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書籍

傅佩榮講論語:孔子的人生哲學(全二冊)

傅佩榮  著
立緒  出版
2025/08/28 出版

.傅佩榮研習《論語》近50年精華,扣緊義理發揮,了解孔子人生哲學的清晰內含與深刻魅力。.在傳統中找到現代意義,重新認識《論語》,貼近現代人生選擇與價值反思。.由傅佩榮於喜馬拉雅平台廣受好評的音頻課程修訂編寫而成,同時具備口語講解與文字條理優點,扎實而易於吸收。孔子是人類歷史上的四大聖哲之一,《論語》記載孔子的言行,包含對人生各方面的開示。本書是傅佩榮教授多年講授儒家思想的結晶,由「為什麼要做君子?」「為什麼要殺身成仁?」兩個深刻提問切入,不僅是理解《論語》的關鍵,深入孔子思想的精髓,同時也是每一位現代讀者在思考人生方向的重要提問。傅佩榮教授指出,孔子是教育家、思想家,更是哲學家,用一個核心觀念貫穿全部學說,打通「知識、人我、生死、天人」四個層次。他的哲學是「極高明而道中庸」的,適合各時代、各社會的人取法。全書依《論語》各章解說,深入淺出地剖析孔子的思想系統,從「有所知、有所行、有所信」三個面向,串連孔子如何思考人生的價值與方向:• 知:孔子的「有所知」,歸結為「吾道一以貫之」,一即是「仁」,就是修養成為「君子」。• 行:意指「行仁」,與善不可分,而善的定義是「人與人之間適當關係之實現」。• 信:孔子所信的是傳統的天。由知天命而修德成為君子,因為天命體現於人性之向善要求上。本書經由傅佩榮教授於中國音頻平台喜馬拉雅FM廣受好評的有聲書修訂而成,同時吸收口語講解與文字條理雙重優點,結合實際生活,說理溫潤感性,提供明確而溫和的價值引導。對於生命意義有所追問的讀者,將由本書更加認識自己,認識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與社會的關係,人與自然的關係。

79 特價83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印象派的膽識:卡米耶.畢沙羅

立緒  出版
2025/06/18 出版

.重塑印象派核心人物:畢沙羅是印象派最年長卻最被低估的創始者,啟發莫內、塞尚、高更,安慰了梵谷,影響整個現代藝術史。.跨越畫布與文字的深度傳記:專業傳記作家深度描繪其生命歷程,探討局外人身分猶太背景如何影響藝術創造。.最具文學價值的藝術書信:收錄大量精采私人信件,展現其深厚思想、藝術理念與時代精神。「我們可能全都來自畢沙羅……他是第一個印象派畫家。」——塞尚印象派,現代藝術的奠基石之一;卡米耶.畢沙羅(Camille Pissarro ,1830–1903),身為印象派的創始人,畫友暱稱他為印象派之父。他是印象派核心成員中最年長的一位,是19世紀藝術界的核心人物,現代藝術史上最具影響力的代表之一。除了作為創始人,畢沙羅更是這個多元又常爭執不斷的藝術團體的「精神領袖」。他與莫內結為至交,與竇加及瑪莉.卡薩特長期從事實驗性創作,是塞尚及高更的支柱,並在梵谷低潮時給予慰藉,而自己終身受到巴黎大畫商保羅.杜蘭—魯埃爾的支持,但畢沙羅卻始終覺得自己是個外人,格格不入,沒有歸屬感——他出生於加勒比海地區,但25歲後就定居法國,他既非純正法國人,更是一名猶太人。儘管他是堅定的無神論者,從未在作品中傳達政治或宗教訊息,卻深知自己出身所帶來的影響。專業傳記作家安卡.穆斯坦(Anka Muhlstein)深度描繪了畢沙羅的生命歷程,並探討其猶太背景如何影響他的藝術創造。畢沙羅留下大量書信,他的通信對象廣泛,包括他的家庭成員、印象派同僚與其他藝術家、畫商、藝評人,甚至政治與文學界人物,內容機智幽默、具政治意識,並富含對藝術學生與兒女的理性忠告,是現代藝術中最具文學價值的信件之一。觀賞他的作品,需要時間和專注,要以踏實的眼光關照林蔭中交纏的輪廓,充分運用這些原始資料,透過畢沙羅豐富的畫作與大量毫無保留的私人書信,描繪出一幅細膩而親密的藝術家肖像,其筆下的畢沙羅,由於既是猶太人又是個外國人而戒慎恐懼,在藝術表現上不斷做出大膽選擇,時時改變風格,絕不向公眾壓力妥協;在個人生活中,拒絕接受家庭或社會傳統;不公開參與當時的政治鬥爭,卻又在意社會的不公不義,盡其所能支持無政府主義者刊物。這部傳記關注的重點在於「人」——呈現出畢沙羅的冷靜踏實,作為一位有思想深度的父親、老師與朋友;關懷弱勢、政治上堅定的左派分子;更重要的是展現出畢沙羅獨立不羈的精神,如何培育出印象派自由與自主的創作氛圍。畢沙羅不是一個簡單的畫家,他力主一種新的傳統,一種現代的傳統,賦予藝術家發想創新的能力,無負於「激烈革命」的美譽;而這部傳記,還給了畢沙羅一個活生生的面貌。推薦塞尚說他是印象派第一人,從這本傳記來看,畢沙羅的確當之無愧。面對種種困阻艱難,從經濟拮据到巴黎公社時期的畫作劫難,到藝術界的不友善,畢沙羅始終如一,未嘗間斷新題材與新風格的實驗。Anka Muhlstein筆下功力了得,畢沙羅定能含笑九泉。全書優雅、深刻、生動,堪稱傳記典範之作。——Stacy Schiff,Cleopatra: A Life及The Revolutionary: Samuel Adams作者一本堪稱罕見的藝術家傳記,寫盡了其人喜悅與美的追求,也寫盡了其人必須超越的艱難困阻。卡米耶.畢沙羅正是這樣一個人物,Anka Muhlstein筆下,他栩栩如生,活在讀者眼前。——Judith Thurman,美國國家圖書獎Isak Dinesen: The Life of a Storyteller作者不愧傳記大師,功力盡見於此,Anka Muhlstein 筆下,一位受人愛戴的藝術家,活出了世人從所未知的面貌。身處認同與歷練的十字路口,畢沙羅脫穎而出,是世人真正的典範。本書不僅可見Anka Muhlstein之學者深度,尤其展現了她識人的慧眼。——James McAuley,The House of Fragile Things: Jewish Art Collectors and the Fall of France作者Anka Muhlstein的筆下,畢沙羅的一生無非奉獻。我們見到這個年輕人從故鄉加勒比海聖托馬斯島出發,一路下來與印象派同甘共苦,歷經貧困、詆毀與家庭不幸,始終如一,成就自己成為法國一代宗師。Anka Muhlstein筆下,一則藝術與友誼的故事娓娓道來,其繽紛與細緻一如畢沙羅的畫作。讀畢掩卷,滿心感動。——Rosanna Warren,Max Jacob: A Life in Art and Letters作者書寫人生,其栩栩如生,引人入勝,本書當為箇中之最。畢沙羅對藝術用力之深,對畫友之慷慨大度,有父兄、聖人之風。Muhlstein 筆下的形象充分反映了斯人在生活與工作上強勁的活力。她筆下的畢沙羅令人難以抗拒。——Benjamin Taylor,Proust: The Search作者從加勒比海老家到巴黎,到置身印象畫派起伏跌宕的核心,Muhlstein對卡米耶.畢沙羅如數家珍,娓娓道來。通過藝術家的書信往來,畢沙羅對自己猶太身世的極端敏感,對長年奮鬥與失落的安之若素,對家人的奉獻,以及他非凡的藝術才華,在年輕於他的印象派友朋間扮演父親的角色,無不躍然紙上。——Susan Grace Galassi,Picasso’s Drawings, 1890–1921: Reinventing Tradition 作者「印象派之父」,卡米耶.畢沙羅。Muhlstein 筆下帶有感情,以往來的書信為基底,寫活了一個終身不懈、特立獨行的藝術家,一個無畏的勇者。全書追述一個文化史上關鍵性的人物,行文流暢明快,可讀性極高。——Peter Brooks,Seduced by Story 及 The Use and Abuse of Narrative and Balzac’s Lives 作者

