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邊有這樣的人嗎? 熱心好動點子王, 卻恍神糊塗少根筋, 做事拖拉沒定性, 也許他就是ADHD的成人患者! ●老公是超級脫線王,心不在焉又虎頭蛇尾,怎麼講都改不了,我快氣死了! ●我最怕坐辦公室看文件,三分鐘就起身想找人聊天,一直被主管罵好痛苦! ●從小就愛打抱不平,長大卻被說是雞婆又白目,我只是熱心助人啊! ●如果小時候沒治療,成人的注意力不足過動症還有痊癒的機會嗎? 一般以為ADHD只會發生在兒童身上,甚至以為這些精力充沛的孩子長大後就會「變好」,然而事實卻非如此。醫界發現,ADHD兒童若未治療,六成左右到了成人期仍有明顯症狀。他們在離開父母、學校之後,將面臨學業、工作、兩性交往與婚姻生活等接踵而來的考驗。 國內ADHD權威高淑芬醫師,心疼許多不知自己罹患ADHD的成人患者,在生活中遭遇了數不盡的挫折後才來求診,覺得有必要針對成人ADHD出版一本自助書籍,幫助他們克服障礙,發揮潛能。 本書除了詳述成人ADHD的症狀、診斷,以及藥物治療、認知行為治療外,還提供極為實用的方法與技巧,來改善患者在記憶力、時間管理、人際關係、情緒等方面的問題,更貼心地為患者的家屬、伴侶們開出專屬心靈處方。 透過治療輔導,ADHD成人也能和常人一樣,擁有穩定工作、美滿婚姻,同時更能有效發揮先天的活潑不羈、充滿創意的天賦,開展美好人生! 本書特色 ◎臺大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的專業權威,提供正確的相關知識,以深入淺出方式,針對患者的常見疑惑,完整加以解說。宛若醫師親自在你面前,娓娓為你解惑,是實用可親的居家必備健康叢書。 ◎臺灣ADHD(注意力不足過症)權威醫師高淑芬第二本著作,針對ADHD成人的學業、職場、愛情等生活面向的困擾,提出精闢的建議。
司法精神醫學鑑定是為了正義而存在; 讓病人得到治療、讓犯人得到懲戒, 才能維護精神疾病犯人的權益與社會公平! ●失智症患者拿走鄰居的東西,他犯了竊盜罪嗎? ●躁症發作時買了豪宅,付不出錢可以反悔嗎? ●自稱因幻覺而殺人,會被判刑嗎? 犯罪的人必須負起刑事責任,但精神異常者犯罪時,該不該負起刑責? 這時,司法精神鑑定就扮演了關鍵角色。 隨著近年國內發生多起令人驚駭的重大犯罪案件,司法精神鑑定成為媒體及大眾談論的焦點。本書作者吳建昌醫師,為國內司法鑑定之權威。吳醫師列舉國內外許多經典案例,從精神醫學與法律兩種角度,剖析兩者如何看待診斷與精神狀態,以及澄清精神疾病與犯罪關係。在書中,吳醫師也詳述了司法精神鑑定的原則、判斷關鍵,並釐清大眾的誤解。 司法精神醫學一直在臺灣司法系統中扮演著沉默的橋樑角色,鑑定醫師們努力將精神病理學事實翻譯為法律事實,協助法院達成司法正義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司法精神鑑定與每個人都有切身關係,充實這個領域的知識,刻不容緩。 本書特色 ◎臺大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的專業權威,提供正確的相關知識,以深入淺出方式,針對患者的常見疑惑,完整加以解說。宛若醫師親自在你面前,娓娓為你解惑,是實用可親的居家必備健康叢書。 ◎臺灣司法鑑定權威醫師吳建昌,是多起重大刑案的精神鑑定醫師,具備深厚法學素養。吳醫師在書中現身說法,從學理與實務兩方下手,講解我國司法鑑定的基本準則、精神醫學界與法界的見解折衝,並列舉多項國內外案例與時事輔佐說明,是可以迅速了解司法精神鑑定的好書。
