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紀約在四十歲至六十歲上下的中生代詩人,作為一個特有的世代,不論在創作數量或詩作品質的表現上,都是台灣詩壇的主力,其本身更見證了台灣新詩史的發展。本書從詩人的創作表現及其代表性考慮,選取了「十大」中生代詩人:李敏勇、羅青、蘇紹連、利玉芳、陳義芝、陳黎、羅智成、向陽、夏宇、劉克襄,從西方文學理論出發來考察其詩作文本,其中涉及的文論包括:傳記式批評、修辭學、文類批評、原型分析、英美新批評、結構主義、現象學、女性主義、後現代主義、生態批評,以及文學社會學,兼顧文本的內緣和外緣研究。本書可謂為國內關於台灣中生代詩人及其詩作所做的第一本系統性專書研究。
「文學史如何可能?」--這是文學史研究亟需追問的一項課題,更是台灣文學獨立設科之後無法迴避的重要問題。 本書率先對此問題試圖從不同的研究進路加以探討,檢視的對象除了已成書的兩岸的通史類著作,還包括相關的文學現象,諸如文學思潮的變遷,讀者的接受反應乃至出版情況的盛衰等等,都做了充分的論述。 本書除了對文學史專著及相關史料提出後設批評外,亦提出「如何可能」的看法與主張,邀請學界同行參與對話,並期盼得到對台灣文學史有興趣者進一步的迴響。
本書討論文學與人生的關係,文學是人生的寫照,又是對人生經驗的思考和整理,文學既有超脫人生的美感,又不可能脫離人生的真實而存在,作者整理許多文學家對文學的看法以及文學作品的範例,說明文學與人生的複雜關係。 幾乎每個人年輕時都曾作過文學夢,舉凡人類的思維、性情、知識修養、未來暢想、心靈的呼吸和情緒的抒發等等,常常都跟文學有關。本書從古今中外文學傳統 著眼,對文學與人生關係的歷史,文學之於人生的作用,文學與人生在情境、風格、意象和道德方面的聯繫與差異等等,作了較為深入而有系統的理論辨析。本版本 特別引入臺灣的文學創作當例證,讀來尤為親切。
二十世紀七○年代末,兩岸降低敵意,發展學術文化交流,至今已累積亮麗的成績。作者長期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與出版的研究,因緣際會親自參與多項兩岸文化交流活動,促進雙方的相互了解。 輯一至輯三的作品選自聯副「兩岸燈火」專欄及中副「書海六品」專欄。 包括兩岸文壇記事、交流心得、出版探討、新書評介。 輯四的兩篇專論,總結對大陸研究台灣文學的看法,以及評析兩岸出版合作的展望。 作者簡介:陳信元 台灣省台中縣人。 1953年生,雙魚座。 經歷 任職出版界近二十年,歷任故鄉、蓬萊、蘭亭、業強、幼獅等出版社總編輯、總經理、發行人等職。 轉入學界後,曾任南華大學出版學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編輯出版中心主任。 曾獲國科會甲種獎勵,2003年五四獎文學活動獎。 現任 佛光大學文學所副教授,台灣師範大學圖文傳播所、世新大學資訊傳播所兼任副教授,國家圖書館館藏發展委員會諮詢委員、奇?眹?洲電子商務公司顧問。 著作 《中國現代散文初探》、《從台灣看大陸當代文學》、《新時期散文概論》、《新時期報告文學概論》、《鴛鴦枕上—明清民歌賞析》、《兩岸暨港澳出版事業的發展與整合》等;另有編選集、研究報告三十餘種。
本書內容大多著於一九九○年代後期,文章內容和體例大致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為「後現代主義的超越」,主要目的在於向外界說明作者研究之方向已逐步轉向另外的專題,即後現代主義作為一股理論大潮逐漸衰落之後,西方文化界以及文學界仍然十分具有影響力的另一些理論思潮,第二個部分為「文化研究:西方與中國」,所討論的主題是目前仍在西方和中國學術理論界頗有誘惑力的一種學術話語和理論課題。 第三個部份為「面對全球化的挑戰」,主要反映了與文化研究相關的研究成果,其中既涉及文學研究和翻譯研究,同時也討論了大眾傳媒研究,在這些文章中的一個中心思想就是,文化研究並非一定要與文學研究形成一種新的二元對立,事實上,這兩者之間的互補和對話是完全可能的。
本書將女性主義文學理論定調為「多元複數」,它既是「政治的詩學」,也是「詩學的政治」。往此基調下,作者從「抗拒性讀者」、「批判式閱讚」、「女性中心批評」到「女人腔」、「陰性書寫」、「顛覆性寫作」,再到「身分政治」、「身體政治」、「後殖民話語」,對女性主義文學理論作一脈絡溝晰兼具深度的梳理與評析。作者並針對不同立場女性主義論述之間的爭議,嘗試以「策略性的主體位置」來接合稿架其差異點。 女性主義文學理論探討背後的終極關懷,是進一步推動對既有男權中心文化的反思,經由深掘陸沈於男權文化歷史地表之下,那沈默與缺席的「陰性」、「女性集體意識」、「他者」…,探索為未來的文化、歷史寫入他途意義的可能性,以期創造一個更人性化、多元化的人類社會。本書在這一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後現代詩崛起於台灣詩壇迄今已有二十年的時間了,相關的論述也陸續出現;歷史的發展已見證了這一新起詩類的成熟,同時顯現出它之所以出現的時代意義。 本書從歷史變革的角度,回頭重新檢視後現代詩的崛起、發展的歷史脈絡,剖析詩人及其詩作,並歸納了後現代詩的類型特徵,在為這一斷代史定位的同時,亦深入探討有關的後現代詩論述,特別將最困難的語言詩類型,從理論與實際(作品的表現)雙管齊下,予以詳論,是台灣詩壇對後現代詩第一本有系統的學術論著。
