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詩集按主題分成九輯,詩人從生活感悟、城市觀察、地方見聞、疫情時代、飯局聚會乃至身邊的小人物、小事物中發掘詩意,以淺白的文字引領讀者進入一個詩化的日常空間,相信能勾起我城讀者的共鳴。作者酷愛細節,擅長將生活細節提煉成寄托情感的意象,讀來不覺生澀堆砌,在行雲流水的詩句間,又滿溢豐富的聯想和跳躍的思維,等待讀者去用心品味。好評推薦:「俊賢以各種身分書寫不同狀態,從校園、朋友群以至我城,皆呈現生命的本質,探問意義,以回應我與世界之間的對話。誠意推薦。」——陳志堅,中學校長、香港作家「熟悉而密集的意象,親切且豐富的畫面,展開鋪寫大家都有共鳴的成長故事。這些「重視細節」的呈現,是最好的「詩語」。毫無疑問,俊賢本來就是寫詩的。」——陳永康,退休教師、新詩學者
北京音樂廳裏琴音錚錚,舞台上的追光匯聚一點,演奏正進入高潮。人們屏氣凝神,觀眾席連聲咳嗽都不敢輕易發出。台下前後四個不同的位置上,坐著四位容貌姣好、各懷心事的年輕女子。十五年後,她們都已人到中年,命運又讓她們在異鄉相遇。只是,她們始終渾然不覺。「港漂」在香港是一個獨特的群體,泛指近年來通過各種方式來到香港生活定居的「新移民」。但其實「港漂」又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群體,多年來,一代又一代的「港漂」們來到香港、建設香港,他們,是香港不可或缺的發展基石,也是香港都市色彩中的絢麗一筆。香港的變化很快。尤其疫情後,舊的以金融、地產為主導的經濟走向式微,而新的生活形態,如網購、北上購物方興未艾。此一書稿完成於疫情前,描寫的是一群來自內地的「港漂」面對新生活,如何逐步認識香港、愛上香港,並最終將這裏作為自己長久棲息的「家」。電子信息時代,信息多、記憶短。偶一回首,驚流年似水。即使眼下社會環境總在變化中,但作者認為,前疫情時代,這一群「港漂」經歷的掙扎和錘鍊,仍然值得被看見被了解。感謝身邊港漂朋友們的激勵,也感謝這個跌宕起伏的年代,讓我們得以紀錄生活、描寫人生。
「生死愛慾的備份,離鄉懷鄉返鄉的藍調。」故事始於閩南僑鄉。寒暑假打零工,去過建築工地挖土方,去過果園挖蘋果窩,去過食堂打雜,去過公路道班做小工。然後是人生的另一頁,香江歲月掙扎求活,苦難與詩意共生,像一個沒日沒夜工作的機器人,別人都下班了,只有你一人拼版、做校對。你有你的目標和方向,縱使在捉襟見肘的日子,也沒有動搖過。有一天,你在街角的轉角處,看到那棵咬住石牆生長的樹,一下子明白了,你就是那棵樹!長年迎風傲立,承受風雨的吹襲,軀幹已變得彎曲,然而也正是這樣的姿態,突顯了它的堅韌與頑強。蒼翠的枝葉伸向一側,像迎風的長鬃,展現出昂揚不羈的形象。那天,你看到它的年輪光譜圖,年輪見證了種種經歷︰風暴、旱情,當然也有風調雨順的光景。
