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ze 凝視系列 書系 ,共計2
  • 排序
  • 圖片
  • 條列

寄食者:人類關係、噪音、與秩序的起源

群學  出版
2018/12/20 出版

這是一本「惡之書」,卻也是人類未來的「希望之書」 社會秩序的起源是什麼?是人與人的契約,還是凌駕個體的權力巨獸? 迥異於傳統哲學的回答,賽荷竟然說,人類關係的本質,與寄食者(parasite)和宿主之間的關係並無二致。地球是寄食者的地球。奇詭的是,從古代神話對人性的捕捉,到當代前沿系統科學之研究,無不呼應賽荷的論點。以寄食者取而不給、無法逆轉的單向關係小箭頭,賽荷建構出看似撒旦產物的暗黑寄食理論,卻是我們在這失序的網絡時代,重建技術與勞動、經濟與社會等人類關係的一盞明燈。 本書特色 ◎獨創「故事」與「概念」的雙重標題寫作方式,兼具可讀性與思考深度。 ◎對人們習以為常、深信不疑的各種哲學概念,進行全面且顛覆性的盤整。 ──重新定義秩序:噪音並非純然負面,反倒可能意味新系統的突現 ▐ 飯廳裡有兩個系統:宴席和電話。所謂噪音,即席間的喧嘩,指的是妨礙我與電話另一端的人對話的雜音;然而,它對賓客而言卻是訊息。反過來,他們會認為我獨自在一旁講話,根本無異於擾攘。噪音是一系統的終點,但也形成新系統。 ▐ 事實上,系統總是同時按多個準則來運作。系統要得以鞏固,便要令自身更加寬容。它開始接納瘋狂、偏差、革命家、分離份子。有機體一向與微生物相處融洽,有了牠們而經歷磨練,活得更好。 ▐ 寄食者勇於創新。他騙取能量,僅以資訊為報。他講述故事,然後巧奪烤肉。這是訂立新契約的兩種方式。相對於古老的對等關係,他制訂的是不平等協定,他亦建立嶄新的結算方式。 ──重新反省邏輯:虛假的二分法與單一標準的理性,都不再適合解釋世界 ▐ 我剛才談到的哲學在一種想像的世界大行其道。這世界裡,只存在單一系統,而且只依照唯一的標準或原則而構成。但事實上,系統都異常複雜;事實上,系統都並非單獨存在。 ▐ 身體才是球的客體,身體主體要環繞這太陽轉動。……所謂玩球,不過是把球看作實體,然後讓自己成為它的屬性。遊戲規則是就它而寫,是為它而定的,而且我們都要服從這些規則。   ▐ 韃靼的海盜、英倫的強虜,倘若我是站在被俘獲的一方,我便不知道這兩者有何差別。……要在天堂與地獄間作判別,才是地獄;唯有認為上帝有別於撒旦,斯有撒旦;邪惡正位於善惡的十字路口。 ──重新書寫歷史:人類對自然的介入,作為文明原動力,正是寄食地球的表現 ▐ 想要肅清或聖化某一處地方,諸如聖地或園圃,一開始就要對所有物種進行全面而根本的驅逐。而不僅止於某隻闖進來的兔子。除非把植被刮乾淨,化為一張白紙——除非使某些土地完全裸露——否則農業是無從開始的。 ▐ 農業與文化不但同源,更有著一樣的基礎,那就是:驅逐而產生淨土,騰出空白的地方,以實現與平衡狀態的決裂。乾淨的地方,就是有所屬的地方。 ▐ 歷史時間的不可逆,則由人類寄食者的介入開始。至少是從農業與畜牧開始的。……它使系統微微地改變了狀態。它把系統弄斜了。它擾亂了系統的平衡或能量分佈。它給系統打興奮劑,使它發炎、受刺激。 ▐ 寄食者拿了東西,卻什麼也不給。……這是單向的箭頭,無法逆轉,不會回頭,它在我們之間流傳,它是最根本的關係,它是觸發改變的小角度。濫用在先,使用在後;先有偷竊,才有交易。從這小箭頭出發,我們也許能重建技術與勞動,經濟與社會,或至少重新思索它們的意義為何。這是關係的基本理論。 各界讚譽 賽荷是位富有想像力、智識極為淵博的思想家。他在多重的領域間遊走:物理學、資訊理論、文學、哲學、神學、人類學、音樂、藝術、政治經濟學。他也探討了表面上殊異的諸多作品:拉封丹寓言、盧梭懺悔錄、莫里哀偽君子、柏拉圖會飲篇及聖經。賽荷打算證明,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終將殊途同歸。──《宗教研究評論》 這是一種有著全新基調的哲學:多變、精練又充滿敘事性。──《圖書館期刊》  

9 特價504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後殖民的賽伯格:哈洛威和史碧華克的批判書寫

張君玫  著
群學  出版
2016/07/09 出版

本書從界線、批判、抵抗這三條交互纏繞的向度去貫穿哈洛威和史碧華克的思想,分別就知識的基礎、倫理的可能以及行動的方向,去釐清共同生活的多重意義。 導論勾勒了本書的問題意識與具體計劃。第二章檢視兩位學者的批判意象,每一個批判意象都同時是行動的意向,涉及了界線協商、衝突、呈現與體現的多重權力鬥爭。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別深入檢視兩位思想家的批判方法論,及其深層的世界圖像與行動意義。第五章結論則指出,在兩位思想家看似各有領域的思考軸線中,可以找到共通的實踐取向分別展現在她們差異的發言位置。 這個共同基礎是蘊藏在她們批判方法論中的對於強權與現狀的抵抗。這樣的抵抗表現在很多層面,其中必然也涉及對界線的重新思考、跨越與打造,此為兩位思想家共同指出的當代倫理責任。同時,她們之間的差異所在依然重要,尤其是各自迥異的發言位置所揭示的故事、隱喻和矛盾。此外,在所有的閱讀計畫中,我們都必須去尋找並建構自己賴以生存、思考與行動的語言。 身為後殖民的賽伯格,島嶼破碎的主體性需要不斷的跨越與重構。 英文簡介:       This book discusses Donna Haraway’s  and Gayatri Spivak’s theories from three interweaving dimensions of boundary, critique and resistance, and explores the meaning of living together in terms of the basis of knowledges, the possibility of ethics and the future of actions.        The introduction provides an outline of the book as a whole. The second chapter examines the critical images in Haraway’s and Spivak’s works. These images imply particular intentions of action and the relevant power struggles about boundary negotiations, conflicts, representations and embodiments. Chapter 3 and 4 investigate respectively Haraway’s and Spivak’s methodologies of critique, and the underlying world images and their agential significance. The conclusion chapter points out that these two thinkers share some common orientations based respectively on their different positions of enunciation.         Their common ground is the resistance to strong powers. The resistance is multifarious and inherent in their methodologies of critique, and involves rethinking, and reconstitution of boundaries. Their works point to the same ethical responsibility we face in the contemporary global world. However, their differences are as important as their common goals. Each in her own particular existential position of enunciation reveals unique stories, metaphors and contradictions. Meanwhile, we have to construct our own discourses in every reading project. It is only through these discourses we can begin to understand our own worldly existence, and to think and act for ourselves.

9 特價36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頁數1/1
移至第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