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錢的人生,一定比較快樂嗎? 沒錢的生活,就會沒有快樂嗎? 錢當然不是萬能,但沒有錢也確實諸多不能,因此建構投資理財新思維,並掌握永續傳承技巧及理念,是現代人必經的歷程。 本書融匯作者其專業領域的多年經驗,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傳授並鼓勵讀者在理財概念之餘,也要建立自己的善循環,累積善觀念,達成人生的身心皆圓滿。 本書特色 最貼近生活的理財寶典。 沒有晦澀的學術用語,直白簡潔的分享,讓您透視財務投資,也重新投資自我生命。
富有正義感的小薇,是動物村莊最重要的守護者。 這天小薇神奇的不見了,村民們都好擔心,到底小薇去哪裡了呢? 我們衷心期盼所有孩子健康長大,家長們都能認識兒童心臟殺手--川崎症。 透過親子共讀繪本,以及淺顯易懂的科普文字,帶領讀者瞭解川崎症的五大症狀、標準治療方法、飲食與運動注意事項。幫助家長對川崎症的照顧可以得心應手,與孩子們一起認識會傷心的川崎症! 各界聯合推薦 【名人推薦】 李佩甄/主持人、寶媽/藝人 【醫療界推薦】 李宏昌/台灣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楊崑德/台灣過敏氣喘暨臨床免疫醫學會理事長、劉宗瑀(小劉醫師)/外科醫師/知名作家 【教育界推薦】 郭金池/高雄市教育局前副局長、侯美妗/中華孕嬰童教保聯合總會總會長、劉上維/華民國兒童教保聯合總會總會長、陳進亮/中華幼兒教育策進會理事長、陳和順/社團法人中華國際幼兒文教聯合總會總會長、彭玉容/社團法人台灣永續發展教育協會理事長、蔣叔融/臺中市嬰幼兒福利聯合會榮譽理事長、黃盈斐/台南市嬰幼兒托育協會輔導理事長、李美雲/高雄市托嬰協會理事長、呂玉薇/雄市兒童教保協會理事長、王秋燕/高雄市私立兒童教育福利協會理事長、薛艷珠/新北市板橋幼兒教保協會理事長 【企業界推薦】 林文章/太田水素工坊董事長、陳正修/華人EMBA聯合會理事長、陳秋白/五互集團總裁、黃羽瑄/漢意文創總經理 【知名媒體推薦】 王慰祖/醫藥新聞週刊發行人  
本書的重點在於應用弗雷勒(Paulo Freire)的批判教育理念,探討漫畫這個文化議題。近來「日系漫畫書」已逐漸由次文化轉變成主流文化,了解其對臺灣主流讀者(國中生)的影響,甚是重要。   單獨使用一種學術觀點很難公平地解釋日系漫畫書對臺灣青少年影響的複雜性,因此,為了以更深廣的角度去闡述這樣的主題,本書採用文化研究、比較教育與教育社會學三種面向進行相關的討論。   資料收集上,採用問卷調查的方式,了解國中學生閱讀漫畫書的方式、原因、閱讀習慣和喜歡的漫畫書種類等相關資訊。再者,透過對學生票選出的前五名日系漫畫書進行文本分析,試圖檢視這群國中學生對於種族、性別、階級與暴力等民粹主義意識形態的理解。最後,根據問卷調查和文本分析的結果,提出一系列的訪談問題來詢問調查的學生及教育工作者(含老師)。   ※本書作者許芳慈於2018年9月23日因血癌病逝,得年33歲。此書由家人合力出版,獻給他們敬愛的姊姊。芳慈是一個資深的漫畫迷,也是一個優秀的學者和作家,這本書是她在美國、臺灣兩地的研究成果,希望藉由書籍的出版,讓更多人看到這項研究。她自詡為二足獅,獅子頭是她的自畫像,在美國UCLA留學經歷網站稱為「二足獅與熊」,文學作品集為「獅子籠」,並有臉書粉絲專頁「許芳慈的獅子籠」。  
