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ving系列 書系 ,共計8
  • 排序
  • 圖片
  • 條列

不自由筆記

王一梁  著
心靈工坊  出版
2022/01/21 出版

在離世前都留著流亡血液的回憶錄, 處在擁有自由與失去自由模糊界線中,難以言明又發人深思。   自由有嗎?有的。當我們去寫、去讀一本「自由筆記」時,我們就看到了自由。 ──王一梁   八○年代中國上海「亞文化」活動的主要代表作家王一梁,因反抗中國官方文化而被捕下獄、流亡海外。王一梁著作甚豐,可謂一手創作散文隨筆,一手翻譯、評論,但都無法在中國公開出版。   本書集結王一梁生前對哲學、文學、書寫、心理學與亞文化的思考集結精華,篇篇體現出王一梁犀利的思考,與對書寫的熱愛。   儘管全書文字是在不自由的環境下誕生,但最終這仍是一本自由之書,展現了思考的自由、文字的自由;同時透過現下的閱讀自由,本書的出版終使作者的文字公諸於世。   本書作者王一梁出生於上海,最初與心靈工坊的連結始於對榮格作品的熱情。二○一七年,王一梁與他的伴侶李毓(白夜)定居清邁,倆人攜手合作分別在二○一九年、二○二○年於心靈工坊出版了《遇見榮格:1946-1961談話記錄》(愛德華.貝納特著)和《榮格的最後歲月:心靈煉金之旅》(安妮拉.亞菲著)。   王一梁流亡的背景確實為其作品賦予了不同的面貌與深度。二○○○年,王一梁因為參加了中國民間的「中國文化復興運動」,並播放了《鋼琴別戀》(The Piano,台譯:《鋼琴師和她的情人》)和《查泰萊夫人的情人》(Lady Chatterley s Lover)(改編自D•H•勞倫斯於一九二八年發表的小說《查泰萊夫人的情人》)電影,被上海警方以傳播色情影帶罪入獄兩年。出獄之後,他作為一代亞文化(地下文化)思潮的代表人物,跟官方體制和既定文化形態展開對抗。這種美學分歧也讓他快步走向了追求自由精神的流亡之路。很快地,王一梁便帶著理性思辨精神來到了美國,他不僅為了尋找新的生存環境,更是讓自已的母語語系和現代西方思想轉型,展開雙向越界。   書中收錄的文章,可回溯自王一梁先前於中國出版的作品,他曾參與近百期的《自由寫作》雜誌編撰,累積了數百萬字的地下文學與流亡文學史料作品。一九八○年代中至世紀末,王一梁以《亞文化啟示錄》、《朋友的智慧》、《薩波卡秋的道路》三本散文集手稿做為地下文學,流傳回中國,影響新一代年輕人。而他翻譯的哈威爾和榮格書籍,都如同被附體般精確自然,這不僅是他精通英語和博覽群書,更多的是他的語境已與當代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們不謀而合。   二○二一年一月,新冠肺炎疫情籠罩下,王一梁離世,他流亡的日子也因而終止。台灣的讀者或許對王一梁不熟悉,然而他追求自由的努力與渴望民主的心,和台灣的精神並無二致。在他的文字裡,或多或少都能感受到中國的氛圍。在極為壓抑的環境裡,他仍然奮力寫作,那是文字、文學與書寫給予他的力量及餽贈,是所有喜愛文字者都為之動容的地方。   「十多年來,王一梁以罕有的堅持與努力,寫下了相當數量的與我們所處的嚴酷時代息息相關的文學與文化批評作品;作爲一個從美學趣味到文化到文學理念均迥異於中國大陸主流文化的個人作家,他的作品極大地豐富了中國地下文學的傳統,並彰顯了寫作自由與獨立思考的價值力量。」 ──首屆傾向文學獎授獎理由(1996)

