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新定義美與生活 ◢日本人以千年的時間,向世界提出三種獨特的美學思維以物哀為首,日本美學史上陸續誕生了西洋美學不曾涉及的獨特概念。物哀探討剎那間的美與真實;幽玄引進陰翳,追求隱蔽下的真理;侘寂是在無一物中感受無限的終極美學思辯。揉合神道、老莊、佛教思想的日本美學,在物語、和歌、能劇、茶道等藝術形式中發展出豐富的美的意義與精神,啟發了今日無數的藝術創作。《物哀──櫻花落下後》千年前,紫式部在《源氏物語》寫出了日本人最早的物哀美學。哀是憐憫,也是感嘆、讚揚,是內心直接發出的聲音。花鳥風月,四季推移,大自然反映人事無常、發出死亡警告,萬物都是一期一會。看櫻花落下,我們感受到美與死亡。人生一瞬,所以有了客觀下的漠然、熱情,或哀愁。唯美的物哀,象徵人類認識了生命局限後的淨化與超脫,轉身談論真實情感。《幽玄──薄明之森》時間進入中世,在日本歌人的領略下,佛法、老莊、日本的神道被揉合出一種獨特的幽玄美學。幽是隱微,玄是奧妙的黑,幽玄原指枯淡之心的深邃境地,諸行無常的人生真義。大和民族從陰翳中發現美,隱蔽、枯寂、妖豔、寫意,最後調和成一種在靜謐陰暗中追求的美感,攏之在內,時空無限。《侘寂──素朴日常》十六世紀,茶道宗師千利休借「和敬清寂」的侘茶意識,奠定了日本終極的侘寂美學。侘是清貧、粗糙,在不足中見充足;寂是面對褪色、消逝事物的心境。茶室為了滿足個人的美的需求而建,通往原始心境,並暗示了短暫、輕微事物中的美。侘寂是人類對自然、缺陷、樸實事物的嚮往,美在於素朴日常,在不完美,接受劣化,讓本質顯現。一千年的時間,日本的美學從唯美的物哀、深遠的幽玄,走向空無的侘寂。現代美學家大西克禮旁徵博引,將「物哀、幽玄、寂」定調為日本美學三大關鍵詞。本系列爬梳三大美學的起源、概念,及不同領域的解讀或應用,內容橫越文學、歷史、心理學、哲學,是讀者掌握日本美學的獨家著作。本書特色◎日本文學、建築、繪畫、攝影、工藝、產品設計等藝術的原點。
在有限中感受無限侘寂(わび、さび)影響任何一個藝術領域的終極的日本美學一種簡單、自然形成的品質,可以深度地滿足與影響使用者。──Twitter創辦人/傑克‧多西最古老的事物,都會轉變成最前衛的事物。──杉本博司侘(わび)是清貧、粗糙,在不足中見充足;寂(さび)是面對褪色、消逝事物的心境。源自道家,追求「無一物」的侘寂精神,在江戶時代松尾芭蕉的俳句中先有了吟詠蒼古的自然妙趣。十六世紀,茶道宗師千利休借終極的侘茶之道,奠定了日本人追求「和敬清寂」的美學意識。茶室為了滿足個人的美的需求而建,經「露地」通往原始心境,立「障子」引進陰影,竹支茅屋的元素與結構暗示了短暫、輕微、拙劣。美,是對不完全事物的敬畏,接受劣化,讓本質顯現。當空間縮減,時間積累,在象徵虛空之所的茶室中,隨處可得的簡朴物品可以取代最高級的藝術,價值概念更迭。美在於素朴日常,最小的元素可以建構宇宙,當下即是永恆。一千年的時間,日本的美學從唯美的物哀、深遠的幽玄,走向空無的侘寂。本系列爬梳三大美學的起源、概念,及不同領域的解讀或應用,內容橫越文學、歷史、心理學、哲學,是讀者掌握日本美學的獨家著作。本書特色◎日本美學三大關鍵詞:物哀、幽玄、寂。不懂這三個詞,就不可能了解日本。◎柳宗理的手感器物、不對稱的山本耀司、原研哉的無印良品、Twitter140字的限制……重新定義美與生活、懾服西方的日本美學。
