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高原不只是蒙古人的家園,也是突厥人與通古斯人等游牧民族之起源地,也是從西方歐亞大陸遷移來之若干塞種人部族的新家園。本書逐一介紹自古人類在蒙古高原上活動,到大約13世紀蒙古帝國崛起及西征後建立四大汗國、到今天21世紀的蒙古國之情況。這本書,還能夠讓大家瞭解歐亞大陸發生的游牧民族故事,以及游牧民族與農耕民族互動的淵源;增長教科書中所缺漏的見聞與歷史知識。
本書是一本對中國敵情、中國國防力量、中國海上力量,有興趣、有研究的人,都可以參看的書籍。旨在介紹已有歷史的「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這一支中國第二武裝部隊,以及2013年正式成立的「中國海警部隊」,不單純只是維護治安,而是具有安內維穩的特殊政治任務(武警)及負責國家海域安全(海警)的現代化武裝力量,其組成淵源、各階段的變革與現況,以及在維繫中國共產黨政權永續存在的目標上所扮演之角色與重要性。作者也試著爬梳中共建政以來各種政治運動、領導人接班交替、高層政治鬥爭等黨內政治變化,導致外在環境變遷而令武警公安部隊建置與歸屬不斷變動的深層原因,重現中國武警部隊最新面貌。
在今日很多人看到突厥這兩個字,會第一個聯想到的應該就是隋朝與唐初最大的外患突厥,但本書要告訴你,突厥不僅僅是隋唐的外患突厥而已,連曾經是亞洲第一強國的匈奴都可以說是突厥的祖先,甚至連曾經疆域橫跨歐、亞、非三洲的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竟是突厥的後裔,而曾經是世界第一強大的蒙古帝國最後竟然也被突厥同化了! 現今在國際上,存有突厥語國家合作理事會,是2009年哈薩克前總統努爾蘇丹.納扎巴耶夫倡議成立的突厥議會,這是一個在促進同樣講突厥語系語言的國家之間合作的區域性國際組織。由此可以知道突厥文化對整個中亞影響深遠流長,意義十分重大,若想要認識中亞,突厥這道坎是決不能避開的。 本書以突厥的歷史發展脈絡貫穿全文,讓讀者們能夠對這支游牧民族的歷史文化傳承有著更深入的了解。
2022年2月24日爆發斯拉夫人同族相殘的俄烏戰爭,震驚全世界。更令人驚訝的是,向來有戰鬥民族之稱、繼承蘇俄遺產的俄羅斯,竟然在烏克蘭戰場吃了大虧。不但在全世界的注目下打得荒腔走板,也讓人看到戰爭對己國軍事、經濟、金融與國際化進程產生的各項衝擊與破壞。 這場戰爭改寫許多國際慣例與戰略思考。究竟何為戰爭? 發動戰爭的俄羅斯,是個怎樣的民族、國家? 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俄羅斯如何從奴隸到霸主, 我們所不知道的俄羅斯人的故事。
悲慘是戰爭唯一結局 戰爭,最終得到的只有悲慘的結局!戰勝或戰敗都會造成許多寶貴生命的消逝。 二戰期間,瘋狂的自殺特攻作戰命令,是對那些接受特別攻擊任務而慨然赴死的年輕生命的一種褻瀆!至今我依舊清晰記得,身為被下令出擊要衝向沖繩海洋、燃盡生命的年輕飛行員,烙印在心中的苦是畢生永遠揮之不去的痛! 發掘過去沉埋的歷史 深耕地方創生的願景 彰化福興鄉緊鄰鹿港,您知道這裡的在地特色或歷史故事嗎?政大第三部門研究中心與21世紀不動產文教基金會,以本書作為協助福興鄉推動地方創生的初步成果,發掘在地深藏的歷史故事,邀請真實人物為您述說當年在烽火下的青春歲月。期待讀者們,澆灌追求真相、探索末知的種子,一起萌育永續的末來。
您知道台灣跟以色列其實出乎意料的相似嗎? 您知道台灣跟以色列曾有過秘密軍火貿易嗎? 您知道以色列曾經秘密協助台灣發展核武嗎? 這是一本帶您深入了解以色列、以色列與台灣關係,以及兩個國家之間的相似之處,您不可錯過的好書
