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自1957年獨立迄今,雖保留了英殖民者遺下的西敏寺民主政制運作,卻普遍不被視作民主政體,而是一種介乎專制和民主之間的「半民主」狀態。其執政聯盟聚合各族群代表,歷一甲子至今不曾下野,與新加坡一道成了東亞民主化浪潮下,長期政治穩定的異例。微妙敏感的族群、宗教關係,往往是執政者捍衛政權的利器:局勢對己不利時,就往挑撥的方向操作;局面對己有利時,則訴諸和諧;屢試不爽。不過1990年代末以降,馬來西亞公民社會開始躁動,在野政治力量更屢見選舉突破。本書即嘗試回答以下探問: 一、聯盟 / 國陣政權憑什麼長期穩定地維繫此「半民主」政體? 二、馬來西亞民主轉型的展望如何?困難何在?
南海問題的發展史無前例、錯綜複雜、瞬息萬變、虛實交錯,充滿各種學科的應用與挑戰。如何精準掌握南海問題發展的現況與趨勢,既牽涉南海周邊聲索國的歷史證據和目前的佔據島礁的情形,也涉及東亞地區的穩定繁榮與戰略局勢。 本書針對南海問題進行重點分析,包括南海問題的根源、台海兩岸對南海問題的認知、南海形勢的發展、東協對南海問題的立場、菲律賓訴中國南海仲裁案,冀能扼要且完整的呈現南海問題的輪廓。本書兼具學術基礎與現實意義,盡力呈現包容華人以及非華人在南海問題的觀點,以期在學術研究和實際促進南海成為和平之海做好智識準備。
1946年,國民大會在南京通過了中華民國憲法,這也是近代中國最後一部憲法性文件。不過,這部憲法在頒行不久即在中國大陸被全面廢除,後來在台灣亦經過動員戡亂臨時條款與增修條文的反覆修正。 本書主要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紹這部憲法的由來與背景,以及其在台灣的變遷;第二部分析該憲法的政府組織與權力分立情況,如國民大會、立法院、監察院、考試院、司法院等的設立、功能與意義;第三部分闡述中華民國憲法下的基本權與社會權。 本書嘗試梳理歷史的脈絡,比較各國的制度,檢討其中的重大問題。此外,又力圖綜合憲法本文的制定時代、「動員戡亂臨時條款」時代、1990年代以來的七次增修的經過,以及近年來的最新理論發展與制度實踐,系統地分析這部憲法的「變與不變」。
本書輯文二十九篇,概分為「歷史時刻」、「政治秩序」、「政制進程」、「社會基礎」四輯,每輯七八篇文字,分別從晚近世界體系視野中,省思大時代中的「中國問題」,着力在義理層面追尋政治秩序之可欲與可能,圍繞理想的政治秩序,追問自由民主如何在中國落地,最後說明沒有民主就沒有法治的必然發展路向。作者一再強調,中國「第三波改革開放」到了最後臨門一腳的時刻。在此,最為重大的事件,也是最為深刻的變革,就是民主政治可能正在敲門,或者,正在用腳急急踢門。作者又重申,這個叫做「中國」的家國天下,是14億國民分享的公共家園,而非一黨一派、一家一姓的私產,更非憑藉強力攫取、代代承繼的所謂江山。打江山、坐江山、保江山,早已是不合時宜的王朝政治心理。 本書作者以切實學理脈絡為基礎,梳理、分析、審視「中國問題」,瞻前顧後,觀點開明而慎重,發人深省。
呈現在讀者眼前的這部《自由政治與共和政體》,是作者多年法政思想的一個結晶,作者關於中國政治問題的思考俱在其中。不過,作者以為要理解中國的現代政治,必須有一個中西交匯的現代性視野,何為政治自由、何為共和政體、何為人民主權、何為現代思想,等等,這些都不是從古典中國的經史傳統中直接延伸過來的,當然,它們也不是原本不變地從西方國家移植過來的,現代中國的政治制度、經濟社會和法律體制乃至文明形態,都是古今中西碰撞、轉型與融匯的產物。因此,關於上述問題的思想,要有普遍價值的認同、比較會通的視野和自我意識的覺醒,尤其是對於西方古今的法政文明傳統,要有「三代之治在英美」的胸襟,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在思想理論上把握基於中國千年歷史及其大變革時代的自由政治與共和政體。 