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吧!眷村們》不只是一本專書合輯,也是「如何繼續書寫眷村?」在觀點和態度上的宣示。延續《眷村觀察學》一貫的立場,和讀者分享我們的觀察,也邀請讀者進行自己的觀察,期待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我們,心中都能擁有一個結合自身體驗、記憶與感情的眷村形象。
本書收錄第二十七屆臺北文學獎得獎作品,依徵文類別編排,分為小說、散文、現代詩、古典詩、舞臺劇本、文學年金類入圍,共六種文類。收錄鍾凱元、李宜紘、戴振揚、林儀芸等作家所創作之二十三篇作品及六篇會議紀錄。
孫榮輝藝師曾經從事長達二十年以上的影視工作,卻始終沒有離開歌仔戲的舞臺,只因不敢忘記父親的諄諄叮嚀:「不要忘記你從哪裡來。」在歌仔戲的舞臺上,他是武生、老生、花臉兼演的粗角。在電視電影的片場裡,他時而是指揮全局的武術指導,時而是以「不露臉」為完美準則的武打替身。既能做別人身後的影子,也能綻放屬於自己的光。正是這種充滿彈性的生命狀態,造就出孫榮輝的歌仔武林。
眷村既是村、是概念、也是情感狀態過往眷村當中獨特的情境場景、歷史記憶、生活細節是一段屬於臺灣人的珍貴歷史。這些過去的片段如何被重新製造或自造,以作品的形式重生,進而成為你我心中對於眷村的認識與想像?自造的「自」是眷戶、創作者還是正在閱讀這本刊物的你和我?本期眷村觀察學邀請讀者和我們一起從中尋找答案。
本詩選為2024年臺北詩歌節所介紹之與會詩人作品集結彙編。與會詩人有來自丹麥的駐市詩人勞淑珍;國際詩人包含喬直、新井高子、韓林、關天林等;與會詩人有楊小濱、陳滅、沈嘉悅,李進文、零雨、蕭詒徽、煮雪的人、羅浩原等。
臺北北警察署為日治時期臺北重要的警察單位,負責管理臺北城外的各項事務。在研究日治時期的政治社會運動與大稻埕地方社會文化中,北署是不可或缺的是不可缺席的角色。釐清警察單位是如何透過系統性的管理模式進行治理,將有助於理解北署與大稻埕地域社會的關係。2023年為臺北北警察署第二代建築本體落成九十週年,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將階段性的研究成果付梓,並將本書刊名命名為「大人本事」,「大人」是臺灣人對警察的慣用稱呼,「本事」一方面是取其歷史書寫的意涵,同時也有透過蒐集「大人」(警察)管理地方的各式「本事」,希望能讓大眾對於日治時期警察職務的運行,以及地方社會的治理面貌能有更深刻的理解的雙關用意。做為史料選輯的第一本,本次出版重點在於深化對於北署的理解,因此先將選輯目標放在北署的人事規定與警察職務中重要的工作「犯罪偵防」上,希望讀者能夠透過呈現的史料瞭解北署警察的個人職務規劃,以及警察做為一個社會秩序管理者,在日治時期犯罪史料中的行動記載,並能藉此掌握近代警察的社會實踐面向。
本詩選為2023年臺北詩歌節所介紹之與會詩人作品集結彙編。2023年臺北詩歌節主題設定為「詩生萬物」,不只強調飛躍與濃縮乃詩的看家本領,也看重文學如何提取紛亂嘈雜的現實、安排剪裁、生成新世界。今年邀請印度重量級女詩人碧娜·莎卡·艾麗雅擔任駐市詩人,及來自日本、美國、法國、香港等國際詩人参與詩演出、講座、跨領域詩行動等, 並邀集國內外青壯輩詩人和專精學者,彼此切磋或異國交流,體現詩生萬物的規模。
台北靈安社歷史悠久,存有大量軒社文物,如神像、神將、繡旗、鑼鼓架、彩牌等,111年本市登錄台北靈安社既存文物「台北靈安社霞海城隍老祖」、「台北靈安社西秦王爺大王」、「台北靈安社謝、范二將軍老祖神將」及「台北靈安社文、武二判官神將」為一般古物。這些古、文物皆與傳統工藝密切相關,本書以台北靈安社為核心,展出該社既存文物,並搭配相關本市之傳統工藝進行教育推廣活動,除了表揚台北靈安社對於傳統表演藝術的卓越貢獻,亦讓大眾對本市傳統表演藝術及傳統工藝更加認識。
為第二十五屆臺北文學獎得獎作品集,內容包含序文〈在日出前典藏文學的夢〉、臺北文學獎小說、散文、現代詩、古典詩、舞臺劇本等五類競賽類得獎作品和年金類入圍計畫;並收錄各組決審會議紀錄及各篇評審意見。
