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新視野」中華經典文庫系列的書目,分系列輯錄各書篇首的導讀,薈萃各學者對中華經典的研究心得,集結成此導讀結集,並收錄了饒公、陳耀南、李焯芬三篇序文,均以為「今人為何需要讀經典」為題,帶出現代人讀中華經典的意義。
按「新視野」中華經典文庫系列的書目,分系列輯錄各書篇首的導讀,薈萃各學者對中華經典的研究心得,集結成此導讀結集,並收錄了饒公、陳耀南、李焯芬三篇序文,均以為「今人為何需要讀經典」為題,帶出現代人讀中華經典的意義。
按「新視野」中華經典文庫系列的書目,分系列輯錄各書篇首的導讀,薈萃各學者對中華經典的研究心得,集結成此導讀結集,並收錄了饒公、陳耀南、李焯芬三篇序文,均以為「今人為何需要讀經典」為題,帶出現代人讀中華經典的意義。
按「新視野」中華經典文庫系列的書目,分系列輯錄各書篇首的導讀,薈萃各學者對中華經典的研究心得,集結成此導讀結集,並收錄了饒公、陳耀南、李焯芬三篇序文,均以為「今人為何需要讀經典」為題,帶出現代人讀中華經典的意義。
《莎士比亞戲劇故事集》(Tales from Shakespeare)是英國散文家查爾斯•蘭姆和他的姊姊瑪麗•蘭姆將莎士比亞戲劇改編成的故事。本書屬於“滿FUN英文經典”系列,共分為三個小分冊,目前已出版《莎士比亞戲劇故事集》的第一個分冊。每冊收錄6-7個由蘭姆姐弟改編,原汁原味的莎士比亞戲劇故事,讓兒童讀者在有能力閱讀莎士比亞原著劇本之前,了解莎劇著名故事,體會十九世紀改編者的精妙文筆,并輔以英文名師解讀介紹和疑難詞語解析,背景知識介紹等內容,對讀者提高英文閱讀、鑒賞和寫作能力大有幫助。
圍繞著毛毛和他的小伙伴的日常生活小故事,題材以傳統節日為主,情節開展俱環繞節日內容。 下冊分別描寫中秋、重陽、臘八、小年和春節發生的趣事。想知道: 中秋佳節為何喜鵲老科一臉失魂落魄? 毛毛與小伙伴怎樣在重陽「孝敬」老科一番? 小動物們為甚麼圍在一起熱熱鬧鬧地吃「臘八粥」? 小年祭灶,祭的是誰呢? 過年時節,小蛇彩虹聽說小伙伴們竟然被妖怪纏住了!她會怎麼做? 不要錯過《黃鼠狼毛毛的中國節奇遇‧下》! 本書特點 中國陰曆的節日是真正意義上的傳統節日,它們是人文的。傳統節日的一個重要作用是加強人群(家庭,家族,社區,民族等)的內聚力,增進團結,改善人際關係,表達自己對他人的友情,減輕日常生活中的精神壓力。不論是在一起聚餐、互贈禮品祝福、祭祀、禮儀、跳舞、遊戲、競技、巡遊、化妝扮演角色,都是為達到上述目的的手段。用現代的概念來看,傳統節日好比是原始人群自發的心理治療。 誰也不是孤島,每個人都生活在社會中。小孩從幼稚園開始就要學習融入社會,學會與人健康相處。作者試從本作品通過傳統節日講述這方面的道理,而不是光談粽子、月餅和餃子。是以毛毛和他幾個朋友將穿梭於各種傳統節日間,串連起一段快樂無憂的童年生活,同時亦認識了中國文化的美妙。 本書定位為面向小學生,尤其適合初中小,已建立獨立閱讀能力的兒童。
