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如今所享受的大半的美好生活,都是英國和英國人所賜!感謝那些改變英國乃至人類歷史的英國人:約翰王、威廉‧華萊士、莎士比亞、牛頓、庫克船長、埃德蒙.伯克、瓦特、亞當.史密斯、納爾遜、南丁格爾、狄更斯、維多利亞女王、邱吉爾、歐威爾、西格蒙德‧沃伯格…… 作者走訪不列顛群島,在不同的地點得到不同的啟發,並從歷史上的顯赫人物之生平獲得靈感,借古諷今。當中有國王及女王、有思想家伯克及政治家邱吉爾,有銀行家沃伯格,有大文豪莎士比亞及狄更斯,有科學家牛頓,有護理界先驅南丁格爾,每一位都是形塑不列顛文化的關鍵人物。讀者彷彿進入歷史長廊,感受群島上人民的艱辛及喜悅。—— 梁文韜(國立成功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英國牛津大學政治學博士) 人口才我們三倍且長居全球軟實力排名第二的英國,以證據告訴我們一個島國能如何成就璀璨的人類文明。余杰這本書讓我們知道,如果夜晚的星空是現代世界的化身,而肉眼可見的星群是締造這世界的偉人,那英國大概就是不分南北半球都耀眼可見的獵戶座。—— 葉浩(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英國倫敦政經學院政治學博士)
關於本書 『白蛇傳』是一個流傳千年的中國民間故事,傳播範圍也廣及日本、台灣、星馬等亞洲地區。數百年來被改編成各式各樣的藝術型態,近代影視發展後,更被改編不下數十次。 同樣的故事傳到了台灣,以更加生活化也更親切的方式存在著,形成在地特有的文化。例如杭州的雷峰塔早已倒塌重建,台灣卻還保有獨一無二的白蛇廟。 高雄給人的印象一直是個工業城、或是現代化的港都,而高雄有許多屬於自己的多元文化面貌,是別的城市不曾展現的。在這樣熱情有動力的城市,最適合碰撞出有別平常的火花。 生長於高雄的研究生許勇誠,畢業旅行時來到杭州,無意中認識一位別系的同學。開學後,勇誠發現原來她是台北來的交換學生,而老師指定自己當白同學的學伴。這位帶著神秘氣質的女同學,究竟是什麼樣的背景呢? 大力推薦 1.《白蛇情緣》是後疫情時代的浪漫。〈白蛇傳〉白素貞、許仙、法海的故事是固有的。作者紀羽綾則在他的筆調及敘事中展演了意在言外的穿越。禁忌與解放,疾病的控管與人情的奔放,都在作者筆下呈現為新的溫柔與情愫。而它們不再僅是通俗的浪漫想像,卻一翻而為「唯有正直能夠對抗疫病」溫潤又強韌的再現。 石牧民(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2. 傳說是真是假,引人探問。白蛇傳的新詮釋,如何展演?作者藉由白蛇悠遊現代城市的視角,對比古代與當代的價值觀差異,同時試圖剪接東方與西方神話傳說的趣味脈絡。有一處值得深思之情節則是,小說也串聯起現今社會的疫情議題,昔日人心因恐懼而擅自定義妖的存在,今日因疫情而造成人心惶惶也是同樣情境。作者藉由白蛇觀點反思人們如何立足於資訊亂流的社會之中,無論是人或妖或天使都需要與時俱進,重新思索自我的定位與價值。 何敬堯(奇幻作家) 3. 羽綾將《聖經‧創世記》元素巧妙揉合在古老的白蛇傳裡,文筆流暢,構思精巧,勾勒出一段起初不忍靠近、終又縱身一躍的愛情。這不是許仙和白素貞的現代版本,而是脫胎換骨的嶄新故事,給人閱讀的享受,且不得不懾服於愛的魔力──不計較自身利益,只願為對方奮不顧身。這是一部為所有愛中之人而寫的難得佳作。 穆香怡(專欄作家,文學獎得主)
