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名利、財富、生命,應該如何掌握陰陽平衡之理?面對財色名食睡,為何要淡泊明志、寧靜致遠?面對武力及修行又該如何拿捏取捨?得道者又如何放下外界分別,實現內外和諧,修二為一呢?且看《道德經》如何以大道指引我們的行為,達到成功所需要的完美、決心、進取、毅力和勇氣,但達到極致時要知時退讓的智慧,以做到清淨無為,使事情符合大道之運行而自然順遂。《道德經》全書只有五千餘字,卻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內容更是涵括百家、包容萬物,被後人尊奉為治國、創業、齊家、修身、為學、處世的寶典,更對中華文化的哲學發展有著非常巨大的影響,因此有「萬經之王」之稱。本書為帶出《道德經》中深奧的智慧,引用帛書老子版本,以<道經>及<德經>分篇詳細講述:◎<道經>講述的是宇宙根本,道出了天地萬物變化的玄機,揭示了陰陽變幻的微妙。◎<德經>講述的是處世方略。道出了人事的進退之術。作者更同時融入儒釋道觀點,縱橫交錯引領出背後的大智慧,讓無論是高官大吏、富商大賈,還是販夫走卒、平民百姓,總能在書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智慧。@特色1:釋義深入淺出,適合初學者入門:用淺近的方法引生大眾的信仰,是大乘經典的一大特色。@特色2:運用現今社會情況帶入經義:以其慣有的現代筆法來執寫此部經典,無論是治學修身、處世待人,還是經商置業、從政為民;無論是高官大吏、富商大賈,還是販夫走卒、平民百姓,總能在書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智慧。@特色3:運用易經及多本經典輔助說明道德經更深入義理:本書不單單只是詮釋道德經表面字義,更輔以多本經書,例如易經等等多本經典加以輔助說明,讓義理更容易貫通理解。序修道,從清淨淡泊開始!面對名利、財富、生命應該如何掌握陰陽平衡之理?面對財色名食睡,為何要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所有的答案都在《道德經》裡。正所謂「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凡事有度,陰陽平衡,可以長久。大成若缺,大盈若盅,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呐,乃大智慧也。」意思就是:聖人只做自己,立好規矩。聖人有德信,善者善,不善者亦善;信者信,不信者亦信。精英階層教化眾生,在精神領域的力量上不斷的昇華和圓滿;老百姓踏踏實實,安心安定於當下的生活及工作,這才是一個國家富強以及繁衍生息,生生不息的根本,稱之為「安居樂業」。如此,方能上下皆安,上下無怨。天地運行,無非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若想改命,唯有修行,道乃一心而已。一切唯心所造,無論是佛法,道法,還是儒學,請牢記這一點,一切都是你的心想要的。外物、外面的環境、外面的所有遭遇,都是心的投射。人居天地之間,天地因人而存在。儒學上講:「格物、致知、誠意」,都是為了正心。心正了,身就修了,家就齊了,國就治了,天下就平了。《道德經》描述得道者的境界,是修行的境界,也是精神領域的境界,一般來講都用水或者嬰兒比喻,因為人最原始就是從嬰兒開始,即所謂的「返璞」。所以要修行,就要返璞歸真,從起修的時候開始,就不向外執著,不向外妄想,從清淨淡泊開始起修。
面對名利、財富、生命,應該如何掌握陰陽平衡之理?面對財色名食睡,為何要淡泊明志、寧靜致遠?面對武力及修行又該如何拿捏取捨?得道者又如何放下外界分別,實現內外和諧,修二為一呢?且看《道德經》如何以大道指引我們的行為,達到成功所需要的完美、決心、進取、毅力和勇氣,但達到極致時要知時退讓的智慧,以做到清淨無為,使事情符合大道之運行而自然順遂。《道德經》全書只有五千餘字,卻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內容更是涵括百家、包容萬物,被後人尊奉為治國、創業、齊家、修身、為學、處世的寶典,更對中華文化的哲學發展有著非常巨大的影響,因此有「萬經之王」之稱。本書為帶出《道德經》中深奧的智慧,引用帛書老子版本,以<道經>及<德經>分篇詳細講述:◎<道經>講述的是宇宙根本,道出了天地萬物變化的玄機,揭示了陰陽變幻的微妙。◎<德經>講述的是處世方略。道出了人事的進退之術。作者更同時融入儒釋道觀點,縱橫交錯引領出背後的大智慧,讓無論是高官大吏、富商大賈,還是販夫走卒、平民百姓,總能在書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智慧。@特色1:釋義深入淺出,適合初學者入門:用淺近的方法引生大眾的信仰,是大乘經典的一大特色。@特色2:運用現今社會情況帶入經義:以其慣有的現代筆法來執寫此部經典,無論是治學修身、處世待人,還是經商置業、從政為民;無論是高官大吏、富商大賈,還是販夫走卒、平民百姓,總能在書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智慧。@特色3:運用易經及多本經典輔助說明道德經更深入義理:本書不單單只是詮釋道德經表面字義,更輔以多本經書,例如易經等等多本經典加以輔助說明,讓義理更容易貫通理解。序修道,從清淨淡泊開始!面對名利、財富、生命應該如何掌握陰陽平衡之理?面對財色名食睡,為何要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所有的答案都在《道德經》裡。正所謂「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凡事有度,陰陽平衡,可以長久。大成若缺,大盈若盅,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呐,乃大智慧也。」意思就是:聖人只做自己,立好規矩。聖人有德信,善者善,不善者亦善;信者信,不信者亦信。精英階層教化眾生,在精神領域的力量上不斷的昇華和圓滿;老百姓踏踏實實,安心安定於當下的生活及工作,這才是一個國家富強以及繁衍生息,生生不息的根本,稱之為「安居樂業」。如此,方能上下皆安,上下無怨。天地運行,無非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若想改命,唯有修行,道乃一心而已。一切唯心所造,無論是佛法,道法,還是儒學,請牢記這一點,一切都是你的心想要的。外物、外面的環境、外面的所有遭遇,都是心的投射。人居天地之間,天地因人而存在。儒學上講:「格物、致知、誠意」,都是為了正心。心正了,身就修了,家就齊了,國就治了,天下就平了。《道德經》描述得道者的境界,是修行的境界,也是精神領域的境界,一般來講都用水或者嬰兒比喻,因為人最原始就是從嬰兒開始,即所謂的「返璞」。所以要修行,就要返璞歸真,從起修的時候開始,就不向外執著,不向外妄想,從清淨淡泊開始起修。
面對名利、財富、生命,應該如何掌握陰陽平衡之理?面對財色名食睡,為何要淡泊明志、寧靜致遠?面對武力及修行又該如何拿捏取捨?得道者又如何放下外界分別,實現內外和諧,修二為一呢?且看《道德經》如何以大道指引我們的行為,達到成功所需要的完美、決心、進取、毅力和勇氣,但達到極致時要知時退讓的智慧,以做到清淨無為,使事情符合大道之運行而自然順遂。《道德經》全書只有五千餘字,卻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內容更是涵括百家、包容萬物,被後人尊奉為治國、創業、齊家、修身、為學、處世的寶典,更對中華文化的哲學發展有著非常巨大的影響,因此有「萬經之王」之稱。本書為帶出《道德經》中深奧的智慧,引用帛書老子版本,以<道經>及<德經>分篇詳細講述:◎<道經>講述的是宇宙根本,道出了天地萬物變化的玄機,揭示了陰陽變幻的微妙。◎<德經>講述的是處世方略。道出了人事的進退之術。作者更同時融入儒釋道觀點,縱橫交錯引領出背後的大智慧,讓無論是高官大吏、富商大賈,還是販夫走卒、平民百姓,總能在書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智慧。@特色1:釋義深入淺出,適合初學者入門:用淺近的方法引生大眾的信仰,是大乘經典的一大特色。@特色2:運用現今社會情況帶入經義:以其慣有的現代筆法來執寫此部經典,無論是治學修身、處世待人,還是經商置業、從政為民;無論是高官大吏、富商大賈,還是販夫走卒、平民百姓,總能在書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智慧。@特色3:運用易經及多本經典輔助說明道德經更深入義理:本書不單單只是詮釋道德經表面字義,更輔以多本經書,例如易經等等多本經典加以輔助說明,讓義理更容易貫通理解。序修道,從清淨淡泊開始!面對名利、財富、生命應該如何掌握陰陽平衡之理?面對財色名食睡,為何要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所有的答案都在《道德經》裡。正所謂「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凡事有度,陰陽平衡,可以長久。大成若缺,大盈若盅,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呐,乃大智慧也。」意思就是:聖人只做自己,立好規矩。聖人有德信,善者善,不善者亦善;信者信,不信者亦信。精英階層教化眾生,在精神領域的力量上不斷的昇華和圓滿;老百姓踏踏實實,安心安定於當下的生活及工作,這才是一個國家富強以及繁衍生息,生生不息的根本,稱之為「安居樂業」。如此,方能上下皆安,上下無怨。天地運行,無非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若想改命,唯有修行,道乃一心而已。一切唯心所造,無論是佛法,道法,還是儒學,請牢記這一點,一切都是你的心想要的。外物、外面的環境、外面的所有遭遇,都是心的投射。人居天地之間,天地因人而存在。儒學上講:「格物、致知、誠意」,都是為了正心。心正了,身就修了,家就齊了,國就治了,天下就平了。《道德經》描述得道者的境界,是修行的境界,也是精神領域的境界,一般來講都用水或者嬰兒比喻,因為人最原始就是從嬰兒開始,即所謂的「返璞」。所以要修行,就要返璞歸真,從起修的時候開始,就不向外執著,不向外妄想,從清淨淡泊開始起修。
