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性愛的經典之作 讓我們一同誠實且道德地放浪! 我們是否可能同時愛上好幾個人,或對伴侶以外的人產生慾望? 如果我對別人有感覺,就表示我不是真的愛我的戀人? 我的情人「出軌」了,表示我們的關係一定出了什麼問題? 「嫉妒」與「占有慾」是愛情的證明,真的喜歡對方就會想擁有對方? 沒有「另一半」,我的人生就不完整,一輩子得不到幸福? 我們從小被教導,一生一世一對一的婚姻,是情感關係的唯一正解。許多人為了達到社會要求的這套標準,拚命壓抑自己的真實慾望,最後卻讓自己與親近之人都痛苦不堪。如果社會要求的這一套,讓你覺得頗受壓抑、格格不入甚至是自我厭棄,我們還有什麼選擇呢? 《道德浪女》為非典型親密關係的經典指南,書中提供了豐富的關係經營與溝通技巧,引導讀者認識自己並強化親密關係,更全面地理解人類的情感世界。本書將帶領讀者展開一場自由的冒險之旅,教你如何透過坦誠溝通、接納並掌握自身情緒、公平且健康地吵架、建立安全感與支持系統、共同設立界線等方式,嘗試進入開放關係、多重關係,以及任何性與愛的自由關係。本書也為浪女新手提供調情與追求、「說要」與「說不」,以及安全性行為的入門技巧,並教導浪女如何運用法律及各種協議保護自己與伴侶,進而養兒育女。 處於一對一關係中的讀者,亦可由本書習得親密關係的經營之道,與接納並善待自己的方法。本書提供了嶄新的視角,能幫助你從傳統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不再恐懼關係的失敗,並明白自身已是完整的個體,無須所謂的「另一半」來填補空缺。「愛」與「性」即目的,而非達成「一生一世配對」的手段。快感本身已足夠美好,親密、連結與陪伴亦彌足珍貴,只要你感到愉悅滿足,關係本身即具有無上價值。 《道德浪女》Q&A Q:誰是道德浪女? A:浪女可以是任何性別的人,只要你有勇氣以這種激進立場來歡慶性愛:性愛很好,快感對你有益。浪女可以選擇無性、選擇獨身、選擇一對一、選擇開放關係、選擇多重伴侶關係;浪女可以是異性戀、同性戀、無性戀或雙性戀,可以是激進的社運組織者,也可以是與世無爭的郊區居民。 Q:道德浪女哪裡「道德」? A:歡慶性與愛的「道德浪女」,絕非濫交隨便、不在乎他人感受的自私鬼,真正的「道德浪女」有原則且有道德,她們重視誠實與所有參與者的意願,也會極力避免傷害他人;她們認為感情關係與「所有權」無關,沒有人能夠擁有別人;她們會誠實面對自己的情緒與感受(如嫉妒、恐懼、占有慾、不安、憤怒),當「自己感覺的主人」,找出這些情緒的根源,並尋求伴侶與朋友的支持,但不利用這些情緒去責怪或控制別人;她們也勇於面對衝突、解決衝突,練習公平且健康地吵架。道德浪女的關係沒有約定俗成的規矩,她們藉由討論來訂立協議,協商出某些條件、環境與行為來滿足自己的需求,同時也尊重每個人的界線。 【浪女推薦】 「朵思與珍妮的『浪女倫理』,核心價值就是愛與善意。主流想像中的多重關係是玩弄別人感情,或者性慾胃口奇大以致吞噬掉其他的一切;在《道德浪女》裡,完全不是。朵思與珍妮畢生的浪女實戰經驗,與美國六〇年代的反戰、反叛文化、性解放、公社等社會實踐密切交纏,性愛對她們來說,是社會連結的一種,是表達愛與善意的諸多方法之一。」——張娟芬 「曾經有個時代——或許現在還是——事物總是被兩極劃分。若非貞潔,即是浪蕩。若非『正常』,即是『非常』。然而正常豈有長久不變的道理?男女同性戀曾也一度受困於哥弟麻煩、踢婆情結,而今不分才是王道,浪也可以道德。《道德浪女》的金玉良言是非典型關係畢竟才是常態——活著就是探索自我的邊界,跨越定義,浪過高潮。我浪,我驕傲。」——羅毓嘉(詩人) 「《道德浪女》從性與親密關係的無限可能談起,但說更多的其實是自我、界線、尊重與人生的無限可能。本書所呈現的是,我們的社會反覆告訴我們不可能,但卻真真實實存在的所有渴望與生命風貌,為所有『非典型』的人指引明燈。」——西索(同志諮詢熱線「非典型親密關係工作團隊」成員) 「無論要不要進入這類非典關係,我們可能都早已在感情裡百轉千折而遍體鱗傷,過去情傷總隱隱作痛,好像再也無法安心談一場戀愛……那些嫉妒、不安、比較、占有慾不斷作祟,讓我們成為感情裡的crazy bitch,最後傷人傷己。而這正是這本書(或說這類親密關係)的主要課題:如何克服嫉妒、不安與處理衝突。……《道德浪女》是一本寫滿愛的情書,是兩位作者依照自己的信念,傳遞愛的方式,無論是否要進入非典關係,你都能在其中習得愛的訣竅與方式,並療癒過去受傷的自己。」許欣瑞(《波栗打開開》資源網召集人) 「本書誠實地面對開放式關係並非特效藥的事實,在暢談開放式關係帶來的愉悅同時,也毫不避諱提醒讀者,社會大眾對此關係型態可能產生的異樣眼光,以及可能面臨的風險與挑戰。試著讓書中的觀點與實踐經驗陪伴你,可使你的摸索之路不致太過無跡可循。」——崔妮、兔兔(《拆框工作坊》負責人及社群夥伴)
自由性愛的經典之作 讓我們一同誠實且道德地放浪! 我們是否可能同時愛上好幾個人,或對伴侶以外的人產生慾望? 如果我對別人有感覺,就表示我不是真的愛我的戀人? 我的情人「出軌」了,表示我們的關係一定出了什麼問題? 「嫉妒」與「占有慾」是愛情的證明,真的喜歡對方就會想擁有對方? 沒有「另一半」,我的人生就不完整,一輩子得不到幸福? 我們從小被教導,一生一世一對一的婚姻,是情感關係的唯一正解。許多人為了達到社會要求的這套標準,拚命壓抑自己的真實慾望,最後卻讓自己與親近之人都痛苦不堪。如果社會要求的這一套,讓你覺得頗受壓抑、格格不入甚至是自我厭棄,我們還有什麼選擇呢? 《道德浪女》為非典型親密關係的經典指南,書中提供了豐富的關係經營與溝通技巧,引導讀者認識自己並強化親密關係,更全面地理解人類的情感世界。本書將帶領讀者展開一場自由的冒險之旅,教你如何透過坦誠溝通、接納並掌握自身情緒、公平且健康地吵架、建立安全感與支持系統、共同設立界線等方式,嘗試進入開放關係、多重關係,以及任何性與愛的自由關係。本書也為浪女新手提供調情與追求、「說要」與「說不」,以及安全性行為的入門技巧,並教導浪女如何運用法律及各種協議保護自己與伴侶,進而養兒育女。 處於一對一關係中的讀者,亦可由本書習得親密關係的經營之道,與接納並善待自己的方法。