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位臺灣、美國、加拿大的作者,以散文、論述、圖像和小說,把生活剪影聯綴成人生拼圖。 〈威士忌拾慧〉裡說,「在威世紀的世界哩,各家酒廠鮮少非議別人,他們只盡力把自己的酒做好…..表現其獨特的風格……大家和而不同。」 〈新阿姆斯特丹的啟示〉裡說,「耕耘踏實的一天…..回家路上…..想到那裡面有我的一份參與,我內心充滿驕傲和歡喜。」 就是這幅拼圖詮釋的人生追求:包容、理解、尊重、感恩、熱愛與盡力。 本書第四章【小說】:〈美麗愛吹泡泡糖〉〈我也愛你〉〈自妳以後,沒人叫我甜心〉〈往事〉。「小說」俯瞰人生,是直面大家的故事。 不論怎樣的故事,在人生的故事中都是逗點。「希望」,永遠更生再起。期待您,喜歡她,留下她。  
本書源自作者卜秋靜的超人氣TED英語演講:《讀書如何成為心靈解藥》,TED官網觀看量已超過六百萬次。妥協是人生中的必然,你甘心嗎?本書作者不甘心。無論是應對中國虎媽、專業選擇,還是應對美國留學、媒體打拼,她一次次從書中找到方法和榜樣,一步步推遲在學業、職場和生活上的妥協,給自己帶來遵從本心的人生。她分享的不是虛渺的奇跡、天才或抄近道的故事,而是實用的人人可循的追夢路徑,因為我們每個都是珍貴的普通人,都值得並能夠過上稱心的生活。作者把能夠成功克服挑戰,歸於一路陪伴自己的書籍。感恩這些作者,以pay it forward的心意寫出本書。本書共六章。前三章介紹留學前在中國的親子、求學和職場經歷。後三章是全書主體,全方位介紹在美國的一步步拼搏,供有意在美國發展的留學生實際參考運用。
本書寫的是在八年抗戰勝利後「一心保存歷史文物,沒有『政黨、黨政』意識的父親」傾力組織、推動重整「故都歷史文物」。直到國共內戰到了最後,北平危在旦夕,被忠告:「你必須走,立刻走,明天就走,什麼都不要帶。」翌日清晨帶領一家三代人匯入流民,輾轉新疆、西藏,翻越喜馬拉雅山隘,到達異國 新德里的經過。 這是三位女兒:哥倫比亞大學【張學良口述歷史】撰著學者張之宇,哥倫比亞大學中國語文教學學者張之丙,紐約大學、賓州大學血液腫瘤學者張之申,由二女兒之丙執筆,懷念她們父親的書。 張立齋--三位女兒心中永遠的「父親」這個名字,是60年代的台灣,是過張立齋教授課的許多學生,懷念敬愛的老師。 寫的只是一人、一家的經歷,但呈現了發生在「1949•中國」很少人提及的一段史實。 提供了另一個面向的思考。  
致讀者原定去年秋天出版的【采薇叢書】第三輯,被突如其來、至今未艾,幾乎使世界時鐘停擺的新冠病毒叫停。這隱形殺手使人跟一些曾親近的、熟悉的人告別,和更體會生命之脆弱,人事之無常。但人生有盡,唯愛無窮,太陽仍然昇起!《最終的美好》【采薇叢書】第三輯向大家報到了!疾疫當前,在這安靜的生活形式中,會發現立刻回應的網上交流,比不上閱讀、思考,沉澱我們的心靈。這一輯的40位作者,從20歲的青年到近九秩的長者,地域仍包括美國、台灣和中國大陸,以散文、雜記、小說、詩歌、論述和藝術作品與您真誠對話。編者有幸先睹,受教良多。每輯的製作出版都是匯聚我們-作者、編者、讀者-同在一起,和重申以文學傳承人生的理念。期待您們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