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倫‧狄波頓風靡全世界經典暢銷代表作,九種哲思路徑,切開生活表象。從解讀普魯斯特絕美文豪,學習超凡眼光。原作出版超過二十五年,中文版全新譯本,磅礡上市。國內名家誠心推薦朱嘉漢、鄭治桂/專序推薦謝哲青、陳太乙/聯合力推艾倫•狄波頓呈現普魯斯特的煩惱,並告訴我們,他是如何認識到「生活的全部藝術,就在於如何從那些使我們痛苦的人身上汲取教益」這回事。——朱嘉漢‧人生該怎麼過?關於「追憶」逝水年華,文豪普魯斯特用長卷巨著回答,但短促人生又該如何「擁抱」?艾倫‧狄波頓幽默觀點,大膽書寫點評,靈光蕩漾:現代人該如何效法(或窺看)文豪,過上不一樣的藝術人生?普魯斯特給世人留下的各種隱藏版線索,盡在本書中。‧一帖給現代人開啟不同閱讀視野的獨門妙方。暢銷國際的英倫作家狄波頓成名代表作,藉解讀文豪的九種哲思,將如何昇華人生質地,整理為精彩心法,令人讀來新鮮有趣,更把普魯斯特從文學神殿拉到浮世人間,讓全世界讀者都能親近文豪與巨著,為文學藝術殿堂,提供獨門視角。‧本書為狄波頓首部非小說作品,獲得全球市場極大的成功。以新穎的筆法,掀開世人閱讀與理解普魯斯特的新風潮,為讀者不懈地翻動哲思浪花。在人生悶窒或弔詭轉彎處,提供理解之鑰,走向藝術內在與心靈提升。全書以九個篇章,引領讀者思辨生活,包括:如何熱愛當下生活,如何為自己閱讀,如何悠閒度日,成功地承受痛苦,還有如何表達情感、與人為友、打開眼界,如何在愛情中感到快樂,甚至如何放下書本!
二十世紀超選暢銷版,歌德格言金句集,撫平生命波瀾的國民語錄。──邀請國內名家重磅好文,揭開歌德的多重面貌──萬壹遵 (東吳大學德國文化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專序推薦;鄭芳雄 (台灣大學外文系退休教授)專文導讀世界文豪歌德的智慧箴言,當代更顯迷人:透視人生難題 X 藝術創作視角 X愛與生活哲思,藉由如詩般的文字閃耀,流傳金句,雋永而經典!【中德文/獨家】「上帝賜給我們堅果,但並沒有把它們咬開。」歌德(封面金句,歌德親筆字跡)「世上沒有比見到一個偉大的心靈對你敞開心胸,更純粹、溫暖的喜悅了!」摘自本書,給閱讀中的你。在此書中處處可見歌德的處世智慧,不只選自其重要著作,更在歐洲耳熟能詳。他眼中愛與情感的可貴、自然本質的美好,更膽坦承人類盲點,創作思考等面向,令人玩味。這本包羅萬象的語錄,為二十世紀重新編整的暢銷版本,享譽歐洲的哲思名句,掀起廣大回響。透過歌德筆下的想法認知、靈感圖像,私密地和每個人談起人類存在的各個層面:正因為在歌德心中,生活的真諦是一種普世的價值,這些話語對世界上各種各樣的人都別具意義。歌德語錄使人驚奇,因為精心選摘的文字脫離了原著作品的框架,開始擁有自己的生命,讓讀者在反覆咀嚼中,體會更深。書中可見歌德以循循善誘的方式,引導人們找到自我。本書給的不是敷衍、籠統的安撫;而是為了讓人們能在廣袤無垠的宇宙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而生。歌德眼中的自然,如此迷人且偉大,留下的雋永話語,作為處世箴言,更被當代德國視為國民心靈的滋養或救贖。無論安頓身心/交友難題/愛情謎團/人生困境,聆聽文豪穿越時空的文本,劃時代彌新,或可指引你開啟新視野。「只要歌德存在,德國就不會貧苦孤單。德國即使再顛沛、虛弱,也因為有歌德,精神依然偉大、富有、堅強。」──謝林(F. Schelling)推薦語歌德的思想在不同的時代,均為世人帶來新的話語、新的思考、新的安慰。──鄭芳雄也許可以借用歌德評論溫克爾曼的說法:讀完歌德語錄,「不會學到任何東西,但是會成為某種樣子。」──萬壹遵