余杰的《此心安處:美國十年》是一部罕見的醒世之作。它用最誠實和犀利的肺腑之言,清晰而強有力地定義了什麼是成為一位美國公民的真正含義。余杰先生素以愛憎分明、嫉惡如仇著稱,此書完整地解釋了余先生個性的精神源泉,即對專制制度下醬缸文化的徹底脫離和唾棄,和對美國自由民主精神完全認同和誓死捍衛的決心。他在美國的十年,不僅僅是沐浴自由、安身立命的十年,更是為自由吶喊、由「過客」速變為美國主人翁的十年,是為美國民主更加完善壯大而奮鬥的十年。每一位希望入籍美國和已經入籍美國的新移民,每一位希望尊嚴和自由、徹底解脫專制文化枷鎖的人,每一位熱愛自由、忠誠美國、立志捍衛美國立國根本原則的人,都應該閱讀此書。
2006年和2008年,作者應德國筆會、德國外交部及歌德學院的邀請,走遍德國三十多個大小城市和鄉村,根據在德國接觸到各界人物、事件、風景、建築等方面為素材,採取遊記、對話、訪談、評論等多種文體相結合的寫作方式,以親身感觸和豐富資料為基礎,鮮活而生動地傳達出「德國經驗」對中文讀者的啟發意義,在2009年完成《從柏林圍牆到天安門》一書(台北:允晨出版)。此書出版後,中國在納粹化的方向上加速行駛,作者的人生也發生了劇變。與作者亦師亦友的劉曉波因零八憲章被捕並被判重刑,2012年1月,作者不堪中共暴政之迫害,全家流亡到美國。 初版13年之後,余杰增補新的材料和近年發生的事件,讓全書更為豐富與鮮活,並重新定名為《德意志的美與罪》。當年,余杰奮筆疾書,大聲吶喊,卻無人傾聽。他在書中所作的預言如今一一實現,他在書中的警告,至今仍未過時。 無論是對於中國、還是對於台灣,《德意志的美與罪》一書是民主化、民主鞏固和轉型正義的必修課。對於熱愛民主自由、追求正義的讀者,是一本不可錯過的好書。 感謝推薦 這本書非常值得一讀之所在:余杰寫的固是德意志五百年前至當下的盛衰風華史,字裡行間,卻也處處透露著面對當代中國淪為共黨迫害人權,扭曲真理的對象之悲憤與憂心。而難能可貴的是,此憂心也兼及於陷入中共魔爪的香港及飽受威脅的台灣。尤其在論評「人權壓迫史」之章節裡,台灣的鄭南榕烈士和德國的紹爾兄妹、中國的劉曉波和廖亦武並列,令我讀了心頭震撼不已。 (謝志偉——台灣駐德代表) 余杰透過這本書帶領中文讀者穿過德國近代、當代史的漆黑隧道,轉接光明大道,同時也對照著中國近代、當代史至今尚拋錨在交流道上的黑暗軌跡,非常精彩! (廖亦武——紹爾兄妹獎、德國書業和平獎、瓦茨拉夫.哈維爾基金會獎得主)
因為聲援2014年香港占領中環運動,中國公益行動者寇延丁女士,遭受128天秘密關押審訊,囚室凌遲,劫後餘生的她,近三年旅居台灣宜蘭,以徒步行腳方式,「走台灣路,看民主之所在;讀台灣人,探民主之所來」。 她說,台灣最吸引人的,是這片土地的多元包容;最有價值的,是社運文化,但也看到這種價值被覆蓋、被忽略,於是書寫出這部對台灣社運的「冒犯」之作。 因緣際會,她在島嶼最南端的恆春,參與保護百年竹塹,也從觀察者變成行動者。本書以百年竹塹抗拆事件為主軸,中間穿插「內埔龍泉村農地抗爭案」、以及「後灣陸蟹保護案」,對於台灣社運組織的各立山頭、分門別派,多所不解。她認為,責任面前,人生而不平等,長期積累能量、掌握話語權的社運組織,更是生而不平等,應該為社會公理正義擔負更多責任。 這本書寫給社運界的人看,寫給遭受官商欺凌、壓迫的人看,也寫給所有愛台灣的人看,因為,沒有人是局外人。
