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關鍵的日本建築史 ▎日本曾經擬洋風,如今世界掀起哈日風何謂傳統?何謂現代?如何找出「日本風格」看日本如何於20世紀展開一場自覺性的近代建築運動奧林匹克競技場、萬博展覽館、原爆紀念碑、皇居、國會議事堂從牽動日本國民人心的重大歷史事件談建築建築學者謝宗哲選書翻譯,讀懂日本文化的建築課國家意識∣日本趣味∣反傳統∣文化自明性──切入核心的思辨【特別分析】2020年東京奧運新國立競技場競圖排外爭議始末從戰後焦慮中摸索,因為建築,看見真正的日本奮起精神●有觀點、有歷史、有文化連結的日本建築入門●這堂建築入門,不只是建築,更是認識日本文化的神髓●建築學者謝宗哲,選書翻譯之作,理解日本趣味,如何征服世界?▌是怎麼樣的「傳統」土壤,培育出這些建築名家?▌什麼能真正代表日本?定義所謂的「日本風格」?現今那些你我耳熟能詳、到日本必訪的建築名勝,如代代木競技場、名古屋市美術館、代官山Hillside Terrace、出雲大社廳舍、廣島平和紀念資料館、香川縣廳舍、神長官首矢史料館、仙台媒體中心等,甚至是曾現身於海外的漢諾威萬國博覽會的日本館,或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的日本館、以及刻印了日本國民記憶的太陽之塔,都是這一連串,日本回覆「何謂傳統?何謂現代?」思辨過程下的結晶。身為建築評論權威之一的五十嵐太郎教授,縱觀歷史典籍、學術文章、報章雜誌等文獻資料,對於這些議論做出詳細的追索,並舉出象徵日本的知名建築為例,爬梳出小說既視感般且切入文化核心的「日本建築認識論」,從中理解真正關鍵的日本建築史。日本的國家主義與現代主義之間的相生相剋將在此甦醒,呈現相對完整的日本建築樣貌。同時,這也是批判式考察的一本書,重新檢視備受爭議且陷入困境的2020年東京奧運主場館──新國立競技場。國際競圖選出了札哈‧哈蒂的前衛設計,最後卻演變成排外事件,重新舉辦競圖,也讓「何謂日本」議題再度甦醒,重新思考近代以降的日本建築論。▌為什麼日本和建築連結在一起在本書裡,企圖思考、解釋「日本」與「建築」的關係。過去有許多相關著作,包括伊勢神宮與桂離宮等、有名的古建築研究、或者圍繞著日本概念所作的論述等等。然而,本書想以東京奧林匹克這個現代的題目為起點,在同步回溯歷史下,來對過去各種偶發事件作連鎖性的考究。第一章與第二章是透過奧林匹克與萬博,來考察日本是以何種日本風格,被海外看見。在這裡作為重要部位而浮現的主題,是第三章討論的「屋頂」。接著在第四章,重讀20世紀中葉讓建築界議論紛紛的傳統論爭。具體來說,是對於翱翔世界的代謝派成員所作的歷史性解釋(第四章)、以及從繩文v.s.彌生論爭所發現的「民眾」概念(第五章),以及帶給建築界極大影響的岡本太郎的思想與作品(第六章)。第七章則是論及白井晟一的原爆堂與大江宏「混在並存」思想。第八章則將焦點放在戰爭時期下,由評論家浜口隆一在現實處境的限制下所完成的日本空間論。最後第九章「皇居‧宮殿」與第十章「國會議事堂」,則是從明治到昭和為止,持續進行的國家級計劃案/項目,對於如何接納日本進行回顧。從這裡便有了近代以降之日本建築論的開始。▌實現日本建築精神,使之發揚光大的現代東大教授藤島亥治郎,於戰後日本建築界正在摸索與世界接軌的道路之時,懷抱著如此理想——「往中國大陸、往南方、往歐美,伴隨著建築文化所伸出的手,肩負著在新世代的日本建築中吹入嶄新精神的大使命」。也就是,過去都只是往日本輸入,今後則是要從日本反向賦予影響整個世界的抱負。21世紀的現在,日本成了伊東豊雄與SANAA等世界級建築家輩出的所在,戰時所懷抱的遙遠理想,如今遂已達成。日本建築的摸索與奮起之路1.【向世界發信「日本風格」的開端──奧林匹克競技場】1930年代,許多飯店的室內裝修大多是因著外國人的喜好與需求所做,惟外觀還是以量體較大的和風屋頂作為特徵,因為在思考招攬觀光客時,屋頂是最容易進行符號化設計的部分。岸田日出刀對於這種一味炒短線的廉價樣式趨勢相當感冒。1964年的東京奧林匹克,岸田從日本的傳統建築要素出發,強力推薦了「一流人材」丹下健三擔任國立代代木屋內綜合競技場與附屬體育館的設計者。丹下的屋內競技場也嘗試使用大屋頂來做出象徵式的表現。屋頂局部讓人聯想起民居的「棟(屋脊)」與神社屋頂兩端立體斜向十字交叉的那兩根木條「千木」。有意思的是,正是這個岸田不喜歡的屋頂,反而成了設計之要。當然那並不是直接模仿抄寫了古建築的造形,而是藉由現代的構造技術所實現的成果。丹下可說是創造出超越岸田所想像的日本式現代主義。將競技場配置在以明治神宮本殿作為起點的南北軸線的場所上,這也是意識著都市設計、帶有丹下風格的思考方式。2.【萬國博覽會與「繩文式紀念碑」太陽之塔的碰撞相遇】丹下健三也擔任另一個國家事業級的、得以與東京奧林匹克並列的大案子,即是大阪萬博全體會場的設計者。他將大阪萬博祭典廣場設計成一個遮蔽式的大屋頂。除了擋雨防露的單純功能,在內部更擁有了人們能夠居住的空間、作為空中都市之雛形的構想。丹下想做的是透過屋頂隱約看到天空與雲、帶有透明感而輕盈的皮膜。但這個作品留在人們記憶裡的,反而是岡本太郎所做的太陽之塔從旁闖進來,暴力介入了這當中的模樣吧。岡本太郎1967年受邀參加萬博時,看到宏偉的水平屋頂,立即湧出了要將它打破的衝動,而在腦海閃過以某種怪咖/怪物來對決優雅大屋頂的點子,那就是將高三十公尺的屋頂給頂破、高七十公尺的塔。不只是屋頂,也不只是塔。這兩者在萬博這個世界級舞台上的激烈碰撞下,產生了令人難忘的風景。在萬博結束之後,大屋頂被解體,空間桁架的局部被降落到地上保存下來。只有「太陽之塔」到現在還留於現場,但它當初對決的對手(大屋頂)已經消失無蹤。這是對「現代」這場神話給予當頭棒喝之一擊的「繩文式」紀念碑,或者,也可說是被埋藏在萬博會場中心裡的反萬博符號。3.【超越民族表象的原爆紀念碑】廣島平和紀念資料館出現在接近原爆核心附近的基地上,雖可說是象徵戰後日本復興的建築,但當時是以傳統與民族這些關鍵字被理解。川添登形容丹下的廣島計畫案是「從廢墟當中想起強而有力的伊勢」,「伊勢所帶有的矛盾與廣島帶有的矛盾彼此消融和解,從荒野當中強悍立起巨大底層挑空構造,以及被視為是素樸並具現代性的百葉,由於被遺留在未完成狀態下所凍結的、由裝修中的粗糙肌理與建物全體及基地所醞釀出的荒涼中,就恰似原爆時代所做出的、宛如二十世紀神話般的那樣,帶著不可思議的魅力與迫力,朝著我們逼近而來」。4.【京都迎賓館的「高科技和風」】於2005年完成的京都迎賓館,是以當代的日本建築為目標。透過競圖選出的日建設計,是一家從高層大樓到東京天空樹與札哈.哈蒂的新國立競技場為止,都能對應各種設計類型的、代表日本的大型組織建築設計事務所。設計的特徵,是將建築全體都收同在一層,將服務機能幾乎都收納到地下。回顧歷史就可發現,日本建築除了城郭與不會住人的塔等特殊構築物之外,其實並不存在高層建物。為了在設施特性上要求最高層級的安全,擁有開闊視野的中庭雁行走廊,全部加上了大片玻璃的固定窗,再透過音箱將外部流水聲與大自然聲響在室內播放。沙林事件以降,也假定從外部投進毒瓦斯的攻擊,因此配備了能夠仔細管控空氣狀態的設備。在基地角落所構築的假山也具有堡壘的機能。一般是做不到這種程度的,這是由於國家項目才可能完成這類挑戰的優異建築。然而,關於這棟建物的評價,即便好幾次申請角逐日本建築學會獎(作品類),結果卻落選的這件事還引起話題。筆者參觀之後覺得雖然是和風,但實現了過去未曾存在的細長比例、以及高科技與和風的乖離及共存,進而造就出這棟建物的有趣之處。(原書名:《日本建築的覺醒:尋找文化識別的摸索與奮起之路》)