鑒於此,本書大致劃分了上、中、下三個篇章,上篇集中討論自由政治所關涉的憲法與人民及自由政治諸問題。在作者看來,一個自由的政治共同體,沒有一種憲章的底定是難以建立起來的,而憲章是人民創制的,人民是否達到真正的政治成熟,而不至於腐化墮落,這是一個國族之政治自由能否實現的關鍵。對此,立憲的理性及海耶克意義上的致命的自負所導致的政治衰敗,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中篇集中討論共和政體問題。中國是一個共和國,從民國以降就是這樣一個國體,但是,何為共和,何為一個人民的共和國,這些問題在漢語學界很少有深入精湛的理論著述。其實,這是一個關係國族命運的大問題,早在古希臘羅馬時代,西方思想家們就有宏論,至於一千五百年進入現代歷史,關於共和國的論述可謂卷軼浩繁,這裏涉及英、美、法、德諸大國興盛的制度因緣,涉及自由與民主的對峙,涉及君主、人民與國家的關係,涉及政治合法性與政體科學性等一系列法政問題。我在本篇中的兩篇論文,不過是勾勒了這個思想理論的大背景,以啟迪我們對於現代中國作為一個共和國的思考,追問其政治合法性及其政體科學性的依據。 下篇「比較視野」收錄的八篇文章,主要是作者近些年對於西方政治思想家們的經典閱讀之集萃,雖然它們獨立成篇,但其中有一條主線還是清晰的,那就是隱含著作者的中國問題的情結,並以英美政治為典範的中國自由主義之思想發凡。何為自由政治,何為共和政體,其中都有我的解讀,但構建中國文明主體性的自由政治和共和體制,卻是作者在三篇十六章文字背後的思想訴求。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胡風是魯迅晚年親密的弟子和友人,在魯迅去世之後被看作其批判精神的重要承襲者,通過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影響很大的《七月》和《希望》雜誌,培養了一代新文學的闖將,並作為「同路人」,幫助共產黨做了很多宣傳工作。1949年之前,共產黨曾經通過兩輪有組織的批評,嘗試團結和爭取胡風,但是他無法放棄自己的文藝理念、遵從藝術為政治服務的方針,最終釀成「新中國最大的文字獄」。 本書透過對84位受訪者的口述、從各家搜集的圖文資料以及對報刊文本的解讀,嘗試用多重聲音和視點,呈現政治風暴的各個層面,描摹五四之後幾代中國知識分子,在革命大潮中,為他們的詩人理想付出的代價。 1925年秋,三個來自不同省份的年輕人同時入讀北京大學文預科。在動盪的時局中,他們選擇了三種不同的革命道路:王實味留在黨內,胡風一直是黨的同路人,而王凡西則轉向為黨的反對派。「北大三人行」這部歷史三部曲,以王實味、胡風、王凡西的生命脈絡為中心,借用紀錄片的手法,以多重視點組織材料,重塑三人之間遙遙相望又息息相關的顛沛命運,折射中國知識分子追求革命的歷史變奏,冀為讀者提供一部時間跨度大、同時可讀性強的中國知識分子通史。
在一般人眼中,只要「夠熱心」、「能幫助弱勢社群」的就已經是一名好社工。事實上,投身此專業的條件絕非僅此而已,社工要肩負的責任也許比你想像中的更多。前線社工都有自身認為社工專業所需的價值觀。然而,他們的想法,是否就是服務使用者心中「好社工」的形象? 本書是《堅守信念—給社工學生的30封信》及《回歸信念》的延續,由甘炳光博士和學生共同參與創作,是本地首本以「服務使用者的角度看社工質素」為題材的書籍。書中沒有詳述理論,反而着重於服務使用者與社工之間的交流及經歷。透過24篇訪問,以服務使用者的聲音,與讀者深入探討社工應該具備的個人質素、專業知識,及與服務使用者相處的技巧。細閱他們真誠的分享,讀者必定能更加了解社工的本質,明白社工不只是一份工作這般簡單,從而為業界的發展帶來新的啟發。