本書提供了嶄新的視角,能幫助你從傳統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不再恐懼關係的失敗,並明白自身已是完整的個體,無須所謂的「另一半」來填補空缺。「愛」與「性」即目的,而非達成「一生一世配對」的手段。快感本身已足夠美好,親密、連結與陪伴亦彌足珍貴,只要你感到愉悅滿足,關係本身即具有無上價值。 《道德浪女》Q&A Q:誰是道德浪女? A:浪女可以是任何性別的人,只要你有勇氣以這種激進立場來歡慶性愛:性愛很好,快感對你有益。浪女可以選擇無性、選擇獨身、選擇一對一、選擇開放關係、選擇多重伴侶關係;浪女可以是異性戀、同性戀、無性戀或雙性戀,可以是激進的社運組織者,也可以是與世無爭的郊區居民。 Q:道德浪女哪裡「道德」? A:歡慶性與愛的「道德浪女」,絕非濫交隨便、不在乎他人感受的自私鬼,真正的「道德浪女」有原則且有道德,她們重視誠實與所有參與者的意願,也會極力避免傷害他人;她們認為感情關係與「所有權」無關,沒有人能夠擁有別人;她們會誠實面對自己的情緒與感受(如嫉妒、恐懼、占有慾、不安、憤怒),當「自己感覺的主人」,找出這些情緒的根源,並尋求伴侶與朋友的支持,但不利用這些情緒去責怪或控制別人;她們也勇於面對衝突、解決衝突,練習公平且健康地吵架。道德浪女的關係沒有約定俗成的規矩,她們藉由討論來訂立協議,協商出某些條件、環境與行為來滿足自己的需求,同時也尊重每個人的界線。 【浪女推薦】 「朵思與珍妮的『浪女倫理』,核心價值就是愛與善意。主流想像中的多重關係是玩弄別人感情,或者性慾胃口奇大以致吞噬掉其他的一切;在《道德浪女》裡,完全不是。朵思與珍妮畢生的浪女實戰經驗,與美國六〇年代的反戰、反叛文化、性解放、公社等社會實踐密切交纏,性愛對她們來說,是社會連結的一種,是表達愛與善意的諸多方法之一。」——張娟芬 「曾經有個時代——或許現在還是——事物總是被兩極劃分。若非貞潔,即是浪蕩。若非『正常』,即是『非常』。然而正常豈有長久不變的道理?男女同性戀曾也一度受困於哥弟麻煩、踢婆情結,而今不分才是王道,浪也可以道德。《道德浪女》的金玉良言是非典型關係畢竟才是常態——活著就是探索自我的邊界,跨越定義,浪過高潮。我浪,我驕傲。」——羅毓嘉(詩人) 「《道德浪女》從性與親密關係的無限可能談起,但說更多的其實是自我、界線、尊重與人生的無限可能。本書所呈現的是,我們的社會反覆告訴我們不可能,但卻真真實實存在的所有渴望與生命風貌,為所有『非典型』的人指引明燈。」——西索(同志諮詢熱線「非典型親密關係工作團隊」成員) 「無論要不要進入這類非典關係,我們可能都早已在感情裡百轉千折而遍體鱗傷,過去情傷總隱隱作痛,好像再也無法安心談一場戀愛……那些嫉妒、不安、比較、占有慾不斷作祟,讓我們成為感情裡的crazy bitch,最後傷人傷己。而這正是這本書(或說這類親密關係)的主要課題:如何克服嫉妒、不安與處理衝突。……《道德浪女》是一本寫滿愛的情書,是兩位作者依照自己的信念,傳遞愛的方式,無論是否要進入非典關係,你都能在其中習得愛的訣竅與方式,並療癒過去受傷的自己。」許欣瑞(《波栗打開開》資源網召集人) 「本書誠實地面對開放式關係並非特效藥的事實,在暢談開放式關係帶來的愉悅同時,也毫不避諱提醒讀者,社會大眾對此關係型態可能產生的異樣眼光,以及可能面臨的風險與挑戰。試著讓書中的觀點與實踐經驗陪伴你,可使你的摸索之路不致太過無跡可循。」——崔妮、兔兔(《拆框工作坊》負責人及社群夥伴)
一個屋簷下三人的多邊戀愛 韓國女子的多重/開放式關係實踐 是從何時開始的呢?「我喜歡你」成了「我要擁有你」的同義詞? 嫉妒成為愛情的證據,我們自詡為監視戀人的獄卒,也是受對方監視的罪囚,因為戀愛「本該」如此……。 難道就沒有其他的相愛方式嗎? 放下對彼此的控制並且相互尊重的愛,就沒有存在的可能嗎? 浪漫與暴力交織的傳統戀愛腳本,讓洪承銀傷痕累累。將結婚視為終點的預設前提,並不適合早已決定不婚不生的她;占有並制約彼此的相愛方式,更在她身上留下了一道道傷口。承銀和男友宇宙,決定摒棄傳統的戀愛框架,談一場不一樣的戀愛。 然後,就在兩人交往的第三年,承銀遇見了性別酷兒知敏。 某天,承銀對宇宙說:「你覺得如果我跟其他人交往的話,會怎麼樣?」 直覺敏銳的宇宙,以提問代替了回答:「承銀你跟其他人在一起了吧?」 承銀、宇宙與知敏,就此開啟了V字形的多邊戀愛關係。而在三人交往的第二年,他們決定走入三人同居的生活。成長背景與生活習慣迥異的三人,就此展開了雞飛狗跳、充滿歡笑與淚水的同居時光。宇宙和知敏的嫉妒不安與憂鬱、承銀的自責歉疚與羞愧、三人關於性愛的約定、每週的家庭會議、家務分配與照顧工作的協調及難處、與「戀人的戀人」形成的重要羈絆、當兩人吵架時有了一個勸架的人、外界的歧視與打壓、與家人朋友「出櫃」……。本書記錄了在這個將兩人份的愛情訂定為預設值的世界中,三個人相識相愛並共同生活的日常。三人頂著外界的異樣眼光,建立起相互扶持的獨特愛情關係,也重新定義了「家庭」。 【一個屋簷下三人的多邊戀愛】 ◎ 三個人的同居生活,是宇宙和知敏與交織著嫉妒、混亂、不安及憂鬱的「那個」對抗的每一天;也是承銀被罪惡感、歉疚感、羞愧感交織的另一種「那個」籠罩的時光。 ◎ 三人關於性愛的約定:第一、務必使用保險套;第二、不在身上留下吻痕;第三、不過問與性愛相關的事;第四、進行輸精管結紮手術。 ◎ 三人一起的生活,是在兩人吵架時有了一個勸架的人;是幸虧有彼此才能削弱熊熊燃燒的怒火;是因為有共同敵人而產生革命同志情。 ◎ 一個屋簷下的三種消費觀:聽著爸爸「沒錢了,沒錢了」哭窮長大的承銀;消費座右銘是「先衝了,未來的我會負責」的宇宙;對於開銷精打細算,會用excel表記帳的知敏。消費型態迥異的三人該如何分擔家計? ◎ 看醫生動手術、三人一同尋找租屋處、出遊同宿時才發現,原來三人一起的生活,就是不得不將一個個謊言說得和吃飯一樣稀鬆平常……。 ★ 特別收錄兩位主角「宇宙」與「知敏」的訪談。 ★ 臺灣版獨家收錄全新後記〈致主角〉。韓文版出版四年後,三人的同居生活有何變化呢? 浪女推薦 許欣瑞│《波栗打開開》資源網召集人(專文推薦) 劉芷妤│小說家(專文推薦) 烏烏醫師│禾馨婦產科醫師 揚|Podcast「談性說愛」主理人 「臺灣市面上關於開放/多重關係的書雖不多,近年來總也累積出一塊小小空間,差不多快塞滿一個方櫃的大小。內容不出把開放/多重關係的概念講得細緻完整,或是把實作訣竅整理得深入淺出,好像讀完之後,就可以按圖索驥地打開親密關係中種種美好的可能性。 