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終結之後》提供一個前所未有的機會,讓我們得以走進當代一位偉大的政治思想家的心靈。 美國政治學者法蘭西斯‧福山在他一九九二年的暢銷書《歷史終結與最後之人》中主張,自由民主制的優越性標誌了人類政治與意識形態發展的終結。三十年後,隨著民粹的興起以及全球自由民主國家數量的減少,福山重新審視了他的著名論斷。 《歷史終結之後》一書中,編輯馬蒂爾德‧法斯廷對福山進行一系列深度訪談,對當今的自由民主提出了廣泛的分析。本書談到福山在身分認同、生物科技與政治秩序方面的著作,對威權主義的崛起以及民主在當今世界面臨的最大威脅提供了深刻的看法。 福山仔細檢視川普的意外當選、美國社會政治規範的破壞以及中國崛起等議題,巧妙剖析了自由民主的困境,並探討我們如何防止它進一步衰退。他也談到一些個人的事,對他的生活與生涯、他思想的發展以及他最重要的幾本著作做了省思。
晚餐又叫外送了嗎? 桌上那杯才剛買的手搖飲或咖啡是如何才能送到你面前? 食物的意義是什麼呢? 正如同我所指出的,它不只是意味著展示,而是意味著更大的主題和狀態。我們可以說整個「世界」都出現在食物中,也被食物所象徵。──Roland Barthes,2008:32 隨著全球經濟與農業模式的改變,除了造成土地劇烈的污染,依靠土地餵養的產業們遭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消費者的疑惑與不安也不斷地湧現。所謂友善環境推動的有機農業轉型,若要永續經營要付出什麼代價?臺灣早期風光一時的養殖漁業遺留給後代子民們的困境?商場中標示有機的商品是否值得信任,所謂的基改食物對人體又是好是壞?面對萊豬禽流感等疫情,畜牧業和相對應連鎖產業的危機處理?外送文化崛起,不只是消費習慣的改變,影響的更是我們與土地的那份連結…… 上述種種問題,看似遙遠卻著實與生活交織著。 每個人都是環境的一部分,同時被環境滋養著;土地與人們彼此的關係絕非僅止於緊密,而是根本上地身為一體。臺灣食農教育已推動多年,食農法更於2022年拍板定,其教育勢必需要結合實際農業與社會飲食現況的觀點和面向,具體落實為行動學習。本書所刊載的九篇論文便是根據這個實踐導向,探討食農社會學的各種現象和食農議題在環境、技術、經濟、社會、教育、文化和地方等多面向內涵的構成和反身性的實踐。
糧食是社會變遷的鏡子 臺灣實農教育法通過之限量紀念版 各大學與社區大學食農教育相關課程推薦選書 隨著工業革命與資本主義的興起,公民退位為消費者;生產者與消費者、農村與都市的矛盾逐漸拉大。繼之二戰後由美國主導的發展主義與對環境、生態的不當掠奪,後果就是層出不窮的食安問題、糧食問題,甚至危及人類生存尊嚴。 食與農從人們對飲食認知出發,藉另類食物選擇(網絡)的呈現,擴及農業生產、品種改良、食品加工、廚藝呈現的統整並觸及各類的矛盾,甚或基因改造對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的衝擊;延伸人民生活在鄉村的種種可能,意味著地方社會的再認識,地方並非空間場域而是歸屬、記憶、認同、味覺、風土與習慣的形塑之處。 簡單來說,臺灣和日本的「食農問題」有相當多可以互相參照與學習的地方,先不論許多新興的概念,如「里山里海」、「社區營造」、「地方創生」都淵源自日本用語,我們的日常飲食更摻雜了不少日本要素。本書集結日本食農專家的十四篇專論,探索食農議題的各個面向以及建構新倫理,讓讀者再度從消費者化身公民,奪回自主權。
「聽我說!我是這樣的一個人。最重要的是不要把我跟其他人混淆!」 —— 尼采,《瞧這個人》 「尼采」是誰? 只是個胡言亂語、啟發法西斯主義、主張一切虛無的瘋狂之人? 什麼是「後現代」? 是某種主張什麼都行、否定一切、自相矛盾、嘲諷戲謔、胡說八道的過時思潮? 「尼采」與「後現代」兩者之間的關聯又是什麼? 破除刻板印象之迷思,從「尼采到底有多後現代?」做為提問開展,追索現代與後現代論爭中的種種關鍵議題,凸顯辨析尼采思想的當代意義。透過與「現代性捍衛者」哈伯馬斯對於尼采與後現代的經典批判,重新梳理後現代的概念,並確認尼采及法國新尼采學者之間的思想繼受,展開一次理論與思想史的系譜考察。 