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在方法論上借鑒美國改革宗神學家傅雷姆提倡的「三大視角」(規範性視角,處境性視角,存在性視角),目的在於系統地、全面地闡明趙天恩牧師宣導的「三化異象」(民族福音化,教會國度化,文化基督化)。在「民族福音化」上,我們從「規範性視角」強調以高舉「神權神法」為特徵的改革宗正統神學,闡明基督徒當以整本舊新約聖經為信仰與生活的最高標準,以上帝所啟示的律法為順服上帝的標準。這是以清教徒《威斯敏斯德準則》為規範的改革宗正統神學的標記,也是基督徒當有的「歷史性繼承」。在「教會國度化」上,我們從「處境性角度」提倡「神法聖約論超越批判」,闡明以上帝所啟示的永恆不變的約法,來分析當前教會與國家所面對的現實處境。我們提倡以聖約為框架的「超越批判」、以上帝的律法為標準的「神法倫理」。在「文化基督化」上,我們從「存在性角度」提倡「基督教文明保守主義」。我們不僅在基督教神學上自覺地繼承以聖經啟示和大公教會正傳為依歸的改革宗正統神學,並且在基督教思想上自覺地繼承歐美保守主義政治哲學,從而裝備基督徒在西方世界捍衛已經成型的基督教文明,在東方世界努力建立全方位的基督教文明,使得原有的異教文化得到創造性的轉化,這就是我們所強調的「未來性轉化」。
美國目前正面臨建國以來,最大的政治、經濟、社會、精神和信仰危機;因此,身為牧師和公共知識分子的王志勇,提出「美國是基督教國家」這個常識。他從根基性、人道性、價值性、制度性、延續性等五方面,歸納出證明美國是以基督教立國之國家的二十五個原則,這些原則來自於美國憲法,也來自於聖經。 作者經歷過八九學運,曾是法學研究者和律師,早在北京生活時就已經是家庭教會的牧師;赴美之後,先在加爾文神學院研究神學,然後在北美多家華人教會牧會。他關心中國的民主和人權狀況,敢於在諸多敏感事件上公開發言;成為美國公民之後,更是忠於自己的誓言,與各個族裔的愛國者一樣,苦苦思索捍衛美國秩序、讓美國再次偉大的良策。 作者寫作此書,既是為捍衛美國秩序,亦是為中國未來的轉型,提供另一種價值參照係和另一條可能的出路。但願更多中國家庭教會的基督徒和所有熱愛自由的人們,能從這本書中看到大光、看到真光。
不少基督徒會問:某某人說信了主,為何他的行為沒有好的見證?或問:她雖信了主,但後來又「離開了主」,這樣她會得救嗎?倒不如我們換個方式問:他或她有沒有真的活出自己在今世的生命蒙贖的樣式? 作者引用保羅在以弗所書五章15~17節的話,刺激每一個人去思想自己在這一生當中,有沒有具體活出生命的價值與意義,首先是不要作糊塗人,其次是要明白主的旨意是甚麼,再來是把握時機活出有意義的人生。 《只有這一生You only live once》(副題:新約中關於神國、永生地獄、稱義論再釋的實踐神學)主要是寫給那些在「主必快來、福音遍傳」氛圍下成長的基督徒。在如此氛圍下的華人教會,信徒奔走於各樣的培靈會、佈道會、差傳年會以及信耶穌得永生、拯救失喪靈魂的信仰基調,都主宰著教會對於基督信仰的理解。雖則當代的教會精神臉譜、信仰取向有局部的多元,但「社會紛亂,主再來的日子近了」此類屬靈語式,仍時而掛在某些信徒的口中。 這種基調下的信仰,不但使得傳福音(三福、四律、啟發課程)作為教會整體導向以驅動著教會的脈膊,也不知不覺形塑「信了耶穌以後,等候將來上天堂時刻來到」的許多信徒。可是,基於上述 的基調,「傳福音以後才教導信仰的實踐於關懷社會」仍然是一般的作法──就是說,福音的實踐總不能不以傳福音為前題,社會的關懷無法獨立於傳福音以進行之。凡社會關懷,總被提問的是,甚麼時候可以將福音完整的告訴所關懷的對象?或是甚麼時候取得對方的信任後,可以帶對方參加佈道會或其他的活動?到底耶穌要我們的回應是甚麼?關懷社會能否不為傳福音,而就是福音的本身? 作者黃厚基是第四代基督徒,在臺灣就讀大學時期於浸信會聚會,在團契導師陳建民老師的薰陶和教導之下,學習「基督教與中國傳統如何關聯」和「本色化神學」,當時亦適逢新儒家的蔡仁厚和基督教的周聯華、梁燕城進行對話(收編於 《會通與轉化》一書);又閱讀唐君毅的文字和天主教神父羅光的《中國哲學思想史》,培養他對文化和歷史的心胸;湯恩比的《歷史研究》及並論基督教與文化之間關係的薛華《前車可鑑》等著作,均引發他深入探討與追問:沒有機會聽福音的人,比如孔子、孟子以及沒有信主的家人和祖先,是否一定沒有機會得救? 