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目前國內有關國際關係學最新、最深入且最廣泛的著作,有助於認識瞭解國際關係的本質、現象及對於世界的影響,由國內學者依其個人專長集體撰寫,適合大學、研究所教學及自學使用。本書內容涵蓋面甚廣,總共十六章,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屬於國際關係理論面的探討,包括「國際關係學的發展」、「現實主義」、「新自由制度主義、社會建構主義及英國學派」、「國際關係理論中的後實證主義學派」、「國際關係的規範論述」等五章。第二部分為傳統國際關係學側重的範疇,包括「外交與決策分析」、「民族主義與恐怖主義」、「軍備管制與大規模毀滅性武器之防擴散」、「國際關係視野下的國際組織與國際公法」等四章。第三部分則是當前國際關係學所著重的焦點,包括「國際政治經濟學理論」、「國際貿易與金融」、「全球化的爭辯」、「國際整合與區域主義」、「全球不平等發展」、「國際傳播與國際關係」、「國際環境政治」等七章。全書完整地對國際關係作了整體與全面性的深入介紹及分析。
不管您是企業家,或是公務(職)人員,抑或是學生,國會既是決定國家資源分配與整體政策優先性的場域,事關您個人、家庭與事業。 本書對於行政部門與國會間的種種互動實況,以流暢的文筆、嚴謹的結構,有本有源、深入淺出的完整刻劃;熟讀本書,您將終生受惠。
本書在探討中共黨內權力鬥爭與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角色的發展。除了對黨內權力鬥爭及共軍政治角色的發展在架構上進行說明外,另有三個重要部分,第一部份包括韓戰、中蘇衝突、越戰等事件;第二部份以毛澤東公開宣稱並列名中共黨史十大鬥爭事件中的四次鬥爭,即「高、饒反黨聯盟」、「彭、黃反黨事件」、「劉少奇事件」、「林彪事件」為主要的說明點;第三部份則以中共「八大」、「九大」、「十大」與軍隊政治角色發展有重要關係的黨大會與重要個案,如「羅瑞卿事件」、「二月逆流」、「武漢事件」進行解釋。是研究中共軍事與政治互動的重要學術參考著作。
海洋資源豐富,在陸地逐漸被開發時,更顯出它的重要性。海域邊界的劃定成為當代國際政治上能否和平安全及經濟上能否順利享用資源的重要課題。島嶼因其所處的位置和面積的大小以及不同的性質,可能獲得全效力、部分效力或無效力。針對潛在資源的海床底土,若沿海國同時提出權利主張而成為重疊區域。國際上務實地,暫時擱置政治「主權」問題,而以經濟的「共同開發」模式允許相關國家儘早共享資源。而東海劃界牽涉中日韓台四方利益,更牽動世界的和平安全。「東海北部大陸架劃界研究」介紹海洋法學者對陸架劃界的理論研究及國際判例實踐,引出中方應
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不僅規範國家權力,更是人民權利的保障書。現代國民對憲法的基本精神和內涵,應有基本的認識和瞭解。作者擔任大專院校教職多年,深深覺得青年學生對於政治、經濟、社會,以及人我之間的權利義務關係,欠缺深度關心,因此在憲法學的講授過程中,特別注重人民權利保障、國家權力監督和政府體制運作等事項之闡明,期使我國青年具備憲法知識基礎,能夠關心社會,思考問題。中華民國憲法歷經七次增修,對我國政府體制、兩岸關係,乃至經濟、社會等層面,均發生深遠影響。本書引述民國九十四年六月公布施行的最新修憲條文與相關資料,期能在憲法教學與學習上提供最新的參考資料。本書係參考多位憲法學先進的研究,編撰而成的教科書,並非嚴謹的學術著作,雖然於正文中註明引用出處,但囿於篇幅和行文順暢,仍有部分觀念和篇幅無法一一列明出處,特此說明,以示不敢掠美。
本書旨在探討中華民國制憲後的修憲歷程。蓋近代民主國家,莫不存有憲法,以為其立國基礎。但憲法係因應人類社會的需要而產生,自當因應人類社會的需要而修改,故凡屬憲法成文國家莫不規定憲法修改程序,以適應人類社會變遷的需要。然憲法的修改並非全無限制,而是必須依循法理為之;也就是說,憲法的修改必須具備合法性(legality)與正當性(legitimacy),推至中華民國憲法亦然。 本書共分四章。第一章簡述民國以來的憲政發展歷史;第二章分析中華民國動員戡亂時期臨時修款的修憲過程;第三章分析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時期的修憲過程;第四章則針對中華民國憲法歷次修憲結果進行探討,並對中華民國憲法的未來發展提供建議。
主要適用於專科院校、大學等教科書,也適合社會一般大眾閱讀。 本書特色 當時代越進步,人與人之間的交集,便越會呈現出兩極化的「疏離與密接」,加上今日這個社會的法律多如牛毛,稍一不慎便可能有觸法之虞,因此該如何在生活中拿捏分寸、掌控分際,避免因不懂法律而讓自身意外地陷入難以脫身的困境之中,將是本書所盡力加以詮釋的精神所繫。 「或許書中沒有黃金屋尋求寶藏,但是書中卻有藏經閣捍衛權益」,因為唯有真正懂得法律根本價值的人,才能真正的在紅塵中而不染塵埃,輕鬆自在地享受生活中純然無憂的人生樂趣。
