顔艾琳《骨皮肉》全新中英國際雙語版「愛情非霜淇淋。你說,也不全然固定或者流動那麼,在這間小小的房裡,空氣中填塞的是什麼?狡黠的你賊賊答我:欲望是甜的,而房間是方糖。因此,我們互相調劑彼此的體味」《骨皮肉》(Bone Skin Flesh)是臺灣詩人顏艾琳的代表作,於1997年首次出版時,便以其對女性特質的坦率探索和一系列情慾詩,在文壇掀起廣泛討論。顏艾琳被譽為臺灣第一位出版一系列情慾詩的女性詩人,她的作品深入挖掘性別與慾望的議題,對讀者、公共論述及當代文學研究產生了深遠影響。這本詩集共分為六個章節,包括:「黑暗溫泉」、「單性情人日」、「超級販賣機」、「空體賦」、「隱隱燃」和「寄給憂鬱的一封信」。詩作充滿有形的質感,不僅描繪了身體與世界的互動,更細膩呈現了慾望、情感、清醒與夢境的紋理。她的詩歌創造了新的世界,或者說,以嶄新的方式讓我們感受這個世界;它們不是輕輕流淌而過,而是「在你之中、在你之上、自你而生」。譯者簡莉芳(Jenn Marie Nunes)將顏艾琳的詩作視為一種「深刻而黏稠的樂趣」,並指出其作品具備「Gurlesque」詩學的特質。這種詩學以滑稽或公然嘲弄的方式展現女性特質,即使冒著怪誕的風險,也要動搖被接受的女性行為和語言基礎。然而,她的詩又超越了典型的「Gurlesque」風格,融入了一種不常傾向的溫柔、龐克式的真誠,以及對女性的崇敬,無論是母親、情人或老婦,甚至她們共享的孤獨與憂鬱。///Bone Skin Flesh is the landmark work of Taiwanese poet Yen Ai-Lin. First published in 1997, it drew wide attention for its candid exploration of femininity and its groundbreaking series of erotic poems, making Yen the first female poet in Taiwan to publish such a body of work. Her poetry delves into gender and desire, leaving a lasting impact on readers and contemporary literary discourse.Divided into six sections, the collection brims with visceral textures—bodies entangled with the world, desire and emotion interwoven with wakefulness and dreams. Rather than passing lightly, the poems take root “in you, on you, and out of you.”Translator Jenn Marie Nunes calls Yen’s work a “profound and sticky pleasure,” noting affinities with Gurlesque poetics: a bold performance of femininity that risks the grotesque. Yet Yen’s voice extends beyond, blending tenderness, punk sincerity, and reverence for the feminine in its many forms.
