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sum 書系 ,共計10
  • 排序
  • 圖片
  • 條列

苦土之囚:世上最年輕國家南蘇丹的希望與絕望

馬可孛羅  出版
2023/12/07 出版

 直到此刻,南蘇丹人們仍在國家內部衝突下,無所安居在這個盛產石油的國家,武裝暴力沒有絕跡,多數人仍生活在貧窮線之下。◆ 誠品十二月選書◆ 城邦讀書花園十二月選書 蘇丹南部是世界上最邊緣、未開發的區域之一。半個多世紀以來,內戰使這個區域陷入恐懼與死亡的陰影,超過200萬人在蘇丹內戰中失去性命。已逝的蘇丹前副總統、「南蘇丹國父」約翰加朗(John Garang,1945-2005)曾這樣質問南蘇丹人:「你想成為自己國家的二等公民嗎?」。2011年的獨立公投中,南蘇丹人以超過98%的贊成,提交他們的答案。作者查克.威爾汀(Zach Vertin)於2009年至2017年間,在蘇丹生活、工作以及旅行,見證南蘇丹的獨立,以及接踵而來的衝突與混亂。此外,維汀於2013年至2016年間擔任美國國務院蘇丹和南蘇丹問題辦公室政策主任,與交戰各方的領導人、國際的調解者往來密切,讓札克掌握豐富的第一手資料。此外,維汀在南蘇丹的人際網絡,也提供他多元的見解。反思戰爭在政治中扮演的角色,政治理論家對此的提問是「戰爭是否預示著政治秩序的崩潰,還是形成一個國家甚至是維持國家的核心要素?」維汀藉由南蘇丹的例子回應,認為暴力並不意味既定秩序的瓦解,反而是為了奪取仍未定奪的獨立實體而戰。除此之外,對於南蘇丹不穩定的共同體狀態,維汀從政治經濟、國族認同、國際勢力(如美國的外交政策)等多方角度切入,其見解直入核心。這本書將挑戰我們對全球政治的視野。將鏡頭貼近參與南蘇丹歷史的重要人物身邊,《苦土之囚》用文字打造一個關於希望、夢想、許諾與殞落的史詩。維汀描繪南蘇丹的獨立,以及在一段蜜月期後,南蘇丹的「解放英雄」們扣起板機,讓他們的新國家重新陷入戰爭的故事。相較於晦澀拗口的學術文字,維汀的文筆以及對人的描繪,使這本書讀起來更像是令人無奈的故事。這本書講述了世界上最為忽視的領土中的權力、許諾、貪婪、憐憫、暴力以及救贖,也講述美國在全球政治局勢上所展現的力量。維汀豐富的經歷將在地與全球的敘事織成一塊,使得本書不僅能帶領讀者一窺南蘇丹的政治發展、了解美國政府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更能貼近平民百姓的生活以及血淚故事。國內一致推薦:李易安|記者、作家阿 潑|媒體工作者戴裕霖|駐非醫療團醫師、作家辛翠玲|中山大學政治經濟學系教授國外媒體、政治人物熱情推薦:「南蘇丹的悲劇仍在開展,連外交政策專家都所知有限。查克.威爾汀是稀有例外。對這個眾人為其犧牲的年輕國家,他的獻身投入不僅剖析政府承諾何以破裂得如此嚴重,也幫助目睹太多鮮血的人民終止流血衝突……一本必備的讀物。」──約翰.凱瑞(John Kerry),美國第六十八任國務卿,著有《恩賜每一天》(Every Day is Extra)「字裡行間令人著迷……本書是世界上極端棘手衝突的重要指引──對於世上任何地方的戰士、外交官、援助專業人士及未來的和平協商者皆為必讀著作。」──瓊.李.安德森(Jon Lee Anderson),《紐約客》撰稿人「這本書思索在南蘇丹的創建和崩壞中,西方所承擔的責任的程度……並提出更深層的問題:國家是如何構成的?