就算如此,我總覺得還是少了什麼。而這本書來得正好,輕輕巧巧地補上這個缺憾。 洪承銀用她獨有的細膩文筆,擷取三人同居日常中點點滴滴的細節,編織成平暖溫厚的流光,平凡一如你我生活中,偶爾抬起頭望進某人目光裡,依然感受到的暈眩剎那。只是在作者的生活中,這個『某人』是複數,如此而已,大同小異。 她不說教,不整理歸納,也不試圖要滿足所有人的提問,僅僅只是展現日常互動與各自的內心戲,那些小小的喜怒哀樂、吉光片羽,便指引了一種方向與諸多可能。雖然這些經驗並不一定適用於所有人,但答案其實都藏在各自日常生活的細節裡,至少我的經驗也是如此。 洪承銀不告訴我們開放/多重關係的答案,卻如實展現她追尋生活的方式,真好。」——許欣瑞(《波栗打開開》資源網召集人) 「讀洪承銀的《我和兩個戀人住一起》,腦中會不斷浮出驚嘆號:天啊他們怎麼可以!天啊這樣難道不會有問題!天啊他們都能接受嗎!天啊這不可能吧——這些驚嘆號會組成一架梯子,一邊讀著一邊驚嘆著,都還不用讀完全書,讀者便會發現自己已經沿著梯子,莫名其妙地走到了框架之外。框架之外,無比廣闊,而且並不危險……至少,並沒有比框架裡更危險。 宇宙、知敏與承銀之間的V型關係,像是一把錐子,敲破了原本就矗立在我們眼前,我們卻從未發現的一道隱形牆面。那道牆之所以一直以來都難以跨越,原因並非它有多麼厚重,而是因為我們始終不知道有個隱形牆面讓我們看來沒有其他選擇。而當牆面被打破,我們也會發現走過去之後,戀愛的甜蜜與煩惱和沒有走過去之前是一樣的,並沒有什麼不同。」——劉芷妤(小說家) 「『小孩子才做選擇,我全都要。』這句話或許是成年人虛張聲勢的叫囂。夢想與現實、職場與家庭、安全感與無拘束,很抱歉,你只能選一個。那愛情呢?親密、激情、承諾,大師提出的愛情金三角可沒有『獨占』這一角。你情、我願、他OK的多邊關係是否才是王道?從一日三餐到床笫之間,作者描述她與兩個戀人的日常,滿足了世人對多邊戀的好奇心。從相識、同居到成為一家人,三個人的關係逼著我們反思自己在關係中的想要與不要。愛情,是否真能成為複選題?魚與熊掌,抱歉我全都要。」——烏烏醫師(禾馨婦產科醫師) 「比起以多邊戀散文集描述此書,我更想說這是一本談愛的書。 自古以來,明明有那麼多談論愛的作品,但在生活中遇見『愛是什麼』這種萬年題目,卻發現大家的愛竟然那樣千篇一律。對戀愛型態、家庭的預設,甚至是將浪漫愛常規化,都只是把框架當作成就,活成了複製的人。 承銀在此書中,不只描述了和兩位戀人宇宙、知敏的互動,也書寫了與家中四隻狗狗的生活,以及與原生家庭和社會交手的點滴。《我和兩個戀人住一起》的獨特之處,並不在於多邊戀有多特別,而在於承銀能夠感受並描繪出每個瞬間、每個人的獨特。 每一個當下,愛都長得不一樣,在各種感受裡,持續檢視自己對愛的定義與渴望,那樣努力打破邊界再建立邊界的過程,是我在這本書裡讀見,也最希望能在大家身上看見的愛的腳本。 願你讀完此書,能欣然面對各種形式的愛,能更深刻地,對情緒有感、對改變有意識,不把任何關係視為理所當然,活成一個有愛、能愛、會愛的人。」——揚(Podcast「談性說愛」主理人)
一個屋簷下三人的多邊戀愛 韓國女子的多重/開放式關係實踐 是從何時開始的呢?「我喜歡你」成了「我要擁有你」的同義詞? 嫉妒成為愛情的證據,我們自詡為監視戀人的獄卒,也是受對方監視的罪囚,因為戀愛「本該」如此……。 難道就沒有其他的相愛方式嗎? 放下對彼此的控制並且相互尊重的愛,就沒有存在的可能嗎? 浪漫與暴力交織的傳統戀愛腳本,讓洪承銀傷痕累累。將結婚視為終點的預設前提,並不適合早已決定不婚不生的她;占有並制約彼此的相愛方式,更在她身上留下了一道道傷口。承銀和男友宇宙,決定摒棄傳統的戀愛框架,談一場不一樣的戀愛。 然後,就在兩人交往的第三年,承銀遇見了性別酷兒知敏。 某天,承銀對宇宙說:「你覺得如果我跟其他人交往的話,會怎麼樣?」 直覺敏銳的宇宙,以提問代替了回答:「承銀你跟其他人在一起了吧?」 承銀、宇宙與知敏,就此開啟了V字形的多邊戀愛關係。而在三人交往的第二年,他們決定走入三人同居的生活。成長背景與生活習慣迥異的三人,就此展開了雞飛狗跳、充滿歡笑與淚水的同居時光。宇宙和知敏的嫉妒不安與憂鬱、承銀的自責歉疚與羞愧、三人關於性愛的約定、每週的家庭會議、家務分配與照顧工作的協調及難處、與「戀人的戀人」形成的重要羈絆、當兩人吵架時有了一個勸架的人、外界的歧視與打壓、與家人朋友「出櫃」……。本書記錄了在這個將兩人份的愛情訂定為預設值的世界中,三個人相識相愛並共同生活的日常。三人頂著外界的異樣眼光,建立起相互扶持的獨特愛情關係,也重新定義了「家庭」。 【一個屋簷下三人的多邊戀愛】 ◎ 三個人的同居生活,是宇宙和知敏與交織著嫉妒、混亂、不安及憂鬱的「那個」對抗的每一天;也是承銀被罪惡感、歉疚感、羞愧感交織的另一種「那個」籠罩的時光。 ◎ 三人關於性愛的約定:第一、務必使用保險套;第二、不在身上留下吻痕;第三、不過問與性愛相關的事;第四、進行輸精管結紮手術。 ◎ 三人一起的生活,是在兩人吵架時有了一個勸架的人;是幸虧有彼此才能削弱熊熊燃燒的怒火;是因為有共同敵人而產生革命同志情。 ◎ 一個屋簷下的三種消費觀:聽著爸爸「沒錢了,沒錢了」哭窮長大的承銀;消費座右銘是「先衝了,未來的我會負責」的宇宙;對於開銷精打細算,會用excel表記帳的知敏。消費型態迥異的三人該如何分擔家計? ◎ 看醫生動手術、三人一同尋找租屋處、出遊同宿時才發現,原來三人一起的生活,就是不得不將一個個謊言說得和吃飯一樣稀鬆平常……。 ★ 特別收錄兩位主角「宇宙」與「知敏」的訪談。 ★ 臺灣版獨家收錄全新後記〈致主角〉。韓文版出版四年後,三人的同居生活有何變化呢? 浪女推薦 許欣瑞│《波栗打開開》資源網召集人(專文推薦) 劉芷妤│小說家(專文推薦) 烏烏醫師│禾馨婦產科醫師 揚|Podcast「談性說愛」主理人 「臺灣市面上關於開放/多重關係的書雖不多,近年來總也累積出一塊小小空間,差不多快塞滿一個方櫃的大小。內容不出把開放/多重關係的概念講得細緻完整,或是把實作訣竅整理得深入淺出,好像讀完之後,就可以按圖索驥地打開親密關係中種種美好的可能性。 就算如此,我總覺得還是少了什麼。而這本書來得正好,輕輕巧巧地補上這個缺憾。 洪承銀用她獨有的細膩文筆,擷取三人同居日常中點點滴滴的細節,編織成平暖溫厚的流光,平凡一如你我生活中,偶爾抬起頭望進某人目光裡,依然感受到的暈眩剎那。