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集結了林珮淳近三十年的創作記錄與論述,以及納編了三十篇國內外重要藝術史學家、評論家、策展人及教授學者們的中英文研究與評論,將她的作品置在藝術史觀內,從女性藝術、數位藝術、生態女性主義與數位女性主義美學來剖析林珮淳的藝術。此書不僅是林珮淳的作品集,更是集眾多評論與研究觀點所匯整而成的重要創作研究專輯。提供對台灣當代女性藝術與數位藝術有興趣的讀者們參考、閱讀。
校園的每個孩子心中都住著一個小王子, 讓他們自在地去探索、相遇和發覺, 讓學校成為孩子編織夢想與創造想像力的基地。 ★【臺南市長】賴清德:關懷幸福教育的建築家!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教授】林憲德:綠建築政策最佳代言人! ★【高雄市政府教育局局長】范巽綠:以工學詩人優雅的筆觸在天地晨昏間,導覽著一畦畦散落在臺灣魅力城鄉之間的「夢田」。 ★【前國立臺灣文學館館長】鄭邦鎮:《學校夢田》對全體校長、教育界、家長會、社區、建築界,提供了極具價值的參考。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院教授】湯志民:《學校夢田》的各項校園建築,紀錄了他對學校建築美學、綠建築、創意與永續經營的體現與貢獻。 ★【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教授】張基義:《學校夢田》是教育建築的資料集成,南方經驗的忠實紀錄,更是建築師社會責任的關鍵報告。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美術史教授】蕭瓊瑞:劉木賢的學校建築設計,已形塑一套教育哲學的架構,更進入藝術創作的品質。 ★【建築改革社副社長】徐岩奇:《學校夢田》是下一波新校園運動的討論基礎。 學校是孕育一個人思想養成的最重要歷程,校園因此可說是地方最重要的公共場所。不論都市、城鄉、山巔或海邊,有社區、有聚落的地方就有學校。而每一所學校的興建,都承載許多人的需求與夢想,包含學校所有師生、家長與學校周圍的社區民眾,有形的意見與說不出來的期望概念。 本書為建築師劉木賢的校園建築作品集,收錄他所規劃的16件校園設計案例。從一開始的紙上建築構思,興建校舍的日曬汗水,到實體建築物的出現、學校師生搬進新家後的啟用感想,全書以圖文並呈的方式,講述每座校園建築的空間意涵與故事脈絡,精彩完整地描繪建築背後的設計歷程與劉木賢追求永續經營與尊重自然生命的設計哲理,為讀者開啟一場教育哲學與建築工學的詩意對話。
「無限上鋼」高雄國際鋼雕藝術節 About KISISF 在高雄,鋼鐵不只是工業材料,它奠定了一座城市的產業基礎,煉就出在地居民的堅毅性格,更轉化成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形態與創作熱力。 2002年,高雄開始舉辦以城市產業特質為主題的高雄國際鋼雕藝術節,將鋼鐵冰冷生硬的特質,以藝術形式賦予新的語意,讓鋼鐵不再只是一門產業,一種材料。 每兩年一度的鋼雕藝術節,創辦至今已進入第七屆,以鋼雕現地創作營為主軸,邀請國內外鋼雕藝術家到高雄進行創作,強化環境、藝術家、創作行為與民眾互動的關聯性,焊接的火力、材料的運用、戶外創作的體力與耐力、作品突破性的思考與創意,都讓跟著藝術家一同經歷創作的民眾回味不已。 