迷德語,從維也納出發!(德語文學.限量套組) 疫後最新!《維也納之心:疫情時代的德語筆記》(作者親簽版+贈語),與德語青少年必讀小說《沒有神在的青春:一個考驗良知的故事》,一起推薦給讀者。 《維也納之心》作者蔡慶樺對歐洲文化洞悉深刻、見解獨到,本書將他對其居住之城的深度探索,濃縮在這本以德語詞語為關鍵字的德語筆記中。以德語的字詞或句子為切面,看見迷人又懷舊的城市,生機蓬勃的小品。 《沒有神在的青春:一個考驗良知的故事》是奧匈帝國作家奧登.馮.霍爾瓦特的代表作,全書緊湊精彩、懸疑。德語國家列為必讀書單。 套書以豐盛的閱讀感,獻給德語迷收藏。 ▎《維也納之心:疫情時代的德語筆記》內容簡介 「沒有哪座歐洲城市如同維也納一般, 對於文化生活,有這樣充滿熱情的渴望。」──茨威格 .德語學習者必讀,歐洲文化迷必藏。 .作者記錄懷舊又迷人的維也納,如何走過「卡夫卡式的一年」! .特別收錄:全書附作者攝影彩圖四十餘張,精彩又經典。 .疫後親簽,歐洲問候直送。推出睽違已久的作者親筆+贈語! 作者於疫情期間開始在維也納工作與生活,他以德語關鍵字為路標,聚焦閱讀與城市深度觀察,藉語言文字打開在地生活奧祕,引領讀者一同走入歷史人文薈萃的歐陸文化。 不只閱讀廣博、醉心德語,作者更持續以德語作為悠遊的切面與引線,以獨特的哲思與浪漫,知性探索,呼引讀者深入窺見維也納城市角落,探索德語系國家,那迷人的咖啡與書香交融的歐陸國度。 由於撰寫此書前後,不只是疫情席捲全球,懷舊之都維也納也面臨極大的衝擊,生活點滴日常,都在書中有第一手報導。 在他清醒而理智的爬梳中,現實的沉重也輕快起來,觸角廣博也充滿趣味。他筆下繼續生動記錄著遠端現場,一個屬於你我都有感的特殊年代。維也納這座優雅之城的文化風景,也繼續在時光中書寫──。 「在接觸奧地利德語及歷史的過程,我常有親切的感覺。 奧地利不是台灣,但卻常常讓我想起台灣。」 「這本書,是我在語言的世界裡,為對歐洲語言、歷史、文化感興趣的讀者架設的路標。……兩百篇筆記,篇幅不長。讀者可以在本書中看到奧地利的特色,雖然它總是被德國的光環掩蓋。」──蔡慶樺 各方推薦 「法國有巴黎,大英王國有倫敦,義大利有羅馬,可是哪一個城市可以代表德意志文化?柏林?科隆?慕尼黑?很少有人會想到維也納,似乎奧地利與德意志毫無關聯。十五世紀以後,神聖羅馬帝國東境奧地利漸漸成為『帝都』。當時,柏林仍是一片沼澤,科隆為大主教轄區,慕尼黑則從修道院發展成公爵國。十九世紀中期,普魯士主導帝國事務,奧地利反被排擠在外。二次大戰後,德意志地區從廢墟中另起高樓,只有維也納依稀保持往日帝國景象。」──周惠民(政治大學歷史系兼任教授) 「以一貫清醒且迷人的筆調,將生活中的觀察結合歷史詳實地作出筆記,讓人好奇,作者的熱情及渴望在維也納獲得十足的養分,傳達出奧地利最傲人首都的點滴祕辛與傳奇,同時鼓舞在台灣地土生活的讀者持續擁有足夠的信心和勇氣面對各樣的挑戰及困境,並一窺德語文化的奇妙風景。」