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四大特點: 一、 全書立足於日本侵台的日方史料。是時,日本為炫耀其侵略戰功,留下大量詳實史料與圖片,甚至每役耗用多少子彈?多少砲彈?殺戮多少抗日份子?均有詳實記載,台灣城鎮遭砲火攻毀斷瓦殘礫亦留下照片,惟抗日陣亡“義軍”照片,則因日方管制屈指可數。 二、 全書注釋詳實,與當代國際學術規範接軌,客觀展現台灣抗日歷史真相;全書注釋來 源99.0%取材於台灣本島的出版品。 三、全書配置嚴謹地圖,配置大量圖片,圖隨文走,俾與文字內容相互印證,使讀者融入歷史 情境,勿忘台灣曾慘遭殺伐的歷史悲劇。 回首1895年乙未武裝抗日,斯時外省官兵與本省志士,違抗朝命,為守大清之地,合組“義軍”。是時,官兵餉缺械舊、黑旗軍係新募之勇、民軍則草野農夫,“義軍”與武備精良訓練有素的日軍相較,宛如隔代,遇日軍機關砲/野戰砲,目所未睹,各相驚駭,但仍力戰,自台北大嵙崁、桃竹、台中、彰化、嘉義、台南城外,一路敗退,屢敗屢戰,直至最後,“義軍”犠牲即高達八九千人。接續1896年起,漢族武裝抗日於全島風起雲湧,日軍疲於奔命鎮壓。據統計,僅是1895-1902年間,漢人至少30,000人慘遭屠戮,是時台灣漢人僅300萬人,其間青壯年男子每百人就有五人遭殺戮、傷者不下十餘人,比例之高,令人心驚動魄。關於後續漢族的激烈武裝抗日,從蔡清琳、羅福星、賴來、張火爐、陳阿榮、羅臭頭至余清芳,日帝殘酷鎮壓,直至1915年?吧哖事件方告一段落,整個武裝抗日期間長達20年。日本當局雖然血腥鎮壓,但對抗日志士亦不乏內心表示敬意,甚至印製簡水春郵像,至於?吧哖事件的余清芳,日本殖民當局臺南廳長松木茂俊、臺南廳警務課長高橋傳吉等高階官警多人,還圍繞余清芳合照,崇其英雄本色之意昭然若揭。至於對原民的殺伐,日本書籍都自認不諱的承認是“殖民”。而日本殖民政府推動「五年計畫の理蕃事業」,是以現代軍警討伐社蕃,血染中央山脈,山地收歸國有,亦即全面沒收原民土地,徹底掠奪蕃地;日帝對原民的殺伐迫害,首任「蕃務本署」總長大津麟平看不下去,抨擊理蕃討伐將成為日本永遠的「聖代污點」(永ク聖代ノ污點)。
香港歷經英國百年殖民,殖民史觀和西方文化根深蒂固,分離勢力伺機而動。本書立足於中國近代歷史,聚焦香港地方,講述自民國北洋政府廢除不平等條約,香港歷經日軍侵略四年零八個月,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收復失利,英國接管,直至1997年7月1日《中英聯合聲明》的歷史脈絡,強化粵港澳的歷史文化連結,體現香港回歸的歷史主體性。本書亦由台灣視角,借助台灣經驗,深度評析西方勢力介入下的香港分離主義的興起到消滅,並展示治理香港新模式的決心。
明朝鄭和下西洋所用之航行海圖已知平湖(澎湖);明軍用地圖《福建海防圖》更是清晰地繪出西望臺灣;諸山羅列之景;明陳第《東番記》為臺灣撰寫首部詳盡信史。清康熙《大清廣輿圖》則將台灣納入版圖。隨後18、19世紀的西方航海圖,均將台灣繪入中國版圖。本書詳盡梳理台灣史前時代至17世紀的歷史和社會發展的脈絡,客觀回望史前、荷據,明鄭這段歷史,彌補斷裂的歷史記憶。
自清政府將台灣納入版圖,在台漢人從1686年的3萬人,增至1781年的90萬人,最終於1824年達到250萬人。清政府在台設科取士,台灣人亦可透過科舉制度擔任中央或地方文武官職,由此開創百年盛世。本書務求注釋詳盡,客觀展示歷史事實,配置多幅珍貴彩圖,展示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各朝留下甚多的御批和奏摺,及當代繪製之山川、港口,物產名勝,縱橫南北,跨越百年,深化歷史記憶。
晚清年間,清政府先後調派沈葆楨、劉銘傳赴台佈防,十年間成功抵禦日本、法國的侵略,並建設台北府城,在台灣推動現代化洋務運動,創設西式煤廠,興建中國第一條現代化鐵路,架設電線營運電報,施行新式郵政,創建第一代兵工廠,創辦新式學堂,將台灣建設成當時中國最進步的省份。本書務求注釋詳盡,客觀展示歷史事實,配置多幅珍貴彩圖,梳理19世紀台灣社會發展脈絡,展示在英美勢力覬覦下,晚清二十年的台灣保衛戰與建設台疆的壯麗史實。
全書記敘清朝治212年的歷史,從康熙修台灣入版圖,到劉銘傳在台灣推動台灣現代化的洋務建設,見本書下面所列22章的篇名,就可知全貌。 本書特色 本書三大特點值得讀者肯定: 一是全書的注釋,與國際學術規範接軌,展現客觀台灣歷史真相。 二、全書注釋來源99.0%取材於台灣本島的出版品。 三、全書嚴謹地圖隨文走,配置大量圖片,俾與文字內容相互印證。 也就是說,就是將古代歷史以學術規範方式現代化/普及化,與讀者分享大淸212年的治台歷史。
內容以客觀方式探討二十大未來兩岸走向 中共二十大加快統一進程 從”絕不承諾”、到仁至義盡到準備戰鬥 二十大後中美關係展望-美國急於榨盡“台灣牌" 二十大後中美關係走向何方?新冷戰vs.生物病毒戰? 二十大後中美戰略博弈或將進入新階段-美國對華極限懾壓 二十大與習近平時代兩岸關係蠡測 一國兩制台灣方案已呼之欲出!
