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全新」的方式探討了一個「古老」並曾一度被「埋沒」且慣於「視而不見」的問題。 本書是「歷史」與「當代」衝擊和交匯的產物。無論「馬克思主義」這一「非哲學理論」曾以何種緣故歸入「哲學研究」,從實際的結果看,它很少被以「純粹哲學」的形式進行探討。從蘇東到東亞,從英美到歐陸,對其觀點的研究、理解、評價與反思無不時常受到上至「國際政治」下到「經濟生活」等方方面面實踐的影響。在此意義,關於「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效用」,不論是「積極的」或是「消極的」,不論是「已有定論」還是「一筆爛賬」,人們已經說了太多,其中唯獨缺少純粹獨立的「理論反思」。 同時,「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命運,也隨時代的變遷經歷了數次「脫胎換骨」的改變。「馬克思主義哲學化」這一共產意識形態的「陳舊規制」撞見改革開放後(至少曾經一度)日益「學術化」的中國學界,會擦出怎樣的火花?對此,具有真正「知識分子」品格的幾代中國學人已經交出了自己的答卷。本書代表了與此一脈相承的創新研究,從中可見「九零世代」的年輕學子如何以「純粹哲學」的方式,以「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命題」為對象,展開無愧於「良心」與「真理」的獨立思考。
《醉古堂劍掃》是明朝作家陸紹珩的作品,成書於明熹宗天啟四年(1624)。該書分為:醒、情、峭、靈、素、景、韻、奇、綺、豪、法、倩十二卷。內容涵蓋了立德、修身、處世、讀書、建業、家國、情愛等內容,並輯錄晚明文人山林遊賞、庭園雅趣、飲食品味、藝文賞鑑、參禪論道、陶情養性等生活品味。該書筆法清淡,善於剖析事理。與明朝洪應明的《菜根譚》、清朝王永彬的《圍爐夜話》並稱「處世三大奇書」。   由於歷逢朝代更替,加之清朝打壓此類小品著作,此書自出版後,在中國沒有廣泛流傳過。經兩百餘年後,日本嘉永六年(1853年)由池內奉時與賴醇翻刻開版印刷,當時在日本此書廣為人知,之後一直到大正年間,都十分盛行。   「昔人云:一敢識盡人間好人,二敢讀盡世間好書。三敢看盡世間好山水。惟高山流水,任意所如,偕二三知己,恣然忘歸。」 明代傳今的智慧語錄,字字句句解開人生憂愁!   本書特色   每天都有大大小小的煩憂,從前的人又是怎麼渡過的呢? 書中每一句話都藏著解開煩憂的鑰匙,讓古人的智慧來幫助今天的你吧!
不妄言,只望行;行有意,言有情。 中華文化並不高深,她就沉浸在我們的言行中。國學緣於生活,她讓生活精彩。 本書只是個小小的驛站,無論市井喧囂裡煩亂,還是離合悲歡中徘徊,只要在生活的路途上前行,都可以來這裡歇歇腳,讓文字的清風拂去心靈的浮躁。   我不想讓文化迷失,也不想讓學問枯燥,切莫望著他鄉異樣的的風景,而忘卻了自己家裡最純真的東西。 真正中華民族的樣子,是多麼的美啊。 當指尖劃開書頁的時候,這一切,從詩中開始。   本書特色   深入淺出,讓讀者清楚了解諸子思想。
要達致老莊的道無、佛陀的空寂, 則必須回歸人類心性的本源。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本書以康德的「先驗論」為依據,對人的思維、意識進行追蹤探源,得出人類心性有一個認識的程式,從而證明出人類宇宙心的存在。而要使人類回歸宇宙心的 本體,就得關閉認識的程式,將經驗性知識損至無為,從而「各復歸其根」,最後達致老莊道無的最高哲學境界:「獨於天地精神往來」,看到「天地之大美」。 本書特色 1.以德國康德的「先驗論」為依據,探討人類意識。 2.兼採老莊哲學、王陽明心學,尋找人類本源。 3.黃鶴昇對自身在哲學領域的心性領悟,進一步提供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