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布克獎得主作品☾ 失眠苦主版《愛麗絲夢遊仙境》☾ 輕巧且愉悅的的閱讀,如同永恆的寓言感,令人回味無窮—《衛報》☾ 穿越失眠的噩夢,進入一處奇妙的無眠之境—《每日郵報》「什麼時候睡眠成了一種信仰?」當我不睡覺的時候,我是根本沒睡。那些日子裡我並不全然是個不好的睡眠者,我是個不眠者。我同時也是個不好的睡眠者,但睡得不好的夜晚都算是美好的夜晚,因為至少有睡。午夜、凌晨兩點、三點、四點、甚至五點,沒有差別不管數了幾隻羊、燃起精油或助眠音樂,努力告訴自己不要在意進入夢鄉的意欲依舊全無而睡不著的夜晚是最長,最大,最像洞穴般深遠的事⋯⋯作家|李豪作家、演員|鄧九雲——專文推薦作家|許菁芳心理作家|海苔熊音樂創作人|鄭宜農心理學播客、懷哲的Podcast|懷哲作家、演員|莫子儀——同感推薦「獻給那些不相信自己的病會好的人。」——心理作家|海苔熊「沒有失眠的我們,讀完此書也能親身體會失眠者的恐懼。」——心理學播客|懷哲「她在失眠的這一年,找不到任何解藥,卻身體力行了一場創意書寫的行為藝術。」——作家、演員|鄧九雲「夜晚無夢,潛意識的暗流洶湧而出。浮沉之間,靈感閃爍如光。失去睡眠,獲得觀點,從自我的反面建構出華麗而細膩的世界。」——作家|許菁芳「在她富饒詩意的筆法下,這些因為大腦皮層疲勞堆積而顯得紊亂跳躍的念頭,卻宛如現實與夢囈交織,譜出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哲思靈光。」——作家|李豪關於失眠,你是否做過這些嘗試?✘在正式進入睡眠前,提早一小時上床醞釀睡意✘戒掉咖啡因和糖✘正念減壓✘找諮商師或是治療睡眠診所就診✘針灸、或是各種預算能夠負擔的民俗療法✘身心靈諮商溝通✘✘✘✘✘✘✘⋯⋯ 但是這一切的努力,一點用都沒有。無形的黑暗和思緒迷霧,在每個睡不著的夜晚裡,不斷蔓延;而無法入眠的恐懼和焦慮,助長了失眠,彷彿老虎在場。2016年,薩曼莎.哈維從即使處在壓力之下都能安然入睡的「睡眠無憂者」,成了——難以入睡(擁有二到三小時睡眠)到完全沒睡的「無眠者」生活。「我必須繼續做自己的考古學家,四處探尋,看看我是否能夠挖掘到問題並找出解決方案——但事實上,我害怕我自己,不是害怕會找到什麼,而是害怕一無所獲。」哈維去找了諮商師,想了解潛意識中是否隱藏了什麼不安—如影隨行的死亡恐懼、15年前受創的陰影,還是只是,即將進入更年期的天賜之禮……。在這一年,哈維想盡辦法安撫自己的清醒,尋找幾乎不存在的睡眠,並且無所不用其極:藥物、運動、療法、放鬆技巧、飲食調整、改變生活上的安排,但,沒有任何幫助。 於是她寫作。寫下無眠夜裡的混亂思緒:表哥的死亡、信仰與科學的哲學思辨、對脫歐的憤怒……即使寫出來的東西看似雜亂無章,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她開始在寫出的文字裡看見自己……#關於失眠「對我來說,現在,出現了一道謎題。那麼,是什麼助長了失眠——恐懼還是焦慮?焦慮,每個人都這麼說。我的催眠治療師說是焦慮,你躺在床上很安全,但心臟卻急速跳動,彷彿老虎在場。你必須學會根本沒有老虎。」#關於不安「心之所以會驕傲是由於無形的不安。」#關於時間「時間,不是生命,是我們的生活。時間,不是生命,是一種耗盡。