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者很多人會對老派儀式無感,但也有很多人認同,生活需要儀式感。 暢銷書會寫:「儀式感讓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讓人生變得不平凡。」 但要深究儀式感,先要追溯儀式予人的意義。 儀式,作為人類迄今最古老的文化活動,從不止於個人,卻對整個社羣、社會都有重要意 義,承托着一方地土一方人的記憶、歷史的流變、秩序與價值。很想講好自己的香港故事,儀式可以扮演怎樣的角色? Breakazine 從每個人生活都會遇上的儀式開始, 重新理解一個人、一個羣體、一個社會的故事。 傳統的儀式,今天剩下了什麼? 大學迎新營怎樣成了我們的成人禮?離別在即,我們要怎樣設計自己的道別式? 分隔兩地,香港人要怎樣重新捉緊彼此?一場儀式,一路走來的悲歡離合,盡在不言中。
最近有段時間,我幾乎消失咗。 因為疫情嚴重,我無得落街,日日對住四幅牆, 仲忽然有兩個月好得閒。 呢兩年,好多人飛走咗,話讀書會開心啲, 但就要講好多次「拜拜」。 究竟要幾大個先可以自己做決定? 幾大個先可以知點解? 有時我都好想畀個位我講吓。 大家都好似好重視我, 又花精神時間,又花錢喺我身上, 想安排最好畀我。 不過呢, 如果我可以一齊傾,一齊參與就好喇。 我有信心我做得到~ 其實,你以前都係我嚟㗎, 你睇唔睇到我呀?
一塊偶像廣告板,引來歡呼躍動的追星人潮; 喜劇爆發,港式幽默重新回到大眾的視線; 香港歷史意外彈起,進佔書榜榜首成為熱賣保證; 為求心之所安,占卜命理竟成為年輕人的選項。 在反覆不定的社會狀態中,我們苦不堪言, 但同時間,卻爆發出一道道熾熱,甚至狂喜的畫面。 極痛之中,我們拼命尋找無痛,這是麻痺?是迴避?還是有更深一層的意義? 這期Breakazine訪尋四組生活自療的故事,觸摸文化熱潮背後的情緒。 我們無法輕言為時代找出解藥,卻希望在共苦之中,一起找到共鳴的瞬間。 今天應該很高興,今天應該很溫暖,只要願幻想彼此仍在面前。
「香港隊,加油!」 這是我們在悶熱的夏天, 最能夠大聲疾呼的渴望。 張家朗在奧運劍擊比賽中奪金一刻, 我們在商場、食肆、家中盯着直播, 不分背景,振臂歡呼。 然而奧運過後,剎那的激情還剩下什麼? 體育精英搭上熱血奮鬥的故事調子, 跟我們的距離有多遠? Breakazine相信,除了旁觀打氣, 或者健美減肥, 香港人還可以從運動領略更深刻的意義。 這一期,我們先為運動尋根, 探問體育精神史; 亦反思我城狹窄的運動空間, 細看有心人如何拉闊想像, 鼓勵香港人繼續運動。 比賽,的確不一定贏, 但堅持keep moving, 我們就沒有輸給昨天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