何謂真正的道場?何為授記?何為著魔?何為真正的布施?維摩詰藉由機緣為菩薩四大弟子們說法,傳達般若智慧皆從有為法而來,都應從最基本的小乘教義開始修起,把根基打穩了,才能走向大乘菩薩道!由專研多年的范明公以深入淺出方式,點明《維摩詰經》的重要性有二:第一:此為修行大乘佛法的方法及修行境界的最佳指導,深透的體現了修行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的區別。第二:如何修行大乘佛法才能走上一條成佛大道。本書為《維摩詰經》第四品「菩薩品」及第五品「文殊師利問疾品」的內容解讀。范明公先生以深入淺出的方式,為讀者呈現了大乘菩薩道的修行之道,即「不捨小乘,不住大乘」。這表示,大乘菩薩道為最尊、最上、最第一之法,但修行還需從最低處起修,如六度萬行、三十七道品皆為修行基礎。提醒中土眾生修佛之人應以小乘為根基起修,唯有根基築穩了,才能走向大乘菩薩道,也才是真正的「離苦得樂」之道!@特色1:保留典故及故事,吸引一般人容易閱讀:《維摩詰經》中故事性很強元素,例如天女散花、請飯香土等等,故事人物鮮活,想像奇迥,富於文學趣味。而且《維摩詰經》中的許多典故,多變成禪宗公案。 @特色2:釋義深入淺出,適合初學者入門:用淺近的方法引生大眾的信仰,是大乘經典的一大特色。@特色3:運用現今社會情況帶入經義:以其慣有的現代筆法來執寫此部經典,教導眾生如何在入世的生活中,以出世心來應變各種生活中的困頓與難題、苦難、病苦。@特色4:以凡人非居士或修佛者更貼近經典:身為紅塵人更知紅塵事,因此以其凡夫俗子身份寫來此部經典,讓佛法教義更簡單易讀、更與生活息息相關。《維摩詰經》是中華佛教史上一部著名的經典,對中國佛教史影響非常巨大。它一共有三卷,十四品,字數為33,236個字。目前《維摩詰經》流傳有七個版本,其中流通最廣且影響力最大是中國姚秦時代,由三藏法師鳩摩羅什所翻譯的版本,也是這本書所依據講解的版本。《維摩詰經》分三卷,按照佛經的分類,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序分」:序分就像一個前提,即為什麼講這部經?主題是什麼?它主要講述法會的緣起。第二部分「正宗分」:第二品到第十二品是正宗分,是《維摩詰經》的主幹部分。第三部分「流通分」:第十三和十四品是流通分,即流通這部經典的功德所在,盛讚受持宏傳這部經典。在學習經文前,先瞭解這十四品的大意,這是研讀經典的學習方法:第一步先對經典建立一個框架體系,清晰經文的脈絡後,再進一步分解成局部,深入學習經義。從一至十二品著手,先瞭解經文的緣由及主要內容。本書主要是從第四品是菩薩品,聲聞乘的弟子不敢去,佛祖又選哪位去呢?於是選大乘的菩薩,比如彌勒,光嚴童子等大乘菩薩,然而這等大乘菩薩也覺得自己道行、境界遠遠不及維摩詰居士,也不敢代表佛祖前去問疾。這一品詳細講述這幾位大菩薩具體哪些修行境界不如維摩詰。這裡所說的維摩詰問疾,僅僅是一個事件,借由這個事件引發了很多關於修行境界(包括修行方法的高低)的闡述。第五品是文殊師利問疾品,前面聲聞乘弟子和大乘菩薩都不敢去,於是佛祖就命大乘菩薩中智慧的代表——文殊師利菩薩前去。通過文殊師利帶領著眾聲聞及大乘菩薩去探視維摩詰,在維摩詰的住所,與維摩詰居士反復論法。這一品深入地闡明:什麼是空,什麼是菩薩行等大乘經義,這是《維摩詰經》裡很重要的一品。以上講述的是《維摩詰經》主要的觀點、話題、以及充分的解答,這是整部經文的主體。事實上,如前所提及《維摩詰經》的重要性,主要在以下二點:第一:《維摩詰經》裡面的論點和主題是我們修行大乘佛法的方法及修行境界的最佳指導,是修行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的區別。第二:如何修行大乘的佛法才能走上一條成佛大道。這些在《維摩詰經》裡講得非常透徹。從思想、義理這個方面來講,整部《維摩詰經》有兩個最重要的觀點:第一個是「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第二個是「菩薩行於非道,是為通達佛道」,這是畫龍點睛之筆。第一個觀點即唯心淨土,是大乘佛教的基本思想,唯心淨土在不少的經典中都有涉及,但只有《維摩詰經》裡講述最直截了當,最生動透徹,它對中國的佛教——天臺、華嚴、禪宗這幾個宗派的影響非常巨大。第二個觀點即世間及出世間不二,不能把世間和出世間對立起來,它是不二即沒有差別,這裡主張是出世就是入世,這是《維摩詰經》最重要的思想特點。維摩詰居士,本身就是一個為化度眾生而出入世間的人,更甚的是他常在世間諸淫舍酒肆出入(淫舍即紅燈區、夜總會、妓院),天天聲色犬馬,天天喝酒吃肉,但他同時又能保持一塵不染的大悲菩薩。他為什麼要化身成這樣?給我們的感覺好像就很違反佛理、佛戒、佛律,其實他是用這種方式來告誡修行的眾生應該做到「隨所化生而取佛土」(這是經典裡面的語言),即心中不要有分別,沒有什麼低劣的行業是不可能去修行的;只要有眾生的地方,就有我大乘菩薩在,我用我的方法去救度他們,度化他們,這是一種出淤泥而不染,入世俗而化它的精神。這樣出世又入世的精神對中國的佛教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把從前被供奉起來的佛教,且高高在上地位給拉下來,拉回到眾生的尋常日用間,使佛教更加落地,也只有更加落地的佛教,才能深植於本土,更廣傳留故。
何謂真正的道場?何為授記?何為著魔?何為真正的布施?維摩詰藉由機緣為菩薩四大弟子們說法,傳達般若智慧皆從有為法而來,都應從最基本的小乘教義開始修起,把根基打穩了,才能走向大乘菩薩道!由專研多年的范明公以深入淺出方式,點明《維摩詰經》的重要性有二:第一:此為修行大乘佛法的方法及修行境界的最佳指導,深透的體現了修行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的區別。第二:如何修行大乘佛法才能走上一條成佛大道。本書為《維摩詰經》第四品「菩薩品」及第五品「文殊師利問疾品」的內容解讀。范明公先生以深入淺出的方式,為讀者呈現了大乘菩薩道的修行之道,即「不捨小乘,不住大乘」。這表示,大乘菩薩道為最尊、最上、最第一之法,但修行還需從最低處起修,如六度萬行、三十七道品皆為修行基礎。提醒中土眾生修佛之人應以小乘為根基起修,唯有根基築穩了,才能走向大乘菩薩道,也才是真正的「離苦得樂」之道!@特色1:保留典故及故事,吸引一般人容易閱讀:《維摩詰經》中故事性很強元素,例如天女散花、請飯香土等等,故事人物鮮活,想像奇迥,富於文學趣味。而且《維摩詰經》中的許多典故,多變成禪宗公案。 @特色2:釋義深入淺出,適合初學者入門:用淺近的方法引生大眾的信仰,是大乘經典的一大特色。@特色3:運用現今社會情況帶入經義:以其慣有的現代筆法來執寫此部經典,教導眾生如何在入世的生活中,以出世心來應變各種生活中的困頓與難題、苦難、病苦。@特色4:以凡人非居士或修佛者更貼近經典:身為紅塵人更知紅塵事,因此以其凡夫俗子身份寫來此部經典,讓佛法教義更簡單易讀、更與生活息息相關。《維摩詰經》是中華佛教史上一部著名的經典,對中國佛教史影響非常巨大。它一共有三卷,十四品,字數為33,236個字。目前《維摩詰經》流傳有七個版本,其中流通最廣且影響力最大是中國姚秦時代,由三藏法師鳩摩羅什所翻譯的版本,也是這本書所依據講解的版本。《維摩詰經》分三卷,按照佛經的分類,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序分」:序分就像一個前提,即為什麼講這部經?主題是什麼?它主要講述法會的緣起。第二部分「正宗分」:第二品到第十二品是正宗分,是《維摩詰經》的主幹部分。第三部分「流通分」:第十三和十四品是流通分,即流通這部經典的功德所在,盛讚受持宏傳這部經典。在學習經文前,先瞭解這十四品的大意,這是研讀經典的學習方法:第一步先對經典建立一個框架體系,清晰經文的脈絡後,再進一步分解成局部,深入學習經義。從一至十二品著手,先瞭解經文的緣由及主要內容。本書主要是從第四品是菩薩品,聲聞乘的弟子不敢去,佛祖又選哪位去呢?於是選大乘的菩薩,比如彌勒,光嚴童子等大乘菩薩,然而這等大乘菩薩也覺得自己道行、境界遠遠不及維摩詰居士,也不敢代表佛祖前去問疾。這一品詳細講述這幾位大菩薩具體哪些修行境界不如維摩詰。這裡所說的維摩詰問疾,僅僅是一個事件,借由這個事件引發了很多關於修行境界(包括修行方法的高低)的闡述。第五品是文殊師利問疾品,前面聲聞乘弟子和大乘菩薩都不敢去,於是佛祖就命大乘菩薩中智慧的代表——文殊師利菩薩前去。通過文殊師利帶領著眾聲聞及大乘菩薩去探視維摩詰,在維摩詰的住所,與維摩詰居士反復論法。這一品深入地闡明:什麼是空,什麼是菩薩行等大乘經義,這是《維摩詰經》裡很重要的一品。以上講述的是《維摩詰經》主要的觀點、話題、以及充分的解答,這是整部經文的主體。事實上,如前所提及《維摩詰經》的重要性,主要在以下二點:第一:《維摩詰經》裡面的論點和主題是我們修行大乘佛法的方法及修行境界的最佳指導,是修行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的區別。第二:如何修行大乘的佛法才能走上一條成佛大道。這些在《維摩詰經》裡講得非常透徹。從思想、義理這個方面來講,整部《維摩詰經》有兩個最重要的觀點:第一個是「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第二個是「菩薩行於非道,是為通達佛道」,這是畫龍點睛之筆。第一個觀點即唯心淨土,是大乘佛教的基本思想,唯心淨土在不少的經典中都有涉及,但只有《維摩詰經》裡講述最直截了當,最生動透徹,它對中國的佛教——天臺、華嚴、禪宗這幾個宗派的影響非常巨大。第二個觀點即世間及出世間不二,不能把世間和出世間對立起來,它是不二即沒有差別,這裡主張是出世就是入世,這是《維摩詰經》最重要的思想特點。維摩詰居士,本身就是一個為化度眾生而出入世間的人,更甚的是他常在世間諸淫舍酒肆出入(淫舍即紅燈區、夜總會、妓院),天天聲色犬馬,天天喝酒吃肉,但他同時又能保持一塵不染的大悲菩薩。他為什麼要化身成這樣?給我們的感覺好像就很違反佛理、佛戒、佛律,其實他是用這種方式來告誡修行的眾生應該做到「隨所化生而取佛土」(這是經典裡面的語言),即心中不要有分別,沒有什麼低劣的行業是不可能去修行的;只要有眾生的地方,就有我大乘菩薩在,我用我的方法去救度他們,度化他們,這是一種出淤泥而不染,入世俗而化它的精神。這樣出世又入世的精神對中國的佛教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把從前被供奉起來的佛教,且高高在上地位給拉下來,拉回到眾生的尋常日用間,使佛教更加落地,也只有更加落地的佛教,才能深植於本土,更廣傳留故。