當台灣進入孔孟不分的時代,當大陸「新左派」和「新自由主義」激烈爭辯的時候,透過對近代西方民主理論的評析,檢視儒家思想在當代的意義,可說是相當困擾又極有價值的一件事。本書秉持這份苦心,深入討論儒家思想之得失,對關心及研究相關問題的人來說,確實有所幫助。
作者希望透過本書能夠以比較理性的態度來瞭解公民投票這種有如古代『尚方寶劍』之類的工具,也就是在比要時人民才可以透過這這度工具來制衡或鞭策不盡責的政府,但是不到必要時,這把寶劍是不能隨便出鞘的,否則天下豈不大亂!故而,公民投票是人民手中的武器,用之不當,固然會製造麻煩,但使用得當,他卻可以福國利民。
前半部著重在對方法論上的探討,主要上探討國際關係中結構概念的形成,以及如何藉由結構博奕的概念走出傳統理性博奕的困境;後半部份則涉及對國際政治理論認識論和本體論的探討,特別是著重由民族國家向全球整體概念過渡的概念如何可能,說明全球治理的未來發展以及全球作為一個國際關係新面向的可能。
就我國地方自治發展的歷史軌跡而言,正處於變動與形成的震動階段,再加上我國落實「地方自治法制化」所累積的自治經驗為時尚短。因此,本書所關懷的重心,在於地方制度法施行後,將地方自治之核心領域──地方立法權在我國落實法制規範後,有關地方自治立法權在理論層次與實際上操作的衝突、制度結構的銜接及相關法制的缺漏。本書參酌德國、日本與我國制度相近國家的發展經驗,嘗試提出理論上的探討、衝突爭議之解決機制及法制的建構。
本書主要的目的在於探討下列問題:資訊科技的不斷創新,對現實世界的政治及政治學研究會有什麼樣的衝擊和影響?資訊科技的發達對於國際關係、外交政策與作為、國防安全將帶來何種改變?資訊戰爭是現實還是幻想?它會變更戰爭的面貌嗎?政府及政治人物如何利用資訊科技達到各種目的?而它的成效又如何?資訊科技與民主政治到底有著什麼關係?它能夠提高民主政治的品質,或只是淪為民粹主義的工具?電子化政府能夠增進人民福祉、增進政府效能嗎?它只是政令宣達的新工具,還是它能擴大民眾對各種公共政策與議題的參與?資訊技術的持續進步,將如何改變政治學領域中的研究方法及研究方向?這本書對上述的這些問題,提出看法與解答。
自1980年代以來,在公共管理領域中發生了全球性的政府改革風潮.此種公共管理革命的出現,不僅在理論上象徵著公共行政知識領域的創新,而且在實務上亦意味政府改革行動的落實. 本書的主要內容,係以公共管理的思維為基礎,著重於英國文官體制再造的實務經驗分析.期望藉由本書對於相關問題的討論,不僅能對我國目前推動的政府再造改革有所助益,也能提供有識之士另一種思維的方向
書從消費者之權利出發,而以消費者保護法條文為具體內容,討論一般人最關心的消費課題,包括房地產購買、郵購買賣、食品業消費關係、信用卡契約、消費爭議等。 書中並對一些專有名詞做了詳細的說明,如無過失主義、定型化契約、不實廣告、特種買賣(郵購買賣、訪問買賣、分期付款買賣)等,還提供了很多的實際案例。希望藉由本書深入淺出的探討,能讓消費者瞭解如何保護和爭取自己的權益,而企業經營者不會經忽消費者的權益,提供更好和更合理的服務。
本書除了提供讀者有關智慧財產權法律之義理精神之外,更從企業管理的角度來分析探討,如何從智慧財產權創造企業之最大利潤。內容包括智慧財產權之基本觀念介紹,國內法暨國際法之保護架構,智慧財產權之管理等。深入潛出且理論與實務並重的撰寫方式,使得本書不但適合大學企管,法律等系所採用為智慧財產權課程之教材,更可以提供給對智慧財產權有興趣的企業人士作為參考閱讀之用。
軍事憲法論 本書是以憲法學的角度討論國防法制的專論。國防法制以往常是法治國家的「陰暗角落」,作者透過對德國先進的法治經驗,詳盡介紹構成「軍事憲法」的幾個重要的、結構性的法律體系。 諸如:統帥權的概念、軍人法的立法、國防監察員、軍人申訴制度以及國防組織法的立法方向……等等,都是國內法學界、軍事學界最陌生的領域。基於軍人是「穿著軍服的公民」崇高的理念,本書是每一位關心軍人人權、國防法治現代化的讀者所不可錯過的力作。 作者簡介 陳新民 民國四十四年十月生 廣東省惠來縣人 學歷/台灣大學法律系畢業 德國慕尼黑大學法學博士 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後研究員 英國倫敦大學訪問學人 現任/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台灣大學、銘傳大學及中國文化大學兼任教授 行政院法規會委員 行政院中央廉政會報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