時間將死亡推到我們可見之處,然後供予自身有限的保護。時間是恐懼和絕望的溫床。」#關於信仰和科學「宗教是神的信仰,科學是理性的信仰。我愈看這兩者,它們之間的差異就愈小。科學的信徒愈是將理性作為萬物的仲裁者,理性就愈像是被崇拜的神。理性是一種只證明自己的東西,如果你用理性來找出什麼是正確的,你會發現唯一正確的事是能夠藉由理性達成的事。這樣的事物我們稱之為「合理的」。」#關於寫作「寫作就是在作夢,並不是所有的夢都能夠得到解釋,而且,並非所有的解釋都會是正確的。而且,並非所有的解釋都會是有趣的。而且,夢就是事情本身。」#關於再次入眠「妳需要相信自己可以再次入睡。」薩曼莎.哈維以混雜著寫實描述和非寫實小說體,創造出如夢似幻的詩意,任著意識跨越在清醒、焦慮和無聊之間,在天亮的幾個小時前—去經歷、去淘洗、去思考、去創作。如同一場失眠者的夢遊奇境。而深刻的失眠書寫所描述的痛苦、不安、憤怒、疲憊、恐懼和絕望,也在漫遊間得到自由。進入無眠之穴不論可否歸因,那也許是宇宙多給你的重整之時,為自己梳理。 致那些晚上醒著的人:這就是治療失眠的方法:沒有什麼事是恆長不變的。一切都會過去,這個也是。有一天,當你受夠了它,它會失去立足點並且消逝,你將每晚入睡,不記得自己曾經覺得這是如何不可能。
二十五年小兒神經外科執業經驗 二十三堂生命故事, 面對各種生離死別、各種救回與放手, 孩童生死、家屬情緒、醫病關係、法律問題, 在這段過程中,我們也會痊癒,得到繼續前進的勇氣。 我知道自己並不能完全體會失去孩子的痛苦, 但我每晚都認真的祈禱著永遠不需要體會。 十二歲的小女孩,上一分鐘還跟家人開心地看著《哈利波特》,下一秒就突然因為腦溢血昏迷,被送到急診室。 同樣都因受到槍傷前來急救,一個三十歲的男子,成了啞巴,再也無法用言語與社會互動; 一個三歲小男孩,則是安全救回。兩人的腦部子彈的路逕相差不算遠,結果卻是天差地遠。 專業審定: 張雅婷│臺安醫院小兒過敏免疫科主治醫師 本書為作者回顧二十五年來小兒神經外科醫生生涯所寫下的想法。各章節以不同時期遇到的病例為主題,講述之中所經歷的各種挑戰、心境,像是對於醫生責任感的反思,該如何作為,或是短暫的猶豫,可能就此決定生命的走向;面對病患家屬的情緒,遭遇網路霸凌、法律問題;在死亡面前接受自己的無力、承認悲傷,然後好好照顧下一位病人等。作者站在第一線面對生死,且對象為年幼的孩子、甚至是胎中的嬰兒,更讓他認清生命的脆弱,同時學習與所有好或壞的可能性共存。 書中延伸醫療現場的感悟連結自身,不斷思考作為兒子、父親與生命的意義。父親是他人生中重要的角色,也因為父親的心願和時間的推移,半推半就成為醫生;直到父親罹患肌萎縮側索硬化症,兩人在最後的相處中,作者終於停止長期的自我懷疑,明白當醫生是自己而非父親的決定。另外,同樣身為父親的角色,更能理解、體會家長的處境,揣想什麼治療方法是對病患與其家屬最好的選擇;關心病患,甚至持續追蹤他們長大後的情況。 作者並未強調奇蹟,或誇耀精湛的醫術(畢竟小兒神經外科的手術風險相當高),而是聚焦在從各個案例中吸取的經驗、教訓,描述。隨著每一次的際遇,塑造自己成為什麼樣的醫生,以及對於人生觀的影響。閱讀的過程,就像在觀看一部發人省思的醫病關係電視劇,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獲得啟發、喜悅,與希望。 