構更是只此一家,值得一讀。

特價364
電子書
下次再買

我的十堂大體解剖課:那些與大體老師在一起的時光

八旗文化  出版
2016/06/01 出版

從第一堂課手的解剖開始,到學期末和大體老師面對面, 十堂嚴格又緊繃的解剖課,道盡對生命和身體知識的熱愛……                     ●身為大體解剖老師,在母親想簽署捐贈大體同意書時,為什麼強烈反對且痛徹心肺? ●解剖檯上的大體老師,難道只是學習工具和器官組合嗎?他們也是有故事、有溫度的人! ●大體老師生前最後的願望是什麼呢?若有機會跟學生面對面對話,他們會想說些什麼呢? ●大體解剖課在醫學系可說是一門最令人聞風喪膽的課,負責的老師一個比一個凶悍。為什麼這群「活」老師對這群聰明的學生如此嚴格?他們居心何在? ●解剖學老師連教具都要自己「生」!她在分娩時,叫來陪產的先生回實驗室拿福馬林,趕緊把胎盤保存起來,為的是讓學生能一窺胎盤的究竟。 對醫學以外的人來說,解剖學深奧複雜,對大體是既好奇又害怕。 解剖室裡到底發生了什麼事?醫學生如何忐忑切下第一刀? 一學期相處下來,大體老師和學生之間產生什麼樣的特殊情感? 身為解剖課的「活」教師,本書作者串連成長點滴,寫出內心世界,既述說自己在解剖現場的經歷,也描繪了學習過程中醫學生內心的觸動。 作者以平易近人的文字,述說她的經歷與感受,串連著成長的點滴,寫出內心世界,是本不可多得的好書。 大體解剖課是醫學院校裡教學上重要的一環,透過這個過程,學生經由實際的觸碰與觀察,學習身體的構造,由於醫學上的精細發展與分工,再加上臨床醫學上個人化醫療的高度發展,解剖學精細的程度非一般人可以想像。在知識的量上面,它是門令人生畏、讓醫學生痛不欲生的課程。 對於醫學以外的人而言,解剖學深奧複雜,對人體是既好奇又害怕,解剖室裡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到底如何教學,學生到底怎麼學習,切開的人體是否很恐怖?這些總混雜著道聽途說的猜想與流言! 本書作者大學畢業後因緣際會,進入解剖實習室,成為一位專業的解剖學教師,她從解剖教師的角度分享了實地解剖教學點滴。這是全台灣第一本描述人體實地解剖的書籍,以局部解剖學的方式,描繪解剖的重要點滴。 文章裡除了不少實地解剖細節的描述之外,更將身體構造的細節連結在一般人日常生活上所碰到的狀況或知識上。更特別的是,這本書還呈現了慈濟大學特有人文融合於解剖專業教學作法的描述,描繪了學習過程中同學們心理的觸動,更闡明了這些對醫學教育的意涵。 這是啟蒙醫學生的十堂大體解剖課,也是你不能錯過的人生十堂課。

79 特價237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電子書】我的十堂大體解剖課

八旗文化  出版
2016/06/01 出版

從第一堂課手的解剖開始,到學期末和大體老師面對面, 十堂嚴格又緊繃的解剖課,道盡對生命和身體知識的熱愛……                     ●身為大體解剖老師,在母親想簽署捐贈大體同意書時,為什麼強烈反對且痛徹心肺? ●解剖檯上的大體老師,難道只是學習工具和器官組合嗎?他們也是有故事、有溫度的人! ●大體老師生前最後的願望是什麼呢?若有機會跟學生面對面對話,他們會想說些什麼呢? ●大體解剖課在醫學系可說是一門最令人聞風喪膽的課,負責的老師一個比一個凶悍。為什麼這群「活」老師對這群聰明的學生如此嚴格?他們居心何在? ●解剖學老師連教具都要自己「生」!她在分娩時,叫來陪產的先生回實驗室拿福馬林,趕緊把胎盤保存起來,為的是讓學生能一窺胎盤的究竟。 對醫學以外的人來說,解剖學深奧複雜,對大體是既好奇又害怕。 解剖室裡到底發生了什麼事?醫學生如何忐忑切下第一刀? 一學期相處下來,大體老師和學生之間產生什麼樣的特殊情感? 身為解剖課的「活」教師,本書作者串連成長點滴,寫出內心世界,既述說自己在解剖現場的經歷,也描繪了學習過程中醫學生內心的觸動。 作者以平易近人的文字,述說她的經歷與感受,串連著成長的點滴,寫出內心世界,是本不可多得的好書。 大體解剖課是醫學院校裡教學上重要的一環,透過這個過程,學生經由實際的觸碰與觀察,學習身體的構造,由於醫學上的精細發展與分工,再加上臨床醫學上個人化醫療的高度發展,解剖學精細的程度非一般人可以想像。在知識的量上面,它是門令人生畏、讓醫學生痛不欲生的課程。 對於醫學以外的人而言,解剖學深奧複雜,對人體是既好奇又害怕,解剖室裡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到底如何教學,學生到底怎麼學習,切開的人體是否很恐怖?這些總混雜著道聽途說的猜想與流言! 本書作者大學畢業後因緣際會,進入解剖實習室,成為一位專業的解剖學教師,她從解剖教師的角度分享了實地解剖教學點滴。這是全台灣第一本描述人體實地解剖的書籍,以局部解剖學的方式,描繪解剖的重要點滴。 文章裡除了不少實地解剖細節的描述之外,更將身體構造的細節連結在一般人日常生活上所碰到的狀況或知識上。更特別的是,這本書還呈現了慈濟大學特有人文融合於解剖專業教學作法的描述,描繪了學習過程中同學們心理的觸動,更闡明了這些對醫學教育的意涵。 這是啟蒙醫學生的十堂大體解剖課,也是你不能錯過的人生十堂課。