當年紀老邁,記憶褪色時, 大笑、流淚、運動、學習、保持心情愉快, 都是邁向健康老年的最佳之道! ●媽媽老是忘東忘西,到底是老化還是失智? ●老化可以減緩嗎?失智症可以預防嗎? ●照顧失智家人令人身心俱疲,是否有事半功倍的照顧技巧? 在少子化又高齡化的臺灣,人人聞失智症色變。據推測,2060年全臺銀髮族中有失智症或可能罹患失智症的人口,逼近八十萬人。對失智症的瞭解,是現代人必備的健康知識。 失智症無法根治、好轉,但可以預防。而且及早發現與治療,可以減緩失智速度。陪伴過許多年長患者的黃宗正醫師,在本書中詳述失智症的類型與成因,並對治療、照護、法律與倫理議題提供臨床實證作為參考,幫助家屬與患者共同度過一段溫暖有尊嚴的寶貴時光。 除了充實對失智症的瞭解,黃醫師更提出「最適老化」的觀念,依照每個人不同年齡階段、不同的身心狀況,以最合適個人的方式老化,才能擁有健康、愜意的晚年。只要把握多運動、多護腦、人際支持、心靈信仰四大生活原則,就能避免疾病威脅、心靈空虛,人人都能建立適合自己的老年哲學,優雅經營健康晚年。 本書特色 ◎臺大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的專業權威,提供正確的相關知識,以深入淺出方式,針對患者的常見疑惑,完整加以解說。宛若醫師親自在你面前,娓娓為你解惑,是實用可親的居家必備健康叢書。 ◎臺灣步入高齡化社會,老年失智症成為關注的話題,優雅老去更是人人渴望的目標。臺大精神科老人精神醫學專家黃宗正醫師從臨床經驗出發,找出與失智症和平共處的方式,並掌握最適老化的關鍵,穩步邁入銀髮時光。
不比較、不求完美,父母放手,孩子開心; 帶著接納、同理、包容,親子關係海闊又天空! ●和父母間的心結,是我一生的痛。要怎樣才能和解? ●我叫孩子往西,他就偏往東,我不知怎麼跟他溝通! ●聽說在家庭暴力中長大的人,婚後會複製同樣的行為? 親與子之間的依戀關係,從在媽媽肚子裡就開始,一直延續到雙方都離世才停止。這是人生中最重要的關係,卻是許多人心中的痛。 親子間的距離,往往不是年齡的差距,而是心理、觀念上的遠離;親子衝突、家庭暴力只是表象,背後存在許多複雜的因素。曾獲瑞信兒童醫療基金會焦點貢獻獎、專精親子問題的丘彥南醫師,從親子依戀發展的階段與類型、依戀模式對成年生活的影響,徹底解析親子互動不良背後的心理原因。 丘醫師並提出十帖互動良方,佐以家庭系統治療的實例,為親子之間搭起和解的橋樑。 只要我們還活著,這份親情的牽繫就存在,所以,和解之路永遠不嫌晚。 美好的親子關係需要付出時間來經營。本書能幫助想要改善親子關係的父母與孩子,一步一步慢慢疏通和處理;已經成年的子女,可以敞開心胸與父母和解;為人父母者也能從健康的依戀關係開始,為孩子打造幸福人生的第一步。 本書特色 ◎臺大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的專業權威,提供正確的相關知識,以深入淺出方式,針對患者的常見疑惑,完整加以解說。宛若醫師親自在你面前,娓娓為你解惑,是實用可親的居家必備健康叢書。 ◎緊張衝突的親子關係,是許多人心頭之痛。到底親子間的距離該如何拿捏?長年的心結,該如何化解?曾獲瑞信兒童醫療基金會焦點貢獻獎、專精親子問題的丘彥南醫師,從親子間的依戀關係切入,徹底剖析不良親子的心理因素,以及解決之道。
