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書籍

雪糕撈飯,被竇煮西餐:香港電影裡的飲飲食食

梯亞  著
燈塔出版  出版
2025/09/19 出版

談論香港電影的書有不少,只有這本讓你特別開胃。用飲飲食食,向香港電港致意用食物,記住一個城市你可能已經看過不少香港電影了,但有留意過當中出現的飲食場面嗎?你可知道:▎香港人拍攝的第一部電影就和「吃」結上姻緣,而且片名就是關於一種食物?▎燒鴨和燒鵝兩樣都很受歡迎,但到底哪一樣比較常出現在香港電影裡?▎香港電影中的黑社會聚餐,通常吃些什麼?▎在《明月幾時有》中,彭于晏要特別帶去給周迅吃的,為什麼是眉豆茶果?▎乾炒牛河大家都很常吃,但其實「「濕炒牛河」才是始祖,你吃過未?▎竟然有人為了好好吃一盒叉雞飯而差點賠上性命?是哪部電影?▎香港電影中的解酒方法五花百門,你嘗試過的有哪些?▎半個世紀以前香港年輕人最喜愛的戶外活動中,與飲食相關的是什麼?(不是BBQ)▎香港電影史上,能藉幾塊蘿蔔糕就引出一場重頭戲的編劇,到底是何方高人?▎喜歡臭豆腐的夥伴們,知道搭配臭豆腐最獨特和美味的吃法是什麼嗎?▎香港電影史上最令人心酸的生日會又是哪一個?▎港人愛吃咖喱原來與十八世紀隨英國人同步抵達香港的印度人有關?至於要怎樣煮咖喱才最好吃,有一部香港電影裡有特別招數,到底是哪一部?(部分答案在此頁,看下去就有)飲食是日常生活之本,也是反映地方文化最鮮活的憑據之一,更是每個人對家鄉最親切的記憶。一個多世紀以來的香港電影當中,呈現了無數香港的日常生活形態,其中飲食,就是最道地和具表達力的元素,也由此產生了不少與食物相關的電影。香港電影與飲食結緣甚深,但卻少人探究其中所反映的文化脈絡、社會變遷,還有使人目不暇給的自由想像與創意。★這是超級影迷經年累月的觀影紀錄,更是狂熱書迷的文化考據和飲食盤點,這是落足料並鑊氣十足地泡製出來的,半個多世紀香港電影飲食之書。(以下為部分答案,其他在書中尋)由香港人拍攝的第一部電影就和「吃」結上姻緣。影片叫《偷燒鴨》,攝於一九O九年,導演(據說當時還未出現「導演」這個詞)朱少坡同時也是戲裡演偷燒鴨的演員。不知道是否來自這部短片的基因,在後來的香港電影裡也相繼出現過偷燒鴨的場面。 --〈偷燒鴨〉香港電影史上,能藉幾塊蘿蔔糕引出一場重頭戲的編劇,唯有張愛玲。在張愛玲編劇、王天林導演的《南北一家親》(一九六二年)裡,廣東佬梁醒波與「外江佬」結怨,不許兒女與外省人拍拖。--〈好在還有蘿蔔糕〉早已本土化的咖喱魚蛋,

79 特價30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一切安好?Tout va bien?