後現代不是現代的終結與取代,而是對於現代之侷限與僵化永不停止的後設批判。 專文推薦 黃厚銘/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特聘教授兼系主任 萬毓澤/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特別推薦 張義東/國立屏東大學社會發展學系助理教授 湯志傑/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楊婉儀/國立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教授兼代所長 裴元領/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劉滄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
美的事物,好像會撫摸你,調整你的內臟 每天在巴黎「大學城」窗內讀中國古典詩,而週末到龐比度看一整天現當代的畫,忽然每一個漢字脫離固定的解釋,跑出來。厲害的詩人,讓字交錯橫生舞動,卻還有一條極嚴密的線,有結構、有身體起伏的聲音。 原本是一隻馬,後來變貓頭鷹了,那樣的馬臉,不斷看時,確實是隻貓頭鷹。 廿一世紀台灣是個接觸無限的平台,逐漸裝滿各色人種,可讓我們在不同的詩質裡「酥」掉。 詩的「現代性」的意義,是尊重每一個世間物象如何伸展,詩人極度敏銳地去貼近,不動聲色地,帶給我們天地間物象的原型。如何正視華人心中遙遠雙方同時存在的狀況?是個非常值得研究的「未來性」議題。 這本書,要在來源撞擊的「間距」調撥中,校正味覺,以至於語言。 讓我們一起進入「現在詩」──「詩」,是一個動詞。 本書各色與架構 站在「詩學」立場,本書是「詮釋學」的不斷更新。吸納法國朱利安(François Jullien) 2011年提出的「間距」觀念,將遙遠的法國經典及當代詩,連結三千年前《詩經》內異質成分,消融在華文現代詩語言美感之旁。提出新的詩學流派「字思維」:令字與字間,有更自由的連結,擺平西方句型與中國古典的隔閡。 全書結構分三部分:一、古典中文的當代性與國際視野;二、現代詩語言創新中的古典元素追索──賦比興之轉化;三、不同語言因「間距」而生的美感效果。
為了維持可持續循環型社會,以及維持生物多樣性的環境,所不可缺少的里山、里地、里海,該如何保護和利用呢?本書詳細追蹤日本的里山、里地之變化,並透過國際合作,採取與大眾一起參與的保護活動。本書詳盡地介紹了許多市民參與保護活動的實際案例。
★本書榮獲2014年國家藝術基金會(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補助 ★作者榮獲傑菲女作家獎(Rona Jaffe Award) 一名年輕的法律系學生,一樁直實且難以啟齒的犯罪,一段拒絕被埋葬的過去 亞歷珊卓.瑪札諾─列斯內維奇到路易西安那暑期實習時,在幫一個被控謀殺的人辯護前,身為兩名律師的孩子,亞歷珊卓堅定地反對死刑。但當她看著被定罪的殺人犯瑞奇.蘭利出現在螢幕上,聽到他的自白時,腦子突然出現了想要他死的念頭,她對自己的反應感到驚訝,所以自法學院畢業後,便開始進一步挖掘這個案子。除了各種不同版本,他的故事還有種令人不安、神秘的熟悉感…… 即使是最黑暗、最無法言喻的行為,犯罪行為都可能降臨在我們任何人身上。當亞歷珊卓凝視命案的真相,她發現自己陷入更複雜的論述,而不只是證據本身。證據無法解釋悲劇的原因,無法解釋瑞奇這個人,也無法理解這樁犯罪及她為何無法放下它。藉由檢視瑞奇案件的細節,亞歷珊卓被迫面對自己的故事,挖出被埋葬已久的家族秘密,認真審視影響她如何看待這件命案的過去。 但等待她的是另一項驚喜:她不是唯一在瑞奇身上看見自己生命的人。 作者耗時十年,開創性、令人驚心動魄的作品,顯示出法律比我們願意相信的都貼近個人,而真相也比我們想像的更加複雜、更有力量。
