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書籍

台灣外交的省思與前瞻

新台灣國策 出版
2012/02/08 出版

本書特色本書的內容精闢,探討的範疇廣泛,頗具專業與前瞻性,包括:傳統外交的議題、兩岸關係、氣候變遷、糧食安全和環境保護與全球防疫等。並為台灣目前的困境,以及將來如何面對歐債危機,提出擲地有聲的建言。在紛擾難定的時代,值得再三細讀。

9 特價315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司法改革的關鍵議題

新台灣國策 出版
2012/02/08 出版

本書特色台灣的司法體系在保守的意識型態與老舊僵化的思維下,早已自成一個封閉的利益集團,並與民意漸行漸遠,不僅無法與時俱而隨機應變,甚至已淪為侵害人權及造成民怨的源頭,成為亟待進行改革的對象。本書針對這些弊端及潛在問題,提出深刻的見解與解決方案,對台灣的司法改革貢獻良多。

9 特價270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台灣制憲之路-邁向正常國家

新台灣國策 出版
2012/02/08 出版

本書特色現行憲法對行政與立法關係規範不清,使得台灣時常出現政治僵局,公民投票雖然已經通過立法制度化,但是實質權利卻是遭到諸多限制。廢除國民大會之後,立法的獨大與難以節制念為政治亂源。以上種種難題,無法用修補憲法的方式來解決,只有透過制定新憲才能一併處理。在本書中,專家學者們提出有益的見解,為台灣如何邁向正常國家的做法,注入了新思維。

9 特價315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台灣民主治理:政務官與官僚體系的磨合

蔡秀涓  著
新台灣國策 出版
2012/01/11 出版

本書特色民主政治最重要的精神,就是政府的施政以民意為依歸。此精神表現在政府的實際運作上,即是行政運作與政策產出結果,必須積極回應來自民意的需求。從民主治理的原則來看,來自政治系統的政務人員被視為是民意的代言人;而常任文官則被視為運用專業,將民意及其需求具體化為政策,回饋人民的公僕。在民主治理的相關研究中,當政務官的政治回應性與事務官的專業性價值與認同發生衝突時的處置,或政黨輪替過程中,新政府接掌舊官僚的過程與弊端等,一直是台灣社會備受關注的議題。以西方先進民主國家美國而言,1970 年代與1980 年代政黨輪替時,政治人物對常任文官的粗暴言行與對待,有許多學者憂心美國的民主治理能力是否因此受到傷害。對於民主國家而言,政府運作過程中,政務官與事務官應如何分工互動,共創國家最大的福祉和福利,並將此成果平均分配予每個人,是至關人民權益的要事。即便在民主政治已相當成熟穩固的歐美各國,亦非如眾人所想像容易。回顧台灣,2000 年總統大選,陳水扁在不被看好的情況下當選。民進黨的執政團隊在上台之初,由於缺乏實際在中央政府執政的經驗,諸多方面的表現顯得生疏,給予外界倉促成軍的觀感。加上初次執政的生澀,與數十年長期處於中國國民黨體制下的公務員體系頗有扞格,常使得民進黨籍政務官的政策與指令難以順利推行。例如在八掌溪事件中,陳水扁總統在執政績效壓力下,數次於例行記者會以「新」政府之主的立場斥責「舊」官僚體系,而部分行政院長亦對公務員抱持相同態度,且公開發表相關言論, 因而種下日後民主進步黨執政八年,政務領導與常任文官之衝突摩擦不斷,二者互動關係因不信任而充滿緊張的遠因。如何消瀰兩者間的不信任感,進而合作為人民百姓謀福,將是民進黨2012 年重新執政的重要課題。