威爾汀擔憂南蘇丹的苦難是否會像美國內戰一樣,最終證明『發展階段需要經歷的苦痛是恐怖的,但卻是成為一個國家的一部分』。」──《經濟學人》「掌握一個國家的誕生與瀕臨滅亡的精湛記錄,全面且令人著迷。威爾汀把一個極其複雜的拼圖縫合在一起,重現了街頭激烈的戰鬥和高層外交,它們形塑了南蘇丹。本書大部分的韻味來自於對南蘇丹人民的絕佳描繪,提供寶貴的貢獻。」── 《明尼阿波利斯明星論壇報》「有如搭上一趟從非洲到白宮再回頭的政治雲霄飛車。威爾汀巧妙引領我們經歷南蘇丹的狂喜獨立,隨後毀滅地墜入戰爭。讀來扣人心弦。」──巴頓.傑曼(Barton Gellman),普立茲獎主、新聞記者與作家「以出色、可信且豐富多彩的寫作,洞悉世上最年輕國家的希望與絕望。南蘇丹創建的數不清故事在現代歷史上獨樹一格,不僅為非洲、也為世間其他地方帶來殷鑑。」──瓊.史諾(Jon Snow),第四頻道新聞臺記者與主播,著有《拍攝歷史》(Shooting History)「威爾汀曾任非政府組織的分析師,也曾是美國駐蘇丹和南蘇丹特使的顧問。他為這個關於南蘇丹扣人心弦且寫得很好的紀錄,帶進了局內人的知識。」──《出版者週刊》「敘述高度可讀、見識廣博且以人為本。對於企圖瞭解南蘇丹為何崩壞的任何人皆為必讀著作。」──羅薩琳.馬爾斯登女爵士(Rosalind Marsden),前英國駐蘇丹大使與駐歐盟特使「查克.威爾汀的前排位置視野絕佳。他以新聞記者的活力向我們介紹登場人物與勢力,這群人拼湊出這個國家、又再悲劇性地聯手拆毀。本書詳述領導者的幻夢及因此引發的可怕暴行,也是一個迄今尚未妥善訴說的故事。」──馬克.馬洛赫─布朗勛爵(Mark Malloch-Brown),前聯合國副秘書長「查克.威爾汀結合專業政治分析與新聞記者的敘事本領,寫就一本讓人身歷其境的刺激著作,未來多年仍將獲讀者青睞。威爾汀親身見證該國的創建,由他來說這個故事再適合不過。」──海爾.曼科里歐斯(Haile Menkerios),前聯合國副祕書長暨駐蘇丹與南蘇丹特使「一位敏銳地觀察南蘇丹危機發展的人,並參與和平努力的參與者,記錄了這個新生國家的形成和隨後的崩解。威爾汀對這個脆弱的新國家的命運表現出極大的關愛和關切。儘管新國家面臨著艱鉅的挑戰,威爾汀提供了一線希望,認為一個可行的國家仍有機會勝出。」──柯克斯評論「一本極優秀的讀物。查克.威爾汀巧妙地解開了導致一個國家誕生並加速其悲劇性解體的事件。這既是一個充滿南蘇丹人民的經驗和希望的故事,也是對現代國家建設中最重大嘗試的記錄。無論我們在世界各地尋求促進和平與正義的事業,都應當智慧地從這本重要的書中學習。」──安德魯.米契爾(Andrew Mitchell),前英國發展與非洲國務大臣「威爾汀提供前所未有的全面故事……一份專家撰寫的,關於這個鮮為人知的國家的建立過程,具有至關重要的價值。」──書單雜誌「對於非洲歷時經年悲劇的探討做出重大貢獻。」──彭定康(Chris Patten),牛津大學榮譽校長及前香港總督「查克.威爾汀的書頁在南蘇丹裡逼近真正的非洲……他真誠看待問題,使得讀者的頭深深浸入現實的泥巴水──包括由狂喜到悲痛時揭露的天真而緊密美國關係。敏銳洞悉這個國家的大人物,同理普通人的希望和煎熬,敘事豐富且寫作優美。」──湯馬斯.R.皮克林(Thomas R. Pickering),前美國國務次卿與駐約旦、奈及利亞、薩爾瓦多、以色列、印度、俄羅斯和聯合國大使「在南蘇丹的長期經驗和深厚承諾使他成為當地最優秀的分析師之一。這是對他認真、堅定目標和專注的明證。他的工作是如何傳達人道主義目標的罕見記錄。」──《紐約書評》 