只是在作者的生活中,這個『某人』是複數,如此而已,大同小異。 她不說教,不整理歸納,也不試圖要滿足所有人的提問,僅僅只是展現日常互動與各自的內心戲,那些小小的喜怒哀樂、吉光片羽,便指引了一種方向與諸多可能。雖然這些經驗並不一定適用於所有人,但答案其實都藏在各自日常生活的細節裡,至少我的經驗也是如此。 洪承銀不告訴我們開放/多重關係的答案,卻如實展現她追尋生活的方式,真好。」——許欣瑞(《波栗打開開》資源網召集人) 「讀洪承銀的《我和兩個戀人住一起》,腦中會不斷浮出驚嘆號:天啊他們怎麼可以!天啊這樣難道不會有問題!天啊他們都能接受嗎!天啊這不可能吧——這些驚嘆號會組成一架梯子,一邊讀著一邊驚嘆著,都還不用讀完全書,讀者便會發現自己已經沿著梯子,莫名其妙地走到了框架之外。框架之外,無比廣闊,而且並不危險……至少,並沒有比框架裡更危險。 宇宙、知敏與承銀之間的V型關係,像是一把錐子,敲破了原本就矗立在我們眼前,我們卻從未發現的一道隱形牆面。那道牆之所以一直以來都難以跨越,原因並非它有多麼厚重,而是因為我們始終不知道有個隱形牆面讓我們看來沒有其他選擇。而當牆面被打破,我們也會發現走過去之後,戀愛的甜蜜與煩惱和沒有走過去之前是一樣的,並沒有什麼不同。」——劉芷妤(小說家) 「『小孩子才做選擇,我全都要。』這句話或許是成年人虛張聲勢的叫囂。夢想與現實、職場與家庭、安全感與無拘束,很抱歉,你只能選一個。那愛情呢?親密、激情、承諾,大師提出的愛情金三角可沒有『獨占』這一角。你情、我願、他OK的多邊關係是否才是王道?從一日三餐到床笫之間,作者描述她與兩個戀人的日常,滿足了世人對多邊戀的好奇心。從相識、同居到成為一家人,三個人的關係逼著我們反思自己在關係中的想要與不要。愛情,是否真能成為複選題?魚與熊掌,抱歉我全都要。」——烏烏醫師(禾馨婦產科醫師) 「比起以多邊戀散文集描述此書,我更想說這是一本談愛的書。 自古以來,明明有那麼多談論愛的作品,但在生活中遇見『愛是什麼』這種萬年題目,卻發現大家的愛竟然那樣千篇一律。對戀愛型態、家庭的預設,甚至是將浪漫愛常規化,都只是把框架當作成就,活成了複製的人。 承銀在此書中,不只描述了和兩位戀人宇宙、知敏的互動,也書寫了與家中四隻狗狗的生活,以及與原生家庭和社會交手的點滴。《我和兩個戀人住一起》的獨特之處,並不在於多邊戀有多特別,而在於承銀能夠感受並描繪出每個瞬間、每個人的獨特。 每一個當下,愛都長得不一樣,在各種感受裡,持續檢視自己對愛的定義與渴望,那樣努力打破邊界再建立邊界的過程,是我在這本書裡讀見,也最希望能在大家身上看見的愛的腳本。 願你讀完此書,能欣然面對各種形式的愛,能更深刻地,對情緒有感、對改變有意識,不把任何關係視為理所當然,活成一個有愛、能愛、會愛的人。」——揚(Podcast「談性說愛」主理人)
★金鼎獎得主、《山教我的事》作者沈恩民 生活哲學圖文集★ 慢慢記錄 × 漫活日常 給生活多留些餘裕 心平衡就是最佳步調 在快速運轉的時代,把「慢」融入日常生活 找一件可以投入的事情 讓焦躁的心和緩平靜 使身體與心靈在快與慢之間達到和諧平衡 放下對成就的渴望,察覺自己的內在 學習放下對於讚美的渴望 尋找發自內心的滿足感 不要那麼在意眼前的成敗 把重點放回自己的內心 專注完成眼前能達成的小事 用更長的時間 完成想做的事 充滿智慧的前進哲學 「盡情攤開不完美,是前進的過程」 「如果做不好也沒關係,那就可以放心繼續」 「順應環境而產生的歪七扭八也是一種前進的風格」 讓生活平靜而豐富 這次出版彙集作者對於慢漫生活的體會與實踐。以前他總覺得要到遙遠的地方,與痛苦的日常做切割,心靈才能得救贖。後來發現只要好好留心身邊的事物,心靈就會感到平靜與豐盈。 如今他練習少空想、多動手;在日常生活中給自己留些餘裕, 用心去發現、用五感去紀錄、用生活去體驗。
★金鼎獎得主、《山教我的事》作者沈恩民 生活哲學圖文集★ 慢慢記錄 × 漫活日常 給生活多留些餘裕 心平衡就是最佳步調 在快速運轉的時代,把「慢」融入日常生活 找一件可以投入的事情 讓焦躁的心和緩平靜 使身體與心靈在快與慢之間達到和諧平衡 放下對成就的渴望,察覺自己的內在 學習放下對於讚美的渴望 尋找發自內心的滿足感 不要那麼在意眼前的成敗 把重點放回自己的內心 專注完成眼前能達成的小事 用更長的時間 完成想做的事 充滿智慧的前進哲學 「盡情攤開不完美,是前進的過程」 「如果做不好也沒關係,那就可以放心繼續」 「順應環境而產生的歪七扭八也是一種前進的風格」 讓生活平靜而豐富 這次出版彙集作者對於慢漫生活的體會與實踐。以前他總覺得要到遙遠的地方,與痛苦的日常做切割,心靈才能得救贖。後來發現只要好好留心身邊的事物,心靈就會感到平靜與豐盈。 如今他練習少空想、多動手;在日常生活中給自己留些餘裕, 用心去發現、用五感去紀錄、用生活去體驗。
韓國作者專為臺灣人所寫的首爾故事 捨棄觀光的視角,卸下首爾的妝容,探索城市的真實紋理 依循拾荒者的足跡,拾起首爾地景中的叛民碎片,踏上一場議題漫遊之旅 本書挑選了臺灣人最常造訪的19處首爾景點,捨棄觀光的視角、動線與慾望,聚焦於首爾各地微小的「反叛」,嘗試呈現觀光地景背後的故事。一如人類的皺紋反映了自身的經歷與逆境、快樂與悲傷、回憶與煩惱、欣喜與痛苦,都市的紋理亦復如是。本書以文字記錄「首爾的紋理」,提供另一種探索首爾的可能性。 第一部〈他者∕我們–1〉著眼於首爾與外部、韓國與世界的關係。自19世紀以來,朝鮮半島與外部勢力發生了各種衝突與交流,作為首都的首爾親身經歷了這波浪潮。從漢城到京城,從京城到首爾,改名換姓的歷史總會在關鍵之處瞥見「外國」的身影。在第一部中,我們藉由韓國華僑的故事(明洞)、與日本的歷史鬥爭(宮殿∕景福宮)、與美國的微妙關係(龍山美軍基地),揭開首爾的多元面貌。 第二部〈江南,慾望之境〉描寫了在首爾堆疊的韓國慾望。1963年以前,江南仍是個滿布稻田、牛車穿行的農村地區,如今此地卻已成為韓國的慾望象徵,第二部描寫了這些慾望。江南的開發與仕紳化(新沙洞林蔭大道);外貌至上主義與整形熱潮中的性別議題(江南站10號出口);文化工作者的貧富差距與極端競爭(淸潭洞K-Star Road);對一流大學的偏執與教育資源的落差(大峙洞補習街)。 第三部〈首爾的日常與片斷〉著眼於慾望所造就的陰影。韓國經濟起飛時期的慾望打造了今日的江南,然而這些慾望的黑影卻也壟罩著首爾。在第三部中,我們遊走於夜幕低垂的首爾地景。