9 特價43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閒暇與無聊(2025年版)

立緒  出版
2025/03/28 出版

.第二屆紀伊國屋人文大賞首獎,東大、京大最受歡迎哲學書籍,銷量突破50萬本!.「閒暇」究竟是什麼?人類是從何時開始感到無聊的?本書尖銳地指出現代消費社會中消遣與無聊所帶來的問題;並從巴斯卡、史賓諾莎、盧梭、馬克思、尼采、范伯倫、海德格、羅素、阿多諾、漢娜.鄂蘭、高伯瑞、史文德森……談人類自由的本質。「活得像個人」人若沒有麵包活不下去。但是,生活不能沒有玫瑰的妝點。※ 倫理學大哉問————所謂的倫理學,是叩問該如何生存的學問。人類大抵是在無聊與消遣的交融混合中生存,因此而完整了生存的「正確意識」。無論如何都會感到無聊的人類生存,該如何面對並與其共處?「閒暇與無聊」在哲學、社會學上是經常被討論,且富有「時代意義」的題目。隨著資本主義的全面展開,社會變得富足有餘裕——一是經濟上的餘裕,二是時間上的餘裕,亦即閒暇。當代部分發達國家的人們生活富裕、閒暇時間增多,但並沒有使人更能好好享受生活,正如英國哲學家羅素所指出的:反而有人因此變得無聊,陷於無事可做的不幸之中。豐足的生活反而招致不幸?似乎有哪裡不太對勁?當人們陷入因餘裕所產生的無聊中,資本主義便有機可乘。二十世紀的資本主義特徵之一,便是文化產業的巨大化,把文化視為新的經濟活動來看待,將既有的娛樂以及有利產業發展的娛樂,提供給人們填補閒暇。過去,經濟的發展來自搾取生產者的勞動力;今日,搾取閒暇則已成為牽動資本主義發展的莫大力量。為何閒暇會被搾取?為什麼人身在閒暇中會感到無聊?而更基本的問題:所謂的無聊是什麼?本書作者國分功一郎是日本新世代代表性的哲學研究者,從閒暇生活的視角對資本主義社會做了深刻的分析。全書從基本原理、系譜學、經濟史、異化論、哲學、人類學等不同領域的理論基礎與觀點,對「閒暇」和「無聊」的內涵進行了全面分析,由羅素、海德格、巴斯卡、史賓諾莎、盧梭、馬克思、尼采、范伯倫、霍克海默、阿多諾、漢娜.鄂蘭、高伯瑞、拉斯.史文德森等思想家的相關論述,叩問人類的生存學問,由倫理學的角度總結,如找尋適合自己、展現自我的生活方式,而身處有餘裕社會的我們,除了每日的勞動之外,最終應該將目光投向何處?

9 特價43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傅佩榮講莊子(全三冊)

傅佩榮  著
立緒  出版
2025/01/10 出版

.立足原典,全面解讀莊子思想,傅佩榮譯解經典系列所費心力最大、收穫最多之著作.中國最大音頻平台喜馬拉雅FM熱門課堂,最新補充、修訂、改寫.與21世紀「後現代社會」習習相關,先破再立,融合當代人的生活講述莊子智慧《莊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性經典。傅佩榮教授自2021年11月起,在中國音頻平台喜馬拉雅FM講述《莊子》,立足原典,深入淺出,全面解讀莊子思想,本書根據原課程為基礎,加以補充修訂與改寫,全書共三冊,分別譯解內篇、外篇、雜篇,完整收錄其多年研究《莊子》的全部心得。《莊子》是人生必讀的一部書。明朝學者王世貞將其選入四大奇書,清朝學者金聖歎亦評其為六才子書之一。傅佩榮教授指出,《莊子》的特色是思想深刻、系統完整、啟發無限,在中國文化發展中,老莊思想之道家與儒家分庭抗禮,對於後世影響卓著。莊子思想帶給讀者的啟發是無所限制的。老子虛擬一個聖人做為悟「道」的統治者,到了莊子筆下,重點轉為個人也可以悟「道」。學習莊子思想,可以調整宇宙觀,挑戰人生觀,顛覆價值觀,帶來源源不絕的驚喜與覺悟。莊子思想也與21世紀「後現代社會」習習相關。因為他的做法是「先破再立」。破除傳統的價值觀,明白所有的教條都有其限制,並要先問自己:一生的目的何在?是為了別人而活?還是為了社會既定的價值觀而活?莊子認為最好追求為自己而活,活得真實而真誠,並設法悟「道」,再進一步與「道」合一。本書融合當代人的生活講述莊子智慧,解決人生困惑。《莊子》是一本既有趣卻又很難懂的書,傅佩榮教授以簡明生動的方式,引領讀者認識莊子的心靈大觀園,並總結莊子對現代人的明確點撥。