《不明白不荒誕的愛的方式》是一本關於自我存在、愛與掙扎的私密告白。主角森川透過日記般的主觀視角,毫不掩飾地揭露其內心深處的矛盾與掙扎。她自稱「一團癱軟無用的廢棄物」、「怪人」,甚至「瑕疵品」,長期與憂鬱症和躁鬱症搏鬥,這些內在傷痕也體現在她的日常中,例如暴食、催吐及對生活失去動力。 愛情是森川生命的主軸,卻也常是痛苦的淵源。她對愛抱持極端渴望與投入,不惜一切追逐「命中註定」般的戀情。森川的愛總是強烈執著,即使面對對方不愛或冷漠,她仍固執認定那是她「最棒的人」。 森川的職業經歷涵蓋咖啡店店長、酒店公關、人體模特,這些是她應對困境、找尋價值的縮影。然而,她感嘆「努力過後還是失敗收場」,最終對工作與生活失去熱忱。 以台北作為重要背景,其潮溼、繁忙與她內心糾結相互映照,這本書以真誠坦率的筆觸,揭示一個靈魂的碎片與掙扎。 森川的故事展現了人類面對內在缺陷與外在挑戰時,那份執著於愛與生存的勇氣,即便顯得荒誕與悲哀。她像在情緒海洋中航行,不斷尋找燈塔,渴望被愛與理解,每一次傷痛都留下印記,而那份對愛的執著,始終如海底暗流,永不消逝。
★《Bàn-tāi》以藝術書出版為載體回應「身份與圖像交互影響識別與誤讀的資訊政治」的錯像學(Misimagology)★★Bàn-tāi為藝術家之生造詞,Ban(禁止)取自在社群平臺的環境中,帳號或帳號某一行為被禁止;tāi(岱)則取自藝術家姓名最後一字之臺語羅馬拼音,作品名稱為藝術家被封鎖之意★《Bàn-tāi》是一本集結研究與影像實驗的寫真集,收錄藝術家吳宗岱於研究所階段(2022–2025年)所進行的創作。作品圍繞「影像如何被觀看與判讀」的問題意識,探索AI、人類與不同文化背景等系統, 在面對影像時所產生的理解與誤讀。透過模仿、既視感(déjà vu)、削弱圖像資訊等手法,吳宗岱讓影像游移於「像」與「不像」之間, 挑戰觀看系統對圖像的辨識機制。這些影像究竟被視為誰?是參考資料所投射的既定形象,讓觀者將眼前的主體與過往模特兒混淆?還是出版策略下的人設,使觀者從圖像中尋找某個具體的身分?《Bàn-tāi》嘗試鬆動觀看與詮釋之間的穩定關係, 讓每張影像都成為系統錯認的現場,也是觀看的提問。///Bàn-tāi is a collection of work in research and image experimentation which includes the pieces completed by artist Gôo Tsong-tāi during their phase in graduate studies (2022-2025).The pieces involve awareness of the issue “how are images viewed and explained ” through exploring systems such as AI, humans, and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and the understanding and misinterpretation generated when given images.Through techniques such as imitation, déjà vu, and weakening image information, Gôo Tsong-tāi’s images teeter between “likeness” and “unlikeness”, challenging the image recognition mechanisms of systems.Who are these images interpreted as? Are they established images projected from reference data that cause the subject in front of the audience to be confused with past models? Or are they characters set under a publishing strategy that forces the audience to search for a specific identity within the image?Bàn-tāi attempts to destabilize the sta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viewing and interpreting, allowing each image to become the site of a system misrecognition, and questions proposed during appreciation.