9 特價180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台灣金融的未來

新台灣國策 出版
2011/12/20 出版

在台灣與中國簽訂ECFA後,馬政府又盲目地為中國開啟另一道經統大門,大舉開放中資企業來台掛牌交易,期能鼓勵海外企業增加投資,以擴大我國證券市場規模及市場的深度與廣度。然而,此舉只為「提高台灣資本市場知名度與滿足市場投資人多元化需求」的口號敲鑼打鼓,實際上卻嚴重忽略了對台灣整體經濟潛在的威脅,那就是將造成我國資本市場產生資金排擠效應及資金嚴重外流的現象。我們一向主張,政府在推動金融健全發展的同時,更須維護社會公義。觀察近30年來,國際間有許多以「微型金融」提供小額融資予微型企業的成功模式,深受世界的重視與推廣。對照台灣,政府從經濟部、勞工委員會、青年輔導委員會及原住民族委員會等部會,以「微額信貸」推動「微型創業」,仍存在社會經濟理念與機制之整合問題,使得社會公義的核心價值難以落實。本書藉由檢視國際微型金融與合作金融之發展,提供相關的政策建議與修法的方向,並以推動道德情操當作未來金融發展的願景,確保台灣社會達到公平正義及幸福永續。

9 特價270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台灣產業發展策略

陳忠榮等  著
新台灣國策 出版
2011/12/08 出版

首先,本書解析當前與未來國際經貿發展趨勢,並掌握主要國家之發展經驗及國際潮流,擬定我國未來產業發展願景及目標;同時經由產業發展優勢及所面臨之挑戰提出全球策略布局,讓台灣經濟不再大都依賴中國,以維持國家經濟自主性。另一方面,由於近年國內經濟所得分配惡化與失業率逐年攀升,加上人口高齡化現象,使得各種產業發生結構性的改變,進而影響到我國的總體經濟發展。因此本書將針對我國人口高齡化現象轉變的趨勢提出分析,並提供政府在政策執行上能在人口高齡化現象持續惡化下,兼顧公平正義的精神與經濟成長的原則。此外,也建議讓台灣頂尖人力的研究成果,應用發揮在促進台灣的創業與產業發展,開發有特色在地經濟,以其吸引外來投資,創造更多高薪的就業機會給年輕人,減少失業率,提升平均薪資。

9 特價270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黨產解密:小豬對大野狼的不公平競爭

羅承宗  著
新台灣國策 出版
2011/12/03 出版

本書特色法律的重要功能之一乃為解決各國國內的各種紛爭。然而,由於各國風土民情與法制環境和台灣不同,有些在外國受到關心的課題在台灣尚未成熟,反之許多台灣亟待解決的課題在外國的研究裡可能完全空白。筆者撰寫黨產論文之用意,乃希望以台灣本土民主發展為主軸,借用西方民主憲政秩序的經驗來解決黨產問題。中國國民黨黨產問題是台灣民主憲政正常發展的最大阻礙,理應成為台灣法政學界高度關注的課題之一。然而弔詭的是,學界對此課題似乎避之唯恐不及或漠不關心。以國家圖書館台灣期刊文獻系統來說,近20年來標題涉及「黨產」、「黨營」的學術性文獻僅收錄24篇;反觀標題涉及「美國憲法」的文獻卻高達135篇。台灣學界一方面汲汲於美國憲法的研究,但另一方面卻漠視亟待深耕探討的黨產問題。在此環境下,拙文在國內屢遭匿名委員輕忽而無法刊登的對待,也是其來有自。

9 特價180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建構台灣國防安全:國防戰略與政策再造

蔡明憲等  著
新台灣國策 出版
2011/12/03 出版

本書特色來自中國的資訊安全威脅源,不僅利用受害者個人的人際網絡資訊,進行高精準度的針對性入侵,以提高其攻擊成功的公算。中國對台灣政軍機構與個人的駭客攻擊,並未因現階段馬政府的親中政策而有所鬆懈。且馬政府因忌憚中國,刻意忽略日益嚴重的中國駭客攻擊,不僅使得公私部門對於來自中國的資訊威脅普遍缺乏警覺,更遑論與各主要民主國家進行資訊安全防護之相關情資與技術的交流工作。未來政府在資訊安全方面,除在體制上提升資安層級外,更應以國內、國際兩個面向並進推動整體資安體系。作者對此提出相關具體政策建議:(一)相關資安工作的位階應予提升,編組應予擴大 ;(二)透過軍民合作的途徑,保障公私部門的資訊安全;(三)倡議國際資安合作,共同打擊資安威脅。同時,作者認為目前台美兩軍之間已建立「資訊與通訊科技論壇協議」,台美兩軍可透過此一論壇的設置達成「分享資通訊科技的發展與想法,特別是有關網絡中心戰(network centric warfare)的概念探索與新一代通訊的技術研發;找出適合台美國防部間的合作計畫與相關機制;藉由發展共同的政策、標準及武器選項以促進台灣軍隊與美國軍隊(包括太平洋總部)各相關機構間可行的共通作戰能力(interoperability);協調有關合作的計畫與討論,避免疊床架屋;商討雙方在資通訊科技上共同關切的事務;找出可協調資通訊科技裝備的計畫與建議;督導、評估及報告該論壇的相關活動。