79 特價94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海上夢華錄

林郁庭  著
立緒  出版
2024/10/18 出版

.虛構與真實、臨場與追憶之間的上海記事:由台灣人的眼光,觀察由老上海走入新上海,這座城市的獨特轉速。.近百幀圖片,記述這城市的建築、電影、時尚、市井、歷史與人情,充滿時代痕跡感與特有溫度的文集。.「一個城市的形貌要變,比一個人變心更快。」——跨越不同轉速的漫遊,體會時而快速嘶喊,時而緩速慢行的上海味。給已失落復又尋回的上海每座城市都擁有自己獨特的轉速。上海,尤其在不同世代呈現萬千變化。從張愛玲筆下風華絕代的老上海,到二十世紀國際化的新上海,世博引領城市高速奔騰,直至大疫來襲,倏忽進入另一時序。一座城市的轉速如何記憶?由老上海走入新上海,每一位曾駐足在此的,或是本地人或是外地人,都以各自的方式感受這座城市。本書作者林郁庭多年來頻繁進出上海而未曾久居,以漫遊者(flâneur)的姿態,追尋眼前與回憶間流逝的上海,琢磨出特有的溫度與距離感,由台灣人的眼光,觀察上海這座城市什麼持續變動,又有什麼在轉變中留存下來。數年來對於上海的持續探索,林郁庭不僅為隨著黃浦浪潮沉浮的各路英雄好漢創作出小說《海上群英傳》,同時也在想像與紀實之間變幻視角,將其步履行經的上海租界弄堂新舊地標,黃埔兩岸與十里洋場望見的風起雲湧,市井煙塵與高端場所流露的洋氣土氣,涓滴積累為其特有視角的上海記事,也是第一部專注於上海的散文集《海上夢華錄》。這是一部處處充滿時代痕跡感的文集,猶如金宇澄在《繁花》記述兩代人的上海故事,《海上夢華錄》也在虛構與真實、臨場與追憶之間生成,將過去留下的痕跡,在疫情逐漸淡去的當口重新檢視。全書共計二十七篇散文,近百幀作者拍攝與選輯的圖片,記述世博前後到疫情前的上海,關於這城市的建築、電影、時尚、市井、歷史與人情,分為五個面向:.「浮光掠影」是地域書寫,爬梳老城廂、法租界、南京路、虹口、浦東等區身世。.「世博采風」由世博發展史展開,記錄二○一○年世博以如何風貌在上海呈現。.「生活食尚」從飲食穿衣建築電影時尚面向切入,是關於飄忽物質與精神之際的上海文明側寫。.「雙城故事」以明星化妝品花露水如何分立於香港上海各自發展為引,為香港上海雙城相互對照而暗別苗頭開展。.「市井風情」追憶已消失的盧灣、南市,刻劃上海發展過程或隱退或留存的場景,禮查飯店、老城廂、弄堂群、舊書攤與拆遷中的市場,洋溢著新舊上海的風情與人情。這些時而快速嘶喊,時而緩速慢行的上海味,織就了許多文學與影視作品。以一次次流動於變遷的時空、跨越不同轉速的漫遊,林郁庭的《海上夢華錄》為上海這座城市稍縱即逝的瞬間,留下珍貴的隨筆。

9 特價324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海上群英傳:滬城繁花似錦,轉瞬落英繽紛

林郁庭  著
立緒  出版
2024/10/11 出版

.亞洲版「慾望城市」.21世紀新上海灘傳奇.為隨著黃浦浪潮沉浮的眾生立傳:從台灣人的眼睛觀看,就近觀察上海瞬息萬變的現代面貌,以及投入這巨大渦旋至滬上淘金的各路英雄好漢,不由自主隨之快速旋轉、沉浮的樣貌。.「張愛玲書寫的那個老上海已經死了,幽魂還在這個城市漂蕩」——一部小說也是一個人對一座城市的深刻情感。給新世紀在十里洋場沉浮的各路好漢們幾乎無一例外,我們都是從張愛玲開始認識上海,但是,張愛玲筆下的那個老上海已經死了。這城市變化得太厲害,留下什麼隻字片語,瞬時便成為過去,永遠趕不上它變遷的速度。然而,無論是老上海「十里洋場」的風華絕代,新上海國際化都市的時尚與現代,都讓人們津津樂道。今日的大上海,外地人比本地人多,國際連鎖店比本地攤商多,新砌的大型購物中心比拆掉的老洋樓更多。即便一樣的新舊融合,一樣的充滿異國情調,那個老月曆牌上風情萬種的上海卻已不復記憶。走入新的世紀,「上海崛起,滿懷雄心壯志的台商蜂擁入上海,個個紅著眼要分這塊肥肉,但上海灘潮起潮落,得意有人,失意者栽在浪頭下,於浪花四碎飛濺的泡沫裡幻化為呆胞、台勞、台流,於潮汐那一波又一波無情的沖刷裡苟延殘喘。」嘗過上海甜頭的台商是這麼說的:「到處是機會,遍地是黃金。」百年前吸引男人前進上海的原因,百年後依舊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英雄好漢。特別是台灣男人在上海,彷彿總帶著點悲壯殉身的味道。故事從一個在上海做成衣代工的台商開始,「財大氣粗」四個字如影隨形,玩女人或被女人玩,誰也說不準;浪漫天真的法國男人,外派中國,卻耽溺在異鄉的法國梧桐樹影中難以自拔;務實精明的美國男人,將西部拓荒精神在上海商場發揮得淋漓盡致,賭上性命亦在所不惜;夾縫求生的香港男人,猶如港式煲湯般熬著,只為一朝出人頭地;而娶了上海姑娘的台灣姑爺,則是新台灣候鳥家庭的縮影。五個男人,各自做了一段情繫上海的黃梁夢。台灣出發的林郁庭,被上海這個城市吸引,一年一年地回去,卻更感受它的興衰無常。《海上群英傳》一書,源起於作者多年來在上海的反覆行走,讓她愈發想為這城市留下記憶,從台灣人的眼睛觀看,就近觀察上海瞬息萬變的現代面貌,輔以橫跨語言、文化與價值觀的寬廣視野,陳述上海做為國際大都市的內外條件,並為那些隨著黃浦浪潮沉浮的眾生立傳。數十年過去,上海依舊在波濤洶湧的變故中……老上海,新上海,其實都是一種領悟。而織就這片繁華景緻的,始終是人,飽滿的人性才是作者盡情揮灑的墨水。因為文字裡填充了人的靈魂,讓我們在貼近故事裡這座慾望城市時,莫名有一種鄉愁感,這種鄉愁從何而來?從靈魂深處吧。這麼想,我們便可以對閱讀時所感受到的不安與羞赧釋懷了。※舊版書名:上海烈男傳

