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大王劉泰英 劉泰英,一個爭議不斷的傳奇性人物,從來沒一個人有這麼多外號。幾次生命中的陰陽差錯,他原本可能是一介小農夫、小學老師或中學老師,只因對自己「理念」之執著,成就了今日的「化身博士」。 劉泰英!又是劉泰英!為什麼是劉泰英!這是我在一九九六年底撰寫這本書時,前言所下的一個引題。時隔三年,在跨越二十世紀末的千禧大關,台灣政商圈最熱門的新聞話題,有連戰主張國民黨黨產信託、有宋楚瑜之子宋鎮遠中興票券風波、有章孝嚴為緋聞下台的八卦、有台肥股票炒作案、以及國民黨藉出售博新公司收買劉家昌攻擊宋楚瑜事件等,無巧不成書,竟然都和劉泰英扯上「關係」;於是,讓我要再一次驚疑地描述,「劉泰英!又是劉泰英!為什麼又是劉泰英!」這位「話題大王」的故事,在台灣政商界,也算是前無古人,來者難追吧! 作者簡介 陳光遠,資深新聞工作,出身新聞科班。十年多的採訪工作,主跑過財、經、國會、黨政等新聞路線,在書中主角劉泰英任職台經院院長時期,即有探訪性接觸,對劉泰英有長期性的觀察。
探源和眺望 台灣人心的「探源」從《探源台灣的心》拉開序幕,探源的歷史短可以十七年,長可以一百年甚至四百年,也只有用長時間的脈絡來理解不同族群和新舊移民對他們原鄉的緬懷和認同,以及這些不同原鄉認同脫胎換骨成為「國家認同」的快慢,才能以更容忍的心胸來認識彼此的過去和接納彼此的現在,從而去共同打造一個大家都可以安身立命的國家。 台灣社會和人心的「眺望」,指的不外乎是台灣的國家發展必須面對的種種新挑戰,這包括建構四大族群共同的國家認同、憲政民主的改革和落實,和國家主權的維護。 台灣對中國相對等的立場要堅定,國家的定位和格調要守住,中、台兩邊要多溝通、多了解。兩岸的「結」不能讓有歷史包袱的上一代來解決,也不必急著把責任全交由這一代來承擔,倒可不妨留給或許更有創造力的下一代去處理。 作者簡介 蕭新煌 現任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籌備處研究員、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中央研究院東南亞區域研究計劃主持人、傑出人才發展基金會執行長、總統府國策顧問
八旬智者重出江湖 出生於一九一五年的汪道涵比出生於一九二六年的江澤民大十一歲,應該算大一輩。汪道涵是安徽嘉山縣人,江澤民是江蘇揚州人,祖籍卻也是安徽的績溪,兩地在地理上也很接近。汪道涵是上海交通大學畢業生,江澤民是比他晚十年畢業的校友。汪道涵曾經胾江澤民的養父、新四軍系統的江上青手下工作,江澤民則在中共建政後在汪道涵手下任事。他們曾長期在同一系統即第一機械工業部和國務院進出口委員會工作,又先後擔任大上海的市長。江澤民一九八九年風雲際會,從中共上海市委書記一躍而成為中共總書記,這為汪道涵開創新的政治生涯提供了機遇 海協會常設機構在北京,汪道涵平時常住上海,並不參與海協會日常事務的管理,主要的工作還是接待台灣各方面的客人、閱讀有關台灣的書刊資料,在對台工作乃至於國際戰略的思路方面為江澤民提供決策的參考意見。這為汪道涵提供了一種相對超然的地位,可以發揮一種獨特的作用。這種情勢,為中共黨內和大陸官場前所未有。汪道涵一九九九年的台灣之行,更被海外視為兩岸關係一項指標性的發展。政治家有各自的性格與氣質,一方面取決於政治家生長的環境,另一方面則取決於時代的大背景,汪道涵的江南文化背景。顯然是了解他的性格和氣質的關鍵 作者簡介 何若涵,出生於上海,曾經在福州和北京求學,畢業於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新聞系。八十年代移居香港,一直從事新聞媒體工作,現任職於香港某大中文報章。
作者簡介 黃明堅 專業作家 平路 作家、中國時報主筆 吳淡如 作家、電視、廣播節目主持人 陶曉清 廣播節目主持人 陳美儒 建國高中資深教師、作家 秦夢群 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 朱婉清 財團法人中央廣播電台董事長 簡春安 長榮管理學院校長、東海大學社工所教授 方蘭生 文化大學大眾傳播系教授、清華公關顧問公司 副董事長 彭懷真 東海大學社工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黃培源 作家、理財專家 掌握人生的平衡點 要結婚、還是要單身?要相信浪漫的愛情,還是堅守理性的選擇?IQ重要,還是EQ重要?面對工作、生活挑戰,如何創造個人魅力?完成自我實現?現代人走在多元價值的人生軌道上,時而徬徨,時而迷惑。每個人都像未化蛹的蝶,必須破繭而出,才能打造自己的美麗人生。 工作的成長、兩性的相處、親子之間的溝通,以及人際關係、自我實現,這是每一個人每天都要面對的課題。就像走鋼索的藝人一樣,現代人必須掌握良好的平衡感,才能在多元、複雜的社會環境中,扮演好自己的多重角色。有人巧妙地掌握了那個平衡點,生活豐富多采;有人窮於應付,被生活壓得透不過氣來。每個人面對自己的課題,各有一套人生態度和哲學,也在不斷學習和體現中,重新獲得力量和成長的機會。 本書集結11位名家的精彩人生經驗,告訴你如何求愛情、經營婚姻、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在人生各階段,不斷自我成長,看到美麗新風景。
得獎紀錄 89年金鼎獎推薦優良圖書(團體獎漫畫類 內容 本套書以台灣本土的觀點編寫,以漫畫的形式呈現,引用最新的歷史研究結果,是一套有趣、好看、具有學術基礎、完整又詳盡的台灣歷史漫畫書。 從沒有文字記載的遠古時代,到有文字記錄的荷蘭時代、鄭氏家族時代、清朝時代、日本時代和民國時代,本套書記錄了千百年來台灣所經歷的多次政權替換,以及先後來到這塊土地落地生根的族群與住民,不僅完整呈現歷史的發展脈絡,更反映各階段台灣人的生活方式與價值觀。對這套書的讀者而言,台灣的歷史不單只是年代、人名、政治、制度和戰爭,它同時也是人的故事,人的生活方式,人的思想和價值觀的記錄。 了解台灣,從這部《漫畫台灣史》開始。 編輯 為廣納台灣史各領域學者的意見,本社除吳密察外並邀請李永熾、李筱峰、林瑞明、翁佳音、張炎憲、曹永和、黃富三、溫振華、鄭欽仁、鄭瑞明、戴寶村、薛化元等多位台灣史專家擔任編輯顧問,參與《漫畫台灣史》的審訂工作,期能達到盡善盡美。 李永熾(台灣大學歷史系教授) 李筱峰(世界新聞大學教授) 吳密察(台灣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林瑞明(成功大學歷史系教授) 翁佳音(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研究助理) 張炎憲(中央研究院社科所研究員) 曹永和(中央研究院院士、台灣大學歷史系兼任教授) 黃富三(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研究員) 溫振華(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 鄭欽仁(台灣大學歷史系教授) 鄭瑞明(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 戴寶村(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副教授) 薛化元(政治大學歷史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