9 特價270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台海兩岸關係與中國國際戰略

新台灣國策 出版
2011/09/03 出版

由於台灣與中國之間的特殊歷史糾葛,中國對台灣的軍事威脅與外交封鎖,以及崛起中的中國對台灣的經濟吸引力,加上台灣人民對於統獨的長期爭議,兩岸關係成為台灣的重大公共政策議題。而此議題,牽動了許多台灣人民的強烈情緒,成為民主化運動開始後,每次重要選舉的焦點。這在李登輝總統的時代是如此,在民進黨執政時期亦然,在馬英九當選總統之後,辯論仍未終止。在可預見的未來,辯論仍將會持續下去。在台灣國內對於兩岸議題的爭辯向來是非理性的,雙方都很難說服對方接受其看法。然而,在統獨的尖銳兩極爭辯之外,其實兩岸關係還有許多議題值得深入探討,共同找出台灣可以追求的方向與內涵,從而擺脫情緒性爭辯的泥淖。在這些可貴的理性思辨中,除了找尋對台灣最有利的戰略之外,尚可透過兩岸經貿交流、協商經驗、中國本身的發展、中國在外交上的作為等,為台灣學術界或有實務與決策經驗者提供積極建言與嶄新的方向。尤其本書中選錄的論文,關注的面向廣泛且具前瞻性,從中國對台政策與台灣主權危機、馬政府兩岸協商的解析、兩岸談判模式之比較、中國對綠營的策略分析、兩岸經濟關係與區域經濟整合、台灣與中國簽訂ECFA、中國對外投資戰略、中國能源外交的策略與作為、中國對美外交、日中關係與對台灣的影響,以及中國對東南亞外交等,其中觀點與翔實數據都是可供國內外專家學者理解台灣面臨嚴峻現實挑戰的重要參考。

9 特價315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台灣民主鞏固:政權輪替的國家安全挑戰

新台灣國策 出版
2011/04/06 出版

2008年台灣舉行立法委員與總統大選,當時執政的民主進步黨陳水扁政府大敗,將執政權交給中國國民黨的馬英九政府,台灣繼2000年首度的政權輪替後,出現民主發展過程中的第二次政權輪替。當時下台的民進黨士氣低落,重新執政的國民黨則是意氣風發。在同時掌控行政與立法多數的「完全執政」態勢下,國民黨儼然將長期執政。殊不知,執政一年多的馬政府,過度偏重快速推動兩岸政策的結果,導致內閣行政效率低落,無力處理八八風災,馬英九國內聲望大跌,進行內閣改組止血。執政三年迄今,馬英九的國內支持度長期低迷、未見起色。反觀淪為在野的民進黨,藉由2009年的「三合一」地方選舉、2010年的五都選舉,以及十多次的立委補選勝利,逐步從谷底回升,重建台灣人民信任。轉眼之間,2112年的總統大選將至,「民進黨重新執政」的呼聲已甚囂塵上。台灣政黨支持度的起伏,反映的是台灣選民民主意識的更加茁壯,「做不好就換人做看看」的社會動能,是制衡政治人物最好的民主工具,也證明民意如流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當輿論開始重視台灣「第三次政權輪替」是否將於2012年發生之際,我們認為當務之急是重新檢討過往兩次政權輪替的經驗,從中找出台灣在政權移轉過程中,新領導人與新政府如何妥善因應國家安全的挑戰。在此一基礎上,我們藉由這本著作的研究成果,預先鋪陳2012年台灣若出現第三次政權輪替時,可能面臨的各項國內外危機,並且提出建議之道。政黨輪替在台灣的民主實踐中已屬常態,如何確保其過程建制化的完備以及政治文化的成熟,是鞏固並深化台灣民主最重要的工程,這也是我們出版這本著作的核心價值。