40多年來,法國哲學家、希臘學學家和漢學家朱利安(François Jullien),運用了中國語言的思想資源,重新審思並拓展歐洲思想。迄今,他出版了40多本論著,這些書已被譯成25種語言。他所建構的哲思概念已在法國、歐洲以及歐洲域外產生影響,不僅在思想領域,也在其他領域:藝術創作、企業管理、精神分析等等……引發了眾多迴響。 這些概念確實回應了當代人的尋求。其作品的中文翻譯目前有19種,本書通過40個關鍵詞,扼要地為中文讀者提供一把進入他的思想鑰匙。此思想是一座礦源豐富的寶山,任何人只要願意進山尋寶,就能開採其中的資源。
台灣文學的作家,特別是長篇小說作者,對書寫過去的歷史有著難以放下的關懷之情,好像不透過歷史的框架,無法給小說人物定位並解釋其行為動機。小說無法離開呈現人物及所處環境(土地),但是台灣特殊的歷史處境,使得歷史架構中的空間與時間不一定能對應吻合,歷史很諷刺地總不在作家的掌握中,而是在文本與讀者感知的他方。 若以台灣這塊土地為出發點,同一個空間發生了一次次外來政權的統治與撤退,每個政權看待歷史的方式也有不同,因此在台灣這塊土地上我們也目睹了不同政治時代所形成的差異性的歷史敘述。不論是外省人寫的反共小說,還是本省人想要尋回被壓抑的日治時期歷史,過去都與現在斷裂,因此歷史好像總是在「他方」,而我們所處的現在,與過去有巨大的裂變與距離。 台灣的歷史小說,特別是此書所要討論的「台灣三部曲」,往往具有國族寓言的特色;施叔青三部曲的特殊之處,是關於國族主義的「除去」與「前去」,把當代台灣的國族爭議投射於過去的歷史國族身分並非一個整體性的大傘,把性別、階級、慾望、種族等較「小」單位包含在內。相反地,性別、階級、慾望等各種日常生活身分的重層堆積,才能形成國族認同。「寓言」(allegory),總是牽涉到「不在場」,那麼「台灣三部曲」作為國族寓言,就是以性別、階級及情慾建立重層身分認同,隱約召喚出不在場的台灣認同。「認同」是台灣文學的終極關懷,經歷複雜歷史時空環境存活的人們與其後代子孫,該用何種心情面對那些與自己以往立場不同的人呢?所以作家企圖通過書寫來召喚過去,彌合過去與現在的斷裂,甚而進一步望向未來的種種可能性。 本書特色 本書以國族寓言貫串「台灣三部曲」,而每一部又以特定觀點來闡述該書特色,以文化學術的出發點,深度探討《行過洛津》、《風前塵埃》和《三世人》三書。 例:第二章《行過洛津》以人文地理學來闡述流動的空間。該書以清朝鹿港為背景,由鹿港的興盛與港口淤積導致沒落鋪陳空間化的歷史。本章核心概念是「之間性」(in-betweenness),打破二元對立,強調流動與曖昧。以該書深入描寫的商港為例,作者細膩鋪陳「海岸」景觀,而海岸既非陸地也非海洋,而是介於此二者「之間」。泥沙淤積造成海岸線的不斷移動,也隱喻中國∕台灣、異鄉∕本土、男性∕女性等二元對比因素的相對性與互相影響。忽男忽女的許情,其性別位置與情慾流動配合上述流動與不斷改變的地理空間,暗喻台灣的變化與台灣認同的不確定性。身分編輯既是身體空間的運用——例如服裝的選擇、學習西餐禮儀、在公共空間抗議殖民政府、在私人風月場所賞玩女性衣著與音樂表演;身分編輯也在歷史時間與個人時間的交錯中展開:不同歷史階段或個人生涯階段會出現不同的身分元素之排列組合方式。 綜而言之,筆者從空間、時間、身分編輯三個面向來討論「台灣三部曲」,並從國族寓言的角度討論台灣國族想像的開放、流動、永遠在他方的「不在場」特質。
★全美暢銷書 ★「最深刻也最令人心痛的紀錄,描述在反恐戰爭中遭受牽連的無辜平民真實經歷。」──紐約時報書評 ★解密美國最黑暗監獄──關塔那摩 關塔那摩灣的拘留營是2002年美軍在關塔那摩灣海軍基地所設置的一座軍事監獄,座落於古巴的關塔那摩灣沿岸。關在此拘留營的囚犯多是恐怖嫌疑分子,營中美軍對囚犯實施持續不斷的拷問、性虐待、強行注射藥品和宗教迫害等暴行。因美軍不人道的對待,國際特赦組織及人權團體抗議非法拘留及揭發內部解密文件,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欲於2009年將其關閉,但因美國國會反對,所以至今仍然繼續運作。 