本書特色 作者專精且致力於小兒神經領域,為提供該領域醫生們更多元的研究資源,與夥伴共同創辦兒童手術成效中心(Surgical Outcomes Center for Kids,SOCKs),該機構的主要目的為: 1. 評估手術、以病患為導向的成效,給予未來相關臨床決策建議。 2. 確保能夠改善病患整體健康的卓越標準與最佳治療。 3. 實施品質改善計畫,創造醫療制度得以有效運用資源的機會。 SOCKs網站:www.vumc.org/socks/home 各界好評 無比生動……他的書透過一連串令人毛骨悚然的手術室小插曲展開,解釋他經手的工作,同時也喚起他心靈之中的緊張……以一名完成醫生工作後的凡人角度來講述故事,或許就是他書中帶給人們的關鍵洞察。——《紐約客》(The New Yorker) 一本深刻與感人地描述小兒神經外科醫師強烈的喜悅與悲傷的書。——頂尖神經外科醫師、《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亨利.馬許(Henry Marsh) 本書講述了那些被打破和重組的生命故事。書中的外科手術令人目不暇給,但作者能夠如此精湛地寫作以及操作,提供了另一種層次的驚嘆。這是一本令人驚奇並深深感動的書。——《倖存之家》作者安.派契特。 「讀來令人屏息……很難找到比此書優秀的醫學回憶錄了!」——《出版者週刊》(Publisher Weekly) 「作為一名外科醫生,傑.威倫斯長久以來用他的雙手治療病人。這本引人入勝且富有啟發性的書向我們展示了,負責如此神聖且驚人的任務,即對兒童的大腦進行手術,在這樣的生活和工作中,心是多麼重要。威倫斯的旅程故事既是深思熟慮的,也充滿探索,給予我們希望去相信,即使在最黑暗的時刻,也能出現光明。」——喬恩‧馬查姆(Jon Meacham),《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史學家,美國總統拜登的文膽。 閱讀此書,就像是在觀賞一部你最愛的醫療電視劇,每集都充斥著低沉的手術場景與深具意義的沉思。承擔著親身經歷人生某些別具意義場景的任務,作者寫就了一本無比優異的回憶之書。——瑪莉.勞拉.菲爾波特(Mary Laura Philpott),《Bomb Shelter: Love, Time, and Other Explosives》作者
美國科學促進協會 年度最佳科學著作獎決選書 探索頻道、《紐約時報》、《時代雜誌》專業諮詢嗅覺心理學科學專家 可口可樂、全球香水企業蔻蒂集團專業諮詢顧問經典力作 受《感官之旅》作者黛安.艾克曼啟蒙的嗅覺感官與神經科學之作 諾貝爾物理獎萊納.魏斯(Rainer Weiss)TEDxNatick 2019同場演講學者 溫佑君(肯園香氣私塾負責人) 當嗅覺這種感官知覺復甦以後, \ 人們理解世界和自己的眼光都會大大地改變。/ 亞洲芳療專家✐專文推薦 何欣潔Poky(拾心香氣研究室創辦人) 由科學家帶領,走讀氣味在生活中不同維度的時空, \ 試圖拼湊出這個神祕感官可能的樣貌。/ 香氣聞學家✐品味導讀 將氣味喚起記憶的「普魯斯特現象」帶入實驗室, 一本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狂想報告書。 ╭ ╮╭ ╮╭ ╮╭ ╮╭ ╮╭ ╮ 生物 免疫 社會 文化 品牌 未來 演化 基因 學 史 行銷 科技 ╰ ╯╰ ╯╰ ╯╰ ╯╰ ╯╰ ╯ ◌ 健康的免疫系統,好聞的體味 ◌ 氣味成了區分窮人與富人的標誌 ◌ 植入虚構的記憶,可能有助於控制食慾 ◌ 古埃及與羅馬、中世紀歐洲香水簡史 ◌ 你偏好的香水跟你的免疫基因有關 ◌ 對手機呼吸一口氣能檢測出癌症? 「閱讀本書,你不僅能對自己驚人的嗅覺擁有更多感激及認識, 還能瞭解如何透過各種方式利用嗅覺改善及豐富生活。」 ──瑞秋.赫茲博士@2019TEDxNatick 🅥嗅覺和我們的生活品質與健康狀況息息相關 🅥五感中只有嗅覺能與情緒及記憶的大腦連結 🅥57歲以上若嗅覺退化後在五年內死亡率高於其他人4倍 { 避孕藥讓妳的基因選錯人嗎?} ▪基因、體味與性吸引力之間的聯結,除有生物學上的重要性外,同時具有社會意涵,而現代生活卻可能將這一切搞砸。 ▪服用避孕藥的女性會偏愛基因與自己相似的男性的氣味,也就是生物學上較不合適的男性。 ▪不孕症診所的病歷資料顯示,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基因越類似的夫婦,受孕的困難度就越大。 { Netflix影集《First Love初戀》喚醒初戀的味道?} ▪氣味所喚起的記憶常又稱作「普魯斯特式回憶」(Proustian memories),或是「普魯斯特現象」(Proust phenomenon)。 ▪氣味被譽為追尋往事的「最佳線索」 ▪氣味記憶具有強烈的情緒本質,這些記憶總是出其不意地來到 { 確診後喝咖啡就像在喝水?} ▪後疫情時代仍難免COVID-19帶來的後遺症 ▪少了嗅覺,吃薯條就像啃食油膩濃鹹的硬紙板一樣。 ▪失去嗅覺,在醫學上稱為嗅覺缺失症(anosmia,簡稱為嗅盲)。 ▪嗅覺功能障礙發生率驚人的高,且是最常見的老化跡象之一。 { 芳香療法的療癒魔力?} ▪吸入「好聞」氣味的人表示較能忍受疼痛 ▪維也納醫學大學的約翰.萊納已證實,牙醫診所候診患者暴露於薰衣草或柳橙氣味心情明顯改善,焦慮也減輕許多。 ▪香氣的正向療效並不侷限於情緒,還能夠影響生理狀態。 本書特色 一本關於氣味、情緒與記憶的感官之旅 ◌COVID-19帶來的副作用「味覺或嗅覺喪失」 ◌全方位嗅覺實驗與故事總覽:生物學與免疫學、社會學與文化史、品牌行銷到未來科技 ◌作者從心理學、認知神經科學到商業顧問多元跨領域的視角
這是描寫香氣非常到位的作品, 逆風向整個趨勢說NO,勇於把「美學」當成寫作核心 ──獨立芳療講師.許怡蘭Gina 並不止步於「香氣書寫」,而提供了按圖索驥的氣味積木, 每個單元的調香配方甚至可以挑起好勝心。 凡是還保留著天真靈魂的人,在閱讀時會難掩興奮! ◫ 自然書寫╳嗅覺美學╳品香療癒 一本台灣味的植物香氣散文書 ╲2022重版出來╱讀者回饋目錄新修版 2020年台灣群眾募資成功,獨立出版完銷! ┌ ┐ 氣味是一扇門,裡面說的是生活。 邀請你,為香氣停留片刻。 └ ┘ ✐ 寫下台灣氣味記憶的│精油品香書 ✑ 台灣自然香氣書寫新秀│散文中有詩的步調 ✈ 八趟紙上氣味小旅行│拾回嗅覺感知 ✉ 異想香氣配方│氣味資料庫 「將記憶匯聚成香,以天然精油為畫筆,運用調香來記錄生活 ──氣味像是一個時空通道,穿梭在不同場域裡。」 ══════════════ 拾心香研主理人 奧地利芳療feeling品牌總監 IFA英國國際芳療認證芳療師 ══════════════ 香氣為引,帶您走入風景與生命的感受與連結 一瓶香罐子能將你帶到臺北的古城街角嗎? 