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長照專家周傳久最新著作 國際長照系列三部曲之第二部 本書作者分享其他國家如何豐富長者生活的許多例子,共同特性是不以病人看老人,不以治療看服務老人,而是重視老人自主,支持自主因老化受限的人追求放鬆、快樂、做自己覺得有意義的事。 而這自主,以往依老人各有所需,給予個別化照顧,實施下來很難。現在的看法是,可以瞭解他們有哪些共同期待而支持組團各得其所。結果,聰明的老人許多問題自己一起想辦法,反而讓認為老人不行的人開眼界。 高齡人口增加的社會,失智比例隨之增加是可預期的,當然,也有越來越多的健康老人回歸社區。因此現階段的挑戰是如何讓這些民眾不至孤立無援。本書提供各國案例給臺灣參考線索,藉由創新設計,找出適合臺灣的可行模式!為2025年臺灣邁入超高齡社會提早做更好的準備,以期在勞動力不足、少子化等負面衝擊下,化危機為轉機。 國際長照系列三部曲,從人才培育開始,翻轉對於高齡老弱的刻板印象,從新進養成,到終身學習,營造一個充滿友善且充滿人味的照顧文化。接著觀察歐洲各國面對高齡世代的各種創新服務,進一步思考臺灣高齡社會的各種可能。最後整合學習、個別調整,徹底落實在地實踐。 各界推薦 尹佩芳(天主教靈醫會醫療財團法人羅東聖母醫院長照部主任) 李玉春(前衛生福利部政務次長、長期照顧保險規劃總顧問) 李藹慈(中正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主任) 吳至行(成功大學醫學院老年學研究所教授、家庭醫學部主任) 吳昭軍(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署長) 卓春英(輔英科技大學董事長、行政院長照小組委員) 林錦宏(高雄醫學大學心理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林麗雪(台灣教會醫療院所協會祕書長) 柯宏勳(台灣在宅醫療學會理事、延希職能治療所所長) 胡文郁(臺大醫院護理部主任) 倪麗芬(長庚科技大學護理系副教授) 游麗裡(財團法人老五老基金會執行長) 楊忠一(新北市社會局輔具資源中心主任) 詹弘廷(埔里基督教醫院長照醫學部主任醫師) 劉芳(臺北醫學大學高齡健康暨長期照護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蕭淑代(臺北醫學大學醫院副院長、臺北市護理師護士公會理事長) (依姓氏筆畫順序排列,請見試閱檔)  
當代學術研究之中,臺灣少數族群文化發展的性質、功能及其制度定位,以及地方社會的發展,是一個至關重要的新興研究議題。本書藉著理論、政策、族群研究、族群資料庫四個面向,以批判理論的觀點,從理論、社會事實、族群政策三個層次,在過去的多元文化/族群/客家研究上,開始「重構客家」,作為未來族群政治發展的基礎,並找出客家文化再創造的結構力量與機制。 *本書為〝客家研究Hakka Studies〞叢書新書。
「客家偏藍」及「北藍南綠」成為台灣輿論對客家選民態度的「刻板印象」。然而,不同地區的客家選民政治傾向,涉及所處社區的族群關係、地方派系、候選人條件、政見議題、政黨認同等諸多歷史與偶然因素,再加上選民本身的經濟社會條件、居住區域等差異,或是在國內外整體政治氛圍變化的影響下,展現新的政治結盟與選民動員之效果,而導致台灣客家政治版圖的轉型。 本書的作者們認為,客家選民的政治傾向固然存在平均值偏藍與北藍南綠的統計效應,實際上在走向「三分天下」的局面。確實,國民黨或泛藍派系仍然穩固控制苗栗、花蓮等少數客家選區,屏東則是由民進黨主導,然而在前述藍綠地方組織與選情較穩固的二分版圖之外,主流的客家選民是兩黨競爭裡的中間選民,比較容易出現「搖擺選區」與「花車效應」。此外,隨著客家族群逐漸融入台灣人認同,其整體政治傾向有由藍轉綠的趨勢。因此,客家民心未來將大幅影響台灣選舉競爭的結果。  
