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花在人類的每個時代均扮演重要角色,沒有一種疾病這麼令人害怕,也沒有一種疾病有能力殺死成萬上億人,原本天花疫苗的研發,看似人類對於天花有所防衛抵抗,但在1947年,兩個天花病患在紐約被發現後,一切改觀。所有過去關於天花的夢魘重新回到大眾間,而科學家和病理學家們必須徹底除去這項人類的心頭大患,目標是:零。本書特色★ 人類防疫戰爭中最偉大的成就──根除「天花」!★ 一個扣人心弦、鼓舞人心的偉大故事!
本書提供了通過微電腦研究大腦神經的最新實驗室成果,揭露大腦是如何工作並做出決定的。從日常生活的各個面向:包括藝術喜好、感情取向、道德觀念、投資選擇等等,作者用生動易懂的語言帶領讀者探索大腦的決策機制。首先作者從最簡單的取向開始說明:如食物、水和性,然後進入高級的情感所需:如愛情、美感和對生活的恐懼。最後解釋大腦中存在著怎樣的一個價值體系,控制著我們作出合理的決策和選擇;以及這個體系出了問題時,可能導致大腦的失誤和紊亂,從而導致錯誤決策。本書特色 我們為何選擇了好的蘋果而非毒蘋果?選擇巧克力口味而不是香草口味的冰淇淋?為何選擇了他而不是另一名異性做情人?美國貝勒大學的神經科學教授Read Montague靈巧地將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結合,來探討人們是如何做出選擇。
博學大師曼古埃爾是圖書館的愛好者,自從出版了他的成名作《閱讀地圖》之後,似乎就與書籍產生不可劃分的關係。這本2006年新作品《深夜裡的圖書館》即在研究圖書館在人類文化史上所佔的地位及其影響。除了描述他在法國家中擁有的小型圖書館的設計與規劃之外,更回朔到古埃及、希臘到阿拉伯;從中國、羅馬到Google;從歷史悠久的圖書館到網路虛擬的資料庫。從圖書館建築的設計,到名作家如狄更斯、波赫士的私人藏書;到古代君王、政治家在動亂時代所保存的秘密藏書庫;到收藏著曾被史達林、麥卡錫限制的禁書庫;到囚犯口中流傳的記憶資料庫;到已不可考的《死者之書》;曼古埃爾甚至描繪出作者筆下的虛構人物,如吸血鬼伯爵、科學怪人想像中的圖書館。曼古埃爾將我們帶進從古到今圖書館演變的精彩旅程,這又是一本愛書人不可錯過的作品。 《深夜裡的圖書館》沿襲了《閱讀地圖》的傳統,道出圖書館在我們文明裡所扮演過的關鍵角色迷人故事。由於在位於法國的家中設計、營造、組織一個書齋,曼古埃爾這位在書籍和閱讀題材上備受讚揚的作家因此獲得靈感,寫出了圖書館如何將個人記憶以及整體文化具體化的情形。《深夜裡的圖書館》多軼聞趣事,扣人心弦,取材來源廣泛,從他童年時期的書架,到「無所不包」的網路圖書館,遠至古埃及和希臘,到阿拉伯世界,從中國到羅馬到古狗;有劫數難逃的亞歷山大城圖書館的馳名藏書,也有丕普斯很個人的藏書,此君並為小開本書籍打造了「高跟鞋」,以便擺在書架上看來跟其他書籍同樣高矮;更提到許多作家自己的藏書,包括狄更斯和波赫士在內。 曼古埃爾講到人們在面對暴政時怎樣保存思想自由──例如納粹開始摧毀猶太人圖書館之後,波蘭的肖洛姆?阿萊赫姆圖書館的館長連續兩星期,每天都盡可能把很多書偷運到一個秘密閣樓裡藏起來;而阿富汗的書店老闆沙?穆罕默德?拉伊斯又如何在動盪不安的三十年裡苦心經營。 此書也講到紀念堂般的圖書館,有的由詩人建築師如米開朗基羅者流建造,有的是令人不敢恭維的慈善家如卡內基者輩興建,還有囚犯口耳相傳的「存於記憶的圖書館」,以及禁書可以組成的圖書館,例如遭史達林或麥卡錫審查而被禁掉的書。曼古埃爾還變魔法般變出了假想的藏書,例如吸血鬼德古拉伯爵和科學怪人在他們多災多難的旅程中會隨身攜帶什麼樣的書,並且參觀每個讀者都久已渴望發現的藏書,以及根本不曾寫出來過的書籍所聚成的藏書──例如洛夫克拉夫特的《死亡世界風俗錄》。 此書包含大量精采圖片,錦上添花呈現出他講的種種故事,閱讀《深夜裡的圖書館》堪稱為迷人之旅,讓我們走過曼古埃爾的心思、記憶,看到關於書籍和文明的龐大知識。本書特色 ★ 法國梅迪奇獎得獎作品! ★ 博學大師曼古埃爾繼《閱讀地圖》後,又一愛書人不可錯過的作品! ★ 「寫給閱讀的情書。」──喬治?史泰納,《紐約客》 ★ 「阿爾維托?曼古埃爾是位保存文字、守護書籍的人。」──加拿大《環球郵報》 ★ 「曼古埃爾是孜孜不倦、書寫文字的捍衛者,以滿腔不動搖的深情關心書籍……因為他相信書籍是──雖然儘管我們的電子化不斷進步──個人和世界之間不可或缺的一環。」──《溫哥華太陽報》