郭和昌醫師繼二○二○年出版親子共讀繪本《天使的禮物:兒童特發性關節炎-教育繪本》之後,再度以十則真實案例,讓我們看見孩子的堅強、家長的付出,以及醫者的仁心。 孩子身體的疼痛,是父母無盡的不捨。兒童特發性關節炎,可能發生在任何一個孩子身上,對疾病有正確認識、罹病後抱持正向態度,才能在漫長的治療路上勇敢面對疾病,與疾病共存。因此本書也包含常見關節痛的因應之道與特異性關節炎的診斷與治療介紹。 郭醫師衷心期望所有的孩子健康長大,家長們對孩子的關節痛處理可以得心應手,孩子關節炎的苦痛迎刃而解,天真的歡笑再度出現在臉龐。
正義!堅強!帶給所有人幸福! 作者王克雄博士的父親王育霖檢察官在中學時就自勉:「王育霖,你應走的路是要:正義!堅強!帶給所有人幸福!」很難得的是他真的依此努力地追求,是青年人的好榜樣。他看到台灣人受日本人欺負,就立志讀法律,而且要進最好的學校—東京帝國大學。他成為擔任日本檢察官的第一個台灣人。二次大戰後,回到台灣在新竹當檢察官。由於他在《民報》寫社論和評論,也寫書,要求司法改革和維護人權,因此不容於當局,以致在二二八慘案中被逮補、謀殺,甚至滅屍。 王克雄博士是一位評論家,發表過許多文章在《自由時報》等媒體。作者不希望他的父親犧牲得沒有價值,要接續他對司法改革跟維護人權的期待。本書蒐集他的文章50篇,包括二二八、轉型正義、選舉、國際議題等,也可看出這幾十年來政治議題的變遷。在不同的議題上,可以透過他的看法,提醒大家為台灣的民主及自由來奮鬥。〈二二八、六四、香港〉一文可看出歷史一再重演。 大家常說:「二二八只有被害者,沒有加害者。」作者研究二二八歷史,本書特別說出五位加害者,對他們各別有一篇完整的報告,詳細指證他們在二二八的罪行。 本書的第一個單元是認識作者,一系列的相片可看出這些年來作者的經歷。〈人在美國—心繫台灣〉一文,描述作者的心路歷程。作者喜歡寫詩,在此收錄11首,描述他對台灣的關心和思念。他也喜歡攝影,因此本書展示很多他的作品,給大家欣賞。  
「經世致用」思維主張讀書求學應具體解決社會問題,孫中山經綸世間之學,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自謂其學問為「革命之學」,他的時變與不變純為致用夢想之國,因而此「孫學」亦當為「致用之學」。 本書《經世致用:孫中山思想中的時變與不變》,從「孫中山走讀世界」到「走讀孫中山的世界」,以孫學研究的典範轉移、現代知識分子的感召、國族主義的世界主義、身體與生命政治部署、階級互助的問責倡議、國家資本的社會設計、三民主義SWOT方略為主題,在孫中山前後自相矛盾的思想形成與轉變中,探求其「時變」與「不變」。
作者自接觸老子後,從暸解與省思《道德經》中,感到其歸於天地自在的言詞,可使人身心歸於平靜,因而感受到《道德經》是適合人與天地萬物的哲學。以天地自然運行的法則與人回歸自然良善本質「孝慈」為出發,向天學習效法,從整體正向以善的光輝,從人的自然良善本質「孝慈」,與國家執政者的影響與責任,以達人與萬物的恆久遠的發展。