圍繞著毛毛和他的小伙伴的日常生活小故事,題材以傳統節日為主,情節開展俱環繞節日內容。 上冊分別描寫元宵、蟠桃會、端午、七巧和中元節發生的趣事。想知道: 毛毛與小伙伴們體驗了一個如何不同尋常的元宵節嗎? 蟠桃會上神仙為何吵架、小動物們又怎樣幫他們平息紛爭? 端午節的另類由來和與傳統不一樣的屈原? 七夕節原來喜鵲才是女主角? 毛毛一行人的中元節拯救大行動! 不要錯過《黃鼠狼毛毛的中國節奇遇‧上》! 本書特色 中國陰曆的節日是真正意義上的傳統節日,它們是人文的。傳統節日的一個重要作用是加強人群(家庭,家族,社區,民族等)的內聚力,增進團結,改善人際關係,表達自己對他人的友情,減輕日常生活中的精神壓力。不論是在一起聚餐、互贈禮品祝福、祭祀、禮儀、跳舞、遊戲、競技、巡遊、化妝扮演角色,都是為達到上述目的的手段。用現代的概念來看,傳統節日好比是原始人群自發的心理治療。 誰也不是孤島,每個人都生活在社會中。小孩從幼稚園開始就要學習融入社會,學會與人健康相處。作者試從本作品通過傳統節日講述這方面的道理,而不是光談粽子、月餅和餃子。是以毛毛和他幾個朋友將穿梭於各種傳統節日間,串連起一段快樂無憂的童年生活,同時亦認識了中國文化的美妙。 本書定位為面向小學生,尤其適合初中小,已建立獨立閱讀能力的兒童。
國際創價學會會長池田大作先生與經濟學家劉遵義教授從經濟學的角度出發,圍繞中國與亞洲之未來展開對談,並一起探討人本教育,展望世界可持續發展的未來。本書第三章包括劉遵義教授對世界金融危機的教訓之分析,並收錄了池田大作在1968年提出的〈日中邦交正常化倡言〉和其後的倡言紀念演講。
序 本書原本是寫給年輕人看的,筆者希望通過這本書將自己的一些經驗分享給他們。現在機緣巧合,得以將其譯成中文,我感到非常高興。本書雖說是面向日本的年輕人而寫,但其中提到的很多問題是全世界年輕人共通的問題。因此,我相信本書的內容也能為中國的各位提供參考。譯者岳遠坤博士是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日語系助理教授。他曾經翻譯過很多著名的日文小說,是一位優秀的譯者。通過他的翻譯,保證了本書的中文版比日文版更加流暢,這對於筆者來說可謂出乎意外之榮幸。我當年寫作本書時所設定的讀者是日本的年輕人,中國的年輕讀者讀完之後,可能會發現日本年輕人對很多歷史─尤其是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了解相當不足,會為此感到驚訝。實際上,不僅是中國的讀者們,就連我本人也是十分吃驚的。但是,我希望各位讀者能夠作為一個成年人理智地面對這個事實,了解其中的原委,明白為什麼他們會缺乏相關的認識。因此,筆者做好了「家醜外揚」的思想準備,對這方面的內容沒有做任何修改,就請譯者按照日文版的內容進行了翻譯。直面這樣的問題,最終還是為了促進雙方的相互理解。此外,若各位讀者能夠通過本書了解到東方和西方的差異,以及同為東方國家的中國和日本的差異,說不定會更寬容地對待和理解不同的習慣和想法。我期待中日兩國能夠通過這本小書增進理解,期待亞洲各國國民以及國與國之間變得更加和平與友好。   2016年盛夏 前言 近年來,日本的社會變得越來越封閉,所有人都很消極內向,沒有一點應有的活力。各種媒體也都眾口一詞,認為這是人口減少、少子化和高齡化所導致的問題。甚至我也差點產生錯覺,以為自己錯了,開始覺得不是日本太內向,自己才是日本社會的異端。如果大家都負向思考,便會天真地將媒體的說法信以為真。這就是內向產生的螺旋現象。 應該沒有人認為大家原本就該內向,就該消極。但是,因為沒有人說出來,所以大家都認識不到,這也沒有辦法。即便有人覺得奇怪,他也會怕說出來生起是非,因此又噤聲不言。因為日本社會是一個「棒打出頭鳥」的社會,大家都只能隨大流,這樣才能生存下去。 這是日本人的優點,也是日本人的缺點。之所以說是優點,是因為日本人容易產生凝聚力。