如何以天然香氣為音符,將走過的風景譜曲成調? 山與海在記憶中是怎樣的氣味呢? 從氣味出發— 開始是根、花、籽、葉、草、樹脂、實木到果實... 然後是夜宿阿里山的木屋, 是冬日蹲在神明廳前的屋簷下看嬸婆洗柳丁, 是幼時灌蟋蟀時趴在地上望著小洞望了許久, 是三合院,是母親給的一條圍巾…… 一篇篇的散文如詩, 有時,有形,有聲音,有色彩,也有氣味。 述說著關於植物,關於香氣, 關於生命裡的諸多風景。 ════════════════════════════ ༄記憶鼻息風景,在香氣路上的聞學家 「對於香氣,我是一個小小引路人,剛好提著燈籠走了一段路, 回頭想把體驗裡的喜愛與發現,略帶興奮地悄悄與你說說。」 ──拾心香研主理人Poky何欣潔 ════════════════════════════ 拾心香研主理人Poky何欣潔,本行是科學,偶然踏入香氣的森林,這本書是她在香氣的路上,將所「聞」,所「學」,與階段性的感受記錄下來。 香氣是條不停變化的道路,只能在過程中持續感知經驗,當個終身「聞學家」,去感受鼻息間的風景,是種生活練習,也是種享受。 她將多年累積的品香經驗,以文學的筆觸,清新溫暖的字句,書寫關於植物香氣的感性與理性。從植物本質展開充滿在地島嶼異想的八趟芬芳旅程,帶讀者重拾日子裡的氣味感知,與天然香氣一起展開氣味閱讀與書寫練習。 拾心香研 成立於2015年夏天,起源自後山花蓮,依著對自然的喜愛出發,專注在天然植物的芬芳,研究精油科學與香氣哲學。用香氣穿針引線,作為生活的靈感,探索氣味在日常中,各種維度交錯的樣態,拾回本質的初心與療癒。
一本和媽媽一起以生死話題書寫的小書 「媽,我們現在開始提早去看哪裡有喜歡的長照中心怎麼樣?」 「像看房子一樣?這麼一想,長照中心也算是我住的房子啦,哈哈哈。」 「如果我失去意識被送到加護病房的話,不要無謂的替我延長生命,這段時間不是看過很多了嗎?心臟停止跳動時,使用心肺復甦術;無法呼吸時,插管連接呼吸器救命。我絕對不要用那些東西!」 「嗯?妳是說不要插管治療?」 不堪日夜照護外婆的媽媽,一場暫時逃離疲憊身心的旅行 七十多歲的媽媽與四十多歲的女兒,一點一點開啟的重要對話 原本一個人也能活得好好的90歲奶奶忽然得了阿茲海默症, 70歲的媽媽與其他六個兄弟姊妹,開始了二十四小時輪流照顧生病奶奶的日子。 作者在看著母親照顧奶奶的過程中,記錄下照顧年邁父母所需要做的心理準備。 透過祖孫、母女三代的真實照護歷程,看見不同世代的母子面對臨終觀念與生死態度, 作者見習了母親如何照顧自己的母親,理解與聆聽母親期望的老後生活, 也預習了自己該如何從容面對終將到來的死亡。 ════════════════════════════════════ 對既熟悉又陌生的家人,你會談論死亡這個重大議題嗎? 這本記述日常的小書,將成為開啟重要對話的禮物 ════════════════════════════════════ 患有失智症 無法自理的外婆 ╳ 正在為自己物色 養老中心的媽媽 ╳ 察覺日常中 缺乏死亡教育的女兒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細碎龐雜的家族議題 ☏ 怎麼讓舅舅阿姨們心甘情願的輪流照護 ☏ 外婆人不肯丟棄的物品堆積如山 ☏ 只能用呼吸器維持的生命要不要繼續 ☏ 失去記憶的人生是什麼 ☏ 老後難道就不能擁有夢想了嗎 ☏ 得到絕症要不要告訴親人 ☏ 媽媽想要怎麼樣的葬禮 ☏ 遺體或器官捐贈後想要葬在哪 我開始好奇 媽媽為外婆準備的最後一份禮物是什麼 起初想送給媽媽一份好的人生結局作為禮物, 所以這本書以「送給媽媽的死亡」為題開始, 但越寫越覺得好像顛倒過來了, 和媽媽聊天的過程中,反而是我收到了禮物。 