中國改革開放數十年,在促進經濟大發展的同時,也面臨國家發展的新課題。本書試圖全面研究社會主義憲政的理論,並將之具體化為如何在當代中國建設社會主義憲政的命題。 本書的理論研究立足於這樣的共識:憲政是西風東漸的結果,而中國是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後起法治發展國家,既揚棄單純移植西方憲政,又避免將「社會主義憲政」與「資本主義憲政」作簡單的類別區分。社會主義憲政,是以社會主義國家憲法為依據,遵循權力制約的核心原則,有效平衡執政共產黨與國家之間的權力關係,實現人權保障終極目標的國家狀態。 本書全面分析了社會主義憲政的基本內涵、文化根基、經濟基礎、政治前提、實體價值、形式價值,然後提出當代中國憲政的兩個基本主題:「權力」和「人權」,並認為中國憲政建設應以「立法法治」為首要前提,「依法行政」為基本要求,「政黨法治」為根本問題,「違憲審查」為必備機制。而當前社會主義憲政的核心命題,正是如何運用法治方式處理好黨國、黨政、黨際及黨內關係。
胡風、聶紺弩、蕭軍。 三人都是二十世紀中國文壇著名的「文俠」,同為魯迅的弟子。 三十年代就站在一起的朋友,因正直敢言而長期獲罪;到八十年代重獲自由,拍下唯一合照,已是八十上下的老者。 本書由胡風女兒曉風及蕭軍女兒蕭玉主編,部分注釋由蕭軍次女蕭耘參與整理。收入了蕭軍、聶紺弩、梅志(胡風妻子)撰寫的文章,從頭細說三人友誼的緣起,和他們與蕭紅之間的深厚情誼;同時收錄三人僅存的通信及蕭軍日記部分內容。 每字每句,都反映了這代文人歷劫的苦難
香港回歸20年,除了政改、50年不變之後前途是否自決等等爭論之外,是不是有更多同樣重要的精神面貌,在回歸之後一直在潛移默變,而不為大家所看重?所謂「香港精神」,除了工具性、用來文過飾非的一堆口號和修辭之外,我們對它有足夠探索和反省了嗎? 本書由本地從事香港研究的學者撰寫,暫且將關注移離高調的政治口號,重返社會、民生和文化視野,嘗試用敏銳的目光去審視和檢討香港精神的流動和變易,為下一個世代的安身立命準備更開闊的反思。
1997年7月1日,《基本法》開始在香港特別行政區實施。透過《基本法》,一國兩制的構思得以落實,香港繼續實行資本主義制度,維持普通法法制。 自回歸以來,香港特別行政區首任律政司司長梁愛詩,見證著香港憲制翻開了新的一頁,經歷過《基本法》在實踐中出現的法律爭議和訴訟。本書精心挑選梁愛詩在任時以及卸任後發表過的講辭,內容圍繞「一國兩制」概念和有關《基本法》條文的爭議,帶領讀者回顧《基本法》實踐之路。 在爭議鬧得熱烘烘的日子,說道理講理據從來不易讓人聽見,但《基本法》是香港法律制度的基礎,爭拗激動過後,作者希望大眾都能靜下心來,透過文字,重溫她多年來就不同法律爭議事件所述說的法律理據,疏理出《基本法》與一國兩制之間的關係,使香港法治制度得以按《基本法》繼續維持健全。 ******* 我相信,本著作的出版能夠讓不同界別的人士重新省思和深入理解《香港基本法》和「一國兩制」。 董建華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副主席 香港特別行政區首任行政長官 此書的演辭,從她的角度透視香港在過去二十年,如何在新的憲制秩序下面對種種挑戰,是具重大價值的歷史紀錄。 李國能 香港首任終審法院首席法官 (1997–2010)
香港特區的政治體制歷來是爭議焦點,特區政府、內地官員、學術界及輿論對於香港的體制到底是「三權分立」還是「行政主導」,都有熱烈的討論,其主要原因是《基本法》沒有以明確字眼界定香港特區的政治體制。面對各種不同的表述,到底應如何解決當中的分歧和爭論? 本書收錄了多位法學專家及學者的文章,從歷史、理論、實踐、比較研究等角度探究香港特區政治體制的理論和實際情況,以及《基本法》的立法原意及相關概念,藉以辨析和定義香港的政治體制,理順行政、立法與司法之間的關係。本書又以香港政治體制理論與變革為核心,檢視回歸後香港在施政、立法上所遇到的阻礙,並提出改革方案。最後則探討香港特區司法審查權威和中央政府主權的平衡,以及中央政府在香港特區政制發展中的角色。 本書作者對香港特區政治體制的學術觀點雖不盡相同,但在此期望能提供一個各抒己見的討論平台,以開放的態度尋求香港未來政制改革的方向,並為讀者呈現一幅完整的學術爭鳴圖譜。
