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曉瑩於2020年以動畫作品《安尼姆斯Animus》,從“澳門視覺藝術聯展”逾300件(套)參展作品中脫穎而出,獲得該屆展覽的評審大獎及優秀作品獎。為表揚並鼓勵藝術家繼續在創作道路上邁步向前,文化局特意舉辦是次羅曉瑩個人作品展,讓大眾可以欣賞到更多獲獎藝術家的精彩創作。是次展覽展出藝術家的獲獎作品及4件2018年至今的新近創作,包括圖像作品、動態影像作品和動畫作品,以及她為展覽打造的沉浸式體驗空間。
益隆炮竹廠是氹仔營運最悠久的炮竹廠,作者通過文獻資料搜集、珍貴的圖片及訪談,記錄了益隆創辦人鄧璧堂及其兒孫經營炮竹業的經過,以及氹仔人民的生活片段,反映了氹仔這一小島和澳門早年重要支柱產業的發展歷程。
該書從媽祖信俗的歷史出發,聯繫到澳門社會的發展,以帶出媽閣廟在澳門多元文化以及旅遊經濟中所代表的意義。該書同時探索了媽閣廟始建年代之謎,以及所經歷的空間變遷,特別是當中的碑石銘刻,既是歷代騷人墨客閑情雅致及文人風骨的印記,也成為了澳門珍貴的文化遺產,作者以生動的筆觸,將之一一呈現於讀者眼前。
澳門,是一座東西文化交融、多元文化共存的特色城市,為傳播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提供了豐沃的土壤,在眾多歷史悠久、文化積澱深厚的民俗文化遺產中,土地信俗無疑展示了中華民族禮敬自然、社群融洽的和諧之美。從澳門街道上廣泛分佈着形制多樣的土地神祭壇,以及家家戶戶所供奉的土地神龕,這當中顯現出中華傳統文化在澳門落地生根、蓬勃發展的生動寫照,更充分體現澳門土地信俗的普遍性。
澳門書畫聯展”於1984年首辦,旨在發掘本地優秀的藝術家和作品,建立本地書畫藝術的展示平台。多年以來,展覽吸引了眾多資深藝術家和藝壇新人踴躍參加,對書畫藝術的傳承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本作品集收集了於2021年徵集所得的作品中的得獎及入選作品共82件/套。
木雕—澳門神像雕刻”分別於2008年及2017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與“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本澳百年老店“大昌佛像雕刻木器”的兩位負責人:“木雕-澳門神像雕刻”代表性傳承人曾德衡、第三代傳承人曾德榮皆具出色的工藝造詣和豐富的人生經歷,《藝匠神工:大昌佛像店裏的人生故事──曾德衡、曾德榮訪談錄》一書全面展現了兩位受訪者的人生故事和工藝技巧,與廣大讀者分享澳門檔案館的相關口述歷史成果。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寄託著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熱切期盼。“賀歲迎祥 - 紫禁城裡的春節文化”展展示故宮博物院珍藏的、與宮廷春節文化相關的文物。本書為展覽圖錄,收錄全部近120件/套展品圖像,並附研究資料及論文。內容分祈福迎祥、祭祖宴親、家國天下、遊藝娛樂四部分。
楊善深(1913—2004),廣東臺山人,嶺南畫派一代宗師,本畫冊收錄由李萊德先生及劉藝良先生無償捐贈予澳門藝術博物館的書畫作品共一百件套,均為楊善深先生的晚年力作,讀者除可欣賞有關作品以外,也不徒見識楊氏嶺南畫派之風範,亦令人讚賞李氏及劉氏無私奉獻之高風。
《澳門美術協會會員作品集 2022》展示182位澳門美術協會會員作品,作品種類多樣,題材豐富,中西兼備。水墨、書法及篆刻作品展現了中華傳統藝術氣韻,而水彩、油畫及素描等傳統西方美術作品及綜合媒材、雕塑和陶瓷作品,則呈現了當代多元藝術形式在澳門的融合發展,一覽本地藝術創作的新面貌。
