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eitgeist 時代精神 書系 ,共計5
  • 排序
  • 圖片
  • 條列

歐文排印細部法則:從閱讀動線、字母、單字、行、行距與欄位到字的性質,瑞士字體排印大師教你提升可讀性的基礎知識與關鍵細節

臉譜文化  出版
2025/05/29 出版

獲10多種語言授權,30年來一再改版發行的內文排版設計必讀之書曾獲數次「瑞士最美麗的書籍」與「世界最美麗的書籍」獎項瑞士重量級裝幀設計師尤斯特・侯克利(Jost Hochuli)經典著作臉譜藝術設計書系--「Zeitgeist」.卵形|葉忠宜──選書/設計 6個主題X 72個範例無關乎美醜與個人偏好準確利用視覺元素提高辨識度與可讀性美觀有趣的版面固然可以吸引讀者嚮往,但細部若未能善加處理,讀起來就會吃力,所有樂趣也會馬上煙消雲散。本書簡明地點出字體排印設計的細部法則,含括閱讀動線、字母、單字、單字間、行及行距與各元素的互動,也探討若要提升文本可辨識度,有哪些不可或缺的條件。輕薄短小卻五臟俱全,精準提出七項文字排印的原則,看似細部卻是左右字體排印的關鍵,既可讓剛入門的設計相關工作者立即提升自己的設計力,也能讓資深從業人員更進一步提升自己的編排技巧。作者尤斯特・侯克利(Jost Hochuli)談本書出版初衷──這本小書所探討的議題,可視為局部或細部字體排印設計的領域。整體字體排印設計是探討版面,談論印刷物版式,考量因素包括文圖的大小與欄位位置;大標、小標與圖說的層級安排。細部字體排印則是關注個別元素,包括字母、字間調整、單字、單字間調整、行與行間調整、文字欄位。這些元素不屬於一般所稱的「創意」領域,因此平面或字體排印設計者往往會忽視。在談論形式規則時,主要不是指個人在美感上的自由或品味等「審美」問題,而是指如何使用視覺元素,讓文本達到最適宜、最能被接受的效果。這是字體排印設計者在處理大量文字時的目標,因此形式元素方面的考量,在於如何提升可辨識度(legibility)與可讀性(readability)。在細部字體排印設計的領域中,形式元素和個人偏好關係不大。平心而論,在細部字體排印設計上,問題往往有不同的解決方案。筆者絕不希望讀者把本書奉為不容置疑的教條。相反地,即使本書無法談及所有的潛在問題,但筆者期盼聰明的設計師能發揮本書精神,依據特定脈絡,為字體排印時碰上的問題找出最適切的解決方案。

9 特價31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設計的程序:程序做為字體、字體排印學、圖像與方法的設計學

臉譜文化  出版
2023/12/30 出版

「程序,才是真正需要設計的。」將系統性、程序性思考導入應用於平面設計與藝術,瑞士字體排印學派傳奇設計師卡爾.格斯特納的設計方法論,超越時代、永不過時的設計學名著▍臉譜藝術設計書系「Zeitgeist」──葉忠宜|卵形──選書/中文版設計 ▍所謂「設計程序」,是方法也是過程,同時也是設計與程序互動出來的所有可能。格斯特納主張在提出單一的解決方案以前,應該要先設計一個能導出最佳答案的程序。在這個面向上,設計與食譜、圖像、編織、電子音樂或樂譜的道理是共通的。格斯特納在設計中強調理性客觀的形式主義,並將之導入廣告設計與字型設計。在本書中透過4大篇專文,為他自身的設計方法論提供了一個基本導引,並在形態學、理論、網格、攝影、文學、音樂、字型與字體排印、圖像等領域中找出得以援引的設計方法與基礎原理,在多元的領域中理解設計程序的重要性。〈新基礎上的舊Akzidenz-Grotesk〉這篇專文中,格斯特納透過不同年代以不同技術創造出的無襯線體為例,探討好字體的要素,更進一步推演修訂字體應該考慮的所有面向。〈整體性的文字排印〉則擴充至品牌識別、版面設計與海報,以實例示範什麼是整合所有素材,明確傳達設計師意圖的設計作品。後2篇專文〈現今製圖?〉及〈結構與動態〉則提及能與觀者互動的圖像設計,以及如何透過改變圖像排列的規則,創造出繁複且別具一格的視覺效果。《設計的程序》是瑞士文字排印史上具開創性的理論與實踐,標誌出設計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捩點。

9 特價58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平面設計中的網格系統:平面設計、文字排印與空間設計的視覺傳達經典教本