不受慾望資本所青睞的地方(水色);套房公寓屋主為了自身利益,阻撓大學校方興建宿舍的奇聞(新村合宿街);在窄小房間中努力撐出日常餘裕的考試村(鷺梁津考試村);與大型超市抗衡以求得立錐之地的傳統市場(南大門市場);備受抨擊、疏遠與排除,老人與男同志的據點(塔谷公園與鍾路三街);自殺的意義與現場(麻浦大橋)。 第四部〈保存與剝製,開發與再生〉描繪了慾望的風暴過後,頓失依循的首爾。當經濟起飛的榮景不再,都市的戰略便從大規模的土地開發,轉向土地的高階開發。過程中,各方立場南轅北轍,在保存與剝製之間游移,而首爾正處於這場爭奪的核心。我們將在第四部一一探究這些地方。傳統商業化與常民生活的衝突(北村韓屋村);在主事者強烈的意志與推進之下,大肆進行的都市整頓(清溪川);工人的街角與故事(昌信洞縫紉村與全泰壹)。 第五部〈他者 / 我們–2〉進一步描繪內部的他者與我們。政治權力與資本力量縝密交織,人們在此過程中區隔出「他者與我們」。有別於地理上的區分,這種區隔劃出了一條嶄新的界線,將勾結與疏遠、加害與被害、執行與驅逐一分為二。因政商勾結而不斷擴大的資本堡壘(蠶室的樂天,樂天的蠶室);國家安全企劃部橫行國家暴力的痕跡(南營洞與南山);都市與權力的冷酷,將拆遷戶連根拔除(龍山慘案現場)。我們將藉由這些場景走入邊界。
韓國作者專為臺灣人所寫的首爾故事 捨棄觀光的視角,卸下首爾的妝容,探索城市的真實紋理 依循拾荒者的足跡,拾起首爾地景中的叛民碎片,踏上一場議題漫遊之旅 本書挑選了臺灣人最常造訪的19處首爾景點,捨棄觀光的視角、動線與慾望,聚焦於首爾各地微小的「反叛」,嘗試呈現觀光地景背後的故事。一如人類的皺紋反映了自身的經歷與逆境、快樂與悲傷、回憶與煩惱、欣喜與痛苦,都市的紋理亦復如是。本書以文字記錄「首爾的紋理」,提供另一種探索首爾的可能性。 第一部〈他者∕我們–1〉著眼於首爾與外部、韓國與世界的關係。自19世紀以來,朝鮮半島與外部勢力發生了各種衝突與交流,作為首都的首爾親身經歷了這波浪潮。從漢城到京城,從京城到首爾,改名換姓的歷史總會在關鍵之處瞥見「外國」的身影。在第一部中,我們藉由韓國華僑的故事(明洞)、與日本的歷史鬥爭(宮殿∕景福宮)、與美國的微妙關係(龍山美軍基地),揭開首爾的多元面貌。 第二部〈江南,慾望之境〉描寫了在首爾堆疊的韓國慾望。1963年以前,江南仍是個滿布稻田、牛車穿行的農村地區,如今此地卻已成為韓國的慾望象徵,第二部描寫了這些慾望。江南的開發與仕紳化(新沙洞林蔭大道);外貌至上主義與整形熱潮中的性別議題(江南站10號出口);文化工作者的貧富差距與極端競爭(淸潭洞K-Star Road);對一流大學的偏執與教育資源的落差(大峙洞補習街)。 第三部〈首爾的日常與片斷〉著眼於慾望所造就的陰影。韓國經濟起飛時期的慾望打造了今日的江南,然而這些慾望的黑影卻也壟罩著首爾。在第三部中,我們遊走於夜幕低垂的首爾地景。不受慾望資本所青睞的地方(水色);套房公寓屋主為了自身利益,阻撓大學校方興建宿舍的奇聞(新村合宿街);在窄小房間中努力撐出日常餘裕的考試村(鷺梁津考試村);與大型超市抗衡以求得立錐之地的傳統市場(南大門市場);備受抨擊、疏遠與排除,老人與男同志的據點(塔谷公園與鍾路三街);自殺的意義與現場(麻浦大橋)。 第四部〈保存與剝製,開發與再生〉描繪了慾望的風暴過後,頓失依循的首爾。當經濟起飛的榮景不再,都市的戰略便從大規模的土地開發,轉向土地的高階開發。過程中,各方立場南轅北轍,在保存與剝製之間游移,而首爾正處於這場爭奪的核心。我們將在第四部一一探究這些地方。傳統商業化與常民生活的衝突(北村韓屋村);在主事者強烈的意志與推進之下,大肆進行的都市整頓(清溪川);工人的街角與故事(昌信洞縫紉村與全泰壹)。 第五部〈他者 / 我們–2〉進一步描繪內部的他者與我們。政治權力與資本力量縝密交織,人們在此過程中區隔出「他者與我們」。有別於地理上的區分,這種區隔劃出了一條嶄新的界線,將勾結與疏遠、加害與被害、執行與驅逐一分為二。因政商勾結而不斷擴大的資本堡壘(蠶室的樂天,樂天的蠶室);國家安全企劃部橫行國家暴力的痕跡(南營洞與南山);都市與權力的冷酷,將拆遷戶連根拔除(龍山慘案現場)。我們將藉由這些場景走入邊界。
擺脫金錢至上的價值觀,重新定義何謂幸福 奪回對經濟、工作、商業、市場、財產與金融的控制權 透過日常生活中的選擇與行動,我們能夠創造不一樣的未來 20世紀的主流觀點認為,經濟是一部以增長為燃料的機器,任何人為干涉都可能阻礙其順暢運作,危及經濟增長。我們將經濟增長奉為圭臬,掠奪各種自然資源,威脅其他物種的生存,我們聚焦於自身慾望,無視不斷擴大的貧富差距與他人的犧牲。然而,地球資源的耗盡及不平等的加劇,讓許多人開始懷疑這些代價是否值得付出。 本書打破「經濟是一部機器」之迷思,將經濟重構為「我們決策和行動的後果」,並帶領讀者思考以下問題:何謂幸福?我們如何好好生存?如何分配剩餘?在我們尋求好好存活之際,我們如何對待他人?我們消耗了什麼資源?如何維護我們共有的資源?如何投資未來?我們在自己的社區中能夠做些什麼以產生影響? 世界各地的人們起身行動,嘗試透過倫理行動「奪回經濟」,使其為社會和環境服務,造福人類與地球。透過倫理行動奪回經濟,意味著在好好存活之際,也關懷他人、環境與其他物種的處境,因為我們共享地球棲息地,且相互依賴。我們不只替資本主義企業工作賺錢與消費,我們還相互照顧,彼此幫助,我們以物易物,自給自足,我們贈送或收受有形與無形的禮物,彼此互惠。透過日常生活中的選擇與行動,我們可以一步步奪回對經濟、工作、商業、市場、財產與金融的控制權。 本書提供一套簡單實用的思考工具,教導讀者如何利用現有資源,以適合自己社區和環境的方式奪回經濟,創造更公平且永續的世界,邁向真正的幸福。 ◎ 奪回工作 我們是為了工作而生活,還是為了生活而工作?何謂幸福? ◎ 奪回商業 在資本主義企業中,員工付出大量時間與心力,自然環境也付出代價,絕大多數的利潤卻都進入老闆的私人口袋,這樣的剩餘分配方式合理嗎?是否有其他選項? ◎ 奪回市場 在市場上,除了價格以外是否還有其他值得考慮的事情?我們的消費習慣如何影響他人與環境? ◎ 奪回財產 我們消耗了什麼資源?我們如何維護地球棲息地與其他共有資源? ◎ 奪回金融 金融部門掌握了大量社會財富,然而今日其運作更像是個巨型賭場,而非我們財富的守護者,我們該如何改造金融,使其投資於我們共同的未來?