9 特價45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我們到這個世界上是來玩的

王一梁  著
心靈工坊  出版
2022/01/21 出版

★中國流亡作家王一梁的思想與創作集結。 ★獨具中國八○至九○年代的環境氛圍,對於想要認識那個年代的研究者而言,本書是極為珍貴的文字記錄。   在創作、思考與生活間不斷搏鬥的這一生,也要持續不斷地寫……   流亡,不也意味著一次嶄新的誕生嗎?流亡作家也是真正自由作家的同義詞。沒有祖國的束縛,沒有任何文字的束縛。作為世界公民,我們可以真正地飛了。   ──王一梁   八〇年代中國上海「亞文化」活動的主要代表作家王一梁,因反抗中國官方文化而被捕下獄、流亡海外。王一梁著作甚豐,可謂一手創作散文隨筆,一手翻譯、評論,但都無法在中國公開出版。    本書是王一梁的詩、文創作,透露出他與朋友、自我間的交流樣貌,洋溢著幽默、諷刺感,其感性的文字極為鮮活敏銳。在閱讀的同時,讀者彷彿立刻置身於八〇年代極度壓抑的中國、感受作者在美流亡與定居泰國時期的點滴心境。    如作者所說:流亡如同誕生、也如同自由。在這樣的脈絡下,只要能在生活的隙縫下不斷書寫,精神便是自由的;我們就像是到這個世界上來玩的一般,再也不受束縛。    本書作者王一梁出生於上海,最初與心靈工坊的連結始於對榮格作品的熱情。二○一七年,王一梁與他的伴侶李毓(白夜)定居清邁,倆人攜手合作分別在二○一九年、二○二○年於心靈工坊出版了《遇見榮格:1946-1961談話記錄》(愛德華.貝納特著)和《榮格的最後歲月:心靈煉金之旅》(安妮拉.亞菲著)。   王一梁流亡的背景確實為其作品賦予了不同的面貌與深度。二○○○年,王一梁因為參加了中國民間的「中國文化復興運動」,並播放了《鋼琴別戀》(The Piano,台譯:《鋼琴師和她的情人》)和《查泰萊夫人的情人》(Lady Chatterley’s Lover)(改編自D•H•勞倫斯於一九二八年發表的小說《查泰萊夫人的情人》)電影,被上海警方以傳播色情影帶罪入獄兩年。出獄之後,他作為一代亞文化(地下文化)思潮的代表人物,跟官方體制和既定文化形態展開對抗。這種美學分歧也讓他快步走向了追求自由精神的流亡之路。很快地,王一梁便帶著理性思辨精神來到了美國,他不僅為了尋找新的生存環境,更是讓自已的母語語系和現代西方思想轉型,展開雙向越界。   書中收錄的文章,可回溯自王一梁先前於中國出版的作品,他曾參與近百期的《自由寫作》雜誌編撰,累積了數百萬字的地下文學與流亡文學史料作品。一九八○年代中至世紀末,王一梁以《亞文化啟示錄》、《朋友的智慧》、《薩波卡秋的道路》三本散文集手稿做為地下文學,流傳回中國,影響新一代年輕人。而他翻譯的哈威爾和榮格書籍,都如同被附體般精確自然,這不僅是他精通英語和博覽群書,更多的是他的語境已與當代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們不謀而合。   二○二一年一月,新冠肺炎疫情籠罩下,王一梁離世,他流亡的日子也因而終止。台灣的讀者或許對王一梁不熟悉,然而他追求自由的努力與渴望民主的心,和台灣的精神並無二致。在他的文字裡,或多或少都能感受到中國的氛圍。在極為壓抑的環境裡,他仍然奮力寫作,那是文字、文學與書寫給予他的力量及餽贈,是所有喜愛文字者都為之動容的地方。   「十多年來,王一梁以罕有的堅持與努力,寫下了相當數量的與我們所處的嚴酷時代息息相關的文學與文化批評作品;作爲一個從美學趣味到文化到文學理念均迥異於中國大陸主流文化的個人作家,他的作品極大地豐富了中國地下文學的傳統,並彰顯了寫作自由與獨立思考的價值力量。」 ──首屆傾向文學獎授獎理由(1996)