本論文集由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與長期合作的日本東京大學總合文化研究科、早稻田大學臺灣研究所、一橋大學大學院社會學研究科,以及愛知大學大學院中國研究科等單位共同合作,徵集與推薦臺灣史與東亞近代史的年輕學者,共聚一堂進行交流。 本次論文涵蓋清代初期至戰後日臺,領域從政治史、社會史至媒體史、文化史,充分展現新世代的活力與新議題的開拓。
數百年來,澳門做為東、西方文化交融之地,與葡語系國家有著特殊而深厚的歷史淵源;近二十餘年澳門被賦予了促進中國與葡語國家間關係中的平台角色,深化對葡語國家相關研究也成為澳門的一項顯學。本叢書名為「葡語國家瞭望」,分別以上、中、下三輯的篇幅,分別針對葡萄牙、巴西、亞非葡語國家及地區等三部分,舉凡國家政法、社經、文教、商貿等方面相關議題,以及相關國家與中國的各方面關係進行研析。上輯專注於葡萄牙,共收錄6篇文章,由學者帶領研究生分別探討葡萄牙非物質文化遺產、旅遊形象以及旅遊經濟的影響。
數百年來,澳門做為東、西方文化交融之地,與葡語系國家有著特殊而深厚的歷史淵源;近二十餘年澳門被賦予了促進中國與葡語國家間關係中的平台角色,深化對葡語國家相關研究也成為澳門的一項顯學。本叢書名為「葡語國家瞭望」,分別以上、中、下三輯的篇幅,分別針對葡萄牙、巴西、亞非葡語國家及地區等三部分,舉凡國家政法、社經、文教、商貿等方面相關議題,以及相關國家與中國的各方面關係進行研析。中輯以巴西為研究主軸,共收錄6篇文章,由學者帶領研究生探討自新自由主義抬頭後,對巴西政治經濟生態、審計、腐敗的影響,同時並探討城市與藝文之相輔相成所帶動城市的發展。
數百年來,澳門做為東、西方文化交融之地,與葡語系國家有著特殊而深厚的歷史淵源;近二十餘年澳門被賦予了促進中國與葡語國家間關係中的平台角色,深化對葡語國家相關研究也成為澳門的一項顯學。本叢書名為「葡語國家瞭望」,分別以上、中、下三輯的篇幅,分別針對葡萄牙、巴西、亞非葡語國家及地區等三部分,舉凡國家政法、社經、文教、商貿等方面相關議題,以及相關國家與中國的各方面關係進行研析。下輯以位處亞非兩地的澳門、東帝汶、安哥拉、聖多美和普林西比等四處為主,針對不同狀況如經濟(東帝汶)、外交(安哥拉、聖多美和普林西比)、醫療(安哥拉)、教育(安哥拉)、飲食(澳門),做一深入探討。
「文化」會隨機表徵價值、突顯傾向,並容納各方論述所帶來的形塑或改變。本書以「公共領域」為定位,從最開放的議題範疇出發,凝聚「文化公共領域」的特質,並開啟嶄新的論述切點,不僅有作者們在專業領域的長期投注和敏銳觀察,也包含對文化政策的評論和建言。   全書分三大主題:   第一、記憶文化: 國家人權博物館在轉型正義和人權教育的實踐經驗;以及金馬地區的政治軍事重地轉化為戰地文資及觀光據點的決策和公共討論過程,讓公共領域持續具有辯證力。此外,文化資產觀念的落實和知識化,主要途徑在編整進知識體系,才足以形成保存及應用的政策永續性。使讀者對公共領域不同方向的聚斂或延展,產生更大的想像。   第二、街市動能: 公共領域的形成離不開消費場域。當傳統市場面臨市區重心轉移、歷史街區在都市開發與文資保存間拉距,以及現代化及城市資本化的速度遠不及其他地區時,必須找出文化公共領域發展的先決條件和挑戰,進而啟動具有消費性質的文化公共領域概念,始能啟動這些區域與產業的質變。   第三、策略工具: 文化的可現性和象徵性在不同時代的運用,以及在鄰接各專職領域時如何建立可測量的選項,企業社會責任無疑的正在發揮影響力。而文化公共領域的多角化和專業化,必然會拉開文化精英和文化弱勢間的差距,「共融設計」將是解方,善用適合工具才能創造出平等的公共領域。 (※此書為「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系列書)  
