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tart後青春 書系 ,共計65
  • 排序
  • 圖片
  • 條列

許自己一個尊嚴的安寧

張明志  著
寶瓶文化  出版
2022/08/04 出版

馬偕醫院血液腫瘤科資深主治醫師的善終思考。如何看待死亡,將決定一個人臨終的姿態。「善終好走」就是尊嚴;面對生命終點,給自己一份禮物。 ▍50+的必修課:馬偕醫院血液腫瘤科資深主治醫師的善終思考 ▍ 害怕死亡是出於對未知的恐懼。 只要預先修習生死學,沒有不可言說的議題。 多數人希望長壽,但人生無常,卻沒有多少人想得開。 我們是否也應先預習生死學? 不然,也該了解死亡的過程是怎麼一回事。 ──血液腫瘤科資深主治,張明志醫師 如何看待死亡,將決定一個人臨終的姿態。 「善終好走」就是尊嚴; 面對生命終點,給自己一份禮物。 當病症來敲門,我們如何應對不安與徬徨?若有幸治癒,如何不擔心會不會復發?又,若復發了,如何平復深受打擊的沮喪與無助?…… 臨床經驗長達四十年的張明志醫師經手過無數癌症患者,對死亡的理解,超越醫學、科學層面,而有一套宏觀的哲學與倫理思考。他說,人生愈走到盡頭愈重要,就像表演單槓的體操選手,下槓的動作也要列入評分。 面對未知,我們抗拒、恐懼、焦慮、不安;如何看待死亡,將決定一個人臨終的姿態。書中懇切地提出,除了實質醫療行為,更重要的是建立不怕、不拒、不求,安定而清明的生死觀。當心靈有所歸依,對生死不羨慕、不勉強、不逃避、不執著,便能為自己鋪造一條尊嚴的安寧善終之路。

79 特價284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你忘了全世界,但我記得你:一位語言學學者與她失智、失語的摯愛丈夫

鄭秋豫  著
寶瓶文化  出版
2024/05/06 出版

●【失智症伴侶照顧】:第一本描述失智症患者的伴侶照顧,心境及困境的作品。 ●【老老照顧】:國發會推估,台灣將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老老照顧」的現實不容忽視。 ●【誰來照顧】:.老人照顧老人,能堅持多久?失智症病患的照顧,是否以在家裡最佳? 一位畢生鑽研語言學的學者, 眼見伴侶失智,日漸失憶、失語…… 「他心裡還剩下什麼呢?他還知不知道我們愛他呢?」 ●第一本描述失智症患者的伴侶照顧,心境及困境的作品。 ●國發會推估,台灣將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老老照顧」的現實不容忽視。 / 我以為我已做好了退休前的一切準備, 但沒能準備好的是, 丈夫的心智一天天地離我而去, 一場漫長的告別於此展開。 這是一封寫了四十多年的情書,縱使患了阿茲海默症的丈夫忘卻一切,忘記了她,她仍振筆直書,全心地愛,全力付出…… 她是享譽國際的知名學者,同僚眼中精悍的鋼鐵人,卻在退休前遭逢人生劇變。她毅然放棄輝煌的研究生涯,成為丈夫全心全意的照顧者。 從定向感流失、過家門而不入,曾心靈相通的丈夫日漸失語、失能,彷彿靈魂迷了途。身為語言學家,卻沒有任何文獻告訴她,怎樣照顧心智漸失、不發一語的伴侶。 暴瘦、失眠、焦慮,照顧的重荷凌遲著每一日。面對丈夫病況之不可逆,再多努力仍只餘無力,身心碎落的她,陷入憂鬱流沙…… 伴著椎心傷悲與潰堤的淚水,鄭秋豫教授毫無保留地坦露她守護摯愛,歷經四年多的心路。然而,即便曾一再地感到無助,她也從未絕望。 而隨著失智伴侶漸失認知能力,如她一般,體力、心力亦漸不堪負荷的高齡照顧者,後援又在何方?透過本書,我們不禁深思「老人照顧老人」的掙扎與困境。 / 摘自內文〈失眠〉:「我怕他會半夜一個人出門去,總是提心吊膽地注意著他的動靜。如果我聽見的是他起床去浴室的腳步聲,立刻全身戒備地靜候馬桶沖水的聲音;如果我聽見的是搬動碗盤,也會一直等候到他搬累了停下來,確定他是要回房睡覺,而不是要出門。我從夜夜驚醒多次到已經夜夜不能成眠。」 本書特色: ●【失智症伴侶照顧】:第一本描述失智症患者的伴侶照顧,心境及困境的作品。 ●【老老照顧】:國發會推估,台灣將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老老照顧」的現實不容忽視。 ●【誰來照顧】:.老人照顧老人,能堅持多久?失智症病患的照顧,是否以在家裡最佳? ● 鄭秋豫教授:「作為新手作者,我希望這本書至少寫出了一些些每天照顧家中病人的心情起伏;分享了一絲絲照顧失智家人的無言心聲;描繪出一點點長照機構團體照顧的不懈努力及專業付出。作為銀髮親人,我希望這本書至少也表達了我對所有照顧失智病患的醫師和護理人員、社工與諮商師,以及長照機構工作人員,滿滿的珍惜與感謝。」 ● 洪蘭教授:「這本書非常值得大家閱讀,我們自己項上都有一個大腦,對它的運作功能及保健一定要有所瞭解。人生不能預測,走一步算一步,若是不幸碰上了,要像作者說的,學會在逆境中求自己和病人之間身心的最大平衡,好好走完人生。」 ● 靳秀麗諮商心理師:「秋豫這段刻骨銘心的經歷,讓我們看到照顧者的角色是一個歷程,絕不是一時的,因此,懂得自我照顧太重要了!在此書的最後,我們能感受到秋豫在盡心盡力之後,找到的輕安與自在;看到她在經歷困境後,再復原的韌力。」 ● 劉秀枝醫師:「每位失智者的情況相似而不相同,照顧起來非常辛苦,就像書中所說的無法按表操課,有些好心的建議如同隔靴搔癢。失智症的照顧者是隱形病人,照顧好自己,才能照顧好家人,但需要智慧、能耐、資源,甚至醫療。」 ●女兒嵐嵐:「醫師說,失智者每天的情況都是『過渡期』,而爸爸的確不停出現新的狀況。明明前幾天還有用的方法,今天突然就失效了。而且媽媽每天連個說話的對象都沒有了,因為爸爸對話的能力也不見了。雖然家裡有人,但媽媽實際上已經沒有伴了。」 各界重量級人士推薦(依姓名筆劃順序排列): ●【專文推薦】 洪蘭(台北醫學大學.國立中央大學講座教授) 靳秀麗(諮商心理師) 劉秀枝(台北榮總特約醫師.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臨床兼任教授) ●【動容推薦】 王汎森(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朱為民(台中榮民總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 吳肖琪(台灣長期照護專業學會理事長.台灣長期照護專業協會常務理事.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特聘教授兼跨專業長期照顧與管理碩士學位學程主任) 李琳山(中央研究院院士.國立台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名譽教授) 杜正勝(中央研究院院士) 汪詠黛(台北市閱讀寫作協會創會理事長) 沈春華(金鐘主播.主持人) 周美吟(中央研究院副院長.中央研究院院士) 柯瓊芳(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退休研究員) 紀惠容(監察委員) 徐文俊(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 張鎮華(國立台灣大學名譽教授) 梁旅珠(明曜親子館執行長) 陳乃菁(陳乃菁診所院長) 陳維萍(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理事長) 曾志朗(中央研究院院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名譽教授/講座教授) 劉慕恩(台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醫學部老年精神科主任) 蔡佳芬(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理事) 鄧世雄(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執行長) 簡立峰(前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

79 特價30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電子書】你忘了全世界,但我記得你:一位語言學學者與她失智、失語的摯愛丈夫

鄭秋豫  著
寶瓶文化  出版
2024/05/06 出版

●【失智症伴侶照顧】:第一本描述失智症患者的伴侶照顧,心境及困境的作品。 ●【老老照顧】:國發會推估,台灣將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老老照顧」的現實不容忽視。 ●【誰來照顧】:.老人照顧老人,能堅持多久?失智症病患的照顧,是否以在家裡最佳? 一位畢生鑽研語言學的學者, 眼見伴侶失智,日漸失憶、失語…… 「他心裡還剩下什麼呢?他還知不知道我們愛他呢?」 ●第一本描述失智症患者的伴侶照顧,心境及困境的作品。 ●國發會推估,台灣將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老老照顧」的現實不容忽視。 / 我以為我已做好了退休前的一切準備, 但沒能準備好的是, 丈夫的心智一天天地離我而去, 一場漫長的告別於此展開。 這是一封寫了四十多年的情書,縱使患了阿茲海默症的丈夫忘卻一切,忘記了她,她仍振筆直書,全心地愛,全力付出…… 她是享譽國際的知名學者,同僚眼中精悍的鋼鐵人,卻在退休前遭逢人生劇變。她毅然放棄輝煌的研究生涯,成為丈夫全心全意的照顧者。 從定向感流失、過家門而不入,曾心靈相通的丈夫日漸失語、失能,彷彿靈魂迷了途。身為語言學家,卻沒有任何文獻告訴她,怎樣照顧心智漸失、不發一語的伴侶。 暴瘦、失眠、焦慮,照顧的重荷凌遲著每一日。面對丈夫病況之不可逆,再多努力仍只餘無力,身心碎落的她,陷入憂鬱流沙…… 伴著椎心傷悲與潰堤的淚水,鄭秋豫教授毫無保留地坦露她守護摯愛,歷經四年多的心路。然而,即便曾一再地感到無助,她也從未絕望。 而隨著失智伴侶漸失認知能力,如她一般,體力、心力亦漸不堪負荷的高齡照顧者,後援又在何方?透過本書,我們不禁深思「老人照顧老人」的掙扎與困境。 / 摘自內文〈失眠〉:「我怕他會半夜一個人出門去,總是提心吊膽地注意著他的動靜。如果我聽見的是他起床去浴室的腳步聲,立刻全身戒備地靜候馬桶沖水的聲音;如果我聽見的是搬動碗盤,也會一直等候到他搬累了停下來,確定他是要回房睡覺,而不是要出門。我從夜夜驚醒多次到已經夜夜不能成眠。」 本書特色: ●【失智症伴侶照顧】:第一本描述失智症患者的伴侶照顧,心境及困境的作品。 ●【老老照顧】:國發會推估,台灣將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老老照顧」的現實不容忽視。 ●【誰來照顧】:.老人照顧老人,能堅持多久?失智症病患的照顧,是否以在家裡最佳? ● 鄭秋豫教授:「作為新手作者,我希望這本書至少寫出了一些些每天照顧家中病人的心情起伏;分享了一絲絲照顧失智家人的無言心聲;描繪出一點點長照機構團體照顧的不懈努力及專業付出。作為銀髮親人,我希望這本書至少也表達了我對所有照顧失智病患的醫師和護理人員、社工與諮商師,以及長照機構工作人員,滿滿的珍惜與感謝。」 ● 洪蘭教授:「這本書非常值得大家閱讀,我們自己項上都有一個大腦,對它的運作功能及保健一定要有所瞭解。人生不能預測,走一步算一步,若是不幸碰上了,要像作者說的,學會在逆境中求自己和病人之間身心的最大平衡,好好走完人生。」 ● 靳秀麗諮商心理師:「秋豫這段刻骨銘心的經歷,讓我們看到照顧者的角色是一個歷程,絕不是一時的,因此,懂得自我照顧太重要了!在此書的最後,我們能感受到秋豫在盡心盡力之後,找到的輕安與自在;看到她在經歷困境後,再復原的韌力。」 ● 劉秀枝醫師:「每位失智者的情況相似而不相同,照顧起來非常辛苦,就像書中所說的無法按表操課,有些好心的建議如同隔靴搔癢。失智症的照顧者是隱形病人,照顧好自己,才能照顧好家人,但需要智慧、能耐、資源,甚至醫療。」 ●女兒嵐嵐:「醫師說,失智者每天的情況都是『過渡期』,而爸爸的確不停出現新的狀況。明明前幾天還有用的方法,今天突然就失效了。而且媽媽每天連個說話的對象都沒有了,因為爸爸對話的能力也不見了。雖然家裡有人,但媽媽實際上已經沒有伴了。」 各界重量級人士推薦(依姓名筆劃順序排列): ●【專文推薦】 洪蘭(台北醫學大學.國立中央大學講座教授) 靳秀麗(諮商心理師) 劉秀枝(台北榮總特約醫師.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臨床兼任教授) ●【動容推薦】 王汎森(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朱為民(台中榮民總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 吳肖琪(台灣長期照護專業學會理事長.台灣長期照護專業協會常務理事.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特聘教授兼跨專業長期照顧與管理碩士學位學程主任) 李琳山(中央研究院院士.國立台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名譽教授) 杜正勝(中央研究院院士) 汪詠黛(台北市閱讀寫作協會創會理事長) 沈春華(金鐘主播.主持人) 周美吟(中央研究院副院長.中央研究院院士) 柯瓊芳(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退休研究員) 紀惠容(監察委員) 徐文俊(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 張鎮華(國立台灣大學名譽教授) 梁旅珠(明曜親子館執行長) 陳乃菁(陳乃菁診所院長) 陳維萍(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理事長) 曾志朗(中央研究院院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名譽教授/講座教授) 劉慕恩(台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醫學部老年精神科主任) 蔡佳芬(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理事) 鄧世雄(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執行長) 簡立峰(前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

特價266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電子書】你忘了全世界,但我記得你:一位語言學學者與她失智、失語的摯愛丈夫