──劉惠安(輔仁大學德文系退休教授) 「閱讀本書彷彿輕鬆漫步在維也納的藝術史博物館:兩百篇輕快地描繪奧地利德語生活典故的筆記,就像古羅馬展區琳瑯滿目精雕細琢的金石珠玉,讀起來晶瑩小巧、同時還能繼續深掘其中的文化風趣。大疫之年,作者彷彿握有哲學之石的煉金士,將封城生活的沉悶點石成金,為讀者煉出了一本德語思想文化的博物館。」──黃哲翰(UDN「轉角國際」專欄作家) 「這本《維也納之心》從日常德語詞彙用語的角度,說明語言和生活、文化的連結,展現作者深入的語言素養和豐富的德、奧當地生活經驗。他寫出細膩又實際的社會觀察,頗能多層面反映目前奧地利乃至歐洲人的生活文化及社會背景,值得推薦!」──鄭芳雄(台大外文系退休教授) ▎《沒有神在的青春:一個考驗良知的故事》內容簡介 赫曼.赫塞:「一部傑作,一刀劃入當今的道德世界!」 克勞斯 ‧ 曼:「真正文學的所具有的一切神秘特質和魅力!」 小說出版於1937,隔年立刻售出八種版權。曾經被列為德國禁書之一,至今為多個德語區 國家青少年必讀之作,經典呈現扭曲體制下的私慾與謊言,並已改編為電影,出版八十多年來,不斷改編成戲劇上演。 這本小說藉勾勒當時高中生青春校園故事,刻畫出納粹當道的時代背景,可以窺見作者對威權、法西斯質疑,而今作為對獨裁者的恐怖樣態與統治群眾的瘋狂描寫,仍令人不寒而慄。 納粹時代種族歧視的校園,被一群少年圍攻的孤鳥老師,他所殘存的良知又該如何重獲自由? 只要威權、戰爭還在,這本書就不應該被人類所忽視。 如果人應從歷史得到教訓, 那是一個眼神空洞、靈魂呆滯的「魚的時代」! 一位三十四歲的歷史老師在市高中教十四歲男生班,當有學生在一篇文章中發表種族主義言論,這位老師不以為然的回應卻引發暗藏的風暴,他與整個大環境的思想顯得格格不入。當時學生都必須接受戰爭的道德教育,當老師陪全班去森林營地,一場軍事演習中有人死了,一切都將失控……在所知與良知,推斷與臆測的交織中,真相要如何水落石出?── 本書特色 .克萊斯特獎得主,當代最重要的劇作家之一,備受國際矚目的經典。 .托瑪斯.曼、赫曼.赫塞等多位世界文豪重磅、齊聲推薦。 .德語系國家青少年必讀書單。 .對良知的思辨深刻,作者展現十足力道。 【本書為電影《未來生存遊戲》原著小說,被稱為德國版《飢餓遊戲》】 各方好評 鄭芳雄、周惠民/專文導讀; 蔡慶樺、盧郁佳/序文推薦 宇文正(聯合報副刊組主任)、耿一偉 (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兼任助理教授 )、陳國偉(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所所長)、夏曼.藍波安(小說家)、凌性傑(作家)、鴻鴻 (詩人) /聯合推薦 各方推薦語 「這是個每個人都在犯錯、或者都在犯罪的時代,作者鑄造了一個生動的詞:『魚的時代』,形容人失去了同感與熱情,只如同魚一樣,冷漠生存。」──蔡慶樺 「這部小說充滿了純真的正義感,不懈地探討人應該怎樣活著,即使再痛苦都不會放棄思考。我驚歎這種純真。」──盧郁佳 「早在電影《飢餓遊戲》出現之前,霍爾瓦特在八十五年前就已透過本書描述一個集體壓迫個人自由的世界,只是他的書寫更為深刻與驚悚。」──耿一偉/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兼任助理教授 「書中的老師在少年身上他已看到未來可怕的戰犯,預感世紀大屠殺的來臨。只恨自己『懦弱,沒有勇氣約束瘋狂邪惡的少年』。」──鄭芳雄 「在一個集體說謊的時代,謊言,便是罪惡的母親。這部精采的犯罪小說之所以經典,就在於它之於任何被謊言統治的極權社會都適用。霍爾瓦特給我們看充滿陰霾的天空,卻也指出那一線善良的、誠實的希望,從混亂的青春氣息、以及無奈的成人世界之間,堅定地投射出來,給予我們勇氣與力量。」──鴻鴻