文化資產保留與否、文化認同的衝突、多元文化意識的抬頭、差異團體平權的倡議等等,讓文化議題成為公共討論的焦點。因此,闡釋與探討臺灣的文化公共領域、構築包容多元差異的公民社會、強化審議民主與溝通理性,在當前社會實有相當的重要性。 本書特別聚焦於臺灣文化公共領域的多元表述與實踐經驗,並分為兩大主題: 第一、多元差異與文化公共領域:關注族群與性別差異如何構築新的公共領域論述、對話機制如何形成,以及利益團體與權力運作之間的關係。 第二、多元實踐與文化公共領域:臺灣社會如何創新實踐新的模式,進行文化公共領域、理性溝通與審議民主的個案分析。 我們殷切盼望累積更多與文化公共領域相關之立場觀點、理論驗證和政策評估,持續提供臺灣社會更多面向的政策對話、溝通議題,並保障弱勢權力者的公共參與、深化多樣差異的認知,共同為臺灣文化公共領域的多樣性努力! (※此書為「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系列書)
親密關係暴力具複雜的交織性現象,原住民女性面對親密關係暴力,往往深陷於性別和族群的雙重弱勢處境;原鄉特殊的社會和經濟結構,亟需相應的處遇服務。   作者在調查與規劃設計原鄉家暴處遇服務的過程中,從部落與機構的陌生人,漸次轉變成實質參與機構服務和活動的一分子;部落社工的熱情和現場源源不絕的研究素材,讓人看見了創造不同處遇模式的可能,體會原鄉節酒工作和創造就業的重要,進而對國內親密關係暴力防治工作提出反思與建議。   伴隨原鄉社工的熱情和使命,我們深信原鄉家暴防治工作仍有無限可能。  
生活中每個層面都有「風險」。在風險社會中,我們面對種種挑戰,若能有足夠的風險認知與危機意識,加上妥善的因應策略,就有機會降低風險社會事件所帶來的衝擊──新型冠狀病毒即是典型的風險社會事件。   本書是作者在「風險社會『新型冠狀病毒』衝擊後人力資源再運用研究──前瞻因應觀點」的研究成果上,聚焦人力資源再發展的嘗試。以前瞻因應觀點為主軸,透過教育手段協助個體減緩壓力、強化職工自我效能,並配合相關政策,整合政府、企業、職工及學校等相關資源,降低災害所帶來之傷害,並讓產業解構後之人力再運用,以期為疫情後可預期之社會衝擊做出貢獻。   本書特色   書中包含澳門觀點與臺灣視角,深入觀察並剖析各地在疫情發生後,如何透過教育協助人力資源再發展。  
本書在過去東南亞社團網絡研究的基礎上,進行北美洲客家社團組織網絡的比較分析,採用社會網絡分析法進行客家社團組織的橫斷面研究,以了解客家社團組織當代的發展脈絡,進一步探究全球客家社團的關係和結構,建構台灣作為世界客家研究中心的基地以及成為全球客家社團連結和網絡的平台。
本書訴說的是東馬來西亞沙巴客家人如何建構出一個彼此認同的「沙巴客家」集體意象,也就是一種從「自在沙巴客家」轉變提升成為「自為沙巴客家」的歷程。過程中,除了會館、宗教、語言等內在促成因素外,跨域客家網絡交流和巴色客家教會也扮演了凝聚的加乘角色,而這就是沙巴客家認同的在地化特殊脈絡,也是作者所稱的沙巴模式(Sabah style)。
臺灣原住民族在特殊的文化、生活型態、資源配置、地理區域及歷史發展等因素下,原鄉的長期照顧服務模式仍有待建構與發展。作者探討居住於偏鄉地區的原住民族,如何透過在地的組織力量,在健康與社會照顧資源侷限且受地理限制的狀態下,落實在地健康老化的服務理念,以及在現今長照2.0政策下,在地族群文化與在地部落組織面對的照顧困境與挑戰。 本書以「原住民族長期照顧」為主軸,分別論述相關政策與議題、第三部門,並對部落進行個案分析。首先敘述涵蓋原住民族長照政策的規劃與執行;其次談論不同領域的組織投入長照服務的議題,包括機構式照顧、日間照顧中心、文化健康站、照顧組織等,反映第三部門在長照服務體系下,服務原住民老人的特性;最後從服務使用者的觀點,說明長者對於照顧議題的期待與增進照顧品質的具體作法。
人類從為維持生命而進食,發展成今日各種精緻飲食,伴隨五花八門的食品保存技術,也讓「食物」跨越了季節與地區限制。隨著科技進展、化工技術進步及食品產業鏈全球化,日益增加的食源性相關疾病與各地的食安醜聞也成為全球性的公共衛生及安全問題。 消費者對於吃進口中的食物是否安全,除了自產自銷,也僅能依據各種認證機制與法規。但隨著防護傘失靈,衝擊的不僅是民眾健康,衍生醫療救護費用,也導致各國經濟貿易及國際形象的損失。以此前提,本書由探討海峽兩岸的食品安全政策規劃與具體做法,調查並比較實際成效,以期能提出諍言,為改善食品安全努力。