當生命走到低潮,當親友面臨絕望, 透過溫暖陪伴,一問二應三轉介,讓人生重拾希望! 「心中的憂鬱就像一隻黑狗,一有機會就咬住我不放。」——英國前首相邱吉爾,長期憂鬱症患者 憂鬱症,是二十一世紀最常見的精神疾病,全球罹病人口估計超過三億五千萬人,重度憂鬱症更是使人類失能的首要疾病。身為憂鬱症防治專家的廖士程醫師,在本書中透過真真切切的臨床經驗分享,從醫學研究、求診案例、患者心聲、家屬困境,甚至家屬最不願意碰觸的自殺話題,都做了精闢的剖析講述,並提供方法與建議。 廖醫師並提醒讀者:預防重於治療,憂鬱症也不例外。要遠離憂鬱症,最好盡早養成讓自己快樂的好習慣,儲存「快樂資本」,當低潮來臨時,才能幫助自己度過灰暗的幽谷。 這是一本實用的書,更是一本療癒的書。除了讓讀者對憂鬱症有全面、深入的了解,也讓患者與親友更能同理彼此的苦衷,進而為康復一起努力。 本書特色 ◎臺大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的專業權威,提供正確的相關知識,以深入淺出方式,針對患者的常見疑惑,完整加以解說。宛若醫師親自在你面前,娓娓為你解惑,是實用可親的居家必備健康叢書。 ◎憂鬱症是現代人最常見的精神疾病,對患者的生活、工作、人際影響極為巨大。如何預防、自我檢測、治療、陪伴患者,可謂現代人不可不知的心理健康常識。
※我有憂鬱症,好擔心遺傳給小孩! ※哪種精神疾病會遺傳,哪種不會? ※產前檢查可以檢驗出胎兒罹患精神疾病的機率嗎? ※遺傳高風險群一定會發病嗎?可以預防嗎? 精神疾病會不會遺傳,是許多病友、家屬共同的疑問。 為什麼父母雙方都沒有病史,小孩卻發病了?即將步入禮堂的新人,該不該告訴對方自己家族有精神病史?現在有沒有檢測機制?病友能生出健康的下一代嗎?針對上述種種令人心焦的疑問,劉智民醫師從頭說起:致病因素中先天遺傳與後天環境各佔多少比例、如何評估家族病史與罹病風險,並釐清雖然2001年人體基因解碼後發現了致病基因,但致病基因其實難以檢測,以及檢測所帶來的各種倫理問題。 遺傳非宿命,不良的後天環境亦是致病的重要因素。即使是遺傳高危險群,仍可藉由學習壓力調適、建立規律作息與健康飲食習慣、增加友善的支持系統等方式,再輔以預防醫學與遺傳諮商的整合,有效降低發病機率。準備良好的後天環境,是我們能夠努力的方向。
良好的生活習慣,正確的營養知識,開心的享受美食, 心情好情緒佳,身體健康最重要! ●妹妹已經瘦成紙片人還想減肥,整天沒精神,月經也好久沒來了… ●我總是靠吃大餐來紓壓,但吃完有罪惡感立刻吐掉,越來越沒法控制… ●媽媽怕胖白天不吃,半夜卻餓得起床吃宵夜,結果越減越胖好沮喪… 你是否常把「我太胖了!」、「我要減肥!」掛在嘴邊,時時注意攝取熱量的多寡,但壓力一來又忍不住大吃,事後懊悔不已? 包含厭食症、暴食症、嗜食症在內的飲食障礙症,與情緒、個性、同儕壓力、自我形象等心理狀態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但許多患者往往先求助腸胃科、婦科,不知道問題的癥結在於心理層面,而錯失治療黃金時期。 飲食障礙症對生活影響巨大,嚴重的厭食症甚至有生命危險。本書是第一本以本土案例介紹飲食障礙症的專書,作者曾美智醫師是國內飲食障礙症研究的先驅,她詳細介紹飲食障礙症的特徵、高風險群、病程,治療,並提醒讀者要如何預防。 飲食障礙症患者看起來與一般人無異,但內心卻充滿衝突與痛苦,需要旁人更多的關心和理解。雖然治療就像馬拉松長跑,但只要堅持不懈,擺脫厭食、暴食惡夢,重拾身心健康,指日可待! 本書重點 ◎臺大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的專業權威,提供正確的相關知識,以深入淺出方式,針對患者的常見疑惑,完整加以解說。宛若醫師親自在你面前,娓娓為你解惑,是實用可親的居家必備健康叢書。 ◎在臺灣,包含厭食症、暴食症與嗜食症在內的飲食障礙症患者,有逐漸增加的趨勢。但由於大眾對飲食障礙症的認識不多,一開始總是求助腸胃科、婦科,卻不知這其實是精神疾病。透過醫師輕鬆又專業的解說,充實對於飲食障礙症的認識,有助於及早預防,守護你我的精神健康!
