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劇演員梁祖堯(阿祖)除了演戲、做節目,還有多重身份:農夫、本地農業支持者、料理人……對於本土產物,他有著濃厚情意結,過往著作《香港人食香港菜》介紹本地四季時令蔬菜深受歡迎。今次阿祖再下一城,走訪發掘香港14位本地食物生產者,包括不餵藥物養豬人、人道養魚專家、香港種植咖啡實驗者、在香港種薑的農夫等,並記錄這群有心人如何以智慧、心機與汗水,克服重重困難,為大家生產良心優質食物,為香港原始產業找出路! 阿祖更就地取材,採用香港豬肉、雞肉、天然生曬麵豉、本地養殖海魚、土生土長香港菇菌、火龍果、醃菜等,即場炮製出42道風味料理!香港竟有無花果、蓮子出產?香港咖啡是甚麼味道?讀阿祖的訪談筆記,試用香港材料烹調,就會明白為何香港需要農業,為何要吃本地鮮!
據說一碗熱騰騰的雲吞?,是上一代香港人矜貴的美食,也是香港遊子們回家時最心心念念的味道。從上世紀四十年代走到今天,從官涌廟街冷巷的肥佬雲吞?街檔,走到佐敦白加士街五十一號的麥文記麵家。 香港老字號雲吞麵店家的故事,由店主親自剖白,兩代人經歷的點滴細節。以一碗雲吞麵,透視香港這70年的時代變遷。
香港沒有所謂的「香港菜」,但香港的菜式海納百川,不拘一格,以極大的包容吸納傳統粵菜、東南亞菜、英國菜、美國菜......日常、矜貴、下欄都可以在香港口味中變成無可取替的美食,總令人無論身處哪裡都會經常念茲在茲,難以忘懷。但說到底,香港的飲食是甚麼呢?可以說出一個以然來嗎?老牌食肆逐一倒閉,有些味道無法複製,但好好紀錄下來或者有一天可以變身重生。呂嘉俊便嘗試以他多年寫飲寫食的經驗,逐一把味道保存。寫的是飲食之內的事,發展出來是飲食以外的種種:歷史、經濟、地理、氣候風土、運輸物流、地方文化??此書保留的,除了飲食,還有以上種種,無可再散失的香港味道。
當死亡帶走身邊的親人或寵物,在世者往往會生出悲傷、怨恨、無助、遺憾等各種情緒。無從抒發,只停留在痛苦傷痛中。藝術治療沒有改變困難的現實,卻嘗試令人藉創作,一步步把情緒整理,並找到渠道抒發。特別是小孩,面對親人離開,他們未必懂得處理自己的情緒,不懂表達,做成身心受創。透過藝術治療,以一系列的藝術活動,可嘗試為他們打開一頁小窗戶。 當下的世界,很多人同樣要面對離別——世紀疫症及社會動盪,壓得人無法生活,傷痛和離別是現代人近年要學習的課題。在無法改變的時代下,如何藉藝術創作,為痛苦賦予意義及孕育希望?讓人在困難時刻,仍能好好自處。 註冊藝術治療師陳雅姿以新書探索社會與個人在困難時刻,藝術治療的重要性,並以自身經歷及個案分析,書寫藝術治療在不同處境的應用。書中另有推介簡單的藝術創作活動,讓人可在困境中,藉藝術抒發情緒。 本書部分內容: 1 小童面對喪親後不懂表達,藝術治療如何找出他內心的感受?到底是憤怒還是哀傷? 2 寵物離世,主人往往會自責,覺得自己做得不足。作者分享三次失去寵物的經歷,談及自己如何走出陰霾傷痛,重新飼養寵物的故事。 3 世紀疫症及社會動盪帶來離別,每個人都面對不同程度的分離和失落。作者分享以「內抗衡外」的經驗,並藉此討論照顧他人的同時,亦需要先留意自己的身心健康。 4 以個案作例子,談及簡單而有趣的創作活動:藝術日記、真心話小盒子、痊癒公仔等作用。 5 探討助人工作者如社工等,如何在幫助人的同時,能預防慈悲倦怠? 聯合推薦 香港藝術治療師協會主席李靈津 香港音樂治療協會主席楊文婷 香港表達藝術治療協會主席楊子寧/陳詩韻 香港舞蹈動作治療協會及香港兒童醫療輔導協會主席盧幸賢 醫學發展將生離死別簡化為一個又一個的醫學問題。在生命老病被「醫療化」(medicalization)的現代,《敍別逸離》帶領我們從冰冷無情的國度走入一個人性化的世界,讓我們看到藝術治療如何在不同的生命過程為受助者帶來更新轉化。——紓緩科醫生胡金榮 透過藝術可以令人抒發情感;困境之中藝術可以療癒於無形。藝術能令人敞開心扉表達情緒,藝術治療應更為普及應用。——雕塑藝術家李展輝
湯水食譜專欄作家黎淑慧Natalie Lai將多年來的食譜輯錄成書。有別於一般湯水食譜的編輯方法,《365日日好湯》的設計像月曆一樣,365天,一日一湯水,當日想煲湯,打開那一頁便能找到適合季節的湯水食譜。遇上身邊人生日或值得慶祝的日子,就選當天食譜,為他煲個湯! 每個食譜都有齊材料份量、做法、功效,還有各式小貼士,告訴你煲湯和處理食材的方法。當然還有各種食材特性和食用禁忌,一書在手就可全年用湯水調理身體,醫食同源。 本書特色 1方便易讀 每頁書像月曆一樣,那天想煲湯的話,只需揭開當日的一頁,就能找到適合季節的湯水食譜。 2資料齊全 作者針對都市人的體質,按春夏秋冬設計出365個湯水食譜,每個食譜都附有份量、做法,更有特別注意事項,提醒人湯水食療的功效和禁忌。 3簡單易做 作者在書中教大家用簡易方法處理煲湯食材,浸發冬菇花膠海味乾貨,令忙碌的城市人一樣可以湯水調理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