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樂很好聽,但很難懂? 苦苦訓練鋼琴豎琴小提琴,為何還未能充分理解作品玄機? 學習音樂、賞析音樂,是個觸類旁通的過程,不是考畢樂器試便宣告旅程終結。認識古典音樂的歷史大世界,尋獲音樂的內涵和樂趣,讓音樂融入生活,才教人流連忘返。 本書從讀懂音樂的語言開始說起,讓讀者輕鬆掌握自中世紀文藝復興、巴洛克、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印象派時期至近代音樂的音樂風格、曲式、重點作曲家和作品的精彩選段。另外,更介紹古典音樂在電影、音樂劇的延伸,網上豐富的音樂資源,讓愛樂者隨時隨意擴闊音樂體驗,釋放音樂魂。 本書特色: 1. 本書介紹認識古典音樂前必須知道的基礎樂理及器樂知識,以及西方音樂各個時代的歷史背景,音樂風格發展源流。 2. 每個音樂發展時期的章節,均列出清晰的時間軸、主要具影響力的作曲家,以及導論曲目,讀者可掌握該時代的精髓,並提升鑒賞古典音樂的能力。 3. 相片輔助說明、部分討論曲目還包括聆聽連結。
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世之得失。 簡述中國由遠古時代至近代的歷史發展; 分析歷史各朝代的特色,對比將相帝皇; 以史為鑒,比較當前的國際形勢變化。 國學大師錢穆先生一生致力於研究和弘揚中國歷史文化,對於中國的史學、經學及文化思想等都有不可或缺的學術貢獻,其所著之《國史大綱》、《中國歷代政治得失》等仍是現代學術思想的楷模。 本書為錢穆先生在新亞書院初創時期講授中國通史的課堂筆記整理紀錄,與其所著之《國史大綱》相輔相應,兩者各有互補。 葉龍先生曾師從錢賓四先生多年,於五十年代先後修讀錢穆之「中國經濟史」、「中國通史」、「中國文化史」、「中國文學史」,和「中國社會經濟史」等課。雖錢師之風采我輩已無緣目睹,幸有葉龍先生一直保存當年課堂之筆記,並加以整理補遺,使我輩於六十年後仍然可以感受錢師的孜孜教誨,讀到他對中國歷史整體發展的識見。
古文閱讀理解向來是中國語文學習中的重要部分。本書以漫畫故事形式重現十二篇文言經典,讓同學縱觀古今貼近領略古人的風采,打好文言文基礎,豐富積澱,進一步提升閱讀能力,面對古文不再詰屈聱牙,贏在高分起跑線上。
民主一向被廣泛認同為世界上最理想的政治體制,民主甚至已成為一種世俗的宗教,指導?世人的心。對民主作出批評,無異於成了現代文明社會的公敵。 兩位作者法蘭克.卡斯騰(Frank Karsten)及卡洛.貝克曼(Karel Beckman)在這本具啟發性的小書中,嘗試闖入這個禁區,對民主能帶來救贖這個理念作出徹底的批判。他們透過簡明淺白的論據,指出民主並不如一般人所想,能夠帶來自由、文明、繁榮、和平以及法治;反之,民主造成自由缺失、社會糾紛、難以控制的政府開支、較低的生活水平,以及個人權利的顛覆。 本書挑戰一般大眾的思維,揭示13個關於民主的迷思,並提出解決良方︰建構一個建基於個人自由及自願關係的社會。有否想過,為何政府規模不斷膨脹,公共開支持續攀升,但是個人自由及社會繁榮反而受到威脅?讀過本書,你會知道背後的來龍去脈,以及解救的良方妙藥。本書適合任何希望了解眼下社會問題以及經濟危機的讀者參考。
本書精選中小學生日常容易寫錯的錯別字,以文字淺白的文字加以解說,幫助學生讀者把握運用有關字詞的用法和寫法。為增添閱讀趣味,本書加入了生動的故事,幽默的漫畫和形式豐富的遊戲,務求做到「學」與「樂」統一。