大家喜歡一起行動,可以形成一股洪流,發揮集體的力量。而之所以說是缺點,則是因為大家即便覺得有些做法不好,也不敢大聲說出自己的意見。日本人的性格大多比較自制,而且往往有很多顧慮。 日本人的這些優點和缺點,到了外國之後,就能明顯體現出來。外國人的想法和行動方式會讓日本人的想法和行動方式凸顯出來。在日本的時候,由於大家都是內向和消極的,因此大家不會注意到自己的特點。 筆者設立了一個財團,為日本和外國的年輕人之間的交流提供資助。一開始我原本是以促進文化交流為目的的,但是最近我發現日本社會過於閉塞,感覺這個財團的意義變得更加重要。我們不僅要促進文化方面的交流,還要對更多的國際交流提供資助。 為了改變日本的這種內向和閉塞的社會風氣,讓日本人走出國門是最重要的方式。只有走出國門,很多固有的觀念和想法才會自然而然地發生改變,形成一種多元的視角而非單一封閉的視角。 走出國門之後,不僅對社會的看法會發生改變,就連人生觀也會發生巨大的變化。真是令人驚訝。 我在四十多歲以前只去過國外兩次,而且兩次都是去旅遊。中學時期甚至還跟英語老師發生矛盾,非常討厭英語。因此,我根本不是什麼所謂的國際派,而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國產貨」。 但是,我敢自信地說,自從我四十歲以後開始到國外工作,自己的人生觀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正因為自己走出了國門,想法才變得外向,心態才變得積極。走出去的人越多,內向的社會才更容易變成積極且充滿活力的社會。即便呆在國內,也應該稍微改變一下自己的想法,讓自己變得更加積極和外向。如此一來,日本持續下滑的經濟情況也會出現改變,取得發展。即便經濟指數不好,只要大家積極面對生活,喚醒消費慾望,經濟就能得到改善。這樣的說法,話糙理不糙。我們應該由消極地隨大流變成一股積極主動推進社會前進的洪流。 我希望通過這本書改變更多的人,讓大家都變得積極樂觀和外向,為構建一個不被固有觀念束縛且積極向上的社會貢獻一點力量,於是便不怕丟臉,分享了包括自己英語學習的挫折在內的許多經歷。
《中華幼稚識字課本》是香港中華書局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出版的一套幼兒教材,全套四冊,為幼稚園學童精選了約180個字詞,配圖識字,見證中華書局注重民間教育,從幼兒教育層面便開始實踐「弘揚中華文化、普及民智教育」的初衷。在今天看來,《中華幼稚識字課本》復刻發行既可保存當年幼教材料的原貌,讀者也可透過書中插圖,發現蘊藏於香港五十年代、民間日常大小事物中的童趣。
《中華通俗文庫》是香港中華書局於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版的一套知識性普及讀物,旨在“通過通俗的文字和生動的細節,向讀者們介紹一些富有教育意義的文字和各種初步系統的知識”,踐行中華書局“弘揚中華文化、普及民智教育”的初衷。叢書共出版三百二十種,題材廣泛多樣,包括中外名人故事、中外名著節本、歷史常識、地理知識、科學百科、民間故事等,至今價值猶存。 現精選五本帝王故事(秦始皇/漢高祖劉邦/曹操/唐太宗/成吉思汗),作為復刻版的第二輯,故事傳奇,家喻戶曉,既存《中華通俗文庫》之原貌,亦可見六十年前香港中華書局普及知識之努力。
