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心理學實驗論證人如何虛構出民族認同,並化虛構的偏見為現實行動。★闡述「虛構敘事」對於社會維繫的重要性,並透過社會學與政治哲學論述沒有「虛構」的共同體為何不能運作。★以少數族裔的敏銳,指出多族群社會如何既包容異文化,又維持自身的主體性。★顛覆認知,對族群議題頻繁衝撞的世界與台灣,深具啟示。歷史的謬誤,是形成國族的基本要素。──勒南(Joseph Ernest Renan)/法國哲學家 為什麼希特勒是近代猶太人的凝聚建國的推手?為什麼阿拉伯人認為發現美洲新大陸是他們的貢獻?為什麼一百年後,所有日本人全都不是現今的日本人,日本人卻還是日本人?為什麼一世紀前的祖輩們犯下的戰爭罪行,後代如果們仍要負責平反、道歉? 我們慣常地認為「民族」是由具共同祖先、血緣、文化的一群人所凝聚而成的古老共同體,但本書作者小坂井敏晶認為,「民族」這樣的共同體意識,其實建立在不盡符實的「虛構」敘事之上。心理學實驗證明,將人隨機分成兩個團體,人們就會傾向褒揚自身團體,貶抑異己;人們之間的偏見,沒有根據、缺乏省察,卻也演變成現實的社會互動。小坂井指出,「稱為民族的這種虛構」可能來自權力者的蓄意論述,或出於生存壓力而形成,但許多時候是人類心理認知機制不可避免的結果。這些機制暗伏於社會的表象下,人們需要它來維持群體運作,卻也因錯認虛構的民族為實體,不同族群間的隔閡、矛盾難以化解。小坂井是長年旅居法國的日本學者,異鄉人的角度讓他對民族論述的虛與實省察更加敏銳。他援引生物學、心理學、社會學以及政治哲學,探索共同體意識如何形成、傳承與彼此對立。我們將發現,民族具「同一性」的主體傳承是種錯覺,但只要相信,就會產生現實。我們既需要這樣的虛構來維繫彼此,卻也當知,任何對於自身與他者的看法都只是暫時的。如此,多族裔社會或有可能邁向既相互包容,又保有自身主體性的開方式共同體。 小坂井敏晶迎戰種族歧視,繼續眾人未竟的旅程,拆解民族、人種概念的虛妄。從各國教科書如何打造民族神話、洗地隱惡揚善,到歐洲學界不敢碰的禁忌黑歷史,勁爆八卦絕無冷場。──盧郁佳 有感推薦──紀金慶/哲學博士,臺灣師範大學與海洋大學兼任助理教授彭仁郁/中研院民族所副研究員,精神分析師楊翠/國立東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華文文學系教授盧郁佳/作家(按姓氏筆畫排列)
圖博自古時即是獨立的國家,有時由蒙古、滿洲提供軍事保護,有時根本不依賴哪國。──第十三世達賴喇嘛 當我們被他者強貼某種身分來標定自己而不能表達自身,將承受巨大的精神痛苦。這正是圖博人長久以來的處境──被漢民族大中華視角以「西藏」稱呼、被以「邊疆民族」認知,從雪域獨立國被貶為帝國邊陲。這與圖博人怎麼認知自己、又希望怎麼被世界認識,相距甚遠。 這本書,為圖博人、更為每個想表達自我的民族與個人發聲。作者陳斐翡多年前旅行圖博,返台後爬梳大量史料,發現了千年時空中的圖博面貌。2019年,她帶著印證史料的企圖,再次闖關、冒險前往。 此時的圖博氣氛更加詭譎,人民處境更加艱難。土地被政商強佔,文化受大肆破壞,歷史更被荒唐扭曲。在極權嚴密監控下,圖博人在自己的家園成了弱勢族群,說不出自己,也不願傷害漢人,只能透過一次次的自焚喚起國際社會對圖博人權的重視。 本書極為「貼地」地寫入當今圖博人的生活日常,並在古代唐、清,近代西方列強與當代中國等不同視角間靈活轉換,映照出立體的民族主體,與當權者單向度的霸道謊言形成諷刺。 雖遠在高山雪原,圖博所映射的認同與人權危機卻近在我們眼前。在不同宗教、民族與政治立場頻頻交戰的今日,如何以多元視角看待自身與他者,共存共榮,是本書最急切的提醒。 本書特色 ‧跨越二十年的圖博旅行見聞,今昔對照,見證人權實況‧跨越千年的歷史爬梳,圖博視角,顛覆常人認知‧跨越文化與族群定見的深刻反思,重看自身,為每個想表達自己的民族與個人發聲