小山和伊人遇合的戀歌,千年之後,原音雖杳然,詞卻留存著,而且更因今人余杰獨特的詞評,於是,字字香的古早之作活化了,成為篇篇舞的當今新文本。 在體例上,余杰採用個案模式的詞/評,亦即一首詞一篇評。就量數言,他從二百多首現存的小山詞中選取三十首小令,平均五十字上下的詞約五千字左右的評,如是篇幅的三十詞/評,又分上中下三卷,結集成了這本書。 北大才子余杰在炫學嗎?嗜書余杰在掉書袋嗎?也是,也不是。但覺好客主人,為了藝術為了愛,正殷勤辦趴,力邀了許多出色的嘉賓⋯他們欣然而至,又翩然而舞,姿態各異卻很搭;是美的傳遞,是情的感染,是智識的發揮,甚而,是生命與生命的對話。
《正義的追尋:臺灣民主地圖第四卷》是余杰繼2017年端出第三卷「臺灣民主地圖」後又一力作。余杰用憐憫和愛關懷曾經發生在臺灣的人權事件及歷史抗爭血淚,用正義追尋每一個為民主犧牲奮鬥的紀念碑,余杰親自踩踏每一個歷史事件的景點,足跡遍布全臺,從臺北濟南教會出發,穿過歷史的長廊,直達高雄二二八紀念公園,並深入離島澎湖、馬祖,直到金門翟山坑道,他用報導者的角度,敘事、敘人、敘文化,題材廣泛、觀點宏遠。閱讀此書就好像也跟著余杰做了一趟臺灣環島旅行,在旅行的範疇裡多了歷史觀點,對有心想要認識臺灣民主奮鬥史與國際人權自由的讀者,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
全書結集了散文十二篇,平均分屬兩組時空,又各題以「閒話今日」、「時間簡史」;前者六篇多今之美國經驗,後者六篇多昔之華南往事。一本令人會心而笑的陳年之詠莞爾書,具有閒閒陳述的聖詠調性,邊說邊彈邊唱;是生於戰時華人基督徒的吟遊別傳,且逃且留且吟且遊,卻始終不離所信不棄所望。 ——摘錄自康來新教授之《時間小史》推薦序 本書特色 陳詠的散文散發出古典詩詞與西方文學揉合的淡香。她一家幾代歷經戰亂遷徙闖蕩的流離歲月,為讀者打開了二十世紀華人通史側描素寫的一扇窗。走過苦難,她以洞察世情的眼光、對蒼生的悲憫,笑談風雲變幻、人生潮汐起落,造就了這部《時間小史》的肌理結構。掩卷閉目,如品醇醪,回味無窮。 ——阡陌文學工作室總監 黎海華
余杰在2014年曾在時報出版《在那明亮的地方:台灣民主地圖》,按圖索驥台灣民主的經典事蹟,從賴和、胡適、傅斯年、殷海光,到蔡瑞月、林義雄、陳文成、鄭南榕等。 2016年,余杰出版第二卷「臺灣民主地圖」《我也走你的路》。這一本選擇的二十五個「景點」,書寫日治時期的典範人物蔣渭水、吳濁流、林獻堂,也寫當代的羅文嘉、陳歆怡;寫叱吒政壇的余登發、陳定南等人物。不但時間跨度更廣,從日治時期以迄當前,而且深入地方,從事細節的考掘、史實的耙梳、議題的辯證,並不吝直指台灣文化治理的疏略與盲點。 2017年余杰端出第三卷「臺灣民主地圖」《拆下肋骨當火炬》。在廣度上,仍然由極北的烏來寫到極南的美濃,由西海岸的二林寫到東部的宜蘭,踏過的足跡是如此廣泛:臺北、桃園、新竹、苗栗、臺中、南投、雲林、嘉義、臺南、高雄、宜蘭......無一不在範圍裡面。當我們閱讀這些篇章時,就好像做了一趟環島旅行,深入了各地重要的歷史現場裡,打開了我們的視野,叫我們縱橫無礙在整個臺灣島上。 本書特色 ★ 25篇民主景點散文遊記,25場融合政治、社會、歷史、地理、人文等知識的深度導覽。 ★ 中國出走海外的異議分子余杰以行動重新詮釋「自由行」定義,專為台灣民主景點打造的旅遊導覽書。 ★ 文藝獎得主集深度遊記、報導文學、政治評論,三位一體的最新力作。 ★ 以全彩印刷的方式,呈現三百多幅攝影師黃謙賢走訪二十五處民主景點的影像紀錄。