臉譜文化  出版
2023/08/31 出版

平面設計師之父約瑟夫.穆勒-布洛克曼(Josef Müller-Brockmann)影響當代平面設計40年不墜網格系統應用經典教本 ▍臉譜藝術設計書系「Zeitgeist」──葉忠宜|卵形──選書/中文版設計 ▍約瑟夫.穆勒-布洛克曼(Josef Müller-Brockmann,1914-1996),是瑞士主義設計學派的領銜者之一,與美國的保羅.蘭德(Paul Rand)、義大利的布魯諾・莫那利(Bruno Munari)等人並稱,是二十世紀戰後最具代表性的平面設計大師之一,曾擔任IBM歐洲總部的設計顧問,以簡潔有力的設計風格聞名。本書自1981年出版後,影響當代平面設計無數後進。約瑟夫.穆勒-布洛克曼以其對網格系統通透的理解,介紹了網格系統的理論基礎,透過豐富的圖例說明如何以網格系統,解決平面設計、文字排印、空間設計等領域會遭遇的設計問題。同時,作者也論及紙張尺寸、字體選擇、分欄寬窄、行距、頁邊距和頁碼等諸多網格系統的細節要素。在應用方面,本書亦收錄多國平面設計師的作品,其中包括維姆.克魯維爾(Wim Crouwel)、保羅.蘭德(Paul Rand)、奧托.艾舍(Otl Aicher)、馬西莫.維涅里(Massimo Vignelli)等設計作品,並一一對照與作品相對應的網格系統運用。 

9 特價76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歐文字體設計方法:微調錯視現象與關鍵細節,掌握歐文字體設計體感

小林章  著
臉譜文化  出版
2022/10/29 出版

▍臉譜藝術設計書系「Zeitgeist」──卵形|葉忠宜──選書/設計 ▍ 《字型之不思議》、《歐文字體》系列作者、Monotype字體總監 小林章 歐文字體設計大師30年精華,以歷久彌新的設計祕訣 達到尺規數值與幾何邏輯無法造就的美感平衡 「字型實際的設計過程與字型帶給人的觀感有落差,常是錯視導致的結果。我們其實可以去調整線條與形狀,扭轉並消除這些錯覺,讓修改後的造型看起來較為自然。」 ──本書作者 小林章 本書以「不同文字造型與細節在我們眼裡會有怎樣的觀感」以及「如何微調文字造型,才能讓人看起來覺得舒服」為主軸,深入淺出地說明不受時代與製作方式限制的設計原則及手法。 為使字型更接近設計師所欲傳達給讀者的感受,以大量圖例說明何為「錯視」,以及如何調整線條、形狀乃至字母排列後的可讀性,讓字體看來更為平衡與自然。從大寫、小寫、義大利體、數字、符號,到無襯線體、襯線體、草寫體,囊括歐文字體發展脈絡到如何識別細節的字體設計入門書,並以作者實際設計的字型Akko、Clifford、DIN Next,展示不同風格與目的的字型設計歷程。 一本展示由觀念到實際運用,標準字設計師、字型設計師不可錯過的歐文字體設計書。  

9 特價567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我的人生:玩得認真,認真地玩—網格系統之父約瑟夫.穆勒-布羅克曼