本書的小說,無論長短,都關涉一段又一段故事——書的故事。〈晦書房〉直接就是講述主人公作為顧客在書店檢拾、瀏覽舊書,在這篇小說,書就像自助餐那樣,堆叠成山成海。小說裏詳細鋪敘幾本書的内容:托爾斯泰的《克萊采奏鳴曲》、波豈士的《迷宮》、加繆的《鼠疫》和卡爾維諾的《樹上的男爵》,篇幅甚至與主人公的故事相當,則無疑是有深意所在。〈罩鳴曲〉「我」因盛怒衝出家門之後,入住酒店,與姐姐陷入冷戰,内心交戰、衝突,恰巧呼應文本所引莫扎特的《C小調第四首幻想曲》。〈疫天行道〉更直接虛擬小說裏那位寫作的奶奶一系列作品,内容不是鄉愁,就是青少年時期的豆芽愛情夢,這當然和〈疫天行道〉華人移民第二代與第三代之間的代溝,以及女兒刹那即逝的朦朧愛情故事,一一相關。〈心居繭出〉題目這四個字,是「深居簡出」的粵語諧音。對照故事,主人公又確實「深居簡出」,更刻畫了今時今日的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心居繭出」。即使是親人,甚至是父子、兄弟,也不了解對方,關係就如同一屋簷下的陌生人。
每一個漢字都是一幅美麗的圖畫,一個古老的故事。漢字的歷史悠久,積累了大量的故事。對一些字有不同的演繹,比如金文(災)字,有一說法是「水」災;另一說法,是火燒屋子時露出的「屋脊的殘骸」。您認為哪種說法合理呢?長篇累牘的演繹漢字,容易使人產生「漢字恐懼症」。我們不可能,也不必要對每個漢字都解說它的起源和演變,但是應該了解這方面的基本知識。有鑑於此,本書用隻言片語通俗地介紹漢字的概況,讓讀者輕易了解和學習漢字。漢字是無法精確翻譯成外文的,例如,「馬」英語譯成horse,「虎」是tiger,但是「馬馬虎虎」就不是horse horse tiger tiger,而是so-so。這類例子並不少。這本書將告訴您為何有這種漢字現象。漢字的形、音、義在幾千年的中華文化發展過程中,發生過異變、碰撞、增減、繁簡、錘煉,例如「姐」字,原來蜀謂之「母」, 而淮南謂之「社」, 後來變成「姊」的意思。本書以中英文對照編寫,除了能讓中文讀者閱讀,同時為了讓英文讀者在掌握一些基本的漢語和漢字知識之餘,在閱讀本書的中文部分,也許可以領略到漢字的豐富的想像力。
【中、日戰時的電影人事】張善琨、川喜多長政、陳雲裳、李香蘭《木蘭從軍》、《萬世流芳》、《春江遺恨》下冊講述日本電影部分,時限定在一九三七年為止。一來,日本強推新的電影法,日本電影變得乏善可陳。二來,不少日本電影界人才,諸如川喜多長政、李香蘭、稻垣浩、阪東妻三郎等,都曾因軍方要求,來華拍攝電影。因此,在闡述戰前山中貞雄與小津安二郎的電影貢獻之後,視點集中在中國。從「上海孤島」開始,以張善琨與川喜多長政為主要綫索,敘述戰時從黑暗到黎明,諸多電影工作者折衝周旋於敵我雙方,在這樣錯綜複雜的環境,對中國電影事業,作出了最大的努力。川喜多長政:「我接受了那任務後,心情很不開心,因為我知道軍方的方針和我的想法有很大的不同。不過,另一方面,我所擔心的是,我不去,會有誰去?」張善琨:「他(張善琨)本來就與英美法人比較親近,從未與日本人交往,是有着排日情緒的主兒。盧溝橋事變後他在法租界的攝影棚拍攝了《木蘭從軍》,給中國民眾帶去了歡樂。但我知道,謳歌抗日精神無疑是他真正的用意所在。」撰文推薦:「本書資料豐富,對喜愛研究早期中、日電影的讀者自是難得的機會。西城兄早年遊學日本,涉獵甚廣,對日本之人情世故及風俗愛好認識甚深,故行文流暢易讀。我知今日喜愛日本電影的年青人仍多,本書用輕鬆筆法有系統地介紹早期中、日電影的發展史,饒有趣味,特此向大家推薦。」——吳思遠