9 特價225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羅聲若響

羅致政  著
新台灣國策 出版
2011/04/02 出版

  台灣四面臨海,地處世界最大海洋和地球最大陸塊之間,亦位居亞太花彩列島之軸心位置,銜接東北亞與東南亞兩大世界重要地區,加以美、日、中、俄等主要國家環伺周邊,更顯其戰略樞紐的地位。然而,正由於台灣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使得台灣自大航海時代以來即先後為多國所殖民,甚至在二次大戰後隨即捲入東西冷戰的對立框架。歷史的包袱與地理的現實,使得台灣這個國家面臨許多其他國家沒有的難題。  在此種情形下,台灣的國內外戰略充滿扭曲的思維。明明應該是一個視野開闊的海島國家,但卻滿腦子充斥著大陸國家的思維;明明具備主權國家的所有要件,卻在國際社會備受排擠與歧視;明明已是民主化的社會,但國內憲政體制與現實卻是格格不入,無法反映正常國家應有的政治營運機制。特別是在全球化的時代下,台灣這個「既不像海島,也不像國家」的島嶼國家(island country),如何變成真正具競爭力的先進國家,一直是二千三百萬台灣人民的宿願。  除了內部的危機之外,台灣在國際上也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回顧二次大戰之後的歷史,台灣的命運一直與中美大國互相糾葛,一直到現在仍舊如此。隨著美國霸權地位的下滑以及中國強權的國力崛起,一超多強的國際格局正轉向多極體系發展,美中兩國互動變成既競爭又合作的錯綜關係。這使得台灣的國家地位與對外戰略,面臨更為艱鉅與複雜的挑戰,絕不像過往冷戰時期的輕易選邊即可因應。面對國際強權的利益競合,台灣做為一個小國需要發揮高度的智慧,避免成為大國之間權力擠壓甚至妥協犧牲的對象,這是過去的歷史教訓,也是未來無可迴避的課題。

9 特價180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Deconstructing ECFA: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Taiwan

新台灣國策 出版
2010/11/30 出版

  Taiwan is located where the world』s largest continent and its vastest ocean meet. It is surrounded by great powers such as China, Japan, Russia and the United States, while Indonesia, Malaysia, the Philippines, South Korea, Vietnam and other close neighbors are middle powers. We can say that the importance of Taiwan』s strategic position at the geographic crossroads of Northeast Asia and Southeast Asia is without parallel. Even more important, Taiwan has created an economic miracle over the past century. Before the Second World War Taiwan』s per capital national income stood at around 80 percent of Japan』s national income, which made it No. 2 in Asia in term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fter the war, from the 1970s, the Taiwanese economy entered a period of rapid growth, and has counted among the world』s top 20 economies ever since.  During the past three decades Taiwan has considerably contributed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Southeast Asia and China. In China』s case in particular Taiwanese investment has outright acted as an engine for the Chinese economy. From the 1980s Taiwanese businesspeople began to invest in China, unconditionally transferring capital, technology, and specialists to China. Particularly after the 1989 Tian』anmen Incident, when the Chinese ecomony ground to a halt as countries around the globe slapped China with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anctions, Taiwanese capital and personnel provided timely help. As a result the dying Chinese economy was revived and China was able to become the world』s conventional industry kingdom. During the past thirty years the volume of trade between Taiwan and China has dramatically increased, almost 2,900-fold, from US$500 million in 1978 to US$145 billion in 2010.  Later on when China was eager to develop its high-tech industry, Taiwan permitted, again at the right time, manufacturers of more than 7,000 items including notebook computers and other electronics to invest in China. Between 2001 and 2007 virtually all computer manufacturers from Taiwan moved their production lines to China, helping China to quickly become the world』s factory in the information industry sector. Since products made by China-based Taiwanese companies contribute to Chinese exports, China was able to quickly accumulate foreign currency assets so that its foreign reserves hit US$2.4 trillion in 2010. China is currently planning its third big leap forward, namely industrial and technological upgrading. To achieve that goal Beijing is eager to import technology-intensive industries and a modern biotech industry. Right at this time China needs a third batch of Taiwanese investment and technology to overcome its problems with industrial upgrading. That』s the reason why China and China-centric pressure groups were promoting the conclusion of an 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 (ECFA) between Taiwan and China so actively.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the victorious and the defeated nations were all saddled with severe destruction. Especially the totalitarian countries failed to make progress with China stagnating even longer for almost 40 years so that among the large nations China had the most backward economy. Subsequently, Taiwan kept providing China with capital and technology for nearly 20 years and even took its own customers (markets) from around the world to China. But while Taiwan contribu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economy, Taiwan itself suffered a massive outflow of capital and technology. As a result the Taiwanese economy took a heavy blow from a severe stock market weakness, an increase in bad bank loans, the emergence of a fiscal deficit, and unemployment soaring to a historic high.  Against this backdrop, the ruling Chinese Nationalist Party (KMT) government in Taiwan encountered the onslaught from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which again caused negative economic growth. As Taiwan』s economic growth rate saw a single quarter contraction of almost 1