▎《飢餓信號》本書簡介 飢餓信號來了,好書趣味登場! 德國心理學家揭開你藏不住的飲食秘密,情感黑洞! 發出飢餓訊號的身體機器啊,你一口咬下,秘密全都開啟了? 大口咬下瞬間,是你的身體,還是你的心在作祟? 擅說故事的德國心理學家推出首部迷人的科普散文, 為你解開飲食與心理的關聯, 大啖趣味的情緒之謎! 到底是什麼觸發了飢餓信號?又如何影響成長時期的飲食行為? 作者結合有意思的研究案例、迸發人類情感的飲食故事,用專業與趣味精巧剖析,將身體訊號與情緒驅動的一切關聯,為讀者解謎,不只是二十世紀心理學家料理飲食爆走的情感解方,也是一本新鮮,更新奇,往情緒洞穴探索的飲食心理學。書中除了提及食物享受、病態飲食,及各種失調飲食背後,改變飲食行為的可能性等,當然還有內省與學習處理情感的替代方法! 飢餓、挫折、巧克力,催生:飢餓信號,情緒爆點,飲食行為!三者其實緊密關聯。 無論想改變飲食,還是想改變心情,先從兩者相互關聯下手吧。 本書跳脫傳統的專業書寫,用生動有趣的方式為讀者深入闡釋,飲食行為背後的情緒洞穴! 研究領域的被忽略的一塊 「我們的飢餓感是如何曉得人體需要營養呢?隱藏在背後的確切原因長久以來都是個謎。直到二十世紀,科學才開始深入地研究這個問題。」 「我們心理學家在現代的飲食情況中看到的問題——過量地攝取食物以及飲食造成的精神超載,唯有藉助同時也顧及飲食的情感世界的策略才能解決。」 本書特色 • 最好看的飲食心理學!深入淺出,科學實證。 • 先理解再改善,專業的實用指南。 • 案例豐富,知性又趣味。 ▎《問就對了》本書簡介 如果有人問起「你好嗎?」,這本書將讓你從此有了不一樣的回答。 也許不只該找人聊聊, 找到勇氣是開口最大的力量! 是時候啟動念頭、接納不足了。化為行動之前,你需要這本書! 從個人發展到組織困境,本書宛如梳理各種實際方法的解困全書。 ‧本書入圍2021年商業書獎決選(SHORTLISTED FOR THE BUSINESS BOOK AWARDS 2021.) ‧《金融時報》稱為「歐洲領先的商業網絡戰略家之一」, ‧《獨立報》和《富比士》網站稱為「真正的人際網絡大師」 安迪‧洛帕塔最新作品 一本探索為何無法開口求助的書, 可用於自助與助人, 解開各種文化迷思與各行各業中,那條難以鬆脫的韁繩! 作者因受生活事件啟發,決定著述探討不敢開口的原因,與走出困境的解方。他不只分析各種個人發展困境,也擴及組織發展難題,讓本書成為陪伴自己與他人,並能成為勇於求助者的實用寶典。 改變想法,並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解法,世界才能繼續運轉! 「這種想體面示人的渴望,常常會成為我們與他人吐露心聲的阻礙。我們希望人們看到自己最好的一面,但這份渴望也可能令人無視於得到支持或意見的機會,或錯過改變現況的時機。」 在書中作者探討應如何改變思維模式,以擁抱來自我們人際網絡的支持,從中取得力量。他探討公開透明不論對團體或個人領域的成就都至關重要,透過獨家訪談的案例研究,也說明這點如何影響各行各業的人們。 