本書輯集了作者 2010 年以來有關中國憲法史的諸篇文章,書名以古文句式 「何以」連接憲法與中國,旨在表述兩者之間的複雜關係。中國為什麼自清末以來需要「現代憲法」這個西方舶來貨?中國到底需要怎樣的憲法?憲法如何在中國落地生根?新中國憲法史一路地發展,終於在以「八二憲法」為開端的改革憲法階段穩固下來,但「八二憲法」的制度是否仍有足夠空間容納時代的大變革?既往的憲法史是否給國人提供了足夠的經驗教訓來設計一套社會主義憲法演進的基本法? 作者選取了對中國未來憲制發展最重要的階段─新中國憲法,作為整個憲法史研究的開篇,在法學歷史主義的理論框架下,以及百年憲制變遷的歷史格局下,經由歷史理性來審視憲制理性,梳理並構建一套社會主義憲法演進的路徑和機制,並將其中諸多問題呈現出來,以期拋磚引玉,引來更多學人關注,並作出深入的理論化探討,重拾中國憲法史。
「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精神史」三部曲,是錢理群教授橫跨二十年歲月寫成的當代知識分子精神歷史,分別寫共和國建立前、毛澤東時代及之後知識分子的命運與選擇,呈現「起承轉合」結構,將知識分子的個體命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整體歷史交錯在一起。 一九四八年,正是兩個中國—所謂「新中國」與「舊中國」生死大決戰的時刻,同時,也是中國知識分子必須在歷史的大轉折中作出決定自己命運的關鍵時刻。 《1948:天地玄黃》就是記錄了一九四八年,圍繞各類知識分子的不同選擇而發生的極其複雜也極其豐富的社會、思想、文化、心理現像。
「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精神史」三部曲,是錢理群教授橫跨二十年歲月寫成的當代知識分子精神歷史,分別寫共和國建立前、毛澤東時代及之後知識分子的命運與選擇,呈現「起承轉合」結構,將知識分子的個體命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整體歷史交錯在一起。 「改造」與「堅守」,這是建國後中國知識分子命運的兩個關鍵詞,也構成了本書的歷史敍述的兩個中心詞,寫成中國知識分子精神史上最沉重的一頁。是屈從抑或抵抗、要低頭抑或昂首?毛澤東時代的中國知識分子如何在黑夜裏前行,盡錄在《1949-1976:歲月滄桑》。
「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精神史」三部曲,是錢理群教授橫跨二十年歲月寫成的當代知識分子精神歷史,分別寫共和國建立前、毛澤東時代及之後知識分子的命運與選擇,呈現「起承轉合」結構,將知識分子的個體命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整體歷史交錯在一起。 毛澤東逝世後,知識分子從絕地對裏重生。錢理群教授肩負起知識分子之名,用自身的經歷和反思,為整代中國知識分子精神史作一個總合,冀歷經滄桑後也守望著知識分子的本分。《1977-2005:絕地守望》,是錢教授留給年輕一代和後人的思想結晶和祝福。