79 特價616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巴勒斯坦之殤:對抗帝國主義的百年反殖民戰爭

馬可孛羅  出版
2022/01/06 出版

愛德華.薩依德之後,巴以衝突最重要的研究者 國際權威期刊《巴勒斯坦研究期刊》主編哈利迪 台灣目前所見,最全面且深入探討以巴衝突的專門著作 綿延一百年的戰火,何時才會終結? 暨南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包修平 專文導讀 《遠見雜誌》資深主編兼國際組召集人︱簡嘉宏、《阿拉伯人五百年史》作者︱尤金.羅根、《失敗的國家》作者︱諾姆.喬姆斯基、《大國政治的悲劇》作者︱約翰.米爾斯海默、《文化的位置》作者︱霍米.巴巴、《伊斯蘭國》作者︱派崔克.柯伯恩 一致推薦 包修平:「作者哈利迪專注此項議題長達五十年之久,可說是巴勒斯坦研究的先驅,《巴勒斯坦之殤》可謂經典著作。」 簡嘉宏:「本書描繪了巴勒斯坦民族過去一百年來因外來殖民所造成的離散及衝突,言簡意賅的血淚字句涵蓋厚重史料。」 尤金.羅根:「本書將傑出的學術研究成果與豐富的戰爭和外交第一手經驗相結合。」 諾姆.喬姆斯基:「本書是第一部在深入了解巴勒斯坦人奮鬥的基礎上,探討他們所面臨的戰爭的作品。」 約翰.米爾斯海默:「對於愈來愈多有興趣了解巴以衝突真正根源的人來說,這是一本必讀書。」 霍米.巴巴:「細緻描述巴勒斯坦歷史,為研究全球範圍內的定居者殖民主義提供了一個出色的框架。」 【書籍介紹】 巴勒斯坦-以色列衝突是一場已持續長達百年以上的衝突。自十九世紀末開始,許多流亡海外的猶太人開始返回巴勒斯坦,希望能重建已經滅亡將近兩千年的猶太國家。但問題是在這段時間裡,巴勒斯坦人也在這裡居住了上千年,誰是新住民?誰是舊住民?誰有權宣稱擁有這塊土地的主權,就成了一切爭議的源頭。 本書作者哈利迪是愛德華.薩依德之後,巴以衝突最重要的研究者,也是國際權威期刊《巴勒斯坦研究學刊》的主編。不同過往描述巴以衝突的作品,本書有四大特色。 首先,哈利迪提出以「殖民戰爭」的角度審視巴以衝突,認為以色列早從十九世紀末出現猶太復國主義,二十世紀英美大國全力支持以色列立國,顯示以色列及其盟友有意識地向巴勒斯坦人發動殖民戰爭,意圖奪取巴勒斯坦人的土地,要在巴勒斯坦建立國家。 第二,本書以年代先後描述巴以衝突的百年歷史,利用六起重要的國際事件,包括貝爾福宣言、聯合國第一八一號決議、六日戰爭、黎巴嫩戰爭、奧斯陸協議、大衛營峰會,一步步勾勒出歷史的原貌。 第三,本書除了是部巴勒斯坦人的歷史,也融入了作者個人的生命史、整個哈利迪家族的家族史。哈利迪家族的成員就是這百年歷史的見證者。 最後,本書不強調巴勒斯坦人的「悲情色彩」,除了會抨擊以色列及其盟友的不公正作為,也不忘針貶巴勒斯坦領導層的失誤與無能。希望透過重新審視這段歷史,能為至今仍無法解決的歷史難題提供一個有啟發的新視角。

79 特價411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羅興亞人:不被承認的民族,緬甸國族建構最危險的敵人

馬可孛羅  出版
2021/11/06 出版

辱緬!滾出緬甸!我們緬甸不需要你! 你們不是緬甸的一分子!! 為何民主化浪潮下羅興亞人的處境益發艱困? ----見證推薦(按照姓氏筆劃排列)---- 林韋地 季風帶發行人 吳象元 關鍵評論網東南組資深編輯 唐南發 聯合國獨立顧問與難民與移工服務人員 翁婉瑩 自由撰稿人 張正 中央廣播電臺總臺長 陳牧民 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教授/駐印度代表處公使 楊昊 政治大學東亞所特聘教授/台灣亞洲交流基金會執行長 楊智強 記者 趙中麒 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副教授 廖雲章 獨立評論@天下頻道總監 ASEAN Plus 南洋誌 為什麼緬人排擠羅興亞人?因為…… 緬甸有極其複雜的民族組成,而在緬甸獨立自主的過程中,緬人是絕對的核心。為了讓緬人的利益最大化,歧視少數民族的作為層出不窮,並在軍政府統治時代進一步得到強化。雖然穆斯林在緬甸的歷史發展已久,但羅興亞人大多卻來自孟加拉。跨境少數民族造成的不確定性,有可能引發國家裂解的骨牌效應,政府與人民於是將恐懼強加在羅興亞人身上。 為什麼若開人憤恨羅興亞人?因為…… 若開邦在歷史上是獨立於緬甸的阿拉干王國,也是印度文化與緬甸連接的窗口。獨特的史地條件,若開人逐漸培養出自己的族群意識,尤其當英國殖民者暴力地將印度、孟加拉、緬甸合併在一個殖民地之下,百年來族群遷徙與資源分配的不公,憤怒就像壓力鍋一樣不斷累積,隨時可能爆發。終於,在民主轉型加快的同時,怒火燒毀了羅興亞人所擁有的一切。 為什麼佛教僧侶仇殺羅興亞人?因為…… 佛教與僧侶,一直是緬甸歷史上的知識傳播者,其受到的尊敬當然不可言喻。在軍政府統治與民主轉型期,僧侶更扮演了為人民發聲的社會接濟者角色,佛教不受政權侵蝕,持續保衛人民。緬甸人民常年的不滿,需要有人帶頭衝破,而僧侶一馬當先,想讓緬甸更完整、更強大。新生的「佛教民族主義」,首要開刀的就是人口眾多的穆斯林與羅興亞人。 為什麼翁山蘇姬默不做聲?因為…… 翁山蘇姬本身是緬人,他所帶領的全國民主聯盟也以緬人為主。長年畸形的民主發展下,全國民主聯盟缺乏能力統合民族主義、佛教勢力與國際援助的資源。而軍隊尚未離開政治舞台,他們對於緬甸「亙古不可分割」的保守心態,剛好與佛教民族主義一拍即合。左右為難的翁山蘇姬,將沉默當作是面對的策略。 「欲了解事情怎會每下愈況終成災難,非讀不可之作」──《經濟學人》(Economist) 他們曾經是鄰居、朋友──穆斯林與佛教徒。 但從何時開始,羅興亞人從出生起就不被視作「人」? 作者實地採訪,揭開這場由恐懼餵養的暴力: 為何團結國家的信念最後變成可怖的種族屠殺?