★大賀增訂三刷!★★首次附贈Q到爆人體外觀器官骨骼海報!★★有聲書專輯已於各大音樂平台上線!★★前輩送給大家的寶藏★★作者獲頒「師鐸獎」,兩次!★★學習台語的最佳伴手(phuānn-tshiú)★★「文化部第44次中小學生讀物選介」前70名精選之星★★法國規模最大的語言學習機構——巴黎市政府的巴黎成人教育中心(Cours d'Adultes de Paris)已經推出「台語課」!★《台語的鄉土口味—俗諺、俚語》編著者顏勝堂,兩次獲頒「師鐸獎」,是位年屆八十,退休多年的中學校長。他於1984年在嘉義縣東榮國中校長任內,被「趕鴨子上架」,用台語教授《論語》,從此開啟其台語應用之門。退休後的他,返鄉擔任北港朝天宮(媽祖廟)志工,仍悠遊在鄉土文史、北港音腔的台語濃情中,並結識了一群實事求是的年輕朋友――中國醫藥大學台語研究社(學生社團)創社社員。看到醫學系同學參加校外衛教服務,前往彰化縣大城鄉台西村幾次義診,因為鄉間長輩不諳國語,多以台語表達,加上同學聽、說台語不流利,在言語溝通方面卡卡不順,導致問診未臻完美,還因此創立「台語研究社」,欲提升衛教品質。他深受感動,決定著手編著撰寫《台語的鄉土口味—俗諺、俚語》一書。書寫的動機,在嘉許年輕人積極處事的生命態度,也想與樂意和關心台語、台文推廣的人士,共同分享台語的親切用語及音韻之美。作者參考教育部訂頒的《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以其豐富的人生見聞,將台灣鄉土語言中的俗諺、俚語,佐以獨特的品味說明,以條目列舉方式呈現。各條目以外的解說、敘述,也使用國文、國語,方便不諳台語的人士閱讀。每個條目最上列是台語語詞,其下為台語羅馬拼音,再下為俗諺、俚語分類,最下方則用國語、國文解說。讓我們一起感受、體驗台語之美。有聲書專輯請點選此連結 => https://islandset.com/Taigi/Taigi_Audiobook.html
★電影《青春並不溫柔》原著小說★★《青苔》、影集版《返校》導演蘇奕瑄首部小說★★故事的背景靈感來自1994年文化大學美術系草山學運★★青春像海浪拍岸,帶來溫柔的刺痛與深沉的餘韻★美術系新生季微,熱愛繪畫所帶來的純粹和快樂。為了捍衛創作自由,她投身校園罷課行動,意外結識了學運領袖魏青。這場抗爭,為季微懵懂的青春揭開新世界的序幕。寫滿訴求標語的布條,摺疊著眾人共同的革命情感。然而當手中的微光逐漸熄滅,喧囂散去,徒留陽臺上空蕩的啤酒罐,掩藏於寂靜之中的,是魏青孤獨而封閉的過往。季微始終以單純而執著的溫柔,輕輕拂去覆蓋在魏青心上的塵埃。她帶來一片明亮的自由,穿透魏青黯淡的黑夜,緩緩走入她蒼白而荒蕪的心,靜靜等待冰雪消融的那一天。
★電影《青春並不溫柔》原著小說★★《青苔》、影集版《返校》導演蘇奕瑄首部小說★★故事的背景靈感來自1994年文化大學美術系草山學運★★青春像海浪拍岸,帶來溫柔的刺痛與深沉的餘韻★美術系新生季微,熱愛繪畫所帶來的純粹和快樂。為了捍衛創作自由,她投身校園罷課行動,意外結識了學運領袖魏青。這場抗爭,為季微懵懂的青春揭開新世界的序幕。寫滿訴求標語的布條,摺疊著眾人共同的革命情感。然而當手中的微光逐漸熄滅,喧囂散去,徒留陽臺上空蕩的啤酒罐,掩藏於寂靜之中的,是魏青孤獨而封閉的過往。季微始終以單純而執著的溫柔,輕輕拂去覆蓋在魏青心上的塵埃。她帶來一片明亮的自由,穿透魏青黯淡的黑夜,緩緩走入她蒼白而荒蕪的心,靜靜等待冰雪消融的那一天。