李銳奮  著
燈塔出版  出版
2024/08/30 出版

曾經,我們如此相信呈現澳門在回歸初期那種不確定的文化氛圍似有還無的人文環境作者留下的是一個又一個的詰問一次又一次的奮力爭取《一切安好?》內的文章同樣出自當年《澳門日報》的副刊專欄「優質混沌」。該專欄自一九九四年開始出現,李銳奮(Frank)持續書寫十年有多。這一本是這批文章的最後一本結集出版,之前兩本是《意猶未盡》(2023年05月出版)、《用文化請客吃飯》(2023年12月出版)。本書文章為編輯所選,一共六十八篇,從一九九九年回歸到二00三年,作者發病的前一年。所選文章集中在李銳奮在專欄裡書寫得最多的,澳門的文化藝術發展狀況。回歸初期的澳門,雖然社會大致看來沒有什麼不同,管治體制卻猶如新天新地。由於整體社會在回歸前陷入極度低迷,因此許多澳門人對回歸是帶著期望多於懷疑與不安的。人們對社會新聞多了一些留意,期待有什麼改變即將到來。藝術工作者心中或多或少都會抱著一絲夾著懷疑的期望:澳人治澳之下,會否擺脫過往葡人治理時期,對本地文化發展的不聞不問狀態?文化藝術,會得到更多重視嗎?藝文資源會增加嗎?會有更多藝術空間、文化設施出現嗎?藝術工作者會受到更多關注嗎?會得到更多發展空間嗎?文化政策,會有嗎?懷抱積極想像的一群,期望這一刻不來,下一刻總會來了吧。在一個聲稱由澳門人自己治理的地方,文化認同,總要開始建立了吧?沒有文化認同,何來身分?我們,到底是誰?此書通過六十八篇雜文,呈現澳門在回歸初期那種不確定的文化氛圍,似有還無的人文環境,作者留下的是一個又一個的詰問,一次又一次的奮力爭取。良辰好景,稍縱即逝。回歸的嘉年華過去後,世人對這個地方的認知仍然只有大三巴和葡國雞(那時還沒有開始流行葡撻),澳門重又變回那個沒人想看清楚、想了解多點,甚至覺得逗留一天都嫌太多的地方。「一切安好?」誠惶誠恐地,作者關切地問著。其實大家都知道答案,只是沒有人想回答,就讓問題在空氣中懸浮。

9 特價34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身體陪伴靈魂的二十個生活行動

梁祖賢  著
燈塔出版  出版
2024/06/07 出版

你在年月洗刷的生活中,弄丟了自己的靈魂嗎?這本書提供二十個生活行動指南,是身體和靈魂的同步練習,互為陪伴。本書作者為藝術家梁祖賢,她以極細緻的感官體驗,解構我們在生活中以為必然如此的框架。這些生活行動,啟於作者2021年在重慶駐村時所構想的一場「簡單身體運動」的創作:「藝術家索性借用『眼耳鼻舌身意』的六識概念,直接體驗,在過程中以一系列行為建立相互關係,關係即是意義,行動即是表達。最終呈現為這場『簡單身體運動』。」(胡燕子,2021年12月)在胡燕子的文字中,說明了作者在這一系列的身體行動中,與所在之地發生的關係,意義的聯繫亦存在於此。爾後,梁祖賢將內容和趣味更加擴展,成為人人可參與的生活行動。無論是「在樓梯間走動直至身體發熱」(《像是西西弗斯》)、「無意識地讀圓周率」(《發聲練習》)或是「想像自己是自己的寵物上街散步」(《我是寵物》)等,都能暫緩生活速度、離開各種緊張的功利,放鬆心情,並將身體作為靈魂的陪伴者來依存,無論所在何地,都試圖在這些關係裡尋找生命要義。★靈光多久沒出現在你腦海中?★我們是否還能遇到「與日常相似卻又有些不同」的時刻?★或者根本不為了尋找什麼,身體就跟著單純地活動,陪伴靈魂休息。《身體陪伴靈魂的二十個生活行動》是指南,也是起點。◆ 本書包含三本書冊以及二十張行動卡牌。◆ ◆如何參與——20張卡牌,20個日常生活的行動指引◆1.把本書附贈的二十張卡牌拆下。2.任意抽起一張。3.進行卡牌上的行動。4.品味,並紀錄這段「未知卻安穩」的體驗。

9 特價864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一曲解千愁:區均祥地水南音及唱本

李銳俊  著
燈塔出版  出版
2024/06/07 出版

南音是古老的廣東曲藝,唱腔簡潔,避免使用太多音階,影響所唱曲目失卻整潔和莊嚴的味道。南音腔口有蒼涼感,也有激情。南音的板式、旋律,皆要配合並以顯露曲詞意思為要。 南音曲詞中大量保存了廣東話的語言之美,廣東話有九聲六調,是現存罕見保留有入聲字的方言。 「粵俗好歌⋯⋯其歌也,辭不必全雅,平仄不必全叶,以俚言土音襯貼之,唱一句或延半刻,曼節長聲,自回自復,不肯一往而盡,辭必極其艷,情必極其至,使人喜悅悲酸而不能已已,此其為善之大端也。」--屈大均《廣東新語》(1678) 本書以區均祥師父的南音藝術為主體,以南音、生平、樂器、唱本這四部份,深入認識這項古老的廣東說唱藝術,細味這份極具感染力的澳門文化遺產。該書由區均祥粵劇曲藝社策劃出版。  

9 特價36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頁數1/1
移至第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