在 2014年的高雄國際鋼雕藝術節以「無限上鋼」為主題,試圖呈現鋼鐵雕塑的無限可能,歐亞六位重量級藝術家齊聚於駁二場域,進行一場藝術、鋼鐵與港口的對話。在創作營的藝術家名單中,有一半以上邀請自國外,分別來自義大利、俄羅斯、日本、中國,強化了本屆的國際性與世界觀。在作品噸位上,更是超越過往現場創作營的巔峰,財團法人東和鋼鐵文化基金會特別挹注了 120噸的鋼鐵,讓每位藝術家可以運用 20噸的鋼材進行大型創作。 如果說 2012的鋼雕,是為高雄在柴山下海港邊,沿著百年鐵道打造了一座氣勢磅礡的鋼雕公園,那麼, 2014的鋼雕,便是在碼頭上船舶前強力飆焊,在水岸的海天裡創造最不可限量的鋼雕地景。
本書為目前第一本有關於夏威夷歷史、生活藝術與文化的著作。 素來夏威夷給世人典型的印象來自於威基基的度假文化,細軟潔白的沙灘、美艷誘人的呼啦舞者、豪華酒店、名牌精品,和威基基之外數不清的高爾夫球場。豈知天外有天,波利尼西亞的文化底蘊,與多元民族融合創造的文化大拼盤,才是夏威夷的精神所在。 本書有別於一般旅遊指南,作者遵循社會政治演變發展之軌跡,以波利尼西亞之人文歷史為經緯,著墨於生活藝術與文化內涵,幫助讀者深度認識華人耳熟能詳的「檀香山」。諸君若依照本書按圖索驥,便能看到一個真實的、不一樣的夏威夷。
《女人的香氣》由台灣資深策展人胡永芬女士以其別出心裁的理念與策展方式,在財團法人山藝術文教基金會的全力支持下,於駁二藝術特區展出。藉由兩岸凌明棕、朱逸清和薛勇軍、吳爭豔、程勇四組藝術家之精彩作品,與文學家許悔之先生的詩作,演繹出觀照女性的藝術新視點。高雄市立美術館協同策劃展出,特別將展出的內容集結成冊,讓讀者可以一覽兩岸藝術家不同的思維與創作表現,也讓展覽向隅的朋友一睹藝術家的精彩作品。 淩明棕(BONY)是個很奇特的藝術家,更是一個專業的美髮工作者,他除了有繪畫天賦與狂熱外,對音樂、文學甚有修養、有研究。他將長年服務的女性對象觀察的心得,用他自創的畫法,創作了一批表現台灣女性內心世界的當代繪畫作。 吳爭豔,永遠保持著少女的純真與對藝術的執著,她永遠用精細的筆法描繪少女纖細的情境與印象。 朱逸青和薛永軍兩人是奇妙的合作組合,兩人喜歡共同思考創作,他們把中國傳統的印章代替了畫筆作畫。 程勇是勇於挑戰自已極限的青年藝術家,他的畫風帶有中國古典文化內涵,近年來有更多的自我挑戰,將來也不可限量。
梵華樓為北京紫禁城內一處重要藏傳佛教神殿,至今保持著乾隆時期原貌,建築完好、文物陳設齊整,是清宮佛堂中一種重要模式。現存文物有佛像、唐卡、法器、佛塔等1058件,以六品佛樓的形式把顯宗、密宗四部祭祀的壇場完整地表現出來,是研究清代宮廷藏傳佛教文化形態的標本。 梵華樓中分六品供設的金銅佛像有786尊,不僅是乾隆時期宮廷佛像代表性的宏篇巨製,也是中國藏傳佛教造像遺存中極為獨特珍稀的文物組合。所謂六品佛樓是六部立體曼陀羅,設計者按照藏傳佛教經典、教義、儀軌要求布置供養道場,安奉諸佛菩薩、佛塔、佛經、法器、供器,可為身、語、意三所依(經、像、塔)齊備,三密相應輪圓具足,把龐大的藏傳佛教萬神殿以集萃的方式展現出來。 本套書共分四冊:兩冊佛像、一冊唐卡、一冊供器,完整呈現梵華樓之珍藏,提供研究「藏傳佛教」人士最珍貴的資料圖冊。