79 特價394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艾爾多安的崛起:一場為了信仰、權力、國際地位,建構土耳其靈魂的新戰爭

馬可孛羅  出版
2021/05/08 出版

為何歐美西方討好他、俄羅斯敬重他、中東各國師從他? 艾爾多安到底有何魅力與技巧,讓可能分崩離析土耳其比過往更堅強? 二十一世紀以來,你看到的土耳其,就等於艾爾多安! ▎專文導讀    陳琬喻——《轉角國際》、《大誌》專欄作家 ▎推薦(按照姓名筆劃排列) 張景安——政治大學阿拉伯語文學系助理教授 崔進揆——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助理教授 萊拉——旅土作家、「伊斯坦堡情旅日記」版主 蔡依橙——「陪你看國際新聞」創辦人 想到土耳其,你可以問問看自己:這是個民主國家?還是集權統治國度? 是世俗化的伊斯蘭資本主義典範?還是逆行倒施的宗教保守右派? 這些疑問,終歸一人:艾爾多安! 土耳其共和國建國百年, 唯一與土耳其國父凱末爾相提並論的政治人物! 一九二三年,土耳其共和國取代鄂圖曼帝國成立,領導獨立戰爭的軍官凱末爾,理所當然成為土耳其的第一任總統。而土耳其也在他去世前,徹底改造成現代國家。凱末爾被賦予了「阿塔圖克」這個稱呼──「土耳其的國父」──顯見其偉大。 「阿塔圖克已經死了八十一年,他仍舊活躍在今日土耳其人的想像中。」 就算再怎麼保守的伊斯蘭主義者、再怎麼厭惡西方霸權、再怎麼不屑世俗主義的迂腐,甚少土耳其人膽敢貶損凱末爾,但這也給了艾爾多安崛起的舞台。身為藍領階級出身、對信仰的堅定,他成為相對於凱末爾的逆流,一個不同於過往歐化的資產階級;他聆聽人民的需求,了解他們身為公民想要發聲的欲望。人民不要一個只會迎合西方的土耳其,而是乘載信仰靈魂,一個有國格、有地位的國家。 「他是天生的演說家,技巧高超的政客,也是天才民粹主義者;戰爭的領袖。」 艾爾多安強調土耳其的本質與尊嚴,讓他在國內普遍受到歡迎。他也明白在地緣政治裡的重要性,在西歐、中東與前蘇聯之間,他不僅扮演緩衝的角色,而且扮演得極好!土耳其擁有北大西洋公約國中規模第二大的軍隊,跟以色列的關係也比其他中東國家更和睦,也歡迎上百萬敘利亞、伊拉克難民。艾爾多安或許並不擅長戰爭本身,但深諳政治的兩面藝術,他觀察情勢何時對他有利,並進一步把將國家捲進獨裁統治的陰影下。 「那個一度願意學習、願意傾聽外界聲音、傾聽批評的人已經遠去。」 那個在伊斯坦堡平民區叫賣、給家裡添補家用,深知土耳其的階層斷裂、需要為低階平民發聲的領袖艾爾多安,已經不在了。隨著歐美的軟弱與背叛,艾爾多安已明顯感到不耐煩。國內少數民族與境外勢力眉來眼去,讓他窮於應付卻得不到鼓勵。最重要的是,二〇一六軍方帶頭、以世俗主義精神為輔的政變失敗了,更讓他本人更加多疑、剛愎自用。但土耳其人的支持似乎沒有顯著削減,追隨著艾爾多安,盼望著土耳其能更偉大。 當艾爾多安承諾他要洗滌土耳其的靈魂,而這個靈魂漸漸等於他自己時,土耳其該怎麼走下去?  

9 特價486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緬甸的未竟之路:種族、資本主義與二十一世紀的民主新危機