社群媒體使我們習於展現較好的一面,卻也容易讓人忽略示弱或尋求支持的重要, 如何以對的方式向對的人更透明、舒坦地分享脆弱, 不僅可以增加幸福感,還可增強心理韌性及實現目標的可能性。 「我們的優點或許會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我們與他人之間的連結,卻是由我們的弱點銜起。」 ──美國生命教會創辦人暨牧師 克雷格.葛洛契爾(Craig Groeschel) 本書特色 • 簡要實用,專業提出建言。 • 要點清晰,改變思維盲點。 • 案例豐富,多層面探討,深入不同處境者內心。
青春崛起,為了迫降更美好的未來! 本書有如「歷史向青少年伸出的勇氣之手」,讓不可能變成可能!! 這是一本邀請之書,獻給渴望改變的你。 *嶄新觀點 + 特製插畫 + 全彩印製 + 德文直譯 爭取女性受教權的馬拉拉、瑞典氣候少女、種樹男孩、海洋吸塵器發明家……等, 不論是對環保、人權、教育、正義,或致力更美好的生活, 在啟動夢想的路上,你不再孤單! *大人眼中的所謂造反,是他們渴望追求的新世界。 *積習難改的世界更需要青春熱血,年齡不是問題,有沒有夢想才是! 改變世界有時與年齡無關,這本書保證超越你的想像,包括他們的年紀,夢想與行動力!他們很年輕就展現為人類社會奉獻的決心! 書中有二十五位主角打破年齡限制,最小4歲、最大26歲,即使年紀小,仍不減他們對其所身處的世界懷抱夢想與改革的行動力,並產生深遠的影響。本書所涵括的人物層面廣闊,精選自世界各地,比如生於十九世紀法國的布雷爾(Louis Braille),1970年代南非站出來反對種族隔離政策的三位青少年,獲得2014諾貝爾和平獎的馬拉拉(Malala Yousafzai),以及近年因氣候運動名聲大噪的葛莉塔(Greta Thunberg)、泰國的出版人秦聯豐、香港的黃之鋒等,都列於其中。 這些青少年所關心的議題也相當廣泛,從環保、氣候、人權及社會正義等議題都有,他們也都尋找一個切入點,為世界帶來正向的影響或改變。例如為貼圖戴上頭巾,這種看似簡單的創新做法,使戴頭巾形象一般化,鼓勵自主決定遵從戴頭巾規定的回教女孩發聲。還有美國的烏爾默(Mikaila Ulmer),四歲開始便在自家前院擺攤賣祖傳配方調製的檸檬水,並將部分所得捐給保護蜜蜂協會。九歲時,她的前院小攤位已搖身一變成為行銷全美的檸檬水品牌,成為年輕的新創企業家,之後仍維持初衷,繼續將所得部份捐給保護蜜蜂協會。正如書中引言,青少年階段是最該擁有夢想的年紀,也是最完美的冒險年紀,無論結果成功失敗,都能在嘗試創新時,獲得無窮的樂趣! 啟動夢想,每一個現在的你,或許都是最佳的時間點! 內文特點 •鮮活內容,德語直譯,中文版首度上市 •全彩印製,25個故事主角以版畫風打造 •圖文並茂,觀點獨具,拓展閃亮新視野 整體特點 •這是一本為青少年而寫的書,也是為所有渴望世界更好,不妄自菲薄的人!很難不讓你熱血沸騰。 •來自世界各地,25組為環保、民主、教育等訴求而努力的年輕生命側寫,激勵讀者動起來…… • 收入的主角故事夢想開端點燃時,最小4歲、最大26歲,他們為環保、少數族群、自由平等而戰,也為氣候問題、為海洋少一點塑膠盡心,或起而對抗槍枝問題、歧視或貪腐。不只為更美好、和平的世界奮力一搏,也為地球能有多一分的乾淨綠意努力。
