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先生在2004至2006年間旅止上海,因各方再三邀約演講,盛情難卻,南師即在上海舉行了數場講演。講演的對象多為學界或社會菁英,其跨足領域甚廣,包括文化、商業及傳播等,故而南師演講內容涉獵亦廣。而在多次的演講過程中更透露南師對當前教育方面的諸多感歎。本書包括五次講演記錄,內容雖以人文為主,但卻隱約透露了時代趨勢的走向,頗有發前所未發之處。
論語、孟子二書,為兩千多年來中國知識分子必讀的標竿聖典。也是影響中國人最重要的兩部書。因此,復興中華文化,提綱契領,也非從孔孟精神奠基不可。繼「論語別裁」後,劃時代的鉅著,為中華文化留下再生的種子,內容綜羅諸子百家思想精華,貫通古今中外歷史人事,洭眾流於海,為這個時代提出了救世的方針,為人生提供了修養的原則,更重要的是──驗證五千年來歷史人事。司馬遷謂:「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恰足以讚之。
一九九四年二月於廈門南普院寺,由南師主持為期八天的「生命科學與禪修實證的研究」,即眾所熟悉的《南禪七日》,此次講座內容是以性命雙修上自我反照去實證的生命科學,可供後進學人研習參照。
★ 以裁接化約方式深入《阿含經》文本! ★ 以平實文字偕讀者深解、消化原始佛義。 ★ 跨越佛法大小乘義理分野,並肩同行。 讀《阿含經》,是踩著肉身佛陀的足跡,猶如隨侍在側的阿難及諸佛弟子,不曲真實的佛義,接力邁向每一個人類世代,展現自性光輝的一份幸福。特別是當今學大乘者,讀好阿含,將更感精神抖擻,意懷寧遠。 作者周勳男先生深入經藏,以他豐厚的學養,平易信實之筆,順入阿含如深密叢林的全程文本,巧妙裁接,約化釐出其中每一件佛所說法的情節分脈及事理主軸,客觀地托顯法義與相關佛法正見背景知識,更於重要轉折處輕扣其節,言省而意足。
生命是什麼?你的生命是什麼?禪在生命中又如何?你了解自己的知性嗎?你能掌握自己的命嗎?想不想超凡入聖?至少能超凡吧!本書為南師於太湖大學堂初次講課的記錄,講生命,談佛法,更兼論東西文化;一切從頭說起,系統條理重點突顯,使人有如夢初醒之感。
《宗鏡錄》為中國佛教傳世的經典名著。作者永明延壽禪師生於唐末五代,為禪門法眼宗第三代法嗣。他有見於當時禪宗徒眾因未明佛法而起的種種流弊及諍論,乃邀集天台、賢首、慈恩三宗知法比丘,互相問難,自己則以禪宗心要加以折衷,著成此書。 書中引據佛經及中印聖賢論著,達三百本之多,「和會千聖之微言,洞達百家之祕說」,這在中印有關佛學論著中,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宗鏡錄》成書千載,歷宋元明清各朝,廣受好評,凡通曉中國佛教史者,無不知其影響之深遠;然其規模宏遠,辭美旨深,現代人恐已不易領會。南懷瑾先生有鑑於此,乃就此書旨要,深入淺出,詳加剖示,為有志研究之讀者學人,指點迷津。
本書以「修定、學佛與人生」為主題,編錄南懷瑾先生在1970至1985年間於《十方月刊》等雜誌發表過的文章與講記,內容包括南師講解修定與念佛的方法、闡述佛教大愛精神與世俗觀念結合的現況、答覆學生因學佛引伸的人生問題等等。 南師說法方便應機,出入各宗,談禪而不限於禪,說理而兼顧實修。無論是講演紀錄或是往來詢答,在親切平實的語氣間,仍不時可見智慧火花迸現,盡顯南師一貫風格。
老子原著五千言,精華簡鍊,幾乎一個字就涵蓋了一整個思想觀念,尤其它空靈的內涵,對人類的思想哲學來說確乎已超越了時間與地域的隔閡,因此造成目前世界性的研究風氣。古今中外歷來研究老子的著作不下數百千家,相互因循,執文考證,見解各別,莫衷一是,令學者無所適從,到底什麼才是老子他要說的真義呢?清名士紀曉嵐稱道家學術「綜羅百代,廣博精緻。」究竟這道家源流的老子五千言在秦漢以來兩三千年的歷史文化中,影響了多少次歷史性波瀾壯闊的興衰起落?老子其猶龍乎?南懷瑾先生在本書中以經史合參,以經解經的方式,藉著老子自證的現身說法,刻劃出中國文化中道家隱士思想在歷史巨變中影響時世偉大磅礡光輝燦爛的一面。同時發揮了幾千年來書院學者所不知、不能言及的道德內蘊。老子他說,他說老子,這是領袖之學。這是修養的極致,有心文化者,有心領道事功者,有心修道成聖者,不可不一讀!再讀!