吳丹敏  著
馬可孛羅  出版
2021/02/05 出版

不被承認的羅興亞人! 不能遏止的民族衝突! 無法帶來和平的停火協議! 不容忽視的地緣政治經濟角逐! 翁山蘇姬上台後, 政治的角力與資源的分配,仍持續讓國家動盪。 吳丹敏延續《緬甸,新亞洲的博弈競技場》 詳實的田野調查功力與深刻的書寫, 為基層人民用力發聲! 讀者可以從這本書了解: ◆緬甸為何從區域最富饒的國家,淪為最封閉國家的背後歷史。 ◆羅興亞人與緬人的衝突到底從何而來? ◆進一步探究世界強權如何影響未來緬甸政治與民主的發展! 到底該怎麼做,緬甸才有辦法擁抱更光明的未來? 緬甸問題的根源在於英國人以夷制夷、忽略歷史脈絡的行政區劃, 但是當他們離開時,卻把問題留給了被殖民者自己。 當代緬甸,是英國殖民後留下的遺產。伊洛瓦底江河谷的緬人王國被征服,已經給緬人烙下深刻的恥辱。原本就不屬於緬人王國統轄的山區民族,在英國人的扶持下穩定發展。由印度引進、中國移民組成的勞工,在仰光等充滿工作機會的城鎮,取代了緬人的優勢。最重要的資源,不管是柚木、玉石或稻米,都牢牢掌握在英國人手裡。二戰開打後,殖民地裡的民族矛盾與衝突,就像潘朵拉的盒子一般,席捲了所有人民。 西方國家希望看到緬甸走上民主化的道路, 但是絲毫不與軍政府溝通的結果,導致緬甸百姓完全得不到國際援助。 原先獨立後要組成一個多民族、各邦高度自治的「緬甸聯邦」,在軍政府奪權、共產黨叛變、民族獨立武裝組織開啟戰火後,一切都變了樣。軍政府更變本加厲,將「緬甸」與「緬人」做了最深的連結,象徵著緬甸走上了「一體同化」而非「多元發展」的國家道路。而西方國家對民主聯盟與翁山蘇姬的一味偏袒,更加深了溝通的鴻溝。 二〇〇八年納吉斯風災橫掃下緬甸,軍政府終於罕見開放國門,各國物資進入緬甸援助。民主化迅速前進:二〇一〇年翁山蘇姬解除軟禁,二〇一二擔任議員,二〇一六終於登上國務資政的大位。這位守護緬甸民主的女神,終於讓緬甸可以走向國際社會。 已閉鎖五十年的神秘緬甸,似乎正在邁向繁榮: 交出政權的軍事將領、改革成功的民主人士、豐富的自然資源、大量湧入的外國資本。 事實上,民族矛盾遲遲未解,伴隨著改革開放反而透過資源分配激化了衝突。羅興亞人的種族清洗越演越烈,這時卻已沒有軍政府的束縛,緬人要從「外來者」身上討回失去的自尊。而看似暴力的緬人,本身也受苦,他們的土地被變賣給新興的資本家、被騙去鄰國做低薪奴工、根本無法得到國家的照顧,他們的困境無法解決,只好投射到往日緬王國的榮光,民族主義成為生存下去的動能。 不被看見的,仍是在這片土地上刻苦生活的百姓。 因羅興亞人民族衝突,導致許多補助與建設又切斷,中國與印度在印度洋的角力,都在此時趁虛而入,邊界因而騷動不安,地緣政治演變成不定時炸彈。緬甸何時才有辦法擁抱更光明的未來?吳丹敏要我們聚焦在人民。為他們帶來新生活,就必須要有新思想;要有新思想,就必須徹底檢討緬甸的歷史。這個被隱藏的瘡疤,必須從改善百姓的生活中去撫平。

9 特價43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電子書】緬甸的未竟之路

吳丹敏  著
馬可孛羅  出版
2021/02/05 出版

不被承認的羅興亞人! 不能遏止的民族衝突! 無法帶來和平的停火協議! 不容忽視的地緣政治經濟角逐! 翁山蘇姬上台後, 政治的角力與資源的分配,仍持續讓國家動盪。 吳丹敏延續《緬甸,新亞洲的博弈競技場》 詳實的田野調查功力與深刻的書寫, 為基層人民用力發聲! 讀者可以從這本書了解: ◆緬甸為何從區域最富饒的國家,淪為最封閉國家的背後歷史。 ◆羅興亞人與緬人的衝突到底從何而來? ◆進一步探究世界強權如何影響未來緬甸政治與民主的發展! 到底該怎麼做,緬甸才有辦法擁抱更光明的未來? 緬甸問題的根源在於英國人以夷制夷、忽略歷史脈絡的行政區劃, 但是當他們離開時,卻把問題留給了被殖民者自己。 當代緬甸,是英國殖民後留下的遺產。伊洛瓦底江河谷的緬人王國被征服,已經給緬人烙下深刻的恥辱。原本就不屬於緬人王國統轄的山區民族,在英國人的扶持下穩定發展。由印度引進、中國移民組成的勞工,在仰光等充滿工作機會的城鎮,取代了緬人的優勢。最重要的資源,不管是柚木、玉石或稻米,都牢牢掌握在英國人手裡。二戰開打後,殖民地裡的民族矛盾與衝突,就像潘朵拉的盒子一般,席捲了所有人民。 西方國家希望看到緬甸走上民主化的道路, 但是絲毫不與軍政府溝通的結果,導致緬甸百姓完全得不到國際援助。 原先獨立後要組成一個多民族、各邦高度自治的「緬甸聯邦」,在軍政府奪權、共產黨叛變、民族獨立武裝組織開啟戰火後,一切都變了樣。軍政府更變本加厲,將「緬甸」與「緬人」做了最深的連結,象徵著緬甸走上了「一體同化」而非「多元發展」的國家道路。而西方國家對民主聯盟與翁山蘇姬的一味偏袒,更加深了溝通的鴻溝。 二〇〇八年納吉斯風災橫掃下緬甸,軍政府終於罕見開放國門,各國物資進入緬甸援助。民主化迅速前進:二〇一〇年翁山蘇姬解除軟禁,二〇一二擔任議員,二〇一六終於登上國務資政的大位。這位守護緬甸民主的女神,終於讓緬甸可以走向國際社會。 已閉鎖五十年的神秘緬甸,似乎正在邁向繁榮: 交出政權的軍事將領、改革成功的民主人士、豐富的自然資源、大量湧入的外國資本。 事實上,民族矛盾遲遲未解,伴隨著改革開放反而透過資源分配激化了衝突。羅興亞人的種族清洗越演越烈,這時卻已沒有軍政府的束縛,緬人要從「外來者」身上討回失去的自尊。而看似暴力的緬人,本身也受苦,他們的土地被變賣給新興的資本家、被騙去鄰國做低薪奴工、根本無法得到國家的照顧,他們的困境無法解決,只好投射到往日緬王國的榮光,民族主義成為生存下去的動能。 不被看見的,仍是在這片土地上刻苦生活的百姓。 因羅興亞人民族衝突,導致許多補助與建設又切斷,中國與印度在印度洋的角力,都在此時趁虛而入,邊界因而騷動不安,地緣政治演變成不定時炸彈。緬甸何時才有辦法擁抱更光明的未來?吳丹敏要我們聚焦在人民。為他們帶來新生活,就必須要有新思想;要有新思想,就必須徹底檢討緬甸的歷史。這個被隱藏的瘡疤,必須從改善百姓的生活中去撫平。