鄭秋豫  著
寶瓶文化  出版
2024/05/06 出版

●【失智症伴侶照顧】:第一本描述失智症患者的伴侶照顧,心境及困境的作品。 ●【老老照顧】:國發會推估,台灣將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老老照顧」的現實不容忽視。 ●【誰來照顧】:.老人照顧老人,能堅持多久?失智症病患的照顧,是否以在家裡最佳? 一位畢生鑽研語言學的學者, 眼見伴侶失智,日漸失憶、失語…… 「他心裡還剩下什麼呢?他還知不知道我們愛他呢?」 ●第一本描述失智症患者的伴侶照顧,心境及困境的作品。 ●國發會推估,台灣將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老老照顧」的現實不容忽視。 / 我以為我已做好了退休前的一切準備, 但沒能準備好的是, 丈夫的心智一天天地離我而去, 一場漫長的告別於此展開。 這是一封寫了四十多年的情書,縱使患了阿茲海默症的丈夫忘卻一切,忘記了她,她仍振筆直書,全心地愛,全力付出…… 她是享譽國際的知名學者,同僚眼中精悍的鋼鐵人,卻在退休前遭逢人生劇變。她毅然放棄輝煌的研究生涯,成為丈夫全心全意的照顧者。 從定向感流失、過家門而不入,曾心靈相通的丈夫日漸失語、失能,彷彿靈魂迷了途。身為語言學家,卻沒有任何文獻告訴她,怎樣照顧心智漸失、不發一語的伴侶。 暴瘦、失眠、焦慮,照顧的重荷凌遲著每一日。面對丈夫病況之不可逆,再多努力仍只餘無力,身心碎落的她,陷入憂鬱流沙…… 伴著椎心傷悲與潰堤的淚水,鄭秋豫教授毫無保留地坦露她守護摯愛,歷經四年多的心路。然而,即便曾一再地感到無助,她也從未絕望。 而隨著失智伴侶漸失認知能力,如她一般,體力、心力亦漸不堪負荷的高齡照顧者,後援又在何方?透過本書,我們不禁深思「老人照顧老人」的掙扎與困境。 / 摘自內文〈失眠〉:「我怕他會半夜一個人出門去,總是提心吊膽地注意著他的動靜。如果我聽見的是他起床去浴室的腳步聲,立刻全身戒備地靜候馬桶沖水的聲音;如果我聽見的是搬動碗盤,也會一直等候到他搬累了停下來,確定他是要回房睡覺,而不是要出門。我從夜夜驚醒多次到已經夜夜不能成眠。」 本書特色: ●【失智症伴侶照顧】:第一本描述失智症患者的伴侶照顧,心境及困境的作品。 ●【老老照顧】:國發會推估,台灣將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老老照顧」的現實不容忽視。 ●【誰來照顧】:.老人照顧老人,能堅持多久?失智症病患的照顧,是否以在家裡最佳? ● 鄭秋豫教授:「作為新手作者,我希望這本書至少寫出了一些些每天照顧家中病人的心情起伏;分享了一絲絲照顧失智家人的無言心聲;描繪出一點點長照機構團體照顧的不懈努力及專業付出。作為銀髮親人,我希望這本書至少也表達了我對所有照顧失智病患的醫師和護理人員、社工與諮商師,以及長照機構工作人員,滿滿的珍惜與感謝。」 ● 洪蘭教授:「這本書非常值得大家閱讀,我們自己項上都有一個大腦,對它的運作功能及保健一定要有所瞭解。人生不能預測,走一步算一步,若是不幸碰上了,要像作者說的,學會在逆境中求自己和病人之間身心的最大平衡,好好走完人生。」 ● 靳秀麗諮商心理師:「秋豫這段刻骨銘心的經歷,讓我們看到照顧者的角色是一個歷程,絕不是一時的,因此,懂得自我照顧太重要了!在此書的最後,我們能感受到秋豫在盡心盡力之後,找到的輕安與自在;看到她在經歷困境後,再復原的韌力。」 ● 劉秀枝醫師:「每位失智者的情況相似而不相同,照顧起來非常辛苦,就像書中所說的無法按表操課,有些好心的建議如同隔靴搔癢。失智症的照顧者是隱形病人,照顧好自己,才能照顧好家人,但需要智慧、能耐、資源,甚至醫療。」 ●女兒嵐嵐:「醫師說,失智者每天的情況都是『過渡期』,而爸爸的確不停出現新的狀況。明明前幾天還有用的方法,今天突然就失效了。而且媽媽每天連個說話的對象都沒有了,因為爸爸對話的能力也不見了。雖然家裡有人,但媽媽實際上已經沒有伴了。」 各界重量級人士推薦(依姓名筆劃順序排列): ●【專文推薦】 洪蘭(台北醫學大學.國立中央大學講座教授) 靳秀麗(諮商心理師) 劉秀枝(台北榮總特約醫師.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臨床兼任教授) ●【動容推薦】 王汎森(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朱為民(台中榮民總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 吳肖琪(台灣長期照護專業學會理事長.台灣長期照護專業協會常務理事.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特聘教授兼跨專業長期照顧與管理碩士學位學程主任) 李琳山(中央研究院院士.國立台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名譽教授) 杜正勝(中央研究院院士) 汪詠黛(台北市閱讀寫作協會創會理事長) 沈春華(金鐘主播.主持人) 周美吟(中央研究院副院長.中央研究院院士) 柯瓊芳(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退休研究員) 紀惠容(監察委員) 徐文俊(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 張鎮華(國立台灣大學名譽教授) 梁旅珠(明曜親子館執行長) 陳乃菁(陳乃菁診所院長) 陳維萍(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理事長) 曾志朗(中央研究院院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名譽教授/講座教授) 劉慕恩(台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醫學部老年精神科主任) 蔡佳芬(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理事) 鄧世雄(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執行長) 簡立峰(前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

特價266
電子書
下次再買

終究一個人,何不先學快樂的獨老

劉秀枝  著
寶瓶文化  出版
2023/10/03 出版

失智症權威劉秀枝醫師的身體力行:一個快樂獨居的銀髮族,自在徜徉的「銀髮族超前部署」。 一個快樂獨居的銀髮族, 自在徜徉的「銀髮族超前部署」。 ●活在當下的每一刻,都是有益老後的「未雨綢繆」。 人生走到底,終要面對一個人過,但「獨老」不等於孤獨老。健康、經濟和心情,從容做好準備,下半場人生,我們好好為自己活。 .除了生活費之外,還有醫療支出與照顧花費,你預想到了嗎? .3C產品不上手,而慨嘆自己年紀大了、不中用? .「健康的生活習慣」是預防慢性病、癌症與失智最好的方法,你做到多少? .老朋友情誼深刻,新朋友帶來新視野,如何維繫老交情、建立新關係? .如何能夠與朋友同樂,也可以一個人放鬆地獨處? ●失智症的權威劉秀枝醫師說:「我是容顏不再、動作漸緩,但腦細胞依然活躍的銀髮族。」 由於提前為獨活的老年做準備,儘管退休多年、經歷癌症等病痛,如今七十五歲的她不但快樂地享受獨居,而且人生愈活愈發光。她以自己和眾多銀髮朋友為例,並融入每個人步入年老都應有的醫療知識,寫下這本為迎向獨立、自主的老年人生,「超前部署」的智慧精華。 面對一個人的老後,從此刻開始就必須未雨綢繆。無論幾歲,珍愛自己保有的能力,學習享受獨處而不孤寂,即使一個人的晚霞也很美麗。 劉醫師的分享 1.〈你們有「Apple Pay」嗎?〉 某日到一家連鎖商店,結帳時,我問:「你們有Apple Pay嗎?」收銀台後方冒出一個帶點驚訝的表情並點頭。我把手機上的載具讓她「嗶」一下,輸入雲端發票,再按手機兩下,快速掃描臉部後,把手機靠近櫃檯的感應器,「嗶」的一聲,交易完成。 她說:「像你這種年齡還能這樣,真厲害!」 我笑笑:「我並沒有很老啊。」 我喜歡透過簡單的學習,讓科技成為幫手,猶如生活上的手杖,活得輕鬆、簡約又帥氣。 2.〈與友共遊,獨居而不孤獨〉 在一個社區演講時,一位熟齡男士提問:「銀髮族要如何結識朋友?」 我試著回答:「我們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朋友,在退休後可以聯絡,尤其是小學、中學或大學的朋友最可靠。也可以參加社區大學課程、熟齡團體、宗教活動或參團旅遊,都可能遇到熱心、友善的同伴。只要認識一位合得來的朋友,經過牽引介紹,就可以擴展朋友圈子。」 醫學研究顯示:良好的社交關係,有助於提升免疫力、減少心血管疾病和失智症等疾病的風險,並能降低死亡率。 3.〈現在就是最好的時刻,有想做的事就不要遲疑〉 有人會問:「你退休後,會不會很無聊?」 我總結分享:生活有目標,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持續運動,可以獨處及獨行,也可以與朋友們開心同樂,感恩地過好每一天,充實得很呢! 老了並沒有那麼可怕。即使身體有病,甚至大腦有病變,但持續從事體能與智能活動,依舊能享受活躍的老年。 本書特色: ●根據內政部統計,2022年台灣人平均壽命79.84歲(男76.63歲,女83.28歲),同齡的妻子有可能老後需獨居近7年。而無論有無伴侶、有無子女,每個人終將面臨「一個人的老後」。 ●劉秀枝醫師特別指出:儲備老後的生存資金,不只有衣食住行等日常,更要考慮「醫療(可能有自費)與照護的花費」,而這都被我們忽略了! ●書中建議適合高齡族群、簡單易行的預防失智處方:「走入山林」。如果時間與體力不允許,不見得要走郊山,每天在住家附近的公園或綠地走走,也有預防失智的效果。有走總比沒有走好,最重要的是持續做,讓時間為自己加分。 ●你也期待自在又自主的熟齡人生?建議針對這五點,先了解與準備:一、獨立,卻不孤獨;二、我失智了嗎?三、愈動愈活躍;四、正面心態是強大保護傘;五、愈認識疾病,愈不害怕它。 同心推薦: ●王郁婷(《聯合報》「元氣周報」主編) ●汪詠黛(臺北市閱讀寫作協會創會理事長) ●張光斗(點燈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陳莞欣(熟齡媒體《50+》主編兼召集人) ●賀桂芬(《康健雜誌》總編輯) ●蘭萱(資深媒體人/中廣「蘭萱時間」節目主持人) (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79 特價284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電子書】終究一個人,何不先學快樂的獨老

劉秀枝  著
寶瓶文化  出版
2023/10/03 出版

失智症權威劉秀枝醫師的身體力行:一個快樂獨居的銀髮族,自在徜徉的「銀髮族超前部署」。 一個快樂獨居的銀髮族, 自在徜徉的「銀髮族超前部署」。 ●活在當下的每一刻,都是有益老後的「未雨綢繆」。 人生走到底,終要面對一個人過,但「獨老」不等於孤獨老。健康、經濟和心情,從容做好準備,下半場人生,我們好好為自己活。 .除了生活費之外,還有醫療支出與照顧花費,你預想到了嗎? .3C產品不上手,而慨嘆自己年紀大了、不中用? .「健康的生活習慣」是預防慢性病、癌症與失智最好的方法,你做到多少? .老朋友情誼深刻,新朋友帶來新視野,如何維繫老交情、建立新關係? .如何能夠與朋友同樂,也可以一個人放鬆地獨處? ●失智症的權威劉秀枝醫師說:「我是容顏不再、動作漸緩,但腦細胞依然活躍的銀髮族。」 由於提前為獨活的老年做準備,儘管退休多年、經歷癌症等病痛,如今七十五歲的她不但快樂地享受獨居,而且人生愈活愈發光。她以自己和眾多銀髮朋友為例,並融入每個人步入年老都應有的醫療知識,寫下這本為迎向獨立、自主的老年人生,「超前部署」的智慧精華。 面對一個人的老後,從此刻開始就必須未雨綢繆。無論幾歲,珍愛自己保有的能力,學習享受獨處而不孤寂,即使一個人的晚霞也很美麗。 劉醫師的分享 1.〈你們有「Apple Pay」嗎?〉 某日到一家連鎖商店,結帳時,我問:「你們有Apple Pay嗎?」收銀台後方冒出一個帶點驚訝的表情並點頭。我把手機上的載具讓她「嗶」一下,輸入雲端發票,再按手機兩下,快速掃描臉部後,把手機靠近櫃檯的感應器,「嗶」的一聲,交易完成。 她說:「像你這種年齡還能這樣,真厲害!」 我笑笑:「我並沒有很老啊。」 我喜歡透過簡單的學習,讓科技成為幫手,猶如生活上的手杖,活得輕鬆、簡約又帥氣。 2.〈與友共遊,獨居而不孤獨〉 在一個社區演講時,一位熟齡男士提問:「銀髮族要如何結識朋友?」 我試著回答:「我們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朋友,在退休後可以聯絡,尤其是小學、中學或大學的朋友最可靠。也可以參加社區大學課程、熟齡團體、宗教活動或參團旅遊,都可能遇到熱心、友善的同伴。只要認識一位合得來的朋友,經過牽引介紹,就可以擴展朋友圈子。」 醫學研究顯示:良好的社交關係,有助於提升免疫力、減少心血管疾病和失智症等疾病的風險,並能降低死亡率。 3.〈現在就是最好的時刻,有想做的事就不要遲疑〉 有人會問:「你退休後,會不會很無聊?」 我總結分享:生活有目標,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持續運動,可以獨處及獨行,也可以與朋友們開心同樂,感恩地過好每一天,充實得很呢! 老了並沒有那麼可怕。即使身體有病,甚至大腦有病變,但持續從事體能與智能活動,依舊能享受活躍的老年。 本書特色: ●根據內政部統計,2022年台灣人平均壽命79.84歲(男76.63歲,女83.28歲),同齡的妻子有可能老後需獨居近7年。而無論有無伴侶、有無子女,每個人終將面臨「一個人的老後」。 ●劉秀枝醫師特別指出:儲備老後的生存資金,不只有衣食住行等日常,更要考慮「醫療(可能有自費)與照護的花費」,而這都被我們忽略了! ●書中建議適合高齡族群、簡單易行的預防失智處方:「走入山林」。如果時間與體力不允許,不見得要走郊山,每天在住家附近的公園或綠地走走,也有預防失智的效果。有走總比沒有走好,最重要的是持續做,讓時間為自己加分。 ●你也期待自在又自主的熟齡人生?建議針對這五點,先了解與準備:一、獨立,卻不孤獨;二、我失智了嗎?三、愈動愈活躍;四、正面心態是強大保護傘;五、愈認識疾病,愈不害怕它。 同心推薦: ●王郁婷(《聯合報》「元氣周報」主編) ●汪詠黛(臺北市閱讀寫作協會創會理事長) ●張光斗(點燈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陳莞欣(熟齡媒體《50+》主編兼召集人) ●賀桂芬(《康健雜誌》總編輯) ●蘭萱(資深媒體人/中廣「蘭萱時間」節目主持人) (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特價252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電子書】終究一個人,何不先學快樂的獨老