個人資料 由你掌握 現代社會資訊及通訊科技高速發展,為我們的生活帶來方便,但同時,亦對個人資料的保障帶來新的挑戰。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的社交網絡媒體、閉路電視,或是填寫會員表格、使用電子錢包等,都可能不知不覺洩漏了個人資料,如身份證號碼、電話號碼、地址、相片、信用卡資料、交易紀錄等,令人防不勝防,假如落入不法之徒手中,後果不堪設想,人人自危。 所幸的是,《個人資料(私隱)條例》(以下簡稱《私隱條例》)已於1996年正式生效,香港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亦在同年成立,我們的個人資料須按法律所規定的原則來收集、持有、處理和使用。 本書根據《私隱條例》詳細介紹保障個人資料的法律權利,從生活的不同層面分析私隱外洩的陷阱,並以多個真實個案剖析《私隱條例》的法律根據與原則,讓你懂得如何保護個人資料。此外,本書亦從人力資源管理、物業管理、資訊及通訊科技、直接促銷等角度,解答有關收集及使用個人資料的問題,讓你避免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觸犯《私隱條例》。
印尼擁有大量天然資源,人口結構非常年輕,新生代教育水平逐漸提高,本應是東南亞國家協會(簡稱東協)地區主要的經濟發展重點。但在繁華背後,印尼的產業結構與實質經濟無法進步;印尼是產油國家,石油工業卻被政治因素把持,呈現資源的誤置與扭曲而無法使國家富強。印尼的經濟與產業究竟是受到何種特殊的政治經濟結構影響? 本書以政治經濟學為基礎,透過汽車工業與石油資源兩個個案說明印尼產業「無科技工業化」與「資源詛咒」的現象。本書認為,印尼的產業發展受到國家統合、爪哇文化、經濟民族主義、蘇哈托家族與政商關係的制約。即使有近年政經轉型的制度調整,兩個個案說明:「制度創造結構;制度易解、結構難移」。解決政經結構的問題,印尼才可以進一步發展。
過去十多年,大湄公河次區域被視為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地區之一,當中的老撾位處全球最貧窮四分之一的國家之列,近年的經濟年均增長率幾近8%。一般輿論相信,對崛起的中國俯首扈從,貧弱的老撾才得以安定發展。 本書嘗試換另一視角,考察老撾怎樣在中國、美國以至強鄰越南、泰國之間操作避險戰略,以謀求最大的發展空間與自主。在「一帶一路」的大時代裏,連官方媒體都在反思「中國與東盟:誰更依賴誰?」的時候,老撾作為中國從陸路打通東南亞直抵印度洋最重要的樞紐之一,重新理解它的地緣政治戰略,是認真探討新世代東亞地緣政治挑戰的有趣一課。
2017年3月5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其《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深化內地與港深的合作,制定「粵港澳大灣區」。此前的「十三五」規劃中,亦有 「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簡稱「9+2」),可見粵港澳三地的合作定必頻繁,但三地各自擔當什麼角色? 粵、港、澳三地優勢各異—廣東經濟貿易發展迅速,香港的金融地位保持領先,澳門則積極發展其旅遊業。在各自發展中,三地應該如何合作才能發揮各自優勢,互惠互利? 本書邀請了粵港澳三地資深的專家學者,從金融、創科、航運、法律等多個領域疏理港澳回歸前後政策的改變,分析三地的優劣,探討三地的合作模式。「前店後廠」已經過時,而三地優勢各異,三地應該如何自處,才能發揮優勢推動國家發展,又能避免惡性競爭,促進自身經濟?政策執行上,「粵港澳大灣區」、「9+2」等應該如何實現?除了創科以外,還有什麼領域三地可以合作? 粵港澳合作正邁步向前,本書拋磚引玉,望能激發更多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