✦藝術家連師屏最新繪本創作!✦ ✦2022 臺灣文博會「Talent 100 新銳創作者」✦ ✦作品入圍《2020 亞洲插畫年度大賞》、《2018 亞洲插畫年度大賞》✦ ✦2015 Red Bull Paper Wings National Final 世界紙飛機大賽花式項目資格賽第一名✦ 一本重溫「親子感情」的起點之書 屏屏的爸爸常常租錄影帶回家,跟她一起看電影。 兒時的屏屏,每天都跟爸爸在各種電影劇情裡冒險。 後來屏屏外出求學、工作,跟爸爸相處的時間也越來越少了,兩人的感情逐漸疏遠。 直到某天,屏屏因為工作的關係回到家中,才再次開啟兩人的電影時光。 《爸爸我們來看電影》描繪屏屏跟爸爸經由「看電影」作為一種情感交流模式,衍生出父女兩人在獨處、溝通、分享各種想法的特殊時光,及情感轉換的人生旅程。 書裡的豐富畫面,具有平靜的吸引力,將孩子的成長過程,巧妙結合到經典電影的場景中,讓人回味無窮。 好評推薦 色彩豐富、虛實交疊,有著回憶的溫暖與想像的會心一笑,巧妙的利用不同電影的內容,串連起生活成長的點滴心情,父女情深躍然紙上。 ♡童嘉(繪本創作者) 與父親美好的回憶,就像電影裡的時光冒險旅程,也許人生的時間不能重來,但美好的記憶很值得不斷的在腦海播放與回味。 ♡培根君(藝術家&繪本作家) 在師屏童趣的畫面之中看見我們這代人的兒時回憶,是一本送給電影迷的繪本。 ♡劉倩帆(漫畫家) 溫暖細緻且充滿想像力的畫風,讓我回味著一幕幕的電影時光。 ♡賴凱俐(松鼠文化總編輯) *適讀年齡:7歲以上 *無注音  
✦藝術家連師屏最新繪本創作!✦ ✦2022 臺灣文博會「Talent 100 新銳創作者」✦ ✦作品入圍《2020 亞洲插畫年度大賞》、《2018 亞洲插畫年度大賞》✦ ✦2015 Red Bull Paper Wings National Final 世界紙飛機大賽花式項目資格賽第一名✦ 一本重溫「親子感情」的起點之書 屏屏的爸爸常常租錄影帶回家,跟她一起看電影。 兒時的屏屏,每天都跟爸爸在各種電影劇情裡冒險。 後來屏屏外出求學、工作,跟爸爸相處的時間也越來越少了,兩人的感情逐漸疏遠。 直到某天,屏屏因為工作的關係回到家中,才再次開啟兩人的電影時光。 《爸爸我們來看電影》描繪屏屏跟爸爸經由「看電影」作為一種情感交流模式,衍生出父女兩人在獨處、溝通、分享各種想法的特殊時光,及情感轉換的人生旅程。 書裡的豐富畫面,具有平靜的吸引力,將孩子的成長過程,巧妙結合到經典電影的場景中,讓人回味無窮。 好評推薦 色彩豐富、虛實交疊,有著回憶的溫暖與想像的會心一笑,巧妙的利用不同電影的內容,串連起生活成長的點滴心情,父女情深躍然紙上。 ♡童嘉(繪本創作者) 與父親美好的回憶,就像電影裡的時光冒險旅程,也許人生的時間不能重來,但美好的記憶很值得不斷的在腦海播放與回味。 ♡培根君(藝術家&繪本作家) 在師屏童趣的畫面之中看見我們這代人的兒時回憶,是一本送給電影迷的繪本。 ♡劉倩帆(漫畫家) 溫暖細緻且充滿想像力的畫風,讓我回味著一幕幕的電影時光。 ♡賴凱俐(松鼠文化總編輯) *適讀年齡:7歲以上 *無注音  
★香港青年文學獎——新詩初級組冠軍★ ★中國詩人李曼旎的首本詩集★ ★完整收錄她在《字花》、《詩歌月刊》、 《創世紀》、《聲韻詩刊》發表過的作品★ ★屬於幽靈的詩,正從你身旁飄過★ 《荷花是你沒有見過的人》是詩人李曼旎在2021–2022年間完成的作品,這是她的第一本詩集,亦是一系列從十八九歲的青春期終末寫來的信。 在這些詩中,李曼旎試圖模仿不同角色的口吻,藉以訴説對生命的體驗:天真又殘酷的孩童、渴望被施暴的受虐愛好者、沉迷文學的女學生、純情的色情業從業者、甚至只是生活在感官中的「幽靈」,因為有時它們的密度更大,傾盡可能地描繪出那些沉積於她眼球中的異色圖景,而有時候它們只是一段呢喃,如同藏匿在真空中透明的私語。 推薦語 ▲田原(詩人) 曼旎的詩出手不凡,小小年紀才情四溢。這本詩集是她青春期詩想的集大成:情與思、愛與夢、生與死,交織在充滿想像力的詩句中。詩語自然、流暢、生動,虛實相生,耐人尋味。詩人通過自己的努力,試圖發掘詩歌表現的新方法和人存在的本質。這些詩群既是詩人為自己描摹的一幅青春自畫像,也是為拓寬詩歌領域對不確定性的有意義探求。 ▲阮文略(詩人) 從不諱言李曼旎的詩我很喜歡,我只是苦於如何去介紹,因為她的詩拒絕概括性的解讀。