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在台灣,為何無法取得邦交國或進入聯合國?台灣國際地位未定論,如何解讀?其實,阻礙國家正常化的癥結,就在於中華民國的憲法。 •本書前身是《從華獨走向台獨》的小書,由自由台灣黨發行於2016年。作者蔡丁貴教授從原書主要是為了澄清在台灣國家轉型正義過程中,時常遭遇到的理念探索問題,特別是希望提供年輕世代在「自己國家自己救」的熱情中一些思考的參考。新版特地加入目前台灣在野小黨如何整合的建議,與2024年台灣的總統與立法委員大選的剖析,整合為五萬字篇幅。國家正常化,作為「中華民國」不能;但是「台灣」能不能?答案是,只有作為台灣,拿回人民的住民自決權,拋棄ROC身分,廢除中華民國憲法,才能建立真正的主權國家。 •日本正式放棄台灣與澎湖的所有權利,台灣與澎湖在《舊金山和約》中也被未指定由那個國家接管,台灣的主權理應回歸台灣人民之手,只是尚未進行住民自決程序以決定台灣的國際「主權國」的地位而已。所以,「台灣地位未定論」更完整的意涵應該重新解讀為:台灣的「主權地位」(status of sovereignty)已定,屬於台灣所有住民;但是台灣的「主權國地位」(status of sovereign state)未定,必須由所有台灣住民公民投票來加以確定。 •「主權國的四個組成要素:土地、人民、主權及政府。對外,台灣有固定的領土範圍、人民、主權,雖然有選舉,但政府並不是依據人民制定的憲法而組成的政府。所以到現在台灣的「主權國地位」仍然有待台灣的「住民自決」來加以確認。要解決台灣主權國地位確認的問題,就是要如何從現狀的「華獨」走向「台獨」自由台灣的問題;不是目標設定的問題,而是要如何完成轉型正義過程的解殖問題。」 推薦人 王崇堯院長(日本東京大學文學博士、國立台灣大學名譽教授) 鄭欽仁教授(Boston大學神學博士、前台南神學院院長、立案南神神學院第一任校長) 董芳苑牧師(臺灣神學院宗教學退休教授) 高成炎(台灣綠黨創黨召集人、台大資訊工程研究所退休教授) 賴芳徵(新國家運動連線執行長) 陳南天(台灣獨立建國聯盟主席) 柯怡政(公義行動教會牧師、台南神學院牧範學博士) 紀萬生(台獨運動工作者、美麗島事件受難者) 莊承業(美國休士頓台灣同鄉會會長<1975>) 盧主義(美國智庫International Assessment and Strategy Center資深研究員) 黃春生(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濟南教會主任牧師) 陳彩仁(台灣客社社長) 邱凱莉(台灣神學研究學院宗教與社會學助理教授) 王泰澤(美國辛辛那提大學OLLI 學院台灣歷史課程主持人) 以上依來訊先後順序排列
♦ 「我不是什麼英雄主義的人,我只是想要像國王新衣裡的小孩那樣,誠實地指出現實的荒謬。」 ♦ 超新星象徵重生,爆發後的光亮長久延續,點亮所有政治冷漠者的心!健診城市、全力以赴、價值更堅定的選擇 ♦ 台北市港湖區最受矚目的台灣基進立委候選人吳欣岱,從心血管外科醫生走到政壇,從繁忙富裕的生活中走出,投入比醫生更辛苦的政治圈。本書是她這一兩年來的短文集結,跟大家分享台灣珍貴的民主價值與堅定台派的方向。 ♦ 吳欣岱是一名心血管外科醫生和一名母親,因為對台灣的大愛,毅然站出來努力發揮自己的光亮,作為台灣的後盾。