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教育學者與人類學者共同體認到兩學科之間的合作有很重要的意義,教育學和人類學研究的對象是人及人的活動,所以在研究教育時,常常會引用到人類學的理論,使在教育的過程中更能了解人。解嚴後台灣轉型為多元文化社會,各種族群尋求在台灣社會發聲,整個社會才開始重視異文化、跨文化的了解和對話。教育人類學所提供的知識、方法、胸襟與智慧可開闊教育工作者的全球視野並重視地方鄉土教育,培養學生尊重文化、包容差異並欣賞文化的各種表現和論述。本書以巨觀的角度深入淺出介紹教育學與人類學的關係、民族誌、文化的相關理論、人類的學習、文化型態、社會變遷與教育、多元文化教育、鄉土教育、神話、象徵儀式、性和性教育、婚姻和家庭等概念,提供教育工作者、相關專業人士、對此些主題有興趣者,有一綜合的觀點和多元的取向來認識教育人類學。
高等教育負有培養國家高等人才的使命與功能,其教育品質之良窊對國家整體發展有直接的影響。尤其是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知識已成為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發展最關鍵的因素,高等教育益顯其重要性。 惟面對大學快速擴增,與全球化的君臨,高等教育品質提昇的要求等現況,於擬定高等教育發展策略時,實賴先了解國際社會中先進國家高等教育發展情況,經營策略,突破之道及發展願景,以利大學教育發展。 為此,本書分別就全球主要國家的高等教育的現況,挑戰,策略與願景等加以探討外,並列有:教育對社會發展的影響,高等教育面臨的衝擊與挑戰,高等教育的發展與願景.........等單元,以期能成為大學教育政策新的思維,也代表對知識經濟發展的期許,用以引領大學提昇知識創新與國際競爭力,邁向卓越。
本書為國內第一本以「學生鑑教師教」為核心的書籍,主要介紹「學生評鑑教師教學」(Student Ratings of Instruction)的理論與實務,並以師範院師生為對象,探討大學師生對這個制度的態度及看法。本書不僅可以做為大學校院行政人員在實施「學生評鑑教師教學」的參考,亦可以幫助大學師生從「學生評鑑教師教學」的角度來瞭解自己的「教」與「學」,同時也可以提供研究人員有關「學生評鑑教師教學」或教學評鑑等相關的研究資料。全書共分為三篇十章,包含導論、「學生評監教師教學」的基本概念、理論基礎、起源與演變、可能影響「學生評鑑教師教學」結果的外在因素、工具的編製、制度的比較、教師的態度、學生的態度及師生態度的比較。期望讀者能夠理論、實務與師生的態度三方面來瞭解「學生評鑑教師教學」。
近年來對於師資培育教育改革的構想,主要是面對二十一世紀如何實現「可以得到國民的信賴,實現充滿朝氣蓬勃活潑的學校教育」,其主要的成否與直接的教育現場責任者的教師,自然是非常重要。因此,在提昇教師教育的制度、內容、方法等所有教育「質」的轉換過程之中,教師的積極參與是不可忽視。本書即嘗試透過教師的現場經驗與研究成果,來解析學校與教育問題之一端,期望能達到教師參與及教育經驗共享與提昇教師專業效果的目的。 在這種情況之中,與學童每天有直接接觸的教師,應是首當其衝,其責任是非常的重大。所以,教師需要具備氣度寬宏、豐富的人性與專門的知識。特別是需要有教育者的使命感與教育的熱情為根基去實踐其指導的能力,營造溫馨校園環境。
現在學校雖已破繭而出,但更期望整體「蛻變」,因此,行動研究的水準亟待提昇。許多行動研究都是個人式的,以提昇技術能力為主要目的,但要真正落實教育改革的理想,個人式的、技術性的行動研究是不夠的。偏重技術能力則忽視教育實際及行動研究所在的社會情境;不將既存限制加以探討和轉變,則易將行動研究非政治化,並接受現存的制度和社會措施。因此要加強批判的、合作的行動研究,使教師從宰制的結構中解放出來,反省意識型態的結構;參與反省的過程,協助他們採取政治的、策略的行動,以克服結構的束縛,進行學校和教育的再造。
課程統整與教學 自九年一貫課程總綱公布以來,學界對於課程統整的基礎理論與設計方式提出許多觀點,累積了相當豐富的文獻。實務界著手嘗試統整課程方案的設計,探索各種可行的實施途徑,亦展現了充沛的課程革新精神。 散見於各期刊、專著中的相關文獻雖多,然而,對於課程統整與教學這個主題而言,仍存在許多值得探討的角度;由各種不同的角度,將可觀照不同的問題,而使得這個主題的研究成果更為可觀,也藉此提供更廣闊的視野。 基於此,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今年度之年刊乃以「課程統整與教學」為主題,廣邀各界來文。本學會經學術審查程序選擇十五篇文章,分為「基本概念」九篇與「規劃設計」五篇。 「基本概念篇」包含:課程統整、教學統整理論或概念的探討,以及師資培育與課程統整的相關問題;「規劃設計篇」探討學校進行統整課程規劃設計的方式,以及統整課程實施的途徑。這些問題的探討將對未來課程統整與教學的規劃、實施提供多元的思考面向。
教師與班級經營 本書的理念在於強調教學歷程中,「如何教」比「教什麼」來得重要。如何教?作者提出五個重點:教師的自尊、教師的能力、師生關係、班級經營及健全的學校系統。 書中對教師身心健康的維護、教師壓力的因應、師生關係的建立、學生問題行為的處理、學生學習動機的催化、同事關係與校長領導效能的提昇,有著深入淺出的原理說明,並提出具體可行的實踐之道。 作者從尊重人性的觀點來闡釋師生關係及校園中的各種人際關係,主張惟有當校園中及教室裡充滿無條件積極的愛與尊重時,才有可能引發學生的主動學習,以及促進學生建立負責的行為。 本書除了供國中小教師找到有效的教學之道,更珍貴之處是書中字裡行間所散發出的為師之道──尊重。誠如作者所說的:「高自尊的教師才能教導出高自尊的學生。」如何擁有高自尊?如何在校園中培養尊重的氣氛? 如何經營一個由學生自制的班級?都在本書有所闡釋。相信讀者會跟我一樣,在讀完之後,會折服於作者的信念。 譯者簡介 曾端真 學歷/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博士 現任/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授 曾玲(王民) 學歷/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教育碩士 現任/私立大同工學院講師
班級經營 本書主要關心的是能經由哪些歷程來協助教師提昇班級經營的知能? 教師是班級經營的靈魂人物,但班級事務繁雜眾多,學生差異莫衷一是,在緊湊的教學活動、繁忙的班級事務中,如何傳情達意、凝聚眾志,成為亦師亦友的班級領導人物,使班級快速步上正常運轉的軌道,是班級經營知能的一大展現。 本書以「教室領導技巧」、「班級經營策略」及「教師教學效能」班級經營的三個向度,介紹其基本概念、理論基礎、評鑑方法,並提出可供教師自我檢核的參考,希望透過學習、研究、評鑑、檢核與熟練等方法,幫助教師在班級經營上更得心應手。 作者簡介 陳木金 學歷/省立台東師專國校師資科畢業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學士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 經歷/國小教師、組長、主任 國立政治大學文理學院院長秘書 國立政治大學教務長秘書 國立政治大學教師研習中心講師、副教授 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教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國立台灣藝術學院教育學程中心助理教授 現職/國立台灣藝術學院教育學程中心主任 著作/《班級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