《宗鏡錄》為中國佛教傳世的經典名著。作者永明延壽禪師生於唐末五代,為禪門法眼宗第三代法嗣。他有見於當時禪宗徒眾因未明佛法而起的種種流弊及諍論,乃邀集天台、賢首、慈恩三宗知法比丘,互相問難,自己則以禪宗心要加以折衷,著成此書。 書中引據佛經及中印聖賢論著,達三百本之多,「和會千聖之微言,洞達百家之祕說」,這在中印有關佛學論著中,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宗鏡錄》成書千載,歷宋元明清各朝,廣受好評,凡通曉中國佛教史者,無不知其影響之深遠;然其規模宏遠,辭美旨深,現代人恐已不易領會。南懷瑾先生有鑑於此,乃就此書旨要,深入淺出,詳加剖示,為有志研究之讀者學人,指點迷津。
《大學》是儒家的代表作之一,相傳為孔子的學生曾子(曾參)所著。它與《中庸》《論語》《孟子》合稱「四書」,是宋代以後士人學子必讀的教科書。文中以「明明德」、「親民」、「至善」為綱,「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目,對道德修養與社會政治的關係作了系統的論述,對我國古代的思想文化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原本大學微言》是南懷瑾先生有關《大學》的講記。書名中說的「原本大學」,指的是《大學》的古本《小戴禮記.大學》。南先生以淵博的學識,綜羅大量的文史典故,對《大學》中的微言大義作了揭示,給人以知識的樂趣和人生的啟悟。這部南懷瑾先生近年講述的《原本大學微言》旁徵博引,融會中外古今學說與歷史於一爐,對於「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以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修養次第及致用之學,都講得很詳盡透徹。對於知、止、定、靜、安、慮、得的七項內證功夫,更是超越前人的見解。二千年來隱晦不彰的原本《大學》,在本書中燦然大白,是現代人修身處世所不可或缺的好書。
《大學》是儒家的代表作之一,相傳為孔子的學生曾子(曾參)所著。它與《中庸》《論語》《孟子》合稱「四書」,是宋代以後士人學子必讀的教科書。文中以「明明德」、「親民」、「至善」為綱,「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目,對道德修養與社會政治的關係作了系統的論述,對我國古代的思想文化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原本大學微言》是南懷瑾先生有關《大學》的講記。書名中說的「原本大學」,指的是《大學》的古本《小戴禮記.大學》。南先生以淵博的學識,綜羅大量的文史典故,對《大學》中的微言大義作了揭示,給人以知識的樂趣和人生的啟悟。這部南懷瑾先生近年講述的《原本大學微言》旁徵博引,融會中外古今學說與歷史於一爐,對於「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以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修養次第及致用之學,都講得很詳盡透徹。對於知、止、定、靜、安、慮、得的七項內證功夫,更是超越前人的見解。二千年來隱晦不彰的原本《大學》,在本書中燦然大白,是現代人修身處世所不可或缺的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