★ 香港前期新文藝主要開拓者之一★ 百年前文藝刊物《伴侶》主編★ 戰後外界不知其所蹤的香港文學引路人本書收錄張氏現存所見大部分短篇小說篇章,第一輯鈎沉自香港的文藝刊物,如他參與編輯的《伴侶》;以及國內期刊如:《北新》、《東方文藝(廣州)》等。第二輯選錄自作者生前出版的小說集《獻醜之夜》,排列跟從原書次序。讀者仔細翻看,自會發現作者的小說經常使用諸如「女學生與教書先生」、「動物寓言」、「婚嫁」等主題。而部分文章,亦可見故事內容重複,像同一劇本,出現不同改寫的版本,例如輯一〈鴿的故事〉與輯二〈鴿子〉、輯一〈夜雨〉與輯二〈臭茉莉〉,當中文字的異同,造成了與故事之間主旨的差異,值得讀者仔細推敲。
一鄉一世界.一字一宇宙文字從出現的一刻起,就一直在時光中旅行,穿梭古今,即所謂「字旅」;而筆者就帶着相機、懷着好奇,行歷旅港、臺、日、韓四地之間,來回中外,即所謂「行間」。「字旅」與「字旅」的時空交匯,猶如織布機上經紗與緯紗的縱橫交錯,最終編織出每方文字的小宇宙。漢字已經有四千年歷史,是人類至今連續使用時間最長的書寫系統。雖然當中不少文字的古義,已因時代變遷而逐漸脫落;不過幸運的是,部分字詞卻猶如花果飄零,散落到不同地方,被國內、國外的後人保留下來,並繼續使用。譬如「月臺」一詞,始見於南朝時代,本指用來觀賞月色的方形平臺,如今卻見於港、澳、臺地區,表示車站裏乘客候車的地方(Platform);又例如「驛」,本指供官員遠行時稍事休息的館舍,先秦時早已有之,今天則見於日、韓兩國,所指的就是「鐵路車站」;還有香港的「請移玉步」、臺灣的「里長」、日本的「射的」韓國的「京畿」每個字,每組詞,都承載著悠久的歷史、蘊藏着有趣的故事,只要細心發掘、探索和了解,就足以踏上一趟穿梭古今、跨越地域、意義重大的旅程。故此,筆者把這幾年來在香港、臺灣、日本、韓國等外地旅遊時,在機場、車站、碼頭、餐廳、公園、路邊、車上、河邊......遇到的漢語字詞,統統拍攝下來,並從不同角度尋根究底,最終寫成這本《字旅行間》。
以心理小說洞察人心的曲折幽微,唯心而抒情的現代主義敘事本書作者在六十年代以短篇小說知名於香港,作品篇幅短小,文字洗煉,以心理獨白為經,以景語情為緯,呈現如母子、父子、父女、兄弟、男女,種種人倫關係,在面臨挫折、轉變之際,引發的各種情感跌宕、拉扯、掙扎。小說以情的形式,抒寫内容的情,正正是以感情結構作為小說的核心,通過抒情,讓讀者領略一種悲天憫人的人文精神,那份生命的份量。本書收錄眾多香港小說選本:《新人小說選》(1967)、《短篇小說選》(1968)、《香港短篇小說選(50-60年代)》(1985)、《香港短篇小說選(六十年代)》(1998)、《香港小說選1948-1969》(1998)。
以時間為經,中日兩地為緯聚焦兩國核心電影人物【中】張石川、鄭正秋、黎民偉、洪深、侯曜、邵醉翁、胡蝶【日】尾上松之助、牧野省三、野村芳亭、田中榮三、鈴木謙作、溝口健二「分兩部:中國電影史、日本電影史,似乎太刻板呆滯。想來想去,想不通,求諸煙斗,青煙縷縷,天賜靈感:何不相互對比?即是說,二十年代,日本電影開始了,同一時候,中國電影又怎麼了?隨後如此類推,不是趣味更濃嗎?於是攤紙寫,半日,就成了五千字。文章七五年起,一連在《大成》刊登了兩年,內容由一九〇〇年前後到四五年止。嗣後,束諸高閣,不見天日。一路到今年上半年,方由黎漢傑君撿出,予以出版。橫亙四十餘年,當年參與其事者,早已物化。昔日同窗共事忙,笑聲猶在耳邊揚。人歸黃土情猶在,一縷思懷入夢長。時間真快不等人!」——沈西城好評推薦:「本書資料豐富,對喜愛研究早期中、日電影的讀者自是難得的機會。西城兄早年遊學日本,涉獵甚廣,對日本之人情世故及風俗愛好認識甚深,故行文流暢易讀。我知今日喜愛日本電影的年青人仍多,本書用輕鬆筆法有系統地介紹早期中、日電影的發展史,饒有趣味,特此向大家推薦。」——吳思遠