阿富汗——一個讓現代世界覺得是充滿危險與宗教保守主義印象的國家,幾乎是與「貧窮、戰爭、衝突、血腥、難民、飢荒、毒品」等各種負面因素畫上等號式是連結號。但是研究它的起源,發現阿富汗居然是古希臘與古波斯文明的正統傳承者,歷史上其實大多數的正統皇朝都是同時統治伊朗與阿富汗(呼羅珊)。 阿富汗擁有豐富多元的中亞希臘、波斯、突厥文化的遺產,只可惜近現代之後成為列強競逐的戰場,以及各伊斯蘭極端教派搶佔地盤的目標,以致在國際媒體中見不到它真正美好的一面。本書,將引領大家認識媒體之外另一個鮮為人所知的阿富汗,讓我們一探究竟這個被稱為「帝國墳場」名號的民族,為何是古波斯文明的傳承者。 各界真情推薦 鄭泰祥 前中華民國駐土耳其代表 蔡源林 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所長 王志宏 經典雜誌總編輯 陳立樵 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徐峰堯 《怎麼就到了突尼西亞︰發現10337公里外的奇幻角度》作者 劉柏君 索非亞《通靈少女》角色原型
作者如數家珍地透過一張又一張色彩鮮明而斑斕的照片,搭配簡明扼要的文字敘述,隨時序介紹各神明與地方廟宇、相關慶典。根據一整年當中不同的誕辰與慶典分篇排序,書中收錄了上百個篇目,展現作者深厚而細膩的宗教底蘊。 此書不僅是信奉者的信仰寫真,更是一本豐富的神明圖鑑、各地迎神會的索引書。藉由作者數年來四處走訪的鏡頭,紀錄下神明們的容顏,與許多珍貴的畫面,無論是喜歡宗教文化或是對臺灣歷史人文有興趣的讀者,想必都能從此書中得到些許收穫。 根據不同地區民情與文化發展,臺灣土地上的宗教信仰也呈現多元化的面貌,可說是臺灣這個情感豐富、民風開放的地區非常獨特且重要的特色。現在,就邀請諸位一同參與這場時間、空間上的旅行盛會,感受臺灣信仰的豐沛能量!
有一群女性,她們選擇出家成為比丘尼,是主動的能動者、是夢想的實踐家,然而在台灣漢人社會的主流女性價值觀下,大眾戴著有色眼鏡檢視著、質疑著她們。 在本書的整個分析討論中,我們可以發現,社會大眾對比丘尼負面消極形象的認知框架,或是對佛教就等同於迷信、落伍的看法,以及認為出家修行是「社會無用論」的說法,其實是反映了那些時空中,台灣社會的大部份社會現實文化價值觀。本書因此希望把我們社會大眾共同集體的某些意識形態、或主流支配的價值規範揪解出來,攤在眼前,共同面對與檢視。(引自內文作者序) 作者收集跨越數十年的簡報,從媒體的角度切入,帶領讀者揭開比丘尼的神秘面紗、打破觀念迷思,依循報導的脈絡,了解並深思媒體文化背後的「真實」以及欣賞「非典型女性」的生命故事。
家,是每個人最初生長的地方。為了求學,為了工作,很多人往往選擇離開家鄉到異地生活。作者杜忠全亦是離開家鄉檳城,來到臺灣讀書,又至新加坡繼續深造之後,才又返回馬來西亞。離開家鄉那麼多年,滿腹的思鄉之愁無從抒發,只好藉助筆墨來紓解,久而久之便越寫越多,到最後集結出版。《我的老檳城》一書,以懷鄉的主軸貫穿全文,以抒情散文的方式寫作,描寫作者重返檳城回憶過去的片段,這所謂的「老」檳城,才是作者記憶中的檳城啊! 檳城,是大馬地區華人最多的地方。在多元種族及文化歷史的融合下,賦予檳城一種特別的面貌。作者藉由重返檳城來描述「新檳城」與「老檳城」之間的差異,用一種遊子重回家鄉的概念,回憶自己生長的經過,充分表達了對於家鄉的愛及思念。而舊地重返也讓作者重新認識到「現在」的檳城,雖然老檳城已經有點人物依舊,景緻全非的感覺,但是所有的故事及記憶將會透過本書的出版永遠留在作者及讀者的心中。
這是一本跨領域的研究文獻,溝通伊斯蘭社會文化、宗教與民族音樂。 印尼宗教及其音樂文化,乃是伊斯蘭教、西方文化、印度教、佛教、基督教的多元融合,而發展形成獨特的本土音樂;結合樂器、唱誦、舞蹈、戲劇、冥思及儀式,達到傳教的目的。本書從印尼伊斯蘭教歷史發展與現今蘇菲主義宗教儀式等兩個層面,探討音樂的傳統與現代化特性,及其本土性文化、社會價值及轉型問題。 蔡宗德透過實際印尼田野調查,蒐集第一手資料,在宗教學、民族音樂學、東南亞研究及人類學的領域,有系統地研究此議題,引導並刺激臺灣學界及東南亞地區伊斯蘭文化的研究。全書橫貫印尼歷代政治變遷、宗教、文化、音樂,又兼顧傳統價值及近代文化交融,釐清了世俗觀念對伊斯蘭教音樂的誤解,由客觀的角度帶領讀者,從新的視界認識伊斯蘭宗教與音樂文化。