9 特價270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地方政府治理的新局與挑戰

新台灣國策 出版
2010/11/18 出版

  今(2010)年12月25日,台北縣、台中縣市、台南縣市與高雄縣市單獨或合併升格為直轄市,與台北市形成「五都」。這是繼1997年精省之後,台灣地方自治的又一次變革,對台灣未來的發展將產生重大影響。  除了台北市外,其他四個直轄市皆為幅員遼闊之「廣域直轄市」,對於社會大眾而言,其政治參與將是前所未有之經驗與挑戰。各界皆期望透過此次將部分生活圈與行政區盡可能合而為一的行政區變革,達到資源最有效之整合。同時,在日漸強調城市競爭力的今日,社會大眾更期望此番調整可增加自己城市在國際間之實力。  然而此次的地方自治變革由於太多政治計算,到頭來並未解決以下問題。非直轄市是否會因為此次調整案,造成與直轄市城鄉差距愈來愈大?其次,地方收支失衡的問題也沒有解決,而只提高地方舉債上限的作法,將造成財政狀況更加惡化,甚至進而影響到治理效率的後遺症要如何解決?「廣域直轄市」的市長面對未因地制宜的行政體制,到底要如何治理,才不會讓全民「市政升等」的期待大打折扣?面對全球化,要有什麼樣的思維與作法,才能達到提升競爭力的效果?本書將針對一連串問題,邀請國內著名學者與專家提出精闢之分析與見解,作為日後台灣深化地方自治時的參考。作者群(依篇章序)02. 李俊俋  美國喬治華盛頓政治研究所博士班結業。現任電台主持人、嘉義大學講師。曾任嘉義市副市長、銓敘部政務次長、總統府國策顧問。03. 紀俊臣  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法學博士。現任銘傳大學觀光事業學系與公共事務學系教授、中國地方自治學會秘書長。曾任內政部民政司司長兼中央選舉委員會副秘書長、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第二處處長、台北市政府研考會執行秘書、臺北市政府民政局副局長兼臺北市選舉委員會副總幹事、國立交通大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立台北大學等校兼任教授。04. 董建宏  哥倫比亞大學都市計畫博士。現為國立中興大學景觀與遊憩學位學程專任助理教授、國立成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曾為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博士後助理研究員。專長為規劃理論與歷史、農業政策與農村發展、鄉村區域發展規劃、民主化與官僚體系、私有化與BOT、規劃專業倫理、全球化研究。05. 陳耀祥  德國海德堡大學法學博士。現為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助理教授。曾任銘傳大學法律系專任助理教授、海洋大學海洋法律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輔仁大學法律系兼任助理教授、律師。專長為憲法、行政法、媒體法、經濟行政法,著有〈論政黨經營事業之法律限制〉,收於《民主、人權、正義-蘇俊雄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論廣播電視中犯罪事實之報導與人格權保障之衝突-以德國聯邦憲法法院之雷巴赫裁判為討論核心〉,收於《當代公法新論(上)」, 翁岳生教授七秩誕辰祝壽論文集》、〈論廣播電視的節目自由與人性尊嚴的保護-以德國的窺視性電視節目Big Brother為例〉,收於《黃宗樂教授六秩祝賀-公法學篇(一)》。06. 林雍昇  德國科隆大學博士侯選人。現任新台灣國策智庫研究員、台灣國際法學會季刊副執行編輯。曾任東吳大學、稻江科技暨管理學院專任講師,雲林科技大學科法所、政治大學法學院專案講師。07. 陳朝建  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博士,現任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助理教授。專長為地方制度法與地方治理,學術部落格:部落格化的台灣政治法律學院 (blog.sina.com.tw/weblog.php?blog_id=423)08. 劉建忻  美國喬治城大學公共政策碩士。現任民進黨政策會首席副執行長。曾任行政院研考會副主委、民進黨副秘書長、行政院院長室主任、總統府參議。09A、 10. 蘇建榮  美國賓州州立大學經濟學博士。現任台北大學財政系教授。曾任台北大學教務長、財政系系主任、副教授,淡江大學產業經濟學系副教授、財政部賦稅改革委員會(所得稅組)研究員,專長為財政理論與政策;租稅理論、政策與制度,著作包含〈減稅、舉債與政府財政〉。09B、11. 陳錦稷  倫敦政經學院經濟碩士。現為新台灣國策智庫助理研究員、致理技術學院講師。曾任雲林縣財政局長、中華開發工業銀行資深襄理。專長為地方政府財政、財務管理。著作包括〈新北市取得捷運主導權的財政建議〉、〈升格改制與地方政府預算編列〉等。12. 李明峻  日本京都大學國際法學博士。現為新台灣國策智庫研究部主任。曾任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助研究員、日本國立岡山大學法學部副教授。著有《日本國際法學界國家論之研究》、《現代國際法》,以及譯作《台灣國際政治史》等。13. 羅承宗  輔仁大學法學博士。現任崇右技術學院財經法律系助理教授。14. 王義川  國立台灣大學土木所交通組博士。現任稻江科技暨管理學院運輸物流與行銷管理學系助理教授兼主任、中華民國博奕管理學會理事長、嘉義縣都市計劃委員會委員、嘉義縣環境影響評估委員會審查委員、雲林縣都市計劃委員會委員。曾任稻江科技暨管理學院旅運管理學系系主任、研究發展處計畫組組長。