資深影評人暨電影工作者——黃國兆,曾目睹文革後中國電影的復蘇、中國經典默片重新出土,也親身見證香港電影的起落。本書是黃國兆從80年代初至今,由大陸早期電影至近期三地佳作,結集了橫跨四十年兩岸三地重要電影的全面評論。專業推薦:「黃國兆兄出版新書《從香港出發:看華語電影》,打開目錄一看,年度跨越甚大,從80年代初至今,由大陸早期電影至近期三地佳作,精彩紛呈。當然,對香港電影論述之豐富更不在話下,可謂近年中港資料最豐富的華語電影文字論述了。」——吳思遠「一篇評論文章之所以精彩,是作者能提出其他作者未有論及的觀點;……作者何以達到這樣的境界?不外兩個可能。一是,他學識淵博;二是,他非常用功做資料蒐集。兩者都值得尊重。能讀到這種境界的文章,是讀者的福氣。黃國兆就是這種作者。」——莊澄「前輩黃國兆辦過火鳥電影會,曾任職香港國際電影節,亦曾參與香港電影製作,目睹文革後中國電影的復蘇、中國經典默片重新出土,也親身見證香港電影的起落。由他從香港出發,看華語電影,結集成一部橫跨四十年的評論文集,既是難得,也甚具參考價值。」——陳志華,香港著名影評人「黃國兆是香港著名影評人,曾擔任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長,筆耕資歷超過半世紀,發表過的文章字數高達好幾百萬字。近年陸續分享他多年來的觀影心得,結集出版了三本影評集,深入分析介紹東西方的電影和影人,廣受好評。如今這本新作《從香港出發:看華語電影》回歸主場,全面評論近40多年出品的兩岸三地重要電影,兼具歷史與文化價值,值得收藏。」——梁良,台港資深影評人「香港電影業寒冬之際,黃國兆前輩出版這本影評集,力抗不在乎電影與影評的浪潮,為華語電影史留下批評現場的印記。所謂批評現場是指,書中不僅有針對個別電影的真知灼見,更將電影放在展映、評獎現場(香港國際電影節、亞洲電影節、金馬獎、金像獎、電影評論學會大獎)中深入分析。時間跨度從1981年在北京中國電影資料館看中國默片,探討電影資料館保存電影文化遺產、繼承中國電影傳統的功能,以為至最新的香港電影。發表媒體從《南北極》、《電影雙周刊》、《亞洲週刊》到《城市文藝》,讀者能聽見獨樹一格的評論聲音,也看到紙媒逐漸式微的蹤跡。」——陳智廷,香港都會大學文化研究助理教授
● 迷失與覺醒 在一個清晨,黑社會頭目阿康猛的驚醒,發現自己身處陌生的房間裏,身邊躺著一位陌生的女子——阿蓮。她的笑容如陽光般燦爛,但同時也喚醒了他內心深處的恐懼與困惑。過去的陰影如影隨形,讓他對這段關係充滿了懷疑。● 逃避與希望 阿蓮渴望擺脫五年來的「婊子」身份,卻被沉痛的過往所纏繞。直至遇見阿康,她看到了改變的希望,但也感受到他內心的掙扎與孤獨。兩人之間的吸引力與不安交織,情感的火花在命運的絕境中燃燒,他們又能否渡過難關?● 愛與救贖 「這是我的最後一天,還是我們的最後機會?」阿康在心中反覆思考著。阿蓮的出現讓他渴望改變,但過去的陰影如同刀刃,隨時可能割斷他們的連結。在這場愛與背叛的旋渦中,阿康與阿蓮能否找到真正的自我,還是終將沉淪於永恆的遺忘之中?