79 特價20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ISIS與庫德族女兵

立緒  出版
2024/08/14 出版

◆ 中東戰爭前線真實報導:針對科巴尼攻城戰最細膩寫實的報導,更深層理解戰雲密布的中東戰火實況。◆ 戰爭下的性別議題反思:投入戰鬥的庫德族女兵,挑戰的不僅是奴役女性的敵人ISIS,也是長期的政治與社會體制,這是一場軍事壯舉,也是女性革命與政治運動。◆ 《紐約時報》暢銷書,知名演員、社運人士安潔莉娜.裘莉大力推薦!震撼ISIS的女兵,一場戰爭前線的女性革命!這故事意義重大,其重要性絕不亞於敘利亞內戰。二○一四年,東北敘利亞,可能是最不會想到會發生女權革命的所在。但那一年,一支全女性民兵在一個鮮為人知的小城鎮科巴尼,與伊斯蘭國奮力對峙。當時,敘利亞內戰烽火連天,伊斯蘭國橫掃大片江山,攻城掠地,散播恐怖。一場看似不可能的科巴尼之戰,出現一支女子戰鬥部隊,在整個北敘利亞對抗伊斯蘭國。一路下來,這些婦女散播她們的政治願景,決心實現女性平等,與買賣女人的敵人逐屋、逐街、逐城戰鬥。這本書裡的故事都是真人真事,作者蓋兒.雷蒙花費三年時間,在三個國家所做的調查及訪問,包括二○一七至二○二○年在敘利亞東北部的採訪報導,以及在全美各地及伊拉克北部所做的一百多個小時的專訪。這些在前線作戰的庫德族女兵,她們意志堅決,不僅要消除伊斯蘭國的恐怖,更要證明女性也可以領導作戰,而且應該享有爭取和平的平等權利。報導力道萬鈞,行文氣勢奔騰,本書寫活了一群婦女:不僅要在戰場上擊敗伊斯蘭國,而且要改變自己中東那一角之地及其周邊女性的人生。※舊版書名:庫德族女兵美國首屈一指的記者,冒著生命危險,調查了我們這個時代堪稱最重要的課題:女性的覺醒,以及一個真正人人平等的社會的建立。忠實記錄一小群婦女與伊斯蘭國作殊死戰的奮鬥史,作者把女性的領導對社會所作的貢獻展示無遺。讀來嘆為觀止。——賽巴斯提安.榮格(Sebastian Junger),Tribe and War作者婦女臨陣當先,對抗伊斯蘭國,故事不凡,令人汗顏。——安潔莉娜・裘莉(Angelina Jolie),演員、導演、社運人士精彩萬分,引人入勝,欲知戰爭之高貴與殘酷者,《庫德族女兵》必讀。此書允為現代戰爭最扣人心弦的故事。——威廉.麥克雷文(Adm. William H. McRaven),Make Your Bed、Little Things That Can Change Your Lif、Maybe the World作者《塔利班與女裁縫》作者又一報導文學大作,勇氣之為物,讀之方知。——《歐普拉雜誌》(Oprah Magazine)2021年最令人期待的好書評論扣人心弦……報導深入,引人入勝,記述詳實。——《出版者週刊》(Publishers Weekly)星級書評當代的女戰士,戰爭背後複雜的地緣政治現實,動人的故事。——《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一則女性的力量與勇氣的故事,近乎神奇,令人難忘……漂亮的調查,可敬的報導,讀本書猶如上了一課,其間有俠義、犧牲及姊妹之情。——伊莉莎白.吉兒伯特(Elizabeth Gilbert),Big Magic and Eat, Pray, Love作者《庫德族女兵》證明了女人有力量打造自己的未來,女孩有力量創造自己想要的世界。——雷舒瑪.索雅妮(Reshma Saujani),Girls Who Code創辦人兼執行長、Brave, Not Perfect作者

9 特價324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知識分子與社會:抗爭、對話到願景

立緒  出版
2024/07/11 出版

◆ 跨領域學者碩彥,極具深度的12篇精彩演講——演講者:李亦園、沈君山、余英時、何懷碩、南方朔、高希均、陳映真、傅佩榮、楊國樞、蔣勳、蕭新煌、釋聖嚴。◆ 知識分子角色的全面性詮釋:橫跨政治、經濟、社會、歷史、宗教、美學範域。◆ 「知識分子不是一種職業,是一種心態」:反映近代台灣知識分子對自身與社會的省思與關懷。本書從歷史、哲學、宗教、文化、美學、經濟、政治、社會等面向,討論知識分子角色與修養。全書乃由「台灣社會的人文之美——知識分子的社會參與」系列演講編輯而成,集合台灣十二位跨越科技領域的知識分子與專家學者——李亦園、沈君山、余英時、何懷碩、南方朔、高希均、陳映真、傅佩榮、楊國樞、蔣勳、蕭新煌、釋聖嚴——難得一見的精彩演說,藉由不同主題的深邃追索(如知識分子的歷史性變異及其與政治、經濟、社會、宗教等範域的相互指涉影響),與彼此間多重層面的一一顯映,共同體現了屬於台灣社會的人文精神。這一系列的演講是於一九九八年六月至一九九九年四月間由行政院文建會、聯合報副刊與立緒文化共同主辦,本書為此系列講座的記錄彙整,透過語言文字的再現,有系統的觀照出台灣知識分子對自身的社會定位,與終極關懷,是對知識分子這個角色的全面性詮釋;時至今日,仍是彌足珍貴的省思與重要文獻,值得流傳與再思。※舊版書名:知識份子12講

79 特價221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真正的家:365天每日智慧(2024年版)

一行禪師  著
立緒  出版
2024/06/13 出版

◆一步一滋養,一步一療癒,愛自己乃是愛其他一切的根本。回歸內心真正的家,「當下」即是回家的坦途。◆西方最具影響力的佛教導師一行禪師的入世智慧,認識正念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和更廣闊的世界,探尋內心的平靜與地球和平之間的連結。西方最具影響力的佛教導師 一行禪師的入世智慧佛的住址是「此地此刻」學佛不苦,因為佛陀把禪修傳給了世人,教人從苦中滋養慈悲,從生活中修持佛性。一行禪師提醒我們:正念修行不是逃避,也不是遁世,而是活潑潑地進入生命,是一種不受時間限制的入世修行,每個人都做得到。這正是本書的核心思想之一:活在當下,不要讓自己迷失在過去或將來的迷思中。活好每一個當下,便是為更好的將來打基礎,為已逝的過去尋求解脫,也能引導我們回歸內心真正的家,「當下」即是回家的坦途。佛就是呼吸,佛就是行走本書是一行禪師針對禪修所給予的開示,對正念靜坐、呼吸與行走等修持多所提點,傳授人人可立刻做到的方法與心訣,引導我們把禪修之心落實到日常生活,因為,生活就是修行最好的道場,即使只是品嘗一瓣橘子,也能盡得天地的精華,端看你是否能以修持之心體會萬物的存有。書中各文篇幅雖短小,但其背後隱藏著深厚的佛理論據,足以解釋世間萬物起落,苦樂興衰。宗教的真知灼見不一定複雜難解,也無須千言萬語才能說明,往往越是簡單的話語,越是雋永義深,耐人尋味。一行禪師以溫柔的力量,將真如實相抽絲剝繭,示現在我們眼前,也將佛教及人生的精要盡現書中,每一則都值得細細品味,反覆思量。依循禪師的指引,加上一點點的修行,就能創造自身的正念能量,有如在心中點亮一盞明燈,一生受用。◆ 365則實用而有力的心靈法語,讓正念修行活潑潑地進入生命,為日常提供雋永的靈感。