本卷發掘香港1919至1941年間,印行於雜誌、報章副刊及單行本之小說。二十年代香港文學新舊交替,白話小說的內容與技巧雖仍處於摸索階段,卻沿此開發出奇異多元的創作實績。其中可見私小說式的文人感懷、城市感官的印象速寫、社會低下階層生活之刻劃;不少作者更通過現代小說此一有待定義之媒介,或深入人際關係、情感愛慾的幽微處,或重塑社會道德價值、性別身份,大膽新穎之想像,未必不及後來者。三十年代末至香港淪陷前,不少內地知名作家短暫來港,固然予本地文壇以啟發與示範,但亦同時成為主導聲音,文學創作與急迫的政治局勢漸見無可分割,早期香港新文學的活力反倒有所減退。為存香港文學草創時期之豐富面貌,本卷收入作品既有出於成名作家侶倫、謝晨光、張稚子(張稚廬)等,亦不乏被時代遺忘之無名作者。本書特色:1. 本書編選原則、方法和體例嚴謹,除參考趙家璧主編的《中國新文學大系》(1917-1927)體例合編為12卷外,並盡量結合香港獨有的文學特色,兼具廣闊的包容性,亦與目前各地出版的各種文學大系的體例及規模相符,適合圖書館、各相關文學團體及研究機構典藏。2. 本書編輯委員會、顧問團均為香港知名學者及作家,極具代表性。3. 本書是研究香港文學的必備工具書。
本卷收錄1942至1949年間於香港報刊連載及成書出版的小說作品,當中包括侶倫、黃谷柳、司馬文森、陳殘雲、戴望舒、茅盾等十一位作家共十三篇作品。此一時期的香港文學經歷戰亂時期的動盪、淪陷時期的禁制、國共內戰的意識形態之爭與新時代之預期,除了既有的政治大環境寫實或縮影之意義,亦見文學在時代夾縫下反映民情生計的痕跡。入選作品除了具備一定藝術水準以外,亦大致反映了當時報刊上南北文人流動交匯的狀況,因此作者身份並不囿於土生土長或長期留港的「香港作家」,亦見斷續往返或短期過境作家的貢獻;內容上不限於發生於香港一隅的人生百態,亦見南來文人透過小說對內地甚至南洋地區一帶的記錄、懷緬與想像。本書特色:1. 本書編選原則、方法和體例嚴謹,除參考趙家璧主編的《中國新文學大系》(1917-1927)體例合編為12卷外,並盡量結合香港獨有的文學特色,兼具廣闊的包容性,亦與目前各地出版的各種文學大系的體例及規模相符,適合圖書館、各相關文學團體及研究機構典藏。2. 本書編輯委員會、顧問團均為香港知名學者及作家,極具代表性。3. 本書是研究香港文學的必備工具書。
近代日本的文化發展受到西方文化和觀念的衝擊,發生急劇轉變,但其傳統文化的精神與內涵,仍時常或隱或現地以新姿態呈現出來,形成獨特的日本性格。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的迅速演變和發展,既表現於國內政治及對外行動,而於思想、文化、教育、學術等方面,也明顯可見。不僅如此,近代日本的種種思潮,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廣和影響了國家的決策,或者成為與統治階級相抗衡的力量。 本書以近代日本的思想發展為脈絡,敘述德川幕府末年開國後,從明治、大正至昭和時期的出版活動,內容集中於介紹1868年至1945年間具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著譯書籍、文學作品及報刊等,並藉此探究百多年來日本文化的發展趨勢。