「太陽長了腳嗎?」書中有位媽媽,彷彿甘於平凡的仙女,只為造就孩子成長,但是在忙碌、瑣碎的生活中仍不失仙女獨有的巧思與創意,為寶貝們編織了一個個嶄新而繽紛多彩的美麗仙境。她捕捉孩子的獨特語言、特殊笑容、剎那童趣,以淺顯易懂的文字創作出雋永的短詩。這些詩可誦讀,也可默讀,配合插畫欣賞,更能激發孩子的想像力與好奇心。特別的是,書中附有「動動腦」和「著色頁」,作為閱讀之後的討論題目與創作園地。
余杰在2014年曾在時報出版《在那明亮的地方:台灣民主地圖》,按圖索驥台灣民主的經典事蹟,從賴和、胡適、傅斯年、殷海光,到蔡瑞月、林義雄、陳文成、鄭南榕等。 2016年,余杰端出第二卷「台灣民主地圖」《我也走你的路》。這一本選擇的二十五個「景點」更別出心裁,顯示作者的史識與洞見。不但時間跨度更廣,從日治時期以迄當前,而且深入地方,從事細節的考掘、史實的耙梳、議題的辯證,並不吝直指台灣文化治理的疏略與盲點。 余杰書寫日治時期的典範人物蔣渭水、吳濁流、林獻堂,也寫當代的羅文嘉、陳歆怡;寫叱吒政壇的余登發、陳定南,更寫升斗小民的負隅抗爭與積累經營。作者最關心的,是這些事件與行動當中,一些個人意志發揮的力量。如永康街的台灣歷史文物咖啡館「秋惠文庫」的創建者林於昉醫師,以自焚抗議戰爭與和平紀念館更名的台籍老兵許昭榮,在戒嚴年代捍衛校園言論自由的台南神學院院長黃彰輝牧師。余杰以小說家的筆法,動人地再現了一個個場景,讓讀者神遊於歷史與當下現場,認識這些真實的靈魂。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余杰是一個熱愛旅行的讀書人,他周遊各國後寫下:「到了台灣,我才驚喜地發現,在這個小小的島嶼上,與民主、自由、人權有關的地景,似乎比以上那些大國還要多。因為,在晚近四百年以來,台灣人在奴役與自由、獨裁與民主、殖民與獨立之間屢戰屢敗、屢敗屢戰,一顆顆勇敢的心,可歌可泣、可圈可點,更可留取丹心照汗青。」 余杰是被中國放逐的作家,卻為台灣民主發展做了最忠實的記錄。他把這本書命名為《我也走你的路》,無疑是要讓可能遺忘的記憶再度復活。余杰走過的路,等於在向台灣的年輕知識分子示範,這個島上的民主道路是如此鋪陳出來。一個受到放逐的理想主義者,都願意迢迢千里來到台灣,從北到南走過一次。那麼,台灣的夢想家,也應該謙卑地順著余杰的造訪,讓我們也走他走過的路。 這本最深刻的民主景點導覽書,獻給愛台灣、愛旅行、愛自由,以及愛正義的朋友。 本書特色 ★ 25篇民主景點散文遊記,25場融合政治、社會、歷史、地理、人文等知識的深度導覽。 ★ 中國出走海外的異議分子余杰以行動重新詮釋「自由行」定義,專為台灣民主景點打造的旅遊導覽書。 ★ 文藝獎得主集深度遊記、報導文學、政治評論,三位一體的最新力作。 ★ 以全彩印刷的方式,呈現三百幅攝影師黃謙賢走訪二十五處民主景點的影像紀錄。
誰家的小孩這麼晚還不睡覺!? 在一艘「方舟」上,有一隻小長頸鹿就不睡覺。 因為小長頸鹿常常說錯話,身材又比其他動物高大,所以他沒有朋友。 孤單的小長頸鹿常在半夜裡偷偷溜到甲板上,與方舟一起在黑夜裡漂流。 沒想到,他遇見了另一個半夜不睡覺的人。 更沒想到,這兩個不睡覺的小朋友,竟然拯救方舟脫離危險......。 究竟小長頸鹿最後能不能安心地進入甜蜜夢鄉呢?