《跟蛋頭辯論》仿效《紐約時報》專欄作家Paul Krugman出版的《跟殭屍辯論》書名,從無知、無理與無恥層面,檢視個人及群體引起的社會現象。   本書收錄了作者從2016年到2021年發表的53篇文章,針對那些挑戰和顛覆理性對話、實證研究、社會知識及倫理道德的人。從政客到學者,再到演藝人員,台灣的「僵思」俯拾皆是。   《跟蛋頭辯論》不在叫對方閉嘴,而是不讓蛋頭信口雌黃。知識分子的言責,在以更多的話語指出蛋頭言論的謬誤。  
台灣獨立記者的先驅,20年第一線採訪報導經驗無私相授! 寫好新聞發揮媒體的影響力。 在本書中,作者以近二十年的第一線採訪報導經驗,分享如何在媒體的時代浪潮中,掌握「寫好新聞的十個心法」,寫好新聞、累積實力、贏得信任、永續經營。進而實現社會參與、推動進步、促進公平正義的目標。 本書不只是一本談新聞寫作技巧的工具書,也是任何寫作形式必備的參考書,例如做簡報、工作報告、研究計畫等都可以用到這些技巧。包括:用最少的字讓文章更有節奏感,養成求真的習慣擺脫假訊息,避免偏見以公正對待他人等。 這也是一本談工作哲學的書。包括如何為自己選擇一個喜歡的工作、並找到工作的意義。如何養成積極樂觀的工作態度、培養好習慣,在工作中持續學習、勇於接受挑戰並累積成果,因此才能在不斷翻轉的社會中保持軔性。 *本書為卓越新聞獎書系
高齡人口多,影響不只老人。對老人友善,就是對所有人友善。 從各國發展來看,品質未必只靠金錢,工作人員的養成精實,才能帶來開放、平等、創新的工作文化,進而自然帶出人味、經濟、多贏、永續的服務。 *** 2020年,臺灣人口轉呈負成長;2025年,臺灣將邁入超高齡社會。 高齡化帶來的老人照顧、勞動力不足、少子化等負面衝擊, 我們該如何迎擊?化危機為轉機? 國際長照系列三部曲,從人才培育開始,翻轉對於高齡老弱的刻板印象,從新進養成,到終身學習,營造一個充滿友善且充滿人味的照顧文化。接著觀察歐洲各國面對高齡世代的各種創新服務,進一步思考臺灣高齡社會的各種可能。最後整合學習、個別調整,徹底落實在地實踐。 你我不能再繼續置身事外,張開雙臂擁抱高齡未來,高齡化也可以是未來社會的致勝關鍵。 ***  
本書期給父母或托教機構工作人員培育正向、快樂、有能力品質幼兒的知識,避免對幼兒有不當照顧及教養事實發生,造成對孩子產生悲劇的兒童保護事件。   本書共有十章,分為:   *「快樂的童年」篇,計有四章,包括幼童身心健康概念、父母育兒行為及影響因素、父母的優勢──在童年播種及正向教養,提升親職效能。   *「家庭教育」篇,計有二章,包括家庭教育與服務以及親職教育。   *「如何播種」篇,計有四章,包括如何教養高社會能力的孩子、如何運用適齡適性的遊戲啟迪孩子社會智能、如何培養機警勇敢的孩子,以及如何設計親職教育方案。   本書內容涉及以證據為本的知識,諸如正向教養、幼兒社會情緒教育、情商管理、適齡適性的遊戲與教育、親子互動與溝通、幼兒安全教育、抗逆力培養等,提供父母及幼托工作人員賦權正向教養技巧,期待給予孩子有一幸福快樂的童年。  
博物館作為推動平權包容之文化基礎設施的主體性價值,這麼迷人的世界,有太多值得我們深入探索。全書分成兩大部分,第一部分聚焦於「博物館建築空間再現與文化治理」,第二部分則以「策展空間與觀眾經驗」為討論核心。書中挑選與探討的案例,以博物館場域近十年來的幾項重要發展議題與趨勢,扣連於博物館建築、博物館展示與觀眾經驗這兩大研究主軸。從理論概念出發的探索,期許能更深切地掌握博物館研究相關議題。從現象出發,則意圖在研究方法的層次,找尋更多具臺灣在地特性的博物館發展與探索視角,並期許引發更多對話,共同貢獻於博物館這個如此引人入勝的繁花盛景之域。博物館是生產與傳遞知識的所在。博物館建築與空間場域共同承擔了這些任務。「展示」的視覺主導體驗過程,慣常地被認知與期待為知識流動的核心,並循此凝結出策展政治及其實踐批判的新興論述場域。博物館建築空間生產根植於社會、文化、歷史、政治與經濟各個面向共同交織,自然也會因此而從建築與空間生產促成博物館的改變。 本書以知識及展示的重構過程為思辨所在。博物館建築與空間生產為切入的知識路徑,以觀眾經驗與策展論述觀察,總結為階段性的紀錄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