「在我們面對侵略、恐嚇的時候,會渾身是刺的站出來捍衛應該守護的價值,毫不退讓,就像媽媽一樣。我相信我和台灣基進只要做到這一點,全力以赴、打死不退,台灣人意識就會慢慢長大,越來越堅強、成熟。」 ♦ 「有人說超新星是象徵著恆星的死亡,我卻認為它是象徵著一個重生。畢竟如果不經過極其痛苦的淬鍊,要如何爆發光亮讓所有人注意到?而這樣的爆炸後,就再也回不去了。」「最一開始我靠著個人的力量前進,在哄睡孩子的時候我一邊查資料、一邊想著能做什麼?揪團登報挺小英、連署暫緩武漢包機回台都是在這個時間完成的。後來,我加入一群人一起向前,罷韓、高雄的客廳會、籌組全國醫師醫療產業工會,一路慢慢做、慢慢學。現在,我們一起拉著台灣往前,壯大真正本土的在野黨,承接民主前輩傳承下來的意志及相望,用個人、用家庭、用政黨用團體各種單位,一步一步向前進。超新星爆發出能量的時間可能只有一瞬間,但它延續的光亮卻又長又久!」 ――摘自本書自序〈淬鍊重生的超新星〉
⁕ 台灣基進創黨黨主席陳奕齊,關於台灣政治的診斷書 ⁕ 台灣唯一堅持獨立路線的政黨——台灣基進,最完整的理念論述和實踐方針。 ⁕ 這是一本理性的社科分析加上感性的意志信念,結合組構而成的「行動指南」——一種對我們的政治現狀處境已經受夠了,並想要大聲叩問,為什麼台灣的政治不能變得更好的「行動指南」! ⁕《在黑暗中動身》,這書名說明了基進的歷程,有如暗夜先行者一般,一路踽踽獨行。因為「要看見日出,就須比光早一步抵達;那唯一的選擇,便只能在黑暗中就動身出發。」 「這是一本遲到多年的書。是一本關於筆者所參與組建的台灣基進的故事,也是關於台灣民主困境的結構根源的探討,以及叩問出路何在的書。因此,這不僅是寫給基進支持者的書,更是寫給每一位關心台灣民主未來的台灣公民。」 直言之,本書就是帶著具體的問題意識:本土全面執政已近八年,台灣民主化也歷經至少三十年,為何每一位摯愛著台灣這塊土地的人,必定會在這些年大小選舉中,陷入一種情緒與精神都相當緊繃的狀態,一種宛如「定期改選,定期亡國感」的焦慮處境中呢?以此「問題意識」作為指南,作者開始重溯台灣的民主轉型進程,進行重新理解與重新詮釋,並期待找到一種可從亡國焦慮定期發作的困境中掙脫之可能。 如果重新理解台灣民主轉型難題的思考框架,若能廣為大眾所感與所知,那麼這套重新理解台灣民主困境的思維框架,或許也可成為一種改變台灣的力量。這也就促成個人將「如何思想」的部份單獨抽出,並重新系統化寫就成書。就此而言,本書更是寫給每一位把台灣視為是「此生無所去,最終且唯一家園」的台灣人所閱讀。 基進書寫的故事,就像一路打怪破關的故事。不論認同與否,我們有著夢想,並朝著夢想築就挺進;況且這不只是基進人的夢想,更是屬於每一位認同「台灣是台灣人民的國家」,對此有著相同心跳律動者的夢想。按此理解,本書就像是一本想要幫台灣完成打怪破關遊戲的企劃書,並邀請每一位想要探訪屬於台灣彼岸的「One Piece」的朋友,一起上船成為伙伴,鬥陣前行! 本書分成五章,第一章是「問題意識」的破題與勾勒。接續著「問題意識」的疑情鋪墊,拉出台灣民主轉型理解框架的民進黨版本與基進黨版本之異同,以作為第二章節。儘管思想上可以透由重新認識,展開新的思維可能;但在行動上,依舊會受困於各種選舉政治現實的綁架,並產生行動上的遲疑;為此,第三與第四章即是針對導致行動遲疑與束縛的綁繩,進行拆解卸除的工作。最後的第五章,則以「Q&A」的形式,將內心最後的阻礙與心魔,徹底地祭改與超拔。