擺脫金錢至上的價值觀,重新定義何謂幸福 奪回對經濟、工作、商業、市場、財產與金融的控制權 透過日常生活中的選擇與行動,我們能夠創造不一樣的未來 20世紀的主流觀點認為,經濟是一部以增長為燃料的機器,任何人為干涉都可能阻礙其順暢運作,危及經濟增長。我們將經濟增長奉為圭臬,掠奪各種自然資源,威脅其他物種的生存,我們聚焦於自身慾望,無視不斷擴大的貧富差距與他人的犧牲。然而,地球資源的耗盡及不平等的加劇,讓許多人開始懷疑這些代價是否值得付出。 本書打破「經濟是一部機器」之迷思,將經濟重構為「我們決策和行動的後果」,並帶領讀者思考以下問題:何謂幸福?我們如何好好生存?如何分配剩餘?在我們尋求好好存活之際,我們如何對待他人?我們消耗了什麼資源?如何維護我們共有的資源?如何投資未來?我們在自己的社區中能夠做些什麼以產生影響? 世界各地的人們起身行動,嘗試透過倫理行動「奪回經濟」,使其為社會和環境服務,造福人類與地球。透過倫理行動奪回經濟,意味著在好好存活之際,也關懷他人、環境與其他物種的處境,因為我們共享地球棲息地,且相互依賴。我們不只替資本主義企業工作賺錢與消費,我們還相互照顧,彼此幫助,我們以物易物,自給自足,我們贈送或收受有形與無形的禮物,彼此互惠。透過日常生活中的選擇與行動,我們可以一步步奪回對經濟、工作、商業、市場、財產與金融的控制權。 本書提供一套簡單實用的思考工具,教導讀者如何利用現有資源,以適合自己社區和環境的方式奪回經濟,創造更公平且永續的世界,邁向真正的幸福。 ◎ 奪回工作 我們是為了工作而生活,還是為了生活而工作?何謂幸福? ◎ 奪回商業 在資本主義企業中,員工付出大量時間與心力,自然環境也付出代價,絕大多數的利潤卻都進入老闆的私人口袋,這樣的剩餘分配方式合理嗎?是否有其他選項? ◎ 奪回市場 在市場上,除了價格以外是否還有其他值得考慮的事情?我們的消費習慣如何影響他人與環境? ◎ 奪回財產 我們消耗了什麼資源?我們如何維護地球棲息地與其他共有資源? ◎ 奪回金融 金融部門掌握了大量社會財富,然而今日其運作更像是個巨型賭場,而非我們財富的守護者,我們該如何改造金融,使其投資於我們共同的未來?
走過島嶼的山,聽見內心真實的呼喚 一個插畫家留學台灣的故事 「唯有更深入的認識,才能理解,並且打從心裡喜歡。 由衷的認同與喜歡,就是力量」 出生於彰化八卦山邊的插畫家沈恩民 從小就熱愛畫畫,夢想有一天能出國留學 長大後,他順利進入夢想中的設計公司、成為知名圖庫的暢銷插畫家 但就在事業爬上頂峰之際,他卻失去了提筆作畫的勇氣...... 為了逃避,也為了摸索,他頻繁地走進山裡 他參加嘉明湖手作步道假期,學習用雙手作步道 他著熱血教官們,與活潑的國中生一起到高山進行冒險體驗教育 他與調查團隊走入荒煙漫草中踏查古道,聆聽在地耆老與文史工作者的生命故事 他跟隨台電工作人員,走進百年時光之道,發掘一段被淡忘的歷史 他報名淨山活動,以垃圾之名上山,把不該留在山上的東西帶走 他拜訪守護山林的巡山員,聽他們敘說工作的挑戰與艱辛 一次又一次的山行,他放慢了步調,多聽了一些故事,也多了一些思考的時間...... 曾經,他以為自己缺乏的是出國留學的洗禮,但跟著不同的人走訪島嶼的山林,彷彿經歷了一場台灣留學之旅,不僅讓他重拾畫畫的樂趣,也重新找回了自己。 本書是作者2014年以來的山行紀錄,他以融合地理、歷史、生態、人文的方式,描繪台灣的山林,更以溫暖的筆調,記錄為台灣山林付出的那群人與那些事。 本書特色 ◎充滿探索趣味的山岳地圖:融合地理、生態、歷史、人文元素,適合慢慢欣賞,也可以當跨領域教材,包括雪山、大霸尖山、南湖大山、嘉明湖、能高越嶺西段、棲蘭、太平山、阿里山、布農祖居之地等。 ◎呈現山中樸實卻令人著迷的簡單生活:白天專心走路,傍晚紥營、炊食,夜晚伴著星月早早入睡,清晨伴著鳥鳴起床。一日復一日靜謐的山行生活。 ◎記錄山中人情味:生態工作者對自然保育的熱情、熱血教官對邊緣少年的關心、山友圍坐營火分享人生故事、在山屋裡拉筋聊天說笑、交換裝備使用心得。 一致推薦 林華慶 林務局局長 王迦嵐 健行筆記總監 伍元和 山屋管理員 吳雲天 台北市出去玩戶外生活分享協會秘書長 洪廣冀 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助理教授 徐銘謙 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副執行長 連俞涵 演員、作家 陳秀蘭 勇氣書房店主 麥覺明 導演 劉克襄 作家、自然觀察者 蔡建福 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副教授 楊世泰、戴翊庭 《折返》、《山知道》與《步知道》作者
走過島嶼的山,聽見內心真實的呼喚 一個插畫家留學台灣的故事 「唯有更深入的認識,才能理解,並且打從心裡喜歡。 由衷的認同與喜歡,就是力量」 出生於彰化八卦山邊的插畫家沈恩民 從小就熱愛畫畫,夢想有一天能出國留學 長大後,他順利進入夢想中的設計公司、成為知名圖庫的暢銷插畫家 但就在事業爬上頂峰之際,他卻失去了提筆作畫的勇氣...... 為了逃避,也為了摸索,他頻繁地走進山裡 他參加嘉明湖手作步道假期,學習用雙手作步道 他著熱血教官們,與活潑的國中生一起到高山進行冒險體驗教育 他與調查團隊走入荒煙漫草中踏查古道,聆聽在地耆老與文史工作者的生命故事 他跟隨台電工作人員,走進百年時光之道,發掘一段被淡忘的歷史 他報名淨山活動,以垃圾之名上山,把不該留在山上的東西帶走 他拜訪守護山林的巡山員,聽他們敘說工作的挑戰與艱辛 一次又一次的山行,他放慢了步調,多聽了一些故事,也多了一些思考的時間...... 曾經,他以為自己缺乏的是出國留學的洗禮,但跟著不同的人走訪島嶼的山林,彷彿經歷了一場台灣留學之旅,不僅讓他重拾畫畫的樂趣,也重新找回了自己。 本書是作者2014年以來的山行紀錄,他以融合地理、歷史、生態、人文的方式,描繪台灣的山林,更以溫暖的筆調,記錄為台灣山林付出的那群人與那些事。 