日本人如何成為今日的日本人?答案要回溯到武士道「日本人認為,能夠滔滔直言道出自己內心深處的想法和感覺,正說明了這個人既不深沉也不誠摯。」二十世紀,當西方價值觀如驚濤駭浪衝襲日本,為了讓西方世界理解日本精神,思想家暨經濟學者新渡戸稲造自省「日本人是什麼樣的人?」他的答案是《武士道》。武士道,原是武士階級的道德規範與行為準則──求名譽、超脫生死、重文化傳承,揉合神道、佛教、儒學思想的武士道將知識內化,並顯現於武士的品格,武士的人生觀與世界觀逐漸受到廣大民眾的仰慕與追隨,成為日本人的精神。克制力、恥感文化、追求極致美、終身雇用制……若深入日本人的世界,核心都是武士精神。真正的武士認為切腹並不野蠻,因為沒有完成責任比死還可怕。當武士心中湧現任何感受,第一時間的本能是壓抑表達的衝動。武士將禮儀、仁義、勇氣簡化為微小的日常細節,爭取名譽而非財富,不追求知識追求實踐。因為克己的武士戒律,大和民族擁有了更強大的意志力,即使面對海嘯等天災人禍也能呈現勇氣及秩序感。對比西方文史,新渡戸稲造以《武士道》向世界說明日本人的靈魂與行動規範體系。《武士道》被譽為「日本人的《菊花與劍》」,百年來,想要一探日本思維根源的人,都選擇重新閱讀本書。日本(人)的優點,是比其他民族加倍地看見了精神價值的重要性。──李登輝
美如真理,在隱蔽下無限延展 幽玄[ゆうげん] 影響日本當代設計者的陰翳美學 若人生中追求「光」,首先要認真凝視眼前名為「影」的苦難現實。──安藤忠雄 幽玄是人類得到光明後遺失的美的領域。──深澤直人 時間進入中世,在日本歌人的領略下,佛法、老莊、日本的神道被揉合出一種獨特的美學──幽玄。幽是隱微,玄是奧妙的黑,幽玄原指枯淡之心的深邃境地,諸行無常的人生真義。 美從捕捉當下的物哀,走入不生不滅的幽玄。形而上的幽玄,在一首首和歌中發展出豐富的美學意涵,隱蔽、枯寂、妖豔、寫意,最後調和成一種在陰暗中追求的美感,攏之在內,時空無限,內在充實,代表意象之一是秋天氤氳的薄明山林。 引進陰影,而不是光。大和民族從陰翳中發現美,又為了美的目的利用陰翳。枯山水、日式庭園、和室、壁龕……昏暗美感的空間中進駐了永恆的閒寂,靜謐、悠遠的幽玄餘情,成為西方人眼中的「東方的神秘」。 物哀之後,幽玄在有限中探求無限,再開啟了日後懾服西方的侘寂美學。現代美學家大西克禮旁徵博引,將「物哀、幽玄、寂」定調為日本美學三大關鍵詞。本系列爬梳三大美學的起源、概念,及不同領域的解讀或應用,內容橫越文學、歷史、心理學、哲學,是讀者掌握日本美學的獨家著作。 【本書特色】 ◎日本美學三大關鍵詞:物哀、幽玄、寂。不懂這三個詞,就不可能了解日本。 ◎無印良品的白、三宅一生的皺摺、安藤忠雄的光之教堂、杉本博司的《海景》……日本建築、攝影、產品設計的原點,啟發當代設計者的美學哲思。 「最古老的事物,都會轉變成最前衛的事物。」──杉本博司 「現今不論是建築與城市,人類與語言,都逐漸充斥著半透明的元素,我們在其中可以感受它的新鮮和可能性,而這概念的擴張造就了我們每一天的努力,或許我們之後的大半思惟也都寄託在其中。」──原研哉