劉秀枝  著
寶瓶文化  出版
2023/10/03 出版

失智症權威劉秀枝醫師的身體力行:一個快樂獨居的銀髮族,自在徜徉的「銀髮族超前部署」。 一個快樂獨居的銀髮族, 自在徜徉的「銀髮族超前部署」。 ●活在當下的每一刻,都是有益老後的「未雨綢繆」。 人生走到底,終要面對一個人過,但「獨老」不等於孤獨老。健康、經濟和心情,從容做好準備,下半場人生,我們好好為自己活。 .除了生活費之外,還有醫療支出與照顧花費,你預想到了嗎? .3C產品不上手,而慨嘆自己年紀大了、不中用? .「健康的生活習慣」是預防慢性病、癌症與失智最好的方法,你做到多少? .老朋友情誼深刻,新朋友帶來新視野,如何維繫老交情、建立新關係? .如何能夠與朋友同樂,也可以一個人放鬆地獨處? ●失智症的權威劉秀枝醫師說:「我是容顏不再、動作漸緩,但腦細胞依然活躍的銀髮族。」 由於提前為獨活的老年做準備,儘管退休多年、經歷癌症等病痛,如今七十五歲的她不但快樂地享受獨居,而且人生愈活愈發光。她以自己和眾多銀髮朋友為例,並融入每個人步入年老都應有的醫療知識,寫下這本為迎向獨立、自主的老年人生,「超前部署」的智慧精華。 面對一個人的老後,從此刻開始就必須未雨綢繆。無論幾歲,珍愛自己保有的能力,學習享受獨處而不孤寂,即使一個人的晚霞也很美麗。 劉醫師的分享 1.〈你們有「Apple Pay」嗎?〉 某日到一家連鎖商店,結帳時,我問:「你們有Apple Pay嗎?」收銀台後方冒出一個帶點驚訝的表情並點頭。我把手機上的載具讓她「嗶」一下,輸入雲端發票,再按手機兩下,快速掃描臉部後,把手機靠近櫃檯的感應器,「嗶」的一聲,交易完成。 她說:「像你這種年齡還能這樣,真厲害!」 我笑笑:「我並沒有很老啊。」 我喜歡透過簡單的學習,讓科技成為幫手,猶如生活上的手杖,活得輕鬆、簡約又帥氣。 2.〈與友共遊,獨居而不孤獨〉 在一個社區演講時,一位熟齡男士提問:「銀髮族要如何結識朋友?」 我試著回答:「我們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朋友,在退休後可以聯絡,尤其是小學、中學或大學的朋友最可靠。也可以參加社區大學課程、熟齡團體、宗教活動或參團旅遊,都可能遇到熱心、友善的同伴。只要認識一位合得來的朋友,經過牽引介紹,就可以擴展朋友圈子。」 醫學研究顯示:良好的社交關係,有助於提升免疫力、減少心血管疾病和失智症等疾病的風險,並能降低死亡率。 3.〈現在就是最好的時刻,有想做的事就不要遲疑〉 有人會問:「你退休後,會不會很無聊?」 我總結分享:生活有目標,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持續運動,可以獨處及獨行,也可以與朋友們開心同樂,感恩地過好每一天,充實得很呢! 老了並沒有那麼可怕。即使身體有病,甚至大腦有病變,但持續從事體能與智能活動,依舊能享受活躍的老年。 本書特色: ●根據內政部統計,2022年台灣人平均壽命79.84歲(男76.63歲,女83.28歲),同齡的妻子有可能老後需獨居近7年。而無論有無伴侶、有無子女,每個人終將面臨「一個人的老後」。 ●劉秀枝醫師特別指出:儲備老後的生存資金,不只有衣食住行等日常,更要考慮「醫療(可能有自費)與照護的花費」,而這都被我們忽略了! ●書中建議適合高齡族群、簡單易行的預防失智處方:「走入山林」。如果時間與體力不允許,不見得要走郊山,每天在住家附近的公園或綠地走走,也有預防失智的效果。有走總比沒有走好,最重要的是持續做,讓時間為自己加分。 ●你也期待自在又自主的熟齡人生?建議針對這五點,先了解與準備:一、獨立,卻不孤獨;二、我失智了嗎?三、愈動愈活躍;四、正面心態是強大保護傘;五、愈認識疾病,愈不害怕它。 同心推薦: ●王郁婷(《聯合報》「元氣周報」主編) ●汪詠黛(臺北市閱讀寫作協會創會理事長) ●張光斗(點燈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陳莞欣(熟齡媒體《50+》主編兼召集人) ●賀桂芬(《康健雜誌》總編輯) ●蘭萱(資深媒體人/中廣「蘭萱時間」節目主持人) (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特價252
電子書
下次再買

失智照護:那些被忽略的失智症患者心理需求及感受

陳乃菁  著
寶瓶文化  出版
2023/06/05 出版

老年醫學專家陳乃菁醫師,最貼近失智長輩的照顧心法。 最好的失智照護,是先好好理解他。 因為即使失智,也怕丟臉,有自尊,與被愛的渴望。 ── 老年醫學專家 陳乃菁醫師 ── ── 最貼近失智長輩的照顧心法 ── 睡眠障礙/尿失禁/玩排泄物/情緒失控/ 不講理/失智失蹤/時空錯亂與妄想…… 解決失智長輩的照顧困境前,應該先把他當成正常人。 ▍沒有問題行為,只有未被妥善理解的需求與感受── ▍尊重與溝通,才能找到問題的核心。 失智症照顧者的常見崩潰情境: ●為什麼好說歹說,他就是不洗澡?! ●總是忘記吃過飯,怎麼辦? ●老是喊著要找過世多年的媽媽,還吵著要回老家。 ●不是不尿,就是尿失禁,還抓起排泄物塗牆。 ●懷疑幫傭偷東西;妄想老伴搞外遇。 ●無故動怒,出現暴力行為。 ●明明失智了,卻仍管東管西,還想外出找工作。 ●想跟他講道理,但完全不管用,兩人愈鬧愈僵、彼此都受傷…… ▍失智長輩並非總能完整表達自己的需求, ▍但他們害怕、受委屈的感受,是那麼地真實而深刻, ▍因此更需要我們的理解與尊重。 老年醫學專家陳乃菁醫師長期為失智症患者看診,她是患者與家屬間的協調者、翻譯員,以強大的耐心與同理能力,偵探般地從失智患者看似難以理解的言行中抽絲剝繭,分析行為背後的心理成因,並借力使力,提供患者合適的治療與協助。 書中,乃菁醫師以診間裡的對話案例提出具體建議,例如當長輩拒絕洗澡,可以試著採取他過去習慣的盥洗方式;經常忘記吃過飯,則少量多餐,並一起買菜、擺碗盤來增加「吃飯」的參與感。 她提醒照顧者:長輩即使失智了,也仍會恐懼與不安、渴望被愛。照顧者應仔細觀察日常行為變化,了解他們過去的生活習性,找出他們喜歡也需要的生活方式。失智症不可逆,但我們能選擇讓摯愛的親人做個被愛的失智者,延緩病症的進程。

79 特價34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電子書】失智照護:那些被忽略的失智症患者心理需求及感受

陳乃菁  著
寶瓶文化  出版
2023/06/05 出版

老年醫學專家陳乃菁醫師,最貼近失智長輩的照顧心法。最好的失智照護,是先好好理解他。因為即使失智,也怕丟臉,有自尊,與被愛的渴望。── 老年醫學專家 陳乃菁醫師 ──── 最貼近失智長輩的照顧心法 ──睡眠障礙/尿失禁/玩排泄物/情緒失控/不講理/失智失蹤/時空錯亂與妄想……解決失智長輩的照顧困境前,應該先把他當成正常人。▍沒有問題行為,只有未被妥善理解的需求與感受──▍尊重與溝通,才能找到問題的核心。失智症照顧者的常見崩潰情境:●為什麼好說歹說,他就是不洗澡?!●總是忘記吃過飯,怎麼辦?●老是喊著要找過世多年的媽媽,還吵著要回老家。●不是不尿,就是尿失禁,還抓起排泄物塗牆。●懷疑幫傭偷東西;妄想老伴搞外遇。●無故動怒,出現暴力行為。●明明失智了,卻仍管東管西,還想外出找工作。●想跟他講道理,但完全不管用,兩人愈鬧愈僵、彼此都受傷……▍失智長輩並非總能完整表達自己的需求,▍但他們害怕、受委屈的感受,是那麼地真實而深刻,▍因此更需要我們的理解與尊重。老年醫學專家陳乃菁醫師長期為失智症患者看診,她是患者與家屬間的協調者、翻譯員,以強大的耐心與同理能力,偵探般地從失智患者看似難以理解的言行中抽絲剝繭,分析行為背後的心理成因,並借力使力,提供患者合適的治療與協助。書中,乃菁醫師以診間裡的對話案例提出具體建議,例如當長輩拒絕洗澡,可以試著採取他過去習慣的盥洗方式;經常忘記吃過飯,則少量多餐,並一起買菜、擺碗盤來增加「吃飯」的參與感。她提醒照顧者:長輩即使失智了,也仍會恐懼與不安、渴望被愛。照顧者應仔細觀察日常行為變化,了解他們過去的生活習性,找出他們喜歡也需要的生活方式。失智症不可逆,但我們能選擇讓摯愛的親人做個被愛的失智者,延緩病症的進程。

特價301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電子書】失智照護:那些被忽略的失智症患者心理需求及感受

陳乃菁  著
寶瓶文化  出版
2023/06/05 出版

老年醫學專家陳乃菁醫師,最貼近失智長輩的照顧心法。 最好的失智照護,是先好好理解他。 因為即使失智,也怕丟臉,有自尊,與被愛的渴望。 ── 老年醫學專家 陳乃菁醫師 ── ── 最貼近失智長輩的照顧心法 ── 睡眠障礙/尿失禁/玩排泄物/情緒失控/ 不講理/失智失蹤/時空錯亂與妄想…… 解決失智長輩的照顧困境前,應該先把他當成正常人。 ▍沒有問題行為,只有未被妥善理解的需求與感受── ▍尊重與溝通,才能找到問題的核心。 失智症照顧者的常見崩潰情境: ●為什麼好說歹說,他就是不洗澡?! ●總是忘記吃過飯,怎麼辦? ●老是喊著要找過世多年的媽媽,還吵著要回老家。 ●不是不尿,就是尿失禁,還抓起排泄物塗牆。 ●懷疑幫傭偷東西;妄想老伴搞外遇。 ●無故動怒,出現暴力行為。 ●明明失智了,卻仍管東管西,還想外出找工作。 ●想跟他講道理,但完全不管用,兩人愈鬧愈僵、彼此都受傷…… ▍失智長輩並非總能完整表達自己的需求, ▍但他們害怕、受委屈的感受,是那麼地真實而深刻, ▍因此更需要我們的理解與尊重。 老年醫學專家陳乃菁醫師長期為失智症患者看診,她是患者與家屬間的協調者、翻譯員,以強大的耐心與同理能力,偵探般地從失智患者看似難以理解的言行中抽絲剝繭,分析行為背後的心理成因,並借力使力,提供患者合適的治療與協助。 書中,乃菁醫師以診間裡的對話案例提出具體建議,例如當長輩拒絕洗澡,可以試著採取他過去習慣的盥洗方式;經常忘記吃過飯,則少量多餐,並一起買菜、擺碗盤來增加「吃飯」的參與感。 她提醒照顧者:長輩即使失智了,也仍會恐懼與不安、渴望被愛。照顧者應仔細觀察日常行為變化,了解他們過去的生活習性,找出他們喜歡也需要的生活方式。失智症不可逆,但我們能選擇讓摯愛的親人做個被愛的失智者,延緩病症的進程。

特價301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電子書】許自己一個尊嚴的安寧

張明志  著
寶瓶文化  出版
2022/08/04 出版

馬偕醫院血液腫瘤科資深主治醫師的善終思考。如何看待死亡,將決定一個人臨終的姿態。「善終好走」就是尊嚴;面對生命終點,給自己一份禮物。 ▍50+的必修課:馬偕醫院血液腫瘤科資深主治醫師的善終思考 ▍ 害怕死亡是出於對未知的恐懼。 只要預先修習生死學,沒有不可言說的議題。 多數人希望長壽,但人生無常,卻沒有多少人想得開。 我們是否也應先預習生死學? 不然,也該了解死亡的過程是怎麼一回事。 ──血液腫瘤科資深主治,張明志醫師 如何看待死亡,將決定一個人臨終的姿態。 「善終好走」就是尊嚴; 面對生命終點,給自己一份禮物。 當病症來敲門,我們如何應對不安與徬徨?若有幸治癒,如何不擔心會不會復發?又,若復發了,如何平復深受打擊的沮喪與無助?…… 臨床經驗長達四十年的張明志醫師經手過無數癌症患者,對死亡的理解,超越醫學、科學層面,而有一套宏觀的哲學與倫理思考。他說,人生愈走到盡頭愈重要,就像表演單槓的體操選手,下槓的動作也要列入評分。 面對未知,我們抗拒、恐懼、焦慮、不安;如何看待死亡,將決定一個人臨終的姿態。書中懇切地提出,除了實質醫療行為,更重要的是建立不怕、不拒、不求,安定而清明的生死觀。當心靈有所歸依,對生死不羨慕、不勉強、不逃避、不執著,便能為自己鋪造一條尊嚴的安寧善終之路。