為何是北歐?無可取代的地球記憶「森林是想像力的場所,是芬蘭心靈的潛意識所在。」——Alvar Aalto觸碰內心柔軟,開啟之北歐狂戀建築學者謝宗哲的北歐建築&設計美學療癒紀行如果日本前衛建築是自然系女孩;那麼北歐建築就是療癒系暖男一見如故,北歐VS日本共享的自然生活森之墓地|岩洞教堂|挪威森林|天能場景|地球の素顏|天堂系美術館冰雪奇緣版音樂廳|北歐風海灘|復古IKEA感市政廳|鐵達尼浪漫陽台只是神遊,就放鬆療癒了! 見證5大經典人物+30個自然系美好生活提案對北歐建築的禮讚:「溫暖的、屬於人類的現代主義。」——伊東豊雄道出自然與生活最真誠的對話從經典之作、大師介紹到Hygge、Lagom、Sisu的生活提案在極簡設計中,開始懂了生活的優雅和溫度「北歐很神祕,不是東京首爾,吃吃喝喝就快樂買單;北歐需要沉澱思索才能感動;北歐需要知性用功,光靠採買拍照很難深入精髓。」──黃威融∣跨界編輯人▌來自北歐森林的召喚,與心靈夢土的連結謝宗哲於2009年夏天,因一個計畫不經意觸碰內心柔軟之處,於是展開一段至今尚未止息、對北歐各國的狂戀。2006深夜,來自電視節目「世界遺產——瑞典斯德哥爾摩森之墓地」中的一句話:世界遺產,那是無可取代的地球記憶。震懾著彼時正埋首於博士論文寫作的他。那深邃而遙遠的北方森林景象,特別是位於北歐的世界遺產——「森之墓地」,讓他對與日本有著相近設計風格與感受性的北歐大地,有了深刻的憧憬與嚮往。洗滌了當時無比騷亂的情緒,提醒著這個世界仍然寬廣、仍然有未知的所在等待他去探訪。除了「世界遺產」,「電影、家具/建築、小說及音樂」的觸媒,分別驅策著他,啟動與這塊心靈夢土的連結。◎電影《海鷗食堂》VS 芬蘭:以芬蘭赫爾辛基為場景,描述幾個日本女子在北歐生活的日常,透過經營食堂、以撼動心靈的食物,建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以及文化交流的真切姿態。◎家具Y-Chair VS 丹麥:和丹麥的連結,是在日本東京留學期間為了替台灣清水混凝土建築大師毛森江先生購買Y–Chair,因而接觸到丹麥設計師家具,並且因緣際會地有了協助毛先生創立Mori Casa這段插曲。◎建築團體BIG VS 丹麥:看見當代國際新銳BIG設計的「8字型集合住宅」中那份久違的震撼,關鍵性推了一把,促使決定前往哥本哈根。◎村上村樹《你說,寮國到底有什麼?》VS 冰島:因為村上春樹2015年出版的旅行文集《你說,寮國到底有什麼?》中,冰島篇章提到的藍湖溫泉,而心生嚮往。◎村上村樹《挪威森林》VS 挪威:未曾認真想過要去親眼確認所謂的「挪威森林」,再加上得知最喜愛的法國女星蘇菲‧瑪索主演的電影《心動的感覺》的主題曲〈You Call It Love〉這首歌,是由挪威女歌手卡洛琳演唱,於是決定2018年前進挪威。▌芬蘭、挪威、瑞典、丹麥、冰島,北歐5大城市的建築療癒紀行將這一切稱之為北歐的召喚,不是挺帥的嗎?隨著踏足北歐,驅動了對北歐甚至是歐陸建築一系列延伸閱讀式的考察,除了深刻理解從1930年代以來的建築發跡,到後來20世紀中期在家具設計領域對世界所帶來的深遠影響,也看見了2000年後,北歐建築新秀承繼了北歐自然系之風土思考而發展出「有溫度」的現代主義,這正是在全球各地方興未艾的美學流派之一。書中可見來自五個城市,最經典的五位大師重要代表作,包括:◎Gunnar Asplund的森之墓地=與自然的依偎與搭配◎Alvar Aalto的芬蘭廳=與自然和諧相處◎Arne Jacobsen的SAS皇家酒店=引入自然◎Snohetta的奧斯陸歌劇院=化身風景◎BIG的8 House和山住宅=融入自然▌與日本一見如故:在北歐與日本之間另一個令謝宗哲對北歐傾心的理由,是北歐與日本間的一見如故。兩地不可思議地共享了自然系意識與價值:「丹麥與日本共享了一種對優良傳統質材的專注,非僅著重於華麗的外表裝飾。▌30個享受自然+設計相伴的旅遊&神遊療癒景點本書所選粹的案例,是旅遊景點,是神遊之地,更是生活提案,在自然與人造之間的協奏中所散發出的熱切盼望、以及對於未來的期待之類的,散發著宛如牧歌般平和且讓人倍感安慰及鼓舞的氛圍。那是古老大地的啟蒙,與對時間的知遇之恩,寒冷與溫暖、黑暗與光明、憂鬱與希望永無止盡的設計思考與生活方式。(原書名:《走進自然,愛上北歐建築:30個旅遊&神遊的療癒景點,享受自然+設計相伴的生活溫度》)
為何是北歐?無可取代的地球記憶「森林是想像力的場所,是芬蘭心靈的潛意識所在。」——Alvar Aalto觸碰內心柔軟,開啟之北歐狂戀建築學者謝宗哲的北歐建築&設計美學療癒紀行如果日本前衛建築是自然系女孩;那麼北歐建築就是療癒系暖男一見如故,北歐VS日本共享的自然生活森之墓地|岩洞教堂|挪威森林|天能場景|地球の素顏|天堂系美術館冰雪奇緣版音樂廳|北歐風海灘|復古IKEA感市政廳|鐵達尼浪漫陽台只是神遊,就放鬆療癒了! 見證5大經典人物+30個自然系美好生活提案對北歐建築的禮讚:「溫暖的、屬於人類的現代主義。」——伊東豊雄道出自然與生活最真誠的對話從經典之作、大師介紹到Hygge、Lagom、Sisu的生活提案在極簡設計中,開始懂了生活的優雅和溫度「北歐很神祕,不是東京首爾,吃吃喝喝就快樂買單;北歐需要沉澱思索才能感動;北歐需要知性用功,光靠採買拍照很難深入精髓。」──黃威融∣跨界編輯人▌來自北歐森林的召喚,與心靈夢土的連結謝宗哲於2009年夏天,因一個計畫不經意觸碰內心柔軟之處,於是展開一段至今尚未止息、對北歐各國的狂戀。2006深夜,來自電視節目「世界遺產——瑞典斯德哥爾摩森之墓地」中的一句話:世界遺產,那是無可取代的地球記憶。震懾著彼時正埋首於博士論文寫作的他。那深邃而遙遠的北方森林景象,特別是位於北歐的世界遺產——「森之墓地」,讓他對與日本有著相近設計風格與感受性的北歐大地,有了深刻的憧憬與嚮往。洗滌了當時無比騷亂的情緒,提醒著這個世界仍然寬廣、仍然有未知的所在等待他去探訪。