若用意象凌厲、嫁接純熟、詩心剔透一類的讚美,實在不夠意思。她的詩一直在變化,以無可言詮的詩行層層指向更深沉的物事,讓讀者溺在她所構築的詩界,而這正是一個重要詩人的能耐。「在晚年/所有透明的東西都是有把手的/把手你是扶不穩的」,當她寫出如此詩句,在她的眾多詩的手勢裡,你還需要有甚麼懷疑呢。 ▲蔡翔任(詩人) 李曼旎的書寫是重編事物的基因結構,她筆下的對象,無不是用慾念、思想、意象三股強韌的螺旋去交纏出來的,世界就在日正當中的憂鬱與沉入子夜的熱情的兩極之間旋轉開來。這部詩集是一個憂鬱精靈的靈視,一切既是實體又是幻影,往返於自我與他者之間,日常、城市、人物、自然、蟲魚鳥獸都在淡淡的孤冷中閃爍著溫度與接納。 ▲蔡琳森(詩人) 李曼旎的詩帶著看似彼此衝突的重層魅力。蓄有屬於青春那一頭的感性力量,卻也是老於世故的;講究細緻表意分寸的拿捏,但又是果敢俐落的。它們的姿態或即曾閃現詩人自己腦海裡的意象「回頭一望春山空」,詩人的回首望讓曾經的花蹤與春意得到了不能駁回的證詞。 ▲杜綠綠(詩人) 早慧的女詩人李曼旎值得被重視。她藏有豐沛的詞語和想像力,並擅長讓它們以奇特的出人意料的方式結合在一起。而她的敘述,又絕不是僅僅停留於天賦的感覺中,有關人生、文學的深度思考已在她的詩中很好地呈現。以一種憂鬱、冷靜而又熱烈的口吻,令人著迷。 ▲煮雪的人(詩人) 「放棄」是我讀完這本詩集後想到的第一個詞彙:因放棄而頹喪;因頹喪,有了美的可能。  
★香港青年文學獎——新詩初級組冠軍★ ★中國詩人李曼旎的首本詩集★ ★完整收錄她在《字花》、《詩歌月刊》、 《創世紀》、《聲韻詩刊》發表過的作品★ ★屬於幽靈的詩,正從你身旁飄過★ 《荷花是你沒有見過的人》是詩人李曼旎在2021–2022年間完成的作品,這是她的第一本詩集,亦是一系列從十八九歲的青春期終末寫來的信。 在這些詩中,李曼旎試圖模仿不同角色的口吻,藉以訴説對生命的體驗:天真又殘酷的孩童、渴望被施暴的受虐愛好者、沉迷文學的女學生、純情的色情業從業者、甚至只是生活在感官中的「幽靈」,因為有時它們的密度更大,傾盡可能地描繪出那些沉積於她眼球中的異色圖景,而有時候它們只是一段呢喃,如同藏匿在真空中透明的私語。 推薦語 ▲田原(詩人) 曼旎的詩出手不凡,小小年紀才情四溢。這本詩集是她青春期詩想的集大成:情與思、愛與夢、生與死,交織在充滿想像力的詩句中。詩語自然、流暢、生動,虛實相生,耐人尋味。詩人通過自己的努力,試圖發掘詩歌表現的新方法和人存在的本質。這些詩群既是詩人為自己描摹的一幅青春自畫像,也是為拓寬詩歌領域對不確定性的有意義探求。 ▲阮文略(詩人) 從不諱言李曼旎的詩我很喜歡,我只是苦於如何去介紹,因為她的詩拒絕概括性的解讀。若用意象凌厲、嫁接純熟、詩心剔透一類的讚美,實在不夠意思。她的詩一直在變化,以無可言詮的詩行層層指向更深沉的物事,讓讀者溺在她所構築的詩界,而這正是一個重要詩人的能耐。「在晚年/所有透明的東西都是有把手的/把手你是扶不穩的」,當她寫出如此詩句,在她的眾多詩的手勢裡,你還需要有甚麼懷疑呢。 ▲蔡翔任(詩人) 李曼旎的書寫是重編事物的基因結構,她筆下的對象,無不是用慾念、思想、意象三股強韌的螺旋去交纏出來的,世界就在日正當中的憂鬱與沉入子夜的熱情的兩極之間旋轉開來。這部詩集是一個憂鬱精靈的靈視,一切既是實體又是幻影,往返於自我與他者之間,日常、城市、人物、自然、蟲魚鳥獸都在淡淡的孤冷中閃爍著溫度與接納。 ▲蔡琳森(詩人) 李曼旎的詩帶著看似彼此衝突的重層魅力。蓄有屬於青春那一頭的感性力量,卻也是老於世故的;講究細緻表意分寸的拿捏,但又是果敢俐落的。它們的姿態或即曾閃現詩人自己腦海裡的意象「回頭一望春山空」,詩人的回首望讓曾經的花蹤與春意得到了不能駁回的證詞。 ▲杜綠綠(詩人) 早慧的女詩人李曼旎值得被重視。她藏有豐沛的詞語和想像力,並擅長讓它們以奇特的出人意料的方式結合在一起。而她的敘述,又絕不是僅僅停留於天賦的感覺中,有關人生、文學的深度思考已在她的詩中很好地呈現。以一種憂鬱、冷靜而又熱烈的口吻,令人著迷。 ▲煮雪的人(詩人) 「放棄」是我讀完這本詩集後想到的第一個詞彙:因放棄而頹喪;因頹喪,有了美的可能。  