圖博自古時即是獨立的國家,有時由蒙古、滿洲提供軍事保護,有時根本不依賴哪國。──第十三世達賴喇嘛 當我們被他者強貼某種身分來標定自己而不能表達自身,將承受巨大的精神痛苦。這正是圖博人長久以來的處境──被漢民族大中華視角以「西藏」稱呼、被以「邊疆民族」認知,從雪域獨立國被貶為帝國邊陲。這與圖博人怎麼認知自己、又希望怎麼被世界認識,相距甚遠。 這本書,為圖博人、更為每個想表達自我的民族與個人發聲。作者陳斐翡多年前旅行圖博,返台後爬梳大量史料,發現了千年時空中的圖博面貌。2019年,她帶著印證史料的企圖,再次闖關、冒險前往。 此時的圖博氣氛更加詭譎,人民處境更加艱難。土地被政商強佔,文化受大肆破壞,歷史更被荒唐扭曲。在極權嚴密監控下,圖博人在自己的家園成了弱勢族群,說不出自己,也不願傷害漢人,只能透過一次次的自焚喚起國際社會對圖博人權的重視。 本書極為「貼地」地寫入當今圖博人的生活日常,並在古代唐、清,近代西方列強與當代中國等不同視角間靈活轉換,映照出立體的民族主體,與當權者單向度的霸道謊言形成諷刺。 雖遠在高山雪原,圖博所映射的認同與人權危機卻近在我們眼前。在不同宗教、民族與政治立場頻頻交戰的今日,如何以多元視角看待自身與他者,共存共榮,是本書最急切的提醒。 本書特色 ‧跨越二十年的圖博旅行見聞,今昔對照,見證人權實況‧跨越千年的歷史爬梳,圖博視角,顛覆常人認知‧跨越文化與族群定見的深刻反思,重看自身,為每個想表達自己的民族與個人發聲
★日本重量級思想家柄谷行人跨科際、整合全面知識的顛峰之作!★以動態的「力」而非靜態模式來理解歷史的運作,指出人類未來的方向!柄谷行人在經濟歷史學的貢獻,是以四種「交換模式」出發的觀點,補充、擴大了馬克思《資本論》中「生產模式」所無法涵蓋的層面。繼二〇一〇年奠定其理論體系的《世界史的結構》,十二年後,他在本書中進一步修補社會主義理論的基礎、說明歷史演變的原理,並以交換模式D作為對未來的展望。在這本被視為柄谷思想體系的顛峰之作中,柄谷行人以「物神」、「靈」的角度,闡述是什麼樣的「力」促使交換模式A(互酬式:贈予與回禮)、B(服從與保護:掠奪與再分配)、C(商品交換:貨幣與商品)、D(A在高次元中的回復)的複雜運作。在四種交換模式中當中,各自有強大的「力」在糾纏、拮抗。這些「力」難以被察覺,因此歷來學者少能釐清。例如,「交換模式C與B都具有超越人類意志的『力』。在民主主義的國家體制裡,人們認為自己是自由的;但他們並沒有察覺,自己只是變得對C與B的『力』更順從而已。」若不釐清「力」的真相,便難以具體描繪出模式D,人類將難以走出當今的困局。歷史上,嘗試揚棄國家(模式B)與資本(模式C)的學者大有人在,馬克斯避免了「神」的觀點,而康德則將社會的歷史,視為自然的「隱微的計畫」。他在社會的歷史中,發現了既不是人、也不是神的某種作用,並稱之為「自然」。柄谷行人則循著康德的思路,認為這「自然」就是模式D的作用。而模式D,將是未來人類的出路。紀金慶|臺師大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黃雅嫺|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助理教授廖欽彬│廣東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龔卓軍│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教授董啟章│小說家鄭重推薦(按姓氏筆劃排列)