何謂真正的道場?何為授記?何為著魔?何為真正的布施?維摩詰藉由機緣為菩薩四大弟子們說法,傳達般若智慧皆從有為法而來,都應從最基本的小乘教義開始修起,把根基打穩了,才能走向大乘菩薩道!由專研多年的范明公以深入淺出方式,點明《維摩詰經》的重要性有二:第一:此為修行大乘佛法的方法及修行境界的最佳指導,深透的體現了修行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的區別。第二:如何修行大乘佛法才能走上一條成佛大道。本書為《維摩詰經》第四品「菩薩品」及第五品「文殊師利問疾品」的內容解讀。范明公先生以深入淺出的方式,為讀者呈現了大乘菩薩道的修行之道,即「不捨小乘,不住大乘」。這表示,大乘菩薩道為最尊、最上、最第一之法,但修行還需從最低處起修,如六度萬行、三十七道品皆為修行基礎。提醒中土眾生修佛之人應以小乘為根基起修,唯有根基築穩了,才能走向大乘菩薩道,也才是真正的「離苦得樂」之道!@特色1:保留典故及故事,吸引一般人容易閱讀:《維摩詰經》中故事性很強元素,例如天女散花、請飯香土等等,故事人物鮮活,想像奇迥,富於文學趣味。而且《維摩詰經》中的許多典故,多變成禪宗公案。 @特色2:釋義深入淺出,適合初學者入門:用淺近的方法引生大眾的信仰,是大乘經典的一大特色。@特色3:運用現今社會情況帶入經義:以其慣有的現代筆法來執寫此部經典,教導眾生如何在入世的生活中,以出世心來應變各種生活中的困頓與難題、苦難、病苦。@特色4:以凡人非居士或修佛者更貼近經典:身為紅塵人更知紅塵事,因此以其凡夫俗子身份寫來此部經典,讓佛法教義更簡單易讀、更與生活息息相關。《維摩詰經》是中華佛教史上一部著名的經典,對中國佛教史影響非常巨大。它一共有三卷,十四品,字數為33,236個字。目前《維摩詰經》流傳有七個版本,其中流通最廣且影響力最大是中國姚秦時代,由三藏法師鳩摩羅什所翻譯的版本,也是這本書所依據講解的版本。《維摩詰經》分三卷,按照佛經的分類,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序分」:序分就像一個前提,即為什麼講這部經?主題是什麼?它主要講述法會的緣起。第二部分「正宗分」:第二品到第十二品是正宗分,是《維摩詰經》的主幹部分。第三部分「流通分」:第十三和十四品是流通分,即流通這部經典的功德所在,盛讚受持宏傳這部經典。在學習經文前,先瞭解這十四品的大意,這是研讀經典的學習方法:第一步先對經典建立一個框架體系,清晰經文的脈絡後,再進一步分解成局部,深入學習經義。從一至十二品著手,先瞭解經文的緣由及主要內容。本書主要是從第四品是菩薩品,聲聞乘的弟子不敢去,佛祖又選哪位去呢?於是選大乘的菩薩,比如彌勒,光嚴童子等大乘菩薩,然而這等大乘菩薩也覺得自己道行、境界遠遠不及維摩詰居士,也不敢代表佛祖前去問疾。這一品詳細講述這幾位大菩薩具體哪些修行境界不如維摩詰。這裡所說的維摩詰問疾,僅僅是一個事件,借由這個事件引發了很多關於修行境界(包括修行方法的高低)的闡述。第五品是文殊師利問疾品,前面聲聞乘弟子和大乘菩薩都不敢去,於是佛祖就命大乘菩薩中智慧的代表——文殊師利菩薩前去。通過文殊師利帶領著眾聲聞及大乘菩薩去探視維摩詰,在維摩詰的住所,與維摩詰居士反復論法。這一品深入地闡明:什麼是空,什麼是菩薩行等大乘經義,這是《維摩詰經》裡很重要的一品。以上講述的是《維摩詰經》主要的觀點、話題、以及充分的解答,這是整部經文的主體。事實上,如前所提及《維摩詰經》的重要性,主要在以下二點:第一:《維摩詰經》裡面的論點和主題是我們修行大乘佛法的方法及修行境界的最佳指導,是修行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的區別。第二:如何修行大乘的佛法才能走上一條成佛大道。這些在《維摩詰經》裡講得非常透徹。從思想、義理這個方面來講,整部《維摩詰經》有兩個最重要的觀點:第一個是「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第二個是「菩薩行於非道,是為通達佛道」,這是畫龍點睛之筆。第一個觀點即唯心淨土,是大乘佛教的基本思想,唯心淨土在不少的經典中都有涉及,但只有《維摩詰經》裡講述最直截了當,最生動透徹,它對中國的佛教——天臺、華嚴、禪宗這幾個宗派的影響非常巨大。第二個觀點即世間及出世間不二,不能把世間和出世間對立起來,它是不二即沒有差別,這裡主張是出世就是入世,這是《維摩詰經》最重要的思想特點。維摩詰居士,本身就是一個為化度眾生而出入世間的人,更甚的是他常在世間諸淫舍酒肆出入(淫舍即紅燈區、夜總會、妓院),天天聲色犬馬,天天喝酒吃肉,但他同時又能保持一塵不染的大悲菩薩。他為什麼要化身成這樣?給我們的感覺好像就很違反佛理、佛戒、佛律,其實他是用這種方式來告誡修行的眾生應該做到「隨所化生而取佛土」(這是經典裡面的語言),即心中不要有分別,沒有什麼低劣的行業是不可能去修行的;只要有眾生的地方,就有我大乘菩薩在,我用我的方法去救度他們,度化他們,這是一種出淤泥而不染,入世俗而化它的精神。這樣出世又入世的精神對中國的佛教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把從前被供奉起來的佛教,且高高在上地位給拉下來,拉回到眾生的尋常日用間,使佛教更加落地,也只有更加落地的佛教,才能深植於本土,更廣傳留故。
明公啟示錄:范明公解儒學六藝--中華精英的蒙學教育3 儒學六藝,禮、樂、射、御、書、數,究竟是何內涵,為何漢代七至十五歲的小學教育必須學習? 射不僅僅是一項體育運動,更重要的是成功之道一套體系的表現,講的都是仁之道。在射中,陰陽掌握在自己手中,而陰陽是指陰即身,陽即靈,或者陰是腦,陽是心。掌握陰陽即是心腦合一。學習任何東西要想有成就,要想成為大師級的成功者,都得做到心腦合一。 成功有成功的天道、地道、人道。成功的天之道,意思就是心腦合一之道,心也向著這個目標,這就是天道;地之道,就是我做這個事要想成功,得經過大量的練習、訓練,在現實中是有標準、有規則的,按照這個標準、按照這個規則勤學苦練,掌握基本的熟練技能。 你的腦做好準備了嗎?你的身做好準備了嗎?你的心做好準備了嗎?腦、身、心都往這一個方向了,那是無往不利,箭箭射中靶心,現實中想做什麼就能做成什麼,這才是真正的成功學、成功之道。
明公啟示錄:范明公解儒學六藝--中華精英的蒙學教育3 儒學六藝,禮、樂、射、御、書、數,究竟是何內涵,為何漢代七至十五歲的小學教育必須學習? 射不僅僅是一項體育運動,更重要的是成功之道一套體系的表現,講的都是仁之道。在射中,陰陽掌握在自己手中,而陰陽是指陰即身,陽即靈,或者陰是腦,陽是心。掌握陰陽即是心腦合一。學習任何東西要想有成就,要想成為大師級的成功者,都得做到心腦合一。 成功有成功的天道、地道、人道。成功的天之道,意思就是心腦合一之道,心也向著這個目標,這就是天道;地之道,就是我做這個事要想成功,得經過大量的練習、訓練,在現實中是有標準、有規則的,按照這個標準、按照這個規則勤學苦練,掌握基本的熟練技能。 你的腦做好準備了嗎?你的身做好準備了嗎?你的心做好準備了嗎?腦、身、心都往這一個方向了,那是無往不利,箭箭射中靶心,現實中想做什麼就能做成什麼,這才是真正的成功學、成功之道。
明公啟示錄:范明公解儒學六藝--中華精英的蒙學教育3 儒學六藝,禮、樂、射、御、書、數,究竟是何內涵,為何漢代七至十五歲的小學教育必須學習? 射不僅僅是一項體育運動,更重要的是成功之道一套體系的表現,講的都是仁之道。在射中,陰陽掌握在自己手中,而陰陽是指陰即身,陽即靈,或者陰是腦,陽是心。掌握陰陽即是心腦合一。學習任何東西要想有成就,要想成為大師級的成功者,都得做到心腦合一。 成功有成功的天道、地道、人道。成功的天之道,意思就是心腦合一之道,心也向著這個目標,這就是天道;地之道,就是我做這個事要想成功,得經過大量的練習、訓練,在現實中是有標準、有規則的,按照這個標準、按照這個規則勤學苦練,掌握基本的熟練技能。 你的腦做好準備了嗎?你的身做好準備了嗎?你的心做好準備了嗎?腦、身、心都往這一個方向了,那是無往不利,箭箭射中靶心,現實中想做什麼就能做成什麼,這才是真正的成功學、成功之道。
