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裂國家台灣在二次大戰後的中國內戰與東西冷戰的情勢中建立,自七○年代末期與威權主義體制訣別,朝著民主化的方向前進。本書依循歷史軌跡,追索台灣型的威權主義體制(及黨國體制)之確立、展開、修正及轉型,並探討島國民主化與「台灣化」的趨向。此書於1994年出版以來,深受各界肯定。應許多讀者一再的熱烈要求,特別於今年重新再版。對於想要了解台灣現代史的朋友,書中提供了堅實的宏觀架構,絕對是一本提綱挈領的好書。本書特色 (一)東京大學教授若林正丈長期研究台灣政治及台灣近代史,此書為其代表性的著作。(二)對於台灣型的威權主義體制(及黨國體制)確立、展開、修正及轉型,以及島國民主化與「台灣化」的趨向,具有深入的觀察和剖析。(三)對於想了解台灣現代史的朋友,這是一本不能不讀的最佳參考書。
日本統治台灣後期太平洋戰爭的爆發,使台灣的殖民支配與文化發展進入空前特殊的時期。本書收錄戰爭期研究論文共七篇,並有專文導論。各稿內容從官僚制度、民俗、文學、演劇、音樂、廣播、朝鮮文化問題等不同角度,探討戰爭期官僚制度與統治技藝、戰爭與文學生產、戰爭與文化抗爭、戰爭與地方傳統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可謂難得一見之台灣戰爭期文化政治研究之最新成果。本書特色:(一)執筆學者為台灣、日本學界的中、青代學者,具有多國文化史比較視野。(二)是目前學術界越來越少見的戰前研究專著的重要出版,對於日據時期戰爭期文學、歷史、戲劇、音樂、廣播、文化政治、殖民地官僚、外地社會、外地文化意識等領域之研究,皆提出了創新詮釋、多國視野與新 史實之大幅補充。(三)了解皇民化運動、皇民奉公運動等統制與改造措施下台灣文化狀況的最佳讀物。
台灣的抗日運動史,是台灣近現代史的重要部分,不僅具有日本近代史相關要因,與同時代的中國革命也存有連結關係。日本知名學者若林正丈,從日本近代史切入,同時探討中國革命的影響,對台灣的抗日運動提出細膩的剖析,開創了台灣史學術新領域,是所有台灣史研究者不可不讀的名著。本書特色 : 1.本書為若林正丈教授有關台灣史研究的集大成專書,收錄許多觀點獨特、膾炙人口的佳作。 2.若林教授研究殖民地時代台灣人抗日運動,諸如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台灣共產黨,都是開風氣之先;而收入附篇的「台中中學校設置運動」、「一九二三年的東宮行啟」,以及台灣政治史研究回顧、台灣民族主義探源等,都極具學術價值,是近現代日本政治史與台灣政治史的經典作品。
本書收錄2000年以來台灣與日本青年研究者交流會議的最新研究成果。延續重層壓縮型近代化的社會史研究角度,討論的範圍從臺灣延伸到東亞,展現了跨地域、跨座標的台灣史研究,也提示了東亞史研究的新視角。本書特色*從重層到跨界*思考台灣史研究的新方向*在東亞史的交錯中*尋找理解台灣史的新座標
位處清帝國邊陲的臺灣北部,直到十九世紀,社會上仍然充滿了不安定,漢「番」衝突、分類械鬥、土地爭奪與業佃糾紛,以及出口暢旺帶來的社會與經濟失衡,在在都是廳縣衙門必須面對的課題作者從卷帙浩繁的「淡新檔案」,揀擇五樁案例,論述國家法律機制如何斷處這類紛爭,並詳細分析官僚體系如何發揮其維持社會安定的影響力,進而修正過去一般認為百姓畏官如虎、不敢上衙門打官司的誤解,衙門確實是當時地方排解紛爭的一項倚靠
口述史是一個有力的歷史工具。它容許我們深入了解凡人及不凡者的生活與態度,這是枯燥的文件資料所無法提供的。透過引導與記錄的訪談,我們可以構築出歷史的基礎;想對社會或地方史有適當的了解,這種基礎是很有價值的。 Ken Howarth是口述史技巧的頂尖代表,為業餘與專業者寫出範圍寬廣的實用介紹,其中充分解釋了口述史的記錄及其用法。本書的特色在於其內容之廣泛性,這是第一本論及口述史與許多不同團體之相關性的書,從教師、檔案管理者、圖書館員、 博物館工作者,到市鎮計畫者、專業的健康與社會工作者、公園管理者、旅遊業者等等都在討論範圍內。關於計畫與進行口述史訪談、資料之保存、編目、修補,以及口述史的應用,書中有詳細的實用章節,也有個案研究。
約四百年前,荷蘭遠東印度公司在台灣38年間,結合中國移民與原住民,共同創造經濟的繁榮,堪稱台灣的第一次經濟奇蹟。作者潛心研究十七世紀台灣史多年,收集四萬餘頁有關台灣之古荷蘭文手稿,研究荷蘭當局、中國移民、以及原住民三方之頻繁互動,提出荷人治台時期「相互依賴合作」的經濟模式,文中舉證豐富,是研究台灣史的重要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