二十世紀西方批評理論龐大而複雜,其泛文化傾向使得自身的輪廓越來越不清晰。本書集中討論了批評理論的一些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揭示批評理論和社會文化現實之間的密切聯繫,力爭在新的批評距離上對這些理論進行重新梳理和批判性理讀。
「戰後新世代」是近二十年來台灣文壇最主要的創作力量。他們大致上可分為兩類。一類承續了七○年代鄉土文學精神,關注社會現實和民生疾苦,著筆於社會轉型和時代文化之變遷;另一類則更直接感應著台灣都市化社會的來臨,觀察和描摹著資訊膨脹、社會解構、集體精神病變等現代或後現代情景。本書以宏觀視角考察和論述了政治文學、原住民文學、眷村小說、都市文學、女性文學、後現代文學、「新人類」文學、文學的邊緣戰鬥等十數種重要文學思潮和現象,並選擇與各種思潮相應的代表性作家十人加以個案評論。
懷德海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並被視為後現代哲學的創建者之一。如果傳統東方與西方、英美與歐陸、科技與人文、現代與後現代的思維模式分別是差異性極大的兩端,則懷德海廣博圓融的機體哲學正好位於平衡點上,可同時彌補雙方的弱點。本書一方面透過懷氏學術思想的發展與其在世界哲學開展的重要地位,以綜觀懷氏哲學各種面相。二方面則以剎那生滅且相互關聯的具體事件之流去補強自亞里斯多德以來所強調的永恆不滅、獨立自存的抽象靜態之實體概念,進而論述抽象概念思維方式與科學化論述的優缺點,以便使抽象與具體、理性與非理性、科技與人文、主體與客體等諸對立面相能夠和諧地交融互攝,而成就圓融的哲學。三方面則以懷氏哲學為中心,去創造性詮釋傳統的東方哲學與文化。總之,本書可為融貫知識、存在、價值與生命為一體的歷程 哲學及邁向更優質的民主、科學、藝術與宗教立下更健全的基礎,藉以超越現代、後現代的對立,迎向更圓融的未來。
「金庸小說、風行天下」 金庸小說以其無與倫比的創造性想像與豐富的人文精神為底蘊,構成二十世紀下半葉中國文學的一大奇觀。本書便是輯 錄了多位學者、專家、評論家的精闢見解,分從「寫作技巧分析」、「內容透視」、「作品地位論述」與「讀後漫談」等四部分來談金庸小說,有豐富的意象解讀與 定位論析、延伸的視野與理解角度,讓您「走近金庸,走進金庸」── 金庸──華人世界裡擁有最多讀者的作家。 金庸的小說──中國文化藝術的繼承者和開拓者,堪稱傳統文化的「百科全書」。 金庸小說的故事──以人生經歷和發展為依據與核心的嘗試,浸透了他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與藝術思想,更是民族文學邁向現代化的探索。 閱讀金庸、解讀金庸──透過專家之眼,重新認識金庸。
「金庸小說、風行天下」 金庸小說以其無與倫比的創造性想像與豐富的人文精神為底蘊,構成二十世紀下半葉中國文學的一大奇觀。本書便是輯 錄了多位學者、專家、評論家的精闢見解,分從「寫作技巧分析」、「內容透視」、「作品地位論述」與「讀後漫談」等四部分來談金庸小說,有豐富的意象解讀與 定位論析、延伸的視野與理解角度,讓您「走近金庸,走進金庸」── 金庸──華人世界裡擁有最多讀者的作家。 金庸的小說──中國文化藝術的繼承者和開拓者,堪稱傳統文化的「百科全書」。 金庸小說的故事──以人生經歷和發展為依據與核心的嘗試,浸透了他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與藝術思想,更是民族文學邁向現代化的探索。 閱讀金庸、解讀金庸──透過專家之眼,重新認識金庸。
宗教 新時代新希望,宗教要在未來的日子裡扮演啟導者的角色,自然也得有新的作為,一方面得一改日漸流於世俗化而重拾它原先所強調的神祕性或玄奇性,一方面得聯合起來抗拒科技文明所帶來的夢魘或彌合人間相互征伐所引起的傷痛,才能真正喚起人內在的至誠和悸動而願意傾向它。 本書所鋪展的論述,正有助於大家重新思考宗教可能的發展方向,同時還可以提供各教派尋求獨立發展或合力發展所需的資源。 作者簡介 周慶華 台灣宜蘭人,一九五七年生,中國文化大學文學博士、台東師範學院語教系副教授,出版學術著作有: 《詩話摘句批評研究》(一九九三年) 《秩序的探索──當代文學論述的省察》(一九九四年) 《文學圖繪》(一九九六年) 《台灣當代文學理論》(一九九六年) 《佛學新視野》(一九九七年) 《語言文化學》(一九九七年) 《台灣文學與「台灣文學」》(一九九七年) 《兒童文學新論》(一九九七年) 《臺灣文學與「臺灣文學」》 《新時代的宗教》(一九九九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