專為小學生編寫的中文課外讀物成語貴在言簡意賅,若引用不當,適得其反,貽笑大方。本書精選中小學生日常容易寫錯或用錯的成語,作比較辨析,文字淺白,創設的語境貼近學生的生活,幫助學生讀者把握運用成語的要領。為增添閱讀趣味,本書加入了生動的故事,幽默的漫畫和形式豐富的遊戲,務求做到「學」與「樂」統一。本書特色:(1) 針對性強本書針對中小學生讀者,選材切合他們的學習範圍,語言文字淺白而生動,語言情景貼近他們的實際生活。本書還針對容易寫錯,容易誤用的成語,進行辨析,有較強實用性。(2) 趣味元素豐富故事——篇幅短小而諧趣。插圖——漫畫風格,誇張而幽默。遊戲——形式多變,如看圖猜成語、成語接龍,成語迷宮等,代替傳統練習,激趣之餘溫故知新。(3) 查閱方便附錄:中小學生常用成語表,表格按成語的意義分類,方便讀者查閱並有助擴大詞彙量。於封底列出本書對應的年級,供老師、家長及學生參考。
香港的政制改革,在2014年出現了歷史性的突破進程,當中引發了廣泛的討論,同時也觸發了深層次的矛盾衝突。本書圍繞政改的特首普選議題,以民主與法治的視角,對香港政改的歷史淵源、主要爭議、佔中運動的來龍脈、中港關係的憲制基礎與互動規律、白皮書中的國家主義邏輯、基本法法理學的二元衝突、香港法治的核心價值地位、基本法的均衡制約結構、後佔中管治與香港的"繼續民主"命題等跟基本法與一國與制息息相關的問題,作出了深度分析並提供較為全面系統的理論闡述和政策建議,實為一部一般讀者作為融合研究與通識雙重需求的普及法政類學術著作。本書特色:1. 本書緊扣香港政治議題,探討由殖民地時代至回歸後的香港政制發展,以香港特首普選及民主與法治的觀點,分析香港政改中的主要爭論、佔中運動的來龍去脈、一國兩制的焦點問題等,是一本較全面的系統化論述著作。2. 作者是內地憲法學者,"政治憲法學"流派青年學術代表,同時也是傑出公共事務評論家與政府諮詢專家,擁有扎實的公法理論基礎和政務分析經驗,而且對港澳基本法有研究,其分析角度而具說服力。3. 本書以法治與制度的視角,分析香港政改問題,是認識香港一國兩制政治架構的一本富學術性及具理性的讀本。
本詞典中所謂「同形異義詞」,是指兩種話中各自的某一個詞,它們字形相同,但是詞義(包括本義、引申義、比喻義)不相同或不完全相同。普通話與廣州話之間同形異義詞的存在是一個有趣的語言現象,但也給學習語言帶來一定的障礙。人們學習另一種話遇到某一個詞時,往往僅想到自己熟悉的話它所表達的意思,而不知在另一種話裏它的意思可能會產生變化,從而妨礙了理解。本書收錄普通話與廣州話同形異義詞1160條,通過對普通話和廣州話同形異義詞的分析、解釋,幫助讀者明晰分辨、正確掌握有關的詞,掃除學習和使用上的障礙。本書特色:1. 同形異義比對:本書收錄普通話與廣州話同形異義詞1160條,通過對普通話和廣州話同形異義詞的分析、解釋,?明,幫助讀者明晰分辨、正確掌握有關的粵語和普通話用詞,對於學習推廣普通話和準確把握粵語都有?意義。2. 學、說同步掌握:每個詞條對字形相同的詞,除進行詞義(包括本義、引申義、比喻義)、用法的分析比對外,在詞條名稱後分別注普通話和廣州話讀音,便於粵語區讀者和普通話讀者分別快速學習普通話和廣州話。3. 配合簡明例句,每處說明均視必要舉出例詞或例句。廣州話例詞、例句之後用[ ]譯出普通話說法。普通話例詞、例句只在必要時譯出廣州話說法。兩種話含義相同的地方,一般只舉普通話例子。 4. 方便檢索:本詞典附有索引,將詞條按筆畫排列,讀者可根據字形查到有關詞條。5. 本書作者是《廣州話方言詞典》、《廣州話俗語詞典》和《廣州話普通話用法詞典》的三位作者,是粵語研究有成就的知名學者。