除了「世界遺產」,「電影、家具/建築、小說及音樂」的觸媒,分別驅策著他,啟動與這塊心靈夢土的連結。◎電影《海鷗食堂》VS 芬蘭:以芬蘭赫爾辛基為場景,描述幾個日本女子在北歐生活的日常,透過經營食堂、以撼動心靈的食物,建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以及文化交流的真切姿態。◎家具Y-Chair VS 丹麥:和丹麥的連結,是在日本東京留學期間為了替台灣清水混凝土建築大師毛森江先生購買Y–Chair,因而接觸到丹麥設計師家具,並且因緣際會地有了協助毛先生創立Mori Casa這段插曲。◎建築團體BIG VS 丹麥:看見當代國際新銳BIG設計的「8字型集合住宅」中那份久違的震撼,關鍵性推了一把,促使決定前往哥本哈根。◎村上村樹《你說,寮國到底有什麼?》VS 冰島:因為村上春樹2015年出版的旅行文集《你說,寮國到底有什麼?》中,冰島篇章提到的藍湖溫泉,而心生嚮往。◎村上村樹《挪威森林》VS 挪威:未曾認真想過要去親眼確認所謂的「挪威森林」,再加上得知最喜愛的法國女星蘇菲‧瑪索主演的電影《心動的感覺》的主題曲〈You Call It Love〉這首歌,是由挪威女歌手卡洛琳演唱,於是決定2018年前進挪威。▌芬蘭、挪威、瑞典、丹麥、冰島,北歐5大城市的建築療癒紀行將這一切稱之為北歐的召喚,不是挺帥的嗎?隨著踏足北歐,驅動了對北歐甚至是歐陸建築一系列延伸閱讀式的考察,除了深刻理解從1930年代以來的建築發跡,到後來20世紀中期在家具設計領域對世界所帶來的深遠影響,也看見了2000年後,北歐建築新秀承繼了北歐自然系之風土思考而發展出「有溫度」的現代主義,這正是在全球各地方興未艾的美學流派之一。書中可見來自五個城市,最經典的五位大師重要代表作,包括:◎Gunnar Asplund的森之墓地=與自然的依偎與搭配◎Alvar Aalto的芬蘭廳=與自然和諧相處◎Arne Jacobsen的SAS皇家酒店=引入自然◎Snohetta的奧斯陸歌劇院=化身風景◎BIG的8 House和山住宅=融入自然▌與日本一見如故:在北歐與日本之間另一個令謝宗哲對北歐傾心的理由,是北歐與日本間的一見如故。兩地不可思議地共享了自然系意識與價值:「丹麥與日本共享了一種對優良傳統質材的專注,非僅著重於華麗的外表裝飾。▌30個享受自然+設計相伴的旅遊&神遊療癒景點本書所選粹的案例,是旅遊景點,是神遊之地,更是生活提案,在自然與人造之間的協奏中所散發出的熱切盼望、以及對於未來的期待之類的,散發著宛如牧歌般平和且讓人倍感安慰及鼓舞的氛圍。那是古老大地的啟蒙,與對時間的知遇之恩,寒冷與溫暖、黑暗與光明、憂鬱與希望永無止盡的設計思考與生活方式。(原書名:《走進自然,愛上北歐建築:30個旅遊&神遊的療癒景點,享受自然+設計相伴的生活溫度》)
美國前5大康乃爾建築系,60年教學精華 ▎建築設計、案例分析及基本史論的最佳教科書 ▎ 學界與業界,期待已久的讚譽之作 ◎從建築詩意的概念工具,到築造的結構工具,提供逾百張彩圖範例 ◎從要素、給定條件、營造可能到提案,國際師資領路,思考8大精華命題 ◎不只是建築構想辭典,從想到做,掌握最關鍵的26個設計法則 ◎張樞、曾成德專文導讀,台灣12所建築院校教師一致好評推薦 於初學者,可見啓發性與挑釁感的視野; 於執業者,可探一處充滿可能性的礦井; 於教學者,可覓設計練習的靈感構想來源。 歷年來美國建築專業界對各大建築系的評比中,五年制的康乃爾大學建築系永遠排名前五大,與哈佛、耶魯等碩士班齊名,證明了康大「就建築論建築」、「就圖形談設計」獨到的教學特色,不同凡響。本書的兩位作者,正是康大畢業生,加總在康大執教60年,是康大設計教育的核心人物,兩人都曾應邀來台講學,帶給台灣學界與教育界,諸多刺激與影響。 ●建築的26個關鍵元素 基於建築意義與脈絡的複雜性,兩位作者並不打算寫就一本詳盡或最終版的建築構想辭典。這樣的企圖究竟是徒勞,他們想做的是引介者,就像初階的義大利文教材,只作簡單的解碼練習。所以他們以累積60年的經驗,把最關鍵的建築設計原則介紹給讀者,就像當初英文字母以26個為限,限定自己用26個元素,每個元素逐章介紹。26個元素,由設計到提案,納入8大章,分別是「要素」、「給定條件」、「物質性本體」、「無常性本體」、「概念性工具」、「組織性工具」、「營造可能性」、「結論」。 書中用了四大章節討論對建築詩意貢獻良多的概念性工具:對話、比喻、陌生化和轉化,接下來五個章節討論各種組織工具:基礎結構、基準、秩序、網格和幾何。最後兩章,關於建築師對於築造隱含的可能性所有的一些思考:製造和預製,最後一章的主題,對大多數的建築師和建築系學生來說,是設計過程的最高潮:提案或概念呈現(presentation)。 插圖部分,特別選擇了鮮明且富有表現力的範例,從誇張到俚俗,從史詩到日常,所有的案例都來自過往的建築大師、著名的當代執業者,以及全球學子的作品,從中精挑細選。 ●初學、執業、教學,皆有所獲 本書設定了好幾組不同的閱聽眾。對建築初學者,希望能將這個領域的深廣兩面介紹出來,同時展示某些具有啟發性甚至挑釁感的作品,包括學生和知名專業人士的作品。對於已經在建築實踐的諸多面向裡從事某一工作的執業者,期待能從文本中找到一連串精湛細微的提醒,以及一座充滿可能的礦井。 書中的每一章都包含一篇短文,加深該章主題的深度,並為對建築史、建築理論和批評有興趣的讀者,提供進一步的研究建議。最後,對有意發展設計入門課程的同僚們,希望本書的每一章都能蘊生出一個構想,進而滋養出自身的設計練習,或是當它與其他主題結合時,能啟發出更複雜巧妙的一些課題。期待能激發對於建築的新舊興趣,同時引介出可能包含在建築語言裡的無限詩意。
逾35年歷久彌新 ▎經典導論 認識建築的必讀教科書 ▎1986年首次出版,暢銷全新增訂版 ▎ 康乃爾大學、洛桑聯邦理工學院教授 近40年教學經驗,致力發展基礎、實用的教學方法 學術論文引用專書 ●全球建築院校指定教科書● 「數位時代的今天,書中談述的空間觀念正在全面流失中。」──Kenneth Frampton 可信的基礎,啟發正確的建築觀 提供恆久的原理原則 VS 值得一學的設計理論 感知性┼觀念性的建築永恆之道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終身講座教授曾成德──選書導讀 「馮麥斯希望為建築學習揭櫫的是『設計的理論』,也稱之為『方案的理論』。『設計』與『方案』不僅是學門之外的人所難以明白的名詞,也是建築人自己說不清楚的過程。……建築師手中拿著建築方案,這是他的設計,這是他的夢想。而我們知道:『方案的理論』才是建築之夢的基礎。」──曾成德 「教授建築近二十年來,這本最適合幫助同學進入建築領域。」