這是一本「禁書」, 一個令人傷痛的「真實」故事。 1965年山崎豐子撰寫日本白色巨塔; 1999年侯文詠醫師描述臺灣醫界內幕。 這兩部偉大的著作,都是長篇文學創作。 2020年的今天, 讓專業醫師大膽與您分享一個全新的醫療故事。 因為真實,所以黑暗,更沾染血淋淋的嘲諷赤紅色。 這是一部曾被醫療社群詆毀、下架的連載; 這是一個不敢被醫界承認、存在的常態。 沒有文學作家幫寫書評,因為內容白話,缺少華麗辭藻; 沒有幾個醫師願意挺身推薦,恐懼粉碎逐漸脆弱的醫病關係。 從簡單的老人疾病開始,荒腔走板的治療,一再漠視病患的痛苦,邪惡手術埋下「院內感染」這枚黑暗種子,濫用抗生素最終造成悲慘結果…… 巨塔內的傲慢醫師,沒了心的白衣天使;重重錯誤累積,終至病患死亡。 是家屬的無端抱怨?還是真正的醫療過失? 醫事人員真的領有合法「殺人執照」? 專業醫師以深入淺出的方式,抽絲剝繭,告訴您答案、真相。 您我都有爸爸,媽媽,家人,孩子,親戚,朋友…… 這個故事,與每個人息息相關。 面對醫療傷害,除了哭泣、悲恨,我們可以檢討的還有什麼? 誰說醫師不能控訴醫師? 忠實信賴醫療團隊的長者,因單純的老年疾病求助大醫院,結識傳聞中醫術精湛、頗負盛名的主治醫師。 只是簡單的攝護腺手術,為何衍生一連串身體痛苦,血中蔓延的細菌從何而來? 一次次祈求醫師治療,換來的卻是加倍折磨;一連串被輕忽的錯誤,累積成不可逆的悲劇。 心慌的女兒多次懇求適切診斷與治療,卻不得其果;從專科護理師、社工、護理長、醫師、到院方高層,像一道緊密不可攀的高牆,讓家屬看不見康復的曙光。縱使努力,依然無法挽回父親的性命,只能眼睜睜看著摯愛的親人,在最後一段生命中歷經折磨。 面對殘酷的醫療結果,女醫師開始質疑,決定打開潘朵拉的盒子,一步步揭開保護傘下醫護人員們欲隱瞞的真相。 本書特色 .現職專業醫師撰寫的真實醫療小說,由家屬的第一人稱視角,引領您進入高聳的白色巨塔。 .特邀新興繪本創作者「二搞創意」突破溫馨畫風,繪製驚悚封面及寫實插圖。 .醫界人員溫情撰文推薦,誠實面對「醫療傷害」課題。 在臺灣,醫療資源進步豐富,但醫病資訊不對等,往往造成醫療糾紛。 病家是否真能分享醫療決策?醫師是否真的審慎診斷治療?醫院是否真正檢討制度謬誤? 這不僅是一位長者的珍貴生命,也是一個家庭的悲痛經歷,更是現今社會的寫實縮影。這是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的「真實故事」。
社會日益進步,國人常面臨情緒與壓力的問題,一旦情緒與壓力面臨極限又無法找到正確方法抒解,常導致生理、心理、家庭,甚至國家社會的傷痛。 《壓力與情緒管理自助手冊》共分為十個章節,透過內容歸納整理及配合相關量表與習作的練習,引領即將步入職場的青年學子,獲得情緒壓力管理的相關知識與技巧。 本書特色 .瞭解情緒內涵並學會適切管理情緒。 .學習壓力調適技巧,因應衝突及倫理議題。
閱讀,可以擴充知識、開拓心靈,是一種內在自我的學習方式;素養,則是自抒性靈、溝通人我,是一種與外界和諧共處的方式。青年學子置身現今多元的社會思潮,面對龐雜混亂的資訊內容,應當如何獨立思考?應當如何去蕪存菁的涵養自身?與社會對話?而非盲從主流最終隨波逐流。有鑑於此,本書分為倫理、民主、科學、美學、媒體、環境等六大素養,收錄國內外文學或報導篇章,提供各單元導讀、閱讀錦囊、練工房,以增進讀者之素養與閱讀的感知能力,提升心靈層次,作為一位具思辨能力的現代公民。