9 特價49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電子書】我們到這個世界上是來玩的

王一梁  著
心靈工坊  出版
2022/01/21 出版

★中國流亡作家王一梁的思想與創作集結。 ★獨具中國八○至九○年代的環境氛圍,對於想要認識那個年代的研究者而言,本書是極為珍貴的文字記錄。   在創作、思考與生活間不斷搏鬥的這一生,也要持續不斷地寫……   流亡,不也意味著一次嶄新的誕生嗎?流亡作家也是真正自由作家的同義詞。沒有祖國的束縛,沒有任何文字的束縛。作為世界公民,我們可以真正地飛了。   ──王一梁   八〇年代中國上海「亞文化」活動的主要代表作家王一梁,因反抗中國官方文化而被捕下獄、流亡海外。王一梁著作甚豐,可謂一手創作散文隨筆,一手翻譯、評論,但都無法在中國公開出版。    本書是王一梁的詩、文創作,透露出他與朋友、自我間的交流樣貌,洋溢著幽默、諷刺感,其感性的文字極為鮮活敏銳。在閱讀的同時,讀者彷彿立刻置身於八〇年代極度壓抑的中國、感受作者在美流亡與定居泰國時期的點滴心境。    如作者所說:流亡如同誕生、也如同自由。在這樣的脈絡下,只要能在生活的隙縫下不斷書寫,精神便是自由的;我們就像是到這個世界上來玩的一般,再也不受束縛。    本書作者王一梁出生於上海,最初與心靈工坊的連結始於對榮格作品的熱情。二○一七年,王一梁與他的伴侶李毓(白夜)定居清邁,倆人攜手合作分別在二○一九年、二○二○年於心靈工坊出版了《遇見榮格:1946-1961談話記錄》(愛德華.貝納特著)和《榮格的最後歲月:心靈煉金之旅》(安妮拉.亞菲著)。   王一梁流亡的背景確實為其作品賦予了不同的面貌與深度。二○○○年,王一梁因為參加了中國民間的「中國文化復興運動」,並播放了《鋼琴別戀》(The Piano,台譯:《鋼琴師和她的情人》)和《查泰萊夫人的情人》(Lady Chatterley’s Lover)(改編自D•H•勞倫斯於一九二八年發表的小說《查泰萊夫人的情人》)電影,被上海警方以傳播色情影帶罪入獄兩年。出獄之後,他作為一代亞文化(地下文化)思潮的代表人物,跟官方體制和既定文化形態展開對抗。這種美學分歧也讓他快步走向了追求自由精神的流亡之路。很快地,王一梁便帶著理性思辨精神來到了美國,他不僅為了尋找新的生存環境,更是讓自已的母語語系和現代西方思想轉型,展開雙向越界。   書中收錄的文章,可回溯自王一梁先前於中國出版的作品,他曾參與近百期的《自由寫作》雜誌編撰,累積了數百萬字的地下文學與流亡文學史料作品。一九八○年代中至世紀末,王一梁以《亞文化啟示錄》、《朋友的智慧》、《薩波卡秋的道路》三本散文集手稿做為地下文學,流傳回中國,影響新一代年輕人。而他翻譯的哈威爾和榮格書籍,都如同被附體般精確自然,這不僅是他精通英語和博覽群書,更多的是他的語境已與當代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們不謀而合。   二○二一年一月,新冠肺炎疫情籠罩下,王一梁離世,他流亡的日子也因而終止。台灣的讀者或許對王一梁不熟悉,然而他追求自由的努力與渴望民主的心,和台灣的精神並無二致。在他的文字裡,或多或少都能感受到中國的氛圍。在極為壓抑的環境裡,他仍然奮力寫作,那是文字、文學與書寫給予他的力量及餽贈,是所有喜愛文字者都為之動容的地方。   「十多年來,王一梁以罕有的堅持與努力,寫下了相當數量的與我們所處的嚴酷時代息息相關的文學與文化批評作品;作爲一個從美學趣味到文化到文學理念均迥異於中國大陸主流文化的個人作家,他的作品極大地豐富了中國地下文學的傳統,並彰顯了寫作自由與獨立思考的價值力量。」 ──首屆傾向文學獎授獎理由(1996)