──林昌修 「出版至今逾35年仍歷久彌新,是引導學生認識建築的一本經典教科書。」──施植明 ▎大幅擴增與修訂的經典版本,認識建築的經典教科書 做為一本可供全世界建築系學生參考的教科書,使用不同文化的多元原始資料,是其成功關鍵之一。這不是一本歷史也不是理論,而是一本詳盡的導論,對建築界眾所接受的概念,做一番分類總覽,書中架構出的感知性和觀念性,性質接近「設計的理論」,幫助我們了解建築設計的觀念,發現一些確實可信的基礎,學到一些方法。 增訂版做了大幅擴增與修訂,後半部5-10章,是當中最具新意的部分,收錄了許多全新素材,尤其是以空間為主題的第五章,令人耳目一新,當中詳述了各種範疇的空間觀念,在數位時代的今天,這些觀念正在全面流失中。另於附錄中,收錄半世紀以來討論建築組構、城市和地景的三篇重要文章。 ▎30年教學經驗的建築老兵的思想精華 作者融合逾三十年的教學經驗,以一位西歐建築師的角度書寫,深受「完形心理學」、「現象學」影響,結合理論與實務,特別強調「know-how」。從不同角度談論各種建築體驗,包括秩序vs.失序、場所vs.空間、光線vs.陰影、對稱vs.非對稱。 書中援引的例子,囊括國際大師,從艾森曼、李伯斯金到哈蒂,從黑茲貝赫、西薩到妹島,從蓋瑞、祖姆托到赫佐格與德穆隆,從安藤忠雄到伊東豊雄,並說明一系列最關鍵的空間觀念,包括深度、密度、相互穿透、組合、組構,連同某些現代主義的空間觀念,例如阿道夫‧魯斯的「空間體量設計」和柯比意的「自由平面」。 作者身為建築教育界的老兵,自身的經驗讓他強烈感覺到,傳統的建築修辭不該盲目繼承,但也不能以日益動盪的後現代情境為由,輕率否定,分析到最後,建築既非藝術也非科學,它依然是一門哲學技藝,少了傳統很難出現真正重大的創新,反之,少了創新也很難讓傳統存活延續,這種持續、吊詭的互惠,正是本書的終極主題。 原書名:建築的元素【全新增訂版】
長銷15年經典版 愛書人、設計人、藏書人、編輯人到出版人 ▎兩岸三地華文出版界,一致公認入行必備聖經 ▎ 設計風格│編輯實務│歷史沿革│版型全覽│印刷技術│產業趨勢│經典裝幀…… 所有你該知道的大小事! ●500幅圖示,全面認識一本書的催生與完成,如此完備,全所未見 ●從編務到設計,從印刷、發行,所有專業實務與中英專有名詞,一次學 ●從歷史沿革到產業趨勢,全面解析書籍的過去與未來 ●愛書人_陳建銘_翻譯,專家_江瑞彰_審定,值得信賴的中文譯本 ▎從菜鳥到老鳥,所有對「書」的疑難雜症&不解困惑,都可找到答案 圖像和文字,如何整合?如何落版?如何選擇開本、紙張、裝幀方式和特殊加工?網格欄位有多少種可能?如何決定文字級數?統計數據有哪幾種圖形化方式?多語文版本要如何設計?圖文書有多少種版式?書背要如何設計?如何用插畫、攝影、圖紋、文字完成書封?如何做出風格化的封面?如何把頁面想成一幅畫來設計?什麼是西方歷代抄本最愛的版式?黃金分割是設計人的必備常識?從古典到現代,網格的設計有何變化?希特勒的《我的奮鬥》、毛澤東的《毛語錄》曾締造史上何等無敵暢銷數字? ▎編輯+設計+印刷,從零開始,弄懂一本書的誕生 無論是菜鳥還是入行多年的專業人士,都能靠這本書解答所有疑問。書中四大篇章,分別針對編輯談章節結構、註解、圖文整合、編排,針對美術設計談版式、網格、排版及字級;針對印務談印刷、紙張、製版、裝幀。 ▎詳附各式好用工具及中英名詞對照 這本堪稱介紹書籍設計裝幀的聖經,兼具全面性跟實用性。結構嚴謹的文字搭配豐富的照片及圖表,讓讀者從所有與跟書有關巨細靡遺的類目,包括選用字體、版型設計、圖片搭配、電腦軟體、紙張材質、印刷方式、圖書裝訂等,詳細介紹。 內容詳附各式好用工具及中英名詞對照,幫助提升你的專業能力。最特別的是,本書舉出各種不同屬性及功用的圖書,列舉這些不同圖書的不同設計及裝幀方式,大大增加愛書人及設計者的見聞及知識。無論是愛書人、設計人、藏書人,都不容錯過的權威好書。 原書名:《書設計:入行必備的權威聖經,編輯、設計、印刷全事典》
長銷15年經典版 愛書人、設計人、藏書人、編輯人到出版人 ▎兩岸三地華文出版界,一致公認入行必備聖經 ▎ 設計風格│編輯實務│歷史沿革│版型全覽│印刷技術│產業趨勢│經典裝幀…… 所有你該知道的大小事! ●500幅圖示,全面認識一本書的催生與完成,如此完備,全所未見 ●從編務到設計,從印刷、發行,所有專業實務與中英專有名詞,一次學 ●從歷史沿革到產業趨勢,全面解析書籍的過去與未來 ●愛書人_陳建銘_翻譯,專家_江瑞彰_審定,值得信賴的中文譯本 ▎從菜鳥到老鳥,所有對「書」的疑難雜症&不解困惑,都可找到答案 圖像和文字,如何整合?如何落版?如何選擇開本、紙張、裝幀方式和特殊加工?網格欄位有多少種可能?如何決定文字級數?統計數據有哪幾種圖形化方式?多語文版本要如何設計?圖文書有多少種版式?書背要如何設計?如何用插畫、攝影、圖紋、文字完成書封?如何做出風格化的封面?如何把頁面想成一幅畫來設計?什麼是西方歷代抄本最愛的版式?黃金分割是設計人的必備常識?從古典到現代,網格的設計有何變化?希特勒的《我的奮鬥》、毛澤東的《毛語錄》曾締造史上何等無敵暢銷數字? ▎編輯+設計+印刷,從零開始,弄懂一本書的誕生 無論是菜鳥還是入行多年的專業人士,都能靠這本書解答所有疑問。書中四大篇章,分別針對編輯談章節結構、註解、圖文整合、編排,針對美術設計談版式、網格、排版及字級;針對印務談印刷、紙張、製版、裝幀。 ▎詳附各式好用工具及中英名詞對照 這本堪稱介紹書籍設計裝幀的聖經,兼具全面性跟實用性。結構嚴謹的文字搭配豐富的照片及圖表,讓讀者從所有與跟書有關巨細靡遺的類目,包括選用字體、版型設計、圖片搭配、電腦軟體、紙張材質、印刷方式、圖書裝訂等,詳細介紹。 內容詳附各式好用工具及中英名詞對照,幫助提升你的專業能力。最特別的是,本書舉出各種不同屬性及功用的圖書,列舉這些不同圖書的不同設計及裝幀方式,大大增加愛書人及設計者的見聞及知識。無論是愛書人、設計人、藏書人,都不容錯過的權威好書。 原書名:《書設計:入行必備的權威聖經,編輯、設計、印刷全事典》