萬千變幻  約定沒忘 世代變更  唯愛不變 這是一群遷鳥、迷鳥、留鳥的悲壯故事,也像是一部鳥兒們史詩般的音樂劇。 百萬年前,崗瓦納古陸雨林裏,巨鳥、迪樹精、直立人和飛鳥群間發生了件遺憾的事。後來地殼分裂、板塊漂移,在生與死、情與義、愛和恨間,飛鳥群向倖存的巨樹精立下崗瓦納之約。飛鳥群因而每年遷徙、歴盡危難、不斷重複悲壯的故事,去實現這承諾。這群飛鳥就是海鳥的祖先。 萬物經歷進化、傷害、報復、爭奪後,樹有情,鳥有情,萬物皆有情,亦有靈。在西伯利亞湖底作法招來的暴風雨,能清洗眾鳥使者的紛爭嗎?六歲孩童於紐西蘭石灘,拾到巨樹種子,無意中闖入禽鳥間萬世爭奪。誰能實現這承諾,完成崗瓦納使命,找到古樹,將巨樹種子送到滿面病容的古樹精跟前呢? 透過人類、地球發展史,跨越現實;藉奇幻、虛構情節,穿梭於野外,經歷生存殘酷、生命的悲哀、恐懼和修復、寵愛加惡夢、快樂與幸福。
兒童故事書,以中國二十四氣節為中軸,由立春到大寒合共二十四篇故事,記述黃鼠狼毛毛與他三位動物小伙伴的日常趣事,在介紹傳統文化之際,亦傳達友愛的精神,大自然的美好,以及生命的可貴。本書最以二十四節氣為背景,故事開展俱環繞節氣內容,如該節氣的氣侯特色、作物收成、民間習俗等。以此為引,主人公黃鼠狼毛毛及他的伙伴狐狸晶晶、刺蝟莎莎與蛇女彩虹經歷了二十四個好玩的節氣,既滋長了友誼,又收穫了豐富知識。另外,本書作者有意向「小熊維尼」一類故事形態靠攏,篇章內容多描述日常生活瑣事、小探險、小惡作劇之類,一言一行中見純真童趣,以情味而非驚險橋段取勝,從中嘗試傳遞仁愛有情的正面價值。作者文字功底頗佳,全書合共二十四篇故事,每篇短不過千餘字,長不過二千字,雖獨立成篇,亦彼此前後呼應。考量其長度及程度,本書定位為小學生,尤其適合初中小,已建立獨立閱讀能力的兒童。
兒童故事書,以中國二十四氣節為中軸,由立春到大寒合共二十四篇故事,記述黃鼠狼毛毛與他三位動物小伙伴的日常趣事,在介紹傳統文化之際,亦傳達友愛的精神,大自然的美好,以及生命的可貴。本書最以二十四節氣為背景,故事開展俱環繞節氣內容,如該節氣的氣侯特色、作物收成、民間習俗等。以此為引,主人公黃鼠狼毛毛及他的伙伴狐狸晶晶、刺蝟莎莎與蛇女彩虹經歷了二十四個好玩的節氣,既滋長了友誼,又收穫了豐富知識。另外,本書作者有意向「小熊維尼」一類故事形態靠攏,篇章內容多描述日常生活瑣事、小探險、小惡作劇之類,一言一行中見純真童趣,以情味而非驚險橋段取勝,從中嘗試傳遞仁愛有情的正面價值。作者文字功底頗佳,全書合共二十四篇故事,每篇短不過千餘字,長不過二千字,雖獨立成篇,亦彼此前後呼應。考量其長度及程度,本書定位為小學生,尤其適合初中小,已建立獨立閱讀能力的兒童。
一百二十多組往年今日的比照,展現金鐘及以東的港島變遷。   依循書中的圖像軌跡,追尋往昔小市民的歡樂。   金鐘的海員軍營集中地,灣仔的風月區, 銅鑼灣、筲箕灣的漁港風光,北角的平民遊樂場, 以及太古的船塢工業等等,盡顯市井活力、庶民風情。
書內共七個章節:「藝術哲學」、「作家與書」、「觀影世界」、「文化研究」、「城市夜色」、「身體政治」、「愛情經典」,其實就是本書作者潘國靈由內到外、由肌膚滲進血液的七個生命印章,隨着生命歷程鑄模烙印,構成了生活的重要部分,化之為文字,綜合成一本散文體裁的「個人藝術筆記」,在某程度上也是作者個人創作世界的七根支柱。   章節的先後排列,在閱讀上並無一定次序,而是按作者個人經驗世界的成長步伐鋪展(雖然並不完全割切),由少年時期存在小說、西方哲學的「自我啟蒙」開始,繼而沉進文學世界,半途躍入光影世界,由人文學轉讀文化研究,再至探觸城市書寫,一點一滴經受身體與愛情的衰微與復生,將所思所感全納進書寫的版圖築起一座屬於作者自己的文字世界。