本書嘗試用醫療民俗音樂學的角度來瞭解印尼爪哇島的民俗療癒體系,是前所未有的新挑戰,除了整體以介紹印尼當地的民俗療癒文化之外,全書並以印尼爪哇伊斯蘭與薩滿民俗醫療為主軸,探討醫療儀式與各種音聲與表演藝術型態之間的關係,其中涉及到外來文化與醫療系統的傳入、宗教醫療理論、民俗醫療實踐以及各種音聲與表演藝術型態在醫療儀式中的角色與功能等層面,全部都在書中一一向讀者說明。全書分為八個章節,每一章節裡又以幾個小標題為主做更詳細的說明,深入探討了印尼爪哇民俗療癒的文化與活動,是作者蔡宗德教授十多年來深入印尼研究的成果展現。
當前的台灣社會交通四通八達、Wi-fi幾乎無遠弗屆,很難想像就在六、七十年前,美軍轟炸台灣的期間,就讀於嘉農的學生在空襲警報的下午要從嘉義市跑回大林。就在跑步的當中,轟炸機低空飛過,轟的一聲,一分鐘前好好的建築物、好好的人,一分鐘後就不見了。由於戰爭時期的經濟統制制度,連吃的也要配給。不夠吃的話,拿一些布匹、衣服偷偷地到鄉下換些雞、番薯籤、蘿蔔乾等等,萬一被經濟警察逮到,還要到郡役所接受訊問甚至處罰。 除了戰爭期間的見聞外,現年86歲的劉萬來還記述了日本殖民期間的食衣住行與公共衛生方面的改善、公學校學習日語的趣事、大林糖廠的燒水溝仔公共浴場、中學校對體育的重視、到台灣避難的沖繩難民、戰後(光復後)社會的混亂、開放國外觀光後,國校同學招待日本籍老師來台灣旅遊⋯⋯ 透過劉老師的記述知道,老一輩的台灣人稱香皂為sap-bûn,原來在日治時期製造香皂的公司就叫做「雪文」,後來就以廠牌名「雪文」來指稱香皂。現在,我們知道sap-bûn是借用於法語,可是台灣人是透過日語而學習到這些外來語。其他諸如螺絲起子、鉗子、壓縮機⋯⋯等等也都是透過日語而習得的。
書引文:“電子錶帶在手上會自動走,也表示一個人的生命繼續;然而一旦錶停止轉動,也表示戴錶的人不在了”,這是一本兒童繪本,講述時間的流動帶走人的歲月的生命教育故事。 繪圖非常生動,故事也非常啟發動人。整個故事皆從“我”為主角,以第一人稱敘述,從主角剛認識爺爺開始敘述,再進入整個成長歷程中,都有爺爺的陪伴與關愛。隨著主角的成長,爺爺的年紀也隨著增長,歲月持續被光陰偷走。故事一直到主角長大成人,爺爺也離開了作為尾聲,來傳達主角對爺爺的感恩與思念。最後也總結生命教育所帶來的啟發。 繪圖者黃美婷自小體認到,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需要的是溫暖、關懷、陪伴,因此透過繪圖方式,將自己生命經歷融入繪圖中,把愛、溫暖帶給更多孩子。作者邱珍琬發揮其專業學術背景與多年輔導咨商經驗,用淺顯易懂的方式編寫此生動的生命故事啟發讀者,是一本適合兒童閱讀的繪本。
作者李淑菁大二開始背包旅行,走過50多個國家,至今仍停不下腳步,想繼續旅行,探索世界。這本書是以她多年來的旅行經驗、劍橋留學與多元文化體驗為主,希望能讓讀者深度思考旅行的意義,重新理解「教育」可以怎麼教,旅行為何能夠變成一種另類教育的方式,也帶出人生的種種可能性。 《再見香格里拉藍》書寫讀者所不知道的劍橋,並以多元文化的觀點,記錄多年來的旅行社會與文化觀察,讓讀者對旅行這檔事產生全新的思索。 這不是學術著作,去掉了艱深學術語言的隔閡,就像是民眾看得懂得的科普學術著作;這不是大學教科書,但可以當成大學入門的教科書。它是社會學、生命教育、多元文化、性別研究,或是休閒教育,也是隨筆散文。這不是旅遊書,但也可以當成旅遊書寫的一部分;這不是心靈成長書籍,但也可以是引導讀者重新看見自己的手冊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