梵華樓為北京紫禁城內一處重要藏傳佛教神殿,至今保持著乾隆時期原貌,建築完好、文物陳設齊整,是清宮佛堂中一種重要模式。現存文物有佛像、唐卡、法器、佛塔等1058件,以六品佛樓的形式把顯宗、密宗四部祭祀的壇場完整地表現出來,是研究清代宮廷藏傳佛教文化形態的標本。 梵華樓中分六品供設的金銅佛像有786尊,不僅是乾隆時期宮廷佛像代表性的宏篇巨製,也是中國藏傳佛教造像遺存中極為獨特珍稀的文物組合。所謂六品佛樓是六部立體曼陀羅,設計者按照藏傳佛教經典、教義、儀軌要求布置供養道場,安奉諸佛菩薩、佛塔、佛經、法器、供器,可為身、語、意三所依(經、像、塔)齊備,三密相應輪圓具足,把龐大的藏傳佛教萬神殿以集萃的方式展現出來。 本套書共分四冊:兩冊佛像、一冊唐卡、一冊供器,完整呈現梵華樓之珍藏,提供研究「藏傳佛教」人士最珍貴的資料圖冊。
《藝術家》雜誌四十周年 《藝術家》雜誌誕生於1975年,至2015年創刊四十年。作為世界華人圈歷史最悠久的中文藝術雜誌,在四十而不惑的生日時刻,出版這套《台灣當代美術通鑑—藝術家雜誌40年版》以期作為一種經歷台灣美術由傳統走向創新、從本土邁向世界的時代跨越,並見證台灣美術發展重要的世代過渡。 這套書的內容是由美術學者倪再沁所精心策劃,1975-2004年亦由他獨立撰稿,2005-2014年則加上李思賢、徐婉禎、范峻銘、安懷冰合著。《台灣當代美術通鑑—藝術家雜誌40年版》含括之前30年版,經重新編排為十年1冊,40年共4冊、編修、裝禎、付梓,合裝成一套書;每一年度要目有:年度回顧、焦點作品、重要展覽、精采論述、關鍵人物、新聞焦點、《藝術家》導讀、年表大事記,以及各項配圖。是觀察與探索現代台灣美術的具體重要著作,更是認識台灣當代美術史的參考讀物。
相傳唐朝忠臣魏徵病逝時,唐太宗悲慟至極,謂侍臣:「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歿,朕亡一鏡矣!」可見鏡子的豐富意象與和其對人們重要性。 本書自今昔居主人收藏當中,選出一百多面鏡子,並以一宋代桃型「青銅鑑容」青銅鏡銘文為書名。有別於歷來多以朝代劃分鏡種的習慣,作者從藝術文化角度著手分析,並依主題引介各鏡種特色。由不同形制和圖案花紋的鏡子看出不同社會中,貴族的詩歌、音樂、美術以及人民的生活、意識型態與宗教信仰等。
六十位中國當代藝術家、六十種中國當代藝術表述 白雙全/蔡錦/蔡志松/蔡磊/張新權/張慧/陳琦/陳曦/陳蔚/董文勝/郭偉/郭劍/胡曉媛/郝量/蔣志/孫良 /以邵帆/孫原/彭禹/仇曉飛/劉慶和/陸春濤/李綱/李津/李松松/李繼開/盧征遠/梁碩/黎薇/李博/毛焰/馬丹/歐陽春/彭薇/丘挺/譚平/陶娜/王璜生/王魯炎/王音/王光樂/吳笛/夏小萬/蕭昱/徐累/夏俊娜/薛松/肖旭/徐渠/尹齊/ 于凡/楊心廣/朱新建/朱偉/臧坤坤/茹小凡/周向林/趙能智/朱逸清/薛永軍 中國當代藝術有各種新的爆破力,衝擊著社會、思想與經濟,但它同樣有一條細細的弦,勾著舊時的社會集體意識與記憶。反映出中國特有的社會生活與文化性格,中國當代藝術作品包含著鮮活與沉靜的可能;「85新潮」、「89中國現代藝術展」及「後89時期」,投射出面對西方現代思想的衝擊與精神思潮的演化,藝術家以強烈的感官刺激喚醒人們的生存意志。2000年後,中國藝術家轉向探求與自身文化歷史相關的問題,或是將藝術帶回人類最初始的存有問題思考。本書匯集六十篇中國當代藝術家採訪實錄,以細膩文字與攝影紀錄,娓娓道出中國當代藝術的六十種表述。
