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賽夏族語、中文和英文搭配手繪圖編製成冊,傳承部落耆老自身所體驗的傳統祭儀。透過作者趙山河的圖說,除了激發年輕一輩的族群能瞭解部落重要的祭儀,也能向世人傳達臺灣原住民重要的傳統文化保存。期望本書未來能實現應用在部落母語、文化的傳承和環境教育上,連接賽夏族歷史傳統的認同感,邁向國家公園與賽夏族部落共建永續發展的目標。
一個人走過30年的歲月,會在生命中留下什麼?一個環境跨越30年的日昇月落,會有多少改變?一個團隊經歷30年的轉變,還有多少人可以彼此守候?30年的堅持,我們為歷史留下見證,在每個曾經用心走過的印記裡,預見未來本片從雪霸國家公園三十年來眾多珍貴的資料與劃時代的議題當中,挑選大眾所關注的題材,拜訪曾經為雪霸國家公園奉獻心力的前輩們、主管及原住民……等等,進行深度的訪談及拍攝紀錄。透過他們的口述,交織出雪霸國家公園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一個人走過30年的歲月,會在生命中留下什麼?一個環境跨越30年的日昇月落,會有多少改變?一個團隊經歷30年的轉變,還有多少人可以彼此守候?30年的堅持,我們為歷史留下見證,在每個曾經用心走過的印記裡,預見未來本片從雪霸國家公園三十年來眾多珍貴的資料與劃時代的議題當中,挑選大眾所關注的題材,拜訪曾經為雪霸國家公園奉獻心力的前輩們、主管及原住民……等等,進行深度的訪談及拍攝紀錄。透過他們的口述,交織出雪霸國家公園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本書整理雪山山脈及西稜線一帶相關史蹟、遺址的文獻史料、歷史故事並結合執行團隊現地踏查的所見所聞。內容以國家體制前、日治時期、國府時期三個時間軸作為分期,將雪山石屋遺跡與古道調查結果進行不同主題說明,各主題中選擇數個重要地點就相關歷史背景、特色及現況予以描述,並搭配歷史地圖、照片呈現今昔之差異。
針對保育完整高山生態系植物的理念,挑選出112種雪東線步道四季特色植物,以空間為經、時間作緯,交織植物物候、分類學與生態學故事。內容採用季節遞嬗為中心骨架,每章依循沿途海拔爬升安排各節物種,提供建議賞花、賞果的時機,並以小知識方塊說明植物分類與生態知識。此外,亦透過專題方式介紹臺灣杜鵑花屬植物、雪山的大型真菌物候、火燒生態、臺灣冷杉的更新與演替和高山植物適應機制等。
觀霧遊憩區位於雪霸國家公園園區西北隅,海拔約2,000公尺,終年雲霧縹緲,氣象變化萬千,在那兒可遠眺雪山山脈各個山峰,冬季可見到白雪皚皚的山頭,非常壯觀。觀霧地區屬暖溫帶及冷溫帶林相,針葉林以紅檜、扁柏、鐵杉及柳杉等為主,闊葉樹林則以臺灣赤楊、烏心石、臺灣檫樹及樟科、殼斗科等植物為主。臺灣特有種的稀有植物棣慕華鳳仙花,僅見於觀霧遊憩區內分佈,而且生長情況良好,為本區觀賞花卉之珍貴資源。觀霧遊憩區少有大型哺乳類出沒,偶有山羌、水鹿和臺灣獼猴蹤跡出現,大多以鳥類和昆蟲為主,最特殊的是臺灣特有種的寬尾鳳蝶。另外也發現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觀霧山椒魚的蹤跡。本影片詳實紀錄以觀霧地區自然資源特色,做為未來國家公園推動觀霧生態之美與環境教育解說工作之依據。
觀霧遊憩區位於雪霸國家公園園區西北隅,海拔約2,000公尺,終年雲霧縹緲,氣象變化萬千,在那兒可遠眺雪山山脈各個山峰,冬季可見到白雪皚皚的山頭,非常壯觀。觀霧地區屬暖溫帶及冷溫帶林相,針葉林以紅檜、扁柏、鐵杉及柳杉等為主,闊葉樹林則以臺灣赤楊、烏心石、臺灣檫樹及樟科、殼斗科等植物為主。臺灣特有種的稀有植物棣慕華鳳仙花,僅見於觀霧遊憩區內分佈,而且生長情況良好,為本區觀賞花卉之珍貴資源。觀霧遊憩區少有大型哺乳類出沒,偶有山羌、水鹿和臺灣獼猴蹤跡出現,大多以鳥類和昆蟲為主,最特殊的是臺灣特有種的寬尾鳳蝶。另外也發現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觀霧山椒魚的蹤跡。本影片詳實紀錄以觀霧地區自然資源特色,做為未來國家公園推動觀霧生態之美與環境教育解說工作之依據。