特價252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電子書】許自己一個尊嚴的安寧

張明志  著
寶瓶文化  出版
2022/08/04 出版

馬偕醫院血液腫瘤科資深主治醫師的善終思考。如何看待死亡,將決定一個人臨終的姿態。「善終好走」就是尊嚴;面對生命終點,給自己一份禮物。 ▍50+的必修課:馬偕醫院血液腫瘤科資深主治醫師的善終思考 ▍ 害怕死亡是出於對未知的恐懼。 只要預先修習生死學,沒有不可言說的議題。 多數人希望長壽,但人生無常,卻沒有多少人想得開。 我們是否也應先預習生死學? 不然,也該了解死亡的過程是怎麼一回事。 ──血液腫瘤科資深主治,張明志醫師 如何看待死亡,將決定一個人臨終的姿態。 「善終好走」就是尊嚴; 面對生命終點,給自己一份禮物。 當病症來敲門,我們如何應對不安與徬徨?若有幸治癒,如何不擔心會不會復發?又,若復發了,如何平復深受打擊的沮喪與無助?…… 臨床經驗長達四十年的張明志醫師經手過無數癌症患者,對死亡的理解,超越醫學、科學層面,而有一套宏觀的哲學與倫理思考。他說,人生愈走到盡頭愈重要,就像表演單槓的體操選手,下槓的動作也要列入評分。 面對未知,我們抗拒、恐懼、焦慮、不安;如何看待死亡,將決定一個人臨終的姿態。書中懇切地提出,除了實質醫療行為,更重要的是建立不怕、不拒、不求,安定而清明的生死觀。當心靈有所歸依,對生死不羨慕、不勉強、不逃避、不執著,便能為自己鋪造一條尊嚴的安寧善終之路。

特價252
電子書
下次再買

不老的挑戰:創造理想的老後

林靜芸  著
寶瓶文化  出版
2022/02/11 出版

「養生,是為了活得長、老得慢、病得輕、死得快」。結合令人感同身受的小故事,融入醫學觀察與反思,林靜芸醫師更以自身為例,實踐養生,創造新生。 不管幾歲,不但都要保有健康,還有對愛的渴望、美的追求、成長的需要! 用「減法」過生活, 創造超脫年歲的樂活自在。 【林靜芸醫師:「無齡的人,無論多老,都不叫做老。」】 ◆◆◆ 相信自己、訓練自己,保有生活熱忱, 發揮能力、奉獻經驗,擁有社會尊嚴。 老不老,不是別人怎麼看,而是自己的選擇! ◆◆◆ ❙台灣人的平均壽命八十多歲,「不健康餘命」卻超過八年! ❙減少病痛、減少煩憂、減少破壞…… ❙「減少遺憾」就是最好的養生。 邁入七十歲的林靜芸,人生字典沒有「退休」一詞。她身體硬朗,熱愛工作,心靈開闊,熱情生活。身為台灣第一位女外科醫師,她堅持的信念是: →「做自己擅長的事,隨時挑戰自己,不必是別人眼中的『我』。」 年輕時幫六十歲的病人整形,被資深醫師質疑為何幫老人整容。但如今,還有九十五歲的患者上門求診。到底多老,叫做老?她的見解鏗鏘有力: →「如果說人生像場球賽,年齡不過是球衣的背號!」 兒女出色又孝順,令人稱羨。不過,她與先生活得獨立,不依賴孩子。這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有的生存智慧: →「最該照顧你的人,是你自己。只有自己不會離開自己,自己照顧自己是最有效率的照護。」 「養生,是為了活得長、老得慢、病得輕、死得快」。結合令人感同身受的小故事,融入醫學觀察與反思,林靜芸醫師更以自身為例,實踐養生,創造新生。 不管幾歲,不但都要保有健康,還有對愛的渴望、美的追求、成長的需要! 本書特色: ◎青春樂活的6大心法: 1.人生猶如馬拉松,任何年齡都能一圓夢想,任何年齡都可以挑戰自己。 2.專注、熱情地活在當下,經營自己的舞台,激發成就感,生活有動力。 3.健康是「減法」,「減少破壞」就是最好的養生。 4.微小的改變,只會有微小的不便,但日積月累就能帶來關鍵性的好處。 5.老來打扮是「為自己」。打扮後,不用別人誇,我們自己就整天心情好。 6.人生要不要快樂,是自己的決定!

9 特價306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電子書】不老的挑戰──創造理想的老後

林靜芸  著
寶瓶文化  出版
2022/02/11 出版

「養生,是為了活得長、老得慢、病得輕、死得快」。結合令人感同身受的小故事,融入醫學觀察與反思,林靜芸醫師更以自身為例,實踐養生,創造新生。 不管幾歲,不但都要保有健康,還有對愛的渴望、美的追求、成長的需要! 用「減法」過生活, 創造超脫年歲的樂活自在。 【林靜芸醫師:「無齡的人,無論多老,都不叫做老。」】 ◆◆◆ 相信自己、訓練自己,保有生活熱忱, 發揮能力、奉獻經驗,擁有社會尊嚴。 老不老,不是別人怎麼看,而是自己的選擇! ◆◆◆ ❙台灣人的平均壽命八十多歲,「不健康餘命」卻超過八年! ❙減少病痛、減少煩憂、減少破壞…… ❙「減少遺憾」就是最好的養生。 邁入七十歲的林靜芸,人生字典沒有「退休」一詞。她身體硬朗,熱愛工作,心靈開闊,熱情生活。身為台灣第一位女外科醫師,她堅持的信念是: →「做自己擅長的事,隨時挑戰自己,不必是別人眼中的『我』。」 年輕時幫六十歲的病人整形,被資深醫師質疑為何幫老人整容。但如今,還有九十五歲的患者上門求診。到底多老,叫做老?她的見解鏗鏘有力: →「如果說人生像場球賽,年齡不過是球衣的背號!」 兒女出色又孝順,令人稱羨。不過,她與先生活得獨立,不依賴孩子。這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有的生存智慧: →「最該照顧你的人,是你自己。只有自己不會離開自己,自己照顧自己是最有效率的照護。」 「養生,是為了活得長、老得慢、病得輕、死得快」。結合令人感同身受的小故事,融入醫學觀察與反思,林靜芸醫師更以自身為例,實踐養生,創造新生。 不管幾歲,不但都要保有健康,還有對愛的渴望、美的追求、成長的需要! 本書特色: ◎青春樂活的6大心法: 1.人生猶如馬拉松,任何年齡都能一圓夢想,任何年齡都可以挑戰自己。 2.專注、熱情地活在當下,經營自己的舞台,激發成就感,生活有動力。 3.健康是「減法」,「減少破壞」就是最好的養生。 4.微小的改變,只會有微小的不便,但日積月累就能帶來關鍵性的好處。 5.老來打扮是「為自己」。打扮後,不用別人誇,我們自己就整天心情好。 6.人生要不要快樂,是自己的決定!

特價238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電子書】不老的挑戰:創造理想的 老後

林靜芸  著
寶瓶文化  出版
2022/02/11 出版

「養生,是為了活得長、老得慢、病得輕、死得快」。結合令人感同身受的小故事,融入醫學觀察與反思,林靜芸醫師更以自身為例,實踐養生,創造新生。 不管幾歲,不但都要保有健康,還有對愛的渴望、美的追求、成長的需要! 用「減法」過生活, 創造超脫年歲的樂活自在。 【林靜芸醫師:「無齡的人,無論多老,都不叫做老。」】 ◆◆◆ 相信自己、訓練自己,保有生活熱忱, 發揮能力、奉獻經驗,擁有社會尊嚴。 老不老,不是別人怎麼看,而是自己的選擇! ◆◆◆ ❙台灣人的平均壽命八十多歲,「不健康餘命」卻超過八年! ❙減少病痛、減少煩憂、減少破壞…… ❙「減少遺憾」就是最好的養生。 邁入七十歲的林靜芸,人生字典沒有「退休」一詞。她身體硬朗,熱愛工作,心靈開闊,熱情生活。身為台灣第一位女外科醫師,她堅持的信念是: →「做自己擅長的事,隨時挑戰自己,不必是別人眼中的『我』。」 年輕時幫六十歲的病人整形,被資深醫師質疑為何幫老人整容。但如今,還有九十五歲的患者上門求診。到底多老,叫做老?她的見解鏗鏘有力: →「如果說人生像場球賽,年齡不過是球衣的背號!」 兒女出色又孝順,令人稱羨。不過,她與先生活得獨立,不依賴孩子。這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有的生存智慧: →「最該照顧你的人,是你自己。只有自己不會離開自己,自己照顧自己是最有效率的照護。」 「養生,是為了活得長、老得慢、病得輕、死得快」。結合令人感同身受的小故事,融入醫學觀察與反思,林靜芸醫師更以自身為例,實踐養生,創造新生。 不管幾歲,不但都要保有健康,還有對愛的渴望、美的追求、成長的需要! 本書特色: ◎青春樂活的6大心法: 1.人生猶如馬拉松,任何年齡都能一圓夢想,任何年齡都可以挑戰自己。 2.專注、熱情地活在當下,經營自己的舞台,激發成就感,生活有動力。 3.健康是「減法」,「減少破壞」就是最好的養生。 4.微小的改變,只會有微小的不便,但日積月累就能帶來關鍵性的好處。 5.老來打扮是「為自己」。打扮後,不用別人誇,我們自己就整天心情好。 6.人生要不要快樂,是自己的決定!

特價238
電子書
下次再買

我和我的失智媽媽:照顧好失智家人,並照顧好自己

陸曉婭  著
寶瓶文化  出版
2021/11/12 出版

【真實失智照護歷程,獻給家庭照顧者】 內附【照顧失智家人】、【照顧自己】實用資訊,平衡照護與人生。 我的媽媽,漸漸地成了我的孩子…… 【真實失智照護歷程,獻給家庭照顧者】 我在六十歲生日那天,二度退休, 為了陪伴失智的母親; 但同時,我也努力活出自己有品質的晚年。 ◆◆◆ 一想到這個被我稱作「媽媽」的女人, 再也認不出我,再也不知道自己是誰, 我覺得非常惶恐…… 我該如何和這樣一個身還在、心已遠的媽媽相處? ▌六、七十歲老人照顧八、九十歲老人,已成高齡社會的典型場景,亦正是本書的現實景況。作者年屆退休時,母親患了失智症,令她掙扎交戰: 誰來照顧?如果全天候地全職照顧媽媽,長期下來,我還有可能重新融入社會嗎? ▌這也是一部愛的紀實。母親認知恍惚,卻給了她機會重耕親情荒地,鼓起勇氣去愛,感覺像終於找回媽媽: 我該詛咒失智症呢,還是感謝它?如今媽媽會張開雙臂與我擁抱,這是我過去六十年不曾享有的啊! ▌身心俱疲,她曾想逃開!但又罪疚於「不孝」……幸好有一群照顧者同伴,讓她接納自己也會有痛苦、害怕和委屈: 我們不是聖人,就算產生逃離現況的衝動,也請理解,這只是我們處理不了自己情緒時的應對方式之一。 ▌但,失智畢竟不可逆,母親的病情日趨重度,「那個難題」,難以迴避: 該怎麼跟媽媽說?告訴她「我們要送你去安養院」?她會不會覺得我們不要她了…… ◆◆◆ 這本書,真實錄下失智老人的一段生命歷程,細膩描述陪伴者的酸甜苦辣,以及實際的照護應對。不光是作者的個別經驗,你我也終須面對。 在這場生命的馬拉松考試中,我們全心照顧心愛的人,也請記得,要照顧好自己。 本書特色: ◎內附【照顧失智家人】、【照顧自己】實用資訊,平衡照護與人生。 ◎陪伴失智母親十多年的作者,從「照顧者」的角度,真實錄下失智老人的一段生命歷程,細膩描述陪伴者的酸甜苦辣,以及實際的照護應對。: 她是我的媽媽,現在也是我的小孩,我餵她吃飯,幫她穿衣、洗臉,帶她上廁所,我緊緊地和她牽手,給她安全感,我哄著她,讓她不覺得寂寞,開心笑出聲。 有時,委屈在心裡翻騰,吸去我的能量,但我會陪自己一下,不去認領她的辱罵。生病的挫敗、無助、羞愧……她只是想發洩,千萬別傻傻地把她的氣話當真。 我像呵護自己的孩子一樣去呵護她,把她當成小寶貝。在媽媽徹底斷開與這世界的連結前,我就是那條她與世界之間的連結線。