作者穆罕莫杜‧薩拉希出生於茅利塔尼亞, 18歲拿到獎學金至德國攻讀電子電機學位,但就在就學時,他參與了阿富汗反共產政府的暴動,並且加入了蓋達組織接受訓練,共產黨瓦解後,他也回到德國繼續學業及開始工作,但就因為他還有與當時蓋達組織的朋友聯絡,導致他從2000年開始不斷的被逮補審問及釋放,而2001年的某天國家警察請他再去審問,而這一次他自行開著車出門就再也沒有回家,從此開始了他的囚禁人生;在2002年8月5日時被送往古巴的關那摩美軍監獄。在古巴關塔那摩灣的拘留營中,多年來美國政府都沒有正式對他提出任何控訴。即使聯邦法官判決將他釋放,美國政府卻上訴反對這項判決,導致他依然身陷囹圄。 遭到囚禁3年後,在2005年夏秋時穆罕莫杜開始撰寫日記共466頁的手稿全用非母語的英文撰寫,紀錄他被迫離家之前的生活,以及宛如人間蒸發一般被美國拘禁的日子。本書經過兩次編輯,首先經由美國政府的思想審查,並且在手稿中塗上了至少2500個黑槓。在這兩次的編輯過程中,穆罕莫杜都無法參與其中或做出任何回應。他的日記不只是對司法不公的血淚控訴,也是深刻記載的個人回憶錄。他的文字駭人、充滿黑暗幽默,卻又優美地令人驚訝。《我在關塔那摩的日子》是蘊含強烈個人情緒與歷史重要性的作品。
B級美食、地方吉祥物、在地偶像…… 甲子園、NHK晨間劇、縣人會、地方檢定…… 放眼全世界,找不到第二個比日本更熱愛在地文化的國家 本書將告訴你日本軟實力的祕密 讀完不禁大呼「怎能不愛在地文化」? 橫手炒麵、富士宮炒麵、太田炒麵、石卷茶色炒麵、浪江炒麵、帶湯炒麵、馬鈴薯炒麵、擔擔炒麵、瀨戶炒麵、新潟義式炒麵、今里炒麵、雞蛋炒麵、蒜山炒麵、日田炒麵……同樣都是炒麵,我的故鄉味才是最美味? 日本是個「名物」之國,不管到哪個地方旅遊,東京、京都、福岡、名古屋還是北海道,即使是常見的炒麵、烤雞肉串、拉麵,也都各顯千秋。在地文化的方興未艾,更催生了「B-1 Grand Prix」、地方吉祥物、在地偶像這些形形色色的地方振興活動。 上世紀末泡沫經濟幻滅,日本經濟走向萎縮與長期的不景氣,政府開始尋思重拾地方文化來振興在地經濟。安倍內閣更推出「地方創生」政策試圖更進一步激化活化地方的活力,以及帶動整體日本的經濟。 本書想要告訴讀者,在地文化不是新鮮事,從七世紀的律令制時代起,歷經江戶幕府的幕藩體制與參勤交代,對在地文化的熱愛早已內化為大和民族DNA的一部分。 針對即將到來的二○二○年東京奧運,作者也提出建言,舉辦大型賽事的過程中,地方文化如何能成為最佳助力,整合並提煉出最能呈現出國家軟實力的戰鬥力。對於從事在地文化相關工作的讀者而言,本書也是一本絕佳的行動指南。 本書焦點 ★方興未艾的地方文化熱潮 ★日本最大規模的地方振興祭典「B-1 Grand Prix」 ★為何「地方吉祥物」與「在地偶像」大受歡迎? ★日本人的DNA蘊藏著對「在地文化」的熱愛 ★早在千年前的律令體制時代就有「地方特產」? ★幕藩體制與參勤交代是在地文化的推手 ★地方文化的仿冒品與不當競爭 ★TPP如何影響在地文化 ★「地產地銷」大家都說好,但是也有陷阱 ★地方特產是否能被外國人接受? ★「熱情好客」之外,東京奧運前應該加把勁的事
看馬克宏如何以39歲菜鳥之姿, 擊敗法國政壇諸多驍勇善戰老將 ★繁體中文版獨家代理 ★法國史上最年輕總統政治歷程紀實 「因為我想要當總統, 我瞭解你們,而且愛你們。」-埃曼紐耶爾‧馬克宏,土隆造勢大會—2017年2月18日 法國總統當選人馬克宏是非典型的社會菁英,他擁有與眾不同的成長歲月,成年之後在愛情婚姻與政治之路陸續打破常規,且掌握時代巨變的浪潮乘勢而起,創造法國正堂新時代。 馬克宏的商業顧問明克(Alain Minc)表示:「命運來敲門時,他有足夠的勇氣加以善用。他才華橫溢且幸運。那正是拿破崙(Napoleon Bonaparte)對他手下將軍的要求。才華與運氣。」 書中真實呈現馬克宏的人生與政治歷程,形同精神領袖的外婆、令人驚呼的不可思議的盟友清單,再來,因為是如同人生紀錄,當然少不了他廣為人知,與相差24歲師生戀的太太的羅曼史。 賞心悅目的外型,頂交的教育背景與官僚的亮麗形象的馬克宏,雖備受矚目,卻一向保有其神秘感。他到底在想什麼?一路走來的努力與生命獨特之處將在此書一一揭開。
