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藝術與社會(三)批判理論明鏡下的電影社會史 大師經典作品、新浪潮及後續發展、東歐及第三世界電影的社會革命 二次大戰之後,世界電影出現了不少影響深遠的大師及其作品,需要深入審視理解。當然還有法國新浪潮電影的出現,它成為繼法國詩寫實主義《第一册》及義大利新寫實主義《第二册》之後,第三波影響世界電影的潮流,它更造就了德國新電影及美國新好萊塢的發展及嶄新表現形態。最後,聚焦東歐及第三世界電影,是非常重要,因為它們把登峯造極的電影藝術表現,結合了最深刻的社會政治批判及導引出翻天覆地的社會改革。這些都是本册全力探討的世界電影史中,最核心及最具影響力的潮流。
電影藝術與社會(一)批判理論明鏡下的電影社會史 批到理論明鏡下的電影社會史《上》本書的目的是多方面的,首先是透過映象及聲音的分析方法,提供讀者對電影語言全面的認識,包括色調、構圖、鏡頭選取、剪接、聲音與影像的關係等;再進一步是探討經典電影之中,不同導演所表現的電影手法和風格、電影意念及其美感之複雜的判斷;最後是透過分析理解不同重要電影浪潮所表達的人生、社會及價值觀,及其如何繼承過去及推展出電影創作新的社會及文化意義。本書是整個研究及著作計劃的第一部份,由電影誕生到次大戰;第二部份會處理二次大戰至六十無代的法國新浪潮;而第三部份會處理新好萊塢、法國及德國後新浪潮的發展,至東歐的社會批判、解體及重新融和,最後是全面探討到第三世界的電影及社會思想的突破。
電影藝術與社會(二)批判理論明鏡下的電影社會史 之人道主義電影的社會啟迪及二次大戰後好萊塢類型電影的黃金時代 這本書首先帶出第二次世界大戰那人類最黑暗的社會時期中,電影所發揮的人道主義精神,再引入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電影的另一個黃金時代。它游走於藝術與商業之間,兩方面都有偉大的成就。義大利新寫實主義是明顯一種對第二次世界大戰這段人類悲摻的歷史及戰後社會現實的深切反省和批判,繼它的終結,義大利電影還走上更廣澗的發展道路,帶出更動人的電影意念、風格、議題及表現手法。另一方面,雄霸全球的好萊塢電影更把類型電影推到新高峰,本書處理了西部片、黑色電影及煽情劇這三類最有特色和藝術成就的表現形態。這裡對各經典作品的分析,遠比上一本來得精深詳盡,說明電影分析評論是要結合不同藝術及社會理論才可勝任。
《尋港》是由六個中、短篇單元小說構成:《愛情未等記》《兒子妻子》、《他是誰》、《愛在風雨中》、《髮型屋勒索事件》《願望》 《愛情未等記》的一對情人既像羅密歐與朱麗葉,也似梁山伯和祝英台被無情的分隔,他們不是因為彼此家族的仇怨,也不是門不當戶不對而被迫各處一方。究竟是誰有如此能耐阻止一對戀人結合呢? 讓《他是誰?》抽絲剝繭把五十年前的生活重現眼前。現今的物質「賓主」關係,「你騙我、我騙你」對照着當年的街坊重情重義,今天的人際關係是何等脆弱? 荒謬的「中港政策」,扼殺一個努力向上的新移民少女及她一家人的《願望》。所謂「欠債」的自殺案背後,存在着一大堆的由來,是一個無知而要想盡辦法「脫貧」的小男人所引發,結果他本人也引火自焚,這就是《髮型屋勒索事件》。 《兒子妻子》因為丈夫要向北望向北看,將一個本來是很溫馨的家庭弄出難以想像的悲劇。一直讓我們引以為傲的價值觀已經無法抵禦大時代的貪婪,我們的一切正慢慢被吞噬。還好,《愛在風雨中》能夠讓Love Begets Love,給我們尋回少量喪失了的香港價值!
內容以張國榮演出的電影海報為主,其中包括部份海外版本海報,並附以哥哥在該部電影所扮演角色的解說。2013年修訂版新增32頁內容,全書增至112頁。
178頁珍貴回憶包括:多幀精采圖片,包括30幀從未在港曝光寫真照 演藝界懷念張國榮——訪問張國榮演藝事業中10位重要夥伴 精選生前好友懷念文章及最齊全演藝人士懷念語錄 留給哥哥的說話——搜羅全球多篇哥迷文章,包括集體回憶及相遇過程全紀錄 永遠記得張國榮——歷年訪問精華、演藝生涯大事回顧及作品年表
帶你進入張國榮的電影世界,全方位介紹張國榮首26部參演電影全新獨家詳盡專訪:吳宇森、關錦鵬、奚仲文、高志森、黃百鳴、楊權、潘迪華、黎應就、周秀蘭暢談當年往事、電影背後的故事及與張國榮的合作經驗珍貴資料26部電影的劇照、資料圖片、廣告、評論、拍攝資料∕花絮及昔日之導演∕編劇∕演員等專訪紀錄(包括四篇張國榮早年專訪)新增詳細專訪《阿飛正傳》策劃陳善之談張國榮參與演出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