精準掌握建築結構、材料與空間性 必知的「建築剖面學」 首度以剖面為論述的專著 看見平面圖看不出的奧秘 更身歷其境的建築觀賞之道 8大類型、63座世界頂尖建築剖面,126頁跨頁大圖,完整展開 學習建築、掌握空間的利器,開啟真正享受建築之美的鑰匙 精彩收錄享譽國際的台灣案例── 姚仁喜「新北市立美術館」、伊東豊雄「台中歌劇院」 ◎看台灣9大建築人,如何談剖面的重要? 「理解剖面幾乎是理解建築空間場面及構造之美的關鍵,這本正是一把開啓享受建築之美的鑰匙。」──褚瑞基 「對剖面圖的閱讀與理解,是提升社會大眾深入暸解建築專業的最佳途徑之一。」──吳光庭 「剖面圖提供創造空間時無可比擬的力量,更創造了諸多非凡的建築經典。」──何震寰 「剖面傳遞空間內外關係,本書繪製許多當代膾炙人口的經典建築剖面與剖透,值得推薦。」──徐明松 「本書裡每張開展的剖面透視圖都得以讓人一窺建築名作的奧秘,是學習建築與掌握空間的利器。」──曾成德 「剖面是思考建築空間垂直向度關連性最重要的圖面。本書豐富的經典案例,提供了進一步探究建築空間的思考途徑。」──施植明 「剖面圖是思考並創造人與空間互動關係的有利工具。」──薛孟琪 「這本書對於認識現代建築的構築美學有很大的幫助。」──黃奕智 「透過剖面研究,更能掌握建築的結構性、構造性、材料性、空間性,並進而完整瞭解建築內在構成的真實意圖。」──廖偉立 ◎這些建築奧祕,只有剖面圖能告訴你! ●為什麼柯比意的廊香教堂的光線如此神聖?──就是利用塑造與推疊,製造錯視與焦點。許多宗教空間會利用內凹的天花板將焦點聚集在內部空間,廊香教堂剛好相反,它的外凸、塑造型剖面把焦點推向周界,同時把位於中殿兩邊的三座小禮拜堂融入其中。 ●伊東豊雄的台中歌劇院如何做到呈現如洞穴般的高難度建築?藉由塑造、堆疊、孔洞、嵌套手法,把曲面視為牆和天花板,也可視為動線空間和中庭的周界。 ●由六角形構成的巨型球體──1967年世界博覽會的美國館,由貞尾昭二與富勒所負責,富勒就是結合塑造和堆疊,主要再加上反覆運用嵌套型剖面來產生經過控制的熱環境。這些大規模的嵌套型剖面都是他在探索和發明空間框架構成系統時的產物,讓他可以蓋出更龐大的封皮,在建築物裡安置建築物。 ◎首度以剖面圖為核心論述的創舉專書 有鑑於21世紀初建築實務所面臨的各種環境和材料挑戰,本書作者相信剖面將是建築未來創新的關鍵所在。三位作者──保羅‧路易斯(Paul Lewis),馬克‧鶴卷(Marc Tsurumaki),大衛‧路易斯(David J. Lewis),是紐約市LTL建築事務所的創辦人,也是普林斯頓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和帕森設計學院的建築教授。他們將現代建築各個剖面歸納為8大類,成就了首部以剖面圖為核心的論述專書。 身為從業者和教育者,他們挑選了63個重要的建築專案,繪製出精細的剖面透視圖,利用剖面富有創意的方式重新想像結構力、熱力和機能力的交互作用。此外,剖面也是空間、形式、材料和人類經驗的交會地,本書可做為學生、建築師和其他讀者進一步鑽研的基石。 讀者將能清楚分辨哪類剖面常見於平面的單層住宅和辦公室,哪類剖面又常見於如積木般堆疊的住商大樓,引入通風和採光的錯層式住宅用什麼樣的剖面?而重功能的劇院、音樂廳、教堂,相對於必須形成散步動線的美術館,又各適用於什麼樣的剖面結構呢?面對複雜的空間順序或大型中庭,什麼樣的類型最能解決? ◎認識8大剖面代表建築 剖面有哪些不同類型,各自扮演了何種角色?這些剖面如何製作?為什麼要選擇這種剖面構型而非另一種?本書將探討這些問題,並提供一個概念性、材料性和工具性的架構,幫助讀者理解剖面,將它們當成打造建築的手法。 一、伸拉型:皮耶‧路易吉‧奈爾維的勞動宮、菲力普‧強生的玻璃屋 二、堆疊型:MVRDV的2000年世博會荷蘭館、路康的沙克中心 三、塑造型:柯比意的廊香教堂、伊東豊雄的台中歌劇院 四、剪切型:萊特的落水山莊、迪勒‧史柯菲迪歐+倫佛的布朗大學格諾夫創意藝術中心 五、孔洞型:路康的埃克塞特學院圖書館、伊東豊雄的仙台媒體中心 六、傾斜型:柯比意的薩伏衣別墅、萊特的古根漢美術館 七、嵌套型:阿塞伯X阿隆索工作室的西班牙拉柯魯尼亞藝術中心、MVRDV的埃芬納爾文化中心 八、混種型:西雅圖中央圖書館、葡萄牙波爾多音樂之家、維特拉展示屋、勞力士學習中心 (原書名:《剖開世界現代建築:7大結構與代表建築,透視空間、人與環境的新建築之眼》)
精準掌握建築結構、材料與空間性 必知的「建築剖面學」 首度以剖面為論述的專著 看見平面圖看不出的奧秘 更身歷其境的建築觀賞之道 8大類型、63座世界頂尖建築剖面,126頁跨頁大圖,完整展開 學習建築、掌握空間的利器,開啟真正享受建築之美的鑰匙 精彩收錄享譽國際的台灣案例── 姚仁喜「新北市立美術館」、伊東豊雄「台中歌劇院」 ◎看台灣9大建築人,如何談剖面的重要? 「理解剖面幾乎是理解建築空間場面及構造之美的關鍵,這本正是一把開啓享受建築之美的鑰匙。」──褚瑞基 「對剖面圖的閱讀與理解,是提升社會大眾深入暸解建築專業的最佳途徑之一。」──吳光庭 「剖面圖提供創造空間時無可比擬的力量,更創造了諸多非凡的建築經典。」──何震寰 「剖面傳遞空間內外關係,本書繪製許多當代膾炙人口的經典建築剖面與剖透,值得推薦。」──徐明松 「本書裡每張開展的剖面透視圖都得以讓人一窺建築名作的奧秘,是學習建築與掌握空間的利器。」──曾成德 「剖面是思考建築空間垂直向度關連性最重要的圖面。本書豐富的經典案例,提供了進一步探究建築空間的思考途徑。」──施植明 「剖面圖是思考並創造人與空間互動關係的有利工具。」──薛孟琪 「這本書對於認識現代建築的構築美學有很大的幫助。」──黃奕智 「透過剖面研究,更能掌握建築的結構性、構造性、材料性、空間性,並進而完整瞭解建築內在構成的真實意圖。」──廖偉立 ◎這些建築奧祕,只有剖面圖能告訴你! ●為什麼柯比意的廊香教堂的光線如此神聖?──就是利用塑造與推疊,製造錯視與焦點。許多宗教空間會利用內凹的天花板將焦點聚集在內部空間,廊香教堂剛好相反,它的外凸、塑造型剖面把焦點推向周界,同時把位於中殿兩邊的三座小禮拜堂融入其中。 ●伊東豊雄的台中歌劇院如何做到呈現如洞穴般的高難度建築?藉由塑造、堆疊、孔洞、嵌套手法,把曲面視為牆和天花板,也可視為動線空間和中庭的周界。 ●由六角形構成的巨型球體──1967年世界博覽會的美國館,由貞尾昭二與富勒所負責,富勒就是結合塑造和堆疊,主要再加上反覆運用嵌套型剖面來產生經過控制的熱環境。這些大規模的嵌套型剖面都是他在探索和發明空間框架構成系統時的產物,讓他可以蓋出更龐大的封皮,在建築物裡安置建築物。 ◎首度以剖面圖為核心論述的創舉專書 有鑑於21世紀初建築實務所面臨的各種環境和材料挑戰,本書作者相信剖面將是建築未來創新的關鍵所在。三位作者──保羅‧路易斯(Paul Lewis),馬克‧鶴卷(Marc Tsurumaki),大衛‧路易斯(David J. Lewis),是紐約市LTL建築事務所的創辦人,也是普林斯頓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和帕森設計學院的建築教授。他們將現代建築各個剖面歸納為8大類,成就了首部以剖面圖為核心的論述專書。 身為從業者和教育者,他們挑選了63個重要的建築專案,繪製出精細的剖面透視圖,利用剖面富有創意的方式重新想像結構力、熱力和機能力的交互作用。此外,剖面也是空間、形式、材料和人類經驗的交會地,本書可做為學生、建築師和其他讀者進一步鑽研的基石。 