「本書絕妙濃縮了過去50多年來,我們基於對大腦和心智的瞭解所提供的最佳建議。」──彼得.方納基教授(Peter Fonagy, OBE) *美國Amazon 4.6顆星讀者評價 *該如何教育,鼓勵、激勵、期待,才會帶來正向循環?三位頂尖心理學家由科學角度解讀青少年的大腦運作與反應方式,並提出應如何鼓勵與和他們良性溝通。告訴你正確的互動方式,給家長真正的知識 *美國教育各界熱烈好評中 將青少年和他們不可思議大腦的形象「重塑」,正是本書宗旨。在科學佐證之下,我們要傳達的訊息就是,認為青少年大腦「壞掉了」或「有缺陷」的看法,既不正確也無濟於事。 青少年期從11歲開始,會持續約10到15年,是所謂的後兒童期,本質就是要致力讓年輕人準備好面對成年期。關於大腦的所有適應結果,都是要讓年輕人準備過上融入同儕、從父母身邊獨立的生活,同時也會讓他們更瞭解自己是誰、努力的動機是什麼。這是一段相當長的準備期,但活出人生本身就是一項具有挑戰性的任務,要學的東西也不少。 我們常抱怨,青少年比兒童更「不受教」,更敏感,情緒更複雜劇烈,更容易受傷,更喜歡冒險,而手足無措的大人,若採取高壓的方式控制,適得其反。其實,這些都是出自大腦需求所做的準備,當我們理解這些反應背後的生理原因,就能對其種種表現釋懷,有心理準備,給予理性親切的陪伴。一個好消息是,若家長能在青少年時期與孩子維持良好的互動,就可以奠定未來長久的良好關係。 成人必須改變自己跟青少年相處和說話的方式,因為他們的角色正從單獨駕駛轉換成陪伴青少年一路前行的副駕駛。青少年在生活中需要有能作為榜樣的父母、老師、重要成人。要能支持青少年的行為,就需要溝通交流,方法包括協力合作、解決問題和討論,以及理解他們對尊重和地位的需求。就算他們有時將會把你推開,現在卻是他們人生中最需要關係親密成人的時候。 本書由三位頂尖心理學家所撰寫,作者群援引最新研究結果,提供能引起共鳴的清楚策略,讓我們瞭解可以如何協助青少年,使其得以成長發展。她們尤其指出青少年歲月是一段充滿不可思議機會的時期,堅實關係與積極溝通則會成為穩固基礎,讓大人能夠藉此協助青少年發展、學習、成長。這本指南手冊強調心理健康、學習差異、成長型思維的重要性,各章都包含了具體行動、對青少年可以說或不能說的範例。內容淺顯易懂,將帶你一一探討青少年大腦的運作方式,對想協助年輕人的任何人來說,本書是必讀之作。 本書五大部分: 1.介紹青少年大腦:年輕人天生就準備好要從周遭環境進行高效學習,準備迎接獨立,本書將深入淺出探討大腦思考、學習、感覺的方式,以及青少年時時刻刻、日復一日是如何學習。 2.掌握青少年大腦的重塑期:青少年大腦天生就準備好要學習各種事物,包括情緒調節,這可是個人健康當中極為重要的一環。善用青少年這段易受影響的時期會是一輩子的投資,效益將持續整個成年期。 3.同儕團體對年輕人有何影響:對社交融入和同儕認同的極力關注,是整個青少年期的內在激勵因素。同儕的看法是青少年至關重要的參考標準,這樣的社交互動可能會帶來成果豐碩的交流結果;同儕的觀點當然也可能會造成更負面的影響。 4.如何照顧正在發育的青少年大腦:包括協助青少年培養自我照護的習慣。本書探究健康睡眠型態的基本知識、何謂良性壓力的經驗、科技的使用與濫用。 5.探討成人與青少年的互動:本篇探討身為大人的你,在年輕人生活中所扮演的核心角色。本書也探究至關重要的議題,就是你要如何與年輕人建立並維持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