特價336
電子書
下次再買

偉大的俄羅斯回來了:國族、極權、歷史記憶,人民為何再次臣屬於普丁的國家?

馬可孛羅  出版
2020/09/03 出版

* 美國國家圖書獎非文學類大獎 * * 紐約公共圖書館.海倫伯恩斯坦圖書大獎 * * 美國國家書評人協會大獎決選 * * 紐約時報書評、洛杉磯時報、華盛頓郵報、波士頓環球報、西雅圖時報、基督科學箴言報、新聞週刊 年度好書* 「我們一切的思想與行動,全都出於赤誠和熱愛俄羅斯啊!」 在缺乏信仰與依歸的時刻,俄羅斯人該如何急尋俄羅斯的偉大? 戈巴契夫,拆卸的鐵幕 1985年,蘇聯迎來了新政。戈巴契夫決定將垂死的國家,引進一點改革的活水。人民開始小心翼翼接觸以往禁絕的資訊,書籍、音樂、學術、宗教,涓涓細流的自由,逐漸流入大眾的內心,集會開始了、遊行抗議開始了,分離與解放的力量終於形成了洪水,衝破了柏林圍牆、波羅的海三國、高加索、所有東歐與中亞聯邦,鐵幕全面瓦解,只剩下孤零零的俄羅斯人。 葉爾欽,失序的國度 1991年,俄羅斯要向西方世界開放。資本主義到來,市場經濟統治,學術與文化積極接軌。那是個看似充滿希望的時期。然而,蘇聯長久的慣習沒有退去,仍像幽靈一般困擾著經濟與政治,即便國民生活水準提升了,但貧富差距加大、人民生計各憑本事、車臣分離主義分子在邊境喧囂。曾經是相對於美國的強權,而如今俄羅斯要往哪裡去?人民心中充滿了困惑。 普丁,眾望所歸的大家長 1999年,默默無聞的前KGB特務,接下了紊亂的俄羅斯。在車臣戰爭中,普丁終於展現出久聞不見的強勢,終結戰事紛擾,重建俄羅斯的自尊。人民全心託付給他,國家所有事情逐漸步上軌道。當穩定成為俄羅斯追求唯一的辭令,任何阻礙前進的大石先被劈除,最後連不起眼的沙子也被清掃而空,從商業寡頭、反對派媒體、學術研究自由、LGBT人權、猶太人、到抗拒NGO組織的「國外代理人法」,人們被跟監、被騷擾、被毆打、被暗殺,沒有人不能不服膺克里姆林宮的意志。內政清理好了,該向國外征討了,偉大的俄羅斯回來了。 這是極權主義再發作! 《普丁:沙皇再臨》作者瑪莎.葛森, 透過四個主角、二十多個人物、譜寫出俄羅斯三十年頭急速變化的政治、經濟、社會環境。 這是俄羅斯人的生命史,也映照出俄羅斯開放、奔放又收緊,又如何臣服於強人專制、迷失在國族主義中。 【國外傳媒推薦】 「瑪莎.葛森是俄羅斯這一世代之內最重要的一位知名社運人士與記者。」 ——大衛.雷姆尼克(David Remnick),《紐約客》(The New Yorker) 「一名極其獨立的記者……葛森深知俄國的文化與病理……(而且有著)對英語的絕妙掌控。」 ——《紐約時報書評》(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葛森展現了非凡的勇氣……毫不退縮。」 ——《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 「瑪莎.葛森博學而謙遜、標新立異而靈巧、誠實而勇敢。在這個獨特的歷史時刻,當我們必須理解俄國才能理解我們自己,我們全都很幸運能有她領路。」 ——提摩希.史奈德(Timothy Snyder),《暴政》(On Tyranny)作者

9 特價61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新歐亞大陸:面對消失的地理與國土疆界,世界該如何和平整合?