讀者將能清楚分辨哪類剖面常見於平面的單層住宅和辦公室,哪類剖面又常見於如積木般堆疊的住商大樓,引入通風和採光的錯層式住宅用什麼樣的剖面?而重功能的劇院、音樂廳、教堂,相對於必須形成散步動線的美術館,又各適用於什麼樣的剖面結構呢?面對複雜的空間順序或大型中庭,什麼樣的類型最能解決? ◎認識8大剖面代表建築 剖面有哪些不同類型,各自扮演了何種角色?這些剖面如何製作?為什麼要選擇這種剖面構型而非另一種?本書將探討這些問題,並提供一個概念性、材料性和工具性的架構,幫助讀者理解剖面,將它們當成打造建築的手法。 一、伸拉型:皮耶‧路易吉‧奈爾維的勞動宮、菲力普‧強生的玻璃屋 二、堆疊型:MVRDV的2000年世博會荷蘭館、路康的沙克中心 三、塑造型:柯比意的廊香教堂、伊東豊雄的台中歌劇院 四、剪切型:萊特的落水山莊、迪勒‧史柯菲迪歐+倫佛的布朗大學格諾夫創意藝術中心 五、孔洞型:路康的埃克塞特學院圖書館、伊東豊雄的仙台媒體中心 六、傾斜型:柯比意的薩伏衣別墅、萊特的古根漢美術館 七、嵌套型:阿塞伯X阿隆索工作室的西班牙拉柯魯尼亞藝術中心、MVRDV的埃芬納爾文化中心 八、混種型:西雅圖中央圖書館、葡萄牙波爾多音樂之家、維特拉展示屋、勞力士學習中心 (原書名:《剖開世界現代建築:7大結構與代表建築,透視空間、人與環境的新建築之眼》)
【普立茲克建築獎主審】 【建築學院必讀經典《肌膚之目:建築與感官》作者】 芬蘭建築博物館館長 尤哈尼‧帕拉斯瑪 Juhani Pallasmaa × 【《Architect Magazine》雜誌「十大建築教育家」】 【柯比意公寓改建專案建築師】 佛羅里達大學建築學院院長 羅伯特‧麥卡特 Robert McCarter 歐美備受敬重的兩大執業建築師 聯手經典之作 從自身多年的理論和實踐經驗出發,深信「體驗」才能真正理解建築。 他們說:「建築即體驗」 紙上VR建築體驗400張圖片、80張平面圖、身歷其境12主題 帶你走進世界72座經典建築 空間∣時間∣物質∣重力∣光線∣寂靜 居所∣房間∣儀式∣記憶∣地景∣場所 【日常棲居體驗──看懂建築的關鍵叩門磚!】 「一件藝術作品或一座建築,如果沒有經過我們的體驗,就根本沒有存在過。」──尤哈尼‧帕拉斯瑪 Juhani Pallasmaa 對建築的理解並不需要專門的知識或技能,而是始於「日常棲居體驗」。我們的體驗,是最重要也是最恰當的評價建築的方法。 只有當建築被體驗時、當它被棲居者全方位同時感受時、當它為我們日常生活的行為和儀式提供發生的場景時,它才有了意義,才會對我們產生影響。凡能在人類歷史留名、在使用者記憶中常存的建築,無一不是受到人類體驗啟發、建立在人類體驗的基礎上,並依照人類體驗加以塑造。那些能夠觸動我們感官神經並能賦予我們全新體驗的建築作品,吸引我們靠近,讓我們的每一次回訪都充滿驚喜,隨著時間推移才逐漸顯露全部特徵。 【平面圖帶路,走進經典重磅建築 72 座】 平面路線圖 × 角度精確的建物細部圖 × 建築大師引路分析 本書以體驗為核心,結合文字、照片和平面圖,引領讀者展開一場建築之旅。全書以12個建築特質主題分類,每一主題提供6個建築實例詳解。文字細說、平面圖帶路,一抬頭就可以從圖片看到文字中所敘述的角度與物件。為讀者帶來身歷其境的體驗。 ▌還帶你深入古今大師們的建築之心: 布魯內雷斯基∣米開朗基羅∣萊特∣柯比意∣拉斐爾∣宋恩爵士∣安藤忠雄∣密斯‧凡德羅∣阿斯普朗德∣路康∣倫佐‧皮亞諾∣阿爾瓦‧阿爾托∣高第∣傑佛遜總統 ▌一次瞭解!每種型態的建築都有獨特法則與原理: 劇場∣皇宮∣住宅∣博物館∣教堂∣神殿∣銀行∣展館∣法院∣羅馬浴場∣圖書館∣美術館∣溫泉浴場∣金字塔∣城市村落∣研究中心∣酒吧∣公司∣市場∣火車站∣墓園∣校園∣海水浴場∣廣場∣市政廳∣孤兒院∣歌劇院 【6組看建築的基礎法則!解剖出建築12款面貌】 ▌空間&時間── 柯比意那印象派畫作般的「廊香教堂」其實是對古典黃金比例的極致「空間」應用? 安藤忠雄「水之教堂」之所以「漂浮」水上其實緊抓了建築中的「時間」原則? ▌物質&重力── 密斯‧凡德羅的「巴塞隆納德國館」如何讓天花板「懸浮」空中,其支撐壁柱的不同「物質」肌理才是關鍵所在? 皮耶‧夏侯的「玻璃屋」是對「重力」概念的倒轉:鋼柱也能輕盈、玻璃也能沉重堅實? ▌光線&寂靜── 厚重巨大的「聖索菲亞大教堂」如何透過上百道「開口」引入的「光線」,讓人有如置身最輕飄的聖域? 路康的「沙克生物研究所」如何做到既古老但又極端現代,其廣大的中央庭院作為「一個面向天空的立面」,發出了建築的「寂靜」之聲。 ▌居所&房間── 是豪宅也要能是安身立命的「居所」,將古代神殿與鄉村別墅融為一體的「圓廳別墅」。 利用「房間」概念,任何性質的場所都能具備「親密感」:羅倫佐圖書館、克恩頓酒吧、美國莊臣總部。 ▌儀式&記憶── 像「紐約中央車站」這樣一座大吞吐量的交通節點,其為「日常交通」精心設計的「儀式」感,便是讓人潮絡繹甚至心繫於此的關鍵所在。 構造越複雜的建築越需要能與棲居者的「記憶」連結,世界知名「迷宮」的「克諾索斯宮」如何締造記憶節點,讓人如同在家般永不迷路? ▌地景&場所── 萊特「落水山莊」如帳篷又如山洞般的異想天開形式,來自對「地景」概念的深刻思考。 建築機能越是獨特專一,越是要思索「場所」中的形狀、顏色或布局是否傳達出了正確的心理意象:雪梨歌劇院、珊納特賽羅鎮中心、阿姆斯特丹市立孤兒院。
簡潔而不簡單──超譯過去與未來 戰後四十年│巔峰十年│Wabi-Sabi│日本元素根源│21世紀案例解析 最簡明的日本平面設計史 16位大師+近百案例+大事記+關鍵字 大師系譜∣日系美學∣線上分享∣流變統整∣最新案例 龜倉雄策、橫尾忠則、田中一光、葛西薰、原研哉…… 戰後40年、巔峰十年到21世紀的16位代表人物 特別收錄─日本前11大平面設計學校名單、戰後設計復興運動大事年表 ∎本書特色∎ ◎大師系譜─從設計之父龜倉雄策、無印良品之父田中一光、日本的安迪•沃荷──橫尾忠則、杉浦康平、葛西薰到原研哉,迅速掌握各大師風格與生平。 ◎歷史流變─日本近代設計發展史,自戰後四十年歷經泡沫經濟,而後邁入九○年代平面設計巔峰時期,政府政策與設計師自發性的組織活動,發揚設計精神。 ◎美學分析─日本侘寂Wabi-Sabi美學、茶道、傳統繪畫浮世繪和漫畫等,了解日本美學意在言外、「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的意境。 ◎特別收錄─日本前11大平面設計學校、戰後設計復興運動大事年表 ◎線上分享─廣村正彰、大黑大悟、高谷廉等 6 位線上設計師,分享設計與美學理念。 ◎最新案例─34 包裝+15 品牌+22 書封海報+17 LOGO,近百精彩案例 ∎設計之國的演化三部曲∎ 本書收錄日本平面設計橫跨五十年歷史的關鍵發展脈絡:自戰後四十年(1950~1989),及巔峰十年(1990~2000),歷經泡沫經濟後,整體精神轉向的歷史脈絡。其中開闢新局的設計師,如戰後第一、二、三代大師,乃至巔峰十年的五大家,全視野認識當代設計系譜。並從此探索,以近百案例,企圖探尋日本獨步全球的設計之「魂」、設計本體為何?何謂日式極簡、日本本色?日系設計美學的養分出處?日本設計師如何奮起與擴大組織影響力?設計教育的核心理念與設計手法的遞變傳承?企圖理出發人深省的啟發之見與靈感。 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百廢待舉,仿製品大量出口,1953至1954年間,世界市場掀起對於日本產品的抵制浪潮,日本政府就此事諮詢聯合國,被告以「日本需要獨創」。而後自1980年代初,日本已經成為世界最重要的設計大國之一。日本現代平面設計從模仿到創新的道路也隨之進入一個嶄新的轉捩點:「從強調東西方的調和性,轉向強調民族文化藝術的自我性。」奠定了日本平面設計的未來發展,始終保持獨創風格的基礎。 日本作為一個海島型國家,80%的國土為山林所覆蓋,為應對長期內戰和饑餓而孕育的手藝和智慧,能被創作者繼承,進而與設計理念相結合,一直延續至今。日本在民族、語言及文化上都有高度的統一性,長期以來誕生出眾多諸如「不說為妙」、「眉目傳情」等詞語。毋庸深入說明也可明白, 即意味著更為觀念性的表現是可能的,這也是日式極簡設計特點的文化基礎之一。 進入1990年代之後,1990年代初,日本「泡沫經濟」徹底破滅,引發一連串社會問題。平面設計師們開始思考平面設計的社會責任,並對一些社會問題作出回應,希望以此影響民眾觀念,為經濟復甦進行積極的探索。這一時期的日本現代平面設計師,更關注「設計的本體」。自「怎麼設計」至「怎麼傳達」,這是一個從注重「設計技法」到注重「人文精神」的過渡過程,從而意識到設計與社會的連結,藉由數位科技的興起,再創全新詮釋。 │探索日式美學精神│ 侘寂wabi-sabi: 在每個日本人心中,都存在一種追求「本真」和「純淨」生活的美學觀念。比起將特定資訊通過視覺形式傳遞給觀眾這種直接明瞭的手段,以寂為基礎的日式平面設計,更看重通過聯想性的畫面,去引導觀眾用「心」領悟其內涵。 浮世繪、大和繪: 「浮世」,即「現世」,是指當時人們所處的社會環境,浮世繪就是描繪世間風情的畫作。日本的現代平面設計,在學習西方的同時融會了大量的日本傳統文化元素,風格既國際化又有獨特的日本風味。繪畫藝術的影響尤為深遠,甚至突破了國土的界限,進入當時占據設計藝術領域主導地位的西方世界,掀起了一場新藝術運動(Art Nouveau)。 日本漫畫: 日本漫畫真正邁向產業化,可以追溯到二戰後期。從1950年代開始逐漸成為日本的主要出版物,演化至今,憑藉著多樣豐富的題材和品類,異軍突起的創新精神,企業化的經營模式,將這股創意風潮逐漸擴展到全世界,現在只要談起漫畫,大部分的人都會想到日本。
簡潔而不簡單──超譯過去與未來 戰後四十年│巔峰十年│Wabi-Sabi│日本元素根源│21世紀案例解析 最簡明的日本平面設計史 16位大師+近百案例+大事記+關鍵字 大師系譜∣日系美學∣線上分享∣流變統整∣最新案例 龜倉雄策、橫尾忠則、田中一光、葛西薰、原研哉…… 戰後40年、巔峰十年到21世紀的16位代表人物 特別收錄─日本前11大平面設計學校名單、戰後設計復興運動大事年表 ∎本書特色∎ ◎大師系譜─從設計之父龜倉雄策、無印良品之父田中一光、日本的安迪•沃荷──橫尾忠則、杉浦康平、葛西薰到原研哉,迅速掌握各大師風格與生平。 ◎歷史流變─日本近代設計發展史,自戰後四十年歷經泡沫經濟,而後邁入九○年代平面設計巔峰時期,政府政策與設計師自發性的組織活動,發揚設計精神。 ◎美學分析─日本侘寂Wabi-Sabi美學、茶道、傳統繪畫浮世繪和漫畫等,了解日本美學意在言外、「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的意境。 ◎特別收錄─日本前11大平面設計學校、戰後設計復興運動大事年表 ◎線上分享─廣村正彰、大黑大悟、高谷廉等 6 位線上設計師,分享設計與美學理念。 ◎最新案例─34 包裝+15 品牌+22 書封海報+17 LOGO,近百精彩案例 ∎設計之國的演化三部曲∎ 本書收錄日本平面設計橫跨五十年歷史的關鍵發展脈絡:自戰後四十年(1950~1989),及巔峰十年(1990~2000),歷經泡沫經濟後,整體精神轉向的歷史脈絡。其中開闢新局的設計師,如戰後第一、二、三代大師,乃至巔峰十年的五大家,全視野認識當代設計系譜。並從此探索,以近百案例,企圖探尋日本獨步全球的設計之「魂」、設計本體為何?何謂日式極簡、日本本色?日系設計美學的養分出處?日本設計師如何奮起與擴大組織影響力?設計教育的核心理念與設計手法的遞變傳承?企圖理出發人深省的啟發之見與靈感。 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百廢待舉,仿製品大量出口,1953至1954年間,世界市場掀起對於日本產品的抵制浪潮,日本政府就此事諮詢聯合國,被告以「日本需要獨創」。而後自1980年代初,日本已經成為世界最重要的設計大國之一。日本現代平面設計從模仿到創新的道路也隨之進入一個嶄新的轉捩點:「從強調東西方的調和性,轉向強調民族文化藝術的自我性。」奠定了日本平面設計的未來發展,始終保持獨創風格的基礎。 日本作為一個海島型國家,80%的國土為山林所覆蓋,為應對長期內戰和饑餓而孕育的手藝和智慧,能被創作者繼承,進而與設計理念相結合,一直延續至今。日本在民族、語言及文化上都有高度的統一性,長期以來誕生出眾多諸如「不說為妙」、「眉目傳情」等詞語。毋庸深入說明也可明白, 即意味著更為觀念性的表現是可能的,這也是日式極簡設計特點的文化基礎之一。 進入1990年代之後,1990年代初,日本「泡沫經濟」徹底破滅,引發一連串社會問題。平面設計師們開始思考平面設計的社會責任,並對一些社會問題作出回應,希望以此影響民眾觀念,為經濟復甦進行積極的探索。這一時期的日本現代平面設計師,更關注「設計的本體」。自「怎麼設計」至「怎麼傳達」,這是一個從注重「設計技法」到注重「人文精神」的過渡過程,從而意識到設計與社會的連結,藉由數位科技的興起,再創全新詮釋。 │探索日式美學精神│ 侘寂wabi-sabi: 在每個日本人心中,都存在一種追求「本真」和「純淨」生活的美學觀念。比起將特定資訊通過視覺形式傳遞給觀眾這種直接明瞭的手段,以寂為基礎的日式平面設計,更看重通過聯想性的畫面,去引導觀眾用「心」領悟其內涵。 浮世繪、大和繪: 「浮世」,即「現世」,是指當時人們所處的社會環境,浮世繪就是描繪世間風情的畫作。日本的現代平面設計,在學習西方的同時融會了大量的日本傳統文化元素,風格既國際化又有獨特的日本風味。繪畫藝術的影響尤為深遠,甚至突破了國土的界限,進入當時占據設計藝術領域主導地位的西方世界,掀起了一場新藝術運動(Art Nouveau)。 日本漫畫: 日本漫畫真正邁向產業化,可以追溯到二戰後期。從1950年代開始逐漸成為日本的主要出版物,演化至今,憑藉著多樣豐富的題材和品類,異軍突起的創新精神,企業化的經營模式,將這股創意風潮逐漸擴展到全世界,現在只要談起漫畫,大部分的人都會想到日本。