工業化、現代化、都市化等象徵文明的詞彙,背後隱藏著不容忽視的生態破壞。在人類平均壽命增加的同時,地球卻正承受人口壓力和能源過度開發的摧殘,氣候改變、臭氧破洞、物種多樣性喪失,一切都已對人類的健康甚至生存構成威脅。 在絕大部份人類歷史中,所謂環境,也就是水、空氣、土壤、和各種食物,向來被視為大自然的豐饒賜予,取之無盡用之不竭。人類耗用自然資源,破壞區域生態系統,有時還對地區性的營養、健康、和社會生存造成負面影響。過去地方性文明以溫和方式利用資源,讓資源得以補充、維持生息,是可以接受的。但是二十世紀人類耗用資源的速度超過了補充的速度。一個世紀之內全球經濟活動增加了一百倍,使我們今天的環境資產快速損耗,各領域的專家也都認為我們活在赤字當中。過去我們瞭解的地方性環境破壞,不外乎都市和工業化空氣污染、水域化學污染、和城市裡的髒亂。這些地方性的健康威脅現在更嚴重,因為全球性生態系統起了變化。我們正在改變地球生命的形式,然而此事對未來的影響卻不太清楚。我們應該要擴大環境與健康議題的範圍,研究工作應包括如何維持各種自然系統,因為那才是人類生存、健康、和幸福的基本依據。──第十章 全球環境變化【作者簡介】Tony McMichael,流行病學教授,他對古人類學和社會歷史也涉獵極博。在環境改變及人類健康議題,獲極高評價深具影響力。
一部距今2193年的漢代竹簡,成書年代早早超越《九章算術》,它是中國數學史上迄今所知的最早數學文本─《筭數書》。 《筭數書》,這一部漢代竹簡書於1983年底到隔年初,連同陪葬的其他七冊竹簡,在中國湖北張家山第247號墓出土。它是中國數學史上迄今所知的最早數學文本,距離今(2006)年最少已有2193年的歷史了。過去,《九章算術》一向被視為中國現傳最古老的算學經典。不過,儘管它的部份內容,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世紀甚至更早時期,但是,目前倖存的最早文本,卻只是南宋刻本,時間大約公元1213年或稍後,因此,真正『原典』(classical)的中國數學文本,非《筭數書》莫屬! 本書憑藉第一手文本──《筭數書》,透過它『踏實』的歷史敘事,以及它『不經意地』留下的先秦算學『論證』,除分享二千多年前中國人的數學智慧,再掌握其數學的內容及其脈絡,進一步思考算學與中國秦漢文明之間的關聯,釐清算學與文化(在歷史的脈絡中)的錯綜複雜關係。其撰寫目的有二:首先,提供一個簡易的說明,幫助讀者『貼近』兩千多年前的中國西漢初年的算簡,從容地分享這一部世界數學史的珍貴文本;其次,以『在地』(in context)的觀點,來還原一個有趣的數學故事,並期待它進一步成為瞭解中國漢朝文化的憑藉。
二○○三年時,英國廣播公司發表了一份問卷結果,不只是貓王或披頭四的世代,就連目前三十五歲的中生代,都有種因為太老而被歧視的感覺:「到了三十五歲,很多員工都會覺得自己已經爬到某個事業階段,並享受著上司的尊重,他們相信,未來還有更好的事業前景等著。事實上,他們的光榮已經過去了,他們正在走下坡。」 你一定可以在網路上找到更多因為老年歧視而引發的抱怨、悲嘆、生病、甚至自殺的實例。老化的社會將經歷到比人口學預測還嚴重的極端心靈危機,這也會造成社會的極端化。統計學上的老年是從六十五歲開始,但個人的老年災難卻可能從四十歲就開始了。美國的媒體工業只是一種症候群,它們讓原本在潛意識中隱藏不見的,再度攤在陽光下。女人可能四十歲,而男人最晚四十五歲也會察覺到他人輕視的眼光和第一次外在環境的警示反應。這種令人震驚的經驗在崇尚年輕或把年輕當成珍寶的社會中,將更為常見。 兩位社會學研究者羅丁和藍格爾的研究中證實,老人們的負面角色與傷痕真的會導致負面的刻板印象與行動:失去自信、失去控制、減少創造力與工作績效。 就像老化身體內的細胞會逐漸自我摧毀一樣,我們自尊感受的分子也會不可挽回地受到傷害,不是因為氧化作用,而是因為社會的極端化。人類的自我被靈魂的傷害擊倒,所以必須想辦法重新修復。