79 特價316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真實的共融:驅動顛覆性的創新

王馥明  著
立緒  出版
2024/04/24 出版

IBM公司首位科技無障礙執行長王馥明(Frances West)針對當今科技世界,提出真實共融™願景:「真實的共融」於企業與機構而言,是一種強調人類多元化有助於顛覆性創新的組織洞見。此一認知要求組織的各部門採取整體行動,尊重個人與眾不同能力的差異,且認可這差異乃是每人不同的價值。透過以人為本,組織繁榮才能持續不輟,因為原則、宗旨和營利是和諧一致的。身處於一個科技深入生活各個層面的世界,為每個社會成員提供個人化的體驗,已經成為企業的當務之急。開發新的市場及追求創新將形塑明日企業的風景,而今日,最成功、最有創意的公司都是以每一個人──而非多數人──為運營的核心。在《真實的共融:驅動顛覆性的創新》中,觀念的先行者、演講家、策略顧問及女性科技先驅,王馥明指出了新的途徑:以共融為策略,主動積極擁抱多元差異,企業領導人能夠有效達成開創性的持續改變,並開啟巨大的機會。在此一精要的藍圖中,王馥明闡述了以人為本──將共融納入企業的策略、科技基礎設施及組織程序──使公司將原則、目標與利潤融為一體,達成人盡其才、市場拓展及企業區隔之道。王馥明以其獨特的個人背景及科技創新的業務經驗──從她身為第一代非英語移民的個人經歷到她身為一名科技女性及IBM首任無障礙執行長的職業生涯──加上她在無障礙科技與數位共融上的先進表現貫穿全書,其現身說法,使本書令人興起有為者亦若是之志,在達成突破性創新與永續經營上,足以為企業領導人必備之指南。

9 特價27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繁花上海背後:上海黑幫

蘇智良  著
立緒  出版
2024/04/12 出版

近代上海尋常巷弄裡流氓崛起的歷史,大時代的傳奇,上海灘三大亨——杜月笙、黃金榮與張嘯林——黑社會集團的發跡史。流氓勢力在列強租界盤據、日軍侵華、國共內戰角力中,黑幫以菸、賭、娼寫下的中國近代史。上海黑社會是上海城市歷史的組成部分上海近代黑社會的發生、壯大,有其豐富的內涵,它也是上海城市歷史的組成部分。在20世紀初的上海灘,由於都市「三界四方」的政治構造、嚴重的貧富差別和社會失序,官府的腐敗貪婪,出現了被稱為近代中國最嚴重的黑社會集團,顯赫一時的「三大亨」,號稱「三百年中國幫會第一人」、「上海皇帝」的杜月笙以及在他之前的黃金榮、還有在汪偽政府中活躍崛起的張嘯林。他們是上海灘最富傳奇性的人物,上海黑幫的歷史縮影,在中國現代史上至今仍引人注意。在中國,儘管黑社會在20世紀50年代初基本被消滅,但隨著社會流動劇增,私欲的膨脹和權力沒受嚴格監督,再加之社會資源分配失衡造成的貧富差距,使缺乏政治權力的底層民眾,忍受了太多生活的不公,有的人甚至「以惡除惡」、「以暴易暴」,而淪為了惡勢力的一部分。而黑社會還會長期伴隨著人類社會,他們還在隱秘的角落裡販毒、敲詐、綁架、火拼、兇殺……※原書名:上海黑幫

79 特價284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繁花上海:洋樓的輝煌與滄桑

宋路霞  著
立緒  出版
2024/04/03 出版

上海的舊時王謝,上海的歷史人文。曾經亞洲第一大城市最精華的風景,最深刻的時代風貌。本書是一幅立體的上海灘百年風情畫,歷史味的文化博覽風景線。75棟洋樓的滄桑故事,見證上海百年傳奇一個河口小鎮,如何演變成國際的通商大埠,上海這個中國近現代史上的傳奇城市,五湖四海,藏龍臥虎,百年來有太多的故事太多的傳奇可述說,而那些一棟棟物是人非的洋樓則仍無聲的傳遞著一些昔時舊訊。英國古典式、英國文藝復興式、法國古典式、法國大住宅式、巴洛克式、東印度式、哥德式、挪威式、日本式……等各國重要的建築式樣,把她打造成世界建築史上的奇觀勝景,被譽為「萬國建築博覽會」,當代建築大師貝聿銘更把這些建築群視為重要的歷史文化資產。若說外灘一帶的摩天大樓是上海的「大客廳」,散落在上海西區和中區的洋房別墅便是上海的「起居室」和「後花園」;但是,這些舊時王謝--洋樓的主人哪裡去了?他們最後的命運如何?作者宋路霞女士讓他們從歷史中走了出來,訴說闖蕩「十里洋場」、「冒險家樂園」的風雲故事,許多與近現代中國的發展與屈辱、繁榮與沒落、秩序與紊亂息息相關,如盛宣懷、孫中山、宋氏姊妹、馬歇爾、張學良、蔣經國、汪精衛、白崇禧、陳納德等。本書共分四輯:「徐匯漫步」、「虹口.盧灣往事」、「靜安.長寧舊夢」、「黃浦風雲」,分區介紹75棟洋樓的滄桑史,老照片和現景對照,另附上地圖及路線規劃,重現歷史,頗值吟味,是可以珍藏的史料。※原書名:上海洋樓滄桑

79 特價356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浪漫地理學(2024年版):探尋崇高卓越的景觀