◎內行人嚴選——打造台灣生活新品質的關鍵 50人+ 50物◎在地良品哪裡找?——精采好空間21+在地好物 29+文創人最愛分享100+達人推薦18◎看見台灣精采軟實力——在地生活非看不可的指標性作品+品牌+產品+創意◎新台灣之光——從蕭青陽、古又文、夏姿到宏達電,創造MIT心價值的推手故事與代表作◎創意名家帶路——從看、食、住、用、穿、享,走訪最值得一去的生活新場域◎從建築、設計到時尚,55位傑出文創人首度齊分享,心中的台灣好創意、好空間、好願景!100% Taiwan good design終於看見台灣好設計看.食.住.用.穿.享 ——— 用在地,最幸福!ATTENTION!注意! 最振奮人心的創意好消息2010年遊戲橘子「水火108」和全球160地區觀眾過招聶永真「感官/世界」唱片設計勇奪iF國際大獎台北世界設計大會三頭六臂「Master D」在街頭招手,參觀人數突破百萬人次聶永真「美妙生活」獲德國紅點設計獎服裝設計師古又文+陳紹彥雙雙揚名國際蕭青陽「故事島」榮獲美國獨立音樂大獎最佳包裝設計獎ASUS「TF201變形金剛」橫掃歐美市場2011年蕭青陽「After 75 Years」榮獲美國獨立音樂大獎最佳包裝設計獎謝英俊拿下年度「柯里史東」設計獎「北投圖書館」入選全球最美25大公立圖書館好樣本事入選全球20大最美書店八方新氣入主國際設計界的最高殿堂──義大利米蘭三年展中心展出2012年WHO’S NEXT?AND MORE TO COME...其實,台灣創意早已出乎你的意料之外!100%在地最好——讓台灣更有想像力、讓在地生活更美好、激發更多好夢想為什麼每次揹著蘑菇背包,溫潤的手感,總覺得特別舒服自在?躺在你CD架上的是聶永真設計的「林宥嘉:感官/世界」唱片……窗邊角落是不是該擺張朵兒咖啡的有情門羅德列克椅?好樣餐廳的創意料理總是給你味蕾不一樣的精采……從沒想過,能在北投圖書館重拾國外才有的閱讀快樂,上次在宜蘭車站前仰望丟丟銅森林公園的綠色棚架是什麼時候?只有走進了好樣本事,才懂得玩物喪志的美好人生不是一種墮落好幾次都差點打翻akuma caca有稜有角的不規則咖啡杯……走進東區巷弄就會看見STAY REAL的「Mousy公仔」在櫥窗裡向你頑皮眨著眼睛……你發現了嗎?這些,讓你怦然心動的在地好物+好空間+好設計,早已圍繞在身邊好久好久…究竟,他們是如何發生?背後有哪些精采故事?又具備什麼樣的魔力?本書從內行人嚴選精神、從創意根源,採訪了改變台灣生活品質、創造MIT心價值的關鍵50人,受訪名單有:蕭靑陽、古又文、陳劭彥、聶永真、王千睿、夏姿、王俠軍、石大宇、AKIBO李明道、不二良、謝英俊、黃聲遠、竇騰璜張李玉菁、宏達電設計、好樣、蘑菇、The One、器研所、有情門到法藍瓷……,從「看、食、住、用、穿、享」,介紹他們如何創造「台灣不一樣」的精采故事與想法,帶領讀者認識非看不可的在地指標性設計。 為了發掘更多生活小確幸,書中更邀集50位文創人私推薦,分享他們心中最喜愛的100個在地好創意+好空間+好願景,集體勾勒出屬於台灣創意的心頭好。他們的好創意從絲瓜架、訓練檳榔西施CPR、天母土地公廟到夜市;好空間有宜蘭湧泉、台灣高山、安平樹屋到花東縱谷……,原來好靈感就在生活中,好創意天天都在體驗。此外,更力邀六位創意達人,從6大角度,推薦新生活場域地點,尋找不折不扣、溫暖厚實的在地幸福好感覺!葉怡蘭 × PEKOE食品雜貨鋪陳俊良 × 松山文創園區陳文龍 × The One中山概念店吳東龍 × 61NOTE (shop & tea)杜祖業 × Whiplë House阮慶岳 × 廢墟學院Ruin Academy特別收錄台灣好精采-問卷他們眼中的台灣好創意設計師聶永真 × 訓練檳榔西施CPRBenQ設計長王千睿 × 涵碧樓夏姿創辦人王陳彩霞 × 采采食茶文化南園執行長劉邦初 × yii品牌台灣竹子工藝八方新氣創辦人王俠軍 × 慈濟、法鼓山、佛光山、靈鷲山設計師蕭青陽 × 夜市清庭創辦人石大宇 × 鐵三腳竹桌AKIBO李明道 × 紅綠燈小綠人唐草設計胡佑宗 × 掌生穀粒設計師古又文 ×《漫漫畫人間》漫畫天晴設計易瑋勝 × 蜂巢椅水越設計周育如 × 公館寶藏巖藝術園區Mystmint創辦人River Kuo × 宜蘭礁溪鄉衛生所建築設計師何佳興 × 陳明章的音樂「幻之光」建築師謝英俊 × 台灣原住民文化建築師邱文傑 × 天母磺溪土地公廟建築師黃聲遠 × 自製農用設施絲瓜架……他們眼中的台灣好空間設計師不二良 × 台灣高山群脈設計師古又文 × 葉子咖啡設計師陳劭彥 × 誠品書店i prefer張亞琪 × 法鼓山夏姿創辦人王陳彩霞 × 故宮博物院小雨的兒子蔡志賢 × 八又二分之一非觀點劇場竇騰璜張李玉菁 × 臺北市立美術館水越設計周育如 × URS27華山大草原PEGA DESIGN蕭銘楷 × 台南安平樹屋、孔廟二手書店設計師聶永真 × 台南天晴設計易瑋勝 × 玩具店建築師謝英俊 × 深山、高山、大海建築師邱文傑 × 花東縱谷建築師黃聲遠 × 宜蘭湧泉八方新氣創辦人王俠軍 × 蘭陽博物館THE ONE南園執行長劉邦初 × 馥蘭朵烏來戶外湯屋AKIBO李明道 × 松山文創園區、四四南村好丘設計師何佳興 × 老圓環、寧夏夜市……他們最期待看見什麼?01 期待看到台灣原創設計走進國際舞台,影響世界。—設計師不二良02 希望台北變得好看一點,讓被傳承的老店經過二代重新設計有了新的樣貌。—PEGA DESIGN蕭銘楷03 華人市場超過三億,期待能找到台灣的華人風格。—BenQ設計長王千睿04 希望看到台北成為大中華區的倫敦。—i prefer張亞琪05 台灣的建築和穿著都需要找到自己的特色。—竇騰璜張李玉菁06 最期待看到公園的改造。—水越設計周育如07 台灣建築設計缺的是「缺」,把東西拿掉。從居住者出發,才會是好空間。—建築師謝英俊08 我想看到一種屬於本土的元素被放大到極致。—建築師邱文傑09 希望台灣有更多長期蹲點的建築師,改善所居住的鄉鎮。—建築師黃聲遠……10以台灣的地形和生態來發想設計。—設計師蕭青陽11期待有人將南管名戲「陳三五娘」拍成電影。—設計師何佳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