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貨幣之王:從矽谷到華爾街,虛擬貨幣如何顛覆金融秩序》 <<獲得《財星》雜誌員工選為年度最佳書籍>> 佳評如潮:「淺顯易懂」、「引人入勝」、「娛樂性十足」! ********** 有人說,加密貨幣是金融的未來,也有人說,它是規模空前的龐氏騙局。 虛擬貨幣持續改變金融運作方式,但它影響所及不只經濟層面, 甚至可能重劃全球的政治版圖。它的力量是怎麼拓展到這個程度的? 2008年末,化名「中本聰」的神祕人士發表一份長達九頁的白皮書,提出「比特幣」構想。 2012年夏天,布萊恩・阿姆斯壯創立美國第一家加密貨幣交易所Coinbase,旨在提供大眾方便買賣比特幣的管道。 2013年,「區塊鏈2.0」問世,那是當時年僅十九歲的布特林構想出來的,名為「以太坊」; 此後幾年間,虛擬貨幣歷經了質疑、看衰、新幣與屎幣群起、價格暴跌、長期低迷、回血暴漲…… 2017年,人稱「CZ」的趙長鵬募資創立加密貨幣交易所「幣安」,用與Coinbase全然不同的營運策略,發展為Coinbase的勁敵; 2021年10月,比特幣價格創下歷史新高,突破67000美元; 2021年11月底,加密貨幣交易所「幣安」創辦人趙長鵬以900億美元身價,空降華人首富; 2021年12月,比特幣價格從高點回落達30%,唱衰聲再起,有人說它抵抗不了通膨,更有人預測它可能不久後會消失…… 加密貨幣不只對金融秩序的影響將愈來愈大,亦逐漸深入我們的日常生活,即使不買賣、不使用數位貨幣,了解它們的運作亦將成為現代人的必修課。 隨著越來越多人使用與投資比特幣,推升了加密貨幣價格創下一波波新高。本書介紹美國第一家、也是如今美國最大的加密貨幣交易所Coinbase的創業緣起,看它在創業後如何逐一克服來自幣圈內外,包括民眾使用門檻、幣圈理念分歧、不法份子濫用、執法單位管制,乃至傳統金融人士排斥等種種挑戰,終於打造出廣大群眾接受與使用的虛擬貨幣投資平台。 傑夫.約翰.羅伯茲是專門報導加密貨幣、區塊鏈技術與駭客等主題的記者,他敏銳地觀察虛擬貨幣的世界,以及新創企業試圖顛覆華爾街時所發生的種種,並清楚說明了加密貨幣技術,把那些解說巧妙地融入一個神奇世界中。這本書帶我們進入精彩的各種加密貨幣與多家虛擬貨幣交易所爭霸戰,藉由描述全球各地參與這場好戲的主角,追溯加密貨幣的興起、衰落與重生。 ▎《暗池:人工智慧如何顛覆股市生態》 <<台股「逐筆交易」正式上路,你不能不知的他山之石>> 了解現今股市樣貌與運作內情,不容錯過的翔實紀錄, 讀者與紐約時報同聲讚道,寫得遠比麥可・路易士更出色! ********** 股市閃電崩跌,卻沒有人知道為什麼!? 因為整個市場,如今已是個「大暗池」! ►人類主掌的股市,暗藏什麼難以察覺的弊端? ►交易大廳與證券交易員如何被電腦掃入歷史? 行內人士討價還價完成交易後,才把價格公開讓大眾知道。 專業經紀人利用內線消息,搶在客戶委託單前交易。 交易員在桌前忙亂地聽取電話裡的股價,或在交易廳群起朝專業經紀人狂喊委託單。 交易現場所有人手忙腳亂地抄寫數字,交易過後產生數量驚人的文件和垃圾。 資料錯誤百出或過於老舊,有時甚至只是毫無用處的雜訊…… 程式設計天才約書亞・列文痛恨華爾街的積習——內線消息、特殊買賣、有關係就沒關係、落伍而欠缺效率。