本書是兩岸分斷70年來,島內第一本自中國共產黨崛起併國共逐鹿天下/民主探索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經濟建設/文化繁榮/社會成就/疫情變局/科技成就/國防建設等各個角度,全方位平實介紹中國共產黨百年崛起過程,建構中國價值/中國普世價值的重磅專書。
謝南光(春木)是台灣二林人,1902-1969,功在祖國,一生跨越日據、民國、光復和解放后四個時期,是兩岸近現代的傳奇人物。 謝南光是1920年代台灣非武裝抗日社會運動十年的風雲人物,他以《臺灣民報》為平台,敢於自教育/法律/經濟各領域公然抨擊日帝,為同胞發聲,正義凜然。謝南光並以其長才大力協助成立「台灣民眾黨」,因建黨有功並積極參與後續黨務活動,著有貢獻,使渠成為僅次於蔣渭水的黨內第二號人物。 謝南光於1931年底前赴上海,於中共最困難時之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代後期抗戰軍興,祖國面臨生死存亡內地未嘗思及收復台灣之際,謝南光在重慶高瞻遠矚地推動台灣光復運動,對我國收復台灣可說居功厥偉。謝南光於1952年回歸祖國,依白色恐怖戒嚴年代時台灣的說法是“投共”,故無論是在戒嚴年代及其后本土政治勢力崛起,謝南光在台灣被蓄意遺忘而名不彰。但因為謝南光是研究日據1920年代台灣非武裝抗日社會運動十年史無法逾越的著名政治人物,故在學術界仍二三以其為研究的對象。 但就整個近現代兩岸史,謝南光光榮一生的歷史,不應因政治原因遭埋沒/誤導,政治治理是一時的,政治價值是永恆的。故本書以嚴謹學術方式,深入史料辛勤紮實耕耘,還原謝南光的歷史真相。
70年間,中國大陸如何從極度貧弱困境,發展到今天東方大國崛起,其所歷經的坎坷途上,主要可分改革開放前30年(1949-1979)和改革開放后40年(1980-2019)兩個歷史時期。兩者關係,誠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不能用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也不能用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後的歷史時期”。因為,歷史是連續的,后40年是在前30年累積的基礎上,堅持探索發展起來的,前30年則是在飽受內外戰火摧殘極貧落後的慘況下,人民所選擇的道路上發展起來的。 1949年,中共雖處於積弱積貧落後及美帝虎視眈眈的內憂外患情勢下,毛澤東等開國元勛以敢教日月換新天的開國氣勢,收回教育權,終結西方在華百年教育的文化侵略,抗美援朝拒敵於國門之外,為突破美帝組建的西方嚴厲科技封鎖,結好前蘇聯,引進國防科技,發展重工業,建立工業體系,使國防科技能力跨越半個世紀,推動教育、鐵路、公路、水利、發電、電信等基礎建設,完成經濟起飛所需的啓始條件。 后40年是中共在前30年奠定的經濟起飛啓始條件下,累積實踐的正反經驗,果斷堅定不移的實行/推進改革開放,韜光養晦,以發展才是硬道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一心一意搞建設,實事求事,與時俱進地埋頭苦幹,歲月如歌,大國崛起。無可諱言,因改革開放的與西方接觸/接軌,國人驚見中西方國力/生活水平的懸殊差距,加諸美國先進軟實力的宣傳,西方民主/自由/正義/富裕的美好正面形象乃漸入人心,甚至媚外崇洋。
甲午之役后,中國則面對著無窮無盡被屠殺被奴役的苦難。因此,1949年中國共產黨執政后,其施政首要目標是建設一支足以保衛中華民族生存的強大武力,這是中國人民幾代人的願望。 今(2017)年是解放軍建軍90周年,百年來我中華民族歷經刻骨銘心的奮鬥,中國軍隊不但如火鳯凰般浴火重生,並崛起成為世界最強大的武裝力量之一;惟因昔日反教育影响,將內地以舉國之力從事國防重工業建設,視為窮兵黷武,導致台、港、澳及海外華僑對中國人軍隊民如何從無到有,頑強拼博地重建中國軍事力量,不是茫然無知,就是所知有限,歷史記憶斷裂,莫此為甚。為此,本書盼持客觀平實介紹中國大陸的當代建軍成就。 今年亦適逢香港回歸20周年。回首1997年,中國大陸能收回香港,亦是立足於強大軍力,故特介紹1945年國府國軍接收台灣失敗,對比二戰后我國即使是戰勝國,亦無力收回香港的困境,及直至1997年方有能力平和收回香港情境;惟無可諱言,現又遭外國勢力介入,這種種情事,足為當代吾人警惕,特併收入相關文章以供讀者深思。 本書特色 百年來我中華民族歷經刻骨銘心的奮鬥,中國軍隊不但如火鳯凰般浴火重生,並崛起成為世界最強大的武裝力量之一;惟1950年始因冷戰外力干預,台灣反共宣傳下將內地以舉國之力從事國防重工業建設,講成窮兵黷武,導致台、港、澳及海外華僑對中國人民如何從無到有,頑強拼博地重建中國軍事力量,不是茫然無知,就是所知有限,歷史記憶斷裂,莫此為甚。為此,本書盼持客觀平實介紹中國大陸的當代建軍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