✦ 歡迎光臨藝術家俱樂部!✦ ✦ 首部去中心化、滾動式發展的藝術家書 ✦ ✦ 滾動路徑 ---> 北萊茵的西伐利亞邦美術館(Kunsthaus NRW) ---> 德國科隆臨時畫廊(Temporary Gallery Cologne) ---> 台北國際書展 ---> 台北國際藝術村 ---> 屏東小琉球 ---> 高雄文學館 ✦ 這是一本由近二十位不同背景的歐洲及台灣藝術家,在他們開設的俱樂部中,經跨國線上會議與線下面對面,使用去中心化的權力下放方式,討論關於歷史、媒體、美學及方法論,發展出一套框架,所留下的隨筆和想法。 書中涵蓋台灣與歐洲藝術家間的最新書信往來(LETTER EXCHANGE CLUB),橫跨阿爾巴尼亞、德國、奧地利、台灣的食材所啟發的異國食譜(COOKING AS A METHOD),及藝術家與天氣專家間的非典型互動(WEATHER FORECAST CLUB)。 在旅程路徑的終點,這本由藝術家製作的書,會是一本什麼樣的書呢? 美術書?藝術家書?藝術書籍的定義是什麼呢? 這將留給您來決定。  
✦ 劉倩帆Chien Fan Liu短篇漫畫自選集,首發! ✦ ✦ 2020法國安古蘭漫畫節/新秀獎/入圍 ✦ ✦ 2018法國安古蘭漫畫節/數位競賽/銀獎 ✦ ✦ 2018瑞士洛桑漫畫節/新人獎/銀獎 ✦   《愛是塑膠》是漫畫家劉倩帆第一本漫畫自選集,收錄她從2017年至2021年間的漫畫創作與插畫作品。   內容涵蓋具惡趣味的獵奇吃人故事、卡夫卡的變形記、連結台南本土地景並以奇幻故事的敘事手法紀錄下的紀實漫畫〈生日願望〉、探討愛情的抽象短篇〈愛是塑膠〉和〈Psyche〉、談論父權社會下的少女性啟蒙〈鳥地方〉⋯⋯等等。   讀者可藉由此書,一窺作者在創作上的演變。本書也收錄了她在國際漫畫節中獲獎、入選的作品〈Mirror〉及〈躲貓貓〉(法文標題:Cache-cache)。  
✦ 劉倩帆Chien Fan Liu短篇漫畫自選集,首發! ✦ ✦ 2020法國安古蘭漫畫節/新秀獎/入圍 ✦ ✦ 2018法國安古蘭漫畫節/數位競賽/銀獎 ✦ ✦ 2018瑞士洛桑漫畫節/新人獎/銀獎 ✦   《愛是塑膠》是漫畫家劉倩帆第一本漫畫自選集,收錄她從2017年至2021年間的漫畫創作與插畫作品。   內容涵蓋具惡趣味的獵奇吃人故事、卡夫卡的變形記、連結台南本土地景並以奇幻故事的敘事手法紀錄下的紀實漫畫〈生日願望〉、探討愛情的抽象短篇〈愛是塑膠〉和〈Psyche〉、談論父權社會下的少女性啟蒙〈鳥地方〉⋯⋯等等。   讀者可藉由此書,一窺作者在創作上的演變。本書也收錄了她在國際漫畫節中獲獎、入選的作品〈Mirror〉及〈躲貓貓〉(法文標題:Cache-cache)。  
★「困難生活節」10年全紀錄,出土啦!!!★ ★一場延續十年,目前仍在持續的社會運動★ ★難以歸類,直面自我的袒露之書★ ★他們,根本是行動藝術家★   ★朱約信、黃大旺、東區德、陳零九,誠實推薦。★   「困難生活節」始於2012年,是一個堅持了十年的社會運動。當時一群創作者有感於已舉辦四屆的「簡單生活節」過度商業化,而在活動場地華山文創園區周圍,辦起「困難生活節」,希望強調音樂創作的平等與自由,在眾人都追求Hi-Fi的年代,這群人則堅信著爛舞台的Low-Fi精神,認為「爛」不是一種品質的低劣,而是在表達創作沒有門檻,「舞台」不應該以各種名義、標準、規範進行排除性的篩選,只為了符合商業性的資本邏輯,在此脈絡下,「困難生活節」引用樂團濁水溪公社曾說過的話,提出了以下的宣言:   華山本來是一個免費的公共空間,困難的藝術家、沒錢搭場景的電影導演與劇場工作者、塗鴨客、街友以及同性戀者、吸毒者、變性者、精神分裂者、殘障者、智障者、發黴的麵包、有皮膚病的狗、挨媽媽打拿不到零用錢的小孩、工人、農人、窮人、64歲還看不到少年快報的老人、戀糞者、戀吻者等社會底層的弱勢,為什麼變成了兩岸一家親的簡單生活節?   另一方面來說,創作的真實也從來不是簡單的,「簡單生活節」在商業資本主義的包裝下,將創作簡化成一種輕易的狀態,彷彿僅僅透過消費,就能買得某種「創作者的生活方式」;反之「困難生活節」則揭示出現實環境裡大部分人創作的真實狀態。