9 特價333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電子書】我和我的失智媽媽

陸曉婭  著
寶瓶文化  出版
2021/11/12 出版

【真實失智照護歷程,獻給家庭照顧者】 內附【照顧失智家人】、【照顧自己】實用資訊,平衡照護與人生。 我的媽媽,漸漸地成了我的孩子…… 【真實失智照護歷程,獻給家庭照顧者】 我在六十歲生日那天,二度退休, 為了陪伴失智的母親; 但同時,我也努力活出自己有品質的晚年。 ◆◆◆ 一想到這個被我稱作「媽媽」的女人, 再也認不出我,再也不知道自己是誰, 我覺得非常惶恐…… 我該如何和這樣一個身還在、心已遠的媽媽相處? ▌六、七十歲老人照顧八、九十歲老人,已成高齡社會的典型場景,亦正是本書的現實景況。作者年屆退休時,母親患了失智症,令她掙扎交戰: 誰來照顧?如果全天候地全職照顧媽媽,長期下來,我還有可能重新融入社會嗎? ▌這也是一部愛的紀實。母親認知恍惚,卻給了她機會重耕親情荒地,鼓起勇氣去愛,感覺像終於找回媽媽: 我該詛咒失智症呢,還是感謝它?如今媽媽會張開雙臂與我擁抱,這是我過去六十年不曾享有的啊! ▌身心俱疲,她曾想逃開!但又罪疚於「不孝」……幸好有一群照顧者同伴,讓她接納自己也會有痛苦、害怕和委屈: 我們不是聖人,就算產生逃離現況的衝動,也請理解,這只是我們處理不了自己情緒時的應對方式之一。 ▌但,失智畢竟不可逆,母親的病情日趨重度,「那個難題」,難以迴避: 該怎麼跟媽媽說?告訴她「我們要送你去安養院」?她會不會覺得我們不要她了…… ◆◆◆ 這本書,真實錄下失智老人的一段生命歷程,細膩描述陪伴者的酸甜苦辣,以及實際的照護應對。不光是作者的個別經驗,你我也終須面對。 在這場生命的馬拉松考試中,我們全心照顧心愛的人,也請記得,要照顧好自己。 本書特色: ◎內附【照顧失智家人】、【照顧自己】實用資訊,平衡照護與人生。 ◎陪伴失智母親十多年的作者,從「照顧者」的角度,真實錄下失智老人的一段生命歷程,細膩描述陪伴者的酸甜苦辣,以及實際的照護應對。: 她是我的媽媽,現在也是我的小孩,我餵她吃飯,幫她穿衣、洗臉,帶她上廁所,我緊緊地和她牽手,給她安全感,我哄著她,讓她不覺得寂寞,開心笑出聲。 有時,委屈在心裡翻騰,吸去我的能量,但我會陪自己一下,不去認領她的辱罵。生病的挫敗、無助、羞愧……她只是想發洩,千萬別傻傻地把她的氣話當真。 我像呵護自己的孩子一樣去呵護她,把她當成小寶貝。在媽媽徹底斷開與這世界的連結前,我就是那條她與世界之間的連結線。

特價259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電子書】我和我的失智媽媽:照顧好失智家人,並照顧好自己

陸曉婭  著
寶瓶文化  出版
2021/11/12 出版

【真實失智照護歷程,獻給家庭照顧者】 內附【照顧失智家人】、【照顧自己】實用資訊,平衡照護與人生。 我的媽媽,漸漸地成了我的孩子…… 【真實失智照護歷程,獻給家庭照顧者】 我在六十歲生日那天,二度退休, 為了陪伴失智的母親; 但同時,我也努力活出自己有品質的晚年。 ◆◆◆ 一想到這個被我稱作「媽媽」的女人, 再也認不出我,再也不知道自己是誰, 我覺得非常惶恐…… 我該如何和這樣一個身還在、心已遠的媽媽相處? ▌六、七十歲老人照顧八、九十歲老人,已成高齡社會的典型場景,亦正是本書的現實景況。作者年屆退休時,母親患了失智症,令她掙扎交戰: 誰來照顧?如果全天候地全職照顧媽媽,長期下來,我還有可能重新融入社會嗎? ▌這也是一部愛的紀實。母親認知恍惚,卻給了她機會重耕親情荒地,鼓起勇氣去愛,感覺像終於找回媽媽: 我該詛咒失智症呢,還是感謝它?如今媽媽會張開雙臂與我擁抱,這是我過去六十年不曾享有的啊! ▌身心俱疲,她曾想逃開!但又罪疚於「不孝」……幸好有一群照顧者同伴,讓她接納自己也會有痛苦、害怕和委屈: 我們不是聖人,就算產生逃離現況的衝動,也請理解,這只是我們處理不了自己情緒時的應對方式之一。 ▌但,失智畢竟不可逆,母親的病情日趨重度,「那個難題」,難以迴避: 該怎麼跟媽媽說?告訴她「我們要送你去安養院」?她會不會覺得我們不要她了…… ◆◆◆ 這本書,真實錄下失智老人的一段生命歷程,細膩描述陪伴者的酸甜苦辣,以及實際的照護應對。不光是作者的個別經驗,你我也終須面對。 在這場生命的馬拉松考試中,我們全心照顧心愛的人,也請記得,要照顧好自己。 本書特色: ◎內附【照顧失智家人】、【照顧自己】實用資訊,平衡照護與人生。 ◎陪伴失智母親十多年的作者,從「照顧者」的角度,真實錄下失智老人的一段生命歷程,細膩描述陪伴者的酸甜苦辣,以及實際的照護應對。: 她是我的媽媽,現在也是我的小孩,我餵她吃飯,幫她穿衣、洗臉,帶她上廁所,我緊緊地和她牽手,給她安全感,我哄著她,讓她不覺得寂寞,開心笑出聲。 有時,委屈在心裡翻騰,吸去我的能量,但我會陪自己一下,不去認領她的辱罵。生病的挫敗、無助、羞愧……她只是想發洩,千萬別傻傻地把她的氣話當真。 我像呵護自己的孩子一樣去呵護她,把她當成小寶貝。在媽媽徹底斷開與這世界的連結前,我就是那條她與世界之間的連結線。

特價259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這樣安排是為你好!」──照顧父母的25個盲點

陳乃菁  著
寶瓶文化  出版
2021/08/20 出版

▌我們是否因為忙碌、「方便」照顧,忽視父母的需求? ▌我們是否因為「害怕」,而限制父母的能力? ▌若照顧父母有困難,我們是否忘了尋求其他資源、求助相關單位? 你、我都會老。今天我們照顧父母的方式,就是我們未來被照顧的方式。 ★內容簡介: 你、我無法想像的老後狀況,震撼、揪心, 正每分每秒發生。 為了安全,把長輩關在床上? 為了討愛,奶奶要求掛上鼻胃管? 看護要睡覺,只好讓媽媽吃安眠藥? ▌中年子女什麼都幫年邁父母做,並不是真正的孝順。 ▌孝順是讓年邁父母自立,盡量健康活到最後。 以下的狀況,都是照顧父母時,我們容易犯下的盲點。 ◆中風後的爺爺走路慢,還沒到廁所就尿出來,只好幫他包上尿布?(X) ◆因為怕王伯伯危險,看護把他綁在床上?(X) ◆外籍看護要睡覺,只好讓媽媽吃安眠藥?(X) ◆一年只回家兩次的弟弟對姊姊說:「媽媽被你照顧,好像變瘦了?」(X) ◆爸老了,什麼都做不好,所以什麼都不要讓他做?(X) ◆用藥當然是照顧父母的第一選擇?(X) ◆子女無法照顧父母,當然就請外籍看護?(X) ◆住院的奶奶想下床走一下,當然要禁止她:「不行」、「很危險」?(X) ◆我們三個兄弟要「公平」照顧媽媽,所以媽媽輪流在我們三兄弟家住?(X) …… 當我們對年老的父母說:「這樣的安排都是為你好!」 但,我們與父母討論了嗎? 我們了解父母的想法與感受嗎? 因為,「尊重」與「將心比心」才是最好的照護。 你、我都會老。 今天我們照顧父母的方式,就是我們未來被照顧的方式。 老後的「獨立自主、尊重生命品質」 是父母與子女都該學習的功課。 高雄長庚神經內科系主治醫師、前智能與老化中心主任陳乃菁醫師,對於照顧父母,除了提出相互尊重與良好溝通的想法外,她認為「自理與自立生活」更該是台灣年邁父母與中年子女都需要學習的一門新功課。 台灣社會普遍重視孝道,中年子女也容易因為孝順,而以年齡來限制父母能做的事,又或對年邁父母過度保護,但當剝奪了父母的自理能力,在中風、生病後因過度保護而失能、臥床。雖然父母壽命極長,但那卻不是一個人該有的生命品質。如何如同北歐長者獨立自主,往生前臥床僅數週,乃菁醫師期待所有人可以一起為有自主的老年而努力。 因為,我們愛著這些老去的父母,我們多麼希望他們不要因為藥物而沉默不已、整日昏沉;我們多麼希望他們還可以叫叫我們的名,跟我們說說一天內發生的事情,甚至一起唱歌、聊天,或憶著過往,這些都是人與人間的親密交流。我們不該只期望讓父母安靜、睡著。 只有呼吸的照護,不是真正的照護啊。 ★本書特色: ◎▌我們是否因為忙碌、「方便」照顧,忽視父母的需求?  ▌我們是否因為「害怕」,而限制父母的能力?  ▌若照顧父母有困難,我們是否忘了尋求其他資源、求助相關單位? 因為父母的不適,可能他們說不出來;父母的疼痛,可能不知如何開口;更可能他們的眼淚,總是獨自吞下。 ◎「乃菁醫師的這本書很不一樣,可以說,終於有一本書,來告訴我們,身為照顧者,面對老年人的互動方式、行為、言語,應該要怎麼做。」──朱為民(台中榮總老年醫學、安寧緩和專科醫師) ◎「我相信子女們照顧父母多是基於關愛的,但一不小心很容易超出界線,而不自覺,變成了「愛」少一點,但「關」多一點。 子女們不自覺地把老病衰的父母看成沒有自主能力的孩子,或是乾脆擺起來,當家中太上皇般地讓家中大小事都不入他的耳朵,殊不知「不讓老人家因知道而操煩」的善意,卻也可能變成「不想讓老人家煩惱,所以什麼都不告訴他」的控制。反倒造成家中長輩只能被動地接受子女們為他做的決定,沒辦法參與事前的討論過程,更無法透過討論來表達自己的愛惡和心意。」──本書作者陳乃菁醫師 ◎朱為民(臺中榮總健康管理中心主任)撰推薦序 朱偉仁(愛長照執行長)、余尚儒(都蘭診所所長)、林書煒(POP Radio電臺臺長/主持人)、郭慈安(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理事長)、蔡佳芬(台北榮總老年精神科主任)、詹鼎正(新竹台大分院副院長兼新竹醫院機構負責人)有感推薦(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9 特價31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電子書】「這樣安排是為你好!」──照顧父母的25個盲點

陳乃菁  著
寶瓶文化  出版
2021/08/20 出版

▌我們是否因為忙碌、「方便」照顧,忽視父母的需求? ▌我們是否因為「害怕」,而限制父母的能力? ▌若照顧父母有困難,我們是否忘了尋求其他資源、求助相關單位? 你、我都會老。今天我們照顧父母的方式,就是我們未來被照顧的方式。 ★內容簡介: 你、我無法想像的老後狀況,震撼、揪心, 正每分每秒發生。 為了安全,把長輩關在床上? 為了討愛,奶奶要求掛上鼻胃管? 看護要睡覺,只好讓媽媽吃安眠藥? ▌中年子女什麼都幫年邁父母做,並不是真正的孝順。 ▌孝順是讓年邁父母自立,盡量健康活到最後。 以下的狀況,都是照顧父母時,我們容易犯下的盲點。 ◆中風後的爺爺走路慢,還沒到廁所就尿出來,只好幫他包上尿布?(X) ◆因為怕王伯伯危險,看護把他綁在床上?(X) ◆外籍看護要睡覺,只好讓媽媽吃安眠藥?(X) ◆一年只回家兩次的弟弟對姊姊說:「媽媽被你照顧,好像變瘦了?」(X) ◆爸老了,什麼都做不好,所以什麼都不要讓他做?(X) ◆用藥當然是照顧父母的第一選擇?(X) ◆子女無法照顧父母,當然就請外籍看護?(X) ◆住院的奶奶想下床走一下,當然要禁止她:「不行」、「很危險」?(X) ◆我們三個兄弟要「公平」照顧媽媽,所以媽媽輪流在我們三兄弟家住?(X) …… 當我們對年老的父母說:「這樣的安排都是為你好!」 但,我們與父母討論了嗎? 我們了解父母的想法與感受嗎? 因為,「尊重」與「將心比心」才是最好的照護。 你、我都會老。 今天我們照顧父母的方式,就是我們未來被照顧的方式。 老後的「獨立自主、尊重生命品質」 是父母與子女都該學習的功課。 高雄長庚神經內科系主治醫師、前智能與老化中心主任陳乃菁醫師,對於照顧父母,除了提出相互尊重與良好溝通的想法外,她認為「自理與自立生活」更該是台灣年邁父母與中年子女都需要學習的一門新功課。 台灣社會普遍重視孝道,中年子女也容易因為孝順,而以年齡來限制父母能做的事,又或對年邁父母過度保護,但當剝奪了父母的自理能力,在中風、生病後因過度保護而失能、臥床。雖然父母壽命極長,但那卻不是一個人該有的生命品質。如何如同北歐長者獨立自主,往生前臥床僅數週,乃菁醫師期待所有人可以一起為有自主的老年而努力。 因為,我們愛著這些老去的父母,我們多麼希望他們不要因為藥物而沉默不已、整日昏沉;我們多麼希望他們還可以叫叫我們的名,跟我們說說一天內發生的事情,甚至一起唱歌、聊天,或憶著過往,這些都是人與人間的親密交流。我們不該只期望讓父母安靜、睡著。 只有呼吸的照護,不是真正的照護啊。 ★本書特色: ◎▌我們是否因為忙碌、「方便」照顧,忽視父母的需求?  ▌我們是否因為「害怕」,而限制父母的能力?  ▌若照顧父母有困難,我們是否忘了尋求其他資源、求助相關單位? 因為父母的不適,可能他們說不出來;父母的疼痛,可能不知如何開口;更可能他們的眼淚,總是獨自吞下。 ◎「乃菁醫師的這本書很不一樣,可以說,終於有一本書,來告訴我們,身為照顧者,面對老年人的互動方式、行為、言語,應該要怎麼做。」──朱為民(台中榮總老年醫學、安寧緩和專科醫師) ◎「我相信子女們照顧父母多是基於關愛的,但一不小心很容易超出界線,而不自覺,變成了「愛」少一點,但「關」多一點。 子女們不自覺地把老病衰的父母看成沒有自主能力的孩子,或是乾脆擺起來,當家中太上皇般地讓家中大小事都不入他的耳朵,殊不知「不讓老人家因知道而操煩」的善意,卻也可能變成「不想讓老人家煩惱,所以什麼都不告訴他」的控制。反倒造成家中長輩只能被動地接受子女們為他做的決定,沒辦法參與事前的討論過程,更無法透過討論來表達自己的愛惡和心意。」──本書作者陳乃菁醫師 ◎朱為民(臺中榮總健康管理中心主任)撰推薦序 朱偉仁(愛長照執行長)、余尚儒(都蘭診所所長)、林書煒(POP Radio電臺臺長/主持人)、郭慈安(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理事長)、蔡佳芬(台北榮總老年精神科主任)、詹鼎正(新竹台大分院副院長兼新竹醫院機構負責人)有感推薦(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特價245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電子書】「這樣安排是為你好!」:照顧父母的25個盲點