在病與非病之間,沒有明顯的分隔線 不妨先以寬容的心去理解:「啊!原來也有這樣的人」 一旦發現徵兆,就需要精神科醫師的鑑別與治療, 學習面對與調適,即可有效改善病情! ●隔壁太太每天戴花帽、穿蓬裙、見人就笑,鄰居都說她好怪… ●孩子最近常亂發脾氣,在房間自言自語還唱歌,難道精神出毛病? ●爸爸說他被特務植入晶片,聽得到國家機密,我是否該帶他看醫生? ●是不是得到精神分裂症,這輩子就完了?能夠康復嗎?要終生吃藥嗎? 人的精神跟身體一樣,都可能生病。但精神疾病種類繁多、症狀多元,若非專業醫療人員,實在不易判別。 精神科衛教經驗豐富的劉震鐘醫師,在本書中詳細介紹各種精神疾病的特徵、診斷依據、發病風險評估、及早介入處置的可能性,並著墨精神分裂症的發病歷程與復健之路。 多認識精神疾病、提高警覺,能夠提早發現自己或親友的異狀,以利及早處置,但也毋需過度擔憂,以免形成另一種壓力。劉震鐘醫師提醒:當我們覺得壓力太大、快撐不住時,千萬不要勉強,應適時紓壓、請教專業,便可迅速返回健康生活。 此外劉醫師特別希望,精神分裂症患者能得到家人與大眾的接納與鼓勵,保有個人生活與尊嚴。若患者能謹慎地勇敢面對未來,秉持永不放棄的信念,康復之日不是夢! 本書特色 臺大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的專業權威,提供正確的相關知識,以深入淺出方式,針對患者的常見疑惑,完整加以解說。宛若醫師親自在你面前,娓娓為你解惑,是實用可親的居家必備健康叢書。 我好「憂鬱」、你好「自閉」、他好「過動」,我們都是「精神病」?現代生活壓力大,我們常遇到心理上的狀況,不知到底該及早就醫,還是不必太擔心?透過醫師輕鬆又專業的解說,充實對於精神疾病的認識,有助於及早預防精神疾病的發生,守護你我的精神健康!
壓力好大的現代人,你累了嗎? 學生族:每天考、考、考,何時才能從考試壓力中解脫? 上班族:薪水低時生活壓力大,加薪後工作變多,壓力更大! 家管族:教養孩子、食品安全、婆媳相處問題一堆,主婦壓力超大! 紓壓,是現代人必修的健康課! 身處緊張繁忙的現代社會,不分性別、族群,人人都有壓力越來越大的傾向。 適度壓力讓人精進成長,過多的壓力卻造成身心負擔。面對壓力時,該如何調整心境、做好因應,保持輕盈自在? 擅長紓壓議題的謝明憲醫師,在本書中探討壓力對身心各層面之影響、造成壓力的外在因素與個人特質,進而應用壓力定義與調適公式,提出從身到心、由外而內的壓力管理原則,多管齊下,紓解壓力。 壓力既是危機,也是轉機。學會與壓力共處,重新調整自己的步調,就能取用壓力帶來的正向刺激,避開壓力帶來的負向影響,度過活力充沛的每一天!
來自星星的孩子長大後,都去哪裡了? 當他在學校… ●數理能力超強,但沒人願意跟他同組,總是被排斥! 當他在職場… ●被同事說死腦筋、不合群,只好獨來獨往! 當他結婚了… ●很專情卻太理性,絲毫不浪漫,連親密時也一板一眼! 亞斯伯格症與高功能自閉症患者由於症狀輕微,經過早期療育和輔導,多能順利完成學業。但當這些來自星星的大孩子準備踏進社會時,卻常在微妙複雜的職場、人際關係中跌跤。 陪伴許多亞斯伯格病患成長的簡意玲醫師,在本書中從病症特徵、分類、診斷、治療,到社會生活中面臨的難題:交友、就業、戀愛、婚姻、財務管理、家事分工等面向,均有深入分析與中肯建議。 亞斯伯格人有許多美好特質,更像你我一樣渴望被接納、受尊重。他們待人忠誠真摯,工作專注投入,是令人安心的伙伴,甚至是文明進步的重要推手。若能接納亞斯伯格人的特質,這世界必能成就更加豐富優美的生命協奏。 本書特色 ◎臺大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的專業權威,提供正確的相關知識,以深入淺出方式,針對患者的常見疑惑,完整加以解說。宛若醫師親自在你面前,娓娓為你解惑,是實用可親的居家必備健康叢書。 ◎臺灣約有4萬名成人亞斯伯格症患者。本書不但解說亞斯伯格症的診斷、醫療,更針對成人患者的職場、戀愛、婚姻等社會生活提供許多建議,是成人亞斯伯格患者與其家人朋友最佳的生活指南!