《大航海時代與澳門 - 中日朝越四國澳門漢文文獻檔案彙編(1500-1644)》輯錄了從明英宗開始直至南明兩百餘年間,以葡萄牙、西班牙為主,以澳門為中心的大航海活動歷史的東亞漢文文獻資料。全書分上下兩卷共八編,包括實錄正史、別史雜史、政書奏議公牘、海防地理、總集別集、類書筆記、地方志及檔冊譜牒金石,共收錄文獻近500種,除中國文獻外,還包括日本、朝鮮和越南漢文文獻,共約170萬字。這是學術界第一次以全球學術視野對澳門漢文歷史文獻資料進行的全面關注,為準確全面地反映15至17世紀的大航海歷史活動提供了最為詳盡的漢文文獻資料,對該時期的歷史研究產生重大推動作用。 本書由澳門學研究專家湯開建教授主編點校。湯教授任教於澳門科技大學社會和文化研究所,長期致力於澳門史、中國基督教史、中西文化交流史、西夏史及中國邊疆民族史研究,曾先後獲得廣東、甘肅、澳門地區以及國家級社科類學術大獎12項,2009年獲頒“法國教育騎士勳章”。 澳門歷史研究最重要的也是最輝煌的一段歷史,就是葡萄牙、西班牙人東來,澳門開埠,及澳門成為15至17世紀全球貿易網絡中心樞紐的歷史。澳門歷史研究雖然從上個世紀80年代興起以來,已經走過了將近40年,但湯教授仍痛感澳門歷史研究的史料問題沒有獲得徹底的解決。葡文史料因語言的隔閡,難以真正深入。即使漢文史料的收集與整理上,仍有諸多缺漏,並沒窮盡。湯教授長期收集、訪尋明清文獻中的澳門史料,通過多年的積累,從海外包括歐洲、日本、韓國找尋到一批以前未曾公佈過的明清時期有關澳門的漢文史料,又從北京、南京、福建、上海、廣東省以及港台地區圖書館的一些古本中搜尋了相當豐富的新的澳門史料,最終彙編成本書,以圖能全面推動澳門早期歷史的深化研究。 本書對所輯錄的漢文文獻進行了全面而系統的梳理,並附有詳盡出處,是瞭解和研究澳門早期歷史的絕佳參考資料。
瓷器既是古今百姓生活中最常用的器物,也是歷代皇宮貴族用器的主體。明代宮廷無論在日常陳設、祭祀、宗教或內外賞賜等方面,都需要使用大量的陶瓷器。而御窯瓷器是最凸顯皇帝絕對權威的御用物資之一。《御瓷菁華 - 故宮博物院藏明代御窯瓷器》為精裝展覽圖錄,收錄相關展覽全部展品圖像,並附每件展品研究資料,同時收錄一篇故宮博物院專家針對明代御窯瓷器所撰寫研究論文。本書將按時間為軸,收錄從故宮博物院所藏瓷器中遴選出的自明代洪武至萬曆各朝具有代表性的禦窯瓷器,共120件套
綜觀是次展覽,澳門檔案館透過精選的一批館藏檔案及相關材料,以痲瘋醫療設施的發展過程為主線,勾劃澳門痲瘋病醫療的歷史脈絡,探索不同時期的澳門社會面貌,呈現全球痲瘋抗疫的在地縮影。
李豔芳,生於澳門,長於澳門,曾任小學教師、報社記者、副刊編輯,積極從事文學創作,至今已逾半世紀。上世紀六十年代,她曾以“李心言”為筆名,在香港文藝雜誌發表作品,後與人合辦油印文藝雜誌《紅豆》,寫有小說、新詩和大量散文,反映澳門不同時代的人與事,著有散文集《有情天地》、《北窗內外》、《愛在紅塵》,以及散文合集《七星篇》等。作為 “澳門文藝拓荒者的中年一代”(李成俊語),凌稜致力於透過文學書寫澳門,留下了小城人文歷史的重要見證,也為推動中葡文化的傳播與交流作出貢獻。有見其在文學、媒體等領域的多年貢獻,以及個人成長跨越不同時代的獨特經歷,將有關口述訪談資料整合編輯並出版《今生瀚墨昨生緣——凌稜訪談錄》口述歷史叢書,與研究者、市民大眾,尤其是青少年及文學愛好者,分享有關的口述歷史成果,亦有利於日後進一步研究利用。
澳門文學期刊整理對于保存澳門文化記憶至關重要,它是清理文學歷史、抵抗遺忘刻不容緩的任務,又是充實“澳門學"史料基礎、完善學科框架的基本環節。本期刊述要與目錄匯編涉及近百年來澳門編輯出版的十數種主要文學期刊,藉以辭條注解方式介紹各刊物運作情況,詳列期刊目錄,對從事澳門文學研究、瞭解澳門文學歷史概況的讀者具有莫大之參考價值。
平裝畫冊,收錄“豫遊之道 - 藝博館館藏展”展品圖像及相關文章。以外地藝術家的視角作為切入點, 內容為十七至二十一世紀反映澳門風貌之館藏逾一百六十件。共分三個部分,分別為“地誌畫:十七至十九世紀版畫”,“錢納利:亦師亦友”,“現代軌跡:二十至二十一世紀作品”。從早期西方使團隨行畫師及旅行畫家所繪製的畫作到二十一世紀外地藝術傢俱有現當代特徵的油畫、水墨、版畫、雕塑、錄影裝置等,串聯不同地區的畫家在澳門留下的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