本書四大特色 ★針對華人教會界普遍對信仰理解之窄化,提出的信仰批判與神學反思。 ★從聖經與神學的論述切入正題,層層抽絲,對聖經的詮釋有重新的看見。 ★穿梭馬太、路加、約翰、保羅書信到啟示錄,解構新約聖經的天國和永生觀。 ★帶領讀者回到終末論與當今世界處境下之張力中的召命與行動。 真情推薦 ★臺灣宣道神學院院長 王文基牧師 作者提供我們把握機會深切的反思今生的處境與終末論之間的關係,突破過往人們對終末論的過於狹窄化之理解,帶領我們回到終末論與當今世界處境下之張力中的召命與行動,這實在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香港《時代論壇》社長 任志強博士 如同厚基過去幾年出版的幾部著作一樣,《只有這一生》也是一本視野寬廣、野心宏大、挑戰高難度的作品,更加是他對生命真諦的尋索。他以聖經敘事的本質為起點和據點,進入符類福音、約翰福音、保羅書信、啟示錄,然後再討論在教會中經常觸及的好些似乎是源自聖經的概念,涉獵廣泛,野心和勇氣都教人肅然起敬,功夫的仔細更令人折服。 ★前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英文系副教授暨系主任 余德林博士 此書是擺渡之作。只有蒙受基要派恩澤汁液最深而又對該傳統深具同情及反思者,才不會因噎廢食,才有轉化原信仰並寄以生機的可能。 (依姓氏筆劃排序)
馬可福音是研讀新約聖經最完美的入門書籍! 有證據顯示,馬可福音是正典福音書當中最早的一本福音書(馬可優先說)。 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學生本,作者梅爾Charles D. Myers Jr.是賓州蓋茲堡學院宗教學副教授,他希望本書能對「新約聖經背景只有一點了解,而想要更加學習聖經(尤其是馬可福音)的人」有益處,他將本書劃分為「馬可傳道師的才華」、「福音的開頭」、「行奇事的耶穌」、「先知耶穌」、「耶穌公開傳道的結束」及「福音的結束」等六堂課,並在課末附上一份詳細的「馬可福音綱要表」,並鼓勵大家常常參閱這份大綱,以幫助閱讀上的分段與理解。 第二部分是學生本,作者葛利斯Donald L.Griggs是知名的基督教教育家、作者,在基督教教育教材方面有許多著作。為了讓帶領者有效的教導及帶領,他在本書的課程規劃當中建立了一些基本的原則,嘗試讓班級上的每一位學員盡可能在每一堂課程都能參與到最多的活動。葛利斯強調,在本書的課程旅途中,「帶領者」是最好的同伴和嚮導,因此他為帶領者提供「充分的」資訊,而不是「過多的」資訊,並進而讓學員們都能找到「發現的樂趣」! 學生本作者梅爾說:「馬可福音是我最喜愛的福音書,教導馬可福音多年,我仍然驚嘆這本古老作品的深入和能力。」 老師本作者葛利斯說:「若您沒參與查經班或班級團體也可以自己研讀這本書。」 邀請大家在研習本書時,要帶著渴望的心,更深進入聖經的世界,特別是馬可福音的世界。 感謝牧者誠摯推薦(按姓氏筆劃序) 學富五車,勤於牧會,為人謙和的胡宏志牧師,為傳揚福音,造就信徒,在擔任新竹中會議長的百忙當中,依然勤於筆耕,翻譯聖經學家葛利斯(Donald L. Griggs)與梅爾(Charleas D. Meyers Jr.)兩人所合著之巨著,委實令人敬佩!拜讀宏志牧師所翻譯之大作後,得以讓人更加了解,耶穌就是所應許的彌賽亞,其使命之核心是救贖。若讀者能咀嚼消化,對個人與教會將會帶來無可限量的助益。——台南神學院院長 胡忠銘牧師 《第一次查馬可福音就上手》是由著名的基督教教育學者葛利斯及享富盛名的新約學者梅爾所合著,由胡宏志牧師翻譯,譯文清楚通暢。巿面上雖然有許多聖經參考書,但這本書是專門為初學聖經者所寫。本書有學生本和老師本,在老師本中有課程目標、教導的基本原則,並教導帶領如何使用本書。所以《第一次查馬可福音就上手》是最適合教會信徒閱讀或作為查經材料的書籍。——台灣神學院前院長 陳尚仁牧師 時值常年期即將結束,新的教會年(乙年/馬可年)將屆,胡宏志牧師翻譯的《第一次查馬可福音就上手》出版得正是時候,本書英文名雖為初學手冊,但卻非常細膩地引導讀者查考馬可福音,除了精闢地解釋經文外,也比對共觀福音平行的經文,研討經文引發的課題。對預備帶領查經的導師,在備課中將體驗到對經文的理解、省思與運用的過程,參與討論的學員,亦會經歷查考上帝的話與的收穫與喜樂。相信認真使用本書的人,除了會點燃讀經的興趣與胃口外,亦會被啟迪更將本書所指引查考馬可福音的進路與方法,進一步閱讀聖經的其他書卷。——衛理公會會督 龐君華牧師