不過,也正因為一切都不容易,堅持創作才顯得特別珍貴。   是以2022年,當「簡單生活節」無以為繼時,「困難生活節」決定獨立走下去,並且與此同時推出一本創作文集《沉淪誌》,透過七個不同的創作者,呈現七種不同生命之難的語言。   此外,更以《十年有沉》的別冊首次完整收錄「困難生活節」十年來所走過的漫漫長路。而文字創作如同音樂創作,每個人有自己獨特的聲腔:   ★詹又黎,以語言重組尋找自我的現代詩 ★黃藍白,回顧個人創作史的懺情錄 ★佚名,切開傷痛記憶的真誠書寫 ★劉大冠,表達男性困境的直白話語 ★土井塔克,遊走於現實與虛構的穿越小說 ★威宇,呈現寂寞內在的圖文創作 ★曾文細,記錄困難生活節十年來的台語史詩   誠實推薦   ▍音樂創作人──朱約信(豬頭皮) 黃藍白可以一直存在一直出唱片,才真是很不可思議吧XD   ▍黑狼──黃大旺 在困難的時代之中。能夠在雙數年出來訐譙,表示大家沒有被時代氣氛打倒,還能用自己的聲音反擊回去。   ▍美式喜劇鐵人三項專家──東區德 生活很困難,心態要簡單,活在當下,享受人生。   ▍創作歌手──陳零九 黃藍白很屌,一直持續創作!   七位創作者,都有各自沉淪的來歷,這些文字是他們在不同困難中苦苦掙扎過的痕跡,如果你曾在困難中感到脆弱、憤怒、憂鬱、絕望,也許書中的某一段話語,都會成為理解與陪伴力量。生活簡單?還是困難?十年可能不夠來回答這個問題?但創作是一段生活的總結,也是另一段生命的開啟,希望藉由這本創作集的發表與您的閱讀,彼此都能再度啟動一次通往未知的航程。  
✦須文蔚、陳宗暉專文推薦 陳昱文首部詩集✦ 這是一本青春紀行之書 以行走思索人與土地的關係、在與不在的命題 隨著吟遊詩人的步伐,一同在田野與生活中釀詩,溫柔地注視島嶼時光   「一小片刻安靜讓村史匯集/讓光對著光說我還在這裡」──陳昱文   「和同年齡的詩人相較,他們善於挖掘內心,動員繁複的象徵,而你卻樂於在田野踏查中醞釀詩。」──須文蔚     陳昱文創作詩、散文、報導文學,散文語法的鍛煉、報導題材的田野意識都鑄入他的詩作中。《還在》蒐羅了近十年的詩作,陳義芝評《還在》:「眼光以花蓮為中心,情思的隧道卻探看遙遠的另一端,緬懷,謳歌,慨嘆。」而這另一端除了有故鄉蘆洲,還有香港。   捧讀詩集,你可以望見一個身影:一位在時空中、田野上行走的吟遊詩人以他誠懇的步伐、靈光的筆,書寫以花蓮為核心被遺忘的故事,同時也挖掘自身心靈的平靜、喜悅與恐懼。   沒有華麗跋扈的修辭,才能真正寫出與現實相互輝映的文字。邀請您閱讀詩人以生活實感縫綴出的地誌書寫,走進山海與土地,隨蜿蜒的故事一同呼吸。   輯一「我還在這裡」,以詩挖掘土地故事。 輯二「直到你在美夢裡放風箏」,探勘情愛的能量。 輯三「還有什麼可以送給你」,以詩涉事。 輯四「讓我們一起跳舞」,以旅途所思所感,呈現詩和島嶼共舞的旋律。   「『地方』是限制也是開放,是失落也是鄉愁。如何進入一個『地方』?詩,是我用以思索的一道回聲、一雙翅膀、一片浪花,以此嘗試『看見』和感受『地方』紋理的方式。最終,我只是想找尋『我在哪裡』的答案。如是而已。」──陳昱文   本書特色   ★臺港文學界跨世代真摯推薦,樸實低調卻誠懇的敘事語言。 ★以花蓮為關懷核心,透過行走與思考建構出動人地誌風景。 ★詩行間不僅呈現抒情自我,亦代言、共感他人的心理流動。
✦須文蔚、陳宗暉專文推薦 陳昱文首部詩集✦ 這是一本青春紀行之書 以行走思索人與土地的關係、在與不在的命題 隨著吟遊詩人的步伐,一同在田野與生活中釀詩,溫柔地注視島嶼時光   「一小片刻安靜讓村史匯集/讓光對著光說我還在這裡」──陳昱文   「和同年齡的詩人相較,他們善於挖掘內心,動員繁複的象徵,而你卻樂於在田野踏查中醞釀詩。」──須文蔚     陳昱文創作詩、散文、報導文學,散文語法的鍛煉、報導題材的田野意識都鑄入他的詩作中。《還在》蒐羅了近十年的詩作,陳義芝評《還在》:「眼光以花蓮為中心,情思的隧道卻探看遙遠的另一端,緬懷,謳歌,慨嘆。」而這另一端除了有故鄉蘆洲,還有香港。   