金石堂強力推薦書 ! 飢餓信號來了,好書趣味登場! 發出飢餓訊號的身體機器啊, 你一口咬下,秘密全都開啟了? 大口咬下瞬間,是你的身體,還是你的心在作祟? 擅說故事的德國心理學家推出首部迷人的科普散文, 為你解開飲食與心理的關聯, 大啖趣味的情緒之謎! 飢餓、挫折、巧克力,催生了飢餓信號,情緒爆點,飲食行為! 他用一本趣味之書精巧剖析,將身體訊號與情緒驅動的一切關聯,為讀者解謎, 不只是二十世紀心理學家觸探飲食爆走的情感解方, 也是一本新鮮,更新奇,往情緒洞穴探索的飲食心理學。 研究領域的被忽略的一塊 「如果體內缺乏養分,我們就會飢餓。胃部會咕嚕作響,手腳會發冷,人會疲倦且易怒,也會難以抗拒對於食物的渴求。然而,我們的飢餓感是如何曉得人體需要營養呢?隱藏在背後的確切原因長久以來都是個謎。直到二十世紀,科學才開始深入地研究這個問題。」 為何在感到沮喪和壓力時會想吃東西?經常會在改變自己的飲食習慣上慘遭失敗?我們在飲食上很少聽從理性?原因就在情感! 作者結合有意思的研究案例,迸發人類情感的飲食故事,掀開奧秘盒子,從人類發出飢餓信號,到為飲食解謎的研究,告訴讀者飲食難題與情緒解法,想改變飲食,還是想改變心情,先從兩者相互關聯下手吧。 本書跳脫傳統的專業書寫,用生動有趣的方式為讀者深入闡釋,飲食行為背後的情緒洞穴!到底是什麼觸發飢餓信號,童年與成年時期的飲食行為受什麼影響,以及哪些飲食行為又會對未來造成影響,書中除了提及食物享受、病態飲食,各種失調飲食背後,改變飲食行為的可能性,當然還有內省與學習處理情感的替代方法!一部值得享受的心理學! 「我們心理學家在現代的飲食情況中看到的問題——過量地攝取食物以及飲食造成的精神超載,唯有藉助同時也顧及飲食的情感世界的策略才能解決。」 本書特色 • 最好看的飲食心理學!深入淺出,科學實證。 • 先理解再提供改善方法,實用指南。 • 文筆生動,知性與趣味兼顧。 • 有趣又深入,非傳統科普書寫法,聆聽你的身心靈。
特別收錄:全書附作者攝影彩圖四十餘張,精彩又經典。 「沒有哪座歐洲城市如同維也納一般, 對於文化生活,有這樣充滿熱情的渴望。」 「在接觸奧地利德語及歷史的過程,我常有親切的感覺。 奧地利不是台灣,但卻常常讓我想起台灣。」 作者以德語關鍵字為路標, 這次聚焦奧地利的書寫與閱讀, 藉語言文字打開生活奧祕, 引領讀者一同走入歷史人文薈萃的歐陸文化。 作者近年來駐派於維也納工作之餘,也勤於記錄對歐洲城市的觀察與思索。 醉心德語的他,持續以德語作為悠遊的切面與引線探索,既哲思又浪漫, 呼引讀者一同深度窺見維也納,也廣及奧地利與德國,那迷人的咖啡與書香交融的歐陸國度。 此外,撰寫此書前後,疫情席捲全球仍纏繞不去,歐洲封城的生活體驗在文中歷歷可見,作者也意外碰上維也納遭逢恐攻的城市氛圍。他清醒而理智的筆調爬梳與不倦的閱讀中,現實的沉重也輕快起來,觸角廣博也充滿趣味。 他筆下生動記錄著遠端現場,一個屬於你我都有感的特殊年代。 「疫情時代,那麼多災難與荒謬,那麼極端, 我們也許都習慣了日久異常是正常,也可說是卡夫卡式的一年。」 「這本書,是我在語言的世界裡,為對歐洲語言、歷史、文化感興趣的讀者架設的路標。 我以五百到一千字左右篇幅講述一個字彙、片語、字句、典故、歷史。兩百篇筆記,篇幅不長。讀者可以在本書中看到奧地利的特色,雖然它總是被德國的光環掩蓋。」摘自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