9 特價270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解構ECFA:台灣的命運與機會

新台灣國策 出版
2010/11/11 出版

  儘管反對聲浪高漲,但馬政府仍抗拒舉行公民投票,強行於2010年6月與中國簽訂「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但ECFA之爭辯並未隨其簽訂而落幕,它所帶來的副作用與後續效應才正將開始。  全世界所有國家在經貿發展時,皆強調分散風險的原則,然而馬政府對此不僅坐視不管,甚至將中國視為未來台灣經濟「黃金十年」之唯一關鍵,此點無疑是漠視台灣的國家安全,導致台灣被鎖進中國的嚴重後果。  同時,對於 ECFA此一攸關台灣前途的重要政經議題,馬政府不僅未與社會大眾充分溝通,甚至隱藏其可能造成的損害,更沒有準備具體的補救與配套措施。尤有甚者,對於在野黨以及社會各界要求將ECFA交付人民公投的訴求,馬政府擺出強硬拒絕之態度,只在事後交由其掌控之立法院追認了事,此種不願將政策讓人民充分討論與決定的做法,對台灣民主發展造成極大的斲傷。  ECFA如同香港「與內地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CEPA)的翻版,而台灣簽訂ECFA之後是否會步入香港後塵?「東協加三」對於台灣的影響是否一定要靠ECFA來化解?ECFA真的會對台灣金融業帶來利多嗎?ECFA是否如政府所言,會讓「鮭魚返鄉」,帶來資金回流,創造就業?本書針對以上重要問題邀請國內著名學者提出精闢之分析與見解。主編簡介吳榮義  比利時魯汶大學經濟學博士。現為新台灣國策智庫副董事長、台俄協會理事長及台灣智庫董事,同時也是台灣經濟研究院資深顧問。曾任行政院副院長、台灣期貨交易所與證券交易所董事長、台灣經濟研究院顧問、台北大學經濟學系教授兼系主任。研究專長為經濟發展、總體經濟與區域經濟合作。近期著作為《台灣.中國經貿關係的回顧與展望-未來台灣經濟該何去何從?》。副主編簡介曹添旺  台灣大學經濟學博士。現為東吳大學經濟學系教授、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兼任研究員、台灣大學經濟學系兼任教授、國科會人文處諮議委員、經建會諮詢委員、新台灣國策智庫經濟組召集人。曾為哈佛大學燕京學社(Harvard Yenching Institute)訪問學人、國科會人文處經濟學門召集人、中國農民銀行常務董事、中華票券金融公司董事、台灣經濟學會理事長。研究專長為國際金融、總體經濟、所得分配。曾獲國科會傑出研究獎(2次)、優良研究獎(4次),研究論文曾發表在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Oxford Economic Paper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Economics Letters等國際知名學術期刊。作者群 (依篇章序)簡介陳博志  現為台灣智庫董事長,台灣大學經濟系名譽教授,曾任總統府國策顧問、總統經濟顧問、行政院經建會主任委員、中央銀行理事、台灣大學經濟系主任及經濟研究所所長。研究專長為產業政策、總體經濟、兩岸經貿。著作包括<台灣經濟戰略:從虎尾到全球化>、<兩岸經貿交流再突破的策略>、<東亞各國出口品的替代關係>。陳明通  現為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曾任行政院大陸委員會主任委員。主要研究為政治文化、政治發展、大陸問題研究、現階段大陸政策分析,與兩岸人民關係條例。1990年取得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吳志中  現為東吳大學政治系副教授、東吳大學政治系歐盟研究中心主任、臺灣歐洲聯盟研究協會秘書長、臺灣智庫執行委員,與台灣法國文化協會理事長。榮獲法國政府外交部獎學金,1998年在法國巴黎第一大學取得政治學博士。曾任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訪問研究員、法國里昂政治學院訪問教授,美國國務院國際訪問領袖(IVLP)、國策研究院綜合企劃部副主任。主要研究專長為地緣政治學、外交政策、法國政府與政治、區域主義、台灣政府與政治等。除了學術研究領域之外,吳教授對於公共議題具有相當的熱誠,能說中文、法文、英文、閩南話。林忠正  台灣大學經濟學博士。現為政治大學合聘教授。研究專長為應用個體經濟學、總體經濟學、效率工資理論與社會風俗模型等。研究論文曾發表在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Economic Inquiry、Oxford Economic Papers、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Economics Letters等國際學術期刊。洪財隆  奧地利茵斯布魯克大學經濟學博士。