櫻花的美,在於它必然消逝 物哀[ものあわれ] 大和民族千年來的美學追求 當人們目睹一場美麗的盛宴消逝,反而能找到安心感。──村上春樹 物哀的世界具有高度藝術性,也代表了人類對於極限的自覺。──丹下健三 千年前,紫式部在《源氏物語》寫出了日本人最早的美學表達──物哀。哀是憐憫,也是感嘆、讚揚,是內心直接發出的聲音。花鳥風月,四季推移,大自然反映人事無常、發出死亡警告,萬物都是一期一會。 古典的物哀追憶歲時,風花雪月,心嚮往之。日本國學大師本居宣長將物哀定義為「知物之心」,物哀是感受風物的姿態變換,讓無法言說的可以呈現。 物哀情感的經典對象是落櫻。看櫻花落下,我們感受到美與死亡。人生一瞬,所以有了客觀下的漠然、熱情,或哀愁,一切正符合了美的定義。唯美的物哀,象徵人類認識了生命局限後的淨化與超脫,轉身談論真實情感。 以物哀為首,日本美學史上陸續誕生了西洋美學不曾涉及的獨特概念。現代美學家大西克禮旁徵博引,將「物哀、幽玄、寂」定調為日本美學三大關鍵詞。本系列爬梳三大美學的起源、概念演進,及不同領域的解讀或應用,內容橫越文學、歷史、心理學、哲學,是讀者掌握日本美學的獨家著作。 本書特色 ◎日本美學三大關鍵詞:物哀、幽玄、寂。不懂這三個詞,就不可能了解日本。 ◎日本文學、詩歌、繪畫的精神核心,影響日本當代創作者的美學哲思。 「電影不是滿滿十分地展現戲劇性,而是只展現七八分,讓沒有呈現的部份成為物哀。」──小津安二郎 「日本的建築與自然處於對照位置,日本建築的開放性,必須對物哀世界的界限有強烈自覺,否則我們無法繼承傳統並發展。」──丹下健三 「身為日本人必須與自然災害共存,為什麼許多人仍然理所當然地生活著,沒有因為恐懼而瘋狂?我們在春天迎接櫻花、夏天看螢火蟲、秋天賞紅葉,即使所有事物最終都會消逝,日本人仍然在如此消極的世界觀中,積極找出了美學。」──村上春樹
《地方創生:小型城鎮、商店街、返鄉青年的創業10鐵則》 讓「賺錢」的街道來改變地方! 日本地方創生的必讀本 地方人口減少、城鄉差距、青年失業等困境,並非台灣獨有,日本的狀況更加嚴重,日本政府甚至於2014年發表「地方創生」計畫,把「幫助鄉鎮自立」正式列為國家首要任務。然而,失敗的案例顯示即使祭出補助金、吉祥物、○○節等,熱鬧過後地方還是一片蕭條。於是,來自民間、更講求效率的「地方創生」,開始延燒。 高中時期便投入地方活化,擁有十七年實戰經驗的木下齊,在第一線證實地方的活路在於企業管理意識,獲利的事業才能真正為地方帶來生機,並於本書首次分享日本各地方事業的「獲利模式」、「平台整合」,引發《朝日新聞》、《日本經濟新聞》、《週刊東洋經濟》、NHK電台等媒體相繼採訪報導,成為新世代地方創生的指標。 利潤模式—— 思考的核心在於,如何將地方的「價值」化為「利益」。由於「地方」往往被視為偏遠、高齡化、小規模的同義詞,作者結合日本各地實例,提出「從小處開始」、「設定撤退線」、「不讓利潤流出地方」等十條創業鐵則與示範,讓我們看到偏避地區一間小餐廳也能化身為地區的「變化核心」、世代交替下老宅如何翻修活用、美食街業者的聯合獲利手法等地方振興的新思維與新世代作法。 【案例包括】 ▶老屋新思維,鎖定高毛利業種逆算裝潢費(愛知縣|勝川站前商店街) ▶共同簽訂垃圾處理合約,降低成本提升品質(熊本市|下通美食街)…… 平台整合—— 促進地方活化的事業屬於公共行為,但絕非行政專屬權利,有效活用有限資源正是民間人士日復一日面對競爭培養出來的看家本領。