段義孚  著
立緒  出版
2024/03/08 出版

.再思人地關係:地理,講的不僅是景觀,更是人性與大地的互動。 .浪漫主義精神:探求,是浪漫主義的核心,也是地理學的願景,浪漫地理學,傾向講述廣闊的地域,揭示人們所不自知的熱望和恐懼、勇敢和貪婪。.享譽國際人文主義地理學大師經典作品:段義孚是西方地理學界代表性學者,本書為其學問精華。一種既大膽想像,卻又基於現實的學問。探尋無法言說的神祕之物,超越尋常的可能性,這是浪漫地理學的主題。對於生存來說,地理學很有用處,確實是必不可少。每個人都必須知道到哪裡去尋找食物、水、和棲息之地;在現代世界,所有人必須努力,使地球——我們的家——適於居住。但是在今天,很多地理著作中缺少戲劇。地圖、資料、描述和分析比比皆是,卻沒有豪俠之舉,沒有孜孜以求的精神。然而在不久之前,地理學還是浪漫的。英勇的探險家到難以進入之地去冒險——海洋、山嶽、森林、洞穴、沙漠、和極地的冰原——為了無法清晰表達的原因去檢驗自己的忍耐力。為什麼攀登埃佛勒斯峰(Mount Everest)?「因為它在那裡」。由於檢驗地理學的道德性、普遍性、哲學性,以及詩歌般的潛力和含義,段義孚深化了這個領域,因而享譽全球。在本書中,他繼續討論這些廣泛的思想,正是這些思想使他躋身於當代最有影響力的地理學家之列。在行文精緻的字裡行間,段義孚思索人類的一個傾向,在有些文明中這種傾向比在其他文明中更強烈,即人們力圖擺脫基於常識的中庸之道,信奉諸如光明∕黑暗、高∕低、混亂∕形式、頭腦∕身體這類兩極化的價值觀念。如此一來,勇於冒險的人們便皈依一些地理環境,這些環境並不滿足人類生存的需要(甚或於美滿舒適的生活),卻迎合他們性格中熱烈浪漫的渴望。浪漫地理學是對人類精神的讚頌,可以使我們提升到高處,但是也使我們陷入深淵。※原書名:浪漫主義地理學

79 特價277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猶太人為何招恨:猶太拉比談反猶

立緒  出版
2024/02/01 出版

猶太人——世界的難題,以巴衝突與反猶浪潮的要角・希伯來人、以色列人、猶太人——他們到底是誰?・猶太民族總人口數不到全世界的0.3%,但兩千年來都吸引了世人的注意力,是什麼原因讓世界對他們如此感興趣?・猶太人對人類的影響如何?他們成功的祕密是什麼? ・猶太人為何招恨?反猶太主義的起源與理由為何?何以至今還存在?猶太人何以吸引全世界目光?猶太人深受世人矚目的現象非比尋常,這個民族雖然只佔區區小數,但兩千年來都吸引了世人的注意力,它的舉動總是被人拿放大鏡檢視,它的故事總會引起極端反應:佩服者有之,仇恨者有之,站在佩服與仇視之間某處位置有之,與它有關的一切在在都會激發強烈的情緒反應。而身為猶太民族一員,在某些歷史時期是件有面子和光榮的事,但在另一些時期,這身分卻是會讓人窒息的牛軛。時至今日,儘管大屠殺已成往事,但反猶太主義尚未絕跡,很難找到一種現象比反猶太主義更無法解釋和難以定義。本書作者為猶太拉比尼凱米亞.羅森伯格(Nechemia Rotenberg),由「猶太人的定義」談起,爬梳猶太歷史與宗教背景。書中也列舉猶太名人如維根斯坦、馬克思、弗洛依德、卡夫卡、羅斯柴爾德等人的事蹟,剖析猶太人為何成功;另一方面,其與眾不同的民族特質,又何以招致反猶太主義?尼凱米亞.羅森伯格從猶太教的角度出發,探討反猶太主義的的理由和根源,並指出甚至最早期的猶太典籍即已提到反猶太主義。而當猶太人走過大流散、大移民、大屠殺……分散世界各地的猶太人,或是漸漸接受其他國家民族的同化,或是成立一個獨立的猶太國家,其對自我身分又存有多少認同?本書是一位猶太拉比對族人深刻的剖析與研究,為猶太人自己以及想了解猶太人本質與構成的外邦人解惑,對於猶太民族的歷史、本質與構成,這是一探究竟的最佳入門概論。※原書名:猶太人為何成功

79 特價284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曾經,穆斯林雄視歐洲(2024年版)

立緒  出版
2024/01/12 出版

.伊斯蘭教與基督宗教的千年糾結:伊斯蘭與基督宗教這兩兄弟間的鬥爭由來已久,兩者間重要的親緣關係反而常遭忽略。舉世聞名的中東史權威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Bernard Lewise勾勒千百年來歐洲與伊斯蘭種種微妙的互動關係。.天下大國的視野轉換:本書反轉一向以西方強勢文化觀點所看待的世界,探討伊斯蘭世界對西方認知的來源與性質。穆斯林在歷史上曾經以其強勢文化觀點來看待歐洲在西方的傳統歷史中,「發現」一詞通常是用在描述這樣的過程,即歐洲(尤其西歐)人由十五世紀開始,汲汲於發現世界各個角落。本書的主題則有別於此,亦即「發現」的意義有所異同。這個「發現」開始得較早,但繼續得較晚,在該過程中,歐洲人並非發現陌生、遙遠地方蠻族的人,而是本身是受到來自回教國家的勘查者所發現與觀察的化外之民。中世紀時阿拉伯回教世界的文明,在在都超越基督教歐洲。在數學、醫學乃至整個科學方面,學會阿拉伯文就可接觸到當時最先進的知識。世界一流的中東史家柏納‧路易斯教授,以翻轉西方學者心目中傳統的焦點之氣勢,探討了回教徒對西方認知的來源與性質。這部生動活潑的作品,勾勒數世紀以來歐洲與伊斯蘭種種彼此影響的微妙方式,以回教徒觀點重述了像是圖爾戰役、十字軍東征、勒班陀戰役,和維也納之圍等廣為人知的歷史事件。作者引述伊斯蘭學者專家的史料,描述他們對西方文物的觀感,像是對庭園、繪畫、議會、衛生、儀態,乃至婦女衣領等等的印象。※初版書名:穆斯林發現歐洲

79 特價379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民主會怎麼結束(2023年版)