現任清華大學「中國研究學程」兼任助理教授、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曾任行政院陸委會諮詢委員、日本「亞洲經濟研究所(IDE)」客座研究員、台灣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研究專長為區域經濟整合、國際貨幣體系、兩岸經貿關係。蔡易如  國立台灣大學經濟學博士。現為國立聯合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助理教授。蔡教授曾任行政院主計處研究員,並曾擔任多項國科會研究計畫主持人,如台灣家庭預防性儲蓄之驗證、1990年前後台灣家庭消費型態之轉變。研究專長為新經濟地理。劉錦龍  現為國立中央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教授。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經濟學博士,曾任美國杜克大學訪問副教授、傅爾布萊特基金會訪問學者與中央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所長。研究專長為環境經濟、產業經濟、應用個體分析、應用計量分析。王塗發  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經濟學博士。現為財團法人國家展望文教基金會董事長、玉山周報副總主筆、新台灣國策智庫顧問、台灣經濟研究院顧問、台北大學經濟學系教授兼系主任。曾任第六屆立法委員(經濟及能源委員會召集委員)、行政院政務顧問、台北大學教務長、台北大學經濟學系教授兼任主任。研究專長為產業關聯分析、經濟政策與經濟發展、能源與環境經濟學、台灣與中國經貿關係,論文發表於國內外著名期刊、論壇。黃博怡  中興大學法商學院經濟學博士。現任實踐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專任教授兼金融發展研究中心執行長、台灣金融研訓院金融研究所顧問。曾任中小企業信用保證基金常務董事、高雄銀行常務董事、玉山金控董事。研究專長為銀行經營、金融市場、產業經濟、制度經濟。近期有多篇文章發表於Journal of Developing Areas、中小企業發展季刊、台灣金融財務季刊等相關學術期刊。邱建良  臺灣嘉義縣人,1959年生,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為系所教授暨系所主任,美國密蘇里大學經濟學博士,研究方向為財務計量、數量方法的研究,過去曾於國外Journals such as Emerging Markets Finance and Trade, Applied Financial Economics, Applied Economics, Economics Bulletin, Quarterly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s, Journal of the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Journal of the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Journal of Real Estate Portfolio Management等學術期刊發表多篇研究。張鼎煥  現為明道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助理教授。淡江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博士。研究專長為財務管理、投資行為、能源經濟等。曾任台灣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工業技術研究院研究員、立法院國會助理、民眾日報記者等職。楊志海  中央大學產業經濟所博士。現任中央大學經濟學系教授。曾為東亞國際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Studies of East Asian Development,國際東□□□研究□□□□)訪問研究員(2007),多次擔任國科會研究計畫主持人。研究專長為創新經濟、國際經濟、經濟發展、應用個體計量。近期研究論文發表於Tourism Management、Agricultural Economic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Taiwan Economic Review、Japanese Economic Review、Pacific Economic Review等學術期刊。陳吉仲  現為中興大學應用經濟學教授。美國德州農工大學農業經濟學系博士。研究專長為氣候變遷之經濟分析、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國際農產貿易、農業部門模型的應用與分析。曾參與國科會研究計畫如氣候變遷對全球糧食市場之影響和其因應對策之評估,聖嬰現象對台灣水資源的經濟影響及其預測價格的估計。