從本書可以看到民間主導、政府支援的地方創生模式。 【案例包括】 ▶繁榮整體鄉鎮,雙贏的民間資金開發公設案例(岩手縣|OGAL PROJECT) ▶放寬道路限制,行政機關的最佳支援示範(札幌縣|來露台坐Bar)…… 「我們這裡特別封閉」、「因為是深山/沿海/颱風頻繁」、「最好地方半數的人能贊成」、 「公共設施還是官方來蓋比較安心」、「民間做會不會服務變差、價格上漲?」 你的地方正在衰退,卻還是一籌莫展嗎? 日本地方再造最前線的官民合作模式、小城鎮生存之道、商店(街)經營策略,值得所有想「打拚地方再造」、「掌握在地商機」的人士參考。 《地方創生:觀光、特產、地方品牌的28則生存智慧》 「地方創生需要的不是錢本身,而是不斷賺錢的引擎。」 創業經營、地方再造 雙領域話題書 二○一四年,「地方消滅」論(地方人口持續漸少將造成多數鄉鎮消失)揭開日本積極投入地方創生的序幕。四年過去,縣市吉祥物大戰、追求農產品高附加價值的果園、興建大型綜合設施等,執行「常識作法」的典型結果是地方財政陷入危機,衰退加劇。四年間,媒體熱衷報導一時的「成功案例」,引起其他地方跟進,失敗模式被荒謬地再三複製……身在台灣的我們,對此絕不陌生。 繼「不要依賴補助金!」等創業綱要,日本最積極的地方創業者木下齊,首度從事業項目、資產、人、金流、組織五大面向,整理日本公家與民間地方創生的現場作法、問題結構,以及具體對策。 特產、地方品牌、觀光──做什麼產品、政策項目才能延續地方的未來? 特產賣不出去、農會加顧問公司的組合讓產品長得都一樣、觀光業照以往的商業模式已經無法成長……面對上述困境,作者結合日本各地實例提出新思維:產品不是「做了再賣」,關鍵在一開始就讓消費地的販賣者、消費者一起參與。比起品牌化,提升產品附加價值的對策更重要。今日的地方創生不只是「我們是○○之鄉」,還要讀取未來地方變化的徵兆。 【成功案例】 ▶改變販賣時期、對象(羽田市場與地方漁業品牌) ▶縮小客群的觀光之道(尾道單車旅館) 【失敗案例】 ▶用稅金「打群架」的1092隻吉祥物 ▶無辨識度的「地方品牌七件組」…… 活用資產、人、組織的地方智慧──衰退都是因為人口問題?公共財如何活用? 作者指出,「人口減少」是地方衰退的結果而非原因,我們應該以人口減少為前提來規劃地方事業。透過產業效率化提升個人所得,人口少的農業鄉鎮也能看到活路。另一方面,公家對公共資產的過多禁止,將造成地方荒廢。由民間主導,對公園、高速鐵路等公共財有「獨特使用法」的地方,能更有效提升區域整體價值。 【成功案例】 ▶從公園誕生的上市公司(札幌大通公園的「啤酒廣場」) ▶活用高速鐵路的地方(輕井澤與南魚沼市) 【失敗案例】 ▶共識優先的萬靈丹事業 (南阿爾卑斯市觀光果園) ▶大型綜合設施(岡山縣「ALNE津山」)…… 本書舉吉祥物、故鄉納稅、撤退戰略、高齡人口移居等28種地方創生方案的細節與分析,提示了地方活化「從今天開始的選擇」。