一起讀《大學》,開啟儒學之門! 一部《大學》開啟了儒學的大門,其實是開啟了修道之門,儒學的最高處就是道,修習的目的就是引人向道。 「一陰一陽之謂道」,現實中所有的問題,源自於分別心,亦即是都源自於非陰即陽、忽陰忽陽的走極端,天天在對錯中的分別、判斷和決策。 《大學》之明德,即萬事皆陰陽之規律。陰陽之理容易理解,真正能勘透、能現實運用,才是真正的知陰陽、明明德。因此,三綱領是根,是儒學之起修,明理後知起修,明理即明明德,起修處即是親民,如何修即是止於至善。抓住根後「吾道一以貫之」,隨時在為人處事中看自己是否符合道、符合一的標準。 序言 儒學是中華文明的主流、主脈,是一個完整的圓,亦即是「一」,只要涉及到中華傳統文化,肯定繞不開儒學。 圓滿儒學,是中華各類學問的總結,包含著諸經諸法,無論道學之《黃帝內經》、《道德經》,佛學之《壇經》、《維摩詰經》,孔聖人之《孝經》、《易經》等經典,還是格物、禪觀、性命雙修的方法和原理,盡皆包含於儒學之中。 儒學不僅是中華有史記載最早的學問體系,是夏、商、周文化的直系傳承,而且是中華禪文化的真正內含主體,通達儒學的理論方法後便知,禪僅是換上了西域佛法的外衣,傳承著中華先祖的智慧。所以,我們首先要正本清源,正我中華民族之本,清我華夏文明之源。 學習中華祖先經典智慧,一定要認準方向、認清本源,明白到底學什麼、為什麼學、所學的有沒有用,更要清楚中華在世界歷史上的真實地位如何、世界科技如何而來。事實上,中華文明曾經的巔峰,才是現今世界發展的真正基礎。中華的經典、中華的文明文化,不是無用的裝飾,更不是華麗的辭藻,而是最實用的、蘊含著改變世界的方法。 圓滿儒學博大精深,其中《大學》、《中庸》文章短而成體系,是精髓、是框架、是儒學全貌的總結與概括。框架梳理清楚,相當於先有了骨骼,再去學習儒學六經、《孝經》、《論語》等相當於血肉的經典,就有了方向,有了理解的主線思路。 正所謂萬變不離其宗,不管經典內容、傳承形式如何變化,中華的文明智慧都是「一」、都是道。學習經典就是告訴我們其理一也,「一」是根本、是本質,是我們追求的最高境界、終極歸宿。 一部《大學》開啟了儒學的大門,其實是開啟了修道之門,儒學的最高處就是道,修習的目的就是引人向道。「一陰一陽之謂道」,現實中所有的問題,源自於分別心,亦即是都源自於非陰即陽、忽陰忽陽的走極端,天天在對錯中的分別、判斷和決策。 《大學》之明德,即萬事皆陰陽之規律。陰陽之理容易理解,真正能勘透、能現實運用,才是真正的知陰陽、明明德。因此,三綱領是根,是儒學之起修,明理後知起修,明理即明明德,起修處即是親民,如何修即是止於至善。抓住根後「吾道一以貫之」,隨時在為人處事中看自己是否符合道、符合一的標準。 而我們所要銘記的根本標準,就是中華十六字真言(箴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無論儒學、道學、禪學,不符合真言即是遠道、背道,符合真言即是近道,能將我們帶向一、帶向圓滿、帶向整體。 中華十六字真言,最早提出了修心的概念,是堯、舜、禹禪讓傳位時所傳心法,理解透澈則可統治天下,代代相傳至儒學。因此儒學把中華的心法、心性講得非常透澈,《大學》三綱領八條目、《中庸》之中和,都是心的規律,都是從十六字真言中來。 我們講修行、修道,修的都是內心世界,無論是平衡,還是接納,都是針對形而上的部分,即是心的層面。只是現在用陰陽表述難以理解,所以後世才用心和行、形而上和形而下去理解。 儒學告訴我們的即是正心、修心,修的就是形而上的精神領域,一切都要接納,一切都要平衡。形而上不壓抑,形而下的現實世界中,該有力量時就有力量,該用霹靂手段時就雷霆萬鈞,有時就是需要極端。佛、道、儒都是修心,都是給予我們力量,讓我們不向外求,找到自己,我自己的力量發出來保佑自己。 因此,修行與經典學習一定要有體系,不是一個方法、一個理或一部經,而是一套博大精深、全面完整的體系,要一點點的修學。 《大學》、《中庸》是儒學體系的入門之道,豈只一本書能解讀完整!這本書僅是告訴大家一個框架、一套根本的思維模式,告訴大家中國的道,其實就是一種看待萬事萬物的角度,及思考問題的模式。 《大學》尋根講心,透過掌握規律,即明明德,開始親民,起修止於至善,做到三綱領則知止而後有定,然後依次靜、安、慮、得,即是整個儒家的修身之學。後面的齊家、治國、平天下,都是修身的延伸,推己及人,最終「知所先後,則近道矣」,還是為了道,修的就是一顆心。 《中庸》講中,中庸即是陰陽達到平衡時的狀態。中國人任何事情都講究「中」,沒有中即是偏了、不平衡了。一篇《中庸》也是代表了儒學的最高境界,開篇講中和,就是在講正心,這就是中華智慧之根。 對鏡觀心修守中,中庸即是致中和,然而孔子曾經感慨,「道其不行矣夫!」真正能夠堅持修中庸的人太少啦!所以,我們當下就應該從中庸之道開始練習,守中致和,尋找恰當和適度。 這個尋找的過程,就是修的過程,就是儒家的修行。「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隨時在精微處尋那個「一」,永遠不要放下對「中」的追求,「君子而時中」,時時刻刻修守中,無限接近於中,真正把心用在行中庸之道上,就能得到儒學的精髓。 遵守三綱領的框架主旨,按照八條目的修行階段,一步一步的修尋回自我的中庸之道。前面的主旨和階梯就是《大學》,具體的修行即是《中庸》,我們要清楚的記住。不能隨波逐流,不能沒有主心骨,即使歷史走了彎路,也一定會回到正常的軌道。 中華文明都是在探究事物的本質,堅定於這個大方向,堅持在經典的學習中尋找「一」,堅持正心修身、守中致和,從而指導現實的抉擇,我們才能真正從經典中受益,真正實現長久,實現中華文明的復興、中華民族的崛起。
讀通《中庸》,自然懂得待人處世。 一篇《中庸》也是代表了儒學的最高境界,開篇講中和,就是在講正心,這就是中華智慧之根。 對鏡觀心修守中,中庸即是致中和,然而孔子曾經感慨,「道其不行矣夫!」真正能夠堅持修中庸的人太少啦!所以,我們當下就應該從中庸之道開始練習,守中致和,尋找恰當和適度。 這個尋找的過程,就是修的過程,就是儒家的修行。「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隨時在精微處尋那個「一」,永遠不要放下對「中」的追求,「君子而時中」,時時刻刻修守中,無限接近於中,真正把心用在行中庸之道上,就能得到儒學的精髓。 序言 儒學是中華文明的主流、主脈,是一個完整的圓,亦即是「一」,只要涉及到中華傳統文化,肯定繞不開儒學。 圓滿儒學,是中華各類學問的總結,包含著諸經諸法,無論道學之《黃帝內經》、《道德經》,佛學之《壇經》、《維摩詰經》,孔聖人之《孝經》、《易經》等經典,還是格物、禪觀、性命雙修的方法和原理,盡皆包含於儒學之中。 儒學不僅是中華有史記載最早的學問體系,是夏、商、周文化的直系傳承,而且是中華禪文化的真正內含主體,通達儒學的理論方法後便知,禪僅是換上了西域佛法的外衣,傳承著中華先祖的智慧。所以,我們首先要正本清源,正我中華民族之本,清我華夏文明之源。 學習中華祖先經典智慧,一定要認準方向、認清本源,明白到底學什麼、為什麼學、所學的有沒有用,更要清楚中華在世界歷史上的真實地位如何、世界科技如何而來。事實上,中華文明曾經的巔峰,才是現今世界發展的真正基礎。中華的經典、中華的文明文化,不是無用的裝飾,更不是華麗的辭藻,而是最實用的、蘊含著改變世界的方法。 圓滿儒學博大精深,其中《大學》、《中庸》文章短而成體系,是精髓、是框架、是儒學全貌的總結與概括。框架梳理清楚,相當於先有了骨骼,再去學習儒學六經、《孝經》、《論語》等相當於血肉的經典,就有了方向,有了理解的主線思路。 正所謂萬變不離其宗,不管經典內容、傳承形式如何變化,中華的文明智慧都是「一」、都是道。學習經典就是告訴我們其理一也,「一」是根本、是本質,是我們追求的最高境界、終極歸宿。 一部《大學》開啟了儒學的大門,其實是開啟了修道之門,儒學的最高處就是道,修習的目的就是引人向道。「一陰一陽之謂道」,現實中所有的問題,源自於分別心,亦即是都源自於非陰即陽、忽陰忽陽的走極端,天天在對錯中的分別、判斷和決策。 《大學》之明德,即萬事皆陰陽之規律。陰陽之理容易理解,真正能勘透、能現實運用,才是真正的知陰陽、明明德。因此,三綱領是根,是儒學之起修,明理後知起修,明理即明明德,起修處即是親民,如何修即是止於至善。抓住根後「吾道一以貫之」,隨時在為人處事中看自己是否符合道、符合一的標準。 而我們所要銘記的根本標準,就是中華十六字真言(箴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無論儒學、道學、禪學,不符合真言即是遠道、背道,符合真言即是近道,能將我們帶向一、帶向圓滿、帶向整體。 中華十六字真言,最早提出了修心的概念,是堯、舜、禹禪讓傳位時所傳心法,理解透澈則可統治天下,代代相傳至儒學。因此儒學把中華的心法、心性講得非常透澈,《大學》三綱領八條目、《中庸》之中和,都是心的規律,都是從十六字真言中來。 我們講修行、修道,修的都是內心世界,無論是平衡,還是接納,都是針對形而上的部分,即是心的層面。只是現在用陰陽表述難以理解,所以後世才用心和行、形而上和形而下去理解。 儒學告訴我們的即是正心、修心,修的就是形而上的精神領域,一切都要接納,一切都要平衡。形而上不壓抑,形而下的現實世界中,該有力量時就有力量,該用霹靂手段時就雷霆萬鈞,有時就是需要極端。佛、道、儒都是修心,都是給予我們力量,讓我們不向外求,找到自己,我自己的力量發出來保佑自己。 因此,修行與經典學習一定要有體系,不是一個方法、一個理或一部經,而是一套博大精深、全面完整的體系,要一點點的修學。 《大學》、《中庸》是儒學體系的入門之道,豈只一本書能解讀完整!這本書僅是告訴大家一個框架、一套根本的思維模式,告訴大家中國的道,其實就是一種看待萬事萬物的角度,及思考問題的模式。 《大學》尋根講心,透過掌握規律,即明明德,開始親民,起修止於至善,做到三綱領則知止而後有定,然後依次靜、安、慮、得,即是整個儒家的修身之學。後面的齊家、治國、平天下,都是修身的延伸,推己及人,最終「知所先後,則近道矣」,還是為了道,修的就是一顆心。 《中庸》講中,中庸即是陰陽達到平衡時的狀態。中國人任何事情都講究「中」,沒有中即是偏了、不平衡了。一篇《中庸》也是代表了儒學的最高境界,開篇講中和,就是在講正心,這就是中華智慧之根。 對鏡觀心修守中,中庸即是致中和,然而孔子曾經感慨,「道其不行矣夫!」真正能夠堅持修中庸的人太少啦!所以,我們當下就應該從中庸之道開始練習,守中致和,尋找恰當和適度。 這個尋找的過程,就是修的過程,就是儒家的修行。「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隨時在精微處尋那個「一」,永遠不要放下對「中」的追求,「君子而時中」,時時刻刻修守中,無限接近於中,真正把心用在行中庸之道上,就能得到儒學的精髓。 遵守三綱領的框架主旨,按照八條目的修行階段,一步一步的修尋回自我的中庸之道。前面的主旨和階梯就是《大學》,具體的修行即是《中庸》,我們要清楚的記住。不能隨波逐流,不能沒有主心骨,即使歷史走了彎路,也一定會回到正常的軌道。 中華文明都是在探究事物的本質,堅定於這個大方向,堅持在經典的學習中尋找「一」,堅持正心修身、守中致和,從而指導現實的抉擇,我們才能真正從經典中受益,真正實現長久,實現中華文明的復興、中華民族的崛起。