本書特色 ◎充滿探索趣味的山岳地圖:融合地理、生態、歷史、人文元素,適合慢慢欣賞,也可以當跨領域教材,包括雪山、大霸尖山、南湖大山、嘉明湖、能高越嶺西段、棲蘭、太平山、阿里山、布農祖居之地等。 ◎呈現山中樸實卻令人著迷的簡單生活:白天專心走路,傍晚紥營、炊食,夜晚伴著星月早早入睡,清晨伴著鳥鳴起床。一日復一日靜謐的山行生活。 ◎記錄山中人情味:生態工作者對自然保育的熱情、熱血教官對邊緣少年的關心、山友圍坐營火分享人生故事、在山屋裡拉筋聊天說笑、交換裝備使用心得。 一致推薦 林華慶 林務局局長 王迦嵐 健行筆記總監 伍元和 山屋管理員 吳雲天 台北市出去玩戶外生活分享協會秘書長 洪廣冀 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助理教授 徐銘謙 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副執行長 連俞涵 演員、作家 陳秀蘭 勇氣書房店主 麥覺明 導演 劉克襄 作家、自然觀察者 蔡建福 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副教授 楊世泰、戴翊庭 《折返》、《山知道》與《步知道》作者
坐上輪椅,也能到處旅行 全台第一位輪椅導遊的奮鬥記 ★第一本為行動不便者設計的旅遊指南★ 隨著高齡化時代來臨,全世界有越來越多國家重視無障礙旅遊 而在台灣,也有一位輪椅導遊,默默耕耘無障礙旅遊 從一開始別人不信她做得到,如今已帶領過五十多次的輪椅旅遊團 不管是山上或是海邊,甚至去採草莓、賞蓮賞花、泡溫泉,都有她帶團的足跡 這一切都發生在她坐上輪椅之後…… 二十七歲那年,紅斑性狼瘡的攻擊,使她坐上輪椅、婚姻被迫結束,取而代之的是漫長的復健生活。為了擺脫單調重複的日子,她改裝車子,開始出遊。從台灣的最北邊玩到最南點、從國內玩到國外,越玩越過癮。為了讓更多輪椅朋友一起出來玩,更想為台灣的無障礙環境盡一份心力,她考取領隊與導遊,至今已有五十多次輪椅旅遊團的帶團經驗。 本書呈現作者從青春年華、生病、坐上輪椅、失婚、漫長復健到成為輪椅導遊的心路歷程。也記錄了作者當上導遊後,如何突破障礙,帶領輪椅朋友全台玩透透,又如何在一次次出遊中,以集體的力量,改變台灣的無障礙環境。 本書精選作者帶領輪椅旅遊團的紀錄,呈現輪椅旅遊的實際情況與操作細節,包括如何採草莓、去沙灘、雪地、森林遊樂區等等,以及如何操作日本無障礙旅遊團等等。 透過帶團的實戰經驗,作者傳達了無障礙旅遊的重要概念,包括行程、景點、交通與食宿方面的安排,要如何符合輪椅使用者的需求。同時,也從帶團遇到阻礙當中,倡導通用設計,以及無障礙資訊的透明化。 本書另精選台灣25大無障礙景點,囊括台灣北中南東各個特色景點以及季節景點。每個景點都是作者實去過、玩過,確認無障礙設施適合輪椅使用者才推薦,附有交通、食、宿及無障礙設施資訊。 本書特色 ◎全台第一位輪椅導遊第一手實戰經驗,分享無障礙旅遊的規劃與執行經驗 ◎精選台灣25大無障礙景點,附有景點的無障礙資訊。
坐上輪椅,也能到處旅行 全台第一位輪椅導遊的奮鬥記 ★第一本為行動不便者設計的旅遊指南★ 隨著高齡化時代來臨,全世界有越來越多國家重視無障礙旅遊 而在台灣,也有一位輪椅導遊,默默耕耘無障礙旅遊 從一開始別人不信她做得到,如今已帶領過五十多次的輪椅旅遊團 不管是山上或是海邊,甚至去採草莓、賞蓮賞花、泡溫泉,都有她帶團的足跡 這一切都發生在她坐上輪椅之後…… 二十七歲那年,紅斑性狼瘡的攻擊,使她坐上輪椅、婚姻被迫結束,取而代之的是漫長的復健生活。為了擺脫單調重複的日子,她改裝車子,開始出遊。從台灣的最北邊玩到最南點、從國內玩到國外,越玩越過癮。為了讓更多輪椅朋友一起出來玩,更想為台灣的無障礙環境盡一份心力,她考取領隊與導遊,至今已有五十多次輪椅旅遊團的帶團經驗。 本書呈現作者從青春年華、生病、坐上輪椅、失婚、漫長復健到成為輪椅導遊的心路歷程。也記錄了作者當上導遊後,如何突破障礙,帶領輪椅朋友全台玩透透,又如何在一次次出遊中,以集體的力量,改變台灣的無障礙環境。 本書精選作者帶領輪椅旅遊團的紀錄,呈現輪椅旅遊的實際情況與操作細節,包括如何採草莓、去沙灘、雪地、森林遊樂區等等,以及如何操作日本無障礙旅遊團等等。 透過帶團的實戰經驗,作者傳達了無障礙旅遊的重要概念,包括行程、景點、交通與食宿方面的安排,要如何符合輪椅使用者的需求。同時,也從帶團遇到阻礙當中,倡導通用設計,以及無障礙資訊的透明化。 本書另精選台灣25大無障礙景點,囊括台灣北中南東各個特色景點以及季節景點。每個景點都是作者實去過、玩過,確認無障礙設施適合輪椅使用者才推薦,附有交通、食、宿及無障礙設施資訊。 本書特色 ◎全台第一位輪椅導遊第一手實戰經驗,分享無障礙旅遊的規劃與執行經驗 ◎精選台灣25大無障礙景點,附有景點的無障礙資訊。
在海與天交界的盡頭,在陽光照射的最遠方,居住著什麼樣的人? 他們會為了誰,落淚悲傷?他們會為了什麼,放聲大笑? 一場意外,開啟了一段離家與回家的旅程。 遠方的人,會把小貓帶到什麼地方?又會讓他有什麼改變? ★雲林小村畫家張真輔療癒之作,曲折又暖心的一段故事 一隻短尾小貓,習慣於家人的溫暖呵護, 從沒離開父母的懷抱,也未曾遠離家鄉。 有一天,他好奇地想看看外面的世界有什麼不同, 結果卻不小心成為一隻流浪貓。 流浪時,他遇見了貓老大、無家者老約翰、到異國打工的馬麗亞。 他一邊聆聽他們的故事,一邊尋找回家的路 直到遇到了吟遊詩人瑪德蓮……。 ※透過短尾小貓的流浪歷程,本書想要邀請讀者一同思考的是:「除了主流的道路之外,人生是否還有其他可能?」這個提問,其實源自於作者的生命經歷。 本書作者張真輔是雲林土庫人,畢業後原本在大城市從事上班族的工作,但是日以繼夜的加班生活,令他感到茫然,幾年後,他辭掉工作,出發去旅行。在旅行過程中,他遇見了形形色色的人,從中發現生命有各種可能,而他也學會開放自己的心,接受各種未知的境遇。 2007年,他離開都市,回到雲林工作,成為雲林故事館的駐館畫家,同時也持續到世界各地單車旅行,既生活在家鄉,也生活在世界。現在的他,是一個透過旅行與畫畫讓生命變得精彩的人。