陳乃菁  著
寶瓶文化  出版
2021/08/20 出版

▌我們是否因為忙碌、「方便」照顧,忽視父母的需求? ▌我們是否因為「害怕」,而限制父母的能力? ▌若照顧父母有困難,我們是否忘了尋求其他資源、求助相關單位? 你、我都會老。今天我們照顧父母的方式,就是我們未來被照顧的方式。 ★內容簡介: 你、我無法想像的老後狀況,震撼、揪心, 正每分每秒發生。 為了安全,把長輩關在床上? 為了討愛,奶奶要求掛上鼻胃管? 看護要睡覺,只好讓媽媽吃安眠藥? ▌中年子女什麼都幫年邁父母做,並不是真正的孝順。 ▌孝順是讓年邁父母自立,盡量健康活到最後。 以下的狀況,都是照顧父母時,我們容易犯下的盲點。 ◆中風後的爺爺走路慢,還沒到廁所就尿出來,只好幫他包上尿布?(X) ◆因為怕王伯伯危險,看護把他綁在床上?(X) ◆外籍看護要睡覺,只好讓媽媽吃安眠藥?(X) ◆一年只回家兩次的弟弟對姊姊說:「媽媽被你照顧,好像變瘦了?」(X) ◆爸老了,什麼都做不好,所以什麼都不要讓他做?(X) ◆用藥當然是照顧父母的第一選擇?(X) ◆子女無法照顧父母,當然就請外籍看護?(X) ◆住院的奶奶想下床走一下,當然要禁止她:「不行」、「很危險」?(X) ◆我們三個兄弟要「公平」照顧媽媽,所以媽媽輪流在我們三兄弟家住?(X) …… 當我們對年老的父母說:「這樣的安排都是為你好!」 但,我們與父母討論了嗎? 我們了解父母的想法與感受嗎? 因為,「尊重」與「將心比心」才是最好的照護。 你、我都會老。 今天我們照顧父母的方式,就是我們未來被照顧的方式。 老後的「獨立自主、尊重生命品質」 是父母與子女都該學習的功課。 高雄長庚神經內科系主治醫師、前智能與老化中心主任陳乃菁醫師,對於照顧父母,除了提出相互尊重與良好溝通的想法外,她認為「自理與自立生活」更該是台灣年邁父母與中年子女都需要學習的一門新功課。 台灣社會普遍重視孝道,中年子女也容易因為孝順,而以年齡來限制父母能做的事,又或對年邁父母過度保護,但當剝奪了父母的自理能力,在中風、生病後因過度保護而失能、臥床。雖然父母壽命極長,但那卻不是一個人該有的生命品質。如何如同北歐長者獨立自主,往生前臥床僅數週,乃菁醫師期待所有人可以一起為有自主的老年而努力。 因為,我們愛著這些老去的父母,我們多麼希望他們不要因為藥物而沉默不已、整日昏沉;我們多麼希望他們還可以叫叫我們的名,跟我們說說一天內發生的事情,甚至一起唱歌、聊天,或憶著過往,這些都是人與人間的親密交流。我們不該只期望讓父母安靜、睡著。 只有呼吸的照護,不是真正的照護啊。 ★本書特色: ◎▌我們是否因為忙碌、「方便」照顧,忽視父母的需求?  ▌我們是否因為「害怕」,而限制父母的能力?  ▌若照顧父母有困難,我們是否忘了尋求其他資源、求助相關單位? 因為父母的不適,可能他們說不出來;父母的疼痛,可能不知如何開口;更可能他們的眼淚,總是獨自吞下。 ◎「乃菁醫師的這本書很不一樣,可以說,終於有一本書,來告訴我們,身為照顧者,面對老年人的互動方式、行為、言語,應該要怎麼做。」──朱為民(台中榮總老年醫學、安寧緩和專科醫師) ◎「我相信子女們照顧父母多是基於關愛的,但一不小心很容易超出界線,而不自覺,變成了「愛」少一點,但「關」多一點。 子女們不自覺地把老病衰的父母看成沒有自主能力的孩子,或是乾脆擺起來,當家中太上皇般地讓家中大小事都不入他的耳朵,殊不知「不讓老人家因知道而操煩」的善意,卻也可能變成「不想讓老人家煩惱,所以什麼都不告訴他」的控制。反倒造成家中長輩只能被動地接受子女們為他做的決定,沒辦法參與事前的討論過程,更無法透過討論來表達自己的愛惡和心意。」──本書作者陳乃菁醫師 ◎朱為民(臺中榮總健康管理中心主任)撰推薦序 朱偉仁(愛長照執行長)、余尚儒(都蘭診所所長)、林書煒(POP Radio電臺臺長/主持人)、郭慈安(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理事長)、蔡佳芬(台北榮總老年精神科主任)、詹鼎正(新竹台大分院副院長兼新竹醫院機構負責人)有感推薦(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特價245
電子書
下次再買

你怎麼看待老年,它就怎麼回應你:預防失智,快樂的老後實踐

劉秀枝  著
寶瓶文化  出版
2021/03/08 出版

金石堂強力推薦書 !   國內失智症領域權威‧前臺北榮總一般神經內科主任劉秀枝醫師最新著作。 從現在起,我決定要「快樂老」。 ◎研究顯示,對老年的負面看法是一種慢性壓力, 可能會間接引發心血管疾病。 劉秀枝醫師◎著 [國內失智症領域權威‧前臺北榮總一般神經內科主任] 變老,並不一定是負面詞彙, 重要的是你用什麼心態面對「老後」, 消極或樂觀,年老卻不衰老, 只在你的一念之間。 父母和二姊皆失智,她是失智症的高風險群。 作為醫師,她也得過乳癌,動了白內障手術,頸椎、腰椎開刀, 銀髮獨居的七十三歲,面對「老」的狀況一樣也沒少。 不一樣的是,她從不哀嘆,她選擇樂觀。 她要活出一個閃亮的鎏金歲月! ‧怕「失智」?多閱讀、多動腦、多遊山玩水、歡聚共餐,就能防失智。 ‧怕「生病」?老年人的健康不是沒病痛,而是跟疾病「們」和平相處。 ‧怕「癌症」?如果生病,別問「為什麼是我」,好好治療就是了。 ‧怕「獨居」?有老本和老友,能自立又自主,是很快樂、很自豪的事。 愈怕變成怎樣,反而愈容易變成那樣。 面對年老,你愈是從容看待,愈能活出精采。 怎麼想,就會怎麼做,最後達到你所想像的結果。 ──你想要什麼樣的老後? ◎六個預防失智,快樂的老後實踐主張: 1.獨居而不孤獨:接受變老的事實,往好的方向看,做好自我心理建設。 2.求助,也能自助:老而能自立、自主,是很快樂、很自豪的事。 3.年老卻不衰老:旅行能增加認知存款,運動能帶來健康長壽。 4.一起預防失智:多動腦、多活動、多做家事、多與人互動,可以降低失智風險。 5.積極照顧健康:生活有目標,維繫社交人脈,健康的生活型態。 6.持續學習新知:銀髮族也要有目標,才會活得有意義、有價值感。 本書特色: ◎劉秀枝醫師的「每日必做清單」,退休十四年,從來沒間斷。她寫道:如此,身心、人際都顧到,大腦、腸胃都滿足,相信失智會遠離我(詳見內文第72頁)。 ‧運動(如至少走路四十分鐘)和心智(如看書):可強身、健腦。 ‧愛己(如吃美食)和利他(如讚美人):是人際潤滑劑。 ‧應做(如參加醫學討論會):貢獻所長,且覺得自己有用。 ‧感恩(如被讓座):提醒自己有多幸福。 ◎劉秀枝醫師:「臺灣目前的平均壽命是八十一歲,再以自己的基因、身體狀況加減年數──七十三歲的我,大概還可再活十八年吧。自己算好了期限,『心態』和『行動力』就會不一樣,就會更珍惜現在,且好好規劃,讓老年走得平穩、順遂。再說,意外隨時會造訪,不知什麼時候就劃上句點了,所以想做的事,還得有優先次序哪。」(摘自本書自序〈真希望將來老了,能跟你一樣〉。) ◎‧有讀者問劉醫師,「為何你得了癌症,還能如此樂觀?」也有病人問她:「為什麼是我?」她回答:就想著是剛好抽籤抽到了。 ‧許多人自認:「老了還打扮什麼?」「這年紀沒辦法了。」「體力不行了。」她卻說:別被自己對年齡的刻板印象拖累了。 ‧獨居老人,失智症遺傳高風險群,得過癌症,動了白內障、頸椎和腰椎手術……年老可能有的狀況,她已遇上不少。但她總想:既然這些是人生的過程之一,與其哀嘆,她選擇樂觀以對!

79 特價261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電子書】你怎麼看待老年,它就怎麼回應你:預防失智,快樂的老後實踐

劉秀枝  著
寶瓶文化  出版
2021/03/08 出版

金石堂強力推薦書 !   國內失智症領域權威‧前臺北榮總一般神經內科主任劉秀枝醫師最新著作。 從現在起,我決定要「快樂老」。 ◎研究顯示,對老年的負面看法是一種慢性壓力, 可能會間接引發心血管疾病。 劉秀枝醫師◎著 [國內失智症領域權威‧前臺北榮總一般神經內科主任] 變老,並不一定是負面詞彙, 重要的是你用什麼心態面對「老後」, 消極或樂觀,年老卻不衰老, 只在你的一念之間。 父母和二姊皆失智,她是失智症的高風險群。 作為醫師,她也得過乳癌,動了白內障手術,頸椎、腰椎開刀, 銀髮獨居的七十三歲,面對「老」的狀況一樣也沒少。 不一樣的是,她從不哀嘆,她選擇樂觀。 她要活出一個閃亮的鎏金歲月! ‧怕「失智」?多閱讀、多動腦、多遊山玩水、歡聚共餐,就能防失智。 ‧怕「生病」?老年人的健康不是沒病痛,而是跟疾病「們」和平相處。 ‧怕「癌症」?如果生病,別問「為什麼是我」,好好治療就是了。 ‧怕「獨居」?有老本和老友,能自立又自主,是很快樂、很自豪的事。 愈怕變成怎樣,反而愈容易變成那樣。 面對年老,你愈是從容看待,愈能活出精采。 怎麼想,就會怎麼做,最後達到你所想像的結果。 ──你想要什麼樣的老後? ◎六個預防失智,快樂的老後實踐主張: 1.獨居而不孤獨:接受變老的事實,往好的方向看,做好自我心理建設。 2.求助,也能自助:老而能自立、自主,是很快樂、很自豪的事。 3.年老卻不衰老:旅行能增加認知存款,運動能帶來健康長壽。 4.一起預防失智:多動腦、多活動、多做家事、多與人互動,可以降低失智風險。 5.積極照顧健康:生活有目標,維繫社交人脈,健康的生活型態。 6.持續學習新知:銀髮族也要有目標,才會活得有意義、有價值感。 本書特色: ◎劉秀枝醫師的「每日必做清單」,退休十四年,從來沒間斷。她寫道:如此,身心、人際都顧到,大腦、腸胃都滿足,相信失智會遠離我(詳見內文第72頁)。 ‧運動(如至少走路四十分鐘)和心智(如看書):可強身、健腦。 ‧愛己(如吃美食)和利他(如讚美人):是人際潤滑劑。 ‧應做(如參加醫學討論會):貢獻所長,且覺得自己有用。 ‧感恩(如被讓座):提醒自己有多幸福。 ◎劉秀枝醫師:「臺灣目前的平均壽命是八十一歲,再以自己的基因、身體狀況加減年數──七十三歲的我,大概還可再活十八年吧。自己算好了期限,『心態』和『行動力』就會不一樣,就會更珍惜現在,且好好規劃,讓老年走得平穩、順遂。再說,意外隨時會造訪,不知什麼時候就劃上句點了,所以想做的事,還得有優先次序哪。」(摘自本書自序〈真希望將來老了,能跟你一樣〉。) ◎‧有讀者問劉醫師,「為何你得了癌症,還能如此樂觀?」也有病人問她:「為什麼是我?」她回答:就想著是剛好抽籤抽到了。 ‧許多人自認:「老了還打扮什麼?」「這年紀沒辦法了。」「體力不行了。」她卻說:別被自己對年齡的刻板印象拖累了。 ‧獨居老人,失智症遺傳高風險群,得過癌症,動了白內障、頸椎和腰椎手術……年老可能有的狀況,她已遇上不少。但她總想:既然這些是人生的過程之一,與其哀嘆,她選擇樂觀以對!