立緒  出版
2023/12/15 出版

.劍橋大學政治系教授大衛.朗西曼,精闢析論西方民主制度「中年危機」。二十一世紀種種作用力如何讓人民失去民主而不自知?陰謀論、假新聞或民粹主義影響為何?.政治大學系政治系副教授葉浩專文導讀!.《衛報》盛讚:在論說民主所面對的弔詭與危險時,這本書中肯、細緻和自成一格,讓它在當前大量同類型作品中鶴立雞群。二十一世紀危機——民主空心化!民主制度可以在完好無缺的情況下失靈!二十一世紀所面對的問題是,當我們對民主的制度安排已經變得非常信任,以致在它們失去作用卻察覺不到時,民主還能維持多久?這些制度安排除了定期選舉(它仍然是民主政治的基石),還包括民主立法、獨立法庭和出版自由。這一切都可以繼續運作卻沒有做到它們應該做的事。民主空心化的危險在於它會讓我們有一種錯誤的安全感。我們也許會繼續信賴它,向它尋求拯救——哪怕我們又會對它的無力回應呼求感到滿心憤怒。※.民主制度已走到盡頭?近年來,民主受到嚴峻的考驗,令人不禁思考,民主制度是否已走到盡頭?沒有任何事物、制度是永遠不變的。在某些時候,民主總是消逝在歷史的史冊中。沒有任何人(甚至是國際政治學家法蘭西斯.福山)會相信,民主的美德,會使其永垂不朽。不過,今日西方民主國家大多數公民都會認為,民主的結束,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並不會戛然而止,至少在他們還在世時不會發生。只有極少數的人會想像,或許這一天將在眼前發生。然而就在這幾年,而且是突然之間(幾乎是憑空發生),我們卻都有了這個念頭:這就是民主的盡頭了嗎?如果是的話,我們要怎麼確定呢?本書即是幫助我們識別種種跡象,以及思考接下來將會發生什麼事。.民主未死,只是中年危機!事實上,在全世界,民主已經死過幾百次。我們以為我們知道民主的死亡是什麼模樣:混亂降臨,軍隊出面恢復秩序,一些年後再還政於民(不還政的情形也所在多有)。但我們也許看錯了威脅所在。著名政治學家、劍橋大學教授暨本書作者大衛.朗西曼(David Runciman)在本書中審視了西方的政治地景,從古希臘和現代希臘的政變談到核子戰爭、環境災難和最窮凶極惡的罪行,分析民主制度遭受的威脅及其未來。在這部銳利的著作中,朗西曼揭示出我們的社會已經發生改變(變得更富裕、年紀更長和更網絡化),不像從前那麼容易分崩離析。歷史從不會重演。代之以,制度的越來越衰敗才是民主的未來的真正威脅。今日西方的民主制度正經歷一場中年危機,而這是場全幅度的危機。.陰謀論、假新聞與民粹主義本書首先探討以往對於民主遭致失敗的種種憂慮,並思考時至今日,這些憂慮是否過時。若聚焦在政變及災難上,我們是否擔心錯了方向?我們是否該轉而將重點放在陰謀論、假新聞或民粹主義?並進而解釋,二十一世紀的種種作用力如何「成功」使得人民失去民主而不自知。假使民主的消逝並非戲劇化的大爆炸結束,而是技術性地悄然消失呢?與此同時,民主的結束一定意味著倒退到更糟糕的狀態嗎?或是它可能促使我們前進到另一個階段?所有政治體系都會有終結的一天,而民主的故事不會有單一的終點,民主國家也將繼續沿著世界不同時區的不同道路繼續前進。本書帶著活力和嚴謹審視問題,幫助我們思考本來不可思議者:民主的失靈在二十一世紀意味著什麼?繼民主之後有可能有更好的制度出現嗎?

79 特價277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一個猶太人的反省: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烽火

立緒  出版
2023/11/28 出版

.以色列、巴勒斯坦烽硝萬里,美國當代猶太學異議分子馬克.艾里斯,超越大屠殺及受難者角色的觀點,別有識見地省思猶太認同與以巴衝突複雜難解的文化脈絡。.一個關乎報復、寬恕、正義與道德的問題。超越主流媒體政治分析,開啟猶太人意義命題新視野,更揭櫫以色列好戰本質。.知名文化評論家愛德華.薩依德、諾姆.杭士基推薦!「身為猶太人,我們是否已經成為一個壓迫他人的民族?我們是否已經忘卻自己一再努力宣揚的大屠殺教訓?難道我們日以繼夜用武裝直昇機、火箭威嚇甚至攻擊巴勒斯坦城鎮,為的是給後代子孫建立榜樣?」——本書作者馬克.艾里斯在全世界懷著驚恐目睹以巴對峙引爆的各種衝突之際,本書作者馬克.艾里斯以其猶太裔美籍學者的身分,別有識見地深入探討此一猶太認同的危機時刻。他提出猶太人唯有勇於面對軍事化的以色列及美國猶太領導階層視而未見的問題,才能創造出以巴未來的和平願景。本書作者是一位美國猶太學異議分子,受到猶太道德傳統與大屠殺結束後的猶太生命矛盾影響至深且鉅,並在面對日益具有侵略性的以色列提出各種要求時,設法挽救猶太道德傳統。他指出:「每一個文化與傳統的消失,對人類來說都是一種減損,有時候去哀悼已消失的文化傳統比去著手打造一個新的更容易。」「在我們曾經繼承的那個猶太歷史已經死亡的今天,猶太人喜歡在猶太會堂和公眾場所哀悼死者,就像只有透過留在過去,猶太人才有辦法肯定人生。一個死亡與摧毀的循環只要一被經歷過,它就會自動運轉,直到哀悼本身成為一種生活而後已。」今天大部分的猶太人,正是以這樣的態度在生活,正是以被迫害者的身分對巴勒斯坦人進行迫害。在以美國為主的強勢媒體主導下,許多人並不知道以色列不斷在擴張,以及慢性阻斷巴人生機的事實。知名文化評論家愛德華.薩依德為此多年在國際間奔走呼號,但他所代表的畢竟是他自己的族人。本書所難能可貴的是,馬克.艾里斯以猶太知識分子的身分,超越媒體慣於提供的政治分析,延伸及於精神發展的本質,檢視個人在大屠殺落幕未幾猶存的震撼中,試圖為猶太生命的未來樹立典範,不但超越大屠殺及將猶太人定位為受難者或加害者的觀點,也為當今身為猶太人的意義命題開啟了新的視野。許多具備良知的猶太知識分子(如第一任以色列希伯來大學校長Judah Magnes、知名聖經學家與神學家Martin Buber、政治與人類學家Hannah Arendt等),皆認為建立一個猶太國家,將導致巴勒斯坦土地上的阿拉伯人流離失所,而讓阿拉伯人無家可歸,等於是讓猶太人在整個歷史裡無家可歸的狀況重演。他們主張兩民族共存,成立一個猶太人與阿拉伯人共同組成的聯邦國家。一位猶太受難者後裔也說:「雖然吃過種種苦,我們仍然得堅持正義。只有正義而非報復才是出路,大屠殺的教訓是暴力的循環必須予以終止,沒有別的出路。」本書代表許多具備自覺的猶太知識分子的思維,帶領讀者走出直線思考,跳脫加害者與受害者角色,唯有如此,才能找到新的自由。持續多年的以巴烽火,至今追求和平無蹤,更值得我們深深反思。※舊版書名:遠離煙硝