一起讀《大學》,開啟儒學之門! 一部《大學》開啟了儒學的大門,其實是開啟了修道之門,儒學的最高處就是道,修習的目的就是引人向道。 「一陰一陽之謂道」,現實中所有的問題,源自於分別心,亦即是都源自於非陰即陽、忽陰忽陽的走極端,天天在對錯中的分別、判斷和決策。 《大學》之明德,即萬事皆陰陽之規律。陰陽之理容易理解,真正能勘透、能現實運用,才是真正的知陰陽、明明德。因此,三綱領是根,是儒學之起修,明理後知起修,明理即明明德,起修處即是親民,如何修即是止於至善。抓住根後「吾道一以貫之」,隨時在為人處事中看自己是否符合道、符合一的標準。 序言 儒學是中華文明的主流、主脈,是一個完整的圓,亦即是「一」,只要涉及到中華傳統文化,肯定繞不開儒學。 圓滿儒學,是中華各類學問的總結,包含著諸經諸法,無論道學之《黃帝內經》、《道德經》,佛學之《壇經》、《維摩詰經》,孔聖人之《孝經》、《易經》等經典,還是格物、禪觀、性命雙修的方法和原理,盡皆包含於儒學之中。 儒學不僅是中華有史記載最早的學問體系,是夏、商、周文化的直系傳承,而且是中華禪文化的真正內含主體,通達儒學的理論方法後便知,禪僅是換上了西域佛法的外衣,傳承著中華先祖的智慧。所以,我們首先要正本清源,正我中華民族之本,清我華夏文明之源。 學習中華祖先經典智慧,一定要認準方向、認清本源,明白到底學什麼、為什麼學、所學的有沒有用,更要清楚中華在世界歷史上的真實地位如何、世界科技如何而來。事實上,中華文明曾經的巔峰,才是現今世界發展的真正基礎。中華的經典、中華的文明文化,不是無用的裝飾,更不是華麗的辭藻,而是最實用的、蘊含著改變世界的方法。 圓滿儒學博大精深,其中《大學》、《中庸》文章短而成體系,是精髓、是框架、是儒學全貌的總結與概括。框架梳理清楚,相當於先有了骨骼,再去學習儒學六經、《孝經》、《論語》等相當於血肉的經典,就有了方向,有了理解的主線思路。 正所謂萬變不離其宗,不管經典內容、傳承形式如何變化,中華的文明智慧都是「一」、都是道。學習經典就是告訴我們其理一也,「一」是根本、是本質,是我們追求的最高境界、終極歸宿。 一部《大學》開啟了儒學的大門,其實是開啟了修道之門,儒學的最高處就是道,修習的目的就是引人向道。「一陰一陽之謂道」,現實中所有的問題,源自於分別心,亦即是都源自於非陰即陽、忽陰忽陽的走極端,天天在對錯中的分別、判斷和決策。 《大學》之明德,即萬事皆陰陽之規律。陰陽之理容易理解,真正能勘透、能現實運用,才是真正的知陰陽、明明德。因此,三綱領是根,是儒學之起修,明理後知起修,明理即明明德,起修處即是親民,如何修即是止於至善。抓住根後「吾道一以貫之」,隨時在為人處事中看自己是否符合道、符合一的標準。 而我們所要銘記的根本標準,就是中華十六字真言(箴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無論儒學、道學、禪學,不符合真言即是遠道、背道,符合真言即是近道,能將我們帶向一、帶向圓滿、帶向整體。 中華十六字真言,最早提出了修心的概念,是堯、舜、禹禪讓傳位時所傳心法,理解透澈則可統治天下,代代相傳至儒學。因此儒學把中華的心法、心性講得非常透澈,《大學》三綱領八條目、《中庸》之中和,都是心的規律,都是從十六字真言中來。 我們講修行、修道,修的都是內心世界,無論是平衡,還是接納,都是針對形而上的部分,即是心的層面。只是現在用陰陽表述難以理解,所以後世才用心和行、形而上和形而下去理解。 儒學告訴我們的即是正心、修心,修的就是形而上的精神領域,一切都要接納,一切都要平衡。形而上不壓抑,形而下的現實世界中,該有力量時就有力量,該用霹靂手段時就雷霆萬鈞,有時就是需要極端。佛、道、儒都是修心,都是給予我們力量,讓我們不向外求,找到自己,我自己的力量發出來保佑自己。 因此,修行與經典學習一定要有體系,不是一個方法、一個理或一部經,而是一套博大精深、全面完整的體系,要一點點的修學。 《大學》、《中庸》是儒學體系的入門之道,豈只一本書能解讀完整!這本書僅是告訴大家一個框架、一套根本的思維模式,告訴大家中國的道,其實就是一種看待萬事萬物的角度,及思考問題的模式。 《大學》尋根講心,透過掌握規律,即明明德,開始親民,起修止於至善,做到三綱領則知止而後有定,然後依次靜、安、慮、得,即是整個儒家的修身之學。後面的齊家、治國、平天下,都是修身的延伸,推己及人,最終「知所先後,則近道矣」,還是為了道,修的就是一顆心。 《中庸》講中,中庸即是陰陽達到平衡時的狀態。中國人任何事情都講究「中」,沒有中即是偏了、不平衡了。一篇《中庸》也是代表了儒學的最高境界,開篇講中和,就是在講正心,這就是中華智慧之根。 對鏡觀心修守中,中庸即是致中和,然而孔子曾經感慨,「道其不行矣夫!」真正能夠堅持修中庸的人太少啦!所以,我們當下就應該從中庸之道開始練習,守中致和,尋找恰當和適度。 這個尋找的過程,就是修的過程,就是儒家的修行。「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隨時在精微處尋那個「一」,永遠不要放下對「中」的追求,「君子而時中」,時時刻刻修守中,無限接近於中,真正把心用在行中庸之道上,就能得到儒學的精髓。 遵守三綱領的框架主旨,按照八條目的修行階段,一步一步的修尋回自我的中庸之道。前面的主旨和階梯就是《大學》,具體的修行即是《中庸》,我們要清楚的記住。不能隨波逐流,不能沒有主心骨,即使歷史走了彎路,也一定會回到正常的軌道。 中華文明都是在探究事物的本質,堅定於這個大方向,堅持在經典的學習中尋找「一」,堅持正心修身、守中致和,從而指導現實的抉擇,我們才能真正從經典中受益,真正實現長久,實現中華文明的復興、中華民族的崛起。
讀通《中庸》,自然懂得待人處世。 一篇《中庸》也是代表了儒學的最高境界,開篇講中和,就是在講正心,這就是中華智慧之根。 對鏡觀心修守中,中庸即是致中和,然而孔子曾經感慨,「道其不行矣夫!」真正能夠堅持修中庸的人太少啦!所以,我們當下就應該從中庸之道開始練習,守中致和,尋找恰當和適度。 這個尋找的過程,就是修的過程,就是儒家的修行。「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隨時在精微處尋那個「一」,永遠不要放下對「中」的追求,「君子而時中」,時時刻刻修守中,無限接近於中,真正把心用在行中庸之道上,就能得到儒學的精髓。 序言 儒學是中華文明的主流、主脈,是一個完整的圓,亦即是「一」,只要涉及到中華傳統文化,肯定繞不開儒學。 圓滿儒學,是中華各類學問的總結,包含著諸經諸法,無論道學之《黃帝內經》、《道德經》,佛學之《壇經》、《維摩詰經》,孔聖人之《孝經》、《易經》等經典,還是格物、禪觀、性命雙修的方法和原理,盡皆包含於儒學之中。 儒學不僅是中華有史記載最早的學問體系,是夏、商、周文化的直系傳承,而且是中華禪文化的真正內含主體,通達儒學的理論方法後便知,禪僅是換上了西域佛法的外衣,傳承著中華先祖的智慧。所以,我們首先要正本清源,正我中華民族之本,清我華夏文明之源。 學習中華祖先經典智慧,一定要認準方向、認清本源,明白到底學什麼、為什麼學、所學的有沒有用,更要清楚中華在世界歷史上的真實地位如何、世界科技如何而來。事實上,中華文明曾經的巔峰,才是現今世界發展的真正基礎。中華的經典、中華的文明文化,不是無用的裝飾,更不是華麗的辭藻,而是最實用的、蘊含著改變世界的方法。 圓滿儒學博大精深,其中《大學》、《中庸》文章短而成體系,是精髓、是框架、是儒學全貌的總結與概括。框架梳理清楚,相當於先有了骨骼,再去學習儒學六經、《孝經》、《論語》等相當於血肉的經典,就有了方向,有了理解的主線思路。 正所謂萬變不離其宗,不管經典內容、傳承形式如何變化,中華的文明智慧都是「一」、都是道。學習經典就是告訴我們其理一也,「一」是根本、是本質,是我們追求的最高境界、終極歸宿。 一部《大學》開啟了儒學的大門,其實是開啟了修道之門,儒學的最高處就是道,修習的目的就是引人向道。「一陰一陽之謂道」,現實中所有的問題,源自於分別心,亦即是都源自於非陰即陽、忽陰忽陽的走極端,天天在對錯中的分別、判斷和決策。 《大學》之明德,即萬事皆陰陽之規律。陰陽之理容易理解,真正能勘透、能現實運用,才是真正的知陰陽、明明德。因此,三綱領是根,是儒學之起修,明理後知起修,明理即明明德,起修處即是親民,如何修即是止於至善。抓住根後「吾道一以貫之」,隨時在為人處事中看自己是否符合道、符合一的標準。 而我們所要銘記的根本標準,就是中華十六字真言(箴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無論儒學、道學、禪學,不符合真言即是遠道、背道,符合真言即是近道,能將我們帶向一、帶向圓滿、帶向整體。 中華十六字真言,最早提出了修心的概念,是堯、舜、禹禪讓傳位時所傳心法,理解透澈則可統治天下,代代相傳至儒學。因此儒學把中華的心法、心性講得非常透澈,《大學》三綱領八條目、《中庸》之中和,都是心的規律,都是從十六字真言中來。 我們講修行、修道,修的都是內心世界,無論是平衡,還是接納,都是針對形而上的部分,即是心的層面。只是現在用陰陽表述難以理解,所以後世才用心和行、形而上和形而下去理解。 儒學告訴我們的即是正心、修心,修的就是形而上的精神領域,一切都要接納,一切都要平衡。形而上不壓抑,形而下的現實世界中,該有力量時就有力量,該用霹靂手段時就雷霆萬鈞,有時就是需要極端。佛、道、儒都是修心,都是給予我們力量,讓我們不向外求,找到自己,我自己的力量發出來保佑自己。 因此,修行與經典學習一定要有體系,不是一個方法、一個理或一部經,而是一套博大精深、全面完整的體系,要一點點的修學。 《大學》、《中庸》是儒學體系的入門之道,豈只一本書能解讀完整!這本書僅是告訴大家一個框架、一套根本的思維模式,告訴大家中國的道,其實就是一種看待萬事萬物的角度,及思考問題的模式。 《大學》尋根講心,透過掌握規律,即明明德,開始親民,起修止於至善,做到三綱領則知止而後有定,然後依次靜、安、慮、得,即是整個儒家的修身之學。後面的齊家、治國、平天下,都是修身的延伸,推己及人,最終「知所先後,則近道矣」,還是為了道,修的就是一顆心。 《中庸》講中,中庸即是陰陽達到平衡時的狀態。中國人任何事情都講究「中」,沒有中即是偏了、不平衡了。一篇《中庸》也是代表了儒學的最高境界,開篇講中和,就是在講正心,這就是中華智慧之根。 對鏡觀心修守中,中庸即是致中和,然而孔子曾經感慨,「道其不行矣夫!」真正能夠堅持修中庸的人太少啦!所以,我們當下就應該從中庸之道開始練習,守中致和,尋找恰當和適度。 這個尋找的過程,就是修的過程,就是儒家的修行。「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隨時在精微處尋那個「一」,永遠不要放下對「中」的追求,「君子而時中」,時時刻刻修守中,無限接近於中,真正把心用在行中庸之道上,就能得到儒學的精髓。 遵守三綱領的框架主旨,按照八條目的修行階段,一步一步的修尋回自我的中庸之道。前面的主旨和階梯就是《大學》,具體的修行即是《中庸》,我們要清楚的記住。不能隨波逐流,不能沒有主心骨,即使歷史走了彎路,也一定會回到正常的軌道。 中華文明都是在探究事物的本質,堅定於這個大方向,堅持在經典的學習中尋找「一」,堅持正心修身、守中致和,從而指導現實的抉擇,我們才能真正從經典中受益,真正實現長久,實現中華文明的復興、中華民族的崛起。