居瑟培.阿欽伯鐸(Giuseppe Arcimboldo 1526~1593)在今日被視為矯飾主義的代表畫家。二十世紀文藝評論家羅蘭.巴特(1915~1980)讚譽阿欽伯鐸的奇想繪畫是鍊金術思想的具體實現。 他以動植物組合創造的複合頭像畫,長期被世人遺忘,直到進入二十世紀超現實主義興起後,重新得到重視而獲致高度評價,被認為是超現實畫家的鼻祖,錯覺和怪誕繪畫的宗師。 阿欽伯鐸畫出十六世紀矯飾主義的時代臉譜,透過他的複合頭像畫,可由微觀的世界看到宏觀的宇宙,展現生生不息的生命萬象。
茶韻鑑賞《珍錫茗緣》出版 凡茶宜錫,以錫為器,適用而不侈 自2007年至2014年,著名茶人池宗憲在「藝術家出版社」業已完成了三個系列、共九本的茶藝專書;這三個系列包括「茶敘藝術」、「茶翫雅集」、「茶韻鑑賞」,而《珍錫茗緣》則是「茶韻鑑賞」中的第三本。 池宗憲在《珍錫茗緣》書中指出:「錫器作為一種茶道高雅的尊崇,它開導茶與人和諧的奧秘,以及社會秩序的人文主義。基本上,錫不搶眼,愛它是一種不完美的崇拜,它用溫良樣貌示人,或以藏茶,承載杯器的溫馴,而忘卻它具有人情味且不居功的品德。」 近年來,因由日本回流的錫製茶道具在市場上屢創高價,引起人們的關注。而本書作者深覺:「錫器帶著枯索高傲的幽光,更挾著不同時空留下同器不同名的絢麗名稱,例如茶罐、茶盒與茶裝都是貯茶之器,建水或稱渣方,這些埋藏塵封的歷史再掀聲浪……」這也是引起池宗憲撰寫《珍錫茗緣》,解構其內涵和探究之因。 茶之道,深厚廣博,是一種歷久不衰的文化底蘊;喝茶,不分顯貴庶民,因為,它是歷史,是藝術,是品味,更是生活。
談起大英博物館,除了雅典帕德嫩神殿的大理石雕刻、拉美西斯二世的頭像等世界文明的瑰寶外,該館也蒐藏有大批被斯坦因爵士(Mark Aurel Stein, 1862-1943)帶走的「敦煌寶藏」。然而多年來就算是親臨博物館現場,也無緣見之,就這樣,這些寶物深深地封藏在博物館中。終於在1982年時,學者羅德瑞克‧韋陀編集、解說了三卷《西域美術》巨著,並刊載發行,讓世人見及精美絕倫的繪畫作品。從1982年至今,這三冊巨著僅有英文版、法文版、日文版,而中文版近幾年才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林保堯教授陸續編譯,於《藝術家》雜誌連載刊出。 《西域美術》全集共有三卷,是斯坦因爵士在中國及西域各地收集的美術工藝品的一部圖錄套書。斯坦因博士的蒐集品,是他於1900-1901 年、1906-1908 年及1913-1916 年,三次長期間探險旅行的成果。全集中的第一、二卷為繪畫作品,第三卷為染織品及其他等項目。本書為此全集的第一卷,收錄數鋪經典類作品、8世紀以後的繪畫作品,其中也包含有9世紀末紀年的作品,另外,也收錄了敦煌佛教美術的特有幡畫,全書解說詳盡,圖版精美,帶領讀者穿越時空,到敦煌經歷一場歷史與文化之旅。