馬可孛羅  出版
2020/01/04 出版

當歐洲、俄羅斯、中亞、中國終於連成一線, 稱霸新歐亞大陸的決心也空前白熱化!   曾任葡萄牙國務卿,駐點倫敦、北京、華府從事國際分析, 布魯諾‧瑪薩艾斯橫越歐亞大陸,深入地緣政治的衝突險境! 為何消除了地理障礙,衝突與戰爭卻依舊一觸即發? 瑪薩艾斯站在競爭與碰撞的最前線,試圖找到歐亞大陸共榮的曙光。   前瞻推薦(按照姓氏筆劃排列) 政治大學外交學系副教授暨系主任 連弘宜 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副教授 張福昌 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共同創辦人暨內容長 楊士範 天下獨立評論頻道總監 廖雲章 一個嶄新的歐亞超級大陸正在成形 二〇一四年,中國提出「一帶一路」計畫,從中國、中亞草原、直抵「歐洲半島」;同時,透過孟加拉、斯里蘭卡、巴基斯坦、東非等港口,一個橫貫印度洋的海上絲路也逐漸成形。歐美開始留意到中國在歐亞大陸上勢力的擴張與滲透,也擔心中國聯合傳統的敵人俄羅斯,串接成一個勢力龐大、非歐美主導的「歐亞大陸」。美國雖憂心忡忡警告地歐洲,然而歐洲、特別是歐盟,卻以他們民主的傳統與完善的制度,期待各國心生嚮往、自動加入這個完善的「世界體系」中。 歐美的發展模式不是世界發展的終點 經過資本主義發展、地理大發現、工業革命、殖民統治一路走來的歐洲各國與美國,將西方的富強與領導,視為理所當然,亞洲的後起之秀如日本、韓國、台灣等國也順利融入西方體制中。然而當俄羅斯、中國、印度乃至中亞崛起時,卻看到了反抗與衝突。瑪薩艾斯著眼歐亞大陸上的風起雲湧,深深體會到世界的聯繫與交流,並沒有最好、最終的結局,只有不斷合縱連橫、互相競爭,爭取登上世界舞台上的一個位置。 我們身處在最便利的時期、卻也是最混亂的年代 科技發展與運輸交通的高度發展,使我們位處在四通八達、交流無礙的發展階段,然而各國卻各懷心機,讓原來是可以世界齊心合作的局面破滅,保護主義大舉擴張勢力,反移民、英國脫歐、川普當選、中美貿易戰等事件讓國際局勢又陷入混亂之中。事實上,國家、強權、大洲之間的鴻溝,完全出自我們的想像,只有當我們認知到「差異也是轉機」的情況下,才有可能促進一個更新、更完整、更繁榮的世界秩序。跟隨瑪薩艾斯的腳步,我們走訪許多國家與人民,看見政治、經貿、文化的差異,試圖成為一個真正「新歐亞大陸」的公民。 **外媒推薦** 「充滿資訊與洞見,從他的報導裡,清楚描繪我們正處在一個發生中的新國際局勢裡。二十一世紀瞬息萬變的當下,了解歐亞主義比任何時候都重要。這本書幫助我們準備好面對世界的現在與未來。」 ──《絲綢之路》(The Silk Raod)作者 彼得•法蘭科潘(Peter Frankopan) 「睿智、大膽、文字優美,本書揭示地緣政治的面貌,宛如讀一本不想闔上的驚悚小說。從布魯塞爾、北京、伊斯坦堡甚至阿拉木圖等這些城鎮之間,站著的是俄國間諜、中國哲學家、土耳其激進派、伊朗藝術家等等。這本書是政治哲學的傑作,除了展現出中國與俄國的觀點外,也回頭去反思我們自己的盲點。」 ──《這是倫敦》(This is London)作者 班•茱達(Ben Judah) 「今年最棒、最重要的一本書。讀起來叫人充滿驚喜。」 ──《偉大的停滯》(The Great Stagnation)作者 泰勒•科文(Tyler Cowen) 「精妙的、睿智的討論觀點,未來的世界局勢從他的旅程的紀錄中生動呈現,現在少有像他一樣的作者有值得一聽的觀點與歷史知識。」 ──《重回馬可孛羅的世界》(The Return of Marco Polo’s World)作者 羅柏.卡普蘭(Robert D. Kaplan) 「一部分是歷史、一部分是旅行見聞、一部分是政治分析。布魯諾‧瑪薩艾斯對世界的了解與分析,是少有人可以與他匹敵的。他的寫作叫人印象深刻。」 ──歐亞集團(Eurasia Group)創辦人與總裁 伊恩.布藍默(Ian Bremmer) 「觀點原創、論證有力、容易吸收,布魯諾‧瑪薩艾斯讓我們看到一個令人興奮的可能:一個重新調整到新地緣政治結構的世界」 ──《不光彩的帝國》(Inglorious Empire)作者 夏希.塔魯爾(Shashi Tharoor)