本書以「視覺藝術教育概論」為標題,意圖以比較周延並容易聚焦的方式,探討「當代」藝術哲學和教育哲學的思潮變遷,以及「國民教育」性質的視覺藝術教育,應該有什麼樣的思考和因應,或是否需要有什麼所謂的「翻轉」。力求避免純理論撰述,希望讓整體內容具有教學實施的參考功能,因此包括課程架構、教材與教學法、教學評量等,都提出概括的實施原則或具體範例,等於將理論都盡量連結為教學實務的依據,這種「有用的理論」的自我要求,也另外造成書寫上的兩難,尤其是提出一些未必是最佳典範的教學實例,希望能增進對觀念理解的參考,但卻可能是最容易出現疏漏的部分,這部分只能當作是引子,提供閱讀者自己思考、批判的參照點。 本書特色 .力求避免純理論撰述,整體內容具有教學實施的參考功能,將理論都盡量連結為教學實務的依據,利用引子,提供閱讀者自己思考、批判的參照點。 .以「視覺藝術」為主要意含,並以「國民教育」和「當代視覺藝術教育」為主要探討範圍,不涉及專業藝術教育及社會教育的討論。 .把視覺藝術教育的整體相關概念,區隔成容易深入分析的區塊,期待透過比較微觀的探究,拼湊出較清楚的視覺藝術教育該有的樣貌。
學習可以是一個操場,讓個人盡興的玩耍去釋放自己。學習可以是一個展場,讓個人盡力的表現去分享自己。但是,學習不應是一個戰場,讓彼此戰得你死我活,我贏你輸。學習的關鍵在適不適合自己,學得快不快樂。本書中的學習楷模總共有64位,分成五大族群,代表五種不同類型的學習典範。在學習上,他們都努力化劣勢為優勢,在學習的精神、態度、方法和成就上,令人刮目相看。看看本書的學習楷模,讀者可用「有為者亦若是」來自勉,激發自己的學習潛能,成為學習的後起之秀。本書特色人人都是獨具特色的個體,學習有成的關鍵在於適合自己、學得快樂。看看本書學習楷模們如何在逆境中力爭上游、另闢蹊徑,為自己走出一條人生大道!
跟多數人一樣,王政彥從小爬過不同的學習階段,經過不少的大小考試,對於學習可真是五味雜陳!幸運的是,他清楚自己的志趣,在學習路上努力地走過。念到政大教育博士後,又因畢業前考上教育部公費留學,赴英國倫敦大學教育學院攻讀成人教育,取得博士學位。回國在港都的高雄師大成人教育所服務,立志貢獻所學、推展成人教育、倡導終身學習,並鼓勵國人改進學習的態度、情緒及技巧,能夠活在學習、樂在學習、成在學習。本書將與你分享如何建立正確的學習觀念、發展全方位的自助學習,讓人人都可以讓學習High起來!本書特色這本書是大眾化的自我學習練功書,分五個章節透過淺顯易懂、循序漸進,及具體可行的作法,讓讀者可以經由閱讀本書自學、實踐自學的能力,提升自學的效益。進而勝任自己學習的主角,隨緣的從生活及工作環境、隨意的善用學習資源,隨興的樂在終身學習。
在傳統「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觀念下,學科補習因為普遍被普羅大眾認為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成就,所以向來備受關注。學科補習是多數人在成長過程中的經驗。過去,純粹為了升學;現在,目的更多。或許提高學習成就仍是學生學科補習的主要目的,但不可諱言的,學生上補習班的年齡層正不斷地向上延伸與向下蔓延,補習班的教學內容也日益多元化。在臺灣,根據教育部委託高雄市政府教育局資料顯示,在各級學校的生員數大幅減少的情形下,學科補習的需求量應該會隨之下降,但學科補習班數量在近十年卻還是逆向地緩慢成長,這反而更顯驚人。既然學科補習得到大多數家長和學生普遍的認同與採用,那麼學科補習是否能在實證研究的基礎上證明有效?這是本書最關注的問題,本書共收錄了11篇實證研究,每篇研究在學科補習效益這個主題都有其研究發現,藉由本書對於這些研究發現的彙整,應該可以回答學科補習是否有效的問題,也讓讀者對於學科補習的效益有更深入的認知。