這本探討機器人的科幻著作,其情節遠比《星際航艦》來得精彩動人。摩拉維克教授由青年時期在史丹佛大學研究機器視覺開始,細細描述各世代萬用機器人的演進過程;透過作者多年積累的實際經驗,從人文的關懷角度、科學舉証,為讀者描繪出一個令人嘆為觀止的未來想像圖。藉由作者生動的描述,我們將會發現,機器人不再是冷冰冰、死板板的的金屬機械,而是結合了人類在人工智慧、認知科學和生物科技上的「新生命體」。
在這個全球化趨勢銳不可擋的時代,我們提出「人性價值」的觀點,的確顯得相當激進。人們存在的目的只是為了不斷提高消費或促升股價嗎?我們真的是經濟學理論中,只重視「成本效益分析」的「經濟動物」嗎?作者將抽絲剝繭地為您解答這些問題。本書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份:受到威脅的人性,主要著重在現況分析,對現狀的批判精闢入裡,揭開了政治、經濟主導人們生活的悲劇,作者並不是提出一大堆理論隔靴搔癢,而是舉出許多讓人不得不拍案叫絕的實例。第二部分:我們如何生活,則提出「應然」的生活態度,讓人用雙『B』方案:教育和公民社會,來擺脫這種無助的宿命。本書為德國政治教育中心的推薦書目(推薦給全德國的社會科學教師及媒體人士)之一,《新蘇黎世報》也將此書譽為:「最值得現代物質化社會深思的人生哲學」。
本書是中國著名語言學家陳原所著《社會語言學三書》的第一本。社會語言學為本世紀下半期新興學科,旨在探討語言與社會之關係,闡明語言因社會生活之變動而發生的變異,以及從語言變化之軌跡推斷社會之進展。本書為該學科用中文撰寫的第一部系統著作。從當代中文的語言材料出發,分析和綜述種種社會語言現象。行文生動,深入淺出,娓娓道來,引人入勝。
本書是中國著名語言學家陳原所著《社會語言學三書》的第二本。作者選取當代中文的二百個語詞或短句,探尋其社會意義或產生這些語詞的社會環境。各篇獨立,有如二百則超短散文;配以具啟發性插圖,堪稱圖文並茂。書前引錄哲人狄德羅箴言曰:「一句不恰當的話,一個奇怪的詞兒,有時比十個漂亮句子使我學到更多的東西。」
中國有定期編修地方志的傳統,但很可惜,非但見解千篇一律,而且內容也群相趨同,致使除地理外,涉及社會歷史,只消換人名,便無異。意識形態如此,真合李斯向始皇的獻策:「使天下無異意,則安寧之術也。」。
一半的勝利 根據過去的規定,孕婦並不能由自己,而是必須由諮詢顧問決定是否可以墮胎。而現在,婦女可以根據已完成的諮詢結果自己決定,是否仍願意成為母親...... 為這個虛情假意的、似乎賦與宗教和成年女教民同樣權利的協定,我們是否已為之奮鬥二十二年了?當然不是!然而--處於被宰制的情勢之中,事實上情況是可能更加嚴重的。也因此摻雜在我的憤怒之中尚還有某種程度的釋懷。 聯邦憲法法院已有很長的一段時間遲遲無法對它的判決定案,由推測可知,其原因是在於有一多數眾根本就想推翻整個修正案。而目前的結果,對我們婦女而言是勝利和挫敗參半的情況。這一半的勝利僅僅是因為最近十年又數月以來婦女群眾所施予的壓力所造成的,尤其是因為女性主義者對某些具政黨性格的憲法法官們的批判。 對現行憲法的解釋是:墮胎不是一種權利,而是一種恩賜。婦女們被允許墮胎,但是她們應該良心不安和不斷哀求。再者:為了以示儆懲,婦女必須自己付錢--這是那些沒有錢的婦女所要面對的問題,尤其是年輕婦女和家庭主婦。因此,這項卡斯魯爾的判決是對一九七五年德西墮胎鑑定規定的改善,然卻是一九七二年德東墮胎期限規定的惡化。 對德東的人而言,惡化的情況是:非依其意願而懷孕的婦女必須在懷孕最初的十二個星期之內,為了在未來得以中止懷孕而申請一份形式上的許可證明。這種強迫式的諮詢當然也可以匿名進行,然而那是不重要的。再者她們必須自己負擔墮胎費用--那是在德東仍處在失業當中和低收入的婦女將要更艱辛面對的問題。 對德西人有所改善的是:根據過去的所謂的墮胎鑑定規定,孕婦並不能由自己,而是必須由諮詢顧問,決定是否可以墮胎。視各聯邦和諮詢顧問的立場不同,非自願懷孕的婦女受到目前為止的恩典所保護或者禁止。而現在,婦女可以根據已完成的諮詢結果自己決定,是否仍願意成為母親。 作者簡介 愛莉絲史瓦澤,出生於1942年,是新聞記者和評論家。自1977年起擔任雜誌《艾瑪》的編輯和發行人。 羅麗君,1963年出生,畢業於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目前在德國烏帕塔爾大學修博士學位,專攻胡賽爾現象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