特價385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電子書】不自由筆記

王一梁  著
心靈工坊  出版
2022/01/21 出版

在離世前都留著流亡血液的回憶錄, 處在擁有自由與失去自由模糊界線中,難以言明又發人深思。   自由有嗎?有的。當我們去寫、去讀一本「自由筆記」時,我們就看到了自由。 ──王一梁   八○年代中國上海「亞文化」活動的主要代表作家王一梁,因反抗中國官方文化而被捕下獄、流亡海外。王一梁著作甚豐,可謂一手創作散文隨筆,一手翻譯、評論,但都無法在中國公開出版。   本書集結王一梁生前對哲學、文學、書寫、心理學與亞文化的思考集結精華,篇篇體現出王一梁犀利的思考,與對書寫的熱愛。   儘管全書文字是在不自由的環境下誕生,但最終這仍是一本自由之書,展現了思考的自由、文字的自由;同時透過現下的閱讀自由,本書的出版終使作者的文字公諸於世。   本書作者王一梁出生於上海,最初與心靈工坊的連結始於對榮格作品的熱情。二○一七年,王一梁與他的伴侶李毓(白夜)定居清邁,倆人攜手合作分別在二○一九年、二○二○年於心靈工坊出版了《遇見榮格:1946-1961談話記錄》(愛德華.貝納特著)和《榮格的最後歲月:心靈煉金之旅》(安妮拉.亞菲著)。   王一梁流亡的背景確實為其作品賦予了不同的面貌與深度。二○○○年,王一梁因為參加了中國民間的「中國文化復興運動」,並播放了《鋼琴別戀》(The Piano,台譯:《鋼琴師和她的情人》)和《查泰萊夫人的情人》(Lady Chatterley s Lover)(改編自D•H•勞倫斯於一九二八年發表的小說《查泰萊夫人的情人》)電影,被上海警方以傳播色情影帶罪入獄兩年。出獄之後,他作為一代亞文化(地下文化)思潮的代表人物,跟官方體制和既定文化形態展開對抗。這種美學分歧也讓他快步走向了追求自由精神的流亡之路。很快地,王一梁便帶著理性思辨精神來到了美國,他不僅為了尋找新的生存環境,更是讓自已的母語語系和現代西方思想轉型,展開雙向越界。   書中收錄的文章,可回溯自王一梁先前於中國出版的作品,他曾參與近百期的《自由寫作》雜誌編撰,累積了數百萬字的地下文學與流亡文學史料作品。一九八○年代中至世紀末,王一梁以《亞文化啟示錄》、《朋友的智慧》、《薩波卡秋的道路》三本散文集手稿做為地下文學,流傳回中國,影響新一代年輕人。而他翻譯的哈威爾和榮格書籍,都如同被附體般精確自然,這不僅是他精通英語和博覽群書,更多的是他的語境已與當代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們不謀而合。   二○二一年一月,新冠肺炎疫情籠罩下,王一梁離世,他流亡的日子也因而終止。台灣的讀者或許對王一梁不熟悉,然而他追求自由的努力與渴望民主的心,和台灣的精神並無二致。在他的文字裡,或多或少都能感受到中國的氛圍。在極為壓抑的環境裡,他仍然奮力寫作,那是文字、文學與書寫給予他的力量及餽贈,是所有喜愛文字者都為之動容的地方。   「十多年來,王一梁以罕有的堅持與努力,寫下了相當數量的與我們所處的嚴酷時代息息相關的文學與文化批評作品;作爲一個從美學趣味到文化到文學理念均迥異於中國大陸主流文化的個人作家,他的作品極大地豐富了中國地下文學的傳統,並彰顯了寫作自由與獨立思考的價值力量。」 ──首屆傾向文學獎授獎理由(1996)