本書分別由四個獨立的短篇故事組成,每個故事都是宣揚「信望愛」的偉大精神。「信」是指正能量的信念、「望」是指平凡或崇高的願景、「愛」是指人世間各式各樣的摯誠或愛意。本書是向聯合國成立八十週年致敬的誠摯讀物。故事角色都疑似借用了國際經典歌影視巨星描述感情,使讀者有更立體的閱讀感受及代入的樂趣,也宣揚民族之間的共融,反歧視及反戰爭的和諧初心。四個短篇故事發生在地球上不同國度,內容感人肺腑,峰迴路轉,刻骨銘心及充滿正能量,但其初心離不開一個「愛」字。這也就等於聯合國成立的初心,鞏固世界和平及發揚互「愛」的精神,令地球上的人類及所有大自然生物都存在著「幸福感」。好評推薦:「水本純這部作品,故事設計獨特,敘事節奏明快,有如一齣歌頌人性『真善美』的電影。」——莊澄,著名電影出品人、監製「這本書充滿正能量,可以抗抑鬱,即使身心健康,也是保持樂觀的維生素。」——陳慶嘉(阿寬),資深創作人、電影監製「我看過百本小說,像水本純寫作的風格,絕無僅有。他的作品寫出了角式的面容,又具電影感,每一頁都好像由十多個鏡頭組成。他的小說,是不用菲林(膠卷)的電影。」——廖偉雄(阿燦),著名資深演員「故事充滿人間的大愛精神,對白精警而有內涵,沒有 hard sell 字句,進程自然流暢。總覺得這本偉大的作品,必然會獲得這樣那樣的國際文學獎項。」——黃桂林,著名口才專家、資深傳媒人「水木純不愧為劇場式小說之父,讀其作品有如置身於電影院中觀看電影、觀感隨水本純之魔法筆舞動,明快、精警、感染力強……」——韋然,資深多元文化人、兒歌之父「雖不是前無古人,但肯定後望應莫及,作者人如姓名,筆觸紛陳細膩,思维敏捷,觸動讀者心弦,緊扣心扉,誕生一部人人追看的巨著,乃是人生最大美事!」——鍾景怡,資深文化人、雜誌編輯
梓人…… 所有香港文學小說選集必然入選的人物, 莫泊桑式的短篇小說能手, 被遺忘的六〇年代經典作家。 涉獵香港文學的讀者,必然會記得有一篇小說〈長廊的短調〉,卻未必知道它的作者——梓人究竟是誰? 梓人在中學時代已投稿於《中國學生周報》,小說以觀察入微,敘述簡潔。善於抒情著稱。他寫作的小說超過二百篇,無論是嚴肅文學刊物如《中學生》、《文藝季》、《文壇》、《文藝沙龍》、《好望角》,抑或是流行通俗的「四毫子小說」愛情小說,他都有豐富的產量。 本書集中收錄梓人的早年創作,從一九五六年的《中國學生周報》,到一九六六年的《文壇》,初步奠定了他的寫作風格,在愛情故事的框架之下,展露出他特有的小說結構——用最經濟的文字、場景、時空、意象、道具,去鋪陳一個又一個的故事。由此,讀者自可領略梓人細密編織的,那些想像豐富、富於哲理又深刻動情的文學世界。
說香港與東南亞的文學交流,不能不提《南洋文藝》說香港最長壽的文學團體,原來它叫「鑪峰雅集」說香港報業的歷史,必然要講《華僑日報》說香港的中國文學傳承,有多少人知道《中國新文學大系.續編》是香港出版親歷所有以上文化軌跡的,應該沒有第二個對,真的,不二之選傳媒工作者,何止千百,雖然各人工作不同,但可說大同小異;能像我所體會、經歷到的或得或失,恐怕是萬中無一。《我的回顧》是個人的文化歷程,包括出版和報刊多方面的工作經歷。