★日本重量級思想家柄谷行人跨科際、整合全面知識的顛峰之作!★以動態的「力」而非靜態模式來理解歷史的運作,指出人類未來的方向!柄谷行人在經濟歷史學的貢獻,是以四種「交換模式」出發的觀點,補充、擴大了馬克思《資本論》中「生產模式」所無法涵蓋的層面。繼二〇一〇年奠定其理論體系的《世界史的結構》,十二年後,他在本書中進一步修補社會主義理論的基礎、說明歷史演變的原理,並以交換模式D作為對未來的展望。在這本被視為柄谷思想體系的顛峰之作中,柄谷行人以「物神」、「靈」的角度,闡述是什麼樣的「力」促使交換模式A(互酬式:贈予與回禮)、B(服從與保護:掠奪與再分配)、C(商品交換:貨幣與商品)、D(A在高次元中的回復)的複雜運作。在四種交換模式中當中,各自有強大的「力」在糾纏、拮抗。這些「力」難以被察覺,因此歷來學者少能釐清。例如,「交換模式C與B都具有超越人類意志的『力』。在民主主義的國家體制裡,人們認為自己是自由的;但他們並沒有察覺,自己只是變得對C與B的『力』更順從而已。」若不釐清「力」的真相,便難以具體描繪出模式D,人類將難以走出當今的困局。歷史上,嘗試揚棄國家(模式B)與資本(模式C)的學者大有人在,馬克斯避免了「神」的觀點,而康德則將社會的歷史,視為自然的「隱微的計畫」。他在社會的歷史中,發現了既不是人、也不是神的某種作用,並稱之為「自然」。柄谷行人則循著康德的思路,認為這「自然」就是模式D的作用。而模式D,將是未來人類的出路。紀金慶|臺師大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黃雅嫺|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助理教授廖欽彬│廣東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龔卓軍│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教授董啟章│小說家鄭重推薦(按姓氏筆劃排列)
★華語讀者千呼萬喚之全新中文譯本。★柄谷行人作品資深譯者林暉鈞翻譯,精確地再現大師清晰的思路和嚴謹的行文。★以雙重閱讀的眼光解構不證自明的文學迷思,讀來暢快淋漓。★理論與社會實踐合一,敘事引人入勝。享譽國際的日本當代重量級思想家柄谷行人顛覆文學史常識的快意之作考掘文學建立過程如何成為精神史的框架本書集結自作者發表於文藝雜誌的批評隨筆,其前身為1975到1976年間作者於耶魯大學教授日本文學的課程材料的反思。這部代表日本後現代批評的經典著作自成書以來,受到極高的評價,隨著各國版本的陸續問世,在國際上產生廣大而深遠的影響。這本書並非文學史,而是建基於「顛倒」和「發現」兩個概念的批判之作。一般普遍理解的「文學」形式:浪漫主義、寫實主義或自然主義,其實系屬同源,都建立在「風景的發現」、「內面的發現」和「自白制度」的前提上。「近代文學」的誕生不能單純放在歷史的連續性中思考,僅視為文學內部的佳遞承續,而是伴隨著「風景」、「內面」與「自我」的發現(發明)而產生的。常識以為先有風景才有風景畫,先有內在心理世界才有心理描繪,以及先有現實才有寫實主義,卻遺忘了在透視法出現、又經制度變革後,才出現(純粹的)風景這個「新事物」,此前風景並不存在;而「內在心理」得以出現,乃是自白成為義務、「自白制度」被發現有以致之。若然,本來的因果順序被倒置,「源頭」被遮蔽,讓人以為世界自始以來即如是運作,風景與內在世界於是成為客觀而不證自明的東西。此即所謂「顛倒」。身處已確定的知識制度之中,其間隱蔽的事物互相關聯、彼此定義,使我們絕難從單一角度看見其中的「顛倒」。本書以一種雙重閱讀的眼光(既是內容也是形式的閱讀),分別探討風景、內面、自白、疾病、兒童及文學敘事等日本近代文學獨有觀念和方法的形成過程,並從明治二〇年代(19世紀末)的日本文學和19世紀的西方文學中考掘「近代文學」的「起源」。作者以論述分析層層剝除固有論述承載的意義、解構符號內含的概念意識形態,讓原先看似自然的面貌褪下,使日本近代文學建制化的脈絡變得清晰可見――其中考察的各種問題,同時也是國族主義「起源」的問題;藉由明治時期文學文本的分析考掘,柄谷行人意在揭露種種歷史條件下近代文學與國族主義互依共生以至形成制度的關係。通過批判,柄谷行人敏銳洞穿的考察分析,對近代文化的發生所作之歷史還原,發前人所未發,為文學研究的思考方式和闡釋架構,開拓了珍貴的途徑與獨特而深刻的視野。有意思索人類當前困境與未來出路的讀者,可以此書為入口的線索,以日本近代文學的起源為鏡像,反省吾人身處其中的現代性。