在《日本書紀》的記載中,「荒蝦夷」被用來稱呼東北的人。面對大和朝廷亦步亦趨的征服與侵略行動,有些人歸順於權力,有些人起身反抗。那些反抗的人,就被稱為「荒蝦夷」。 曾走訪日本全國採訪災難現場的本書作者土方正志,到東北仙台開設地方小型出版社「荒蝦夷」,卻因三一一大地震而成為災民。 電視上放送的災難畫面怵目驚心,地表風景被海嘯吞噬的瞬間有如末日來臨,但災區倖存下來的人民,內心的風景又是如何呢?滿目瘡痍?荒蕪一片?茫然走在瓦礫堆上的災民,有如被整個世界遺棄…… 自宅全倒、緊急往外縣市避難、合夥人的至親在海嘯中過世……原本想要關掉出版社的土方正志,收到來自全國的應援。 作家東雅夫在社群網站上呼籲:「要援助類似荒蝦夷這樣的小型出版社,只有買他們的書了。」神戶市某書店店員:「現在平台空著,把所有已經出版的書都送過來吧。」山形市書店舉辦了「援助荒蝦夷書展」;臨時辦公室甚至收到一封沒寫寄件人的神秘來信,裡面放了一張萬元紙鈔,還有一張便條紙:「為了重新站起來,請盡管使用。」 編輯同行對消沉的土方正志咆哮:「你是在災區生活的居民,有沒有進行採訪都無所謂,走遍全國受災地的你,如今也成為災民的想法是什麼?只要寫下這些就好,這難道不是你的使命嗎!?」 「因此才要繼續編輯文字、出版紙本。」只有兩名員工的「荒蝦夷」,編輯東北大地的聲音、記錄災區實況、書寫災民的傷痛與療癒,向全國傳達災區的現狀。這本書就是災區小型出版社的震災五年紀實。
文字工作者陳怡樺,於2016年春天,透過群眾募資,帶著來自80位朋友的贊助與祝福,前往合作運動起源地──大不列顛,在當地採訪29個合作社及機構,希望能透過這些合作社的故事,讓臺灣的合作事業有更多的可能和想像。 在東奔西跑的三個月裡,看見各種不同樣貌的合作社。聽到看到愈多合作社的故事,愈感到更多的可能性。在英國,曾被認為Old fashion的合作經濟,如今成了開創挑戰資本主義的新機轉,集結了「Community/社區」的力量,成功挑戰連鎖企業的事業體,甚至出現「私有」走向「共有」的不同可能。 這趟採訪中,在沒有任何預設的情況下,勞動合作社意外地成為此行最大重點。作為合作社的其中一種類型,如何落實「一人一票」、「共同決策」,從受訪者的回答可以發現,在勞動合作社的運作中,打破了許多過往認知和束縛。他們的故事,也讓我們得以從傳統的雇傭關係中鬆綁,或許,勞動合作社將成為年輕世代的另一條出路。
糧食是社會變遷的鏡子 隨著工業革命與資本主義的興起,公民退位為消費者;生產者與消費者、農村與都市的矛盾逐漸拉大。繼之二戰後由美國主導的發展主義與對環境、生態的不當掠奪,後果就是層出不窮的食安問題、糧食問題,甚至危及人類生存尊嚴。 本書集結日本食農專家的十四篇專論,探索食農議題的各個面向以及建構新倫理,讓讀者再度從消費者化身公民,奪回自主權。 食與農從人們對飲食認知出發,藉另類食物選擇(網絡)的呈現,擴及農業生產、品種改良、食品加工、廚藝呈現的統整並觸及各類的矛盾,甚或基因改造對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的衝擊;延伸人民生活在鄉村的種種可能,意味著地方社會的再認識,地方並非空間場域而是歸屬、記憶、認同、味覺、風土與習慣的形塑之處。 ──蔡培慧 台南社區大學與成功大學通識課程規劃選書
與其說「儒家復興」運動是「儒化共產黨」的進程, 不如說是執政當局「共化儒家」的精心運作, 即孔子被當作中共固權、延年的墊腳石和修繕工具。 自八○年代初鄧小平推動改革開放政策以來,當代中國揚起了一場觀念、生活習俗和政治行為轉化的文化運動──儒家復興。 除了中共官方愈來愈明顯地表露出對中國傳統文化和儒家思想價值義理的「推崇」外,在民間生活與思想界中,這種被學界譽為中國傳統文化暨儒教文化(或儒家思想)的「復興運動」(或現象),也到處可見,蔚為壯觀。 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習近平談到:「中國共產黨人不是歷史虛無主義者,也不是文化虛無主義者。我們從來認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必須同中國具體實際緊密結合起來,應該科學對待民族傳統文化,科學對待世界各國文化,用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裝自己。」 中國在「大國崛起」潮流下,儼然成為二十一世紀全球社會難以忽視的存在。