臉譜文化  出版
2022/05/14 出版

「做為一名設計師,該如何生存?」 親筆自傳+經典作品精選集+深度設計美學理論與技法剖析 從他的人生、思想,到設計的概念與方法論 一本深度理解發揚網格系統、打造起當代平面設計基礎的設計大師 ──約瑟夫.穆勒-布洛克曼(Josef Müller-Brockmann)── 【另收錄日文版長篇解說論文〈做為美學的網格系統〉,從藝術史角度綜觀穆勒-布洛克曼與社會的關係,並從網格系統的概要與技術解說出發,拆解剖析穆勒-布洛克曼的美學理論】   ▍臉譜藝術設計書系「Zeitgeist」──卵形|葉忠宜──選書/設計 ▍  約瑟夫.穆勒-布洛克曼(Josef Müller-Brockmann,1914-1996),身為瑞士字體排印風格學派的領銜者之一,與美國的保羅・蘭德(Paul Rand)、義大利的布魯諾・莫那利(Bruno Munari)等人並稱,是二十世紀戰後最具代表性的平面設計大師之一,曾擔任IBM歐洲總部的設計顧問,以簡潔有力的設計風格聞名。 在平面設計的各個領域,他留下了許多經典的海報作品、識別設計等重要實作;他也出版了包括在平面設計領域被譽為經典、長銷至今不墜的排版設計教本《網格系統》(Grid System in Graphic Design)等多本著作,並主導創辦《新平面》(Neue Grafik)雜誌,將瑞士設計學派推上國際舞台,大大影響現代設計;此外,他也曾於蘇黎世應用美術學校、烏爾姆設計學院、大阪藝術大學等地執教,並至世界各國進行講學、巡迴課程等教育活動,日本設計大師龜倉雄策、田中一光、永井一正等人都曾是他的學生。 透過上述「實作」、「著作」、「教育」三方面的投入,他從二戰後至今引領了國際平面設計界的走向,對當代設計做出了重要貢獻。 本書第一部〈自傳〉,收錄的是1994年他於瑞士Lars Muller所出版的自傳《我的人生》全文內容。在寫作於晚年的這部自傳中,他回顧了他一生的設計之路,在動盪的二十世紀間,他是如何養成,如何進入「設計」這門才剛興起的行業,又曾遇過哪些帶給他啟發、影響的人事物。從中,我們也能看到他做為一名設計師自認該有怎樣的責任,又該追求怎樣的自由。 // 平面設計師必須站在設計接收者的立場來思考,而且必須盡量將印刷品形象做得更加客觀。為此,設計想表達的訊息必須透過文字與相片,盡力貼近事實。這也是為了搞清楚自己的工作對社會將造成多少影響,又該負多少責任。 // 我的教育方法,源自於蘇格拉底的知名「對話法」,這個教育法的本質,在於教學生不斷質疑自己的作品。以老師與學生的問答過程為基礎,讓學生在對話中製作作品。一段根據問答所執行的作業,會衍生出另一段問答,而新的問答又會孕育出下一段作業。……當時我並不對學生的作品打分數,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學生一點一滴在進步。我的作法出自我的信念,就是千萬不能用我的思維去約束他們,每個學生應該順著自己的天賦去成長。 // 我的思考具備客觀性質,如果我支持建築師或產品設計師,就不會是個人的、主觀的拍馬屁。我無論何時都相信自己的論點具備正當性,所以完全不對客戶意見妥協,也不會逢迎拍馬。 接著,在本書第二部〈作品〉中收錄了他於1951年至1994間所設計的四十九幅重要海報作品,風格既明快而大膽、直率,又仍具備靈性與高雅的氣質,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穆勒-布洛克曼在幾何學型態、文字排印、色彩運用上是怎麼完成他的風格,又如何向外推展。 最後在第三部分,收錄的是由多摩美術大學平面設計系準教授、設計史學家、平面設計師佐賀一郎所撰之穆勒-布洛克曼解析論文《做為美學的網格系統》,就自傳提及的內容及其作品進行詳細解說,也從設計史整體俯瞰穆勒-布洛克曼做為一名設計者與現代社會所建立起的關係,並以他的經典著作《網格系統》出發,不只解說其內容概要及技術,亦以此為基礎將穆勒-布洛克曼的美學系統進行深度解剖。 「當時我對自己的將來完全沒有想法,只知道自己的職業生涯會受到自己的精力、自我批判、規律、學習意志所影響。所以我下定決心,要找到往後人生方向的指標。我的決定就是,三十歲之前要尋找自己的造型方面天賦,所以從實際的素描到超現實的繪畫,盡量去廣泛接觸各種表現手法。三十歲到三十五歲之間,要盡全力找出自己該走的路。四十歲之前,要盡全力去開拓、挖掘自己所選的路。我研究眾多設計師、建築師、畫家、雕刻家、攝影師、作曲家等前輩的例子,深信人在四十歲之後,創作能力就不會再成長了。 這時候,我決定了往後人生的一貫基礎方針: 1. 保持孤獨。一切都攸關於自己的精力、思考力與自我批判。 2. 充實學養。自己所生活的世界、社會與建築,會不斷創造出各種新穎的藝術、戲劇、音樂、科學、研究,要對它們抱持興趣。原則上,要對自己未知的一切抱持興趣。 3. 要用心去批判周遭的環境,嘗試將自己不喜歡的一切,替換為更好的發展。 4. 關注二十世紀。關注這個世紀在藝術、社會、科學等領域所創造出的東西,並且認知模範先人所創造的有價值事物,加以尊重。 5. 接受職業與人際關係上的失望,探索其中原因。保持客觀的自我批判態度,自我批判在好事與壞事上都是自己最好的朋友。 6. 自己作品所獲得的讚美與成果,都要經過客觀審視,冷靜驗證是否正當。將自己的成果與模範名人的成就比較,即可衡量。 7. 正面接受他人所有的批判,這樣才能發現以前不懂的錯誤。無憑無據的批判也有好處,就是能夠學到他人的思考模式。 這些決心是我的人生指南,我至今依然堅守不移。」  

9 特價76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頁數1/1
移至第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