本書選錄盧因超過半世紀有關香港文學的史料評論文章,内容涵蓋早至上世紀六十年代《香港時報.淺水灣》,晚至二〇一四年《香港文學》的作品。按寫作年代,第一輯:「述古」寫於作者已過中年之時,旨在回憶昔日文壇人事,例如追記《文藝新潮》、《詩朶》、《新思潮》等刊物對香港文學現代主義的發揚與影響;描繪重要人物如楊際光、劉以鬯、崑南、王無邪等人當年在引領文學潮流的貢獻與意義,勾勒六、七十年代香港文學現代主義的一鱗半爪;第二輯:「憶昔」選錄作者半個世紀之前的文章,旨在重現當年現代主義發生的場域,如何從新詩創作與評論、外國文學翻譯與介紹這兩方面,推動現代主義如何在港、台、新、馬等地開花結果。
人都會經歷生老病死、喜怒哀樂。生活軌跡也不外乎是圍繞着「醫衣食住行」,然後看似平淡地過完一生。世事無常,一些突發事件就像石子掉進水裏一樣,泛起漣漪,為平淡的人生帶來波瀾。這些改變有好有壞,但最重要的還是面對逆境的心態,而人生中所經歷的一點一滴,都值得回味⋯⋯本書就匯集了基層普通人尋常日子裏的故事,把平淡而真實的生活點滴刻劃了出來,以此啟發人們去留意生活裏的有關故事。【第一輯】:生老病死,談的是對生的渴求,對死的恐懼。例如母親對患病女兒能否健康成長的擔憂(〈生命似樹〉)、共渡生死患難的夫妻(〈生死不渝〉)、一起走過匆匆歲月的老夫老妻(〈白頭偕老〉)、生命力強盛的文竹(〈文竹〉)等等。【第二輯】:喜怒哀樂,談的是人對生活的感受。例如老夫婦對人生上與落的哲學思考(〈上與落〉)、單親母親在面對困境時的無助與堅韌(〈木蝨與病毒〉)、送貨工在農曆新年遇到了難得的快樂(〈揮春〉)等等。
想親身體驗星爺的無厘頭搞笑嗎?此劇本為你量身打造,讓你化身周星星,演繹經典橋段!本書面世,旨在搞笑。書中描寫故事的技巧及對白之撰寫,皆是仿效周星星的風格為依歸,一般評語是「模擬度甚高,但搞笑手段仍欠星爺一皮」,啊!我認為「欠星爺一皮」,其實是讚美詞,所以我很高興及驕傲。此書面世另一個目的,是刺激星爺及喚醒他的創作慾念,早日有新作面世與在幕前亮相,以滿足廣大「星迷」的「飢餓」。此目的非常宏觀,希望過大,可能白費心機。本書油墨未乾及本賀歲片在拍攝中,已榮獲下列幾項及榮譽:1. 芝加哥閱讀協會(CRC)——年度最正能量讀物全獎(Golden Award: The Most Positive Publication)2. 泛南美國際電影節(PSAFF)——開幕禮觀摩電影(The Opening Pick)3. 紐澳出版人總商會(NAPA)——年度最搞笑書刊金獎(Golden Award: The Most Gimmick Book)本書及本片同人,謹向上述機構敬禮及致謝,「我們用文字創造歡笑,我們用光影細味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