特價350
電子書
下次再買

綠生活療癒手冊:100則園藝治療心處方

心靈工坊  出版
2019/05/09 出版

★不論初學者或身經百戰的園療師,你都缺一本可以立刻上手的園療實作手冊! ★第一本完全利用本土植物、依照台灣風土民情打造的園療教案大全 ★精細圖解,詳盡步驟,一看就懂 很多植物都很想照顧我們,只是我們不知道…… ──黃盛璘   照顧與觀察另一個生命,能幫助我們面對自身的生命瓶頸,「園藝輔助治療」(簡稱園療)的目的,便在於利用園藝活動發揮植物的療癒力,促進人們身、心、靈的健康。無論是高齡長輩、早療幼童、身心疾患者、特殊生,甚至一般民眾,都能由此獲得多面向的助益。 這本《綠生活療癒手冊》是台灣園藝治療師們致力園療本土化的心血結晶,由台灣第一位獲得認證並全職投入實務工作的園療師黃盛璘領軍,從十多年來累積的教案中,嚴選出最具代表性、實用性的一百餘則。除了介紹如何利用花、葉、種子、蔬果,配合節氣與本土節慶來添增生活趣味,連結與天、地、人的情感外,更以最常見、易種植的台灣保健植物如艾草、薄荷、魚腥草、左手香等,融合中醫五行五色養生觀,建立起獨具台灣特色的園療植物族群。 全書教案皆取材自生活、應用於生活,強調好種植、好照顧、容易操作。同時透過精美手繪步驟圖解,讓課堂親授的園療教案躍然紙上。不論是專業的園藝治療師,或希望以植物帶領活動的教師、社工師等,還是純粹想為生活添增自然氣息的生活家,本書都是不可或缺的隨身手冊。一冊在手,綠色療癒輕鬆出發!

9 特價504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森林益康:森林療癒的神奇力量

林一真  著
心靈工坊  出版
2016/04/18 出版

回到森林母親的懷抱,啟動綠色療癒力! ★什麼是森林益康? 森林益康是活用森林環境來促進健康的方法。全方位地運用森林環境,透過休閒和勞動、身心療癒和諮商等活動,來增進健康。凡是在森林裡散步、進行教育、復健、療癒、諮商、團體活動或植物芳香治療等活動,都屬於森林益康的範圍。 ★森林益康適合什麼人? 無論是身心健康的一般人、或有身心疾病的患者,都適合森林益康。從預防醫學抑或輔助療法的角度來看,森林給人的療癒力,是其他場所無法取代的。 ★台灣適合森林益康嗎? 台灣有百分之六十以上的面積是森林,且林相與生物多樣性豐富,地形多變,非常適合發展森林益康。 ★國內第一本介紹森林益康的專著,寫給想重回森林懷抱的你 本書結合醫學、心理學、森林學、環境學、景觀設計等領域的研究,既有堅實的理論基礎,亦具備實際應用的價值。對於了解森林益康的國際發展、森林為何能促進健康、森林益康的活動、有何具體成效及作者獨創的「生命樹」、森林益康在臺灣的現況、國內校園第一座為森林益康而開拓的「馬偕醫學院真愛森林」等,都有詳盡的說明。 書末並附實用的評估量表、森林治療常見Q&A,讓有心進入此領域的初學者,一方面打好基礎,一方面立即可以上手! 親近森林,對我來說,是回家和母親相逢。——林一真 本書特色 ★國內第一本森林益康輔助療法的專書 ★兼具理論基礎與實用性,第一次學森林益康就上手! ★森林益康適合一般人養生保健、也適合身心障礙者調養療育,無論從預防醫學或輔助療法的角度,都是充滿魅力的身心療癒法。