捧讀詩集,你可以望見一個身影:一位在時空中、田野上行走的吟遊詩人以他誠懇的步伐、靈光的筆,書寫以花蓮為核心被遺忘的故事,同時也挖掘自身心靈的平靜、喜悅與恐懼。   沒有華麗跋扈的修辭,才能真正寫出與現實相互輝映的文字。邀請您閱讀詩人以生活實感縫綴出的地誌書寫,走進山海與土地,隨蜿蜒的故事一同呼吸。   輯一「我還在這裡」,以詩挖掘土地故事。 輯二「直到你在美夢裡放風箏」,探勘情愛的能量。 輯三「還有什麼可以送給你」,以詩涉事。 輯四「讓我們一起跳舞」,以旅途所思所感,呈現詩和島嶼共舞的旋律。   「『地方』是限制也是開放,是失落也是鄉愁。如何進入一個『地方』?詩,是我用以思索的一道回聲、一雙翅膀、一片浪花,以此嘗試『看見』和感受『地方』紋理的方式。最終,我只是想找尋『我在哪裡』的答案。如是而已。」──陳昱文   本書特色   ★臺港文學界跨世代真摯推薦,樸實低調卻誠懇的敘事語言。 ★以花蓮為關懷核心,透過行走與思考建構出動人地誌風景。 ★詩行間不僅呈現抒情自我,亦代言、共感他人的心理流動。
★一本互動意識、文本破壞、拼圖指涉的紙本藝術出版品★ ★為了一個夢中人,也許或不確定的現身,在過去的十年,所寫下的一本孤獨懺情書,呈現給未來的你★ ★掃描QR Code,讓秘密洩漏★ ★親簽1,000本,限量不再刷★ ★特殊號碼藏有彩蛋,附上作者親繪插圖★ / 《喂》! 首次出現,跟你打聲招呼。 別跟我說,你沒經歷過傷痛、 背叛 、誤解、 霸凌……誰的靈魂沒有傷疤需要癒合? 這本新書的封面 ,布滿了傷疤。 而書寫,把這些不堪的經歷轉為靈魂的刺青。 喊你一聲「喂」, 早就受傷的我正在癒合,並接受這些刺青。 在有病識感的編輯過程中, 我進化為美麗的女戰士,捍衛自我的人生意志。 喂!喊一聲,證明你發現我的躲藏。 / 文字/攝影/出版概念 ——顏艾琳  
任何鮮明的記憶 都不及一道 沒有 的風景 ★特質系新人──山耳的第一本詩集★ 如果說,詩是一種指認世界的方式,它應該有各種可能── 痛苦壯烈,一擊必殺的強化系; 艱澀難讀,飄忽莫測的變化系; 偶爾也有山耳這種,難以歸類的特質系。 「沒有」不代表空無,更不代表貧乏與單薄。比起大聲疾呼的宣示、強調快速共感的流行語言,能夠指認被凍結、緩慢流動的存在,或許更接近詩的質地。 調整呼吸,別急著把詩讀完,才有空間施展魔力。 未成形的、發展中的,都是詩人的邀請; 歡迎進入山耳的領域──沒有的風景。 詩友回饋 山耳的作品讓我想起兒時的電視廣告,裡面有一群乳牛在草原安靜食草,主打純淨天然。詩的氣味清新、無負擔也無添加。鏡頭雖然專注看牛(貼得太近還會看到線條,並被螢幕靜電拉扯),其實我們都知道賣的是奶粉。喝了奶,就可以得到整片草原。──沈嘉悅,曾出版《我想做一個有用的人》《這一切都是幻覺》《像個變態盯著老婆的背影》等詩集 總是有撿到羽毛的一刻,或許在公園,路邊,公寓陽台,又或者羽絨衣穿脫之間落下來的微小羽毛,輕輕飄飄,伸手一觸一捏的瞬間,往往有時間暫停,有回憶與了悟之感。這本詩集給予的就是這種感覺。這世界有眾多詩人們出版一本本詩集,如同鳥群與牠們的羽毛,有些是高張艷麗孔雀,有些是樸樸斑鳩麻雀,而這本輕輕小小,彷彿窗邊偶然經過,留下一根灰色羽毛給你的,某一種鳥。──陳昌遠,曾出版《工作記事》。  
★你的青春都被寫在這邊了★ ★如果念高中的時候有這本書就太讚啦!★ ★現在立刻馬上騎馬出發演出自己的公路電影吧!★   《太陽雨》是黃樂恩的第一本隨筆。   87年次的她,誠實寫下自己在台北長大的點點滴滴,以及後來旅居北美,完成大學生涯的生活感悟。   全書由三個主題構成,〈降雨機率〉收錄她剛從青少年轉變成二十歲青年的心情,所理解與追求的的生活,以及從中觀察到的社會樣貌。〈衛星雲圖〉呈現她對都市樣貌的觀察及書寫。〈體感溫度〉則收錄了她最靠近心房的回憶,從友情、親情和人生哲學。   她寫出這個世代年輕女孩的長相及跨國地景,帶我們反思自己在世界上的定位。   名人推薦   阿潑(作家) 李筱涵(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