本書特色本書以:1.Coleman(1988)提出的「家庭教育資源理論」;2.Carroll(1963, 1989)提出的「學校學習的模式」(model of school learning);3.Entwisle、Alexander及Olson(1997)提出的「水龍頭理論」(the faucet theory)來解釋學科補習效益的理論基礎,並說明學科補習研究的重要性。
在臺灣長期以升學就業為主導的教育體制中,「哲學與人生」這門通識課可能是大多數同學唯一或最後接觸到哲學的機會;畢業進入社會後,人浮於事,也沒有太多時間思考生命課題。他們的心智常常受到個人心理、家庭、社會所牽扯,表面上看起來自信滿滿,實則身陷桎梏而不自知。 人生問題,向來就不是一件容易拿來討論的事,也沒有簡易速成的解答。本書嘗試建構一個可以跟年輕學子對話的平臺,除了協助他們審視自身的生命處境,並鍛鍊面對人生艱難的思辨力。唯有夠深刻的哲學反思力,才有可能產生足以跳脫體制化與情緒陷阱的實踐力! 本書特色 《哲學與人生》是專為科技大學學生所編寫的教科書,本書特點如下: 1. 結合科技大學學生屬性和通識教育核心精神來重新設計課程內容,目的在於引領學生們認識哲學與人生的交會。 2. 從科技大學學生們共通的人生問題出發,並導入相關的哲學討論,強調在人生問題中,哲學能發揮指點人生的功能。 3. 各章中均以貼近新時代科技生活的例子來拉進哲學與學生們的距離,並以相關的插圖來輔助說明。
飲食是人類最悠久且複雜的文化之一,它是一個不斷改變、發展的動態過程。世界各國因地域、民族、習俗等影響,而形成獨具一格的飲食文化,本書除了帶領讀者深入探究其所隱含的文化意義及保健概念之外,也探討宗教飲食、休閒飲品(茶、咖啡、酒)背後的文化與保健意義,更帶入近年興起的生機飲食、保健食品,最後探究飲食文化在人類社會所隱含的性別區隔。本書既能豐富跨領域的學術知識,亦使食品營養系專業實務研究顯得更有意義,幫助讀者瞭解人類飲食發展的文化意義與營養保健觀念。
說與不說,告知與不告知,究竟要怎樣拿捏, 我還沒有一個完美的答案。 又或許其實根本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吧? 實習醫學生在還沒成為正式醫生之前,不能開立醫囑、不能實際動手操作,根本是醫院裡的「路障」;但這樣近距離接觸醫療現場的特別身分,卻是讀者窺見白色巨塔的最佳視角。 本書中的實習醫學生,親身見聞診間裡的大小事,記下醫師與病人的一言一行,看盡各種真實人生與所有堅強與脆弱後,誠實傾訴自己的心聲,成為在往後的行醫路上,提醒自我從醫初心的寶貴記錄。
指畫又名指頭畫,顧名思義,即是以手指為畫具的中國畫。在傳統中國繪畫中,指畫是較晚出現的畫種。據相關研究,指畫的創始人是清代畫家高其佩。二十世紀以來,以指畫揚名者,在中國有潘天壽等人;在臺灣,則有鄭月波、容天圻,以及本書的主角者—劉銘先生。指書、指畫是劉銘先生對於臺灣藝壇卓越的貢獻。 同時,劉銘的一生乃是戰後外省籍移民的縮影,他出身山東安邱書香世家,中國抗戰勝利後,因緣際會於民國三十七年(1948)間獨自來臺,與家人失聯,飄泊臺灣。其一生,無論是指書畫藝術或是他的社會閱歷都是值得記錄,以供學術研究的重要素材與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