在「中國夢」背後,這場儒家復興,究竟是「儒化共產黨」或是「共化儒家」?作者以政治學與社會學為解構的工具,來回答這些問題,探討「儒家復興」在當代中國政治發展中的命運等課題。 儒家政治思維彰顯人性,沿循人類理性指導之思路,立基於人格平等與天下為公理念。如果中共能誠心遵循儒家傳統,必能與當今世界的普世價值合流,走上自由、民主與人權尊重的大道,使中國躋身真正受到國際尊重的大國。──何信全(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 本書特色 本書是第一部專門從政治學及社會學角度,討論儒家思想在當代中國政治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的學術專著,具有堅實的政治學及社會學理論支撐和學理基礎,以及明晰而嚴格的學科性分析等特點,填補了政治學界在儒家及其「復興」與大陸政治之關係這一課題上缺乏系統而專業性研究的空白。
在蘇聯共產陣營解體及中共放棄社會主義理想後,踏入二十一世紀的全球化確定由資本主義主導,美國帝國式及中國霸權式兩種資本主義之間的競逐無助於在「落後」地區改善貧窮、飢餓以及缺乏人生指望等問題。而在「發達」地區,貧富差距擴大的背後是造成一波又一波經濟泡沫的金融資本膨脹,未來有可能由於無止境的膨脹而發生一次終極泡沫爆破,引致全球經濟冰河期,人類於是進入共慘世界。 在全球化時代下,國家、區域及全球範圍的權力分配受到經濟因素影響而出現重大改變,管治模式與型態亦隨之從統治演進到治理。本書透過反省全球化現象去思索如何處理全球資本主義帶來的跟民主、正義及發展相關之治理問題,探討能否以大同理想為基礎發展出明確且有系統的全球性規範理論,鼓勵大家以儘管只能悲觀但卻反而要非常積極的態度,延緩共慘世界的到來。 共同推薦人 中硏院人社中心硏究員 蔡英文 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 鄭秀玲 中山大學政治所教授 曾國祥 成功大學人社中心主任 戴華 政大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葉浩 中正大學哲學系教授 謝世民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社會系副教授 孔誥烽 成大經濟系主任 蔡群立
公益信託雷震民主人權基金 贊助 財團法人紀念殷海光先生學術基金會 策劃 德沃金一生的法政哲學工作,旨在發展一套「法律作為政治道德的次部門,從而也是道德的次領域」的理論。從上世紀六、七〇年代奠基於規則/原則區分而批判哈特法實證主義,堅持法律與道德之間的必然連結,到八〇年代提出整全法(law as integrity),展開對描述主義法理學之批判之後,德沃金也漸次開展其以平等為基礎的自由主義理論,從九〇年代起不斷出版一部部重要政治哲學著作。同一期間德沃金也積極參與美國重大社會與法律議題之論辯,從早期越戰期間拒服兵役、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法官提名問題,到墮胎及安樂死判決、猥褻言論管制,再到本世紀的911後反恐政策、稅制與健保議題等,德沃金在各個具體問題中充分實踐了他自己的法律理論。 2008年德沃金獲邀來台擔任首屆「雷震民主人權紀念講座」。本書收錄了當時國內社群的相關研究,以及後來謝世民教授關於德沃金法政哲學的重要闡釋與分析。不僅作者在國內學界皆屬一時之選,其德沃金研究也對我們理解德沃金思想極有助益。這些文章不僅對德沃金理論有相當深刻的掌握,也將是台灣未來研究探索法理學與政治哲學的重要指南。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以自由之名」曾經成就多少輝煌的事業,將人類文明推進到前所未有的境界。但同時人類在「自由」的藉口下,做出了邪惡的勾當。自由因此是一種帶有「不確定性」及「風險」的社會互動模式,但如果沒有自由帶來創造社會演化的機會,那就如同歷史的經驗教訓般,社會的「結構」可能陷入僵化強制,而對「行動」產生更多的桎梏,淹沒了人類可以展現的創意和能力。 