9 特價43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泰國:美國與中國間的角力戰場,在夾縫中求存的東南亞王國

馬可孛羅  出版
2019/09/07 出版

親中?親美?看泰國如何在中美間夾縫求生! 在外交上施行「對沖政策」的泰國,可以給予台灣什麼啟示? 原本是美國堅實盟友的泰國,是如何因為美國錯估形勢、中國強勢崛起, 而成為中美兩強縱橫的角力場?泰國又如何抓準時機,謀取最大利益? 作者班傑明.札瓦基以派駐泰國十五年的當地經驗、堅實的歷史分析與深度訪談, 剖析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泰國及東南亞局勢的諸多重大改變 【內容簡介】 近年在國際理論,特別是在面臨傳統美國勢力和中國崛起兩股力量的東南亞國家中,時興一種稱為「對沖外交」的策略。簡單來說就是小國拒絕「選邊站」,不加入中美任何一方勢力,採取在效果上互相抵消、看似矛盾的外交策略,進而維持己方模糊的立場,留下退路。諸如東盟各國及本書的主角泰國,都多多少少施行這類的兩面政策。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泰國曾經將自己定位為美國的重要戰略盟友,在越戰時泰國是美國在東南亞反共的堡壘,以及美軍的基地。同時美國也提供數百萬元的軍事和經濟援助,做為回報。然而,作者觀察到近幾十年來泰國的對外關係出現了驚人的逆轉,曾經是死敵的中國,如今被泰國軍政府視為有價值的盟友。這項轉變反映了中國一步步增加在東南亞的影響力,也同時是美國在亞洲的重大挫折。 在本書中,作者班傑明.札瓦基考察泰國自一九四五年到二○一四年的政治發展,以堅實的歷史分析,大量的文獻紀錄和深度訪談,剖析原本是美國堅實盟友的泰國,為何會向中國投懷送抱。泰國與東南亞各國又如何在美國宣布「重返亞太」時,成為中美雙方的角力場、全球事務的戰場。這場外交戰爭虛掩在泰國內政的派系鬥爭、選舉角力、軍事政變、經濟發展與財閥崛起的錯縱脈絡間,兩頭牽拉的是崛起中國強化地緣安全的需求,以及冷戰後美國對於亞洲發展的政治短視與錯估形勢。 作者在本書最後總結,泰國往中國的偏移,對於整個東南亞區域未來發展方向是重要指標,因為每個國家都將面臨與泰國類似的區域經濟與地緣政治的抉擇,到底該親中還是親美,要如何才能求取國家的最大利益。

9 特價46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中國的印度戰爭:世界屋脊上的衝突,亞洲兩大區域強權的角力

馬可孛羅  出版
2018/09/29 出版

1962年,中國與印度爆發邊境戰爭 2017年,中、印再度引發邊界對峙,緊張局勢看似一觸即發 《東方化:中國印度將主導全球》作者拉赫曼眼中的兩大新興世界強權 如何在五十年來解決不了的邊界爭議上,體現兩國的歷史與地緣政治角力脈絡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吳啟訥專文評介 1950年代,中國與印度分別成為亞洲兩大獨立國家,兩國間就此開展了五十年亞洲大陸地緣強權的勢力競逐。中國對於印度東北各邦少數民族獨立運動的支持,英國殖民政府劃下的麥克馬洪線中印邊界爭議,以及九十年後中國欲借道緬甸取得通往印度洋的策略通道。透過政治運作、軍事衝突、外交折衝,在世界屋脊的大喜馬拉雅山區掀起五十年的陰謀、動盪、煽動與暴力。 在《中國的印度戰爭》一書中,作者柏提爾.林納援引近年解禁的中印戰爭軍事情報資料,四十年間在印度東北、中國西南及緬甸北部少數民族部落區域訪問好幾代武裝勢力的第一手經驗,寫下大喜馬拉雅山區中印鬥爭,以及各族群在動盪陰謀中求生存的掙扎。 1962年的中印戰爭對印度是場重大挫敗,不只是折損軍力,國家尊嚴受到重大挑戰,同時全世界也認定印度為挑釁者,中國僅是「防衛自家領土完整」。半世紀後,本書作者林納透過爬梳更多機密文件、史料與訪談紀錄後,將當時被認定是「邊界爭議」的軍事衝突,重新放置在兩大亞洲強權的歷史與地緣政治角力脈絡。 本書不只重新定位1962年中印戰爭的基調,柏提爾.林納更認為中印戰爭始終不單純是一段邊界爭議,當時在大喜馬拉雅山區掀起的國際角力,今日仍舊在緬甸北部、中印交界及印度洋區域持續演進。未來,中國與印度這兩大亞洲新興強權勢必爭奪亞洲甚至世界的發言權。

9 特價43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頁數1/1
移至第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