明公啟示錄:解密禪宗心法——《六祖壇經》般若品之六 於文字中即可獲般若大智慧,開啓無上菩提之門,破世間諸煩惱。 所謂「但於自心常起正見」,因為起了正見,煩惱塵勞常不能染,才不會被內五欲以及外六塵所沾染、執著,這才是見性。明心見性就是從內心常起正見開始起修。 由正見就會自然生起八正道,正見是八正道之首。先有了正見,之後才能有八正道。由格物、格苦,佛法一整套的體系才建立了起來,這一整套的佛法體系是建立在一整套正知正見的基礎上。 開卷語 一、此套心法,已於文字之中灌頂巨大加持之力量。 二、只須堅信不疑,恭敬讀誦即可獲無上力量之加持。 三、讀誦之時,身心有不同程度的感應實屬正常,乃感應交道之現象。 四、信奉受持此書文字,即可獲得強大息災、轉運、祛病、富貴、滿願之增上緣。 五、信奉受持此書,於現實中必有諸多神蹟示現。
明公啟示錄:解密禪宗心法——《六祖壇經》般若品之六 於文字中即可獲般若大智慧,開啓無上菩提之門,破世間諸煩惱。 所謂「但於自心常起正見」,因為起了正見,煩惱塵勞常不能染,才不會被內五欲以及外六塵所沾染、執著,這才是見性。明心見性就是從內心常起正見開始起修。 由正見就會自然生起八正道,正見是八正道之首。先有了正見,之後才能有八正道。由格物、格苦,佛法一整套的體系才建立了起來,這一整套的佛法體系是建立在一整套正知正見的基礎上。 開卷語 一、此套心法,已於文字之中灌頂巨大加持之力量。 二、只須堅信不疑,恭敬讀誦即可獲無上力量之加持。 三、讀誦之時,身心有不同程度的感應實屬正常,乃感應交道之現象。 四、信奉受持此書文字,即可獲得強大息災、轉運、祛病、富貴、滿願之增上緣。 五、信奉受持此書,於現實中必有諸多神蹟示現。
孩子長大以後變成什麼樣的人,是由父母決定的! 你知道中國早在兩千年前,就有了世界上最早的親子教養學嗎? 事實上,魏晉南北朝顏之推的《顏氏家訓》,就蘊涵了一整套完整的親子教養學,范明公老師以其豐富的中西方知識,揭開這本飽藏老祖宗智慧的經典面紗,新手父母千萬不能錯過! 序言 家訓是《明公啟示錄》九大系列中「精英教養學」的一部分。精英教養學包括從懷孕胎兒一直到孩子十八歲,主要講的是孩子的生理、心理方面的發展規律,做媽媽的應該如何養育孩子,能讓孩子在十八歲時身心健康,從而平穩步入社會。 教養學,不僅是養,還有教,先養育然後教育。「養」是媽媽的職責,而「教」可就是爸爸的責任了,即所謂「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孩子從三歲起,父親就得有意識開始進行家教了。家教教什麼?作為父親,孩子三歲以後只需管好兩件事,第一是安全,第二是規矩。具體要怎麼做,聖賢家訓中有一整套的理論及方法,而我將從《顏氏家訓》開始講起。 《顏氏家訓》是中華第一部成體系的、完善的家訓,把儒學經典應用在教育孩子上,從而教孩子怎麼做人做事,是經典的落實。此後的家訓,比如朱熹的家訓、朱柏廬的《治家格言》、曾國藩的家訓,都是在《顏氏家訓》的基礎上形成的。從顏之推開始,中華的精英階層逐漸形成了一種風氣,一種貴族大戶家家有家教、有家訓的風氣,這對整個中華的發展壯大是非常重要的。 本書並非是對家訓的逐句解釋,而是根據家訓的內容延伸出去,融匯心理學、腦神經科學、量子物理學以及儒釋道經典,跟現實直接關聯,能夠落實。自己看家訓,好像能看明白,但其實如果理不通,也很難解讀得清楚。本書會從各方面盡量多的角度、盡量深的層面解讀,把東西方的知識和智慧綜合起來,讓你知其重要性,讓你知道應該怎麼做,以及為什麼要這麼做。 孔子說自己七十歲時的領悟:「從心所欲不踰矩。」「從心所欲」是指心裡隨心所欲,「不踰矩」是有禮有矩、有教養。我們首先得是一個有教養的人,注重自己的細節,然後傳給孩子,改變孩子。從我們這一代開始,形成自己的家風、家訓,然後一代代傳承下去,我們的家族才能繁衍生息,才能真正興旺發達。人之一生,尤其是作為一個父輩男人,培養好自己的子女,才是真正的、最大的事業。
孩子長大以後變成什麼樣的人,是由父母決定的! 你知道中國早在兩千年前,就有了世界上最早的親子教養學嗎? 事實上,魏晉南北朝顏之推的《顏氏家訓》,就蘊涵了一整套完整的親子教養學,范明公老師以其豐富的中西方知識,揭開這本飽藏老祖宗智慧的經典面紗,新手父母千萬不能錯過! 序言 家訓是《明公啟示錄》九大系列中「精英教養學」的一部分。精英教養學包括從懷孕胎兒一直到孩子十八歲,主要講的是孩子的生理、心理方面的發展規律,做媽媽的應該如何養育孩子,能讓孩子在十八歲時身心健康,從而平穩步入社會。 教養學,不僅是養,還有教,先養育然後教育。「養」是媽媽的職責,而「教」可就是爸爸的責任了,即所謂「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孩子從三歲起,父親就得有意識開始進行家教了。家教教什麼?作為父親,孩子三歲以後只需管好兩件事,第一是安全,第二是規矩。具體要怎麼做,聖賢家訓中有一整套的理論及方法,而我將從《顏氏家訓》開始講起。 《顏氏家訓》是中華第一部成體系的、完善的家訓,把儒學經典應用在教育孩子上,從而教孩子怎麼做人做事,是經典的落實。此後的家訓,比如朱熹的家訓、朱柏廬的《治家格言》、曾國藩的家訓,都是在《顏氏家訓》的基礎上形成的。從顏之推開始,中華的精英階層逐漸形成了一種風氣,一種貴族大戶家家有家教、有家訓的風氣,這對整個中華的發展壯大是非常重要的。 本書並非是對家訓的逐句解釋,而是根據家訓的內容延伸出去,融匯心理學、腦神經科學、量子物理學以及儒釋道經典,跟現實直接關聯,能夠落實。自己看家訓,好像能看明白,但其實如果理不通,也很難解讀得清楚。本書會從各方面盡量多的角度、盡量深的層面解讀,把東西方的知識和智慧綜合起來,讓你知其重要性,讓你知道應該怎麼做,以及為什麼要這麼做。 孔子說自己七十歲時的領悟:「從心所欲不踰矩。」「從心所欲」是指心裡隨心所欲,「不踰矩」是有禮有矩、有教養。我們首先得是一個有教養的人,注重自己的細節,然後傳給孩子,改變孩子。從我們這一代開始,形成自己的家風、家訓,然後一代代傳承下去,我們的家族才能繁衍生息,才能真正興旺發達。人之一生,尤其是作為一個父輩男人,培養好自己的子女,才是真正的、最大的事業。
孩子長大以後變成什麼樣的人,是由父母決定的! 你知道中國早在兩千年前,就有了世界上最早的親子教養學嗎? 事實上,魏晉南北朝顏之推的《顏氏家訓》,就蘊涵了一整套完整的親子教養學,范明公老師以其豐富的中西方知識,揭開這本飽藏老祖宗智慧的經典面紗,新手父母千萬不能錯過! 序言 家訓是《明公啟示錄》九大系列中「精英教養學」的一部分。精英教養學包括從懷孕胎兒一直到孩子十八歲,主要講的是孩子的生理、心理方面的發展規律,做媽媽的應該如何養育孩子,能讓孩子在十八歲時身心健康,從而平穩步入社會。 教養學,不僅是養,還有教,先養育然後教育。「養」是媽媽的職責,而「教」可就是爸爸的責任了,即所謂「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孩子從三歲起,父親就得有意識開始進行家教了。家教教什麼?作為父親,孩子三歲以後只需管好兩件事,第一是安全,第二是規矩。具體要怎麼做,聖賢家訓中有一整套的理論及方法,而我將從《顏氏家訓》開始講起。 《顏氏家訓》是中華第一部成體系的、完善的家訓,把儒學經典應用在教育孩子上,從而教孩子怎麼做人做事,是經典的落實。此後的家訓,比如朱熹的家訓、朱柏廬的《治家格言》、曾國藩的家訓,都是在《顏氏家訓》的基礎上形成的。從顏之推開始,中華的精英階層逐漸形成了一種風氣,一種貴族大戶家家有家教、有家訓的風氣,這對整個中華的發展壯大是非常重要的。 本書並非是對家訓的逐句解釋,而是根據家訓的內容延伸出去,融匯心理學、腦神經科學、量子物理學以及儒釋道經典,跟現實直接關聯,能夠落實。自己看家訓,好像能看明白,但其實如果理不通,也很難解讀得清楚。本書會從各方面盡量多的角度、盡量深的層面解讀,把東西方的知識和智慧綜合起來,讓你知其重要性,讓你知道應該怎麼做,以及為什麼要這麼做。 孔子說自己七十歲時的領悟:「從心所欲不踰矩。」「從心所欲」是指心裡隨心所欲,「不踰矩」是有禮有矩、有教養。我們首先得是一個有教養的人,注重自己的細節,然後傳給孩子,改變孩子。從我們這一代開始,形成自己的家風、家訓,然後一代代傳承下去,我們的家族才能繁衍生息,才能真正興旺發達。人之一生,尤其是作為一個父輩男人,培養好自己的子女,才是真正的、最大的事業。
為何欲擒故縱能成功? 為何柔弱反而勝過剛強? 任何人、事、物,為何一到巔峰就會走向衰弱? 其實,大道的運行原則恆久不變: 循環不已、陰陽交互作用、物極必返這些都是! 所以,我們該如何在混亂的人世間得道? 就是要重新建構一種新的思維模式。 《道德經》全書只有五千餘字,卻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內容更是涵括百家、包容萬物,被後人尊奉為治國、創業、齊家、修身、為學、處世的寶典,更對中華文化的哲學發展有著非常巨大的影響,因此有「萬經之王」之稱。本書為帶出《道德經》中深奧的智慧,引用帛書老子版本,以<道經>及<德經>分篇詳細講述: ◎<道經>講述的是宇宙根本,道出了天地萬物變化的玄機,揭示了陰陽變幻的微妙。 ◎<德經>講述的是處世方略。道出了人事的進退之術。 作者更同時融入儒釋道觀點,縱橫交錯引領出背後的大智慧,讓無論是高官大吏、富商大賈,還是販夫走卒、平民百姓,總能在書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智慧。 <本書特色> @特色1:釋義深入淺出,適合初學者入門:用淺近的方法引生大眾的信仰,是大乘經典的一大特色。 @特色2:運用現今社會情況帶入經義:以其慣有的現代筆法來執寫此部經典,無論是治學修身、處世待人,還是經商置業、從政為民;無論是高官大吏、富商大賈,還是販夫走卒、平民百姓,總能在書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智慧。 @特色3:運用易經及多本經典輔助說明道德經更深入義理:本書不單單只是詮釋道德經表面字義,更輔以多本經書,例如易經等等多本經典加以輔助說明,讓義理更容易貫通理解。 關鍵字:范明公,道德經,老子,人生智慧,人生哲學,解密系列,成功學