馬丁‧路德改教後500年的今日,華人雖蒙受上帝極大的祝福,但無論在信徒的數量、信仰的深度上,尤對社會的影響,基督新教在華人社會中始終處於邊緣狀態。 究竟宗教改革的真正精神是什麼? 宗教改革推動的世界觀和文明論是什麼? 華人教會如何繼往開來,為公正、公義的社會制度的建立作出貢獻? 《黑暗之後是光明》是基督教神學處境化之作。作者群以國度和聖約為基本框架,全方位展現基督教文明的藍圖,第一次為華人教會、乃至普世教會,提出「文明神學」 和「轉型神學」 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本書是美國長老會維吉尼亞主恩基督教會於 2017 年 9 月 21 日至 24 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召開「宗教改革與社會轉型」學術與靈命研討會的論文集,由雅和博傳道會策劃,王志勇、余杰主編。
本書乃是基督教神學處境化之作。作者以國度和聖約為基本框架,全方位地展現了基督教文明的藍圖,第一次為華人教會、乃至普世教會提出了「文明神學」 和「轉型神學」 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上帝的國度就是以「敬畏上帝,信靠基督;愛主愛人,守約守法」為標記的文明,其建構路徑是:「聖學為體,世學為用;仁教心學,法治德政」。這種文明高舉上帝的主權、約法和耶穌基督的救贖,同時強調人權的保障和憲政的落實。 人性中受造即具有認知心、宗教心、道德心、政治心和文明心,文明就是使人在個體生命中發展仁義禮智信五常美德,使其臻達真善美聖圓之境界,從而使得社會在科學、宗教、律法、政治、經濟五大領域都能夠以耶穌基督所教導的愛主愛人為導向。
作者施達雄牧師以《聖經?羅馬書》第十二至十五章為依據,鼓勵讀者能在家庭、職場、學校、社交生活中,具體地活出基督信仰,提醒我們不要被世俗同化,要讓上帝改造我們,更新我們的心思意念,好覺察甚麼是神的旨意,知道甚麼是良善、完全蒙神悅納的。
施達雄牧師系統化地闡釋聖經雅各書中有關成熟生命的教導,從經文中細膩教導讀者如何活出成熟,佐以生動活潑的例證,深入淺出地幫助今日信徒將上帝的旨意應用在生活中,以信心的行動回應上帝,享受豐盛的人生。
施達雄牧師系統化地整理聖經福音書中耶穌有關八福的教導,從經文中細膩描述分析八福,佐以生動活潑的例證,深入淺出地幫助今日信徒將上帝的旨意應用在生活中,以信心的行動回應耶穌,享受天國的福分。
《聖經.希伯來書》告訴我們:「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顯示人的信心首先要排除眼睛的障礙,通常人是要憑眼見相信,才為真實,眼睛不能看見的便無法相信,眼、耳、鼻、舌、身、意,就是人肉體的感官功能,人若只能憑藉這些功能建立信心,其範圍便落入狹隘。耶穌復活之後,祂的門徒多馬不但要眼見,還要以手觸摸主耶穌被刺的手和肋旁,要用人的感官證實主的復活,他才能信;多馬應為一切最軟弱信心之人的代表。歷史上所有著名神學家最初都不是由理性建立信心,皆為單純稚子之信,以保羅為例,大馬色路上的目盲經驗與震撼,就是讓他由一個哲學家變成稚子之信的寶貴經驗,終其一生,保羅都堅持一個信念:不知道別的「只知http://192.168.6.105/webmanager/Member/UserLogin.aspx道耶穌基督並祂釘十字架。」「大信若盲」乍聽之下似乎是一種盲目,但卻是最大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