從斯密、海耶克等西方自由主義的奠基者和詮釋者,到殷海光、夏道平等非西方文化的自由主義繼受者和實踐者,文化的籓籬不應該是阻絕人們獲取自由與人權的藉口。或許當全球的人類都不再視自由為無法想像的祕密,而且人人能夠享受政治自由、經濟自由與社會自由時,真正多元的思想和文化也才「成為可能」。 自由會受到濫用,其來有自,主要是各種社會規範與信任的機制並不完備,這使得海耶克心目中「法律之下的自由」就算實現,也不一定保證可以促成「公共福祉」。除非我們加上了種種限制條件,包括建立厚實的「社會資本」,形成公眾能夠參與並監督的「公共信任」,並擴大社會中個人得以充分發揮潛能的「有效自由」,最後才有「機會」達成斯密所形容之「看不見的手」帶來的效益,讓「自利」同時意味著「互利」、「共利」,而不是在自利的過程中製造一連串「外部成本」,任令社會承擔這些不利益的後果。
從關懷弱勢、倡導環保、監督政府的非營利組織,到2013年8月3日25萬白衫軍促成軍事審判法改革,都是公民社會理念的實踐,也都是非由政治動員、代表自身覺醒的動態文本。 因此,「公民社會」已經成為現代人日常生活現實的構成部分,並且一直在台灣社會運作不息。甚至被多數台灣人視作為理所當然。 愛德華茲他念茲在茲的,乃是這個「大理念」如何實際改善全球人類的生活品質,同時形成一股促進制度性改革的草根力量。了解此一觀念的複雜內涵,並在生活周遭觀察各種與它相關的現象,乃至親身涉入了其所蘊涵的實踐行動。以本書所探討的方式而言,「公民社會」這個概念有助於同時解釋世界和改變世界。 我們期待讀者閱讀本書,除了汲取知識的養分外,若能回饋到以行動灌溉台灣公民社會的幼苗,並協助其繼續成長茁壯,共創一個更美好的世界。
本書以韋伯思想體系中「理性化」與「官僚化」為核心觀念做精闢的釋論,用以說明韋伯對現代官僚支配的觀點,官僚制與政治效率及政治民主的關係,並借此比較韋伯與馬克思對於現代官僚制觀點的異同。 韋伯是西方20世紀人文社會思想的重要資源,而作者施路赫特(Wolfgang Schluchter)具有詮釋韋伯學說的權威地位,在擴展韋伯社會學理論的影響力上貢獻良多。 本書以韋伯思想體系中理性化與官僚化的核心觀念做精闢的釋論,並加入韋伯對責任倫理的深刻探討,整理交織出這些觀念在韋伯思想中的內容與地位。理性化是貫穿韋伯思想與學術工作的總主題。官僚化則是理性化過程在政治及其他人類組織中的表現,構成了韋伯政治社會學的基本觀念。而責任倫理在韋伯認為,則是以政治為志業的政治家必備的條件。本書在在說明了韋伯對現代官僚支配的觀點,剖析了官僚制與政治效率及政治民主的關係,並從理性化產生的弔詭,延伸出韋伯對於現代人喪失了志業倫理的憂心,韋伯百年前的智慧,恰好引領我們重新思索資本主義及全球人類的未來命運。 本書中譯本的問世,對於讀者從最關鍵處把握、理解韋伯學說的精彩洞見,具有很大啟發性。
瑪克司.韋伯(Max Weber,1864~1920),是德國著名的社會學家、社會哲學家和歷史學家,也是現代社會學和公共行政學極為重要的創始人之一,他所創立的社會學體系和研究方法對現代政治社會學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韋伯今天已被公認是社會學的奠立者之一,他的論著構成社會學科的核心骨架,本身即具有經典性的學術價值。進一步說,韋伯身後近百年來,學者對於韋伯本人以及他所反映的時代風格仍保持著莫大興趣。鑒於韋伯的學術地位,我們無論就「其人」,或「其文」都應當有更完整的認識。 韋伯畢生都在關懷政治事件和政治事務。他是西方政治學界成就卓著者中最為典型的代表人物之一,在西方政治學理論和思想的發展史上具有著重要地位。 《韋伯學說當代新詮》與原版本《韋伯學說新探》不同的地方,是刪除了兩篇書評,另外加上了六篇新的論述,並在〈《韋伯全集》的編纂工作〉文後,附上截至二○一二年底最新的出版訊息,其餘篇章皆未作大幅更動。 本書是針對韋伯學說,提供了必要的介紹,那些對韋伯學說感興趣的讀者而言,本書應該成為必讀文獻。書中的各篇文章都代表了近幾十年來有關韋伯的概念、理論的學術討論中的最高成就。在眾多紛繁複雜、彼此矛盾的解讀中,這些文章無疑是我們的研究指標,道出了韋伯社會學對於理解21世紀社會變遷的重要意義。