與時代逆流 一本直指未來的先見之書 茶源自中國,卻在發展成日常飲品後喪失了曾經到達的高度精神性。自十六世紀千利休以來,日本茶人揉合了老莊思想、禪學,形成茶的哲學。大和民族悟出的「茶道」,由岡倉天心這位日本近代藝術的啟蒙者以詩意流暢的英文向西方傳達。 「偉大的概念藏在微小的事物裡,深遠的世界就在日常當中。」 以茶為中心,茶之書的敘事在歷史、宗教、建築、美學、花道、生死觀等領域自在穿梭,引介東方文明底蘊中流洩的世界觀。一代思想家心中的茶的本質,是「不完全」的美學。 ▌茶道:美是愚,美是自然無為。 岡倉巧妙引用禪理中的「愚」(foolishness)來闡述茶道哲學與美感,在功利價值觀中無用的事物,無法用功利的尺度來衡量,因此擁有了更廣大無邊的精神價值。道家老子的「空」,也說明了人類如何維持物我和諧,讓美感進入。 ▌茶室:在內心讓殘缺成為完整,領會真正的美。 五百年前的茶室建立了日本美學的核心──侘寂、陰翳、質朴,茶屋的外觀與結構暗示了短暫、脆弱、拙劣等不完美,平等的主與客在此實現一期一會,在邁向完美的途中開啟無限可能。 ▌茶人:對於規矩作法,去遵守、打破、或遠離,但是莫忘初衷。 茶道大師的用色、設計才華留給後世無限美學資產。花瓶滴落的清水並不需要拂去,庭院除草、侍奉茶水,茶人用自身的優雅微光讓簡樸事物更美好,永恆就存在其中。 岡倉以「利休最後的茶會」道出茶人的生死觀,為本書作結,茶道是生的藝術,而人類與自然的終極結合是莊嚴的死亡。 本書寫於廿世紀初,在世界一味西化、對東方普遍存在誤解的時代,岡倉天心以「茶」寓意,引西方認識東方思想奧義,在百年前謳歌與自然共生的絕對美感。茶道所開啟的美學自此流入世界,在人類發展面臨極限的今日,依然指出了前方道路。 本書特色 ◎日本的飲食起居、服飾、瓷器、漆器、繪畫、文學等無一不受到茶道的影響,認識茶道可以是認識日本文化的第一步,奠定感受日本美學的基礎。
藝術如何創作?我們如何觀看? 《請回答吧,藝術!》 為你戴上鬼才藝術家現聲導覽的耳機 這是一本讓大眾擁抱藝術的「深度藝術書」。故事從哲學家、攝影家、藝廊經紀、精神科醫師、主播、高中生等三十三人拋出心中對於「藝術」或「美」的問題展開,接球的藝術家開始義無反顧一一誠實應答。 一如森村泰昌長年來在創作中對藝術經典的反思、解構,以及建立新的連結,若要找人剖析與回應關於美、藝術、藝術史的提問,並為觀者建立藝術鑑賞新次元,很少有人能比這位在三十多歲就注定名留藝術史的攝影家還要合適。 當精神科醫師問道:「抽象畫要怎麼畫?」森村泰昌的回答是:「罪魁禍首是達文西。」十五世紀的全才留下了巨大詛咒,讓六百年來無數藝術家陷入苦戰,「抽象畫」成了解放下的產物,但也是缺乏確切目的地的「藝術恐怖行動」,因此無法獲得大眾理解……「畫=具象畫,逃脫、反抗此一定義,就是抽象畫。」 藝術好難懂……作品到底在表達什麼?美跟不美、藝術跟非藝術的界線在哪裡? 帶上這些疑問,森村泰昌領讀者踏上一趟橫亙古今東西的藝術之旅,抵達他親自深入過(或說「成為」過)的藝術現場: 走進17世紀林布蘭開的畫室,看到藝術家跟追求乾淨無瑕的時代格格不入的創作堅持。 站在日本第一幅公開展示的裸體畫前,辯論這是春宮圖還是藝術? 站在杜象「在街上買來的」小便斗前,一窺自哥雅的時代以來,藝術家不斷跟藝術苦戰的歷史。 蹲在芙烈達的輪椅旁,感慨創作者如何從缺陷苦痛中獲得愉悅解放…… 聽顧爾德彈晚年版本的《郭德堡變奏曲》…… 那些瘋狂、失序、模糊、充滿破綻的藝術的問題,因此有了凝視焦點,我們還看到不合時宜、追求自我的創作者姿態,如何為美學與世界充實了血肉。藝術不是八卦討論,「藝術的本質就是難懂,所以才有趣」。藝術的深度與難解,一如人生。 「藝術是驚奇、發現、想法的轉換,是小孩以上大人未滿的混沌時光。真正的藝術之都,是你自己,也是我自己。」