9 特價324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最初與最後的自由(2023年版)

立緒  出版
2023/11/13 出版

.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心靈導師——克里希那穆提代表作。.達賴喇嘛讚譽為本世紀最偉大的思想家。.文學大師赫胥黎專文推薦,盛讚克里希那穆提對當代人類基本問題的清楚論述。.一部深刻的自我覺察之書:真正的解放是「創造性真實的內在自由」,透過自己創造性的了解,才能有個創造性的世界、一個快樂、沒有念頭的世界。真理是一處無路可達之境。——克里希那穆提如果真理可以讓我們完全自由,那要到何處去找尋真理?根據克里希那穆提所言,我們無法從社會或其機構當中找到,也沒有辦法在有組織的宗教和教義中找到,更不可能在任何自助的精神導師或外在的精神「權威」身上尋獲,真理與永恆自由的希望無法來自某個教你做什麼、或相信什麼的人,只能透過你自己創造性的自覺獲得。在這本克里希那穆提的文章和演講選集當中,他帶領讀者對大眾普遍的關注做大範圍的探索,像是受苦與恐懼、愛與性、生命的意義和個人的轉化等,也談論精神導師、心靈的平靜、國家主義、當今危機,從頭到尾均與純粹真理和完美自由的基本追求息息相關。整本書對於當代人類基本問題有很清楚的論述,透過密集的自我察覺和正確的思考,親力親為,我們便活在自由——真正的自由,完全的自由,最初與最後的自由——之中。

9 特價31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老年之書(2023年版):思我生命之旅

立緒  出版
2023/11/13 出版

.一個文化如何看待老年的意義,總是離不開該文化對人生整體的看待方式。——《老年之書》主編湯瑪斯.科爾.經典中的經典:最具代表性的老年文選,蒐羅時間長度、空間廣度與文類範疇皆無比深廣。.見證老年經驗的強烈與多樣性:闡明老年的歡樂、神祕、痛苦,將許多不同或相反的觀點共冶一爐,提供一種創造性對話的精神。我們的高齡化社會正在描繪一幅「耳目一新的人生地圖」古代和中世紀都視年老為世間永恆秩序的一個神祕部分,但這觀念卻逐漸被一種世俗、科學和個人主義的年老觀所取代。本書由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由兩位深具人文修養,以及長期關注老年議題的醫學院教授編選的文集。其範圍深廣,在時間的長度上,可上溯到西元前二千六百多年前黃帝內經,西元四、五百年前的羅馬、中東、印度薄伽梵歌等古文明留下來的經典文學、詩歌、文論。下可至20世紀各領域如文學、心理、社會、醫學等重要的、代表性人物如榮格、弗洛依德、赫塞、愛默生、馬奎斯、谷崎潤一郎等大文豪,大思想家的文字。在空間的廣度上,從東半球、西半球、南半球、北半球重要的人類遺產經典,如小說、詩歌、回憶錄、散文、兒童故事,有哲學家、歷史學家和心理學家的反思,有非洲與日本的傳說,有《聖經》與《古蘭經》的片段,也有選自科學與醫學小冊子的段落。全書共分九章,各章主題分別象徵和闡明老年的歡樂、神祕、痛苦,以及追求自我認知的理念和力求把人生歲月活得充實的抱負。《老年之書》呈現的多樣經驗與抱負,並非有關老年與人類精神的單一真理。在本書中,讀者既會找到失望、愚蠢、貪婪和未得實現的渴望的表述,也會找到成功、喜樂、平和與智慧的意象。本書的詩文選提供一種創造性對話的精神,鼓勵個人或社會就有關老去的意義何在的問題進行討論。帶著謙卑和自知,帶著愛與慈悲,老年的歡樂、恐懼、苦痛和神秘是可以探索的。在《老年之書》這部經典文集中,充分見證了老年經驗的「強烈和多樣性」。

79 特價474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西方哲學心靈(全三卷)(2023年版):從蘇格拉底到卡繆

傅佩榮  著
立緒  出版
2023/10/13 出版

大師解讀.華文世界最精采、完備的西方哲普之作二十四位西方大哲的思辨之旅: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奧古斯丁.多瑪斯.笛卡兒.史賓諾莎.休謨.盧梭.康德.席勒.黑格爾.叔本華.齊克果.馬克思.尼采.柏格森.懷德海.卡西勒.德日進.雅士培.馬塞爾.海德格.卡繆「哲學脫離人生,將成玄虛;人生脫離哲學,將無定位。」——傅佩榮華文世界近年最精采的西方哲普之作,由台大哲學系傅佩榮教授於洪建全基金會的一系列課程錄音整理而成,以「見解明確,方法清晰,系統完備,並且對現實人生有深刻的啟發」為原則,挑選從古希臘直到當代的二十四位西方哲學家,在「不搬弄太多原典,不在專門術語中打轉,同時以準確清楚的口語介紹西方哲學名家的思想」的基礎上,為大眾解讀西方大哲的人生智慧,體驗聖哲的愛智之趣。不同於中國哲學重視整體見解、實用知識、道德傾向、社會關係,並自先秦儒家與道家出現後鮮有全新論述,西方哲學的思辨趣味可謂獨樹一幟,其風貌從古至今都是百家爭鳴,以哲學為「愛智」,勇於慎思明辨、追求真理。閱讀西方哲學,可以培養理性思辨的習慣,正是知識份子所應具備的條件。凡事但求合理,進而推究理性之依據,設法建立共識;這正是注重溝通的現代社會所需要的修養。第一卷即從古希臘三哲之一蘇格拉底所奠定的西方哲學基礎上開展,依時序介紹柏拉圖、亞里斯多德、休謨、多瑪斯、奧古斯丁、笛卡兒、史賓諾莎等哲人;第二卷開始,引介影響近代思潮甚深的盧梭、康德、席勒、黑格爾、叔本華、齊克果、馬克思、尼采等;第三卷為柏格森、懷德海、卡西勒、德日進、雅士培、馬塞爾、海德格、卡繆等近代哲人,呈現出承先啟後的思想演變,以及不同時代的特定挑戰。各章均有哲學家的生平簡介與主要觀念介紹,閱讀後即能掌握各大家的學說梗概。本書邀請大家一同貼近西方哲學家的心靈,知道這些知名的哲學家究竟如何思考宇宙與人生的問題,如何提出一套完整的概念來表述自己的想法,以及他們的心得對我們現代人有何種啟發作用。站在這二十四位巨人的肩膀看世界,對於西方思潮的發展主軸與特定風格,便不覺得陌生,進而開拓視野、提升思想高度,非常適合作為接觸西方哲學的入門讀物。

9 特價100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頁數1/14
移至第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