晚清時期不僅有政治革命,還有更具深遠影響的思想和體制變革!本書對中國近代革命的分析框架作了根本性的修正。作者認為粉碎了經歷二千多年中國帝制政府模式及其哲學基礎的,不是以孫中山及其同伴為中心的1911 年政治革命,而是1901-1910年以晚清政府新政為中心的思想和體制的革命。通過分析大量中日文第一手資料以及引證相關研究著作,本書對1898至1912年間中日兩國在司法體制、軍事體制、教育體制、翻譯出版等方面深入的合作與交流作了細緻的考證和比較研究。在這中日關係的「黃金十年」,日本各界積極地給中國提供直接且實質性的幫助,使中國可以快速打破傳統控制而向現代化邁進,其速度之快甚至一度超過日本明治維新的進程。結束帝制後的中國,也正是以新政革命及其成就作為基石才得以決定思想和體制的發展方針。檢視這段歷史將有助於重新認識近代中國的風雲變化。本書特色:1. 作者將1898至1912稱為中日關係的「黃金十年」。從日本自身的軍事和非軍事的變革及其背景入手,作者論述了現代化的日本在思想上以及政治體制上對中國的影響。思想上包括中國人赴日留學、日本學者在中國進行教學和顧問活動以及學界對翻譯和出版工作的促進。體制上則提到在中國開展的日本式的教育改革;軍事現代化、警察、監獄系統及至法律、司法和憲政改革都以日本的模式為藍圖。2. 作者為繁體中文版作了新序,對本書英文版1993年出版以來清末新政研究取得的新的進展進行了梳理和綜述。
超過兩百幅照片、二十多個主題反映四分之一世紀的社會變遷見証香港人以辛苦汗水換來的輝煌成就經過一九五○年代的急速發展及人口增長,自一九六○年代起香港經濟及社會發展進入了路途崎嶇但高速增長的黃金階段。雖然發展中的香港偶或遇上逆境,例如一九六六、六七年的動盪、一九八四年中英就香港前途談判帶來的憂慮,但也有順境之時,例如經濟因工業發展而大幅增長,市民生活逐漸改善,基礎建設也漸次完成。本書特色:1. 本書從23個主題,包括人口與民政、風雲人物、填海造地、樓宇建設、財經金融、重要事件、交通運輸、飲食場所等,用大量圖片配以簡短的介紹文字,展現1960-1985年香港的發展及生活面貌。2. 作者為上下兩個篇章分別撰寫一篇短文,以概括當時期值得注意的大事件及重點,讓讀者在閱覽圖片前對主顯有一個大概認識。3. 大部份圖片屬首度公開,有珍貴歷史價值。
專為小學生編寫的中文課外讀物本書針對小學生在中文學習中常出現寫錯字的情況,點出出錯原因,並輔以辨析,加深學生對易錯字的認識。同時,將問題與答案一一對應,學生可通過使用摺頁,進行自測及核對答案、並可即時了解問題所在,方便自學。本書特色:1. 設初階篇及進階篇:前者收錄初小字詞,小二至小六學生適用;後者收錄高小字詞,小四至小六學生適用。2. 兩冊精選出近250個小學生常見錯別字,以詞、句貫字,並輔以辨析,版式與成人版相同。3. 本書雖說是《錯別字自測1500詞》小學版,除版式意念及字表參照原版外,其餘均全面改造,增加了大量新內容。4. 本書沿用《錯別字自測1500詞》部分字表及自測摺頁設計,另加入小學原素,以與原書區別:(1) 錯別字配搭學生作文常見語句出現。(2) 點明出錯原因(音近、形近、義近3大類別)(3) 答案部分全部加上解說,具體說明字詞意義、用法,辨析錯別字與正字的區別,讓學生能對該錯別字有整全的認識。所有解說文字,除個別用字,均在小學生字詞表內。(4) 全書將有4-6頁「休憩站」(對頁)間插其中,向學生介紹錯別字知識、笑話、遊戲及總複習等,以豐富本書的內容,增加趣味性。