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每年度出版品《掛號》館刊第5集《百年+1:延續臺灣新文化運動的當代推手》,展開為期一年、足跡跨及臺灣北中南的深度訪談作業。編採團隊從2021年全臺各地紀念「文協百年」的各大展覽與活動出發,讓幕後的諸位重要推手——策展人、研究員、創作者、甚至文協要角的後代家屬等,娓娓道來他們與新文化運動歷史交會的感動機遇,帶領我們重返百年前後的文化事件現場。這本書不僅是對過去史料的再蒐集與新發現,也呈現新臺灣文化運動的百年傳承精神。站在第二個「文協百年」元年開啟的此刻,能以此書作為百年後我們子孫,回望今日臺灣種種文化風景的重要史料。
以「眷村影像在台灣」為主題,收錄五篇文章,從電影中的眷村印象、眷村電影文化到影人訪談錄,由不同面向回望眷村影像的流變。並由影像討論眷村的時代意義,從鄉愁到離散,從政治環境的轉變,社會時代的變遷,到族群文化的融合,眷村獨特的歷史背景與社群文化,乘載著複雜多樣的歷史社會意義。
本詩選為2022年臺北詩歌節所介紹之與會詩人作品集結彙編。以「詩,全境擴散」為主題,強烈呼應後疫情時代心靈療癒的渴求與想望。策展人鴻鴻及楊佳嫻挪用了描寫病毒蔓延的詞彙,並反轉意象,希望詩歌節活動,就像飛散風中的蒲公英種籽般,讓詩的美好和勇氣,也在這座城市裡擴散開來。詩選集結多位知名詩人與會作品,透過詩歌帶領大家飛越界限
二十世紀初期在臺灣興起的歌仔戲,除了自身的傳統歌仔調之外,吸收如北管、南管等傳統劇種的音樂,以及西洋樂器與舞臺燈光等現代元素,運用寫實的表演風格與技巧,崛起後迅速成為席捲全臺的重要娛樂。歷經不同時期的歌仔戲,其饒富歷史意義與反映生活情趣的舞臺藝術,百年來依舊傳唱於戲曲舞臺。在文化底蘊濃厚的臺北,歌仔戲更是伴隨臺北這個城市一起成長的舞臺記憶,導演吳耀東邀得孫榮輝、王金櫻、陳鳳桂(小咪)等多位藝師們現聲/身說法。時至今日,年輕世代積極投入熱情與汗水,一同傳承這項珍貴的傳統表演藝術。
布袋戲自泉州流傳至臺灣後,代代相承,成為臺灣最重要的傳統藝術之一。當代布袋戲為持續吸引觀眾,追求聲光效果而改變演出形式;臺北因其特殊的人文歷史背景,眾多藝師堅持以傳統形式演出,至今仍保留布袋戲藝術的精髓。《功名在掌上》追索著臺北市布袋戲的百年發展史,以「亦宛然」、「小西園」的發展為經,陳錫煌、許王等藝師的藝術生命為緯,呈現布袋戲歷經清朝、日治至國民政府來臺,這門藝術在時代及政權更迭中的變化。帶領觀眾見證布袋戲輝煌鼎盛,也記錄著年輕傳統布袋戲藝師,在堅持藝術及面對生活之間的艱辛掙扎。
京劇在臺灣發展具有獨特的重要性,不但擁有深厚的群眾基礎,也與政治、社會環境變遷息息相關,而它的表演藝術對其他傳統劇種也產生重大影響。本片以「梨園尋夢」為主題,透過專家、藝師們娓娓道來這部臺灣京劇發展史,以及在京劇面臨觀眾人口老化、凋零式微之際,如何因應與嘗試創新,為京劇在現代社會延續舞臺藝術。
臺北市傳統藝術《藝以人揚》影音紀錄片系列,一次囊括歌仔戲《大城歌仔》、京劇《梨園尋夢》與布袋戲《功名在掌上》等3部不同劇種的傳統藝術紀錄片的出版,並以華文/閩南語、英語、日語3種語言推出,可單部購買也可成套購買。
為第二十四屆臺北文學獎得獎作品集,內容包含序文〈以文字收納臺北城的絢爛斑彩〉、臺北文學獎小說、散文、現代詩、古典詩、舞臺劇本等五類競賽類得獎作品和年金類入圍計畫;並收錄各組決審會議紀錄及各篇評審意見。
2018 年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開館,為了讓社會大眾更了解紀念館的歷史意義,館方選在開館之際推出館刊《掛號》。 「掛號」對於當代社會的雙重意義,一是取其郵局掛號,接收資訊的意涵,一是醫院掛號,透過醫療恢復健康。由此可了解館刊與紀念館籌畫的各檔展覽與活動,都在引導民眾(讀者)理解和回應歷史、文化的重要議題。就如同當年臺灣文化協會的前輩們,透過不同形式的倡議、運動,希望能爭取權益,啟迪民智,讓臺灣人做這塊土地的主人──這樣的核心精神,也對應在紀念館的標誌上,取「咱」字,象徵「用我們的口,說自己的文化」,時至今日已於去年出版第三刊《掛號3》,《掛號2》也曾獲金鼎獎政府出版品圖書獎。 《掛號 10X10:文協百年專刊》 2021年是文協百年,本期《掛號》以「文協百年專刊」方式製作,透過10篇臺灣1920年前後的日記文本解讀作為引言,並以10個多元面向的議題作為深入閱讀素材,呈現出 1920 年代的文化運動到 2021 年的新文化運動的演進與同異。本書共以文化協會的影響為核心,拓展至社會、文化、生活的發展,進而探討歷史、時代與人的連結、對話,作為 2021 年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對於文協百年的回應。