★日本重量級思想家、左翼評論家柄谷行人思想工作的分水嶺,最後一本以「批判」視角考察現代知識體系、同時開始構築獨創體系的名著。 ★透過哲學中常見的隱喻——建築,掃射哲學、數學、經濟體系、都市計畫、社會設計等領域,找出有可能實踐的社會主義,抵達對抗資本主義怪獸的終極目標。 本書成書於1979年,1992年出版英文版,最後於2004年出版定本。歷經了美蘇冷戰時期、蘇聯瓦解期到21世紀,見證了柄谷行人透過爬梳在哲學中「做為隱喻的建築」此一概念(並非實際的建築本身的問題),找尋他意欲以社會主義對抗資本主義弊病的終極理想。 柄谷行人將「建築」這個隱喻,作為批判西方哲學思想的濾鏡。他一一清點從柏拉圖到近代後結構主義的論述,讓我們重新認知西方哲學領域中世界觀的組織與建構,以及這些觀點如何反映在不同學科的論述,如數學、經濟、都市計畫等,以及社會、政治與經濟的體制,甚至包括貨幣與信用等概念。 《作為隱喻的建築》一書的核心於在探討當代社會運作背後的深層結構,以及個人與群體如何去回應、對抗與挑戰。當不同學科的形式主義取代了對現象的認知,我們如何挑戰與突破它的侷限?當知識缺乏根據,與迷信只有一線之隔,哲學還有什麼出路?當「文本」成為自我指涉的體系,我們怎麼重新認識真實?當所謂的「人工城市」成為霸權,「自然城市」該如何被認知與挽救? 本書第一部與第二部,即在批判西方哲學中「追求建築的意志」之思想,其中以形式主義和結構主義為代表。第三部則在批判規畫式的經濟。 如果放縱資本主義經濟不管,人類的環境將全面走向毀滅。我們真的可以束手坐待資本主義將世界推向瓦解的終點嗎?我們並沒有這樣的餘裕。但又有什麼可能的對策,足以讓我們對抗「資本-國族-國家」這樣的三位一體? 柄谷行人認為,答案必須從與我們沒有任何共通規則的「他者」身上尋找。
不義在遠處發生,沒看見不等於不存在。 突破資本主義的毀滅性漩渦,我們可以怎麼做? 享譽國際的重量級思想家柄谷行人,苦鬥十年以上的經典 精裝書衣版隆重上市 你的行為,永遠不可以把人性──你的人格以及其他所有人的人格中的人性──僅僅當作手段來運用,必須始終視其為目的。──康德 乍看之下,商品是簡單平凡的東西。然而對它進行分析就會明白,它其實是很麻煩的東西,充滿了形而上學的歪理與神學的偏執。──馬克思 本書是日本當代思想家柄谷行人於2001年出版的劃時代著作,首次提出以交換模式觀察歷史的觀念,更提出「資本-國族-國家」三位一體的視點,以及超越之道,開啟日後《世界史的結構》、《帝國的結構》等重量級著作的思考工作。 柄谷行人深感資本主義帶來貧富不均、社會不公、環境破壞,甚至讓第三世界承受第一世界經濟進步製造的惡果,試圖結合近幾個世紀以來的歷史經驗與哲思,建構出具實踐性的思想體系以改變世局。 全書緊扣「移動的批判」(transcritique)概念,在倫理與政治經濟學領域,以及康德式批判與馬克思式批判之間移動、轉碼(transcoding),試圖回答足以扭轉現今局面的幾個關鍵問題,如:道德有無普遍性?如何超越資本主義? 在本書中,柄谷找到了對抗資本制經濟的可能──從「流通過程」(受雇、購買)下手,將能創造出不同本質的市場經濟。從這理念出發,他鼓勵成立小型共同體,以區域性的生產與消費對抗大財團,以期突破資本主義的重圍。 只有當勞工運動同時也是消費者運動, 才能突破它局部性的限制,具有普遍的意義。──柄谷行人 本書特色 ★《世界史的結構》的源起,面對資本主義苦鬥十年的結晶! ★從康德與馬克思思想獲得啟發,在「移動」與「視差」中探討:道德是否有普遍性?我們是否可能超越資本主義? ★不當資本主義的順服者,我們可以怎麼做?納入純然異質性的「他者」,找到實踐的可能答案!