「樹」是藝術家創作從古至今的重要主題之一, 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時節,不同的種類,「樹」皆各有風情。 可以是平衡構圖的要素,充滿隱喻的象徵符號, 也可以是思鄉情懷的紓發,對土地眷戀的展現, 更可以是單純對大自然風情的禮讚, 本書一百幅樹景繪畫帶領讀者跟隨藝術家之眼, 在鄉間,在城市,在寓言故事裡,在藝術家腦海中, 欣賞不同的樹景,領略其內涵與奧秘。 《藝術中的樹景》這本書,選輯了東、西方美術史裡的名畫家,從黃公望的〈丹崖玉樹圖〉、胡司的〈人的墮落〉、波希的〈人樹〉……到現代的魏斯〈遠 雷〉、東山魁夷的〈北山初雪〉、席德進的〈芒果樹下〉、麥肯那的〈英格蘭橡樹〉、霍克尼的〈2011年春臨東約克群沃德蓋特街〉等,以樹木與自然景物為主 題的繪畫一百幅。樹木是大自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也是大自然送給人類最珍貴的禮物,隨著四季的變化,形態萬千,帶來生活的趣味。而畫家取景有寫實、有 想像,融入了感情或神話故事,創造出一幅幅動人作品,帶給欣賞者賞心悅目的視覺享受。
本書為張錯繼《雍容似汝》、《瓷心一片》及《風格定器物》後的最新力作。作者浸淫在文物的汪洋中,研究方向更為開闊,發產出了這條重新理解東西方文物及繪畫交流的新航向。 「中國風」(Chinoiserie)是什麼?它又是以何種形式影響著文化交流?作者在此書中藉著過去研究東西文學、宗教、哲學與歷史的豐厚成果為基底,以繪畫、布料、瓷器、服裝、建築等物質文化的角度出發,配合大量的文本,從中國輸出絲綢而與西方接觸開始,探索在文化藝術方面,西方人如何從被東方文化吸引、誤解東方進而了解東方;而東方人如何從拒絕西方到接受西方。本書佐以精采圖片,帶領讀者一窺藉由貿易而形成的「中國風」藝術風格,是研究中西方藝術交流與文化發展,不可錯過的著作。
二十七位台灣藝術家 二十七則台灣「現代美術」的故事 在藝術家真摯的言語中,探索藝術裡的真實 《現代台灣美術─台灣藝術家工作室訪問錄》一書,收錄來自《藝術收藏+設計》雜誌從2011年3月至2013年6月的「藝術家工作室」專欄文章,專訪 對象為戰後崛起的藝術家,他們經歷了台灣戰後多元文化衝擊與融合的歷史階段,接受了來自日治時期前輩美術家、戰後大量傳統水墨畫家來台,以及西方現代美術 新潮輸入的影響,在不同文化、技法、思想交織碰撞的環境中,建立各自的藝術道路與成果。 此訪問錄包括王攀元、賴傳鑑、焦士太、陳銀輝、何肇衢、吳昊、廖修平、龐均、陳輝東、朱銘、張秋台、林惺嶽、周澄、李義弘、江明賢、吳炫三、顧重光、 黃光男、莊普、楊識宏、奚淞、黃銘哲、劉墉、卓有瑞、黃銘昌、倪再沁、葉子奇(以年歲序),共二十七位藝術家,他們在訪談中現身說法,述說其藝述歷程及理 念,文章並同時搭配藝術家的作品以及工作室現場的照片,使讀者能有更深刻的接觸與感觸,進一步了解這些畫下台灣美術史精彩篇章的藝術家們。
三十二位00年代台灣畫家三十二幀各異其趣而又與時代共鳴的圖像在淺暢的文字、精微的分析中追溯畫家生涯,近觀台灣繪畫創作的環境與影響畫家在今日藝壇中的地位為何?在卸下身為藝術主流的光環之後,繪畫的出路何在?本書的三十二位台灣新生代畫家也許是回答上述問題的最佳人選。這群出生於1970年代之後、崛起於2000年左右的畫家多半具有學院背景、曾與畫廊交涉,在摸索創作的同時眼見近年藝術市場的轉變,其生涯因而綴合著一連串的自我詰問,成為書中各篇的問答伏流。本書由《藝術家》雜誌策畫編輯、藝評人、策展人張晴文撰文,作者以其多年觀察與研究為基礎,在追溯畫家生涯之外,亦用淺暢的文字帶動精微的分析,並配上每位畫家十餘幅的作品圖版,為00年代的台灣畫家拼出了三十二個各異其趣、而又與時代共鳴的圖像。