早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余杰就在處女作《火與冰》中探討知識人的思想自由與人格獨立的議題,並引起知識界和青年學生的廣泛關切。多年來,余杰在中共當局越來越殘酷的打壓下,始終堅守「持自我政見者」的身分定位,正如有讀者所贈送之對聯:「余非國士羞先樂,杰也平民勇自任。」 《螢火蟲的反抗》一書,其主題為「這個世紀的知識分子」,彙集余杰近年來關於中、港、台三地知識人,以及西方知識分子在社會變革中的作用與使命的觀察和思考。書中既有對朝夕相處十年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思想脈絡的梳理,也有對沈從文、高行健、高爾泰、達賴喇嘛等人持守精神自由之褒揚;既有對民國時代知識分子傳統的發掘,也有對哈維爾、翁山蘇姬、伯林、曼德拉等西方精神巨人的追慕,堪稱「在知識分子式微的時代,為知識分子招魂」。 在價值紊亂、文化衰微、文學邊緣、知識人背叛理想的今天,作者梳理中國近代化歷程的思想資源,從歐美和俄羅斯借鑒知識人的批判立場,由文學批評轉入文化批評,由社會批評轉入政治批評,由思想批評轉入精神批評。視野開闊,文筆犀利,為華人文化圈的思想更新與文化重建寫下厚重一筆。
本書書名源自美國十九世紀女詩人艾蜜莉‧狄更生的詩 "Bring me the sunset in a cup" : 將夕陽載在杯中給我,算算早晨的酒壺有幾個沾滿了露水,告訴我早晨躍跳了多遠,告訴我編織漫天碧藍的紡工甚麼時候睡覺。 《聖經‧傳道書》告訴我們,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生安置在世人心裏。然而神從始至終的作為,人不能參透。本書精選作者七篇感人的好文,喜歡文學、熱愛生命的您,千萬不可錯過這本《將夕陽載在杯中給我》。
賓州大學文學博士、名作家—— 陳詠小姐最新力作 《望梅小史——陳詠散文集》 淡雅雋永的文筆、豐富的異鄉體驗、會心一笑的詼諧 國家文藝獎得主 張曉風 誠摯推薦 2008年您不可錯過的散文集看似平凡的人事物和日常生活點滴,在作者筆下卻變得豐富而且樂趣無窮,這來自作者有一顆特別細膩的心。 舉凡早期留學生苦中作樂、互相扶持的情誼,令人難忘的西洋同學、熱情的老闆娘、一生奉獻於服侍華人學生的美國大漢、談簡樸、隨興的釣魚之樂、談美國生活種種、土耳其之旅等十餘篇生活散文,篇篇流露出作者優美的文筆,以及幽默豁達而又率真的生活態度,讀來格外耐人尋味。
李 約 文字工作者金明瑋 文字廣播工作者林意玲 師大社教系、文大新聞系講師、前論壇報社長施以諾 作家,輔仁大學醫學院講師馬玉玲 好消息電視台執行副總湯志偉 知名演員 聯合推薦 本書是知名作家黃友玲的小品文集,包含36篇清新感人的生活散文。 現代人迷失於忙碌的生活,難以發現美好事物。如果我們能稍微注意一下,我們的四周也有浪漫之處。造物主絕不偏心,祂所設立的大自然處處有情,春花秋月,山高水長,有心人便能體會其中的奧妙與瑰麗。只是我們選擇的是盲目,還是讚賞呢? 作者對於現代人的生活提出反思,讓人們可以從造物主的創造和愛中找回生命的感動。 人生就好像一塊畫布,畫筆就在我們的手裡,端看你要揮灑什麼色彩。晦暗的、污濁的、沈悶的、無生氣的……還是明亮的、光彩的、耀眼的、震懾人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