為何欲擒故縱能成功? 為何柔弱反而勝過剛強? 任何人、事、物,為何一到巔峰就會走向衰弱? 其實,大道的運行原則恆久不變: 循環不已、陰陽交互作用、物極必返這些都是! 所以,我們該如何在混亂的人世間得道? 就是要重新建構一種新的思維模式。 《道德經》全書只有五千餘字,卻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內容更是涵括百家、包容萬物,被後人尊奉為治國、創業、齊家、修身、為學、處世的寶典,更對中華文化的哲學發展有著非常巨大的影響,因此有「萬經之王」之稱。本書為帶出《道德經》中深奧的智慧,引用帛書老子版本,以<道經>及<德經>分篇詳細講述: ◎<道經>講述的是宇宙根本,道出了天地萬物變化的玄機,揭示了陰陽變幻的微妙。 ◎<德經>講述的是處世方略。道出了人事的進退之術。 作者更同時融入儒釋道觀點,縱橫交錯引領出背後的大智慧,讓無論是高官大吏、富商大賈,還是販夫走卒、平民百姓,總能在書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智慧。 <本書特色> @特色1:釋義深入淺出,適合初學者入門:用淺近的方法引生大眾的信仰,是大乘經典的一大特色。 @特色2:運用現今社會情況帶入經義:以其慣有的現代筆法來執寫此部經典,無論是治學修身、處世待人,還是經商置業、從政為民;無論是高官大吏、富商大賈,還是販夫走卒、平民百姓,總能在書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智慧。 @特色3:運用易經及多本經典輔助說明道德經更深入義理:本書不單單只是詮釋道德經表面字義,更輔以多本經書,例如易經等等多本經典加以輔助說明,讓義理更容易貫通理解。 關鍵字:范明公,道德經,老子,人生智慧,人生哲學,解密系列,成功學
為何欲擒故縱能成功? 為何柔弱反而勝過剛強? 任何人、事、物,為何一到巔峰就會走向衰弱? 其實,大道的運行原則恆久不變: 循環不已、陰陽交互作用、物極必返這些都是! 所以,我們該如何在混亂的人世間得道? 就是要重新建構一種新的思維模式。 《道德經》全書只有五千餘字,卻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內容更是涵括百家、包容萬物,被後人尊奉為治國、創業、齊家、修身、為學、處世的寶典,更對中華文化的哲學發展有著非常巨大的影響,因此有「萬經之王」之稱。本書為帶出《道德經》中深奧的智慧,引用帛書老子版本,以<道經>及<德經>分篇詳細講述: ◎<道經>講述的是宇宙根本,道出了天地萬物變化的玄機,揭示了陰陽變幻的微妙。 ◎<德經>講述的是處世方略。道出了人事的進退之術。 作者更同時融入儒釋道觀點,縱橫交錯引領出背後的大智慧,讓無論是高官大吏、富商大賈,還是販夫走卒、平民百姓,總能在書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智慧。 <本書特色> @特色1:釋義深入淺出,適合初學者入門:用淺近的方法引生大眾的信仰,是大乘經典的一大特色。 @特色2:運用現今社會情況帶入經義:以其慣有的現代筆法來執寫此部經典,無論是治學修身、處世待人,還是經商置業、從政為民;無論是高官大吏、富商大賈,還是販夫走卒、平民百姓,總能在書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智慧。 @特色3:運用易經及多本經典輔助說明道德經更深入義理:本書不單單只是詮釋道德經表面字義,更輔以多本經書,例如易經等等多本經典加以輔助說明,讓義理更容易貫通理解。 關鍵字:范明公,道德經,老子,人生智慧,人生哲學,解密系列,成功學
人人都渴望成功,風靡各類的成功學一時, 殊不知,其實老子在《道德經》裡 已對人生的「成功學」做了完整的解剖: 無論是「夫唯不爭,故莫能與之爭」、 「不為物喜、不以己悲」或「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 只要悟透了,也就懂了人生成功密碼。 《道德經》全書只有五千餘字,卻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內容更是涵括百家、包容萬物,被後人尊奉為治國、創業、齊家、修身、為學、處世的寶典,更對中華文化的哲學發展有著非常巨大的影響,因此有「萬經之王」之稱。本書為帶出《道德經》中深奧的智慧,引用帛書老子版本,以<道經>及<德經>分篇詳細講述: ◎<道經>講述的是宇宙根本,道出了天地萬物變化的玄機,揭示了陰陽變幻的微妙。 ◎<德經>講述的是處世方略。道出了人事的進退之術。 作者更同時融入儒釋道觀點,縱橫交錯引領出背後的大智慧,讓無論是高官大吏、富商大賈,還是販夫走卒、平民百姓,總能在書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智慧。 <本書特色> @特色1:釋義深入淺出,適合初學者入門:用淺近的方法引生大眾的信仰,是大乘經典的一大特色。 @特色2:運用現今社會情況帶入經義:以其慣有的現代筆法來執寫此部經典,無論是治學修身、處世待人,還是經商置業、從政為民;無論是高官大吏、富商大賈,還是販夫走卒、平民百姓,總能在書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智慧。 @特色3:運用易經及多本經典輔助說明道德經更深入義理:本書不單單只是詮釋道德經表面字義,更輔以多本經書,例如易經等等多本經典加以輔助說明,讓義理更容易貫通理解。 關鍵字:范明公,道德經,老子,人生智慧,人生哲學,解密系列,成功學
關於修行,到底該怎麼做?才能真正達到圓滿! 什麼是小乘佛法?什麼是大乘佛法?兩者之間的關係為何? 或許透過《維摩詰經》弟子品以戲劇性形式呈現, 打破修行方式的束縛及世間眼界的範域, 在原始佛教中建立的世界觀和修行法。 由專研多年的范明公以深入淺出方式點明《維摩詰經》的重要性有二: 第一:此為修行大乘佛法的方法及修行境界的最佳指導,是修行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的區別。 第二:如何修行大乘的佛法才能走上一條成佛大道。 接續第一品佛國品及第二品方便品,本書主要以第三品弟子品為主要內容,講述的 主題是釋迦牟尼佛藉由看望維摩詰居士,派出其十大弟子去拜訪,以帶出維摩詰是 如何開釋佛祖弟子從小乘至大乘佛法的修行方法,揭示佛祖在傳授佛法時分成五個階段,針對不同層次的受聽者,闡述學法修行的各個層次,引領初學佛的眾生,進入修行之門。 <本書特色> @特色1:保留典故及故事,吸引一般人容易閱讀:《維摩詰經》中故事性很強元素,例如天女散花、請飯香土等等,故事人物鮮活,想像奇迥,富於文學趣味。而且《維摩詰經》中的許多典故,多變成禪宗公案。 @特色2:釋義深入淺出,適合初學者入門:用淺近的方法引生大眾的信仰,是大乘經典的一大特色。 @特色3:運用現今社會情況帶入經義:以其慣有的現代筆法來執寫此部經典,教導眾生如何在入世的生活中,以出世心來應變各種生活中的困頓與難題、苦難、病苦。 @特色4:以凡人非居士或修佛者更貼近經典:身為紅塵人更知紅塵事,因此以其凡夫俗子身份寫來此部經典,讓佛法教義更簡單易讀、更與生活息息相關。 關鍵字:范明公,維摩詰經,人生智慧,人生哲學,佛法,法門,解密系列
關於修行,到底該怎麼做?才能真正達到圓滿! 什麼是小乘佛法?什麼是大乘佛法?兩者之間的關係為何? 或許透過《維摩詰經》弟子品以戲劇性形式呈現, 打破修行方式的束縛及世間眼界的範域, 在原始佛教中建立的世界觀和修行法。 由專研多年的范明公以深入淺出方式點明《維摩詰經》的重要性有二: 第一:此為修行大乘佛法的方法及修行境界的最佳指導,是修行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的區別。 第二:如何修行大乘的佛法才能走上一條成佛大道。 接續第一品佛國品及第二品方便品,本書主要以第三品弟子品為主要內容,講述的 主題是釋迦牟尼佛藉由看望維摩詰居士,派出其十大弟子去拜訪,以帶出維摩詰是 如何開釋佛祖弟子從小乘至大乘佛法的修行方法,揭示佛祖在傳授佛法時分成五個階段,針對不同層次的受聽者,闡述學法修行的各個層次,引領初學佛的眾生,進入修行之門。 <本書特色> @特色1:保留典故及故事,吸引一般人容易閱讀:《維摩詰經》中故事性很強元素,例如天女散花、請飯香土等等,故事人物鮮活,想像奇迥,富於文學趣味。而且《維摩詰經》中的許多典故,多變成禪宗公案。 @特色2:釋義深入淺出,適合初學者入門:用淺近的方法引生大眾的信仰,是大乘經典的一大特色。 @特色3:運用現今社會情況帶入經義:以其慣有的現代筆法來執寫此部經典,教導眾生如何在入世的生活中,以出世心來應變各種生活中的困頓與難題、苦難、病苦。 @特色4:以凡人非居士或修佛者更貼近經典:身為紅塵人更知紅塵事,因此以其凡夫俗子身份寫來此部經典,讓佛法教義更簡單易讀、更與生活息息相關。 關鍵字:范明公,維摩詰經,人生智慧,人生哲學,佛法,法門,解密系列
人人都渴望成功,風靡各類的成功學一時, 殊不知,其實老子在《道德經》裡 已對人生的「成功學」做了完整的解剖: 無論是「夫唯不爭,故莫能與之爭」、 「不為物喜、不以己悲」或「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 只要悟透了,也就懂了人生成功密碼。 《道德經》全書只有五千餘字,卻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內容更是涵括百家、包容萬物,被後人尊奉為治國、創業、齊家、修身、為學、處世的寶典,更對中華文化的哲學發展有著非常巨大的影響,因此有「萬經之王」之稱。本書為帶出《道德經》中深奧的智慧,引用帛書老子版本,以<道經>及<德經>分篇詳細講述: ◎<道經>講述的是宇宙根本,道出了天地萬物變化的玄機,揭示了陰陽變幻的微妙。 ◎<德經>講述的是處世方略。道出了人事的進退之術。 作者更同時融入儒釋道觀點,縱橫交錯引領出背後的大智慧,讓無論是高官大吏、富商大賈,還是販夫走卒、平民百姓,總能在書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智慧。 <本書特色> @特色1:釋義深入淺出,適合初學者入門:用淺近的方法引生大眾的信仰,是大乘經典的一大特色。 @特色2:運用現今社會情況帶入經義:以其慣有的現代筆法來執寫此部經典,無論是治學修身、處世待人,還是經商置業、從政為民;無論是高官大吏、富商大賈,還是販夫走卒、平民百姓,總能在書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智慧。 @特色3:運用易經及多本經典輔助說明道德經更深入義理:本書不單單只是詮釋道德經表面字義,更輔以多本經書,例如易經等等多本經典加以輔助說明,讓義理更容易貫通理解。 關鍵字:范明公,道德經,老子,人生智慧,人生哲學,解密系列,成功學