從涴紗西施到霸王別姬,從昭君出塞到金屋藏嬌,從埃及豔後到則天大帝在歷史的瑰麗頁間,走進神話、藝術與文學,追尋美女的身影美女是男人眼中的風景,是女人心中的夢想。歷史上出現過眾多美女的倩影,或風華絕代、楚楚動人,或豔驚四座、傾國傾城,或嬌豔無比、清純可人。她們的美豔,演繹出無數動人和感人的故事。本書講述的就是中外歷史上美女的故事,在這些故事中,寄託人們美好的審美理想。從浣紗西施到霸王別姬,從昭君出塞到金屋藏嬌,從埃及豔后到武則天大帝……,這些故事令人感歎、驚奇、羡慕,以及歎息或扼腕。我們所知的美女,實際上是歷代人們對於美麗的想像和期待。這種想像和期待,也就是我們對於美的發現和創造;再加上畫家筆下的名作,希望讀者們跟著歷史的腳步,一起去發現和創造生活中真實的美。
從「新」開始,要到哪裡結束?2002年的那個夏天,我正為著《藝術語言@數位時代》一書的出版而焦頭爛額;今年初夏,我則是為了《台灣數位藝術e檔案》的即將出版而感到雀躍不已。科技與藝術的結合,在台灣歷經了過去十年的成長,已然累積出了驚人的活力和成熟度。甚至於在國際的舞台上,都逐漸成為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以林珮淳教授所帶領的數位藝術實驗室為例,近幾年來不斷以成績證明實力,在全球只徵選六件作品的情況之下脫穎而出,連續三度入圍參加法國安亙湖數位藝術節,並於今年獲得全球首獎。另外,再以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為例,這個全亞洲最具歷史的藝術盛會,在2011年起成立新媒體藝術專區。除了台灣以及亞洲的頂尖藝術家之外,還吸引了C.E.B. Reas這種重量級的西方新媒體藝術家共襄盛舉。誠如主辦單位所言:「台灣的科技島環境,使得新媒體在本地擁有迥異世界各國的獨特發展條件,新媒體展區的提出,格外有時地相宜的標誌意義。」新媒體藝術專區的標誌意義,在於主流商業藝術圈對於新媒體接受度的向上提升。《台灣數位藝術e檔案》一書的出版,也同樣具有指標性的意義。但這個指標則是向下的,因為它所代表的,是新媒體藝術教育的向下深耕。《台灣數位藝術e檔案》一書,以針對七個國際當代藝術展覽的分析和探討為主軸,包括「NEXUS:台灣藝術家在紐約的聯結與對映」、「正言世代:台灣當代視覺文化」、「Boom!快速與凝結新媒體的交互作用—台澳新媒體藝術展」、「身體.性別.科技」、「未來之身」、「光子+」以及「超旅程:2012未來媒體藝術節」。主筆的林珮淳教授,整合了葉謹睿、曾鈺涓、蔡瑞霖、吳介祥、陳明惠、邱誌勇、王柏偉以及張晴雯等人的論述,分別以六章從抽象的美學定義出發,綜觀數位藝術在藝術史、教育、身體與自我認知、跨領域創作等各個層面的影響。這本書最珍貴的地方,就是它以台灣的數位藝術創作及論述為主體,但在同時,卻完整兼顧了國際以及歷史觀的這個特質。每一位執筆者,都是「正港」的台灣人,但其學經歷,卻又涵蓋了來自台灣、美國、澳洲、德國和英國等地的高等學府教育經驗。這種組合,不僅是難能可貴,更重要的,是在廣納不同觀點與背景之後所激盪出來的火花。傳統上,亞洲藝術工作者做的多、說的少。這一點,與西方強調論述能力的教育傳統大異其趣。記得二十年前剛到美國的時候,總是為了同學 uncanny(不可思議)的論述能力而啞口無言。一條三十秒鐘畫出來的線,也能夠從比例、輕重、粗細、長短、動機、原由、想法、感觸、象徵、比喻、媒材選擇一直談到歷史與脈絡,就算花個三小時侃侃而談也在所不惜。