9 特價270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歷史的糾結:台美關係的戰略合作與分歧(2

劉世忠  著
新台灣國策 出版
2010/08/25 出版

  本書透過不同層面的分析,檢討陳水扁政府執政八年內重大政策的決策過程,以及其對台灣和美國關係,台灣與中國關係,以及統一與獨立走向的影響。目的在找出領導者面臨決策情境時,如何權衡國內外壓力以及提升團隊決策品質的方法,同時藉由具體事例的檢驗,提出未來改善決策過程缺失之道。

9 特價270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ECFA大衝擊:台灣的危機與挑戰

新台灣國策 出版
2010/06/17 出版

一 ECFA與台灣,中國經貿關係-未來台灣經貿該何去何從?  吳榮義二 ECFA與「中樞-邊陲」效應 黃天麟三 從ECFA看台灣經濟危機與出路 王塗發四 解構ECFA神話 林向愷五 東亞區域整合下的台灣經濟-ECFA真的必要嗎 楊志海六 解析ECFA的倡議與爭議 洪財隆七 ECFA與兩岸農業交流對台灣農業的可能衝擊與因應策略 吳榮杰八 我國銀行業前進中國的機遇與挑戰-ECFA未必是萬靈丹 黃博怡九 從法律面探悉ECFA對台灣之衝擊-以服務貿易為中心 許忠信本書特色爭論多時的「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即將在2010年6月下旬第五次江陳會時正式簽署。另一方面,行政院公民投票審議委員會3日晚間將就ECFA公投案進行審議,民進黨則規劃於5日在高雄啟動「人民要作主、ECFA要公投」系列活動以為反制。在ECFA洽簽進入尾聲、支持與反對陣營升高對抗的此刻,不變的是,政府始終無法清楚說明「ECFA到底是什麼」?對台灣人民的未來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與衝擊?《ECFA大衝擊:台灣的危機與挑戰》匯集了學者專家的意見,從經濟、金融業、農業、服務業、國際法等各個角度切入,深度剖析ECFA的可能影響,並進一步思考台灣的經濟未來與方向。

9 特價225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頁數1/1
移至第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