專為小學生編寫的中文課外讀物本書針對小學生在中文學習中常出現寫錯字的情況,點出出錯原因,並輔以辨析,加深學生對易錯字的認識。同時,將問題與答案一一對應,學生可通過使用摺頁,進行自測及核對答案、並可即時了解問題所在,方便自學。本書特色:1. 設初階篇及進階篇:前者收錄初小字詞,小二至小六學生適用;後者收錄高小字詞,小四至小六學生適用。2. 兩冊精選出近250個小學生常見錯別字,以詞、句貫字,並輔以辨析,版式與成人版相同。3. 本書雖說是《錯別字自測1500詞》小學版,除版式意念及字表參照原版外,其餘均全面改造,增加了大量新內容。4. 本書沿用《錯別字自測1500詞》部分字表及自測摺頁設計,另加入小學原素,以與原書區別:(1) 錯別字配搭學生作文常見語句出現。(2) 點明出錯原因(音近、形近、義近3大類別)(3) 答案部分全部加上解說,具體說明字詞意義、用法,辨析錯別字與正字的區別,讓學生能對該錯別字有整全的認識。所有解說文字,除個別用字,均在小學生字詞表內。(4) 全書將有4-6頁「休憩站」(對頁)間插其中,向學生介紹錯別字知識、笑話、遊戲及總複習等,以豐富本書的內容,增加趣味性。
本書針對小學生在中文學習中常出現寫錯字的情況,點出出錯原因,並輔以辨析,加深學生對易錯字的認識。同時,將問題與答案一一對應,學生可通過使用摺頁,進行自測及核對答案、並可即時了解問題所在,方便自學。本書特色:1. 設初階篇及進階篇:前者收錄初小字詞,小二至小六學生適用;後者收錄高小字詞,小四至小六學生適用。2. 兩冊精選出近250個小學生常見錯別字,以詞、句貫字,並輔以辨析,版式與成人版相同。3. 本書雖說是《錯別字自測1500詞》小學版,除版式意念及字表參照原版外,其餘均全面改造,增加了大量新內容。4. 本書沿用《錯別字自測1500詞》部分字表及自測摺頁設計,另加入小學原素,以與原書區別:(1) 錯別字配搭學生作文常見語句出現。(2) 點明出錯原因(音近、形近、義近3大類別)(3) 答案部分全部加上解說,具體說明字詞意義、用法,辨析錯別字與正字的區別,讓學生能對該錯別字有整全的認識。所有解說文字,除個別用字,均在小學生字詞表內。(4) 全書將有4-6頁「休憩站」(對頁)間插其中,向學生介紹錯別字知識、笑話、遊戲及總複習等,以豐富本書的內容,增加趣味性。
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你可曾停下腳步留意身邊的自然小生物?讓李爺爺帶你們一窺這些小昆蟲逗趣的百態生活!繼前一本《尋蟲記》,前香港漁農處長李熙瑜博士再次執筆為香港人撰寫屬於本土的昆蟲記。在日新月異的時代,城市急速變化,有些昆蟲也隨之而消失、煙滅,令人慨歎。然而大自然的生命力總叫人驚訝萬分,蟲蟲們在水泥叢林中也找到了各自的生存之道、棲身之所。此書就透過李博士的親身經歷,回顧了香港今昔的蟲蟲生態,也道出新時代的蟲蟲如何求生應變,觀察者仍可在時代的洪流中得到寶貴的啟發和感動。作者甚至藉此與孫兒互動,建立美滿的親子關係。如主題「蟲中取樂」所言,雖然時代變遷令人慨歎,但只要用心感受和觀察,仍能得到安慰和歡樂。本書透過極富趣味的筆觸及數百張高質素的照片,介紹多種香港趣致的昆蟲,包括因社會發展漸已不復見的浮塵子;外形如白色孔雀的廣翅蠟蟬若蟲;喜歡跟人玩捉迷藏的白腰天蛾;懂得耍太極拳的小若螳;「馬拉蟲」交配選手泛光紅?等,是一本了解本地昆蟲生態的活生生教材。本書特色:1. 大量寫實圖片具體地展示各昆蟲的生態,是親子間消閒的好夥伴。2. 作者以輕鬆有趣的筆觸去將平時常見的昆蟲介紹給讀者,從認識大自然生態培養孩子獨特的觀察力與思考力。3. 全書佈局由慨歎蟲蟲生態今非昔比到看見日常生活中戶內戶外的小生物,推進至欣賞大自然的昆蟲生態及繁殖,最後更從昆蟲的不同形態中看出與人相似的之處,與昆蟲同樂。這是書的佈局也是作者心態的演變,同樣地希望讀者閱後會有同樣的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