遵奉「資訊想要自由」的他看著眼前的股市,已經預見一個所有資訊透過微處理機順暢流動的市場:委買與委賣單的報價公開透明,買賣雙方能輕易用電腦查價交易,交易價格變低、買賣效率提升,一般民眾不再被掌握所有資訊的無良行內人士宰割。 ►電子交易取代人工交易,產生什麼新的不公? ►由電腦程式自行判斷、行動,股市有何風險? 列文起初隱身新興交易商幕後,為他們建立電子交易工具,多年後自己建立電腦化交易所「孤島」,逐步逼使那斯達克等傳統法人居於下風,並成長為全球性的電子股票交易市場。然而這過程中,他想導正的市場也變了樣…… 電子交易取代人工交易無意間創造了能力更強大、更無形、更肆無忌憚的新中間人——高頻率交易者,他們鑽交易系統與法規的漏洞、彼此角力,有的把自家主機搬到主要交易所機器的隔壁,以便搶得先機;有的雖賺微小價差,但一天執行幾百萬筆交易,買進隨即賣出徒增股市動盪;有的讓合作對象為他們量身製作特殊委託單,讓他們賺取手續費。有的設計搜獵演算法,探查法人大單以判斷趨勢;還有些人工智慧機器人程式能夠思考、自行演變,似乎逐漸脫離人類的控制。加上股市電子化後交易量爆炸性成長,諸多因素使整個交易系統能在極短時間風雲變色……
▎《傳染力法則:網紅、股災到疾病,趨勢如何崛起與消長》 <<《數學教你不犯錯》作者喬丹・艾倫伯格惺惺相惜推薦>> 最符合現今時局需求的著作,讀者異口同聲:「好看到讓你想『傳』給別人」! ********** 一種致命病毒蟄伏多年,於人群中突然其來地爆發。一場政治運動迅雷不急掩耳地展開,隨後快速銷聲匿跡。金融體系網絡中藏著「超級傳播者」,致使乍見小小的危機擴及為全球市場崩盤。一個想法如野火燎原般傳播開來,自此改變世界的樣貌…… 說到「傳染力」,我們往往聯想到疾病傳播,然而本書並非探討疾病擴散的生物學,而毋寧更是一本談趨勢變化軌跡的著作。作者亞當・庫查司基從事流行病學研究,但他的學術專業並非生物學相關,而是數學,因此他參與研究時扮演的角色,是從統計、模型、演算法、因果論乃至大數據等角度著手,探究疾病於何時發源於何處、散播開來的熱點又是什麼(哪個人或事件、地點),從而預測事態的後續發展,並且建議妥適的因應之道。 此外,由於流行病學探究傳染力所得的成果,已廣泛應用至諸多領域,因此本書內容雖以疾病傳播起頭,以疫情控制做結,然而書中頭尾之間的篇幅,則切入相當廣泛的領域,像是: ►金融界普遍相信分散投資能降低風險,然而已有多項研究發現,隨著「金融傳染途徑」形成,分散投資可能會破壞大型金融網絡的穩定性。 ►從健康、生活風格,一路到政治觀點等,我們與熟人往往具備共同特徵,科學家如何釐清這是基於同質性或共有環境?還是社會傳染所致? ►從疾病流行到恐怖主義與暴力犯罪,科學家發展出預測模型,除了能協助機構擬定防治對策並妥善分配資源,亦可說服民眾配合甚至協力。 ►網際網路創造了新形態的互動,本書探究網紅崛起、情緒感染與輿情操縱等現象,也探討網路如何成為我們研究事物傳播方式的新方法。 ►惡意軟體鑽漏洞潛入私人電腦、駭客藉電腦系統控制科技設備,乃至程式碼共享難溯源等情形,一旦出現「疫情」可能會怎麼樣發展? ……舉凡網紅現象、政治風向、創新傳播、金融趨勢、罪案偵察,乃至暴力事件等等,作者皆以引人入勝的故事解讀各類型「擴散現象」從出現、發展到消亡的種種線索。 ***** 現今的世界比以往更加環環相扣,許多現象牽一髮動全身, 「傳染力法則」能夠解釋這些具備傳播特質的事物之更迭, 想要解讀眾多現象與趨勢,擬出因應之道,你不能不知道! ▎《商業大騙局:風險專家解密驚天詐欺案手法與犯罪溫床》 《黑天鵝效應》作者塔雷伯、《全球化矛盾》作者羅德里克、 《玩別人的錢》作者約翰.凱、《全球化矛盾》作者丹尼‧羅德里克等, 頂尖行家口碑相挺! ********** 假鈔、假金礦,甚至假國家。藏在行李箱裡的幼童、五鬼搬運的沙拉油……,儘管詐取錢財的騙徒往往使用各種複雜的障眼法,但犯罪模式大多建立在很簡單的基礎上。 ***** 現代經濟能夠蓬勃發展是建立在分工之上,而隨著商業體系越來越龐雜,現代社會也越來越傾向於「信任的分工」。然而儘管工作層層分化出去的過程中,催生了相應的控管制度,但由於我們不可能查核所有自己沒有親自經手的作業,因此制度中仍有許多可以「上下其手」之處——甚至可以說,企業經營上衍生了多少控管制度,也就蘊藏了多少心懷不軌之人可以「趁虛而入」的地方。 本書蒐羅了從古至今、相當豐富的詐騙實例(美國經濟學家布萊德佛‧德隆誇讚說,能跟這本書相提並論的,他只想得到亞當•斯密的金融經典《金錢遊戲》),書中金融管控專家丹・戴維斯藉由這些知名詐騙案,帶大家了解商業騙局的幾大特色,同時解釋它們為何、以及會在什麼地方「露出馬腳」,乃至失控崩盤。 看熱鬧的話,可以把本書當作一本【刺激的犯罪實錄】,享受當中令人驚詫、搖頭、甚至噴飯的詐騙情節,從騙徒們的招供甚至他們寫的暢銷書,一窺貪婪到極致時人可以為自己的惡行想到什麼樣的託詞。但若是要看門道,它毋寧是一部【角度另類的商業史】。 作者以各詐騙案根柢的架構與性質去分類,分章探討,一邊介紹這些知名詐欺案的內情,一邊帶讀者一一檢視現代世界賴以建立的信任機制,以及騙徒如何濫用它們。因此這本書也可以是一本【詐欺犯罪(防制)教材】,而如果你是管理甚至經營階層,作者闡述的各學派經營理論的重點與演化,絕對能幫助你身處甚至著手建構體制時,有更獨到而明晰的角度。 ◎這本書很適合以下讀者: ○對商業史與經濟史感興趣,或者業務與課業與此相關的人 ○企業經營者或者管理人員,尤其業務與「防弊」有關的人 ○投身股票市場,希望對於企業運作方式有更清楚了解的人 ○對商場奇聞軼事好奇,希望兼顧閱讀趣味與學習新知的人 ○任職公家機關,業務與「防弊」密切相關的人 ○工作內容或課業與金融知識相關的人 ○工作內容或課業與稅務知識相關的人 ○工作內容或課業與保險知識相關的人 ○工作內容或課業與會計知識相關的人
▎《CIA洗腦計畫:解密美國史上最暗黑的心智操控實驗》 <<亞馬遜書店選書,《軍事科技幻想工程》作者魏因貝格推薦>> 他們是時代的產物、歷史的工具, 這段集體偏執的歷史,能帶給我們什麼樣的教訓? **********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蘇兩大陣營長期緊張對峙,中情局(CIA)深信:共產陣營已發展出操控心智的洗腦技術,美國再不急起直追,國家安全將岌岌可危。這股急迫感催生了史上最大規模、最惡名昭彰的心智操控實驗:MK-ULTRA。 