特價231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電子書】你怎麼看待老年,它就怎麼回應你:預防失智,快樂的老後實踐

劉秀枝  著
寶瓶文化  出版
2021/03/08 出版

金石堂強力推薦書 !   國內失智症領域權威‧前臺北榮總一般神經內科主任劉秀枝醫師最新著作。 從現在起,我決定要「快樂老」。 ◎研究顯示,對老年的負面看法是一種慢性壓力, 可能會間接引發心血管疾病。 劉秀枝醫師◎著 [國內失智症領域權威‧前臺北榮總一般神經內科主任] 變老,並不一定是負面詞彙, 重要的是你用什麼心態面對「老後」, 消極或樂觀,年老卻不衰老, 只在你的一念之間。 父母和二姊皆失智,她是失智症的高風險群。 作為醫師,她也得過乳癌,動了白內障手術,頸椎、腰椎開刀, 銀髮獨居的七十三歲,面對「老」的狀況一樣也沒少。 不一樣的是,她從不哀嘆,她選擇樂觀。 她要活出一個閃亮的鎏金歲月! ‧怕「失智」?多閱讀、多動腦、多遊山玩水、歡聚共餐,就能防失智。 ‧怕「生病」?老年人的健康不是沒病痛,而是跟疾病「們」和平相處。 ‧怕「癌症」?如果生病,別問「為什麼是我」,好好治療就是了。 ‧怕「獨居」?有老本和老友,能自立又自主,是很快樂、很自豪的事。 愈怕變成怎樣,反而愈容易變成那樣。 面對年老,你愈是從容看待,愈能活出精采。 怎麼想,就會怎麼做,最後達到你所想像的結果。 ──你想要什麼樣的老後? ◎六個預防失智,快樂的老後實踐主張: 1.獨居而不孤獨:接受變老的事實,往好的方向看,做好自我心理建設。 2.求助,也能自助:老而能自立、自主,是很快樂、很自豪的事。 3.年老卻不衰老:旅行能增加認知存款,運動能帶來健康長壽。 4.一起預防失智:多動腦、多活動、多做家事、多與人互動,可以降低失智風險。 5.積極照顧健康:生活有目標,維繫社交人脈,健康的生活型態。 6.持續學習新知:銀髮族也要有目標,才會活得有意義、有價值感。 本書特色: ◎劉秀枝醫師的「每日必做清單」,退休十四年,從來沒間斷。她寫道:如此,身心、人際都顧到,大腦、腸胃都滿足,相信失智會遠離我(詳見內文第72頁)。 ‧運動(如至少走路四十分鐘)和心智(如看書):可強身、健腦。 ‧愛己(如吃美食)和利他(如讚美人):是人際潤滑劑。 ‧應做(如參加醫學討論會):貢獻所長,且覺得自己有用。 ‧感恩(如被讓座):提醒自己有多幸福。 ◎劉秀枝醫師:「臺灣目前的平均壽命是八十一歲,再以自己的基因、身體狀況加減年數──七十三歲的我,大概還可再活十八年吧。自己算好了期限,『心態』和『行動力』就會不一樣,就會更珍惜現在,且好好規劃,讓老年走得平穩、順遂。再說,意外隨時會造訪,不知什麼時候就劃上句點了,所以想做的事,還得有優先次序哪。」(摘自本書自序〈真希望將來老了,能跟你一樣〉。) ◎‧有讀者問劉醫師,「為何你得了癌症,還能如此樂觀?」也有病人問她:「為什麼是我?」她回答:就想著是剛好抽籤抽到了。 ‧許多人自認:「老了還打扮什麼?」「這年紀沒辦法了。」「體力不行了。」她卻說:別被自己對年齡的刻板印象拖累了。 ‧獨居老人,失智症遺傳高風險群,得過癌症,動了白內障、頸椎和腰椎手術……年老可能有的狀況,她已遇上不少。但她總想:既然這些是人生的過程之一,與其哀嘆,她選擇樂觀以對!

特價231
電子書
下次再買

一直喊不舒服,卻又不去看病:老年精神科醫師蔡佳芬教你照顧長輩,不心力交瘁

蔡佳芬  著
寶瓶文化  出版
2020/04/09 出版

27個與老後父母相處的難題與困境,臺北榮總老年精神科主任蔡佳芬醫師細膩剖析,並提供應對方式。一本兼具醫學與心理學,適合老爸老媽及中年子女的實用書。 ★本書特色: ◎你了解你的父母嗎? ‧有許多的長輩,說不出內心真正的想法,可能他想說的是:「我很想念你們,很想孩子能常來看我,也很想另一半能常常陪在我身邊!」但說出口的卻是「我快要死了。」 ‧當媽媽說「帶你爸去看醫生」,媽媽並非是不能體諒子女的工作繁忙,多半是擔心「自己不知道該怎麼辦」。尤其是女性長輩,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常常會希望在做重大醫療決策時,有家族男性在場,甚至希望由兒子(甚至一定要是長子)來下決定。 ‧「明明他可以,為什麼要丟給我?」其實,這些行為可能連不是心理精神專家的人,也都可以說出它的名字,就叫「撒嬌」。也就是心理的支持與鼓勵。藉由「丟問題」,實為「找關心」。 ◎朱為民(臺中榮總老年醫學、安寧緩和主治醫師)撰推薦序;朱偉仁(愛長照執行長)、洪仲清(臨床心理師)、郎祖筠(全方位藝術表演工作者)、翁宗斌(仁寶電腦總經理)、黃宗正(台灣老年精神醫學會理事長)、詹鼎正(台大醫院竹東分院院長)解惑推薦(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朱為民(臺中榮總老年醫學、安寧緩和主治醫師):蔡醫師在書裡第一篇說的一句話,讓我非常有感:「你給的,是他『需要』的,但不是他『想要』的。」我們對於長輩的那些看似善意的行為和舉動,是不是只是一廂情願的,以愛為名的支配? 也許你會問:「可是我們兩代之間的溝通,一直都這樣啊。是要怎麼改變?」 那我會非常建議,好好看看這本書。 為什麼老爸老媽一句話, 秒怒中年子女? 27個與老後父母相處的難題與困境, 臺北榮總老年精神科主任蔡佳芬醫師細膩剖析,並提供應對方式。 一本兼具醫學與心理學,適合老爸老媽及中年子女的實用書。 身為子女,在父母將問題丟過來時,試著體察上一輩的變化,了解他們行為背後的原因。 身為父母,需要學習如何適當地表達自己的需要,如何說出內心需要協助的想法,不管是外在的或是內在的需求。 明明想好好照顧父母,但為什麼總是一觸即發、不歡而散? 子女滿是挫折、無奈與不解,父母覺得萬般委屈,「我再活也沒幾年了啊?!」 ‧「為什麼不管我怎麼做,我媽都不滿意?」 ‧老是嚷著「不想活了」,怎麼辦? ‧堅持不去精神科看病,怎麼辦? ‧「恁麥擱卡啊!」──老媽一直打電話到我上班的地方? ‧七十幾歲的老媽想和老爸離婚? ‧「可不可以不要一天到晚傳長輩圖啊?」 ‧「你看你爸啦……」老媽一直把老爸的問題丟給我? ‧越老越固執,越難相處,怎麼辨? ‧不斷猜疑、擔心與害怕,越活越沒安全感? ‧老是這裡疼、那裡痛,但上醫院,又查不出問題? …… 臺北榮總老年精神科主任蔡佳芬,每個月平均與近千名長者、失智者或其照護者接觸,因此她深刻明瞭長輩們因為老化,在身體與心靈上造成的衝擊與問題,而這些看似很日常,但通常卻讓子女痛苦不堪的精神折磨背後,其實可能隱藏著疾病,例如失智症、憂鬱症、恐慌症等,愈早發現,愈能做更好的治療。 但若無身體上的疾病,一個人年老後,在各方面可能都會遭遇到龐大的失落,除了生理、心理退化外,內心也可能潛藏對老化及死亡的恐懼與焦慮,這會讓老爸老媽變得很魯又固執、難以溝通與相處。蔡醫師除了提供醫學上的解析,讓中年子女理解爸媽的「找碴」,背後原因可能是撒嬌與討愛,或老爸老媽可能為了突顯自己日益薄弱的價值感與存在感,而願意同理、接納之外,她也提供許多實用的技巧,例如若爸媽堅持不看精神科,可以用「順水推舟」、「買一送一」、「假傳聖旨」、「轉轉遇見愛」、「名人效應」及「實話巧說」等六個方法巧妙因應。

79 特價284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電子書】一直喊不舒服,卻又不去看病

蔡佳芬  著
寶瓶文化  出版
2020/04/09 出版

27個與老後父母相處的難題與困境,臺北榮總老年精神科主任蔡佳芬醫師細膩剖析,並提供應對方式。一本兼具醫學與心理學,適合老爸老媽及中年子女的實用書。 ★本書特色: ◎你了解你的父母嗎? ‧有許多的長輩,說不出內心真正的想法,可能他想說的是:「我很想念你們,很想孩子能常來看我,也很想另一半能常常陪在我身邊!」但說出口的卻是「我快要死了。」 ‧當媽媽說「帶你爸去看醫生」,媽媽並非是不能體諒子女的工作繁忙,多半是擔心「自己不知道該怎麼辦」。尤其是女性長輩,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常常會希望在做重大醫療決策時,有家族男性在場,甚至希望由兒子(甚至一定要是長子)來下決定。 ‧「明明他可以,為什麼要丟給我?」其實,這些行為可能連不是心理精神專家的人,也都可以說出它的名字,就叫「撒嬌」。也就是心理的支持與鼓勵。藉由「丟問題」,實為「找關心」。 ◎朱為民(臺中榮總老年醫學、安寧緩和主治醫師)撰推薦序;朱偉仁(愛長照執行長)、洪仲清(臨床心理師)、郎祖筠(全方位藝術表演工作者)、翁宗斌(仁寶電腦總經理)、黃宗正(台灣老年精神醫學會理事長)、詹鼎正(台大醫院竹東分院院長)解惑推薦(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朱為民(臺中榮總老年醫學、安寧緩和主治醫師):蔡醫師在書裡第一篇說的一句話,讓我非常有感:「你給的,是他『需要』的,但不是他『想要』的。」我們對於長輩的那些看似善意的行為和舉動,是不是只是一廂情願的,以愛為名的支配? 也許你會問:「可是我們兩代之間的溝通,一直都這樣啊。是要怎麼改變?」 那我會非常建議,好好看看這本書。 為什麼老爸老媽一句話, 秒怒中年子女? 27個與老後父母相處的難題與困境, 臺北榮總老年精神科主任蔡佳芬醫師細膩剖析,並提供應對方式。 一本兼具醫學與心理學,適合老爸老媽及中年子女的實用書。 身為子女,在父母將問題丟過來時,試著體察上一輩的變化,了解他們行為背後的原因。 身為父母,需要學習如何適當地表達自己的需要,如何說出內心需要協助的想法,不管是外在的或是內在的需求。 明明想好好照顧父母,但為什麼總是一觸即發、不歡而散? 子女滿是挫折、無奈與不解,父母覺得萬般委屈,「我再活也沒幾年了啊?!」 ‧「為什麼不管我怎麼做,我媽都不滿意?」 ‧老是嚷著「不想活了」,怎麼辦? ‧堅持不去精神科看病,怎麼辦? ‧「恁麥擱卡啊!」──老媽一直打電話到我上班的地方? ‧七十幾歲的老媽想和老爸離婚? ‧「可不可以不要一天到晚傳長輩圖啊?」 ‧「你看你爸啦……」老媽一直把老爸的問題丟給我? ‧越老越固執,越難相處,怎麼辨? ‧不斷猜疑、擔心與害怕,越活越沒安全感? ‧老是這裡疼、那裡痛,但上醫院,又查不出問題? …… 臺北榮總老年精神科主任蔡佳芬,每個月平均與近千名長者、失智者或其照護者接觸,因此她深刻明瞭長輩們因為老化,在身體與心靈上造成的衝擊與問題,而這些看似很日常,但通常卻讓子女痛苦不堪的精神折磨背後,其實可能隱藏著疾病,例如失智症、憂鬱症、恐慌症等,愈早發現,愈能做更好的治療。 但若無身體上的疾病,一個人年老後,在各方面可能都會遭遇到龐大的失落,除了生理、心理退化外,內心也可能潛藏對老化及死亡的恐懼與焦慮,這會讓老爸老媽變得很魯又固執、難以溝通與相處。蔡醫師除了提供醫學上的解析,讓中年子女理解爸媽的「找碴」,背後原因可能是撒嬌與討愛,或老爸老媽可能為了突顯自己日益薄弱的價值感與存在感,而願意同理、接納之外,她也提供許多實用的技巧,例如若爸媽堅持不看精神科,可以用「順水推舟」、「買一送一」、「假傳聖旨」、「轉轉遇見愛」、「名人效應」及「實話巧說」等六個方法巧妙因應。

特價252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電子書】一直喊不舒服,卻又不去看病:老年精神科醫師蔡佳芬教你照顧長輩,不心力交瘁