本書精選摘句 ▢▢▢ 母親好似從外婆的人生盡頭裡,看見生命中活著的日子比起剩下的日子來得更少, 隨著母親談論的話題越深入,為原先看不見的死亡穿上一件件具體的衣服。 ▢▢▢ 媽媽從外婆身上勾勒出人生最後的光景, 而我也在不知不覺中,看著這樣的媽媽描繪自己的晚年。 ▢▢▢ 面對死亡沒有正確答案,但是每個人都有各自的解答。 隨著平時討論對死亡的看法,一點一點的感受到與家人修復關係的幸福。 ▢▢▢ 不論空間或是設計,都帶著「年輕才是正常,而年老不是」的負面訊息, 稍微環顧周遭,就會發現隨處存在這樣的狀況。 ▢▢▢ 有用的東西在生前送給別人的話才是禮物, 媽媽說她已下定決心要趁頭腦還清醒的時候,先將到時可能成為被丟棄的遺物整理好扔掉。 本書特色 ☺《我離開之後》「媽媽離世指南」的務實版 《媽媽離開的時候想穿什麼顏色的衣服?》既務實又平凡, 是成長在亞洲家庭的我們,經常在親友鄰里間能聽聞的故事。 內容寫實鮮活,能帶來共鳴,也能療癒身在其中的親屬。 ☺輕鬆易讀的插畫散文集 這是一本第一人稱的插畫散文集,卻訴說著老後生活與死亡的沉重話題, 舉重若輕的帶領我們鼓起勇氣面對自己與親人(特別是家中長輩)可能到來的離別。 ☺失智、臨終照護、老後生活 Netflix熱播的韓國劇集《我是遺物整理師》,與疫情帶來的死亡氛圍, 讓我們逐漸關注如何面對死亡議題的相關需求。 ☺不只是事件分享更是行動呼籲 作者因這個事件,察覺死亡相關議題的重要與缺乏,投入並開設了全民死亡教育的機構, 並寫下這本書希望成為每個人與自己重要的人討論如何好好死亡的橋樑。
BTS防彈少年團世界唯一的強力後援軍─A.R.M.Y 韓國三家網路購書平台熱烈好評 ☆ Yes24 9.8/10、Aladin 9/10、Kyobo 9.8/10 ☆ 在這個所有人都只朝向某處大聲疾呼自己想說的話的世代, 如今已變質又令人感到厭惡的「溝通」, 其中重要的價值正透過BTS具深度的音樂與美麗的表演,走向新的意義。 ▁▁▁ ✓ 韓國流行音樂與KPOP史 ✓ 美國流行樂與偶像男孩團體發展史 ✓ 美國主流音樂獎項性質分析 ✓ BTS防彈少年團登陸美國主流音樂圈觀察報告 ✓ 為什麼韓國國內不了解BTS有多紅 ✓ 剛出道的BTS防彈少年團嘻哈定位的挫折史 ✓ A.R.M.Y如何把BTS送到全世界 ✓ 詳細深讀BTS出道至2018年專輯詞曲評價 ✓ 精心匯整附上專輯官網QR code隨讀隨聽 ▔▔▔ ♬ 🎼 ♪ 回顧防彈八週年,回顧成為A.R.M.Y的入坑曲 ╲ 從學校三部曲、花樣年華、WINGS到LOVE YOURSELF ╱ ♡A.R.M.Y真摯盛讚 ╲ 這本書是我看過最真誠的介紹BTS音樂的書籍 ╱ 防彈少年團的音樂,不嘗試裝飾想要表達的內容;也不想要以此趕上潮流來獲得流行。因此也很難說他們是依循了什麼樣的「爆紅公式」而有此成就。他們不特別追求什麼。他們只是以自己獨特的配方,創造了獨特的世界。 ╲ 第一本以「音樂」為主體的BTS防彈少年團深入分析 ╱ ⋯ BTS是音樂家,他們最大的魅力和成功的秘訣不在於別的,而是音樂和表演本身, 但卻尚未有人針對他們的音樂進行深入、真摯的講述, 由於音樂分析既困難又抽象,加上普遍都認為偶像音樂不需要那麼真摯的鑑賞。 ⋯ 關於BTS從2017年起橫掃亞洲、歐美無數獎項的的商業成就 以及經紀公司Big Hit(HYBE)的行銷經營和管理方法,網路文章、書籍已細數許多 但在這之中,同樣重要的,是走在商業與藝術間七名少年對於音樂、表演的堅持和理解 「阻擋像子彈一樣的批評與時代偏見的音樂團體」是這群少年成立之始的宣示 也是在從發跡到現今,他們一本堅持的初心 △ 這本書將透過聆聽他們的音樂尋找答案,並縱觀流行音樂的過去和現在 這本書將透過聆聽他們的音樂尋找答案,但光聽不能解決問題,如果不縱觀流行音樂的過去和現在,了解其中差異;不單只是K-pop,在世界流行音樂的潮流中,如果不更立體的觀察他們音樂所具備的價值,不管用什麼方式回答「為什麼」,都無法輕易使人信服,因此我將著重在這部分。 ☊ 希望閱讀這本書的各位,可以拿出心愛的音響或是耳機, 隨著我準備的文字一同閱讀,再次品味BTS的音樂,回顧他們的發展之路。 BTS的成功並非一蹴而得,也不是誰召喚魔法的功勞,他們的成功融合了出道至今的所有過程。在本書中我將以多種角度提出從2014年起,BTS以美國市場為中心展開的活躍,還有他們與粉絲一同創造的BTS現象的各種含義。最後當蓋上這本書時,期待各位能對於BTS的本質和成功秘訣得到滿意的答案。 ✎ 想想音樂評論家的觀點如何,比較跟自己感受到的有哪裡不同、 又有什麼相同,也許會蠻有趣的。 我相信這項觀察的開始到結束,必須聆聽他們的音樂、體會其中所想傳遞的訊息,並不是進行任何他們有多偉大的說明或分析。大眾似乎較容易忘記BTS是「音樂家」而非其他角色的事實,因此很多分析只將結果著重在「紀錄」、「金錢」或是「成果」上,雖然有趣卻往往脫離本質。 ══════════════════════ 這本書既是「評論」又是「評價」,同時也是 印在唱片封套背面的說明文字liner note(說明書) ══════════════════════ BTS與現有男子樂團的決定性差異在於, 他們並不完全倚賴製作人, 成員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音樂的主導權。 Column音樂市場分析 ╳ Review 專輯深度樂評 ╳ Interview跨領域專家對談 ░ Column音樂市場分析 音樂評論家的流行音樂觀察報告 ✎從KPOP音樂文化史、美國主流音樂及受眾分析 ✎BTS防彈少年團在2014年洛杉機Kcon的美國首秀現場報導 ✎葛萊美獎審查制度詳細拆解,梳理防彈少年團入圍意義 ✎防彈少年團與A.R.M.Y的化學作用 ░ Review 專輯深度樂評 音樂評論從樂風、編曲、歌詞主張、製作手法多元拆解 ☊綜觀角度:評論專輯整體,而後評論收錄的各單曲 ☊超細緻音樂資訊:創作資訊、曲風、樂器、編曲組成 ☊宏觀脈絡:韓國流行音樂脈絡、趨勢比較 ☊BTS的「自我意識」剖析:為自己一代發聲、回擊批評嘻哈偶像的言論、批判社會現況、袒露內心的黑暗面以及對自我存在的矛盾。同時也走出自我,用自身的力量傳遞正面能量;讓聽者在音樂中看見自己、與自我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