特價210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電子書】我的水中夥伴

方力行  著
八旗文化  出版
2015/10/01 出版

台灣是個島嶼,為何會有淡水魚? 以此為起點,生物學家開始了追尋答案的腳步……   本書見證了台灣魚類的來源、配合島嶼生態而演化、 以及面對自然災難和變故時,如何存續命脈的韌性和適應性。 還有人類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一部台灣魚類生命史,一部和我們切身的環境故事。   《我的水中夥伴:生物學家談台灣溪流魚類和環境故事》是一部台灣魚類生命史,記錄台灣溪流魚類的身世、生活,以及面對自然變故如何掙扎生存,面對變局的曲折故事,以及與身在台灣的我們之間的切身關係。   本書從台灣是個島嶼,為何會有淡水魚這個問題開始。方力行不辭辛勞將全台灣所有的淡水魚放在一起分析,發現牠們和台灣人一樣,也有南北東之分,各有各的來歷,各有各的故事。   台灣的國寶、獨特物種、冰河孑遺生物櫻花鉤吻鮭,日本學者認為,牠是因地形變動而滯留在大甲溪上游,方力行則透過綜合分析和實地考察,認為牠應來自五十萬年前的蘭陽溪,翻過中央山脈而至大甲溪裡。這怎麼可能呢?書中有精彩分析。   一般魚類要通常要經過較長時間才長大成熟,為什麼台灣的高山溪流魚類大多在一年之內就要長大成熟?一般魚類都是春季繁殖,為何台灣溪流魚類特別熱情,在秋季也要繁殖?在九二一地震第三天解除路封之後,方力行立即下水調查魚況,發現台灣魚類必須面對自然變故而演化出的挑戰,也發現溪流的深潭和支流在魚類面對自然災難變故時,所扮演存續命脈的重要角色。   方力行也在龐大數據中抽絲剝繭見證一條河流的脈動,在對新竹香山客雅溪、台南二仁溪、台北淡水河的數據分析中,他讀出一條河承載的歷史和溪流中生物的命運,從而掌握人類污染的模式,成為環評環測的有力工具。   台灣這些溪流魚類的獨特故事和命運,向來少有人知。若非有長期收集資料的耐心與縝密,以及出於做研究、滿足追尋答案的好奇心,這些溪流魚類故事可能早在人為破壞、對於知識和事實不求甚解的扭曲中、以及曲解科學為求名求利手段的短視中消失無蹤。   方力行累積三十年研究功力,從早年帶著學生潛入水中取得台灣溪流魚類第一手觀察資料,到近年來透過大數據資料,勾勒只能從數據分析見識到溪流的另一個真實面,第一次嘗試將多年來發表在國外知名期刊上的研究論文,轉換成你我都能讀懂,且對於你我來說如此切身的環境故事,用豐沛的情感和生動的文字,娓娓訴說的他對台灣魚類獨鍾的情感。   這座島嶼的人和魚類的故事遠比我們想像得複雜、精彩和無奈,方力行教授的研究及面向一般讀者所寫,不僅給所有關心台灣溪流魚類生態的讀者一些提醒、一些啟發、一些樂趣,也從生物學的角度折射出另類台灣故事。

特價182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頁數1/1
移至第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