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由台灣神學院所主辦的雙連講座教牧研習會,主題是「基督教面對同性戀 的態度與觀點」,當時主要邀請了香港和台灣四位基督教倫理學的學者,還有本地的新舊約聖經學、教會歷史學、精神醫學、心理諮商、實踐神學的老師以及有實際牧養經驗的牧者來提供多元的觀點和論述,最特別的是還有幾位同志基督徒現身說法,分享他們的信仰經驗,可以說是基督信仰在台灣第一次和同志群體的會遇和公開對話。
繼《謊言,假話,胡謅學─論美國宗教右派和台灣反同基督徒》與《同志亦基督徒》之後,本書是歐陽文風在同志基督徒系列中的第三部曲。在大量追求婚姻平權,與反同的論辯之中,這是一本來自一位虔誠基督徒的思索。作者歐陽文風脫卻宗教的保守枷鎖,但並未顛覆教義;他從基督教義,從歷史,從社會學種種角度,一層一層剖析,理路清晰,直指核心,尋回信仰的愛。
歐陽文風曾獲推舉 全球十五名最激勵人心的LGBT宗教領袖。——美國《哈芬登郵報》(The Huffington Post) 反同基督徒因為宗教反同,為了反同,不惜說謊、造假和胡謅。 因此,反對性傾向歧視,支持婚姻平權,就是向宗教霸權說「不」! 如果說同志運動始於美國1969年的石牆起義事件(Stonewall Rebellion),之後影響全球各國,那美國的基督徒原教旨主義或宗教右派(Religious Right)的反同運動則是亞洲與非洲等國家反同基督徒的祖師爺!雖然美國宗教右派最終不敵文明精神,節節敗退;婚姻平權於2014年在美國成為事實,但他們口不擇言、捏造事實、扭曲學術研究,和生產偽科學的反同伎倆與胡謅作風卻向外輸出,在相對落後的社會之基督徒群體中大行其道。 這本書讓你了解宗教右派與反同基督徒的真面目!反同基督徒因為宗教而反同反同婚,以為堅持真理、以為替天行道,其實根本就是胡謅亂謗!
性傾向是罪嗎?解讀台灣教會近20年來對同志議題之聖經詮釋。 ◎上帝是愛--做在最小的弟兄身上,就是做在主的身上。 ◎教會中沒有同志?看見上帝家裡的外人--同志基督徒。 ◎性傾向是罪嗎?解讀台灣教會近20年來對同志議題之聖經詮釋。 本書旨在探討台灣教會對同志議題的聖經詮釋衝突。 由於台灣教會對於同志議題的立場已經形成激烈的對立局面,同志基督徒在傳統教會中的處境日益艱難,而衝突的核心問題正在於雙方陣營對此議題的聖經詮釋;因此,本研究整理了1992年至2014年3月間的重要文獻,分析不同觀點的詮釋原則,以及造成衝突的主要原因,探討雙方的對話空間,期能幫助讀者對此議題有較清晰的了解,並堅固位於衝突核心的同志基督徒更有力量面對信仰。 傳統神學視「聖經反對同性戀」為絕對真理,並以七處相關經文為如山鐵證。因此,本文便針對這些討論進行分析,包含五處直接經文:利18:22, 利20:13, 羅1:26-27, 林前6:9, 提前1:10;以及兩處間接經文:創19和創1-2。此外,由於台灣同志神學的興起與台灣同志的處境密切相關,因此本文在探討聖經詮釋之前亦先就台灣同志的處境進行分析。 現階段雙方陣營對於七處經文的聖經詮釋不僅立場壁壘分明,詮釋原則亦迥然不同,即便立於相同的立場,其詮釋方法和觀點也未必全然一致。不過基本上,反對同性戀的學者主要仍以字義解經法為依歸,並以聖經無誤論為基礎。支持同志的學者則以歷史批判法為主要原則,並以處境神學為進路。 衝突的聖經詮釋、激烈的立場對立,使當前台灣教會對同志議題的辯論幾乎沒有對話的空間;然而,作者仍期待透過文獻的爬梳、分析,幫助讀者對此一議題有較完整的了解,並期待在衝突張力的臨界點,使我們的眼目從議題討論回到生命的對遇,在真實的關係中體會上帝的心意。
基督徒對於人的關懷和牧養,應該勝過彼此各自不同的立場較量。 同性婚姻議題,教會的立場,本書與您一同探討 ◎是關懷?還是導正?解讀基督教長老教會對同性戀者的牧養思維 ◎同性婚姻議題,當代教會應該支持還是反對?本書與您一同探討 ◎長老教會牧師從神學探討基督教性倫理,反省對同性戀者的牧養態度 本書原為作者的神學碩士論文,針對長老教會於2014年發佈〈關心同性婚姻議題之牧函〉所做的研究。內容從同志的處境和同志運動的歷史耙梳,進而探討基督教會界對同志議題的聖經詮釋和神學反省,特別針對上述牧函發佈前後對教會牧養工作的影響,提出具體的建議。 作者認為,基督教會內對此議題存有不同立場,但大多偏向論述經文教義或倫理規範,較少觸及實際的牧養面向,遑論與同志或同志基督徒建立真實的互動關係。 然而,基督徒對於人的關懷和牧養,應該勝過彼此各自不同的立場較量。因為上帝的恩典和眷顧的對象不是冷冰冰的議題,而是有血有肉的生命,無論是同性戀者或異性戀者。
花蓮瑪拉團契同志契友的現身經驗,也是同志基督徒出櫃的生命故事,見證耶穌愛同志。 ◎花蓮瑪拉團契的故事,也是同志基督徒出櫃的生命故事 ◎異性戀霸權?同性戀霸權?搞清楚這個社會如何建構霸權 ◎基督教反同志?同志基督徒出櫃現身,見證耶穌愛同志 暗櫃之中,隱藏著同性戀者的生命故事… 走出暗櫃,意謂同性戀者即將面對世界,揭露自己生命底層的愛慾情愁 外面的世界會友善的接納還是憎惡?用真誠的愛來回應還是隔絕疏離、冷漠以對? 若沒有真實發生在你、我週遭,我們就只能從影視、新聞等媒體中揣測想像。 為什麼?怎麼會?是週遭人的提問,也是同志年少時對自己不曾止息的疑惑。 好不容易接納自己的同志身份,接踵而來的是向世界「現身」的壓力。 該不該?怎麼做?現身之後會更自由地做自己嗎? 那我的家人呢?他們能不能接受?又要如何面對家族親友的提問? 即使經過籌劃,現身之後的世界,仍往往不如想像中美善。 「走出暗櫃」是作者訪談花蓮瑪拉團契多位同志契友的出櫃故事, 由他們自述出櫃前心路的百轉千折,以及在家庭、學校、職場、教會現身的萬般情態, 期待您不只是好奇,更願意佇足傾聽生命故事的低吟,細看暗櫃建構的場景。 如果「走出暗櫃」的故事讓您有些觸動, 請更多關心這些邊緣的少數者,一起建構更友善的家庭與社會氛圍。 畢竟你、我、我們的家人、朋友,乃至我們自己的兒女, 都有可能成為瑟縮在暗櫃角落的人…。 期盼這個世界 不再有暗櫃 本書依據作者 2006 年碩士論文所修改的書名,描述的是花蓮瑪拉團契同志契友的現身經驗。「現身(come out)」,也有人用「出櫃(come out of the closet)」一詞,即向他人告白或承認自己是同性戀者,其中「closet」通常被譯為「衣櫃」或「暗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