坦白說,當時年少輕狂的心中,其實多有不屑與無奈。總覺得,從事藝術應該講究的是「真功夫」;多年後事過境遷才發現,要能夠把創作昇華到思想的層次,的確還得靠些「硬道理」。特別是數位藝術創作,它的媒材和技術都充滿了媚惑和感官刺激的特質,因此,惟有不斷苛刻地要求自己在思維辯證上踏實,才能夠從「鬼斧神工」和「巧奪天工」這等匠氣的標準之中跳脫出來。因為,科技躍進的腳步將永不停歇,任何技術層面的創新和突破,都不過是比稍縱即逝還要脆弱而且短暫的那個曾經。因此,你的創作動機可以從「新」開始但一定要用「心」 結束,也就是讓自己的作品有內涵、有深度,在思想和意義的層面做到深刻。讓技術層面的創新,成為應運深度思想而產生的自然結果。而《台灣數位藝術e檔案》的出版,正是台灣數位藝術創作深耕的契機,將數位藝術從「看熱鬧」提升到「看門道」的思想層面。十年前,我把《藝術語言@數位時代》一書的出版獻給在美國流浪的歲月。所期待的,無非就是希望把在國外的所見所聞帶回台灣,同時,也企盼能為台灣在科技藝術方面的論述拋磚引玉。十年後,《台灣數位藝術e檔案》一書的出版,讓我感到無限振奮。以整合重要數位藝術大展論述為基礎出發,是一項有意義的工作。它不僅記述了數位藝術潮流在台灣的脈動與發展,也為將來我們應該努力和發展的方向,畫出了一個具體而微的輪廓。看到台灣數位藝術環境日漸成熟,雖然我旅美的流浪旅程尚未結束,但心裡感覺卻不由地增加了一份踏實感。相信對於希望瞭解台灣數位藝術的人,這會是一本充滿魅力的好書。在此,特別要感謝林珮淳教授以及藝術家出版社的抬愛,讓我有機會參與這本書的構成。能以拙筆為本書作序,這是我的榮幸與驕傲。葉謹睿 2012年初夏寫於板橋
時尚,一如服裝的摺邊,針線起落的瞬間,即是永恆。時尚歷史,一如虎躍過往,蘊於其中的創意,以黑豹穿涉叢林之姿,密合無縫地織入當代時裝史的經緯紋理當中。當代時尚,是戀物癖者群聚的降靈會,是立體迷宮錯綜的明日世界。蜃影間見天地。紗羅之間,透視當代時尚的誕生。文化與藝術的加持,讓時尚產業創造出億萬產值的規模經濟,潮流的神化、造星的神話,時尚是一座形式語匯與概念智識交鋒的舞台,它所表述的是感覺結構的時代邏輯。假如設計師們對於時尚的熱情是你我眼前所見一切華美的解答,那麼原初的提問是什麼?《顯微時尚》是一部關於創意靈光的時尚小史,微觀20世紀潮流的時序演化史,由「高級訂製服風尚」、「後現代微觀時潮」、「女設計師衣裝盛世」、「旅行工藝創世極景」、「珠寶名錶鐫緻雕琢」五大主題組成,書中跨時代檢視當代潮流現象、設計師思維性格與風格實驗,邀請你共同感受時尚的流變浮動,一探當代思潮創造的奇蹟與榮景。
繼《雍容似汝》、《瓷心一片》之後,作者再度以詩人的感性筆觸、學者的嚴謹態度、藏家的賞美之眼潛入中國的古器物、陶瓷、繪畫與園林天地《風格定器物》以「器物卷」、「陶瓷卷」、「繪畫園林卷」再一次展示張錯在藝術、考古、文化、歷史與文學五大學術領域豐厚沈潛的功力。作者以詩人感性動人的筆觸、學者精細梳理的研究方法、鍥而不捨的知識追尋,分別在這些領域重新整理出視覺文本與物質文化的互動關係。此書更大的成就在於作者建立風格鑑定器物的「風格論」,一洗碳十四、熱螢光及其他科學方法鑑證的惟一權威陋習,讓藝術重新回到它優美的歷史文化傳統與美學範疇,欣賞器物,是風格的呈現與演繹,那是心的歷程,美的饗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