讓「賺錢」的街道來改變地方! 日本地方創生的必讀本 地方人口減少、城鄉差距、青年失業等困境,並非台灣獨有,日本的狀況更加嚴重,日本政府甚至於2014年發表「地方創生」計畫,把「幫助鄉鎮自立」正式列為國家首要任務,全國上下也火熱投入。然而,成功的地方創生案例顯示單憑政策無法挽救凋零的鄉鎮,即使努力祭出補助金、吉祥物、○○節等,熱鬧過後地方還是一片蕭條。於是,來自民間、更講求效率的「地方創生」,開始延燒。 高中時期便投入地方活化,擁有十七年實戰經驗的木下齊,在第一線證實地方的活路在於企業管理意識,獲利的事業才能真正為地方帶來生機,並於本書首次分享日本各地方事業的獲利模式,將地方活化的討論擴及「利潤模式」與「平台整合」,引發《朝日新聞》、《日本經濟新聞》、《週刊東洋經濟》、NHK電台等媒體相繼採訪報導,成為新世代地方創生的指標。 利潤模式—— 思考的核心在於,如何將地方的「價值」化為「利益」。由於「地方」往往被視為偏遠、高齡化、小規模的同義詞,作者結合日本各地實例,提出「從小處開始」、「設定撤退線」、「不讓利潤流出地方」等十條創業鐵則與示範,讓我們看到偏避地區一間小餐廳也能化身為地區的「變化核心」、世代交替下老宅如何翻修活用、美食街業者的聯合獲利手法等地方振興的新思維與新世代作法。 【案例包括】 引發周邊效應,古民屋改建的義大利餐廳(兵庫縣|丹波市山間餐廳) 老屋新思維,鎖定高毛利業種逆算裝潢費(愛知縣|勝川站前商店街) 共同簽訂垃圾處理合約,降低成本提升品質(熊本市|下通美食街) 前端營業先確實回收,先銷售再生產的土產業者(高知縣|四萬十土栗事業)…… 平台整合—— 促進地方活化的事業屬於公共行為,但絕非行政專屬權利,有效活用有限資源正是民間人士日復一日面對競爭培養出來的看家本領。從本書可以看到民間主導、政府支援的地方創生模式。 【案例包括】 繁榮整體鄉鎮,雙贏的民間資金開發公設案例(岩手縣|OGAL PROJECT) 放寬道路限制,行政機關的最佳支援示範(札幌縣|來露台坐Bar)…… 「我們這裡特別封閉」、「因為是深山/沿海/颱風頻繁」、「最好地方半數的人能贊成」、「公共設施還是官方來蓋比較安心」、「民間做會不會服務變差、價格上漲?」 你的地方正在衰退,卻還是一籌莫展嗎? 日本地方再造最前線的官民合作模式、小城鎮生存之道、商店(街)經營策略,值得所有想「打拚地方再造」、「掌握在地商機」的人士參考。 得獎記錄 ★ 吸引《朝日新聞》、《日本經濟新聞》、《週刊東洋經濟》、NHK電台等媒體相繼介紹。 ★ 日本地域開發、企管類Top1作者,「地方創生」風潮中必讀的一冊! 本書特色 ◎含土產、商店街、溫泉區、車站周邊商店等實際輔助案例,提供前線業者新刺激、新思維。 ◎新時代的地方公務員角色、任務躍然紙上。 ◎作者具企管、投資背景,財務觀念、經營策略談得深入淺出,有創業、管理需求者值得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