◎臺大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的專業權威,提供正確的相關知識,減輕家屬及老師的擔心疑慮,以正確而溫和的方式幫助孩子。 ◎現代父母既不願重蹈上一代威權教育的覆轍,也不願意因為管教太過寬鬆而讓孩子變成媽寶或小霸王。臺大精神科醫師教您如何拿捏這一把管教的尺,培養出身心健康、獨立又合群的孩子! 放鬆的父母養出快樂的小孩, 學會陪伴、溝通和管教的原則, 不再為孩子的行為傷腦筋! ●為什麼孩子常以哭鬧與耍賴來達到目的?我真拿他沒辦法! ●孩子小時候很乖,國中之後卻很難管教,「叛逆期」是無法避免的嗎? ●雙薪父母時間有限,該如何增進陪伴與管教孩子的技巧? 天下父母都愛孩子。但,愛,是有方法的。 現代教養的重點,無非是協助孩子內在建立健康自我形象,外在擁有自律守規矩的好習慣。 教養孩子最核心的概念,就是花時間陪孩子。越早花時間陪孩子,就越容易建立關係。 擅 長親子議題的商志雍醫師,以日常親子生活為實例,娓娓剖析如何建立孩子的自我形象,關鍵就在於培養孩子的歸屬感、價值感與能力感。此外並提出有效管教三階 段、獎懲準則、改正不良習慣三步驟……等實用的教養策略;同時也叮囑父母多花時間陪伴孩子,以尊重、同理、傾聽、讚美來向孩子傳達愛意。 教養,不只是讓孩子更加成熟,這過程也會讓父母的生命更加成熟。期盼本書能在這條親子共同成長的路上,助您一臂之力。
●我和人說話時總是緊張冒汗,也很害怕成為注目焦點。是我太過害羞了嗎? ●我真的很想交朋友、跟人侃侃而談,但我做不到,只能躲在家上網。不知誰能幫幫我? ●每次開會報告、拜訪客戶,我就緊張得語無倫次,因此丟了工作。我的未來該怎麼辦? 社交焦慮症是世上第三大的精神疾病。在美國,至少一千五百萬人苦於此病。在日本,至少有三百萬人罹病…… 社交焦慮症患者常被誤認只是「太內向害羞」,事實上,他們已受焦慮嚴重折磨,卻不知如何求援。他們並非真的樂於宅在家中,而是恐懼與外界接觸。 臨床經驗豐富的林朝誠醫師以親切的文字,說明這樣「隱形」的疾病該如何發現及治療。書中亦有實用的自我評量表,讀者可自行評估社交焦慮指數。 如果,你正是社交焦慮症的患者,請不要灰心,這本書就是為你而寫。 如果,你的身旁有親友對社交感到害怕,也請記得伸出援手、多些鼓勵。 社交焦慮症治癒率很高,只要付出耐心,接受專業的幫助,宅男宅女也可以走出門外,擁有多彩社交生活,建立美好人際關係,享受快樂人生! 本書特色 ◎臺大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的專業權威,提供正確的相關知識,減輕家屬及老師的擔心疑慮,以正確而溫和的方式幫助孩子。 ◎社交焦慮症是世上第三大的精神疾病。在美國,至少一千五百萬人苦於此病。在日本,至少有三百萬人罹病。社交焦慮症的治癒率很高,且不易復發。經過專業協助,大部分的患者都能擁有自信開闊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