香港歷史從來不是從1840年才開始 一直以來,我們被教育,英國殖民地管治以前,香港是「一座荒島」、「一條漁村」。但近期在九龍鬧市的港鐵沙中線施工地盤,發掘出大規模的宋元時代遺址,出土了包括水井、房址等遺蹟,證明宋元時期香港已有頻繁的貿易活動,引起全城的關注。那麼,到底英國人到來之前,香港的文化是否已經有一定的發展?中原文化對香港的文化有何影響? 本書結合了香港知名的考古和歷史學者,包括鄧聰、蕭國健、何佩然等,為大家重溯二十世紀以前的香港歷史文化面貌。 人類究竟在什麼時候開始在香港一帶地域生息活動呢?其最初的文化面貌是怎樣的呢? 從香港歷年的出土文物中,我們如何了解從史前到明清時期香港人的生活情況? 在租借給英國之前,清政府是如何治理新界的? 香港割讓給英國後,香港華人的傳統習俗和生活習慣,如何受到西方文化的衝擊?
這本書是描寫五四的,讓人們看到,在中國近代文化史上,曾經有那麼一個輝煌的時代。諸子放恣,處士橫議,百家之言盈天下。主張文學改良的,主張保護國粹的,主張三綱五常的,主張個性解放的。這邊要打倒孔家店,那邊要把孔儒升格為宗教,思想的多元化,創造了眾生喧嘩、精彩紛呈的劇場效果。有人把它稱為文學革命運動,有人把它稱為新文化運動,也有人把它稱為啓蒙運動。
五四運動自1919年爆發至今已有九十五年。這場波瀾壯闊的運動在北京以及中國各大城市都造成很大的衝擊,對中國現代史亦有無遠弗屆的影響力。那麼遠離北京的香港,在這塊曾經的英國殖民地上,到底引起怎樣的迴響?這是過往五四研究史的一片空白。 本書作者通過大量的史料爬梳和考證,發現現時有關「五四」在香港的發展歷史陳述,以至中學歷史教科書上的說法,都出現嚴重的偏失。 無論是政治還是文化層面的「五四」,在當日的香港並沒有引起什麼迴響,跟內地大城市可謂有天壤之別。 但自1940年代開始,五四運動因應各種現實政治需要而開始為不同政治陣營的人所利用,希望透過五四運動的精神詮釋,改造現實社會。在民族主義這一主體思想帶動下,「五四」於多元混雜的香港社會裏,往往在不同人手上被不斷地利用來達至不同的目標,成為每個關鍵時刻下不同目的的動員力量,使各自政治立場和思想主張在「愛國」、「進步」、「改革」、「民主」等形形色色的「五四」精神旗幟下得以合理化和正當化。「五四在香港」的複雜性亦因此而生。 本書除糾正過往有關「五四在香港」論述的偏失外,並且研究「五四在香港」詮釋話語形成的前經後過,另一方面也藉此反思香港「地方史」形成過程中與「國家史」之間的各種複雜關係。
南社是清末民初影響甚巨的文藝社團,社員對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學術等方面也有重大貢獻和影響,當中不乏成就非凡卻一度為大家忽略的人物。時至今日,南社研究已有較多成果,但仍有不少南社資料及成員的著作有待訪尋,尤其是那些於民國出版的書刊,再不收集勾稽,恐將散佚無聞。憂 心於此,作者近年大力搜羅南社有關材料及各社員的墨迹、作品,搶救遺文佚篇,遂成本書。全書分四部分:南社文獻,社員的創作、譯作和學術著作,所錄皆民國 年間出版的南社書刊,線裝、平裝並舉,每種著作各繫提要,傍之以原本書影,務求考核存真,值得南文學研究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