在海與天交界的盡頭,在陽光照射的最遠方,居住著什麼樣的人? 他們會為了誰,落淚悲傷?他們會為了什麼,放聲大笑? 一場意外,開啟了一段離家與回家的旅程。 遠方的人,會把小貓帶到什麼地方?又會讓他有什麼改變? ★雲林小村畫家張真輔療癒之作,曲折又暖心的一段故事 一隻短尾小貓,習慣於家人的溫暖呵護, 從沒離開父母的懷抱,也未曾遠離家鄉。 有一天,他好奇地想看看外面的世界有什麼不同, 結果卻不小心成為一隻流浪貓。 流浪時,他遇見了貓老大、無家者老約翰、到異國打工的馬麗亞。 他一邊聆聽他們的故事,一邊尋找回家的路 直到遇到了吟遊詩人瑪德蓮……。 ※透過短尾小貓的流浪歷程,本書想要邀請讀者一同思考的是:「除了主流的道路之外,人生是否還有其他可能?」這個提問,其實源自於作者的生命經歷。 本書作者張真輔是雲林土庫人,畢業後原本在大城市從事上班族的工作,但是日以繼夜的加班生活,令他感到茫然,幾年後,他辭掉工作,出發去旅行。在旅行過程中,他遇見了形形色色的人,從中發現生命有各種可能,而他也學會開放自己的心,接受各種未知的境遇。 2007年,他離開都市,回到雲林工作,成為雲林故事館的駐館畫家,同時也持續到世界各地單車旅行,既生活在家鄉,也生活在世界。現在的他,是一個透過旅行與畫畫讓生命變得精彩的人。
日本講談社:「不是在首爾的鄉下出版社要怎麼翻譯出書?」 韓國釜山獨立出版社「山鷹」的十週年地方出版生存記 努力挖掘在地題材、掌握縫隙市場,製作能為這塊土地上的人們帶來幸福的書籍! 韓國的出版產業絕大多數集中在首爾與坡州,山鷹出版社的社長姜洙杰,卻在業界前輩「千萬別在釜山開出版社」的告誡下,於2005年在釜山創立出版社,至今已成功在地方上存活了十餘年,出版了四百多本書籍。《鄉野間的幸福出版》為山鷹出版社全體職員,從社長到菜鳥編輯等八位夥伴共同撰寫的「地方出版生存記」,記錄了山鷹出版社十年來在釜山發生的各種故事。 本書共分為五部。第一部說明山鷹的創業過程與地方出版社所面臨的現實與挑戰,記錄了許許多多的「第一次」經驗,以及與地方書店的往來;第二部則透過各種出版小故事,描繪出山鷹成員的日常生活,同時也收錄了編輯的牢騷日記、菜鳥設計師的工作日誌、總編輯的家庭故事等心情紀錄;第三部敘說山鷹編輯如何與作者們相遇,並充分活用地方出版的特性,挖掘釜山故事,製作融合在地文化的書籍;第四部則展現出山鷹出版社的獨特企劃力與多樣化的工作內容,除了與作者聯繫、校閱書稿等日常工作外,山鷹編輯部還必須面對撰寫新聞稿、製作宣傳信件、到地鐵站貼海報、舉辦記者會與講座活動、接受節目採訪、參加工作坊、接待國外讀者、參與國內外書展等五花八門的工作挑戰;第五部記錄了山鷹與讀者會面的過程,自從創社以來,山鷹幾乎每個月都會舉辦「與讀者會面」的活動,同時也積極經營部落格、臉書與推特,努力成為連結作者與讀者的重要橋樑。每部最後附上的〈山鷹週刊〉,則記錄了出版團隊發生的逗趣小故事。 在地方上做出版,雖然從製作或銷售書籍的層面來看,可能是個不小的阻礙,但若能充分活用地方特性,在與地方作者會面、製作融合在地文化的書籍時,地方出版社的身分反而能夠成為一種助力。山鷹作為地方出版媒體,持續與地方上的作者、讀者、在地社區交流,在創業初期以出版人文社會類別書籍為主的山鷹,現在也逐漸成為一間綜合型出版社,努力製作能為這塊土地上的人們帶來幸福的書籍。 本書特色 ★成功在釜山鄉下存活十餘年的韓國獨立出版社生存記 ★由山鷹編輯部親筆撰寫的韓國出版業現場一手情報 ★直擊出版社職員的日常生活與工作秘辛,獨家收錄韓國編輯與設計師的工作日記與心情故事。
日本講談社:「不是在首爾的鄉下出版社要怎麼翻譯出書?」 韓國釜山獨立出版社「山鷹」的十週年地方出版生存記 努力挖掘在地題材、掌握縫隙市場,製作能為這塊土地上的人們帶來幸福的書籍! 韓國的出版產業絕大多數集中在首爾與坡州,山鷹出版社的社長姜洙杰,卻在業界前輩「千萬別在釜山開出版社」的告誡下,於2005年在釜山創立出版社,至今已成功在地方上存活了十餘年,出版了四百多本書籍。《鄉野間的幸福出版》為山鷹出版社全體職員,從社長到菜鳥編輯等八位夥伴共同撰寫的「地方出版生存記」,記錄了山鷹出版社十年來在釜山發生的各種故事。 本書共分為五部。第一部說明山鷹的創業過程與地方出版社所面臨的現實與挑戰,記錄了許許多多的「第一次」經驗,以及與地方書店的往來;第二部則透過各種出版小故事,描繪出山鷹成員的日常生活,同時也收錄了編輯的牢騷日記、菜鳥設計師的工作日誌、總編輯的家庭故事等心情紀錄;第三部敘說山鷹編輯如何與作者們相遇,並充分活用地方出版的特性,挖掘釜山故事,製作融合在地文化的書籍;第四部則展現出山鷹出版社的獨特企劃力與多樣化的工作內容,除了與作者聯繫、校閱書稿等日常工作外,山鷹編輯部還必須面對撰寫新聞稿、製作宣傳信件、到地鐵站貼海報、舉辦記者會與講座活動、接受節目採訪、參加工作坊、接待國外讀者、參與國內外書展等五花八門的工作挑戰;第五部記錄了山鷹與讀者會面的過程,自從創社以來,山鷹幾乎每個月都會舉辦「與讀者會面」的活動,同時也積極經營部落格、臉書與推特,努力成為連結作者與讀者的重要橋樑。每部最後附上的〈山鷹週刊〉,則記錄了出版團隊發生的逗趣小故事。 在地方上做出版,雖然從製作或銷售書籍的層面來看,可能是個不小的阻礙,但若能充分活用地方特性,在與地方作者會面、製作融合在地文化的書籍時,地方出版社的身分反而能夠成為一種助力。山鷹作為地方出版媒體,持續與地方上的作者、讀者、在地社區交流,在創業初期以出版人文社會類別書籍為主的山鷹,現在也逐漸成為一間綜合型出版社,努力製作能為這塊土地上的人們帶來幸福的書籍。 本書特色 ★成功在釜山鄉下存活十餘年的韓國獨立出版社生存記 ★由山鷹編輯部親筆撰寫的韓國出版業現場一手情報 ★直擊出版社職員的日常生活與工作秘辛,獨家收錄韓國編輯與設計師的工作日記與心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