關於修行,到底該怎麼做?才能真正達到圓滿! 什麼是小乘佛法?什麼是大乘佛法?兩者之間的關係為何? 或許透過《維摩詰經》弟子品以戲劇性形式呈現, 打破修行方式的束縛及世間眼界的範域, 在原始佛教中建立的世界觀和修行法。 由專研多年的范明公以深入淺出方式點明《維摩詰經》的重要性有二: 第一:此為修行大乘佛法的方法及修行境界的最佳指導,是修行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的區別。 第二:如何修行大乘的佛法才能走上一條成佛大道。 接續第一品佛國品及第二品方便品,本書主要以第三品弟子品為主要內容,講述的 主題是釋迦牟尼佛藉由看望維摩詰居士,派出其十大弟子去拜訪,以帶出維摩詰是 如何開釋佛祖弟子從小乘至大乘佛法的修行方法,揭示佛祖在傳授佛法時分成五個階段,針對不同層次的受聽者,闡述學法修行的各個層次,引領初學佛的眾生,進入修行之門。 <本書特色> @特色1:保留典故及故事,吸引一般人容易閱讀:《維摩詰經》中故事性很強元素,例如天女散花、請飯香土等等,故事人物鮮活,想像奇迥,富於文學趣味。而且《維摩詰經》中的許多典故,多變成禪宗公案。 @特色2:釋義深入淺出,適合初學者入門:用淺近的方法引生大眾的信仰,是大乘經典的一大特色。 @特色3:運用現今社會情況帶入經義:以其慣有的現代筆法來執寫此部經典,教導眾生如何在入世的生活中,以出世心來應變各種生活中的困頓與難題、苦難、病苦。 @特色4:以凡人非居士或修佛者更貼近經典:身為紅塵人更知紅塵事,因此以其凡夫俗子身份寫來此部經典,讓佛法教義更簡單易讀、更與生活息息相關。 關鍵字:范明公,維摩詰經,人生智慧,人生哲學,佛法,法門,解密系列
人人都渴望成功,風靡各類的成功學一時, 殊不知,其實老子在《道德經》裡 已對人生的「成功學」做了完整的解剖: 無論是「夫唯不爭,故莫能與之爭」、 「不為物喜、不以己悲」或「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 只要悟透了,也就懂了人生成功密碼。 《道德經》全書只有五千餘字,卻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內容更是涵括百家、包容萬物,被後人尊奉為治國、創業、齊家、修身、為學、處世的寶典,更對中華文化的哲學發展有著非常巨大的影響,因此有「萬經之王」之稱。本書為帶出《道德經》中深奧的智慧,引用帛書老子版本,以<道經>及<德經>分篇詳細講述: ◎<道經>講述的是宇宙根本,道出了天地萬物變化的玄機,揭示了陰陽變幻的微妙。 ◎<德經>講述的是處世方略。道出了人事的進退之術。 作者更同時融入儒釋道觀點,縱橫交錯引領出背後的大智慧,讓無論是高官大吏、富商大賈,還是販夫走卒、平民百姓,總能在書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智慧。 <本書特色> @特色1:釋義深入淺出,適合初學者入門:用淺近的方法引生大眾的信仰,是大乘經典的一大特色。 @特色2:運用現今社會情況帶入經義:以其慣有的現代筆法來執寫此部經典,無論是治學修身、處世待人,還是經商置業、從政為民;無論是高官大吏、富商大賈,還是販夫走卒、平民百姓,總能在書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智慧。 @特色3:運用易經及多本經典輔助說明道德經更深入義理:本書不單單只是詮釋道德經表面字義,更輔以多本經書,例如易經等等多本經典加以輔助說明,讓義理更容易貫通理解。 關鍵字:范明公,道德經,老子,人生智慧,人生哲學,解密系列,成功學
所謂的道,既看不見、聞不到也摸不著, 那我們該如何找到這個道呢?一般人又該如何出凡入聖? 上善如水、物極必反、否極泰來、營魄抱一又是什麼呢? 或許透過范明公以創新角度,並以更高維度的思想及見解, 並融入現代社會的現實面,會讓人更能 體會和感悟《道德經》這部兩千多年前的哲人聖典! 《道德經》全書只有五千餘字,卻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內容更是涵括百家、包容萬物,被後人尊奉為治國、創業、齊家、修身、為學、處世的寶典,更對中華文化的哲學發展有著非常巨大的影響,因此有「萬經之王」之稱。本書為帶出《道德經》中深奧的智慧,引用帛書老子版本,以<道經>及<德經>分篇詳細講述: ◎<道經>講述的是宇宙根本,道出了天地萬物變化的玄機,揭示了陰陽變幻的微妙。 ◎<德經>講述的是處世方略。道出了人事的進退之術。 作者更同時融入儒釋道觀點,縱橫交錯引領出背後的大智慧,讓無論是高官大吏、富商大賈,還是販夫走卒、平民百姓,總能在書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智慧。 <本書特色> @特色1:釋義深入淺出,適合初學者入門:用淺近的方法引生大眾的信仰,是大乘經典的一大特色。 @特色2:運用現今社會情況帶入經義:以其慣有的現代筆法來執寫此部經典,無論是治學修身、處世待人,還是經商置業、從政為民;無論是高官大吏、富商大賈,還是販夫走卒、平民百姓,總能在書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智慧。 @特色3:運用易經及多本經典輔助說明道德經更深入義理:本書不單單只是詮釋道德經表面字義,更輔以多本經書,例如易經等等多本經典加以輔助說明,讓義理更容易貫通理解。 關鍵字:范明公,道德經,老子,人生智慧,人生哲學,解密系列
所謂的道,既看不見、聞不到也摸不著, 那我們該如何找到這個道呢?一般人又該如何出凡入聖? 上善如水、物極必反、否極泰來、營魄抱一又是什麼呢? 或許透過范明公以創新角度,並以更高維度的思想及見解, 並融入現代社會的現實面,會讓人更能 體會和感悟《道德經》這部兩千多年前的哲人聖典! 《道德經》全書只有五千餘字,卻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內容更是涵括百家、包容萬物,被後人尊奉為治國、創業、齊家、修身、為學、處世的寶典,更對中華文化的哲學發展有著非常巨大的影響,因此有「萬經之王」之稱。本書為帶出《道德經》中深奧的智慧,引用帛書老子版本,以<道經>及<德經>分篇詳細講述: ◎<道經>講述的是宇宙根本,道出了天地萬物變化的玄機,揭示了陰陽變幻的微妙。 ◎<德經>講述的是處世方略。道出了人事的進退之術。 作者更同時融入儒釋道觀點,縱橫交錯引領出背後的大智慧,讓無論是高官大吏、富商大賈,還是販夫走卒、平民百姓,總能在書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智慧。 <本書特色> @特色1:釋義深入淺出,適合初學者入門:用淺近的方法引生大眾的信仰,是大乘經典的一大特色。 @特色2:運用現今社會情況帶入經義:以其慣有的現代筆法來執寫此部經典,無論是治學修身、處世待人,還是經商置業、從政為民;無論是高官大吏、富商大賈,還是販夫走卒、平民百姓,總能在書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智慧。 @特色3:運用易經及多本經典輔助說明道德經更深入義理:本書不單單只是詮釋道德經表面字義,更輔以多本經書,例如易經等等多本經典加以輔助說明,讓義理更容易貫通理解。 關鍵字:范明公,道德經,老子,人生智慧,人生哲學,解密系列
所謂的道,既看不見、聞不到也摸不著, 那我們該如何找到這個道呢?一般人又該如何出凡入聖? 上善如水、物極必反、否極泰來、營魄抱一又是什麼呢? 或許透過范明公以創新角度,並以更高維度的思想及見解, 並融入現代社會的現實面,會讓人更能 體會和感悟《道德經》這部兩千多年前的哲人聖典! 《道德經》全書只有五千餘字,卻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內容更是涵括百家、包容萬物,被後人尊奉為治國、創業、齊家、修身、為學、處世的寶典,更對中華文化的哲學發展有著非常巨大的影響,因此有「萬經之王」之稱。本書為帶出《道德經》中深奧的智慧,引用帛書老子版本,以<道經>及<德經>分篇詳細講述: ◎<道經>講述的是宇宙根本,道出了天地萬物變化的玄機,揭示了陰陽變幻的微妙。 ◎<德經>講述的是處世方略。道出了人事的進退之術。 作者更同時融入儒釋道觀點,縱橫交錯引領出背後的大智慧,讓無論是高官大吏、富商大賈,還是販夫走卒、平民百姓,總能在書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智慧。 <本書特色> @特色1:釋義深入淺出,適合初學者入門:用淺近的方法引生大眾的信仰,是大乘經典的一大特色。 @特色2:運用現今社會情況帶入經義:以其慣有的現代筆法來執寫此部經典,無論是治學修身、處世待人,還是經商置業、從政為民;無論是高官大吏、富商大賈,還是販夫走卒、平民百姓,總能在書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智慧。 @特色3:運用易經及多本經典輔助說明道德經更深入義理:本書不單單只是詮釋道德經表面字義,更輔以多本經書,例如易經等等多本經典加以輔助說明,讓義理更容易貫通理解。 關鍵字:范明公,道德經,老子,人生智慧,人生哲學,解密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