MK-ULTRA主事者希德尼・高利伯對外給人友好親和、重視性靈追求的印象,然而在愛國主義作用下,他與同事及合作對象一再越過道德底線,進行許多難以想像、慘絕人寰的恐怖實驗,許多甚至波及無辜民眾…… ***** 高利伯由於先天跛腳,無緣參與前線戰事為國效力,對此他長抱遺憾,因此在進入CIA之後,他無所不用其極地探索國家交付給他的任務——找出「洗腦」的技術。在平日裡,他是溫文儒雅、樂善好施,追求性靈發展的好丈夫、好父親。然而在工作上,他卻是局裡的「毒藥頭子」。隨著官階愈來愈大,他主持了規模龐大、最高機密的「MK-ULTRA心智控制計畫」,該計畫在全球三大洲皆設有祕密黑牢,指導視人命如草芥的殘酷實驗。高利伯亦製作各種能殺人或傷人於無形的藥劑,試圖毒殺卡斯楚和另一些外國領袖;有許多年,世界各地中情局探員的諜報工具多半出自他手;他還雇妓女把嫖客引至中情局特設妓院「安全屋」,對他們祕密測試心智控制藥物。 為了掩人耳目,MK-ULTRA設立眾多基金會「洗白」資金,資助許多研究單位與醫療院所,鑽研他們想了解的事物,最為知名的是LSD的運用。許多病人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成了實驗對象,不少人由於被施以過大劑量的迷幻藥,自此失能,一生都遭葬送。MK-ULTRA計畫甚至拿自己人下手,在宴會中對同事下藥。最為知名的當屬「法蘭克.奧爾森」一案。奧爾森博士在加入CIA,親眼目睹慘無人道的刑訊與實驗手法後,極為不安與自責,又在一次同事聚會中被下藥而變得更加抑鬱、情緒不穩,眼看他行將辭職、恐有洩密之虞,卻在某名同事陪同行將就醫之前,「墜樓或跳樓」身亡。 多年後,由於水門案醜聞引發眾怒,要求政府公開透明的呼聲勢不可擋,新上任的中情局局長施萊辛格決定徹查中情局的不法情事。才五十四歲便退休,正與妻子周遊他國享受生活的高利伯,因而被電召回國——參議院要他回國答覆一些問題。可以想見,有人打算向他究責,他做的事恐怕將公諸於世…… ***** 《CIA洗腦計畫》呈現了人在重大環境危機(國際情勢)與更高使命(愛國主義)的驅使下,行事上如何迥異於正常,思考上又如何自圓其說——換個角度看,被洗腦得最成功的,或許是高利伯自己,以及支持與執行MK-ULTRA眾多計畫不遺餘力且不疑有他的政府官員吧!本書作者史蒂芬・金瑟曾為《紐約時報》駐多國分社的主任,全書調查嚴謹,結構蘊含巧思,內容張力十足,是一部讀來令人欲罷不能的現代啟示錄。 ▎《輿情操縱:用數據操控心智的鼻祖「析模公司」運作大揭密》 《金融時報》和麥肯錫年度最佳商業圖書入圍 《時代雜誌》2020年秋季最期待著作 《歐普拉雜誌》2020年秋季最佳圖書 美國國家圖書獎「非虛構類」入圍 ********** 這家企業自詡是約翰・甘迺迪贏得總統大選的幕後操盤手! 早在冷戰時期,它便開啟先河研發電腦程式模擬人類思考, 用來預測乃至操控人們的行為與思考,深遠影響延續至今。 從劍橋分析公司到俄羅斯網軍工廠「網路研究機構」, 從Facebook、Amazon到Google,都是它的徒子徒孫! 想了解當今「數位操控戰」,你不能不知道它的歷史! 析模公司成立於冷戰期間,遠在Facebook、Google和劍橋分析公司誕生之前,它便從事資料探勘、鎖定選民、左右政情,乃至操縱大眾。本書作者吉兒‧萊波爾偶然間在麻省理工學院的檔案庫中發現此公司文件,於是著手挖掘這段遭人遺忘的歷史——而它,也是當今矽谷的操控術和傲慢背後,沉眠已久的神祕源頭。 