9 特價36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浮沉展眉:陳依文散文集

陳依文  著
心靈工坊  出版
2015/12/17 出版

他們都是飲者,傾訴著同一份情衷 都想為永存心上的人事物 留下曾經造訪過這世間的見證   喝茶對你而言,是解渴飲料、是每日期盼的小確幸,還是一種需專注細品的藝術?   在慣飲罐裝茶、手搖茶的今日,能要靜下心來、打開五感品嚐一碗層次豐富、連茶乾殘梗都令人想打包回家,再三回味的神往之茶,只能在手作茶的天地中找尋。而若要以文字記敘這融合了感官、心靈與藝術的極致體驗,若非詩人之筆,恐怕難以掌握諸種手作茶的分明個性,與那難以置信的細緻感受。   本書是詩人陳依文的第三本著作,專門記寫茶香、茶緣,以及圍繞茶室所發生之人、情、物、事……等浮生故事的茶散文集。兩年多前,作者與「人居草木間」茶室因故結緣,被引領進東方美人手作茶的一方世界,在茶老師林抒音的引導下,觸發了一段馨美繽紛的茶情故事。   作者以詩人端秀典雅之筆,結合文學典故,書寫品茗的經驗、學茶的心得、手作茶的故事。除了茶碗邊上的閒情樂事,亦在連綿茶香中寄寓了晶瑩透徹的人生哲理和領悟。   一如曹雪芹寫《紅樓夢》,是為「閨閣中歷歷有人」,不願讓深愛的幾名不凡女子湮沒在歲月之中;作者寫這本茶散文,亦是為了「此間歷歷有茶,不欲使其消散泯滅」。因此立意「為茶作傳」,寫下昔日談茶、品茶的點點滴滴,讓每一款手作茶背後的情懷故事,能和茶香一起長久刻印。   本書特色   詩人陳依文的第一本散文集,寫手作茶之「茶香留人」、「天機完整」,寫出現代人已遺忘的、傳統茶道職人的極致追求。

9 特價28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電子書】浮沉展眉:陳依文散文集

陳依文  著
心靈工坊  出版
2015/12/17 出版

他們都是飲者,傾訴著同一份情衷 都想為永存心上的人事物 留下曾經造訪過這世間的見證   喝茶對你而言,是解渴飲料、是每日期盼的小確幸,還是一種需專注細品的藝術?   在慣飲罐裝茶、手搖茶的今日,能要靜下心來、打開五感品嚐一碗層次豐富、連茶乾殘梗都令人想打包回家,再三回味的神往之茶,只能在手作茶的天地中找尋。而若要以文字記敘這融合了感官、心靈與藝術的極致體驗,若非詩人之筆,恐怕難以掌握諸種手作茶的分明個性,與那難以置信的細緻感受。   本書是詩人陳依文的第三本著作,專門記寫茶香、茶緣,以及圍繞茶室所發生之人、情、物、事……等浮生故事的茶散文集。兩年多前,作者與「人居草木間」茶室因故結緣,被引領進東方美人手作茶的一方世界,在茶老師林抒音的引導下,觸發了一段馨美繽紛的茶情故事。   作者以詩人端秀典雅之筆,結合文學典故,書寫品茗的經驗、學茶的心得、手作茶的故事。除了茶碗邊上的閒情樂事,亦在連綿茶香中寄寓了晶瑩透徹的人生哲理和領悟。   一如曹雪芹寫《紅樓夢》,是為「閨閣中歷歷有人」,不願讓深愛的幾名不凡女子湮沒在歲月之中;作者寫這本茶散文,亦是為了「此間歷歷有茶,不欲使其消散泯滅」。因此立意「為茶作傳」,寫下昔日談茶、品茶的點點滴滴,讓每一款手作茶背後的情懷故事,能和茶香一起長久刻印。   本書特色   詩人陳依文的第一本散文集,寫手作茶之「茶香留人」、「天機完整」,寫出現代人已遺忘的、傳統茶道職人的極致追求。

特價224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頁數1/1
移至第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