蔡佳芬  著
寶瓶文化  出版
2020/04/09 出版

27個與老後父母相處的難題與困境,臺北榮總老年精神科主任蔡佳芬醫師細膩剖析,並提供應對方式。一本兼具醫學與心理學,適合老爸老媽及中年子女的實用書。 ★本書特色: ◎你了解你的父母嗎? ‧有許多的長輩,說不出內心真正的想法,可能他想說的是:「我很想念你們,很想孩子能常來看我,也很想另一半能常常陪在我身邊!」但說出口的卻是「我快要死了。」 ‧當媽媽說「帶你爸去看醫生」,媽媽並非是不能體諒子女的工作繁忙,多半是擔心「自己不知道該怎麼辦」。尤其是女性長輩,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常常會希望在做重大醫療決策時,有家族男性在場,甚至希望由兒子(甚至一定要是長子)來下決定。 ‧「明明他可以,為什麼要丟給我?」其實,這些行為可能連不是心理精神專家的人,也都可以說出它的名字,就叫「撒嬌」。也就是心理的支持與鼓勵。藉由「丟問題」,實為「找關心」。 ◎朱為民(臺中榮總老年醫學、安寧緩和主治醫師)撰推薦序;朱偉仁(愛長照執行長)、洪仲清(臨床心理師)、郎祖筠(全方位藝術表演工作者)、翁宗斌(仁寶電腦總經理)、黃宗正(台灣老年精神醫學會理事長)、詹鼎正(台大醫院竹東分院院長)解惑推薦(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朱為民(臺中榮總老年醫學、安寧緩和主治醫師):蔡醫師在書裡第一篇說的一句話,讓我非常有感:「你給的,是他『需要』的,但不是他『想要』的。」我們對於長輩的那些看似善意的行為和舉動,是不是只是一廂情願的,以愛為名的支配? 也許你會問:「可是我們兩代之間的溝通,一直都這樣啊。是要怎麼改變?」 那我會非常建議,好好看看這本書。 為什麼老爸老媽一句話, 秒怒中年子女? 27個與老後父母相處的難題與困境, 臺北榮總老年精神科主任蔡佳芬醫師細膩剖析,並提供應對方式。 一本兼具醫學與心理學,適合老爸老媽及中年子女的實用書。 身為子女,在父母將問題丟過來時,試著體察上一輩的變化,了解他們行為背後的原因。 身為父母,需要學習如何適當地表達自己的需要,如何說出內心需要協助的想法,不管是外在的或是內在的需求。 明明想好好照顧父母,但為什麼總是一觸即發、不歡而散? 子女滿是挫折、無奈與不解,父母覺得萬般委屈,「我再活也沒幾年了啊?!」 ‧「為什麼不管我怎麼做,我媽都不滿意?」 ‧老是嚷著「不想活了」,怎麼辦? ‧堅持不去精神科看病,怎麼辦? ‧「恁麥擱卡啊!」──老媽一直打電話到我上班的地方? ‧七十幾歲的老媽想和老爸離婚? ‧「可不可以不要一天到晚傳長輩圖啊?」 ‧「你看你爸啦……」老媽一直把老爸的問題丟給我? ‧越老越固執,越難相處,怎麼辨? ‧不斷猜疑、擔心與害怕,越活越沒安全感? ‧老是這裡疼、那裡痛,但上醫院,又查不出問題? …… 臺北榮總老年精神科主任蔡佳芬,每個月平均與近千名長者、失智者或其照護者接觸,因此她深刻明瞭長輩們因為老化,在身體與心靈上造成的衝擊與問題,而這些看似很日常,但通常卻讓子女痛苦不堪的精神折磨背後,其實可能隱藏著疾病,例如失智症、憂鬱症、恐慌症等,愈早發現,愈能做更好的治療。 但若無身體上的疾病,一個人年老後,在各方面可能都會遭遇到龐大的失落,除了生理、心理退化外,內心也可能潛藏對老化及死亡的恐懼與焦慮,這會讓老爸老媽變得很魯又固執、難以溝通與相處。蔡醫師除了提供醫學上的解析,讓中年子女理解爸媽的「找碴」,背後原因可能是撒嬌與討愛,或老爸老媽可能為了突顯自己日益薄弱的價值感與存在感,而願意同理、接納之外,她也提供許多實用的技巧,例如若爸媽堅持不看精神科,可以用「順水推舟」、「買一送一」、「假傳聖旨」、「轉轉遇見愛」、「名人效應」及「實話巧說」等六個方法巧妙因應。

特價252
電子書
下次再買

把時間留給自己:失智症權威醫師的自在熟齡指南

劉秀枝  著
寶瓶文化  出版
2018/08/31 出版

這年紀不用再拚快,衝不動了。 但我們可以更從容而智慧地, 找到自己的步調,走出自己的步伐。 罹患老年失智症的二姊剛發病時,曾說:「媽媽真高明,生了個醫師妹妹照顧我。」 退化為重度失智之後,卻再也認不得親妹妹,甚至叫她:「學姊。」 當她聊起過世的母親時,二姊問:「你的媽媽也不在了嗎?」 失智者漸漸忘了過去、忘了自己,令人感傷,但在劉秀枝醫師眼中,這樣的姊姊是真正「活在當下」。 行醫34年,劉秀枝醫師選擇在59歲時離開診療現場。年紀大了,她珍惜人生愈來愈少的時光,要把時間留給自己。10多年來,她從未受限於「老人」的刻板印象,快樂地實踐「退而不休」: ‧上寫作班、學樂器,面對因年齡增長可能隨之而來的失智,多動腦和學新知是預防失智、延緩病情惡化最好的方法。 ‧參加健行、四處旅遊,儘管曾患乳癌、動過頸椎手術,但她一直保持適度地動,因為年老不等於衰老。 ‧離開了診間,但她未放棄專業,因為醫療經驗的傳承、醫病關係的改善,正需要這個年紀的大智慧。 劉秀枝醫師親身示範了只要正面看待老年,接納變化、保持學習、多活多動,並享受當下,就是自在過好熟齡生活的不二法門! *「年老,不等於衰老。」劉秀枝醫師的自在分享: ◎你人生中最快樂的時光,是哪個階段? ◎怎麼想,就會怎麼做,就會達到你所想像的結果。正面看待老年,就會不自主地往積極、成長、健康的老年路上走。 ◎心之所安,就是家。 ◎後青春的優雅:有老伴或老友,也享受一個人的獨處時光。 ◎年紀愈長,愈重要的是健康、活力和滿足。 ◎安靜下來,耐心地聽,想說的人,慢慢地說。 ◎幽默感用對了,有助於提升醫病之間的默契和理解。 ◎未來也許很長,會有失智症等慢性病上身,這不是我們能預料或決定的。我們能做的就是扎扎實實,快快樂樂地過好每一天。 本書特色 ◎劉秀枝醫師不但是失智症權威,更是「退而不休」的最佳代言人! ◎在專業上,她繼續參加醫學研討會、維持教學、持續撰寫大眾醫學知識專欄。 ◎在日常中,她從事自己喜愛的活動,不斷學習,她不但做自己,而且是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步調,優雅生活。 ◎王署君(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主任、國立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中心主任):對於想要了解失智症新知,希望能對退休做好準備的人,希望更知道如何照顧失智家屬的人,想知道看病哲學,找到有緣的醫師的人,還有想從劉主任身上學習人生智慧的人,我都極力推薦這本書! ◎林靜芸(台灣第一位女外科醫師、整形醫療權威、《不老的幸福》作者):劉醫師長期研究失智,在抗老化的領域,無論學理、新知都站在領先位置,更重要的是,她自己身體力行健康的生活方式。相信讀者在閱讀後,必然與我一樣,有獲得如何面對老化的「武林秘笈」的喜悅! ◎吳佳璇(執業二十三年的精神科醫師、作家及失智症患者家屬):《把時間留給自己》除了是實用、好讀的熟齡醫療與生活指南,更是人生智慧的結晶。「接納變化,保持學習,多活多動,享受當下」 是劉醫師送給後輩的十六字箴言,我謹記在心。

79 特價261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電子書】把時間留給自己

劉秀枝  著
寶瓶文化  出版
2018/08/31 出版

這年紀不用再拚快,衝不動了。 但我們可以更從容而智慧地, 找到自己的步調,走出自己的步伐。 罹患老年失智症的二姊剛發病時,曾說:「媽媽真高明,生了個醫師妹妹照顧我。」 退化為重度失智之後,卻再也認不得親妹妹,甚至叫她:「學姊。」 當她聊起過世的母親時,二姊問:「你的媽媽也不在了嗎?」 失智者漸漸忘了過去、忘了自己,令人感傷,但在劉秀枝醫師眼中,這樣的姊姊是真正「活在當下」。 行醫34年,劉秀枝醫師選擇在59歲時離開診療現場。年紀大了,她珍惜人生愈來愈少的時光,要把時間留給自己。10多年來,她從未受限於「老人」的刻板印象,快樂地實踐「退而不休」: ‧上寫作班、學樂器,面對因年齡增長可能隨之而來的失智,多動腦和學新知是預防失智、延緩病情惡化最好的方法。 ‧參加健行、四處旅遊,儘管曾患乳癌、動過頸椎手術,但她一直保持適度地動,因為年老不等於衰老。 ‧離開了診間,但她未放棄專業,因為醫療經驗的傳承、醫病關係的改善,正需要這個年紀的大智慧。 劉秀枝醫師親身示範了只要正面看待老年,接納變化、保持學習、多活多動,並享受當下,就是自在過好熟齡生活的不二法門! *「年老,不等於衰老。」劉秀枝醫師的自在分享: ◎你人生中最快樂的時光,是哪個階段? ◎怎麼想,就會怎麼做,就會達到你所想像的結果。正面看待老年,就會不自主地往積極、成長、健康的老年路上走。 ◎心之所安,就是家。 ◎後青春的優雅:有老伴或老友,也享受一個人的獨處時光。 ◎年紀愈長,愈重要的是健康、活力和滿足。 ◎安靜下來,耐心地聽,想說的人,慢慢地說。 ◎幽默感用對了,有助於提升醫病之間的默契和理解。 ◎未來也許很長,會有失智症等慢性病上身,這不是我們能預料或決定的。我們能做的就是扎扎實實,快快樂樂地過好每一天。 本書特色 ◎劉秀枝醫師不但是失智症權威,更是「退而不休」的最佳代言人! ◎在專業上,她繼續參加醫學研討會、維持教學、持續撰寫大眾醫學知識專欄。 ◎在日常中,她從事自己喜愛的活動,不斷學習,她不但做自己,而且是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步調,優雅生活。 ◎王署君(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主任、國立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中心主任):對於想要了解失智症新知,希望能對退休做好準備的人,希望更知道如何照顧失智家屬的人,想知道看病哲學,找到有緣的醫師的人,還有想從劉主任身上學習人生智慧的人,我都極力推薦這本書! ◎林靜芸(台灣第一位女外科醫師、整形醫療權威、《不老的幸福》作者):劉醫師長期研究失智,在抗老化的領域,無論學理、新知都站在領先位置,更重要的是,她自己身體力行健康的生活方式。相信讀者在閱讀後,必然與我一樣,有獲得如何面對老化的「武林秘笈」的喜悅! ◎吳佳璇(執業二十三年的精神科醫師、作家及失智症患者家屬):《把時間留給自己》除了是實用、好讀的熟齡醫療與生活指南,更是人生智慧的結晶。「接納變化,保持學習,多活多動,享受當下」 是劉醫師送給後輩的十六字箴言,我謹記在心。

特價231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電子書】把時間留給自己:失智症權威醫師的自在熟齡指南

劉秀枝  著
寶瓶文化  出版
2018/08/31 出版

這年紀不用再拚快,衝不動了。 但我們可以更從容而智慧地, 找到自己的步調,走出自己的步伐。 罹患老年失智症的二姊剛發病時,曾說:「媽媽真高明,生了個醫師妹妹照顧我。」 退化為重度失智之後,卻再也認不得親妹妹,甚至叫她:「學姊。」 當她聊起過世的母親時,二姊問:「你的媽媽也不在了嗎?」 失智者漸漸忘了過去、忘了自己,令人感傷,但在劉秀枝醫師眼中,這樣的姊姊是真正「活在當下」。 行醫34年,劉秀枝醫師選擇在59歲時離開診療現場。年紀大了,她珍惜人生愈來愈少的時光,要把時間留給自己。10多年來,她從未受限於「老人」的刻板印象,快樂地實踐「退而不休」: ‧上寫作班、學樂器,面對因年齡增長可能隨之而來的失智,多動腦和學新知是預防失智、延緩病情惡化最好的方法。 ‧參加健行、四處旅遊,儘管曾患乳癌、動過頸椎手術,但她一直保持適度地動,因為年老不等於衰老。 ‧離開了診間,但她未放棄專業,因為醫療經驗的傳承、醫病關係的改善,正需要這個年紀的大智慧。 劉秀枝醫師親身示範了只要正面看待老年,接納變化、保持學習、多活多動,並享受當下,就是自在過好熟齡生活的不二法門! *「年老,不等於衰老。」劉秀枝醫師的自在分享: ◎你人生中最快樂的時光,是哪個階段? ◎怎麼想,就會怎麼做,就會達到你所想像的結果。正面看待老年,就會不自主地往積極、成長、健康的老年路上走。 ◎心之所安,就是家。 ◎後青春的優雅:有老伴或老友,也享受一個人的獨處時光。 ◎年紀愈長,愈重要的是健康、活力和滿足。 ◎安靜下來,耐心地聽,想說的人,慢慢地說。 ◎幽默感用對了,有助於提升醫病之間的默契和理解。 ◎未來也許很長,會有失智症等慢性病上身,這不是我們能預料或決定的。我們能做的就是扎扎實實,快快樂樂地過好每一天。 本書特色 ◎劉秀枝醫師不但是失智症權威,更是「退而不休」的最佳代言人! ◎在專業上,她繼續參加醫學研討會、維持教學、持續撰寫大眾醫學知識專欄。 ◎在日常中,她從事自己喜愛的活動,不斷學習,她不但做自己,而且是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步調,優雅生活。 ◎王署君(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主任、國立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中心主任):對於想要了解失智症新知,希望能對退休做好準備的人,希望更知道如何照顧失智家屬的人,想知道看病哲學,找到有緣的醫師的人,還有想從劉主任身上學習人生智慧的人,我都極力推薦這本書! ◎林靜芸(台灣第一位女外科醫師、整形醫療權威、《不老的幸福》作者):劉醫師長期研究失智,在抗老化的領域,無論學理、新知都站在領先位置,更重要的是,她自己身體力行健康的生活方式。相信讀者在閱讀後,必然與我一樣,有獲得如何面對老化的「武林秘笈」的喜悅! ◎吳佳璇(執業二十三年的精神科醫師、作家及失智症患者家屬):《把時間留給自己》除了是實用、好讀的熟齡醫療與生活指南,更是人生智慧的結晶。「接納變化,保持學習,多活多動,享受當下」 是劉醫師送給後輩的十六字箴言,我謹記在心。

特價231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頁數1/3
移至第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