1959年,美國一群頂尖的社會科學家創立了析模公司,發明了一套用於預測和操縱種種人類行為的電腦程式,稱為「仿人機」。他們相信,「仿人機」不只能推銷日常用品,還有其他大用:它可以打贏選戰,可以壓制政治反抗運動,可以擊敗共產主義;可以摸透人心,贏得越戰;可以預測種族暴動,甚至瘟疫──可以說,他們的初衷是善意的。隨著業務逐步拓展,析模公司的客戶除了《紐約時報》等數十家民間大型廠商,就連要競選美國總統的約翰‧甘迺迪和美國國防部等,都赫然在列,其經營據點也因而遍及紐約、華盛頓、劍橋,甚至遠到越南的西貢。 從多屆美國總統大選、越戰,到詹森政府不幸誤判種族暴動等,析模無役不與。然而,由於當時的數據收集能力與資訊科技遠不及今日,加以後來析模發生各種不當管理情事,包括向媒體洩漏情資、未能繳交業務報告,乃至因引起民眾疑慮而面臨抗議,甚至遭指控犯下戰爭罪,最終該公司於1970年宣告破產,相關史料且因機緣湊巧幾乎銷聲匿跡…… 析模公司的科學家相信,「仿人機」乃是「社會科學界的原子彈」,但他們沒預料到,這項發明會像深埋已久的未爆彈,於數十年後的今日引爆——時至21世紀初,企業收集數據、建立行為模型、操弄訊息傳布——甚至左右各國政情。省思這些現象時,析模公司的歷史與當年的爭議,將是重要的借鏡。
▎《加密貨幣之王:從矽谷到華爾街,虛擬貨幣如何顛覆金融秩序》 <<獲得《財星》雜誌員工選為年度最佳書籍>> 佳評如潮:「淺顯易懂」、「引人入勝」、「娛樂性十足」! ********** 有人說,加密貨幣是金融的未來,也有人說,它是規模空前的龐氏騙局。 虛擬貨幣持續改變金融運作方式,但它影響所及不只經濟層面, 甚至可能重劃全球的政治版圖。它的力量是怎麼拓展到這個程度的? 2008年末,化名「中本聰」的神祕人士發表一份長達九頁的白皮書,提出「比特幣」構想。 2012年夏天,布萊恩・阿姆斯壯創立美國第一家加密貨幣交易所Coinbase,旨在提供大眾方便買賣比特幣的管道。 2013年,「區塊鏈2.0」問世,那是當時年僅十九歲的布特林構想出來的,名為「以太坊」; 此後幾年間,虛擬貨幣歷經了質疑、看衰、新幣與屎幣群起、價格暴跌、長期低迷、回血暴漲…… 2017年,人稱「CZ」的趙長鵬募資創立加密貨幣交易所「幣安」,用與Coinbase全然不同的營運策略,發展為Coinbase的勁敵; 2021年10月,比特幣價格創下歷史新高,突破67000美元; 2021年11月底,加密貨幣交易所「幣安」創辦人趙長鵬以900億美元身價,空降華人首富; 2021年12月,比特幣價格從高點回落達30%,唱衰聲再起,有人說它抵抗不了通膨,更有人預測它可能不久後會消失…… 加密貨幣不只對金融秩序的影響將愈來愈大,亦逐漸深入我們的日常生活,即使不買賣、不使用數位貨幣,了解它們的運作亦將成為現代人的必修課。 隨著越來越多人使用與投資比特幣,推升了加密貨幣價格創下一波波新高。本書介紹美國第一家、也是如今美國最大的加密貨幣交易所Coinbase的創業緣起,看它在創業後如何逐一克服來自幣圈內外,包括民眾使用門檻、幣圈理念分歧、不法份子濫用、執法單位管制,乃至傳統金融人士排斥等種種挑戰,終於打造出廣大群眾接受與使用的虛擬貨幣投資平台。 傑夫.約翰.