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紀80年代初,鄒教授開始關注中國的經濟改革問題。他對經濟學作出的重要貢獻主要包括計量經濟學、動態經濟學、中國經濟等,同時也在經濟學的多個領域有所建樹,共出版專著15部,發表論文200多篇。 時值中國改革開放35周年,舉世矚目的中共十八大三中全會剛剛結束,中國經濟在經過30多年的高速發展後即將邁入一個嶄新的時代。這個被稱作“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世界經濟引擎”的國家未來在政治、經濟、外交、民生、兩岸等諸多領域將如何發展?中國未來該以怎樣的經濟政策作為導向?從經濟學家的視角如何看待東西方社會間的諸多社會問題?中美新型大國關係將如何影響世界格局?針對這些問題,鄒教授將為您深度解析。 本書共分為四個部分: 1.經濟問題 2.經濟研究 3.經濟政策 4.社會問題 共收錄鄒教授近年在中國及國際各大主流新聞媒體、報刊上針對中國經濟、社會民生等問題發表的43篇重要文章。本書亦可作為經濟學者的專業參考資料。
本書作者蔡瀾在新加坡出生,童年的回憶都在獅城,目前其兄妹仍居住在新加坡,蔡瀾每年都會回來一兩次。又因為之前在香港製作節目的需要,多次前來新加坡搜集美食,因此他對新加坡的小吃、酒樓、酒店都有很多的見地和評賞。本書收錄了蔡瀾有關新加坡的近60篇文章,章章精彩絕妙。 書中前半部分的文章多為描述蔡瀾在新加坡的童年趣事,文中對他的家人都有涉及,溫馨有趣;並且提到許多親朋好友、奇人異事,耐人尋味。後半部分則多為對新加坡美食的品評,地道中肯,不失為一個美食家的專業評論。外地遊客自然可以以此作為一本新加坡美食旅行的指南,即使久居新加坡的人也能從書中發現那些被忽略的美食。
這是一本比較全面和系統地介紹人類文明進程的歷史書。作者以流暢的文筆和透徹的歷史視野,帶領讀者綜覽自混沌初開到當代的人類文明發展歷程。它以中國為經、世界其他地區為緯,並配以大量全彩地圖,把人類錯綜複雜的歷史整合起來,構成一幅比較完整的圖畫,讓讀者了解人類的歷史進程並擴闊國際視野。全書脈絡清晰、簡明扼要,分為史前篇、古代篇、中世紀篇、近代篇、現代篇和總結篇。書中既突出中華文明在不同時期與世界主要文明的相互關係,亦點出時代的特色和動態,是一本別具心思、令人得益良多的歷史知識普及讀本。
本書收集2003年至2010年的十一篇散文,分為“台北的記憶洶湧澎湃”以及“英國的天氣陰晴不定”。〈台〉收錄的四篇散文:〈潮汐靜止之處〉、〈從四百擊到一○一──給楚浮的一封信〉〈築夢者──2003/4秋冬電影筆記〉、〈許多許多年以前,許多許多年以後〉,乃作者兩度訪問台灣期間所撰寫的篇章,篇章以台北為基地,思考文化、電影、教育等課題,并廣及華語文化圈,尤其是中文在新加坡的處境,觀察入微,反省深刻,乃新加坡作家中少見兼具知性思維、理性批判和感性情懷的作品。而〈英〉收錄的七篇散文:〈格蘭騫士德〉、〈啟程,以及抵達的謎團〉、〈遠方〉、〈拂雪〉、〈冬季的遊牧者〉、〈仲夏夜〉、〈慢走〉,為作者旅居英國、踏上學術生涯的心路歷程。 這系列文章可稱之為「與青年學者的對話」,以在劍橋唸研究所的學生為對象,進行一系列關於學問、知識和研究生活的討論。其中寫景部分尤其細膩,呼應寫〈再別康橋〉的徐志摩,從四季的氣候到景物的變化,絲絲入扣,引人入勝。
近年來,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的傳統文化在中國大陸開始強勁復甦。這場文化民族主義運動引起了中國和世界的高度關注。 本書在堅實的田野調查的基礎上,運用現代社會科學手段,對這一運動進行了迄今為止最為系統地研究。 本書揭示,這場由民間和政府共同發起、推動、參與的文化民族主義運動,不是短期現象,而是長期歷史進程的開端。這場運動有利於本土文化的復興,降低外來文化的影響;有利於儒家政治哲學的復興,降低民主政治的合法性;有利於提高中國人對民族國家的認同;有利於中國以和平的方式進入國際社會。 作為正在崛起的大國,中國與世界的命運息息相關。所以,這場運動不僅可能影響中華民族的命運,還可能影響人類的命運。
著名學者、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張維迎為本書寫序 主要作者李秀娟為美國麻省大學博士,現任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管理學教授、中歐領導行為試驗研究主任。曾任長江商學院管理學教授和副院長、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副院長、《亞太管理學雜誌》副主編。其著述頗豐。
錢思亮,字惠疇,浙江杭縣人,生於民前四年(1908)。1950年起任台大教務長及校長、中央研究院院長,領導台灣最高學府與研究機構卅餘年,於1983年在中研院院長任內謝世。 今年適 思亮先生百歲冥誕,中央研究院與國立台灣大學於今年二月十九日合辦了一場追思紀念會,以推崇先生在學術教育方面的卓越成就與悠遠影響。共七十多篇集結自思亮先生之親友、同仁包括吳大猷、李遠哲、翁啟惠等著名科學家的紀念文集,也因應追思會而發行。各界對先生之博愛、謙和、廉潔等崇高品格皆表示誠摯的尊敬感恩,並提供許多寶貴圖片與珍貴的文字記錄,讀者得以從四面八方不同角度窺視一代學術巨擘的生活互動與其儒者風範。
人間重晚晴-楊振寧、翁帆訪談集》收有潘國駒、潘星華、弗?曼.戴森、 江才健、曾月麗、韓山元等人專訪或評論楊振寧的文章19篇,《聯合早報》資深記者潘星華女士為本書寫了前言。這是第一本關於楊振寧、翁帆的書,從中可瞭解到楊教授的最新思想和動態。書中收有近50張珍貴的照片,可一睹大師各個時期的風采以及第一任妻子杜致禮女士大家閨秀的氣度和現任夫人翁帆的清純雅致。
在好萊塢及港片夾擊下, 國片生存空間越見狹小, 但是仍有一群人, 願意無私地付出, 用心去完成一部電影創作, 儘管外在環境困頓, 也堅持做好台灣電影! 作者感動於這群相識於市井, 結緣於生活的電影人之執著與投入, 全程跟蹤不見不散兩部電影拍攝, 鉅細靡遺紀錄幕後製作與花絮, 將所見所感, 透過感性文字道出台灣電影工作之艱辛, 希望能得更多人之迴響與支持. 蔡明亮與李康生的電影, 其實也不是那麼抽象難懂! 國際電影界肯定這兩部電影之創作深度與藝術價值, 頒予大獎, 反觀國內, 導演跟演員要上街賣票, 讓人唏噓感嘆...... 內頁雙色印刷, 穿插多幅劇照並收錄兩部電影劇本, 以及導演與工作人員專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