不義在遠處發生,沒看見不等於不存在。 突破資本主義的毀滅性漩渦,我們可以怎麼做? 享譽國際的重量級思想家柄谷行人,苦鬥十年以上的經典 精裝書衣版隆重上市 你的行為,永遠不可以把人性──你的人格以及其他所有人的人格中的人性──僅僅當作手段來運用,必須始終視其為目的。──康德 乍看之下,商品是簡單平凡的東西。然而對它進行分析就會明白,它其實是很麻煩的東西,充滿了形而上學的歪理與神學的偏執。──馬克思 本書是日本當代思想家柄谷行人於2001年出版的劃時代著作,首次提出以交換模式觀察歷史的觀念,更提出「資本-國族-國家」三位一體的視點,以及超越之道,開啟日後《世界史的結構》、《帝國的結構》等重量級著作的思考工作。 柄谷行人深感資本主義帶來貧富不均、社會不公、環境破壞,甚至讓第三世界承受第一世界經濟進步製造的惡果,試圖結合近幾個世紀以來的歷史經驗與哲思,建構出具實踐性的思想體系以改變世局。 全書緊扣「移動的批判」(transcritique)概念,在倫理與政治經濟學領域,以及康德式批判與馬克思式批判之間移動、轉碼(transcoding),試圖回答足以扭轉現今局面的幾個關鍵問題,如:道德有無普遍性?如何超越資本主義? 在本書中,柄谷找到了對抗資本制經濟的可能──從「流通過程」(受雇、購買)下手,將能創造出不同本質的市場經濟。從這理念出發,他鼓勵成立小型共同體,以區域性的生產與消費對抗大財團,以期突破資本主義的重圍。 只有當勞工運動同時也是消費者運動, 才能突破它局部性的限制,具有普遍的意義。──柄谷行人 本書特色 ★《世界史的結構》的源起,面對資本主義苦鬥十年的結晶! ★從康德與馬克思思想獲得啟發,在「移動」與「視差」中探討:道德是否有普遍性?我們是否可能超越資本主義? ★不當資本主義的順服者,我們可以怎麼做?納入純然異質性的「他者」,找到實踐的可能答案!
政治的現實讓人失望, 以至於絕望地放棄努力。 最初的理想主義冬眠了,政治上的冬天還在…… 與其期待「理想的政治家」 不如監督「夠好就好的」從政者 本書的目標,是讓讀者認識心理治療整體性的世界觀對政治轉化的貢獻。 安德魯.沙繆斯將精神分析「夠好就好」的概念引入政治心理學,幫助我們避免過度理想或一味詆毀領導者的慣性反應,這同時意指公民不去理想化或詆毀自己――如果我們想要修復這個世界,應從接納自己的破裂狀態開始。 如此一來,當現實政治無法符合理想時,我們便能免除強烈失望所帶來的癱瘓,避免對現實徹底絕望與鄙夷,從而能更自由地批判和行動。當公民的無力感降低,比較不會放棄自主權,也更能有所作為。 作者重新將公民定位成社會的治療師,鼓勵他們擁抱自己的政治性格與神話,公民將不再默許當今局勢,而是提出挑戰。閱讀本書我們會明白,即使不擁有任何政治權力,卻可能擁有很多政治能量;人們對政治的想法和感受,可以影響並創造現實! 本書特色 •書中探討主題非常切合台灣目前的社會需要,雖然涉及政治反省,卻不同於一般只「向外」反思政治的書籍,而是第一本從心理學專業出發,更深刻探索「內外整合」的全面性的政治反思。 •本書深入探討轉型政治和轉型經濟的議題,台灣現階段正在社會轉型的過程之中,這本書的出版正逢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