我們該把未來交給誰? 民主!不是只有投票而已 台灣自解嚴後,雖然「公民社會」已經朗朗上口了,但是在價值層面仍是新舊雜陳,充滿了矛盾和混亂。 民主政治參與不能僅限於投票選舉,人民必須扮演更積極的「公民」角色,並應建立社會對話機制,從聆聽中形成共識,而不是政黨對立,各說各話。 作者積極論述「公民社會」、「公共領域」的理論與實踐,以實際案例詮釋公民結社的深刻意義,並且揭櫫「非營利組織」的自主性與公共性,強調民間社會力對民主政治的重要貢獻。 盱衡目前的政治現狀,無論領導者或政府施政的信任度都降到谷底,這意味著政治人物錯失強化「公共信任」的任務,讓「社會資本」無法持續累積。或許政府的當務之急,不在「救經濟」,而是「救信任」,沒有了起碼的信任,台灣的前途更是「茫然而無力」了! 本書對於「公民社會」(Civil Society)這個主題,除了概念和理論上的論述之外,同時也觸及到對實質現象的觀察與分析,特別是有關於台灣蓬勃發展的民間非營利組織。作者引用了《解讀社會力》導論的部分內容,向讀者交待一下個人曾經參與其中的「田野經驗」,或許可以更明白作者的成長歷程。 事情可以從作者提到參加的第一個民間社運團體開始說起,「我在一九八八年從德國完成學業回國,發現台灣的政治社會氣氛有了微妙的變化。最主要的原因,便是前一年蔣經國宣佈解嚴,沒多久後他就去世了,而在統治階層出現權力移轉的情況下,台灣的「社會力」蠢蠢欲動,爆發了不少社會運動的風潮,包括了農民運動、環保運動、勞工運動、婦女運動、老兵運動等,其中也有大學教授組成的「大學教育改革促進會」,發起了修改「大學法」,爭取大學自主的運動。我大約在一九九○年成為「大學教育改革促進會」的成員,接著在一九九三年楊國樞教授擔任理事長期間接任了秘書長,直接參與了核心的決策。這個團體並未依〈人民團體法〉登記,但是我們當時定期開理事會,理事們志願從全國各大學趕來開會,還必須在立法院開議時間,輪流排班到旁聽席旁聽,以密切監督〈大學法〉修正案何時會進入院會討論。結果到了一九九三年年底,〈大學法〉正式在立法院對決,最後在教授、學生聯合包圍立法院的形勢下,通過了─雖然有不少妥協,但仍帶著進步色彩的修正案。而這段經驗,對我而言,像是一番全新的民主洗禮,讓我親身體驗到民間的非營利組織如何靠著一股使命感進行運作,又如何實際介入法案遊說以及社會動員,並對公共政策產生了重大影響。」
學習是一種生活型態,與我們息息相關。 如果漠視了終身學習,無異於放棄將成人的思維轉化為社會進步的動力。 韓國前副總理金信一表示: 「韓國的憲法規定了終身學習成就應有國家認證,以符合社會正義」 而台灣呢?官員們說:台灣沒有人才,我們會死得很慘..... 其實台灣的基層從不欠缺人才,只是沒被菁英階層看到。 相對於人才焦慮,本書提供了另類觀點,藉由社區大學在台灣的經驗,指出政府及民間在營造「學習社會」的合理環境上,應努力創造出更多「知識加值」的效益,包括頒發「終身學習學士文憑」,以培育更多稱職的現代公民。 台灣未來的競爭力,惟有靠全力發展知識性、公共性的終身學習機制,才有可能讓每個人都發揮學習到的知識,共同打造一個自由、平等、繁盛的理想家園。 本書的論述集中在對於「學習」、「知識」,以及「風險」這幾個議題的分析,而貫穿的主軸則是作者涉入甚深的社區大學運動。社區大學的最早構想,大約是黃武雄教授在一九九○年代初期即已醞釀,到了一九九四年的410教育改革運動時大致成形,並且被賦予扮演教育改革「側翼部隊」的任務,也就是透過成人世界的「社會改革」來重建價值觀,避免教育改革受到保守勢力牽制,最後全盤落空。 本書目前呈現在讀者面前的論文,較能完整反映作者這十多年來的心路歷程。本書大略分成三個部分,共十七章。分別是「學習社會與社區大學篇」、「台灣學篇」、和「風險社會篇」,雖然有不同的重點,卻也逐漸聚焦到對於學習和知識的反省,並且在制度上提出若干建言,希望能透過時間來驗證這些觀點的合理與否。而且每一章作者都加上了撰寫論文當時的時空背景以及當持所抱持的理念,一併娓娓道來,讓讀者的閱讀人身份轉化成與作者同理心的分享者,這也形成本書一項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