羅伯茲是專門報導加密貨幣、區塊鏈技術與駭客等主題的記者,他敏銳地觀察虛擬貨幣的世界,以及新創企業試圖顛覆華爾街時所發生的種種,並清楚說明了加密貨幣技術,把那些解說巧妙地融入一個神奇世界中。這本書帶我們進入精彩的各種加密貨幣與多家虛擬貨幣交易所爭霸戰,藉由描述全球各地參與這場好戲的主角,追溯加密貨幣的興起、衰落與重生。 ▎《恐怖矽谷:回憶錄》 <<直言不諱的矽谷超現實職涯內幕,公認界定新數位經濟的經典著述>> 亞馬遜書店選書/《紐約時報》年度10部最佳書籍之一/《華盛頓郵報》選書/ 《洛杉磯時報》選書/《波士頓環球報》選書/NPR選書/美國獨立書商協會選書 ********** 隨著網路深入眾人的生活、資訊科技主導世界的發展, 一批批新創科技企業強勢崛起,他們暢言創新與顛覆, 這群「獨角獸」敢要、敢拿,動輒獲得天文數字般的資金挹注, 使得匯集之地矽谷,如今成了媲美華爾街的財富與權力中心。 新創科技產業總自詡「要讓世界變得更美好」,但實情究竟如何? ***** 二十五歲左右,安娜•維納原本從事被視為步入夕陽的出版業,儘管她曾因文化使命而樂在其中,但爾後隨著工作內容漸無成長空間、薪資水平停滯不前,她亟思改變。這時,她注意到了遙遠的那一頭,洋溢著一片樂觀的新創科技業。幾經思考,她決定擁抱新數位經濟的前景,於是她辭去了出版工作,在矽谷一家大數據新創企業中謀得職務,自此從紐約遷居矽谷所在的舊金山。 維納來到矽谷時,適逢一場巨大的文化變革。科技業正迅速轉變成一個媲美華爾街、甚至猶有過之的財富與權力中心。在這裡,她獲得了想都沒想過的高薪,然而她也觀察到,這個新世界充斥著太多始料未及的矛盾: ►這裡鼓勵自由與創意,結果面試時的提問裝腔作勢猶如整人遊戲,但實際上考核效果不彰: ►新創企業動輒獲得上億美元創投資金,而二、三十幾歲的創辦人花起這些錢,也毫不手軟; ►這裡不斷設法吸引人們在網路上活動,蒐集他們的資料供客戶運用,又拚命與監控活動切割; ►這裡提供遠高於其他產業的薪資,甚至薪水任你開,實際上仍存在嚴重的同工不同酬問題; ►公司就算給了認股權,但住在美國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裡,非技術職務者攢的錢未必足夠執行權利; ►這裡讓員工遠距工作、彈性工時,但又認為「追求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太軟弱、員工應戮力從公; ►在這裡,對外匿名裝成男性不只比較安全、比較有權威,做起事來也方便並順利得多…… 維納發現,在公司的滑雪度假、辦公室酒吧、稱兄道弟的同志情誼、同舟共濟的革命情感等種種令人欣羨的表象下,一個膨脹過頭、為了致富不惜犧牲理想的矽谷正逐漸成形。這個世界充滿了超現實的奢華、可疑的成功假象,眾多無其他產業經驗的年輕創業者野心勃勃地想著擴張稱霸、追求名利,以及無止境的「進步」。 《恐怖矽谷》揉合了維納的個人經歷與過往年代的寫照,藉由談及作者個人身處矽谷的抱負、矛盾,以及幻滅經歷,巧妙呈現新創科技業在政治角力急速增溫的時代中的樣貌,以及它們的墮落與盲點(從以救世主自居,變成危害民主的禍害)。《恐怖矽谷》是一部犀利又深刻的警世故事,對新創科技產業與它帶起的文化風潮,提出發人深省的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