賽夏族的祭典一直非常神秘,族人要遵守嚴格的禁忌,從迎靈、娛靈、送靈,期間歌舞不斷,祭典持續4天3夜,從晚上6點進行到凌晨6點。 祭典結束、送完矮靈,祭旗要銷毀,祭旗從製作和銷毀過程,都秘密進行,外人不能接近,其他姓氏的族人也不可以碰觸,只有到了大祭才會亮相。 主祭司帶領小主祭跪在祭屋內,口中念咒語請矮靈降臨,姓氏代表身上配著「背響」(臀鈴),扛著搖動姓氏代表的月光旗,形成一個舞隊。 賽夏族人的社會中,所見的舞蹈,主要項目只有「矮靈祭」,而且和其他族群舞蹈非常不同,是神聖、敬畏的,舞步讓人感受到無比的震撼。 在徹夜不停的迎靈、娛靈、送靈的歌聲舞步中,賽夏族人重新喚起祖先留下的訓示,留傳血脈中千年不變的信仰。
過往泰雅族及賽夏族的童謠採錄工作,除了學者們零星採錄的文獻外,相關紀錄幾乎是少之又少。為挽救瀕臨消失的文化資產,雪霸國家公園委託苗栗縣原住民族文化藝術協會收集轄區內泰雅族群、賽夏族群具代表性的傳統童謠,再以現代室內樂、傳統樂器及數位合成樂器重新進行編曲伴奏和兒童演唱。另外,亦以大霸尖山、武陵、觀霧、雪見、汶水遊憩區等5個景點為背景,進行戶外拍攝錄影,將孩童與大自然融合為一體的真實畫面,製作成一套CD+DVD的有聲出版品。 希望藉由此有聲出版品,讓臺灣這塊土地上的人民了解雪霸國家公園轄區內泰雅族及賽夏族童謠的內涵及天真有趣的一面,並回到文化母體的本質,以簡單純真的聲音,牽引到部落兒童「快樂」、「永恆」的歌謠世界。
織起一座彩虹祖靈橋及泰雅傳統竹屋二書,藉由二位筆者與部落耆老的交流,重新了解及紀錄泰雅傳統服飾的製作技藝、功能及涵義與建構傳統竹屋的過程。透過將這些口述歷史轉化為文字及圖像,將祖先的智慧及族老的記憶與經驗集合起來,延續及傳承泰雅文化的脈絡,為部落帶來流動的生命力。
聖稜線 橫亙在島嶼北部 與中央山脈遙遙相望 庇護臺灣西北平原 從雪山綿延至大霸尖山的一條長達十五公里的高聳稜線 是雪山的桂冠 也是登山者的終極挑戰 聖稜線 道盡臺灣最初與最美的故事 地質 林相 物種 包羅萬象 從深沉奧秘的霧林帶 到嚴酷冷冽的高山亞寒帶 參天巨林的濕潤土壤中 北臺灣的河川源頭涵養滋育著 壯麗開闊的山脈 是千萬年造山運動的傑作
因為對生存的希望,讓臺灣櫻花鉤吻鮭不斷往前跳躍,奮力地撇過巨石,越過激流,只為了綿延冰河時期的勇氣與榮耀。遙想!那一群群閃動的鱗光,就這樣穿梭無數日昇日落,擺揚向上,是天命!唯有飛越七家灣,飛越物我的障礙,飛越人們心中的那道牆。臺灣櫻花鉤吻鮭與我們才能繼續在天地間豪邁地吟唱!吟唱那來自冰河的古老傳說!吟唱那愛與生生不息的力量!
臺灣櫻花鉤吻鮭自1984年被列入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以來,與其相關的研究計畫迄今已完成超過百項之多。為積極整合歷來及周邊有關臺灣櫻花鉤吻鮭各類群研究,雪霸國家公園自93年度起逐步展開「武陵長期生態研究(WLTER)」計畫,進行水文環境、壩體改善、水質監測、濱岸植群、水棲昆蟲,陸棲昆蟲、兩生類、爬蟲類、魚類、鳥類…等研究。研究人員在七家灣溪10幾公里河段,歷經9年長期調查,已經累積至少8萬筆以上生物及環境調查資料,也是世界上少數對單一河段、長期、全面的生物及環境調查所得極為珍貴的資料。 雪霸國家公園將這些多年累積的的研究資料,轉換為一般可讀性較高的科普解說教育書籍,除呈現武陵團隊的研究成果外,並希望透過本書進一步讓國人了解高山溪流生態與保育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